生态语言学下疫情热词分析

时间:2022-01-25 03:26:38

生态语言学下疫情热词分析

【提 要】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疫情的生态环境下,一批带有疫情“烙印”的热词异军突起。文章以疫情期间产生的热词为研究对象,在生态语言学视角下,从热词的内外生态系统对其特征进行全面描写和解释,系统分析疫情下热词使用的原因和影响,促进人们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对热词的生成和理解的认识,有助于敦促人们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用词规范,维持语言的和谐生态,从而促进社会的生态和谐。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疫情;热词;和谐社会

生态语言学是一门由生态学和语言学构成的交叉学科,始于1970年豪根所提出的“语言生态”的隐喻概念,将语言及其所存在的言语社区看作是生物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一是“豪根模式”,重视生态环境对语言的影响;二是“韩礼德模式”,重视语言在解决生态问题中的功能,其中也强调语言的“生态化”与“非生态化”对增强或减弱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何伟、高然2019)。基于该研究视角,我们将此次的疫情事件隐喻为语言的生态环境,疫情下的热词是生存于该语言系统中的生物要素。在语言系统中,词汇是最活跃的因子,时刻与语言所处的生态系统发生共变。2020年的疫情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波动了语言的生态环境,因此产生了一批耳熟能详的热词。我们搜集了120个疫情期间的热词,它们是特殊时期下民族情感的动态表达,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状貌,同时也反影响社会实践。这些热词其中有“生态化”的,如“硬核”“最美逆行者”“云毕业”“戴口罩”“宅家”等,也有“非生态化”的,如“郑州毒王”“沦陷地”“爆发”等,通过分析这些热词,探究其内外系统规律,可以洞悉疫情下的社会百态,同时对于那些“非生态”热词的使用,应该予以规范,避免语言的非生态化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热词的内部生态环境系统

