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质量问题及处理战略研讨

时间:2022-03-02 03:36:01

内部审计质量问题及处理战略研讨

本文作者:文璐工作单位:南宁铁路局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已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并开展审计工作的企业,大部分已经认识到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对整个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不断的在寻找和发现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寻求解决的途径,从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挖掘企业内部增效潜力,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从目前现状看,影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好坏的因素很多,主要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外部因素主要指能影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以及影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及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因素主要指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审计人员自身素质。(1)企业外部环境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要在市场中立足发展,做大市场,提高市场占有份额便成为企业的追求目标。企业倡导全员营销,从上到下全员参与,人人有任务,个个有目标。如银行员工每人每月拉到多少存款、电信业员工每人每月发展多少宽带用户、产品销售企业员工每人每月卖出多少产品。全员营销这样的理念从理论上来说没有问题,但不分岗位不分专业的全员参与并纳入考核并非完全正确。在这样的机制下,每位员工都成为营销人员,管理变成了真空。因为人们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专业能力也有限,最终将导致企业变成了一个有数量而没质量空壳。在这样的状态下,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用的重视,审计工作的开展也势必受其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也就无从谈起。(2)企业内部环境目前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依然停留在查错纠弊阶段,而且往往进行的是事后审计,查出的问题大多不痛不痒。对问题的处理建议多数只要求企业进行规范,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这样的处理建议实际上毫无震慑作用,该发生的还是再发生。审计威信不高,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存在认为审计是拉企业后腿,找企业麻烦的极端错误观点,从而对审计工作的配合也就无从谈起,这样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审计质量的提高。(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对企业的会计控制和生产经营情况的再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我国会计工作实际情况,新《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中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以便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对会计资料的审计工作制度化和程序化。但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时,并未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特别是针对同级财务部门。内部审计工作仅在下一级财务核算单位中开展,造成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缺失,内部审计机构无法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情况进行评价。内部因素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管理在审计程序上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从审计项目的立项、计划、审前调查、方案编制、现场审计工作的实施、审计证据的搜集到最后审计报告的撰写各环节,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和管理都必须到位,否则最终影响整个项目的审计质量。另外,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实施审计工作时的态度以及审计分工等人为因素也会直接影响审计质量。就目前情况看,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审计工作计划性不强,受临时性审计项目冲击对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来说,重点是科学地确定审计项目。审计项目的确定必须体现审计工作的重点,尤其是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对审计工作的要求。对审计实施计划来说,重点是明确审计的具体目的、选准审计重点并合理配置审计资源。