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2:05:36

内部化范文篇1

技术是一种无形的财产,包括那些为了满足某种社会和经济需求所必需的知识、技巧,以及使用和控制生产要素及至经营资源的手段等。按照最普通的分类方法,技术分为四类:(1)硬件和软件。计算机的资本产品、图纸等为硬件;资源配置、行政管理技术等为软件。(2)专有技术和非专有技术。前者指专利技术,秘密诀窍及商标等;后者指公开的普通技术。(3)适时技术和过时技术。(4)总体技术和独立技术。前者指技术的所有者所控制而愿意转让的“一揽子”技术;后者指有效地独立于技术提供者的总体技术的技术。

二、为何实行技术内部化

根据内部化理论,可得出一个结论是:“技术内部化的边际收益>边际成本,才会技术内部化”。

技术内部化的成本为技术资源成本、技术联络通讯成本、国际风险成本即交易中的泄密风险及技术管理费用。现着重探讨技术的收益。

1.技术内部化优势

内部化优势表现为企业自我利用其所有权优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要比对外有偿转让(即外部化)所有权优势能获得更大的利益。所有权优势的内部化所获得的利益超出对外转让所获得的利益越多,则内部化优势越强。与两方面因素密切相关:(1)所有权优势是一个有机整体。专利权,商标和某些技术秘诀能转让给其它企业,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组织技能、产品营销技能等却都是难以转让的。对外直接投资由于发挥了整体优势,就会比转让个别优势或部分优势带来更多的利润。(2)技术产品市场的缺陷性,使技术产品的定价和对外转让都存在许多困难。例如,如果企业打算将某项技术转让给别的企业,而后者缺乏使用该项技术所必需的外部协作条件和内部人才,就可能低估其价值,使转让难以进行。

知识产品有着特殊性质,内部化动机最强。因为技术研究与发展耗费时间长,费用大;知识产品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要利用差别价格;知识产品有惟一性,造成买方不确定性;知识产品有“共享性”,交易过程只是使用权转让;知识产品通过市场交易有泄密风险,为交易成本。知识产品的市场是不完全的,基于以上原因,企业必须对外部市场不完全实行内部化。利用企业管理手段来协调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与产品交换,技术资源共享,可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增加利润。

英国里丁大学教授邓宁倡导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认为,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能力不仅取决于拥用优势,也取决于公司实行内部化的愿望和能力。企业的动机是保持和利用企业技术创新的垄断地位。在技术等无形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领域,实行内部化,避开外部市场机制不完全性可获得最大收益。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来自技术优势的内部化。在研究与发展密集的部门,企业为了保持技术优势的独立地位而进行的内部化动机比其他部门强。

2.技术内部化偏好

跨国公司靠技术起家,这种优势又是他们赖以不断增长的关键,是争夺市场,攫取利润的王牌。

跨国公司的一个特点是研究与发展密集。维农对美国500家大制造业公司的调查资料,表明跨国公司的科技投资远远超过其他一般制造业公司,这是因为跨国公司面临的竞争对手更多,竞争更激烈。为了保持和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需要在形成国际生产后保持技术垄断的优势。

典型的现代跨国公司——美国的制造业跨国公司最主要是依靠技术优势,集中经营技术水平高超的产业,如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激光、汽车、化学品等生产技术发展最快的部门。为了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公司把主要的全能研究机构保持在国内,使研究成果牢牢掌握在总公司手中,首先在公司内部使用,推迟扩散到国外,以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

市场的不完全性,无论是来自市场本身固有缺陷还是来自政府人为的管理、干预措施形成的障碍,都使跨国公司为了自身利益,偏爱通过内部市场,把不愿或不能公开登记出售的技术、技能(诀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在公司内部实行有偿转让。

技术内部化的好处,一是可以避开外部市场阻碍和高成本,有利地发挥技术优势的作用;二是保护这种技术优势使其不致过早地受到国外厂商的仿效;三是增加总公司的控制,计划能力,迅速对市场做出反应,在企业内部合理地安排产品的生产和分配。

技术内部化在大型跨国公司中更为普遍:拥有先进技术优势;愿意拥有全部股权;偏好技术内部化;这些特点说明,现代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的重要流向是在发达国家之间的双向交流。因为它们才能提供巨额研究与发展投资,才便于相互利用对方科技成果,相互之间交叉设厂也更易于实现。

三、如何实行技术内部化

跨国公司实行技术内部化,才能保持并增强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主要采用工商秘密的形式进行。

内部化范文篇2

客户是企业进行交换和交易的对象。就产品的生产企业而言,客户包括企业外部供应链中的供货商、中间商、企业用户和最终消费者。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中,客户(Clients)专指“在相关产品类目中只购买本企业产品”的组织和个人。

企业组织理论的最新研究表明,客户不仅作为企业外部环境的一个因素存在并对企业行为发生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以企业内部的一个要素出现并对企业行为产生作用。理论界把这一现象称做客户内部化。

客户内部化理论研究

市场营销学大师菲力浦·科特勒认为,客户内部化是企业营销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科特勒指出,在顾客演变为客户后,如果关系进一步发展,客户就会转化为赞赏本企业产品并积极鼓励别人也来购买的“主动型客户”,主动型客户又可以转化为与企业共同开展工作的“合伙人”(Parteners)。这个转化过程其实就是客户由外部向公司内部渗透和客户组织要素属性产生与形成的过程。

客户内部化是一种特殊的市场内部化。客户内部化把由客户构成的个性化市场适度导入企业,来完善企业的行政协调机制,提高组织的应变柔性。因此,在形式和目的上,客户内部化与市场内部化是相同和一致的。当然,客户内部化在程度上与市场内部化又有一定的区别,后者是通过交易双方在所有权上合二为一来消除买方的不确定性,而前者是把客户这一重要外部环境要素通过一定方式导入企业内部,由于导入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内部化后的客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是一体化组织内部的那种隶属关系,而呈现出多样形态。

客户内部化实践价值

客户内部化既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客户内部化是企业知识获得方式的创新,是决策权和外部隐性知识的经济有效结合。传统上,企业获得管理外部信息和知识的方法是开展市场调研或进行市场购买,而后再传递给企业的决策者和有关部门。这对于显性知识来说比较适合,但对于隐性知识而言,就有些无能为力了。因为,外部隐性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了用传统方法不太可能获得这种专门化的信息,并且获取和传递过程中具体的隐性知识要被层层抽象或一般化,失去其隐性或“本土化”特征,因而对决策的利用价值会大大降低。而客户内部化把具备这种知识的客户纳入到企业内部或把权利外移给客户,通过让他们在企业内部承担职能,一方面较好地消除了客户黑箱和企业黑箱之间的信息交流障碍,降低了企业获取隐性知识的成本,同时也能够使企业将获得的信息直接用于企业决策,大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客户内部化可以使企业随时了解顾客的需求变化,进而及时地调整营销策略,真正实现“顾客满意”。现代营销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消费者需求难以掌握,因为不同的人需求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合需求往往也不相同。而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需求,就不可能实现理性营销,也就难以达到使顾客满意的目的,进而最终实现企业目标。客户内部化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内部化”了的客户,因利益纽带将其与企业捆在了一起,进而会产生一种责任感,主动地把自己以及他人需求的信息反映给企业,这种获取市场需求信息的方式,不仅迅速、及时,而且内容真实、可靠,可作为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

客户内部化有利于培育“企业情结”,建立忠诚的顾客队伍。研究表明,吸引一个新顾客比维持一个老顾客至少多付出两倍的代价。因此,努力陪育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并形成不断扩大的忠诚顾客队伍,既是企业成功经营的重要标志,也是企业永恒的战略任务。传统的一些措施和方法,如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等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收到成效,但由于激烈竞争,导致服务的边际成本不断上升,难以长期维持,有很大的局限性。客户内部化,会使广大顾客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理念、文化,自觉地将自己与企业融为一体,对企业从内心深处产生亲切感、同情感、信赖感,这种特有的“企业情结”,会使其成为企业的“铁杆忠诚者”,长期不会改变。当对企业的产品、服务、经营有意见时,多会选择提善意批评和建议的方式,一般不会轻易“改换门庭”,离企业而去。

客户内部化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客户内部化减少了市场调研成本;客户内部化降低了决策风险成本;客户内部化降低了促销成本。客户内部化方式

客户内部化的方式有多种,既可以是制度上的规制也可以是情感上的吸引。对某一具体企业来说,要根据实际需要并结合客观条件,在充分权衡、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确定。

入股。即让顾客通过购买企业股票的形式成为企业的内部客户。这种方式形成的内部客户与企业的关系最密切,对企业最关心。他们不仅以客户身份去关注企业,而且还以企业主人的身份去关心企业,出谋划策,帮助搞好经营。因此,他们对企业的积极影响作用发挥的最为明显。这种方式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局限性较大,只有少数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才能采用。