语言生态环境分为内部生态环境系统和外部生态环境系统(李国正1991:48)。前者指语言的本体要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用、语义要素,后者指语言存在的语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环境。通过分析这些热词,其内部生态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构词特征。疫情下产生的热词之所以成为家喻户晓的高热度词语,本质在于词语的内部结构奇巧。它们或语音双关,或旧词生新义,或词语模加速创新与传播,或疫情影响下的焦点事件凸显,这些要素共同作用,促使热词的内部结构生态处于动态平衡中,从而给人既便于记诵又迎合当下疫情的第一印象。1.谐音类。谐音构词,就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构成的新词语,读后往往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巧妙感。这类词主要从传统的成语中谐音而来。如:以独攻毒毅心移疫薄情寡疫疫不容辞罩夕相处蝠为祸始疫往直前闻机起舞疫情别恋战疫抗疫这些谐音类热词流传于网络,让人读到就眼前一亮,并且完全符合当下疫情的语境。其中有的是响应疫情防控工作的号召,如“以独攻毒、毅心移疫、薄情寡疫、疫不容辞、疫往直前、战疫”,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做到不串门、不聚集,谢绝各种人情关系上的往来,与一线抗疫医护人员同心同力,共同抗疫。也有的是具有调侃意味儿,如“闻机起舞”旨在调侃人们疫情期间宅在家里,每天随着手机的震动才睁开眼睛的生活写照;“疫情别恋”调侃那些受疫情影响而不能出门见面的情侣们,让人们疫情期间不要谈恋爱的苦闷心情。这些词语既富含趣味性,又饱含正能量,给疫情下的人们精神上的鼓舞和支持。2.旧词新用。在语言生活中,旧词新用比新造词经济实惠得多,而且更有亲切感,但是这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在疫情生态下却会给人意想不到的感觉。这类热词在疫情期间使用得较多,例如:硬核隔离新增拐点直播开学逃犯“封城”解封打卡毒王宅家戴口罩抄作业上网课吹哨人测体温沦陷地逆行者延迟开学别来无恙不约而同无机可乘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在疫情期间,“口罩”成了最热的词,“戴口罩”成了全国人民最齐心协力的事。“抄作业”非真正的学生抄同学作业,而是指在中国抗疫成功后,美国、韩国等外国纷纷效仿、学习中国抗疫经验的行为,从这个热词的使用可以读出在这场战疫中国人的骄傲以及这种成功的经验别国无法复制。“沦陷地”指疫情最为严重的湖北省和武汉市,以表达其疫情的严重。“拐点”原为数学术语,在疫情防治中指疫情出现根本性缓解的分界点。而“直播”也非网红的直播行为,是教师们利用网络为学生上课。“无机可乘”也摇身一变,成为航班取消,无飞机飞往国内的含义……以上这些旧词因为受疫情影响便都产生了新义,普遍被国人熟知,是疫情这个语言生态赋予了它们特殊的活力。3.词语模。李宇明(1999)最先提出“词语模”理论。认为词语的构成方式是由模槽和模标组成,模槽即词语模中的空位,是可变成分,模标是词语中的固定成分。我们认为,词语模是反映社会语言状况的“晴雨表”,具有社会性,其模槽与模标的动态匹配往往能展示一定时期的社会状况。疫情下最常见的词语模就是“云X”,具体词语如:云聚餐云拜年云跨年云祭扫云指导云毕业云阅览云办公云蹦迪云监工云火锅云会议云两会云选会云课堂云观展“云”最常用的含义是名词义(白云、云彩等)和动词义(=说),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它更多的是指“线上”或“网络平台”,如“云计算”“云会议”等,并未形成一种热词潮流被广泛使用。但是在疫情生态下,人们结合生活实际感同身受,围绕“不出门,不聚集”的主题重创新词,展现疫情下人们独特的生活百态:“云指导”指高校老师在线指导学生学习、论文、答疑等有关学习的事情;“云监工”则指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期间,通过网络直播观看医院建设的网友们;“云毕业”一反毕业典礼的常态,没有拍毕业照,没有毕业典礼,没有相聚见最后一面……整个毕业过程都是采取直播的形式在线上进行。其他热词,不一详述。这些热词记录了疫情下的众生百态,从词汇系统来看是一次创新,从社会生态来看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心酸的历史。4.焦点事件凸显焦点事件的凸显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受焦点事件凸显的事件词,二是受焦点事件凸显的人物词。这类构成的热词数量最多,其中事件词如:援鄂休舱复学清零武汉封小区湖北省黑龙江人传人零接触宅经济健康码吃蝙蝠雷神山火神山复工懵肺炎疫情防控奋战一线散装江苏天价机票本土病例输入病例停课不停学芳芳日记地摊经济高考延迟口罩型复工报复性消费从范畴上来看,焦点事件也分两种,一是较大范畴的此次疫情事件,二是疫情大范畴下的各种有关的小事件。