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文化权的路径探讨论文

时间:2022-12-19 03:50:00

公民文化权的路径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总书记提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和良好的文化条件”。这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注重文化权利、关注文化民生的执政理念,为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本文对当前公民文化权利实现的特点、原因及路径选择进行了详细论述。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入文关怀;心理疏导

为深人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域下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程度,日前,河北省委讲师团和河北省社科院联合调查组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走访广东、河北等二省十二市,对公民文化权利实现路径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文化权利的内涵及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程度

文化权利是一个不断被丰富的概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当前,我们所要实现的公民文化权利,主要是指公民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和文化成果受保护的权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人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人贯彻落实,文化建设的进程日益加快,公民文化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但相对于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等人类其他基本权利,文化权利常常因失之于“柔性”,而造成实际权利的不在场。我国公民文化权利实现状况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文化权利”意识淡薄,对文化权利的促进基本上处于无意识阶段。与经济权力、政治权力相比较,社会普遍对文化权力感到陌生,不知道作为公民在文化方面应该承担的责任、应该享有的权利,仅仅将文化权利实现视作是国家一种行为,缺乏对自身文化权利的关照,缺乏文化权利诉求的主动性。存在“说起来重要,千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等现象。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基本上也是偶发的、随意的,缺乏制度化、经常化。

二是文化权利中的单项权利如受教育权、知识产权等逐步受到尊重,但整体性的文化权利未受重视,文化消费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构成比重偏低。据国际统计分析,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601)美元,文化需求应在个人消费中占20%,实际需求总量应为20100亿元。2005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601)美元,但是文化消费支出只有4150亿元,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不到1/4。特别是农村地区,平均文化消费支出仅871.77元,占全部平均开支(10989.46元)的7.93%,超过一半的农民年文化消费在200元以下,且文化耐用消费品、教育消费占较大比例,文化消费的主导地位并未确立。

三是农民工、贫困地区等弱势群体文化边缘化’现象严重,文化权利玉待被保护。调查发现,与城市文化相比,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一方面,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日益衰败;另一方面,在文化内容供给上,一些健康、文明的公共文化形式日渐式微。在城市,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由于收人水平的限制,工余生活多以聊天、打牌、逛街、看电视为主,娱乐生活非常有限。资料显示,农民工所在单位中,有电视室的仅占35.3%;有室的仅占13.5%;有阅览室的仅占28.3%;有运动场所的仅占23.3%。关注弱势群体的文化权利,保证最低收人群体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间题非常突出。

四是文化权利保护性制度渐趋完善,但保护的主动性不够、范围不广,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近年来,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基层文化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到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公民文化权利实现创造了良好条件。但相对于政治权利、经济权利而言,以保障和实现公民文化权利为出发点的文化法律和文化行政法规却很少,且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多是受外来因素的影响,体现出建立文化权利保护制度的内驱力不足。

二、四大因素制约公民文化权利充分实现

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文化权利的实现是需要成本的。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财政投人文化建设的力度就越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越完善,文化权利的实现程度也就越高。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每年稳步增长,但由于人口压力和税收制度不尽完善,所以人均资源总是有限的、稀缺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能力,削弱了国家实现文化权利的综合实力。

文化建设滞后的限制。文化权利的实现,受文化发展状况的影响。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能够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创造较多的文化机遇,享受更多的文化成果,促进公民文化权利的充分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仍然滞后,无论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还是在文化产业发展上,都落后于发达国家数倍,我们所能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数量、品种、质量上都无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发展不均衡,导致在文化权利实现上出现了地区间的“鸿沟”、城乡间“二元结构”与阶层间的“差序结构”。

市场化产业化取向的冲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文化领域的市场化、产业化倾向日益严重。这在极大提高文化生产效率,满足人们个性化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导致文化生产的平面化和庸俗化趋向。一些创作者由于过度迫求商业价值,而忽视艺术、社会价值的创造,致使文化垃圾泛滥。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令新的文化“压迫机制”产生,即强势文化压迫、取代弱势文化,使得文化面临同质化、单一化的威胁,影响了公民文化权利的充分实现。

消费观念落后的阻碍。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不同,它主要是在生理需求以外寻求精神依托,是一种心理需求。当前,不少公众的消费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物质生活享受与评价阶段,未能在经济富裕之际实现向文化消费转变。以文化作为休闲方式的观念还没有形成,大多数城市家庭可能会一个月去吃几次大餐,但没有多少人有每月去图书馆看书、去剧院看一场大戏的计划。有人为一顿饭一掷千金,却舍不得花几十元去看演出。这一切都成为文化权利实现的阻碍力量。