入会。即通过实行会员制,实现客户内部化。会员制的实质是通过让利来保持客户的长期购买,是现代营销中营业推广手段之一。在标准的会员制下,商品价格会比市场上便宜20%—30%,因此对顾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一旦入会获得会员资格,顾客就会在较长的时间内成为某一企业的固定客户,也就具有了内部客户的性质。会员制虽然不像股东那样使顾客在法律上“名正言顺”地成为内部客户,但它以丰厚让利为手段,也是通过一定的契约形式将顾客“套住”的,因此,这种形式也会使一部分人成为企业稳定的内部客户。

产销一体化。某些企业与用户签订合同,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固定的产销关系,这也是客户内部化的一种形式。像纺织厂与制衣厂结成的供销关系、渔场与饭店结成的供销关系等,均属于这一类型。产销一体化在我国已有较长的历史,经过人们多年的实践和不断完善,已成为密切产销关系的一种成功范式。它通过互利互惠的方式将供销双方构造成为利益共同体,从而使客户成为企业相对稳定的产品使用者、新产品方案设计者、服务质量监督者、市场情报提供者。产销一体化主要适用于在产品生产和服务上有前承后继关系的企业组织。

聘企业兼职员工。对重点顾客聘为企业的兼职员工,也可以达到客户内部化的目的。因为受聘人员无论从道义上讲,还是从制度约束上讲,都要为聘任企业履行必要的职责,提供应尽的义务,这就会使其不知不觉地在感情上、行为上向企业倾斜,最终成为企业内部化客户。具体又分为聘为企业顾问和企业质量监督员。不仅可以据此及时把握产品质量变动情况,以便有效地加以控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使顾客对企业产生偏爱,成为企业的忠诚者。

实行体验营销。所谓体验营销,是指企业通过采取样品派送、现场体验、免费适用和免费培训等形式使目标顾客体验产品(服务),以使其认知、偏好并购买产品(服务),最终创造满意交换,实现双方交换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体验营销是现代营销理念的集中反应,它进一步强化了消费者的核心地位,使顾客满意由购中、购后的认知转变为购前预知,从而使消费者的购物风险得到了提前释放,切身利益得到了可靠保障。正因为如此,体验营销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欢迎,也是客户内部化适用面较广、见效比较快的一种方式。

内容摘要:客户内部化是一种特殊的市场内部化,它把由客户构成的个性化市场适度导入企业,来完善企业的行政协调机制,提高组织的应变柔性。客户内部化是企业知识获得方式的创新,可使企业随时了解顾客需求变化,调整营销策略,提高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有利于建立忠诚顾客队伍,显著降低交易成本。客户内部化,可通过入股、入会、产销一体化、聘企业兼职员工以及体验营销等方式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怀斌,邱晓文.客户性质新解与客户内部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4(6)

内部化范文篇3

1轨道交通的外溢效应

轨道交通的外溢效应,指在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阶段,给交通的使用者,以及周边居民、地方政府和国家、生态环境带来的间接效益。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的建设将间接提高沿线土地不动产的价值,促进沿线一定范围内住宅、商业的开发及企业的集聚,带来土地及房屋价格的上涨。同时,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的建设可以缓和与其竞争的其他交通方式拥挤程度的形式,给其他交通设施利用者带来间接效益。从公平的角度出发,发现不平衡性,一方面土地所有者、住宅开发者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可以得到轨道交通带来的利益;另一方面,轨道交通使用者要负担高额的票价,同时,轨道交通企业往往会因负担高额的建设费用与运营成本,导致企业亏本经营。这样,土地所有者、住宅开发者与轨道交通使用者、轨道交通企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为了解决二者之间的不平衡,有必要通过某种形式把轨道交通开发利用的一部分作为轨道交通建设费用与运营成本予以还原,以减轻轨道交通企业的经营负担和轨道交通使用者的票价负担,从而实现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良性循环。

2轨道交通外部效益的内部化

2.1内部化概念

轨道交通外部效益内部化就是在研究基础上,外部效益量化计算的数据收集手段,以确定外部效益内部化的税种、税额、费率等,并且将这些资金作为轨道交通项目资金筹集的一部分,用于建设和管理。同时,制定一系列的公共政策、操作程序、法律保障等制度保证内部化过程的顺利进行。

2.2外部效益内部化的计算

2.2.1利益转移理论利益转移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各经济成份,分成成本投入者和效益直接获得者两大类,并分析这两类经济成份之间的利益转移关系,然后,提出以利益转移原则为出发点,建立模型,推出利益转移定理。

1)系统中的各经济成分。成本投入者包括:土地所有人、固定设备投资人、移动设备投资人。轨道交通产生的效益有:社会效益、交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这些效益的直接获得者:乘客、土地开发商、政府、沿线商家以及广告商。在以上的效益中,除经济效益外,社会效益、交通效益,都需要折算成货币值。

2)利益转移关系。在考察利益转移关系时,将固定设备的投资者和经营者看作一个整体,简称固定设备人;将移动设备的投资者和经营者看作一个整体,简称为移动设备人。第1次利益转移的关系:①乘客以购买车票的方式将所获得效益部分转移给移动设备人;②土地开发商以较高地价的方式,将获得的部分效益转移给土地使用人;③沿线商家以较高地租的方式,将部分所获得的效益转移给土地使用人;④广告商在购买广告权时将部分所获效益转移给固定设备人和移动设备人;⑤城市政府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的方式将所获得的效益转移给土地所有人、固定设备人和移动设备人。第2次利益转移的关系:①土地使用人从城市政府、土地开发商和沿线商家那里转移来的利益如果超过它应得的利益,则将其多出的部分转移给固定设备人;②移动设备人在向固定设备人购买线路使用权时,转移了一部分利益。在某些时候,图2中虚线表示的转移关系被取消。图2中的城市政府既是直接获益者,又是固定设备或移动设备的投资者,即它可能是固定设备人或移动设备人。此时,将它双重身份分开考虑,这样并不影响以下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利益转移关系如图2所示。

3)转移原则。原则上讲,直接获益者是不应该真正获得任何利益的,应该将所获得的效益全部转移给成本投入者,因为,直接获益者对轨道交通的建设经营没有作任何的投资。但是,为这样就失去了轨道交通的吸引力。因此,确定利益转移的量化关系应遵循以下原则:①一条轨道交通线的总效益应该大于它的总成本,否则没必要投资建设;②成本投入者按各自的成本投入量等获得效益;③直接获益者也按各自的成本投入比率获益;④在各次利益转移时,按获益者所投入的成本,投入比率分配受益值。

4)利益转移定理。按照转移原则,建立模型,可得到利益转移定理:轨道交通系统的成本投入者的成本效益比乘以直接获益者的成本效益,正好等于该系统的总成本效益比。

2.2.2外部效益内部化的计算模型设5个直接获益者的获益量分别为B1、B2、B3、B4、B5,总效益为B=∑Bi(i=1,2,3,4,5);三个成本投入者的投入量,折算成货币值,分别为C1、C2、C3,总成本为C=∑Cj(j=1,2,3);总的成本效益比为α=C/B。由原则③,各直接获益者向成本投入者的效益转移系数相同,设为Y,转移值为Di=YBi。那么,本身的成本效益比也就是Y。表1为直接获益者的利益分配情况。

内部化范文篇4

论文摘要:随着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引起了国际广泛的关注。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之所以发生冲突,其深层次原因是环境成本外部化造成了产品价格的扭曲和市场的失灵,织正外部性的最好办法是实施环瑰成本内部化。但在现实操作中,环境成本内部化仍面临一系列问题,诸如环境保护政策制定的阻力、各国不同的产业政.策以及发展中国家如何承担环境成本内部化带来的高额成本等,这些都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合作来解决。

从20世纪84年代开始全球变暖的加速、热带雨林减少和臭氧层消耗等问题的加剧引起了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一些国家已试图利用贸易措施来影响其他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问题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一、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理论依据

占典经济学家证明了只要满足一定的基本假设条件,自由发挥功能的市场体系就能够有效利用所有资源。市场体系在有效配置资源方面的成功取决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个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生产者应生产使其利润最高的产品或产品组合;消费者应合理安排他们的收人,以便能从所消费的一组商品中获得最大的效用。

为了能使个体利益最大化导致有效的资源配置,就必须满足四个基本假设:第一,与每个市场的整体规模相比,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必须很小,即处在一种完全竞争状态。第二,生产者和消费者对现在和将来的价格有充分的信息。第三,不.存在外部性,即某个经济单位的活动不会影响其他单位的成本和效用。第四,必须有进人有利可图行业和离开无利可图行业的自由。

在一个竞争性市场中,有许许多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单个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是不能控制市场体系的关键环节的。每个消费者对所购商品按市场价格进行支付,一个生产者将通过产品市场价格和生产费用的比较决定生产多少产品。

