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平台构建研究

时间:2022-09-18 09:11:07

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平台构建研究

摘要:从食品安全监管的视角,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预警信息源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平台的解决思路,以预警信息的集成为目标,构建以检验检测信息为主体,稽查执法信息为补充,日常监管信息为基础,社会反馈信息为支撑的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平台。

关键词: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平台构建

食品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有明显改善,但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监管模式仍以事后监管和被动处置为主,监管部门经常处于被媒体和舆情牵着跑的状态。今年初,成都七中疑似食品安全事件,被自媒体曝光后,几近酿成社会事件,究其原因,主要是食品安全预警信息的缺失和滞后。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首次把预警工作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基石和重要工作。食品安全预警是指通过对食品安全隐患信息的监测、追踪、风险评估和信息通报,在问题出现之前,关注其动态,预测评估其危害,及时对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发出警报,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1]。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食品安全预警工作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预警体系的构建,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完善预警模型等[2-4],忽略了食品安全预警信息源的研究,即缺乏以预警信息为主体,探讨食品安全预警信息源头建设的研究。食品安全预警工作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充分与否,因此,开展食品安全预警信息研究,对食品安全预警至关重要。

1我国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工作的现状

我国食品安全预警工作由来已久,2007年,原国家质监总局组织开发了“快速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RARSFS),该系统采用数据动态采集机制,构建质检部门的动态监测和趋势预测网络。同年,卫生部门建设食品预警信息系统之间的网络平台,了蓖麻籽、霉甘蔗、河豚鱼等食品安全预警信息[5],这些对消费者及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采取预防措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由于组织机制、检测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我国食品安全预警信息源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1.1食品安全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反馈与处置滞后。2003-2013年,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采取的是多部门分段监管模式,原质监、工商、食药监、农业、卫生、商务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分别监管食品产业链中的一段。2013-2018年,质监、工商的食品监管职能划归食药监管部门。尽管各部门都建立了或大或小的预警信息系统或平台,但由于机构分割,没有建立跨部门的集成化信息平台,预警信息多处于孤岛状态,各监管部门的信息缺乏联动,无法及时捕捉食品安全动态变化的早期征兆,预警效果不理想,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监管部门反馈迟缓、处置滞后,甚至出现互相推诿、相互扯皮现象。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工商、质监、食药监等部门合并,成立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目前,省、市一级市场监管局刚刚到位,全国一体化的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尚未启动。1.2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水平落后,预警信息的有效性亟待提高。食品安全检测信息是预警信息的主要来源,我国现有食品安全检测机构一万多家,但是,检测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市、县级一级的检测机构偏少,检验技术水平较低[6]。2010年发生的“地沟油”事件,引起社会震惊,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相应的检测技术和检测标准,难以从检测指标上区分地沟油和食用油,以致于每年有大量的地沟油流回餐桌[7]。还有少数非通用检验指标,如致癌物质“二噁英”、“三氯丙醇”等,由于具备检测能力的机构较少,检测费用昂贵,无法开展日常检测。2012年香港检测机构在国内生产的某酱油中检测出“三氯丙醇”,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行业的声誉。1.3忽视基层执法监管信息,安全预警信息不全面。很多造成恶劣影响的食品安全事件,在事发前是有安全风险征兆的,这些风险苗头,有一部分是可以通过基层执法监管检查发现的。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执法检查即使发现了食品安全的蛛丝马迹,由于忽视基层一线监管执法信息,加之没有规范的信息报送渠道,缺乏专业的评估分析,食品安全隐患的蛛丝马迹最后往往变成了销声匿迹,食品安全隐患最终酿成了食品安全事件。1.4信息交流机制不完善,缺乏统一预警信息通报平台。我国《食品安全法》要求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但是没有制订明确的实施细则。实践中,由于缺乏规范化的信息交流机制,没有统一的预警信息通报平台,在通报食品安全预警信息时,各监管部门往往只按照本部门的监管职责对食品安全预警信息进行单独公告,不能有效整合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食品安全信息,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信息的整体效用,导致预警时效性差,缺乏前瞻性预判。2008年“三鹿毒奶粉”事件中,农委作为原料奶的监管部门,质监作为奶粉生产企业的监管部门,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交流和通报平台,两个部门分别通报事件调查信息,出现了明显的数据不一致,失去了食品安全信息应有的预警作用。由此可见,信息管理在突发事件的管理和科学决策中的作用至关重要[8]。要解决食品安全预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平台,系统采集食品安全隐患信息,对食品安全风险信息进行汇总、评估、综合分析,及时对潜在的安全问题发出预警。2018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成立,改变了食品安全多头监管状态,将传统的分段监管模式转变为统一的综合监管,一个大市场综合监管的态势已经确立,这为构建全国一体化、各部门联动的食品安全信息预警平台提供了组织保障。