三、充分实现公民文化权利的路径选择

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强调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实现的国家职责的同时,积极挖掘市场手段、社会手段、法制手段,促进公民文化权利的充分实现。

一要按照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实现奋共文化服务由以往的“零打碎蔽”型向整合型、联动性、工程化发展,整体打包,政策推动,立法保护,绩效考核,促进公民丈化权利的国家实现。文化权利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其实现首先依赖于政府主体作用的发挥。这是因为,政府作为一个国家最大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它的合法性来源于普遍的公民权,因此其公权力也必须为公民权的实现提供根本保障。首先要切实树立“文化民生”新理念,强调文化发展为人民,文化发展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其次要突出抓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农村书屋建设、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六大工程”,着力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融文化、经济、政治、社会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场馆;再次综合运用现代技术和其他文化元素,推动公共文化传播方式升级,实现文化服务的多元素集成、多亮点聚合、系列规模效应彩缤纷和整体功能的最优化,推进雅文化与俗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多层次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平衡发展;最后要出台文化扶持政策,确保农民工、贫困地区等“弱势群体”在文化财富分配上的公平正义。公务员之家

二要坚持社会丈化社会办的思路,建立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媒体和社区共同参与的社会联动机制,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在合作中发展,促进奋民文化权利的社会实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最大限度地调用民间文化资源、挖掘民间文化资本。目前,社会力量捐赠文化事业主要集中在捐赠公益性文化机构或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数量较少,普遍率低,不够活跃,规范、畅通、经常性的渠道尚未建立。促进公民文化权利的充分实现,必须建立健全公益捐赠和赞助优惠政策,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必须把非政府组织的培育发展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保非政府组织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承担起促进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组织协调职能;必须创新社会文化运作模式与服务手段,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特许经营等方式,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三要适应现代社会新型媒体发展和区城、受众细分的需要,运用现念、现代技术、现代形式进行文化传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数字化引领、结构化升级、消费化导向、多元化目标,促进公民文化权利的市场实现。一要通过运用高新科技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供给能力,提高文化服务水平;二要发挥中心城市优势,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辐射带动县(市、区)、乡镇的文化产业区域格局;三要细分文化市场、研究消费对象,既要从产品生产和服务供给的方面谋划和组织实施。又要从产品消费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出发,创造供给,创造需求,拓展市场空间,诱导市场需求,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由产品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四要催生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网络创作等新的文化服务业态,加快文化生产和传播的速度,拓展新的文化服务领域和空间;五要加强文化要素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市场中介和行业组织,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形成文化资源的良性循环机制,推动文化产业资源集聚和产业融合。

四要激发调动公民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俘进会民文化权利的自我实现。促进公民文化权利的自我实现,必须使公民从文化的被动旁观者变成文化的主动参与者,形成全民参与的文化格局。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种媒体,通过开办专栏、知识竞赛以及制作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文化权利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公众的文化权利意识;要加大文化知识普及与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研讨会等形式,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文化素养,提高参与文化生产与文化创造的能力;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物质奖励和政治表彰等形式,充分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使人民群众成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要创新文化服务手段,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鼓励和支持公务人员、大学生及普通群众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在帮助别人实现文化权利的同时,充分实现自已的文化权利,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五要围绕会民文化权利的实现而展开制度建设,使党和国家所制定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有关玫策措施制度化和法制化,捉进会民文化权利的法制实现。一方面,要加快研究制定“公益文化事业保障与促进法”,明确政府的职责和公共财政的作用,确立公益性文化组织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以作为公共文化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推动我国公共文化建设进人有序化、规范化轨道。既要以法律的形式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证公共文化设施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不被任意拆迁;又要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符合国家制定的标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更要保证设施公共文化设施不被挪用、挤占、租借或进行其他非公益性质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体系。近年来,国务院相继颁布了音像、演出、娱乐、电影、互联网、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行政法规,文化部也分别制定的配套的规章。但还要加强行政执法,充分运用民事、行政、司法等手段,形成多渠道的保护格局。与此同时,还要善于积极探索新形势、新情况下文化权利保护中的法律问题,建立明确的文化权利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制度,通过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等行政手段和司法程序对文化权利受侵犯的受害者进行救济,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