环境退化以及环境与贸易之所以发生冲突,就是因为环境的使用费用没有进人生产成本核算,即环境成本外部化。由于生产者或消费者可以自由地使用公共的环境资源而不需支付费用,或者支付的费用低于使用环境资源而创造的价值,以私人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制定的经济决策往往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或滥用,造成环境的退化,出现“公地的悲剧”现象。因为价格信号没有正确地反映出环境资源的价值,市场在这里是失灵的。如果能够消除环境成本内部化的问题,使产品的价格包含环境成本,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那么,以正确的价格信号为导向,市场就可以有效地配置环境资源,从根源上解决环境退化问题。从理论上来说,贸易不是环境退化的原因,它只是加剧了环境方面的市场失灵。如果能够将环境成本内部化,产品的价格包含环境成本,贸易活动的开展就不会带来较大的环境问题。所以在理论上,环境成本内部化是解决环境问题以及协调贸易与环境发展的最佳途径。

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途径

(一)时环境资源进行合理的定价

给环境资源定价是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基础。如何确定环境资源的价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许多方面。在定价过程中,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可再生性,人们对洁净环境的偏好程度,使用环境资源给企业或消费者带来的收益,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以及恢复环境的费用。有的环境资源价格比较容易确定,如煤、石油等矿产资源;有的环境资源,如空气、水、森林等的价格很难确定。

(二)界定环瑰资源的产权

在环境资源合理定价的基础上,对环境资源的产权进行界定。如果环境资源的产权不明晰,即使给环境资源确立了合理的价格,使用者也无须付费,仍然存在环境成本外部化的问题。其实,环境资源的产权不明晰也是一导致环境成本外部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产权不清晰,每个人都可以使用环境资产而不用付费,在利润最大化目标驱使下,只要私人的边际收益大于私人的边际成本,私人就会继续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导致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出现环境污染和退化现象。

根据科斯的产权理论,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可以采取几种方式:一是环境资源的产权属于污染者;二是产权属于受害者;.三是产权属于第三者。从理论角度来看、以上三种产权界定方式都可以解决环境的污染问题。我们以河流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假设有段河流,上游有一家化.工厂A,它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排放到河流中,造成河流的污染;河流的下游有一个养鱼池B,由于河流受到污染,其养鱼的收益受到影响。如果河流的产权属于化.工厂所有,化工厂就拥有自由使用河流的权利,可以排放废.水。而下游受到影响的养鱼池的所有者如果不想让河流受到太严重的污染影响养鱼的收益,可以与A进行谈判。谈判的结果可能是B向A支付一定的费用,或者用于A安装污染控制设备,或者用于弥补A减少排污而带来的损失。当然,费用的高低取决于A,B的谈判力量以及A、B本身成本与效益的核算。对于A来说,由于减少排污而带来的成本增加或收益减少不能低于B所支付的费用;而对于B来说,其所支付的费用不能低于由于A减少排污而带来的收益的增加。如果河流的产权属于B所有,仍会具有同样的结果。如果河流的产权属于第三方C所有,则A如果想继续向河流排放污水,需要与C协商,支付一定的费用,而B不想让河水受到污染,也需与C协商,支付一定的费用,费用的高低取决于A、B、C三方的谈判力量以及各自成本与效益的权衡。以上3种产权安排的结果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A将安装污染控制设备或减少向河流排污,使河流处于一个可接受的状态,从而解决了河流的污染问题。

在河流的产权界定过程中,就涉及对河流这一环境资源的定价问题。因为一般来说,类似河流这样的环境资源是属于公共所有的。在将产权确定属于哪方所有时,产权所有方需要向代表公众利益的管理机构(或政府)交纳一定的费用,才能获得河流的产权。费用的高低与对河流这一环境资源的定价有直接的联系。

在以上的例子中,A、B生产的产品的价格将包含其环境成本,其价格将上升,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需求减少,将最终使A、B的产量减少,对环境有利。

(三)制定合适的环境政策措施

在现实中,产权界定只能解决一部分环境问题,大多数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由政府制定合适的环境政策措施。环境政策措施包括:直接管制和经济手段。在原则上,经济手段是为了修正市场失灵,使产品价格充分反映出负的环境外部性,或通过污染者付费,使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内部化。经济手段主要包括环境税、保证金退还制度、排污交易制度和财政刺激等、工具。

环境税是指对污染排放和污染品征税,通过调整现行的纳税结构,例如改变能源税结构,为环境服务并产生收益。环境税的作用:一是可以鼓励污染者减少污染,促进采用有利于环境的技术;二是容易调整;.三是环境税收一般针对消费者需求弹性较低的产品,在提取资金上比改变污染者的行为更为有效。

保证金为旦还制度是对可能引起污染的产品销售收取保证金,满足某种条件后(如使用过的或废弃材料在指定的地点加工以免污染)退还保证金。这一制度主要应用于饮料包装物。例如,澳大利亚对每个饮料瓶定的保证金.为其市场价格的3%一16%,退还率在61%一96%之间。

排污交易制度是为污染者排放权利或使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建立一个交易市场,进而控制排放或排污数量。例如美国为执行蒙特利尔议定书,1990年制定的酸雨制度允许对二氧化硫排放权进行交易。为污染者提供污染物排放许可交易的机会,有助于降低污染成本。只要污染者面对不同的成本,就存在一个自然的市场,较高成本的污染者从成本较低的污染者中买取许可证。但是,由于可用交易的许可证的数目有限,所以交易许可证市场的效率并不是很高。

财政激励的目的是使企业修正经济行为、降低污染,手段包括补贴及资金支持。补贴包括使用财政资助或价格支持鼓励降低污染或帮助支付管理费用。例如,在污染控制设备生产、科学研究和开发上允许加速折旧。资金支持以税收收人和财政资助为基础来建立环境管理基金,支持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

三、环境成本内部化效应分析

通过局部均衡的方法,可以对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效应进行分析。图1表示的是不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无须政府的干预,市场力量就可获得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此时边际私人成本MPC等于边际私人收益MPB。其中Q0。是均衡产量,Po是市场出清价格。

图2表示的是存在边际外部成本MEC的情形。如果在消费和生产每单位该产品时,存在着相应的外部影响,那么曲线MPC就不能代表这个产品的实际社会成本。如果每单位该产品使得除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第三方必须承担ac美元的成本,那么,政府通过立法规定每单位产出应当缴纳ac美元的销售税,就可以得到实际社会成本MSC,ac即为边际外部成本。在边际私人收益曲线和边际社会成本曲线MSC的新交点处,Q1是有效产量,而P1则是相应的价格。因此,在征收污染税之后,污染产品的实际产出量就由原来的Q。降低到社会最优产量Ql。同时,对消费者收取的价格从Po上升到Pl,生产者接受的价格则从P0下降到PZ。根据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相对弹性,污染税的税负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负担。如图2的污染税ac中,消费者缴纳ab,生产者缴纳he。同理,如果政府明确界定环境资源的产权,则受到污染损害的第三方有权向生产者索取ac美元的赔偿。那么,MPC曲线向上移动到M义,产量也降到社会最优水平Q、。由以上的分析可知,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措施可以减.少污染的数量,使之达到社会最优水平。

图3表示的是在图2的基础上更符合现实的情形。当污染排放量处于很高的水平时,它就会使人体中毒或使环境遭到破坏,而当污染排放量处于低水平时,其每单位成本又可能微不足道。这是由于人体对大多数毒素具有某种耐受性,尽管这种能力会随着饮用水和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提高而迅速下降。同样,环境也具有某种吸收能力,它能够把大多数的污染物吸收掉一部分,即具有自净能力。然而,一旦超过临界值,污染物浓度就会迅速上升。如图3所示的成本曲线更加符合现实。随着污染物浓度的提高(当总产量增加时),MSC曲线和MPC曲线之间的差距逐渐扩一大,即外部成本越来越大。而当总需求保持在低水平时,这种差距就会很小。然而,随着收人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际贸易规模的日益扩大,需求曲线从D向外移动到Dl,这时,外部影响的重要性就增加。因此,经济增长和贸易扩大的同时,一定要重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问题。

四、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技术密集型产品而不是环境敏感性产品将成为国际进出口的主要付象

保护环境,重新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国际化的不可逆转的趋势。环境敏感性产品将受到国际市场各种方式的共同遏制,而技术密集型产品对环境影响较小,同时根据世贸组织原则和其他国际贸易惯例,该类产品的国际贸易应向自由化发展,不应受到各种壁垒的阻碍,因而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各个国家通过科学技术的提高,发展环境敏感性产品的替代产品,将成为今后国际市场发展的主流之一。

(二)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份将受到严重影响

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业中与环境成本内部化相关的产业如食品、纺织品、皮革制品、塑料制品等,一直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环境成本内部化将增加这些出口产业的产品成本,降低其市场竟争能力,许多企业甚至会被迫放弃出口。所以环境成本内部化将给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造成严重影响。

但从长期看,环境成本内部化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贸易增长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扩张的积极方式转化,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这一作用与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我国应加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向以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