2构建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平台的原则

食品行业产业链长、过程复杂,除了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外,还涉及运输、储存等环节。预警信息平台旨在搜集整理食品加工生产全产业链的安全隐患信息,对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发出预警,将食品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中。为此,预警信息平台的构建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系统性。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平台的建设,必须保证信息来源的全面系统。在食品加工生产环节上,需要整合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所有环节的食品安全信息;在信息的构成上,以食品安全技术检验检测信息为主,以稽查执法、日常监管发现的隐患信息为辅,以社会反馈信息为补充;在食品安全监控主体上,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为主体,以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为核心,以社会组织、广大民众为基础,形成全过程、多形式、社会共治共享的食品安全预警信息监测的大格局。准确性。提高现代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采用或等同采用国际最先进的检测技术标准,提高食品安全信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依法保证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独立性,排除行政干扰,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和权威性,增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时效性。食品安全信息的时效性是预警信息平台开展隐患追踪、风险评价和信息通报的基础,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食品安全隐患信息,才能做到早预警、早控制、早处理,把食品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也才能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利用平台信息,做到快速应急反应,及时处理食品安全事件。

3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平台的构建

根据我国新时代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反思以往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工作的局限性,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和做法,预警信息平台既要整合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信息,更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信息的互通互联和充分共享。基于此,预警信息平台应包括以下四个信息子系统。3.1检验检测信息系统。食品质量的检验检测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也是预警信息的主要来源。依托各级食品检测机构,及时锁定食品企业在生产、销售和消费过程中发现的安全隐患信息,在第一时间发起初始预警,给后续的风险评估、预警、监管处置等工作提供预警准备,这是做到早发现、早处置的前提。该信息源的关键是准确性和时效性,只有准确、及时地给出科学结论,才能赢得后续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检验检测信息主要来源于日常监督检验、现场快速检验和食品污染物检验三个方面。日常监督检验是食品安全的基础检验,也是覆盖面最广的检验,日常监督检验按照现行有效的食品标准,由各级检测机构对生产、销售、消费中的食品进行理化卫生指标项目检验,检验结果作为食品安全预警信息的基础来源。现场快速检验是指销售、消费环节的现场检验,是对日常监督检验的补充。如生鲜蔬菜、水果等农业初加工食品,以及屠宰后的猪牛羊肉制品、鲜奶制品等,都需要现场快速检验。现场快速检验已成为抽查检验信息来源的重要一环,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现场快速检验将变得愈发重要。食品污染物检验是20世纪70年代由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环境保护署(UNEP)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发起的,监测项目涉及重金属、农药残留、天然毒素、食品加工有害物质、环境有害物质、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等,其目的在于根据检验结果,对各类食品污染物开展危险性评估,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法规、产品标准和监管措施,对由于现行食品标准或检测技术落后导致的政策(标准)缺陷进行修改完善。检验检测信息系统主要负责食品内在质量的科学数据的收集、汇总、分析,对出现的异常数据按照疑似安全问题进一步分析,以判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为了更有效地开展食品安全预警,应当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界定职能,市县一级的检测机构主要负责与百姓关系密切的食品,如米面油、肉制品、乳制品、饮料等,进行日常监督检验和现场抽查检验;国家与省级检验机构,重点对危及食品安全的可疑污染物进行监测,构成食品安全立体检验系统,检验结果信息实现充分共享。3.2稽查执法信息系统。稽查执法是遏制制假售假的重要监管手段,是通过管理手段获取食品安全隐患信息,是对检验检测信息的重要补充。要明确稽查执法单位搜集和报告食品安全信息的职责,以综合执法网络为依托,及时收集发现的食品安全信息,形成食品安全稽查数据库,从原来分散、零星的隐患信息中及时发现系统性安全隐患信息,实现及时预警、快速反应。3.3日常监管信息系统。