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信息化数学课堂

时间:2022-04-20 03:42:00

创建信息化数学课堂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学的普及,农村中学的课堂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面和抉择对将直接影响农村孩子的未来。作为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将用我们的肩膀扛起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整合的大旗,用我们工作的实践经验为新的课程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用我们工作的点滴进步和收获浇铸我国伟大的教育事业,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农村课堂教学的无痕化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打造出我们的信息化有效数学课堂。

关键词:有效课堂信息技术整合点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学的普及,我们的课堂教学面临着挑战,更迎来了机遇。作为一名奋斗的第一线的工作者,我们努力寻求着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的最佳结合点,在工作实践中探索着突破的方向。真正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堂的方向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打造信息化有效数学课堂。结合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验与探索,谈我们的点认识。

一、优化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流程的优化和教学手段的优化。而保证这两项工作顺利落实的关键是教师思想及理念的优化。打造信息化有效课堂,我们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思想及理念优化、更新工程。

做为一个团队,要想实现大的转变,必须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个团队的风气,激发这个团队的斗志和活力。另外,再先进的技术及理念,没有实施者它都没有效用。所以我们首先要更新教师观念,要坚信:先进的技术及手段一定会在我的课堂上发挥效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随着新的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许多教师正致力于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刻板的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此时,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不再是一成不变,按预先设定的“教案剧”进行的了。如何更新教师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正确解读、应用。

每一种教育理念都是经过专家及教育实践验证的正确理论,都具有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但同时它又受地域、学校特色等条件约束有他的局限性,所以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借鉴,学会与我们的现有实际想融合,取长补短才能真正发挥他的作用。用齐白石老先生的一句话来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只有去学习,去吸收,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符合教育规律,让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我们的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在充分认识并选择了适合于我们的教育理念后,我们更重要是坚持。只有坚持,新的理念才会与课堂充分融合,坚持我们才会发现问题,坚持也会让我们找到突破这些的问题方法,坚持才会建立适合于自己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阶段,我们要相信“坚持数年,必有所成!”

2、对新软件的认识及应用态度。

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软件的有效应用是提高我们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每一种教学软件都有自己的特色,它不能为我们课堂所用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未真正了解它,没发现它的优势,没找到它与我们课堂教学的“交集”。一种软件只有如粉笔一样被老师应用自如,才算与课堂教学真正融合,而现在的软件更新速度又过于迅速,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积极学习、主动探索,特别在将它引入课堂之前更是要做大量的准备和研究工作。

3、确立合适的学习起点

“以人为本”是教师处理教材的基本原则,但不少教师在教材处理、组织课堂教学中过分的迷信课本和权威。如今已是信息瞬变的时代,教育目标、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的变革,使得一部分教材不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所以教师要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出发,对教材重新处理,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的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应用。”可见,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的处理教材,使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在学生身上绽放出绚丽的生命火花。

4、让学生体验开放的课堂教学

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迫切需要一种能展现自我个性、发展自我个性的体验式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体验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要永于向课前、课中、课外开放,把数学和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

有人曾说过:听了,一会儿就忘了;看了,就记住了;动手操作了,就理解了。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因此,教学要创设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体验学习的成功。

在教学中,学生能自己发现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能自己操作的就绝不以教师的演示操作来代替。新的教学理念还提倡把课堂向课外开放,把问题带向课外、带向生活、带向家庭、带向社会、带向终身。

5、数学观要突破单一

以往的数学课就是“就数学论数学”,而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和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使数学课不再是单一的数学课,在数学课中渗透各种思想、理念、情感、道德等等,成为与其他学科相通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实有时候数学里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重要的不是看结果,而是要培养学生一定的的数学意识。

(二)优化课堂学习模式,设计理想教学程序,打造信息化有效数学课堂。

团队观念的转变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打造信息化有效课堂搭好了桥铺好了路,但仅有观念的改变是不可能出现什么效益的,而没有效益的改革必将是以失败而告终,所以我们还要针对我们的课堂进行深入的探索,找到提升效益的最佳整合点,最终我们发现只有优化我们的课堂学习模式,设计出理想的教学程序,我们的工作才可能事半功倍,最近实现打造信息化有效数学课堂的目标。