(三)环境管制有可能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新的非关税壁垒

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深,生态环境问题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越来越被关注。合理利用环境资源,控制和减少环境污染成为各国发展经济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与此同时,在WTO体系下,各类关税受到大幅度的削减,对许多常规的非关税壁垒的撤除也卓有成效。因此,“绿色壁垒”随着环保时代的到来,将越来越多地被各国作为一种新的、更加“名正言顺”的非关税壁垒加以利用。例如,我国出口贸易越来越多地面临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挑战。据统计,仅1999一2002年我国出口商品遭受‘“绿色壁垒”限制的总价值即达200多亿美元。可以说,我国几乎所有的出日产品均已经或即将受到“绿色壁垒”措施的影响,这也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四)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应是顺应环保潮流,实行环境技术创新的企业

内部化范文篇5

摘要:随着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引起了国际广泛的关注。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之所以发生冲突,其深层次原因是环境成本外部化造成了产品价格的扭曲和市场的失灵,织正外部性的最好办法是实施环瑰成本内部化。但在现实操作中,环境成本内部化仍面临一系列问题,诸如环境保护政策制定的阻力、各国不同的产业政.策以及发展中国家如何承担环境成本内部化带来的高额成本等,这些都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合作来解决。

从20世纪84年代开始全球变暖的加速、热带雨林减少和臭氧层消耗等问题的加剧引起了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一些国家已试图利用贸易措施来影响其他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问题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一、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理论依据

占典经济学家证明了只要满足一定的基本假设条件,自由发挥功能的市场体系就能够有效利用所有资源。市场体系在有效配置资源方面的成功取决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个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生产者应生产使其利润最高的产品或产品组合;消费者应合理安排他们的收人,以便能从所消费的一组商品中获得最大的效用。

为了能使个体利益最大化导致有效的资源配置,就必须满足四个基本假设:第一,与每个市场的整体规模相比,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必须很小,即处在一种完全竞争状态。第二,生产者和消费者对现在和将来的价格有充分的信息。第三,不.存在外部性,即某个经济单位的活动不会影响其他单位的成本和效用。第四,必须有进人有利可图行业和离开无利可图行业的自由。

在一个竞争性市场中,有许许多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单个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是不能控制市场体系的关键环节的。每个消费者对所购商品按市场价格进行支付,一个生产者将通过产品市场价格和生产费用的比较决定生产多少产品。

环境退化以及环境与贸易之所以发生冲突,就是因为环境的使用费用没有进人生产成本核算,即环境成本外部化。由于生产者或消费者可以自由地使用公共的环境资源而不需支付费用,或者支付的费用低于使用环境资源而创造的价值,以私人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制定的经济决策往往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或滥用,造成环境的退化,出现“公地的悲剧”现象。因为价格信号没有正确地反映出环境资源的价值,市场在这里是失灵的。如果能够消除环境成本内部化的问题,使产品的价格包含环境成本,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那么,以正确的价格信号为导向,市场就可以有效地配置环境资源,从根源上解决环境退化问题。从理论上来说,贸易不是环境退化的原因,它只是加剧了环境方面的市场失灵。如果能够将环境成本内部化,产品的价格包含环境成本,贸易活动的开展就不会带来较大的环境问题。所以在理论上,环境成本内部化是解决环境问题以及协调贸易与环境发展的最佳途径。

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途径

(一)时环境资源进行合理的定价

给环境资源定价是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基础。如何确定环境资源的价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许多方面。在定价过程中,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可再生性,人们对洁净环境的偏好程度,使用环境资源给企业或消费者带来的收益,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以及恢复环境的费用。有的环境资源价格比较容易确定,如煤、石油等矿产资源;有的环境资源,如空气、水、森林等的价格很难确定。

(二)界定环瑰资源的产权

在环境资源合理定价的基础上,对环境资源的产权进行界定。如果环境资源的产权不明晰,即使给环境资源确立了合理的价格,使用者也无须付费,仍然存在环境成本外部化的问题。其实,环境资源的产权不明晰也是一导致环境成本外部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产权不清晰,每个人都可以使用环境资产而不用付费,在利润最大化目标驱使下,只要私人的边际收益大于私人的边际成本,私人就会继续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导致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出现环境污染和退化现象。

根据科斯的产权理论,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可以采取几种方式:一是环境资源的产权属于污染者;二是产权属于受害者;.三是产权属于第三者。从理论角度来看、以上三种产权界定方式都可以解决环境的污染问题。我们以河流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假设有段河流,上游有一家化.工厂A,它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排放到河流中,造成河流的污染;河流的下游有一个养鱼池B,由于河流受到污染,其养鱼的收益受到影响。如果河流的产权属于化.工厂所有,化工厂就拥有自由使用河流的权利,可以排放废.水。而下游受到影响的养鱼池的所有者如果不想让河流受到太严重的污染影响养鱼的收益,可以与A进行谈判。谈判的结果可能是B向A支付一定的费用,或者用于A安装污染控制设备,或者用于弥补A减少排污而带来的损失。当然,费用的高低取决于A,B的谈判力量以及A、B本身成本与效益的核算。对于A来说,由于减少排污而带来的成本增加或收益减少不能低于B所支付的费用;而对于B来说,其所支付的费用不能低于由于A减少排污而带来的收益的增加。如果河流的产权属于B所有,仍会具有同样的结果。如果河流的产权属于第三方C所有,则A如果想继续向河流排放污水,需要与C协商,支付一定的费用,而B不想让河水受到污染,也需与C协商,支付一定的费用,费用的高低取决于A、B、C三方的谈判力量以及各自成本与效益的权衡。以上3种产权安排的结果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A将安装污染控制设备或减少向河流排污,使河流处于一个可接受的状态,从而解决了河流的污染问题。

在河流的产权界定过程中,就涉及对河流这一环境资源的定价问题。因为一般来说,类似河流这样的环境资源是属于公共所有的。在将产权确定属于哪方所有时,产权所有方需要向代表公众利益的管理机构(或政府)交纳一定的费用,才能获得河流的产权。费用的高低与对河流这一环境资源的定价有直接的联系。

在以上的例子中,A、B生产的产品的价格将包含其环境成本,其价格将上升,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需求减少,将最终使A、B的产量减少,对环境有利。

(三)制定合适的环境政策措施

在现实中,产权界定只能解决一部分环境问题,大多数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由政府制定合适的环境政策措施。环境政策措施包括:直接管制和经济手段。在原则上,经济手段是为了修正市场失灵,使产品价格充分反映出负的环境外部性,或通过污染者付费,使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内部化。经济手段主要包括环境税、保证金退还制度、排污交易制度和财政刺激等、工具。

环境税是指对污染排放和污染品征税,通过调整现行的纳税结构,例如改变能源税结构,为环境服务并产生收益。环境税的作用:一是可以鼓励污染者减少污染,促进采用有利于环境的技术;二是容易调整;.三是环境税收一般针对消费者需求弹性较低的产品,在提取资金上比改变污染者的行为更为有效。

保证金为旦还制度是对可能引起污染的产品销售收取保证金,满足某种条件后(如使用过的或废弃材料在指定的地点加工以免污染)退还保证金。这一制度主要应用于饮料包装物。例如,澳大利亚对每个饮料瓶定的保证金.为其市场价格的3%一16%,退还率在61%一96%之间。

排污交易制度是为污染者排放权利或使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建立一个交易市场,进而控制排放或排污数量。例如美国为执行蒙特利尔议定书,1990年制定的酸雨制度允许对二氧化硫排放权进行交易。为污染者提供污染物排放许可交易的机会,有助于降低污染成本。只要污染者面对不同的成本,就存在一个自然的市场,较高成本的污染者从成本较低的污染者中买取许可证。但是,由于可用交易的许可证的数目有限,所以交易许可证市场的效率并不是很高。

财政激励的目的是使企业修正经济行为、降低污染,手段包括补贴及资金支持。补贴包括使用财政资助或价格支持鼓励降低污染或帮助支付管理费用。例如,在污染控制设备生产、科学研究和开发上允许加速折旧。资金支持以税收收人和财政资助为基础来建立环境管理基金,支持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

三、环境成本内部化效应分析

通过局部均衡的方法,可以对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效应进行分析。

存在边际外部成本MEC的情形。如果在消费和生产每单位该产品时,存在着相应的外部影响,那么曲线MPC就不能代表这个产品的实际社会成本。如果每单位该产品使得除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第三方必须承担ac美元的成本,那么,政府通过立法规定每单位产出应当缴纳ac美元的销售税,就可以得到实际社会成本MSC,ac即为边际外部成本。在边际私人收益曲线和边际社会成本曲线MSC的新交点处,Q1是有效产量,而P1则是相应的价格。因此,在征收污染税之后,污染产品的实际产出量就由原来的Q。降低到社会最优产量Ql。同时,对消费者收取的价格从Po上升到Pl,生产者接受的价格则从P0下降到PZ。根据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相对弹性,污染税的税负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负担。如图2的污染税ac中,消费者缴纳ab,生产者缴纳he。同理,如果政府明确界定环境资源的产权,则受到污染损害的第三方有权向生产者索取ac美元的赔偿。那么,MPC曲线向上移动到M义,产量也降到社会最优水平Q、。由以上的分析可知,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措施可以减.少污染的数量,使之达到社会最优水平。