但目前部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在编制年度审计计划时,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同一级别同一类别的企业不分各自的经营规模及财务核算特点等因素全部纳入同等重要的审计范围,导致在审计实施时同一类别不同企业审计的思维方式,审计方法完全照搬,没有针对性,容易造成问题遗漏。其次,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基层单位负责人的更换频繁,这样的更换审计无法提前预知,于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常常使得年度的审计计划无法正常实施,计划被打乱,质量也难免受其影响。审前调查不到位,不全面审前调查是审前准备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就审计的内容范围、方式和重点,到被审计单位及相关单位进行调查了解基本情况,以掌握审计的第一手资料的一项活动。它是做好审计项目,找准审计方向和重点的关键。目前很大一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审前调查这一关键环节基本省略,完全凭经验及平时的了解编写审计方案。个别的项目进行审前调查,但所调查的内容也不到位不全面,仅就单位基本情况、财务核算体制、采用的会计制度、收入及支出的组成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健全、是否实际控制到位、车间一级的管理状况以及生产流程等关键内容并未进行审计调查,这可能导致审计范围不完整或找不准审计重点,让审计找不着方向,审计质量也就无从保证。审计方案针对性不强,落实不到位拟定审计方案的目的在于抓住主要问题和环节,有层次、有步骤、有秩序、有计划的开展审计工作。目前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编写的审计方案千篇一律,不同审计项目没有各自的审计重点,审计的手段和方法单一,涉及到的审计人员分工也比较随意,不能充分发挥不同审计人员的优势。在实施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也未能严格按方案中规定的分工和标准的程序进行审计,方案只是一个手续和形式而已,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各自想看什么看什么,这样势必造成审计内容的重复或遗漏,甚至遗漏掉可能存在重大问题的内容,加大了审计风险,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审计实施不深入审计实施阶段是整个项目审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为审计报告的编写提供依据。这一阶段的工作质量对整个审计项目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目前部份企业内部审计项目审计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审计实施不深入,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时,仅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数据进行查看,对车间一级的管理情况、生产流程、工艺设计是否合理、物资的领用、保管及使用情况等环节是否控制到位很少涉及。对被审计单位其他部门的数据以及各年有关指标数据缺乏相关性及趋势性分析,审计工作停留在表面,未落实到基层,抓不住审计重点,也就提不高审计质量。审计工作质量好坏无考核要加强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不仅要有相应的质量标准,也要制定并落实相应的质量考核办法,否则质量的好坏便无区别,所谓干好干坏一个样。现阶段的内部审计质量不高与无考核有很大的关系,审计项目的完成以出具审计报告为标准。审计查出的问题多少、每位审计人员是否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有无存在遗漏重大问题的风险、是否严格遵守审计人员从业规范等方面均未实行考核制度。导致存在“查不出问题不是没水平,而是被审计单位没问题。”这样的想法和观点,削弱了审计人员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成果利用不充分审计的最终目的就是审计成果的有效利用。审计质量与审计成果的利用两者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高质量的审计成果往往能得到企业高层的重视,并且及时的利用到管理工作中,能间接为企业带来效益,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相反,如果审计成果利用率不高,得不到有效的利用,那反过来对审计质量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在部份企业的内部审计中存在审计成果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审计项目结束,审计报告也抄送相关部门,但常常是“一阅而过”,之后该发生的还是再发生,甚至有些查出的问题最后也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该受到处罚的没处罚,该规范的没规范,让审计工作完全流于形式,这样的状态直接导致审计人员缺乏积极性,而且也乐于充当“老好人”。有些问题提出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直接就碍于情面不提罢了,这样长此以往势必造成恶性循环,审计质量越来越差导致利用率不高,利用效果不好,而利用率不高又反过来影响了审计质量的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高质量的审计来自于高素质的审计队伍,人才是审计项目实施成功的保障。但目前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与内部审计工作发展和行业监督与评价必需的素质差距比较明显。虽然能够基本完成计划安排的审计工作,但其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与审计工作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高层次人才缺乏。内部审计队伍中很大一部分人员由非审计专业人员构成,有的是半路出家。总体上缺乏对财政、税务、金融、基建等现代经济领域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掌握的审计人员。