有效课堂的实现,必须有有效的教学模式支撑。为此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我们对现在流行的各种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对比,并与我们的课堂实际进行综合评价、实践,经过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情境--自主学习”的信息化主题教学主模式,并着力打造了数学学科的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的固定子模式。

其实作为一种模式,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在改革的初期,我们只能先往里套,先让制度和规矩成为一种习惯,然后才根据自己的特色进行有限的创新,以团队的智慧解决我们改革中遇到的困难。以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为例,我们首先优化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我们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基础,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论证,并借助市区级教研、网络、专家点拨等形式,最终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固定的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导入新知”--“自主预习,探索新知”--“展示反馈,点拨升华”--“课堂小结,提升新知”--“当堂检测,及时反馈”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创设情境,包括物理和心理的两方面内容,是“情”和“境”的融合。我们的教学应该在和真实情境相似的环境中发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可以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促进其对所学内容意义构建的同时,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同时,对知识的兴趣也是保证一节课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将创新情境,导入新知作为我们信息化有效课堂的第一环节。

2、“自主预习,探索新知”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是我们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我们数学课堂改革的最终目的。学生只有自主、自发的学习,让知识与生活融为一体,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宰者。只有通过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和学习的方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的学习。在这一环节,我们可以发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设多个层次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让他们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我们还可以借助于几何画板、Flash动画等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呈现过程,在娱乐间收获成功。利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快乐中完成学习任务,又使我们的三维目标轻松达成。

在此环节中,尤为重要的是教师的学法指导和及时调控,没有合适的学法指导及调控就像船在海中失去了导航。有效的学法指导来自于我们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预习程度、兴趣特点、知识难度等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应用。

3、“展示反馈,点拨升华”

自主学习就会出现一定的随意性,需要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并随时调整,并利用展示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收获,以便于我们进行查缺补漏。数学课堂中“全员展示”、“组内展示”、“一帮一展示”是我们采用的展示反馈方式。利用展示,我们在反馈学生自学效果的同时,也刺激学生象考试那样紧张的学。通过展示,我们还会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收获,教师画龙点睛的点拨,可以解决学生的困惑,可以让知识、让课堂升华,让原本平常的一堂课变成经典之作。

4、“课堂小结,提升新知”

一堂课结束之后,学生的知识往往是松散的不系统的,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总揽、把握本节知识,也能将本节知识放到大的知识体系中,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小结,利用前后知识的联系,构建、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也让学生感知新知识,为知识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5、“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一节课的优劣我们不能仅仅从表面来评价,只有学生经历后有所收获并达成学习目标,才算一堂成功课,所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的检测,必须要注意考标与学标的统一,只有这样的检测才是有效的。检测之后的反馈是一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笼统的反馈会使一节课虎头蛇尾,明确的反馈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效果,便于查漏补缺。

(三)抓整合点研究,提升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效性。

信息技术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场景再现、仿真模拟等功能将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颠覆教师的无效劳动,解放教师,激发教师自觉成长的热情,创造足以代表时代特征的新课堂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引入固然精彩、重要,但受于条件、时间等因素制约,并非所有的课堂应用信息技术都会起到理想的效果,要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时效性,我们必须要做好整合点的研究工作。

什么是整合点?首先要分析每一个理想教学步骤是否能够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下完成,或者质量及效率方面存在问题,然后分析信息技术手段对每一步的支撑情况如何,是否能够解决,或者比常规教学手段质量或效率高,如果确实能够解决且质量或效率高的话,该步骤就可能诊断为整合点。我们认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在以下四个方面存在整合点,下面结合“矩形”一课的教学谈谈数学教学中的整合点。

1、在知识体系构建上

数学上很多新知,是在旧知的基础上生发成的,凭借信息技术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体系--新旧知识衔接点--新知识生成”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轻松地获取新知识并建立准确的知识体系。