图3表示的是在图2的基础上更符合现实的情形。当污染排放量处于很高的水平时,它就会使人体中毒或使环境遭到破坏,而当污染排放量处于低水平时,其每单位成本又可能微不足道。这是由于人体对大多数毒素具有某种耐受性,尽管这种能力会随着饮用水和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提高而迅速下降。同样,环境也具有某种吸收能力,它能够把大多数的污染物吸收掉一部分,即具有自净能力。然而,一旦超过临界值,污染物浓度就会迅速上升。如图3所示的成本曲线更加符合现实。随着污染物浓度的提高(当总产量增加时),MSC曲线和MPC曲线之间的差距逐渐扩一大,即外部成本越来越大。而当总需求保持在低水平时,这种差距就会很小。然而,随着收人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际贸易规模的日益扩大,需求曲线从D向外移动到Dl,这时,外部影响的重要性就增加。因此,经济增长和贸易扩大的同时,一定要重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问题。

四、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技术密集型产品而不是环境敏感性产品将成为国际进出口的主要付象

保护环境,重新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国际化的不可逆转的趋势。环境敏感性产品将受到国际市场各种方式的共同遏制,而技术密集型产品对环境影响较小,同时根据世贸组织原则和其他国际贸易惯例,该类产品的国际贸易应向自由化发展,不应受到各种壁垒的阻碍,因而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各个国家通过科学技术的提高,发展环境敏感性产品的替代产品,将成为今后国际市场发展的主流之一。

(二)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份将受到严重影响

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业中与环境成本内部化相关的产业如食品、纺织品、皮革制品、塑料制品等,一直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环境成本内部化将增加这些出口产业的产品成本,降低其市场竟争能力,许多企业甚至会被迫放弃出口。所以环境成本内部化将给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造成严重影响。

但从长期看,环境成本内部化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贸易增长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扩张的积极方式转化,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这一作用与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我国应加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向以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

(三)环境管制有可能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新的非关税壁垒

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深,生态环境问题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越来越被关注。合理利用环境资源,控制和减少环境污染成为各国发展经济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与此同时,在WTO体系下,各类关税受到大幅度的削减,对许多常规的非关税壁垒的撤除也卓有成效。因此,“绿色壁垒”随着环保时代的到来,将越来越多地被各国作为一种新的、更加“名正言顺”的非关税壁垒加以利用。例如,我国出口贸易越来越多地面临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挑战。据统计,仅1999一2002年我国出口商品遭受‘“绿色壁垒”限制的总价值即达200多亿美元。可以说,我国几乎所有的出日产品均已经或即将受到“绿色壁垒”措施的影响,这也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四)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应是顺应环保潮流,实行环境技术创新的企业

内部化范文篇6

所谓转移价格(又称转让定价或划拨定价),是指跨国公司根据其全球的战略目标,在关联公司之间进行交易活动时所确定的企业集团内部价格,包括对货物价格、特许权使用费、贷款利息、租金、服务费及其支付方式的确定。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转移价格是企业内部价格。存在两种定价制度——市场定价制度和企业定价制度,市场定价制度的运行有成本并会出现失效,所以才产生企业定价制度对其替代。转移定价本质上就是企业内部定价制度对市场外部定价制度的替代,也即市场交易行为内部化。

一、节约交易成本与提高效率的市场替代价格

内部化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科斯(Coase,1937)的研究,在《企业的性质》(TheNatureoftheFirm)中,科斯认识到利用外部市场交易有一定成本,而企业内部组织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当市场交易所需成本高于企业内部协调成本或企业组织成本时,企业内部交易将取代外部市场交易。

1、为降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而导致内部化。克服市场交易障碍所付出的代价构成交易成本,包括:获得必要信息的费用、寻找合适贸易伙伴并与之进行讨价还价的成本;在合同上规定双方权利与义务的成本;接受合同的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因市场联系时滞或中间产品供应不及时产生的成本;各国政府设置的障碍,包括关税、配额、税收、资本输出限制、汇率政策或其他政府干预等等,凡此种种使成本太高,以至阻碍了市场交易的形成,促使企业求助于内部化。

2、为避免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而产生内部化。中产产品是指企业用于制造其他产品的半成品,以及研究与开发、营销技巧、技术、管理技能、人员培训等等。跨国公司生产的一些中间产品,特别是具有专利权的技术和人力资本中的各种知识、信息的跨国流动,更需要避免市场的不完全性。这是因为:技术、知识、信息等中间产品具有整体、专用、共享等特征,既难以分割让渡,又要严格保密,从而使买方难以确信其实际价值和效果,不接受其报价。即便成交,买卖双方都存在泄密的可能,使技术为社会共享。企业为避免知识资产优势丧失的风险,就组成自己的内部化市场。

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1,1975,1979)将科斯的理论深化,指出企业组织结构的革新(包括创立一个内部市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内部控制的损失,威廉姆森的理论对大型企业的增长问题已经有了比较强的解释力。克鲁格曼曾精辟地指出:“内部化是在企业内建立一个内部市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内部市场取代外部不规则市场,并且由行政命令来解决企业资源配置问题,企业组织由内部价格(或转移价格)来调节,并且使内部市场象潜在的规则市场一样具有效率”。

二、作为分权经营的有效激励机制

企业经营的方式有集权和分权两种形式,分权方式是现代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主要经营方式。企业集团分权化的出现,既是企业集团内部劳动分工的一种表现,也是企业集团内部组织结构变迁的一种结果。企业的产生源于对交易费用的节约的需要,但企业在节约交易费用的同时,也增加了管理和监督费用。一般说来,企业规模越大,管理和监督费用也越大。当经营的复杂性随着企业的规模日益增大而增大时,由企业集团总部来做出全部决策的集权化组织结构显然已不再经济可行,而分权化则是企业集团可选择的一种重要内部组织结构形式。当这种分权模式跨越国界就形成了跨国公司,形成跨越国界的垂直一体化或水平一体化的内部网络结构。

分权经营管理作为一种组织结构形式,从其管理效率来看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其中,企业集团内部“委托—”关系所产生的成本,是其弊端的主要表现之一。Amershi和Cheng(1990)指出,总部与分部目标及利益的不一致,使总部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难以保证分部能够遵循其生产和销售的指导,分部在自身利益驱动下也可能具有败德行为,二者间的非合作博弈状态必然降低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效率需求是产生资源配置机制的重要原因。在信息不完备和不对称的条件下,实行分权经营管理的企业集团必须在分权的同时,在企业集团内部管理中引入相应配套的资源配置机制,以适当的契约来规定各种利益的索取和分配,充分发挥激励制度的作用,提高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

内部化范文篇7

关键词:交通成本,社会成本,公共交通

一、引言

20世纪中后期。各国都把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大力扶持,汽车工业尤其是小汽车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私人交通的发展。在城市交通领域,私人交通的无限制发展导致了城市公共交通比例的下降,引起了整个城市尤其是中心地区交通的拥挤,甚至是交通瘫痪;人们的出行成本也随之升高,环境污染严重,造成了城市整体形象的下降。

二、城市交通成本分析

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各种交通成本费用大大增加。这些成本不仅仅指可以通过市场价格体现出来的财务成本如燃油费等,还包括那些非市场价格成本如环境污染等。总体说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个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个人成本指城市交通用户个人直接承担的交通成本部分。有实际市场价格的成本如车辆购置费、燃油费、通行费、车辆维修费用、交通事故费用(个人承担部分,主要指车辆维修和人员伤亡费用)等,非市场价格成本的有时间成本、交通拥挤成本(指车内的交通拥挤)。

社会成本指城市交通用户无需个人直接承担而转由社会承担的交通成本部分,有环境污染成本、交通事故成本、交通拥挤成本(道路)、城市发展成本。环境污染成本包括噪声污染成本、空气污染成本(车辆尾气排放)和天气变化成本。天气变化成本指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会诱发温室效应,使大气变暖,各行业受此影响而造成损失。

交通事故成本包括健康上、生产上的损失以及各种行政费用。健康损失主要是指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包括伤残、死亡费用和精神伤害费用。生产上的损失是指伤亡人员以及事故所涉及其他人员应事故发生而引起的工作时间减少的损失。行政费用是指政府为维持交通秩序、处理和防止交通事故的费用。交通拥挤成本主要指时间成本以及由此引起的其它成本。交通拥挤造成道路资源被占有,使得人们总体出行时间增加造成的损失,包括人们的精神伤害损失。

城市发展成本包括建设成本、占用城市空间成本和城市形象下降成本。建设成本是指城市为解决交通问题而进行道路维修、改造和新建费用。城市形象下降成本指因为交通问题造成城市整体形象下降而导致外来投资减少及其它的无形损失。