前者如“肺炎、疫情、疫情防控、状病毒”,后者如“人传人、天价机票、高考延迟”等。“复工懵”是形容复工后坐在电脑前发懵,对“我是谁,我在哪,我干什么来着,电脑密码是多少”之类问题的疑惑,以此来暗示疫情期间假期之长,受其影响之深。“高考延迟”应该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一件事,从2003年开始高考时间都是6月7号8号,今年推迟一个月进行。随着今年就业形势的更加严峻,国家出台相应政策,让“地摊经济”重回经济舞台,受到小商户支持,纷纷叫好,一时间各种地摊经济火遍全国。典型的人物词,例如:李文亮张文宏钟南山芳芳四紧青年郑州毒王山东毒王武汉毒王零号病人超级传播者最美逆行者十八线主播室内流浪汉网课学困生无症状感染者疫情期间,这些词常常弥漫耳际。尤其是“李文亮、张文宏、钟南山、李兰娟”等一线医护人员和专家,他们的名字家喻户晓,是伟大的战疫英雄,从他们身上折射出的奉献精神为社会传递了正能量。又如,在抗疫期间为了做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老师们纷纷给学生直播上课,“十八线主播”就是指“被迫”网上直播的老师们,他们从一线人民教师光荣转岗为十八线(没有名气的)主播,以此反映了特殊时期的特殊教学。疫情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式,进而影响了词汇系统,产生的这些热词既形象,又应景,体现了人们对语言生态的敏锐感知能力和创新能力。(二)韵律特征。疫情期间的这些热词广为流传,与它内部韵律机制的协调性紧密相关。音节是听话时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冯胜利认为两个音节构成一个音步,双音节音步是最小的、最基本的“标准音步”。一般认为,其他音步是标准音步的变体:单音节音步是“蜕化音步”;三音节音步是“超音步”;四音节形式是两个音步(两个标准韵律词)的组合;大于四音节的组合则是标准音步与超音步之间的组合(冯胜利2009:2-3)。研究汉语韵律,首先要研究汉语的音步,我们对这些热词按照音节-音步分类,统计如下表:由表中可知,超音步热词最多,仔细观察这些热词便会发现除少量是专属名词外,它们大都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性,句法结构多是动宾式,特点是“轻重抑扬”,而音步就是最小的一个“轻重”片段。疫情期间举国上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好防疫工作,为了响应国家各级政府的抗疫号召,人们纷纷以实际行动投身抗疫实践,这些动词性热词就是在这种疫情生态下传播开来的,节奏性强,并且带有祈使语气,口号性更突出,更具鼓舞性,亢奋人心。双音节与四音节热词数量相当,也较多,这是因为它们都是由标准音步构成,符合人类发音习惯和特点;再者,这里的四音节热词也受我国传统四字格成语的影响。五、六音节的热词较少,且六音节的热词更是罕见,一方面是因为它们不是标准音步,不符合人类发音特点,而且从语言省力原则看,作为异常紧急时期的热词,它们也无法占有简洁省力的表达优势。(三)语义特征。词的语义特征最能展示言语主体对词语的感知度和接受度,体现他们在言语表达中对词的情感倾向和形象认同。疫情中的热词更是如此,具有压倒性的感情色彩和形象色彩。1.感情色彩词的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黄伯荣、廖序东2011:219-221)。疫情中的热词感情色彩较明显,褒义词的数量远远大于贬义词,如表2。值得注意的是,“逆行者”和“宅家”本是贬义词,但是在疫情生态下,“逆行者”是指逆流而上的抗疫医护人员,他们奋战在抗疫一线,是褒义词。而“宅家”也由原来的无社交封闭式的生活方式的贬义色彩变为主动隔离在家,不出门、不走动、不聚集的为抗疫做贡献的褒义词。结合图表数据和疫情中热词的使用情况,人们还是更希望话语能传递更多的正能量,而非负面情绪和行为。尤其是在悲伤痛苦的疫情面前,国人更多的是需要榜样的力量和希望而非相反。当然,对于那些对应疫情中恶劣行为的热词,人们使用、传播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批判和责备。2.形象色彩这里的形象色彩是指热词背后构拟的人物形象、社会形象和国家形象。其中有临危吹哨、舍生忘死、请缨出战的医护人员,有心系学生、努力直播、认真负责的学校老师,也有自私自利、违法犯法、危害社会的超级毒王……有众志成城、极力配合、大爱横行的社会形象,也有人民至上、勇毅担当、指挥有力的大国形象。此外,这些热词中有少量的战争隐喻词,例如“战疫、抗疫、驰援、保卫战、奋战一线”等,它们则是一种紧急危要、战火纷飞、疫情如军情的战争形象。(四)语用特征。热词的生命力在于迅速的话语生成和话语理解,这些热词在语用上有四个特点:首先,疫情中的这些热词简洁短小却含义丰富,符合语言的省力原则,如“硬核、抄作业”等。其次,焦点凸显,反映疫情下众生百态,传达民情民意,如“吹哨人、山东毒王、天价机票”等。再次,这些热词对语境有着强黏着性。例如上文举例的“宅家”“逆行者”,还有“逃犯”“十八线主播”“室内流浪汉”等,离开疫情语境,其意义就会大相径庭。最后,除了受大语境影响,像“云X”类热词的产生和传播则是模因复制、类推的结果。