如“矩形”教学中,我们通过引导学生与原有知识“长方形”进行对比,明确其二者的关系。同时,我们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平行四边形”到“矩形”的变化过程,从而让学生明确了“矩形”的概念,并利用回顾“平行四边形”知识的学习过程,掌握了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对“矩形”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的对知识探索,不仅掌握了“矩形”的相关知识,还更进一步探索了特殊“矩形”--“正方形”的相关知识。

利用信息技术在知识体系构建上寻找整合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帮助学生良好探究习惯和意识的养成。

2、在情境创设上

数学课堂中充满了数据和图形,这些数据和图形如果是学生非常感兴趣或者迫切要掌握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就会非常好的调动起来,反之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那么一节学起来就会枯燥无效。利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将知识与生活或学生的关注点有机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变成学生想学知识,从而提高学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矩形”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于概念及其相关性质及判定并不感兴趣,为使本节课的知识变成学生想要掌握的知识,我们设计了一个小动画,在动画中我们以小明给朋友做生日礼物“相框”为切入点,以小明在制作中遇到的问题为激趣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轻松的将我们本节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自发学习的动力,使一节课上的生动而高效。

借助于信息技术在情境创设上的优势,我们数学课堂中的数字、图形也可以变得亲切、有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机和乐趣。

3、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处

教学重点的突出、教学难点的突破这一整合点研究,是我们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采用什么教法,引用什么技术,离开了教学重难点,一节课上的再花哨、再有新意也是失败的。

“矩形”一课的重点是矩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的应用。概念性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枯燥无趣,且由于缺乏知识的探索过程,容易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所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们利用几何画板,给出一个可以自由变化的平行四边行,让学生在平行四边形边、角的自由变变过程中体验矩形的概念、性质及判定。传统枯燥的知识传授模式转变为在学生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获得。

利用信息技术对课堂重点进行整合,可以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学习任务变为自发学习,不但学生学习兴趣高、热情足、学习效果高、知识掌握牢固,且通过实践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

4、在学生思维困惑处

对于新知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和思维能力,学生容易产生困惑,教者如能恰当的利用好信息技术,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通过“直接体验”,增加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

“矩形”一节的学习中,对于矩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由于学生缺乏直接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与矩形有关的问题来解决,存在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个难题,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矩形的有关知识,并尝试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与矩形有关知识,进行转化。为此,我们在前面让学生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增加知识理解掌握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生活中的困惑提出问题,动画演示解决方案等环节,让学生体验生活问题中知识提炼的过程,归纳知识提炼的方法,从而培养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利用信息技术在学生思维困惑处找整合点,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提高学习效率,更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压力减少厌学情绪的产生,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信息化有效课堂带给我们的变化

1、数学课堂的变化

信息技术的引入,从表现上丰富了课堂,弥补了传统数学课堂生硬、呆板的弊端,从实质上它颠覆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是学习者,更是知识的生成者、主宰者,他们乐于参与知识的学习及生成过程,自始至终都以兴趣和需要为指引,学习积极性和效率都大幅度的提升。

2、学生数学思维的变化

利用信息技术,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探究、生成及呈现过程,他们在获得数学学科知识之外,更对他们的数学思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过信息化有效课堂的洗礼,他们学会了探究的方法,培养了探究的能力,他们更善于在学习的同时去探究知识的生成过程。

3、学习习惯的变化

通过信息技术的引入,学生的知识面被拓宽,遇到的问题也明显增多,探究过程已经不是一个人能力所及,此时的学习更倾向于社会化,通过信息化有效课堂的训练,学生更习惯于宏观把握,对比分析知识联系,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及分工。

信息技术以其形象、直观、生动、便捷的优点,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其独特的魅力引领着我们不断探究的步伐。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在优化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验与探索中,信息化有效课堂建设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当然,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时间还很短,还有大量的问题要克服,但我们相信,随着这项工作的推进,现在的问题会很快会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铺路石。我们更愿与广大同仁一起探索,共享经验,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再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