三、城市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的交通成本分析及其公共交通的影响

1.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的成本比较

根据上文对交通成本构成的分析,我们对城市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的成本也从个人成本和社会成本进行分析。

就个人成本而言,公共交通中的个人成本以市场价格体现主要表现在公交票价上,而私人交通中以市场价格体现的个人成本相对复杂些,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的交通成本中无法以市场价格表现的部分为时间成本和交通拥挤成本。

可以看出,在以市场价格体现出来的个人成本中,公共交通的个人成本相对私人交通的要少,而无法以市场价格体现出来的个人成本部分中,公共交通要较私人交通大。但私人交通中的车辆购置费属于一次性的费用,在实际计算中,人们一般不再考虑,甚至对车辆的维修折旧费也很少考虑,人们考虑较多的只是燃油费、通行费和停车费。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从这一层面来说,个人成本中以市场价格体现的成本在人们的生活比重中所占甚少,人们更多的是考虑到无法以市场价格表现的部分,即时间成本和交通拥挤成本(车内),这一部分在个人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要远远大于能以市场价格表现出来的那一部分。因此,综合考虑,公共交通的成本要较私人交通的个人成本大。

城市交通的社会成本构成已在前面分析过,目前这些成本大多还未得到价值体现,许多学者已将研究重点集中在量化交通活动的社会成本方面,研究表明这部分的成本是十分巨大的。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的社会成本构成是一致的,但研究表明:公共交通的社会成本远远小于私人交通的社会成本。欧盟一些国家对其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各种交通方式社会成本进行研究。

2.交通成本对城市公共交通的影响

通过上述对城市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的成本分析,可以发现在考虑和不考虑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的社会成本,人们私人交通和公共交通的出行选择有明显的不同,这由经济学中的替代效应所决定。

假设人们的交通出行消费支出不变,不考虑交通的社会成本,且不考虑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的社会成本以及两者的个人成本中无法以市场价格体现的部分时,公共交通量和私人交通量分别为X和Y。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更追求生活质量,因此,在选择出行工具时,人们更多的是考虑到那些无法以市场价格体现的成本,也就是出行途中的感受如拥挤成本、时间成本等。当考虑到个人成本中无法以市场价格体现的部分时,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下降,人们更多的是愿意选择私人交通出行,公共交通量和私人交通量分别下降至X1和上升至Y1,减少的公共交通由私人交通来替代。

同样,假设人们的出行消费支出不变,在仅考虑个人成本时,公共交通量和私人交通量分别为X、Y。当考虑到交通的社会成本时,居民的交通出行支出会有所改变。由上面的分析可知,私人交通的社会成本远大于公共交通的社会成本,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将会上升,私人交通则会下降,公共交通量和私人交通量分别上升为X2和下降为Y2,减少的私人交通量由公共交通来替代。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不考虑交通行为的社会成本时,人们更多的是愿意选择私人交通方式出行;相反,当考虑交通行为的社会成本时,人们更愿意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

四、发展公共交通的综合效益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道路空间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非独占性和非排他性。道路空间的这种特殊性质导致了道路使用者(车辆)出行对道路空间的利用,不可避免会有“搭便车”的行为,产生“公共用地”类的悲剧。为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发展公共交通是最好的选择。发展公共交通具有广泛的社会综合效益,有形的效益和无形的效益,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交通事故下降是指发展公共交通后,城市道路机动车出行减少,车辆间的冲突降低,从而减少了机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频率。这不但减少了交通事故损失,而且还给社会、个人和家庭幸福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从能源情况看,较之私人交通,公共交通人均使用油耗明显要低。有资料显示,公共交通的人均能源消耗仅为私人交通的l/3。

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已成为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机动车辆尾气散热、排放的C02,以及公路硬表面吸放热,是造成城市热污染、产生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发展公共交通,减少了道路上机动车辆的出行,有利于减轻城市大气污染,改善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同时也减少了车辆行驶所产生的噪声污染。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减少是因为发展公共交通后,私人车辆出行减少,车辆对城市道路的使用减少,城市用于道路建设的改建、新建投入也随之减少。而且,私人车辆出行的降低也会导致对停车设施需求的下降,从而降低对停车设施的投入。公交乘客时间节约是指发展公共交通后,整个城市出行顺畅,乘客的出行时间得以节约。城市土地交通用地的节约指发展公共交通,城市可以减少城市道路的新建和停车场的建设用地。

此外,发展公共交通为社会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机会。公共交通的发展也提高了路网的通畅性和土地的可达性,从而改善了城市布局的合理性,美化了城市景观,提高了城市的整体形象。而且,公共交通的发展给那些无车阶层以社会公平感,也降低了社会犯罪率。

五、城市交通社会成本的内部化

城市交通成本内部化是指通过各种措施,使得城市交通工具使用者承担自己所制造的所有成本,包括个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以使社会资源得以公平、有效地利用。

1.城市交通社会成本内部化的作用

人们愿意选择私人交通方式出行,主要是因为有很大一部分的成本是由社会承担的,城市交通社会成本内部化可以起到以下几个作用:

(1)在出行之前正确引导人们的出行行为,减少不必要的出行,从而减少对道路资源的使用;

(2)指导人们的出行选择,使私人交通和公共交通公平竞争,既有利于对道路、燃油等社会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又解决了部分交通问题,减少了各种环境污染;公务员之家

(3)有助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政策的实施,以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提升社会公平感,减少社会犯罪。

2.城市交通社会成本内部化的措施

城市交通社会成本的内部化可以从经济手段上来进行实施。

(1)收取拥挤费用:在交通过分拥挤地区或路段如城市CBD区,或在交通高峰期,对私人交通采取拥挤收费制度。近年来不少国家采用,如新加坡。

(2)变更停车费:在交通拥挤地区,不同时段对私人小汽车收取不同的停车费,特别是在交通比较拥挤的时段,对小汽车收取更多的停车费。

(3)税收制衡:包括车辆购置税、车辆里程税、汽油和柴油税等。

(4)收取环境污染费:环境污染是私人交通带给社会诸多成本中最为危害的成本之一,也是最难以量化的一部分。实际操作时,可以通过意愿支付法估得人们对环境的意愿支付,再根据车辆的行驶里程进行收取。

内部化范文篇8

现在世界进入了一个“无边界的竞争时代”,那种固定不变的常规型管理已为创新型管理所取代。薪酬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旧式薪酬是基于岗位、职务和内部均衡的一种僵化的偿付体系。如何使薪酬设计更加合理化,使薪酬制度更能发挥吸引、留住和激励员工的作用,于是,自助式整体薪酬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新宠,它突出了薪酬方案的整体性和可选性,能更好地满足员工个性化的需求,更强调以人为本和对人的激励作用。

一、自助式整体薪酬及其构成

美国密歇根大学JohnE.Tropman博士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薪酬思路——自助式整体薪酬(TotalRewards),它是指企业在员工充分参与的基础上,建立每个员工不同的薪酬组合系统,并定期随着他们兴趣爱好和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是一种自主风格的薪酬制度,员工可以按照事业发展、工作和个人生活的协调比率,决定自己的薪酬组合以及组合中各种薪酬元素的比例。区别于传统的以企业为导向的薪酬制度,它是以员工为导向的薪酬体系,员工从一个薪水的接受人转变为薪水的客户,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挑选,它把企业对客户的经营理念内化到员工身上,在薪酬设计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更强调了以人为本。整体薪酬的构成可用整体薪酬等式来表示,即:TR=(BP+AP+IP)+(WP+PP)+(OA+OG)+(PI+QL+X)

TR代表整体薪酬,我们可以把这个等式分成以下四部分:

1以现金方式支付的薪酬:包括基本工资(BP)、附加工资(AP)和福利工资或称间接工资(IP),这是企业薪酬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传统观点认为这一部分的支出属于人工成本,事实上,员工并非是一种成本,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投资。如果员工得到丰厚的薪酬,将会创造出更高的价值。这种“投资”理念可以视为一种企业风险管理,企业在员工身上的投资与它在其他方面的投资一样,都能获得满意的回报。

2以物品发放形式体现的工作用品补贴(WP)和额外津贴(PP)。它们是整体薪酬等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部分薪酬比较模糊,所以常常被企业忽视。如果企业为员工提供便利的工作用品和良好的工作环境设施,会使员工感到企业重视他们,为他们创造了舒适的工作环境,对提高员工的忠诚度有很好的效果。额外津贴部分从另一方面提高了员工的生活质量,可以包括优惠购买本公司的产品或免费旅游、免费停车等等,具有本公司特色的额外津贴使员工有了一种归属感。

3和个人职业发展休戚相关的晋升机会(OA)和发展机会(OG)。随着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组织内部晋升的路线越来越短,高级职位的数目越来越少,员工晋升的机会也相应地减小,因此岗位的横向流动正在逐渐取代纵向晋升,横向流动使员工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此外,企业还可以根据员工需要设计个性化的教育培训体系,使员工通过“充电”不断地完善自我。