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途径

针对上述存在的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各方面因素,要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本人认为当前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切实做好审前调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审前调查是一个审计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做好了审前调查工作,才能让审计实施做到有的放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外部环境一是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济环境。如宏观经济形势、政策因素对被审计单位产生的影响,政府对被审计单位限制性要求等。主要考虑到宏观经济形势对该单位的影响,如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对某些行业进行扶持,税收优惠政等;二是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情况。如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行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和统计数据,行业适用的法律、法规,特定的会计惯例等。了解该行业是新兴产业还老牌产业,其前景状况如何,是属于资源枯竭的能源消耗型,还是前景可观的节能效益型;国家对该行业的各种经济技术指标、衡量标准等。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总体情况一是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如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业务经营范围、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内部控制状况等。执行何种会计制度,其核算方法如何。比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发出计价方法、长期待摊费摊销方法、投资以及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等。国家对此行业是否有特殊规定、是否存在审计人员不熟悉的领域、是否需要聘请专家等都要在调查中了解清楚。另外,要重点对被审计单位生产流程进行调查了解,掌握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各环节的关键控制点,以便审计实施更加具有针对性,不打没把握之仗。必要时对内部控制制度中涉及到生产一线的尽量进行实质性测试,切实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及执行当中的有效性,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适当控制。以便审计实施中更能抓住审计重点,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调查以前年度被审计单位接受审计的情况对以前年度被审计单位接受内部审计以及外部审计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以前年度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落实情况,被审计单位采纳审计建议所带来的效益等。根据被审计单位以前年度的受审情况,结合本次审计其他审前调查的内容,确定审计重点领域,编制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内部审计部门要建立健全各项质量控制制度,以监督、约束和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对于内部审计部门而言,一方面应通过制度控制来规范内部审计行为,另一方面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控制来明确内部审计的责任。在内部审计业务中实施制度控制,可以严格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流程,使内部审计行为做到规范化、标准化,从而建立控制内部审计质量的长效机制。落实质量控制制度,加强审计质量复核在目前内部审计工作中,质量复核工作并未得到贯彻执行,这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因此,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必须严格执行审计复核程序,贯彻审计复核制度。首先,在内部审计制度中,应明文规定要对审计质量进行复核。质量复核包括审前、审中和审后复核。要对复核人级别、复核程序与要点、复核人职责等作出规定。其次,要结合项目审计的特点,扩展审计质量复核层次,建立由内部审计小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分管领导所组成的三级复核制度,分别履行详细复核、一般复核、重点复核的职责。内部审计小组侧重于审中的详细复核,应指定专人或复核小组对审计过程中已完成的业务跟踪进行质量复核。同时,审计小组成员要进行自查和互查审计质量。对自己担负的审计任务所进行的审计工作进行追溯性检查,以检验审计结果质量,也要对同一审计小组内其他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质量进行检查。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应努力避免使自查互查审计质量的行为流于形式。特别需注意的是,在自查中审计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复查,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可能使自查流于形式。互查法虽有助于克服上述局限,但也可能存在审计人员碍于情面,使复查难以深入;或因审计人员不熟悉情况,影响工作效率等弊端。因而,在各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中应严格规定内部审计人员的自查责任和互查责任,对违规审计人员要进行处理。在审计完成阶段,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分管领导进行审后复核,在做出正式的审计结论前,对审计组已经完成的全部审计业务进行审计质量把关。对审计质量结果进行考核由于目前部份内部审计机构尚未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内部审计质量考核机制,普遍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状,造成内部审计人员的消极思想,也加大了审计风险,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以及审计工作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要根据上述审计复核程序的结果对审计小组内各审计人员负责的审计任务进行考核,有奖有罚,将考核结果进行记录,作为审计人员年度考核或者评优的参考条件,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尽责和勇于担当的审计工作局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要干好一项工作,人才是关键。要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成了提高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内部审计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讲究职业操守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遵守《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履行职责时,应当做到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应当保持廉洁,不得从被审计单位获得任何可能有损职业判断的利益,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合理使用职业判断;诚实地为企业服务,不做任何违反诚信原则的事情;应当遵循保密性原则;在审计报告中应客观地披露所了解的全部重要事项。内部审计人员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审计是一项神圣和严肃的职业,要求审计人员要不断增强使命感,要本着为企业服务的思想,工作严谨、认真负责、敢干敢说;依法审计、实事求是的完成审计任务;严格审计执法,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面和业务水平内部审计人员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恪守客观、公正、廉洁的原则;其次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必须熟悉会计、审计、统计、经济活动分析、税务、金融、管理、市场营销、写作及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宏观意识;第三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了解和掌握有关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方面的改进和发展情况。通过提高应变能力和总体素质,使之能够适应高层次审计工作的需要,本着对企业负责的态度和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意识,依据有关法律和经济活动的原理、原则,实施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努力提高自我沟通与协调能力内部审计人员也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与被审计人员心平气和地交换意见,融洽彼此之间的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和第20号-人际关系中,要求内部审计机构、人员采用适当方式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员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以保证信息的快捷传递和充分交流。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更加真实的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审计建议和意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