二、热词的外部生态环境系统

(一)社会事件因素。此处社会事件重点指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病毒肺炎,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对中国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自其在国内暴发以来,在国家的积极领导和号召下,全国上下一条心,积极抗疫,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打响疫情防控狙击战,最终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疫情防控的决定性胜利。此次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世界,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健康打卡)、学习(如,直播)、工作(如,零接触)、娱乐(如,云蹦迪)等方式,甚至改变了国家的经济政策(如,地摊经济)、教育政策(如,延迟高考)、文化模式(如,云文化)等,彻底影响着全国人民的方方面面。其中,对语言的影响是最明显的,因为语言可以构拟社会现实。语言的变化本来是缓慢进行的,但是突发的社会公共卫生事件瞬间让语词系统增添了众多新成员,这是社会发展的常规现象。我们也相信,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事件都会引起语词系统的巨变。(二)网络媒体因素。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生态语言学也是如此,语言的内部生态是受外部生态的影响而变化。当下是一个网络时代,我们每天都暴露在各式各样的网络环境中,思维、言语、行为都受网络媒体的感染,例如以下这些热词:直播带货健康打卡十八线主播网课学困生云聚餐云两会云赏宅经济云指导云毕业云阅览云办公云蹦迪云监工云火锅云观展直播……由于网红经济的影响,疫情下主播的不仅仅是网络红人,更吸人眼球的是学校的老师,观看直播不是娱乐行为而变成了学校课堂学习的延续。人们对网络媒体的积极运用也填补了疫情下不能亲身亲为的实际活动的空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两会”,依赖于科技创新和网络媒体,让更多的人能共同关注,因此出现了“云两会”——新闻会、代表委员通道、部长通道等活动均采用视频方式,而开放组团和集中采访也变成了视频采访……非常时期下的中国,也催生出了“非常智慧”,而网络媒体环境为“非常智慧”提供了可能,以此让疫情防控变得更科学、更人性化。(三)传统文化因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民族文化的镜像。而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整齐的结构和特定的含义,从古至今流传下来,在继承的过程中也可窥见中国人的创新精神。上文中那些常见的成语类热词,就是利用经典成语的谐音和语境下的临时新义创造出来的,例如“毅心移疫”“疫不容辞”“无机可乘”等,它们不仅取其框架,也取其意义的精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疫情下人们抗疫实践的精神面貌。其他非成语的四字热词同样也受到了传统四字成语的框架影响,成为民间口语的浓缩。此外那些具有战争隐喻色彩的热词同样也是受以往战争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生于一国,其言行举止都有一国文化之影子,而这种文化上的熏陶就是中国文化不断创新的根基。