4薪酬的柔性部分:心理收入(PI)、生活质量(QL)和私人因素(X)。心理收入是指员工从工作本身和公司中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如果企业与员工互动得当,这将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同时也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和谐的团队、增强工作的趣味性、经常赞赏员工的成就等方式来提高员工的心理收入。生活质量问题是传统薪酬体制中关注极少的问题。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和谐平衡是当前员工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迫切要求。许多企业只考虑自己的经营情况,漠视员工的家庭生活,让员工超负荷工作,从长远来看,这样是不利于员工激励与企业发展的。将这一因素注入自助式整体薪酬制度,要求企业重视员工的生活质量,增加员工工作的灵活性,方便他们的生活。通过企业与员工双方的沟通,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完全可以做到既提高员工生活质量,又不降低企业的生产力。关于私人因素就是个人的独特需求,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地为员工设想,尽可能地满足员工个性化的需求,为他们排忧解难,保证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企业的一切活动。

二、实施自助式整体薪酬应注意的问题

要想使整体薪酬真正能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无论是从员工自身的角度还是从企业层面上都要采取一系列行动,在贯彻执行中更应该注意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员工的需求为中心,通过与员工不断地沟通来设计整体薪酬方案。自助式薪酬与传统薪酬最大的区别就是薪酬设计从以企业为中心转变到以员工为中心上来。企业要想帮助员工发现他们最需要的付薪方式,首先要了解员工理想中的薪酬组合和企业现在提供的薪酬组合之间的差距,通过了解差距才能找出造成差距的根源,进而通过改进创造出一个最佳的组合搭配。对于差距的衡量可以采用差距分析法,这种方法可以为企业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及设计合理的薪酬方案提供依据。

2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自助式薪酬是一种侧重业绩的体制,员工薪酬多少取决于他们对企业做出的贡献。因此要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对员工所做的贡献给予客观的评价。这一过程绝对离不开员工的参与,让员工知道每一个评分细则,这既可以提高员工积极性,还有助于员工通过评分标准来了解企业的愿望,从而随时调整个人预期,使之与企业的整体价值取向保持一致,这样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整体发展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最终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

3设置整体薪酬部门对员工的选择提供帮助。以往企业人力资源部中有从事培训的,有从事绩效考评的,有从事薪酬管理的,还有从事劳动保障的等等,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不能把各种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整体薪酬强调“整体”的理念,它要求企业管理人员把薪酬的各个组成部分放在一起考虑,这样才能实现薪酬的杠杆作用。而且企业要对员工的选择提供切实的帮助,这样才能得到员工的接受和认可,推动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否则员工就会对改革方案提出质疑,不能及时解决就会产生不满,这样整体薪酬方案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还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造成阻力。

4企业要随着员工兴趣爱好的变化定期对整体薪酬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员工的需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如果企业不能根据员工的需求及时变更,就是一种僵化、死板的体制,同样无法达到激励效果。要想使自助式整体薪酬体制充满活力,必须不断地对其进行调试、更新,使员工的需求得到最大化地满足。

三、自助式整体薪酬制度的优点

自助式整体薪酬和传统的薪酬制度相比有了重大的突破,它更强调外部顾客内部化、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从而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其独特魅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它满足了员工个性化的需求。人的需求是有差异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当员工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转向较高层次的需要。组织中员工除了某些共同的需求外,更多的是多元化、差异化的需求。过去员工只能被动地接受固定模式的薪酬方案,薪酬设计是以企业为中心的,而整体薪酬体制是以员工为中心的,尊重了员工的这种差异化的选择,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

内部化范文篇9

【摘要】本文首先对旅游景区一体化、千山风景区的发展概况、经营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以及一体化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千山风景区一体化的具体对策,希望能对千山风景区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一点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千山风景区一体化经营对策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和空间载体、旅游产品的主体部分,又是旅游产业链中的中心环节、旅游消费面的吸引中心和旅游产业面的辐射中心,旅游业和旅游服务都依附于旅游景区的存在而存在。但是,作为旅游产业核心要素的旅游景区,现阶段却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旅游景区如何联合周边相邻景区和其他旅游企业,利用景区以外的有利资源为我所用,以提高景区竞争力,提高景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景区整体形象,扩大景区品牌知名度,锁定大量忠诚顾客,形成有效规模,是我们亟待研究的问题,一体化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有益的思路。旅游景区一体化是以旅游景区为核心,将通过旅游外部市场交易所进行的旅游交易内部化的问题。千山风景区如何运用旅游景区一体化理论来促进自身的发展?笔者拟将对此进行探讨。

1千山风景区的发展概况

千山风景区位于辽宁省鞍山市。国家AAAA级旅游区。多年来,千山风景区以“打造东北名山为目标,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风景质量和文明服务水平为重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作思路,风景区的旅游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从景区的体制结构来看,千山风景区属于公有制,虽然开展休闲旅游,但以保护和科研为主。因此,对于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还有相当程度的不适应,进而会导致旅游景区在开发和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遇到重重问题。

从景区的治理手段来看,千山风景区采用的是非企业化的依靠行政职能的治理方式。在1979年,成立鞍山市千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区级行政管理和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全面负责风景资源的保护管理、规划建设和开发利用。

从景区的经营效益来看,目前千山风景区的收入来源主要为门票收入,还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景区的其他经营活动一直开展不起来,而景区的管理成本又很高,负担也很重,因此经营效益很不理想,造成了资源的限制与浪费。而且主要靠鞍山市政府其宣传促销进行投稿,使得景区对政府的依赖程度也加大。

从景区的经营模式来看,目前千山风景区也采取了商业化经营方式,千山风景区内部区域从事旅游餐饮、娱乐、购物等商业化活动。另外也开始大胆的运用一些一体化经营模式。如有自己的旅行社、酒店、旅游交通线路和千山温泉度假区等等,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发展度、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

2千山风景区经营管理的主要问题

不容忽视的是,千山风景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些问题:

2.1行政职能的治理方式落后,市场化程度不高

景区实行非企业化治理,设立千山风景区管委会间接导致市场化程度低,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

2.2景区融资渠道狭窄

景区收入来源渠道单一,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资金是旅游景区开发所面临的重大瓶颈。景区管理经费和职工工薪完全靠自筹自支,因此,景区的管理机构内部保护部门和开发部门常常会发生矛盾,影响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景区举步惟艰,只能勉强维持现状和职工生计,谈不上有效保护和积极建设。

2.3景区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仅从温泉旅游区域来看,旅游项目单一,只集中于游泳、卡拉OK、打麻将、打扑克等活动,品位不高,只吸引了一些本地的单位团体和小集体散客。其旅游活动组织没能与千山景区协调一致,发挥出应有的区域分工作用。

2.4景区资源破坏严重,环境污染普遍存在

千山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千山风景区柏油路贯穿了整个景区不仅带来汽车尾气、噪音的污染,还破坏了景观;修建了破坏景观的索道;风景区内的电线横七竖八破坏景观,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很大。由于资源保护意识差,餐饮、酒店的排污系统不完善,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生态环境景区污染问题普遍存在。个别景区严重超容量接待游客等等。

3千山风景区一体化经营对策

3.1突破传统景区发展思维,实现一体化经营理念创新

传统的旅游景区发展思维受到保护观念的束缚,使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放不开,没有形成大规模、大动作和大项目。随着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景区的进一步开发将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又一助推器,选择一个合适的景区治理模式,形成一个既有利于保护又有利于发展的景区管理体制,创造一个富于激励和有效约束的景区经营机制,是至关重要的课题。因此我们要在合理保护的前提下,以实现旅游景区开发效益的最大化、持续化为旅游景区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一体化经营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模式。

3.2建立“大千山”旅游集团,实行总体控制、有序经营,平衡一体化各主体利益

千山风景区可以采取以“大千山”旅游集团独家经营为主导,以多家涉旅企业经营为辅助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是指控制主要接待设施和高利润部分,放开次要设施和低利润部份,根据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设计一体化的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制衡关系,以确保景区的健康发展,并满足景区一体化的各利益主体的需求。这样千山风景区可以有能力对放开部分实施控制,对一体化的目标景区或涉旅企业进行约束,并纳入到有序经营的统一轨道上来。

3.3整合旅游资源

千山的开发和宣传必须打破封闭的地域界限,要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我们完全可以说游千山、看本溪水洞、看沈阳故宫、看吉林雾凇、看哈尔滨冰灯。只有这样,才能使千山的旅游同全省、全国联网,加快旅游资源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进程。

3.4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横向一体化

千山风景区可以与周边的玉佛苑景区、千山温泉度假区、周边的农家院、农家乐等开展旅游活动区域充分展开合作。但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时刻提高、完善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合作——竞争”模式中共创“双赢”。

3.5避免盲目拉长战线,慎重发展纵向一体化

旅游景区纵向一体化是将原来的市场买卖关系内化为景区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关系,虽然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但景区企业的组织管理、协调活动也会产生相应的费用,而且随着一体化景区规模的扩大这一费用也会越来越高,以至于使一体化景区企业内化市场交易的行为彻底失败。千山风景区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盲目的发展纵向一体化,采取稳妥的手段逐步的推进。

参考文献:

[1]成洪波.我国旅游景区一体化经营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6,5.