日常监管是基层市场监管人员对辖区内的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开展的常规监管工作,是发现和掌握第一手食品安全信息的主要手段。按照全程监管原则,日常监管涵盖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涉及食品(原料、辅料)的生产、加工、运输、储藏、销售和消费完整产业链,食品安全信息最直接也最全面。在全面落实日常监管的同时,对城乡结合部、农村乡镇小作坊等领域进行重点监管。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日常监管绩效。3.4社会反馈信息系统。社会反馈系统是食品安全预警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12315”投诉举报中心是食品安全社会反馈信息的主要来源,目前,各级市场监管局“12315”投诉举报系统即将整合完成,要充分发挥“12315”综合举报投诉功能,强化收集食品安全信息的功能。逐步完善食品安全社会反馈信息定期报送制度,专人负责反馈信息的收集和报送工作,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及时对消费者或企业投诉举报的食品安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群众反映的蛛丝马迹中发现食品安全隐患。2015年南京市建邺区食品药品监管局接到群众投诉,某居民区小店销售“疑似”保健食品,监管部门根据举报线索,查出了“7•21”横跨多省市特大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大案[9]。加强互联网+应用,拓展食品安全反馈信息来源。市县一级监管部门要充分利用社区、街道、乡镇等食品监管协管员、信息员,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源的社会采集队伍,集联络、信息、宣传、协管为一身,这些协管员、信息员对本区、本乡的情况非常熟悉,能够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信息甚至制假售假黑窝点信息,为食品安全预警提供有益的线索,实现预警信息社会化。3.5食品安全预警信息系统的集成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平台的效用,取决于预警信息各子系统的互通互联、共治共享的程度。各预警信息系统之间本着开放、互通、共享的原则进行集成,以检验检测信息为主体,稽查执法信息为补充,日常监管信息为基础,社会反馈信息为支撑,构建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平台,各信息系统之间的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图1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平台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平台应与农业、卫生、海关等相关部门建立信息通报机制,通过快速预警信息联动,实现全方位风险管控。预警信息平台还应建立国际沟通机制,通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将涉及的食品安全预警信息与国际相关组织或第三国互通,提高食品安全保障。食品安全预警平台还应在国家市场监督总局、省、市、县4个层级上,实现信息的高度交互,食品安全信息不仅能在各级之间上下级流动,还应该能够在授权情况下,实现跨级流动和横向互动,国家层面的联系点(总局)不仅收集宏观层面的食品安全信息,同时也能够接收省级甚至市级传来的信息,实现系统内信息的多向交互和广泛覆盖。

4结论

食品安全风险存在于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不能完全避免和消除,构建与完善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平台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石。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预警平台,可以较好地解决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整理、交流等方面的问题,可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信息甄别、专业分析,提高食品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为政府制定与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唐晓纯.多视角下的食品安全预警体系[J].中国软科学,2008(6):150-160.

[2]程铁军,冯兰萍.大数据背景下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因素研究[J].中国科技管理,2018(17):175-181.

[3]王世琨,李光宇.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及影响其有效性的因素[J].中国标准化,2013(11):77-80.

[4]戚亚梅.欧洲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建设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6(11):20-22.

[5]郑莉莹.我国食品安全预警体系的建立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16(3):21-22.

[6]褚汉.中小型国有检验机构现状分析及改革路径探讨[J].中国标准化,2019(5)(下):186-187.

[7]张世宏,何东平.食用油脂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探讨[C]//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中国标准化协会,2014:668-671.

[8]刘春年,田琦.基于突发事件的信息管理技术演化与系统实现进展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5).

[9]刘紫昀.论“职业打假”的法律应对[D].太原:山西大学,2017.

作者:褚 汉 陈晓玲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