三、疫情下热词使用的非生态状况

生态语言学产生的初衷是旨在通过语言的力量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其中不仅是人类参与的自然生态环境,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生态环境。当下,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中,语言的生态和谐尤为重要,尤其是在重大疫情面前,树立生态化语言意识、规范用语,以减少疫情的负面影响,这也有利于疫情的防控。然而,在抗疫期间频繁使用的热词中,却出现了许多非生态的用词现象,一定程度上既不利于疫情防控的正能量输出,也破坏了社会的生态和谐。(一)读错用错类词语。在“疫情就是军情”的紧张抗疫期间,人们纷纷使用和传播的流行热词中却隐藏着一些不规范的语言现象,例如读音错误和用词错误。人们在谈论“状病毒”或“冠状病毒”时,常常将“冠(guān)”读作“冠(guàn)”,尤其在口语传播中,一传十,十传百。这种不规范的语言现象对语言系统仍在不断发展的青少年来说,更是一种恶性循环,负面影响很大。另外是词语混用的错误现象,如选自新闻报道中的一句话“自病毒感染的肺炎爆发以来,口罩的需求暴涨”其中“爆发”应为“暴发”。这不是个案现象,甚至一些公众媒体在报道疫情状况时也纷纷混用“暴发”与“爆发”,打开任意浏览器输入“疫情爆发”,随处可见相关报道中的错误用词。其正确的用法该是“疫情暴发”,因为“爆发”一般用于火山、战争、重大事件等,而“暴发”则是用于山洪、传染病等。(二)过度夸张与解读类词语。存在即合理,但并非存在即正确。疫情中某些热词的产生的确有其存在背景,但是却折射出过度解读或以偏概全的社会意识。如:沦陷地:本指被敌国所占领或侵占的领土,和同时遭受到奴役和压迫的民众的总称。此处指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市和湖北省。散装江苏:指全国各省医疗队援鄂一事中江苏省内各县市“各自为政”的现象,被网友调侃为“散装江苏”。四紧青年:形容突然的复工复学中,那些论文刚写绪论,作业逐渐崩溃,考试啥都不会的年轻人,前程四紧,即手头紧、口罩紧、裤腰紧、智商紧。室内流浪汉:形容疫情期间在家不洗头、不打扮,甚至连脸都不洗的人群。报复性消费:指因疫情呆在家里错过的消费而要在疫情过后一次性补偿自我的消费行为。这些非生态热词中,“沦陷地”不利于全国上下积极抗疫的正能量传递,而且对于疫情严重区的人们来说也是一种压力和否定。“散装江苏”的使用,于省内来说容易“无中生有”,造成各市人们之间的挑衅、互相看不顺眼等负面情绪产生,于全国来说是不团结的表现。“四紧青年”“室内流浪汉”“报复性消费”则以偏概全式的评价疫情期间的三类群体,并且这样称呼他们也容易造成其他人对相关行为的跟风和模仿。在追求生态文明和谐的当下,疫情中这种用词的“纵容”与“非生态”则显得与人们的美好追求不符,甚至是一种破坏。(三)地域歧视类词。此次疫情中,我们最常听到、最常谈论的就是“湖北”和“武汉”,因为国内的肺炎是始发于湖北武汉,并且在疫情全过程中湖北省和武汉市是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不断攀升的数字每时每刻都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由于肺炎具有传染性,一时间人们纷纷“谈湖北武汉色变”,避之而不及,甚至是埋怨和指责。但是“湖北”“武汉”也是此次疫情最大的受害者,并且它们还有另一个名字叫“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此情此景,需要的不是排挤、非议、责难与埋怨,而该是更加团结,风雨同舟,始终牢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呼唤。此外,像“郑州毒王”“山东毒王”“武汉毒王”等这些超级传播者,由于带有地域指向性,使得主角具有模糊性,从而致使这些热词在传播的过程中淡化了真正主人公的责任,而纷纷关注其地域焦点,给病毒传播者所在地域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全社会的文明和谐。

四、结语

疫情中热词的使用是重大危机在语言中的表征方式。那些暴力的、分裂的、排他的、错误的非生态热词,破坏了话语生态,扰乱了话语秩序。因此,我们对生态性言语热词要鼓励,对损害性言语热词则要批判和改正,要化“非生态语言”为“生态语言”,这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话语秩序建设的重点。在以后的重大事件中,各群体在创造、、使用新词时应兼顾时代主题,传递正能量,合理运用焦点标记,避免以偏概全、用语的暴力性和排他性,从而以语言的生态和谐促进社会的生态和谐。

参考文献

何伟、高然2019《生态语言学研究综观》,《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期。

李国正1991《生态汉语学》,吉林教育出版社。

李宇明1999《词语模》,《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冯胜利2009《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伯荣、廖序东2011《现代汉语》(上),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王涵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