内部化范文篇10

摘要:从多国企业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更能明显地辨识出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轨迹。本文以交易成本概念、科斯交易成本思想和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为线索,对多国企业理论发展的学术脉络和内在联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威廉姆森于2009年成为交易成本理论学界又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得主,源自其使有关治理问题和企业边界问题的研究在过去30年中成为经济学研究热点和理论前沿的贡献。

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以交易作为分析单位,将制度作为考察对象,可以轻易地应用于其他能够以制度作为解释变量或被解释变量的研究主题,其应用与影响范围之广泛,无疑是其获得认可和殊荣的重要原因之一。整个20世纪70年代,多国企业经济理论的发展明显带有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烙印,科斯与威廉姆森的概念、框架和思想的影响在多国企业理论内部的竞争中更体现出解释力和竞争力。

多国企业理论,俗称跨国公司理论,确立于上世纪60年代,时属国际经济学范畴,研究多国企业的存在并用以解释国际投资的方向和动因。此阶段的多国企业理论属于新古典方法的产业组织理论范式时期。

一、交易成本与新古典方法的内部化理论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交易成本概念已经明确地进入了多国企业理论的构建和发展。Buckley&Casson(1976,1998a,b)和Rugman(1981,2003)是多国企业内部化论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其各自的内部化观点中都承认科斯的影响。虽然,事实上,他们从科斯那里继承的只是交易成本的概念内涵和分析模式,并非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方法。

(一)交易成本概念与Buckley&Casson的内部化理论

Buckley&Casson(1976)在论述其“市场内部化经济学”时认为,由于“在一定条件(如规模收益非递增)下”,通过完全竞争市场配置资源最有效率,因此企业以寻求效率为动机进行市场内部化的必要条件是外部市场不完善。内部化规避了不完善的外部市场,避免了因市场不完善导致的低效率,进而产生了内部化利益,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成本会抵消潜在的利益,因此,企业的最优规模被确定在进一步内部化的成本与利益相等的那一点。企业跨越国界进行内部化时创造了多国企业。这就是他们解释多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逻辑。

学术渊源上,Buckley&Casson的内部化观点源于科斯在《企业的性质》(1937)-文中将企业解释为节约交易成本所产生的组织形式。他们也承认其“市场内部化的经济学”得益于科斯等人的经典分析,同样以“企业替代市场”的逻辑为基础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照此逻辑,他们的内部化理论是将跨国公司解释为出于节约交易成本的效率动机而产生的经济组织。

(二)交易成本概念与Rugman的内部化理论

Rugman(1981)将经济理论应用于国际投资问题,其内部化观点建立在极强的假设之上,他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纯理论相反,自由贸易被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不完善所破坏,并由多国企业取而代之。在Rugman看来,针对外部市场交易成本过高或外部市场的缺失,相应的解决方案是以管理指令制定内部(转移)价格,以内部市场替代外部市场,即所谓的内部化。他指出“科斯(1937)在其原创论文中显示国内公司可以规避常规市场并利用内部价格以克服外部市场上过度的交易成本,为避免这些成本,企业的管理团队可以使用管理命令确定内部(转移)价格。”

(三)内部化理论中的交易成本概念

内部化学者Buckley&Casson(1976)和Rug-man(1981)虽都认为多国企业的存在即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导致企业替代市场,但他们所说的企业在内涵上只是作为外部市场替代物的内部市场。尽管科斯的交易成本概念和分析模式在他们的理论构建中都有使用,但科斯意义上的企业概念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二、科斯思想传统下的多国企业理论

(一)Hymer的多国企业理论介绍

Hymer作为多国企业理论的开创者,其早年博士论文(1960)的观点早已进入教科书,并被冠以产业组织方法的标签。然而,Hymer(1968)的交易成本思想被世人发现至今仅20年,且尚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和传播。

Hymer是最早将科斯(1937)的交易成本观点应用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研究的。在沉寂了大约30年之后,该论文最初的法文版被Horaguchi&Toyne(1990)与Casson(1990)等人发现并刊行英文版译文。至此确立了Hymer作为直接投资理论交易成本方法先驱的地位。例如Horaguchi&Toyne(1990)指出,“通读Hym-er的博士论文和其有关科斯的著作”可以发现Hymer运用“科斯的企业与市场理论”并同时考虑“管理资源”的作用以解释多国企业。

(二)Hymer交易成本思想的学术渊源

从以上回顾可以看到,科斯思想和分析模式在Hymer的多国企业理论中体现得非常完整。也不难看出,在学术渊源上,Hymer的内部化观点同科斯(1937)的思想联系密切。虽然Hymer在其博士论文中并未明确提及科斯(1937),但提出的观点“企业将市场内部化或取而代之”与之类似;而Hymer(1968)后来则明确引用了科斯(1937)的观点,并将其文章第一部分的标题命名为“企业是节约市场成本的工具”。可见,Hymer沿袭了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市场与企业”二分法,也基本遵循了科斯(1937)从企业“是否有利可图”的角度选择交易模式的思路,明确指出从企业的角度研究问题。总之,同科斯(1937)-样,Hymer(1968)体现出原始粗糙的交易成本思想。这同Hennart的多国企业理论所体现的威廉姆森思想具有显著的差异。

三、威廉姆森思想传统下的多国企业理论

(一)Hennart的多国企业理论介绍

Hennart是跨国公司理论内部化/交易成本方法论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在早期的时候使用“内部化”一词(1982),后期则改作“交易成本理论/方法”的提法(2000)。其观点以交易作为分析单位,对给定的交易进行分析。Hennart认为,对于给定的交易,不同制度(市场或企业)以不同的方式(价格或等级结构)组织交易会经受不同的成本,内部化理论应当解释为何企业在组织交换上是更有效率的制度。Hennart指出,价格制度可以无成本地完成任何组织制度都必须完成的三个任务,即告知每个人以他人的需要、补偿其生产性质的行为和抑制议价。

为减少上述成本,尤其是减少机会主义导致的“欺诈”动机,需要以等级结构的指令替代有瑕疵的市场价格,切断产量与业绩之间的联系,即市场不完善的解决方案是以等级结构作为组织方式,这是因为内部化转移了动机并提供了“正确的”信息。

当然,等级结构作为一种与价格不同的激励结构会引发“偷懒”,这就成为利用企业制度的成本。而可能的企业失灵与等级结构失灵同时存在意味着显著的交易成本本身并不是内部化的充分条件。由于使用单一的组织方式(价格或等级结构)受到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二者兼用是最为现实的组织方式。在Hennart看来,多国企业的边界最终由此决定。

(二)Hennart多国企业理论的学理特征

Hennart对多国企业的解释是强调基于“自然的”市场不完善所导致的交易成本。具体地讲,是指信息成本、执行成本、议价成本等形式的交易成本。从学理上看,虽然Hennart同样注意到确立、执行与转移产权的成本,但根据其理论对产权的确定与执行成本的重视,可以判断Hennart的理论体系中所讲的主要的交易成本属于产权学派的交易成本概念,即确定与维持产权的成本。

虽然Hennart在其理论中运用威廉姆森类型的交易成本概念,同属产权学派的交易成本观点,而且对交易成本的解释同威廉姆森(1975,1985)-样基于“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概念,分析模式如出一辙,但是Hennart(2000)强调其理论并不完全依赖,只是时而取用“资产专用性”这一标志威廉姆森版本的交易成本经济学特征的概念。因此可以认为,Hennart的理论虽是威廉姆森的思想传统,但也有明显的区别。

四、交易成本理论对多国企业理论的影响

(一)交易成本理论对多国企业理论发展的贡献

Hymer(1968)吸收并明确运用了科斯(1937)的思想,即所谓企业理论,也将企业视作协调生产活动的组织,企业家的“管理”与“市场”是相互替代的协调方式。Hymer指出“只有当市场不完善且企业规模大到足以意识到诸(市场)不完善时,才需以多国企业的管理结构替代市场联系。”简言之,Hymer以企业作为解决方案是基于企业的管理结构能够更好地协调生产活动这一认识。

总之,科斯与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思想进入多国企业理论后,Hymer与Hennart轻松地回应了内部化论中瑕疵明显的观点,有力地推动了多国企业理论的发展和进步,从协调和激励两个方面,清晰地解释了多国企业的存在。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挑战与理论的发展

交易成本理论推动了多国企业理论的发展,解决了多国企业经济理论发展中遗留的问题,使得该领域的理论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初便迅速达到鼎盛。然而,理论顶峰的到来也往往伴随着挑战的出现和衰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