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5:27:51

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范文篇1

1.1现有管理制度烦乱,缺乏系统体系。从目前多数经营管理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来看,比较健全的有人事方面的管理制度,其中包含员工手册、考勤制度、工薪管理制度、招聘管理制度,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财务方面的管理制度也相对健全,如资金收付管理制度等。其它部门制度较少,部分部门只有几份管理制度,可操作性差,有的部门有管理制度,但是非常监督,类似于操作流程;还有很多部门的制度形同虚实。制度与制度之间不透明,没有办法有效衔接。1.2业务流程制定不严谨,人为可操作性较大。在对采购与付款管理、存货管理、销售管理、应收账款管理、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权管理等事宜中以人为中心、或者以部门为中心。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甚至能够将一个业务从头到尾的进行跟进,完成业务操作的全过程。有的管理者认为这样操作起来效率高、或者管理工作保密程度高,但忽略了其中的纯粹舞弊及因个人或者部门对风险的偏好程度度而影响到可承担风险的能力。1.3单位一把手未在内部控制中发挥作用。由于公司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放在与上级单位的沟通及完成总部的各类报表上,财务管理者并未参与到内部管理经营中,对日常经营的风险达不到控制的目的,在货币资金的审批及日常费用管控方面,财务管理者也未获得一定的权限,都是单位一把手在发挥作用,没有发挥财务管理者在公司应有的作用。削弱了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方面的把控。对一些非财务的重要事项,单位一把手也往往拍脑门,直接下结论,没有有效的制约机制,更别说专门的风险管控部门。

2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立

内部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牵涉到各个方面,实际工作中实施与运动起来也是十分复杂的,想要设立各个方面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非常复杂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清晰的思路,完整的体系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管理更加规范,才能使风险降到最低,才能提升我们的经营管理水平,才能把制度落实到各个环节中,才能真正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具体设立思路及内容如下:2.1要具备特有的内部控制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缺的一个管理平台,完善的企业文化文卫能够创造非同凡响的的管理环境,提高工作人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并能够形成一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形成管理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规范,能使管理产生积极的作用,使管理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管理的竞争力。文化是内部控制通畅的基础,管理文化与内部控制休戚相关,文化是一种经营观念,因此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落实,依赖于管理文化建设,因此要从文化层面管理内部控制管理,通过培训、日常工作管理不断灌输内部控制管理的文化,使员工有内部控制管理的管理思维,提高思想认识,使员工的行为方式与内部控制管理紧密结合,发挥内部控制管理的效能。使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展相关内部控制管理的工作。2.2建设有效的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环境可包含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内部控制的执行是否有效,部分管理者尚不了解内控规范的内容,很多单位只停留在内部财务管理的层面,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管理的问题,没有站在全局的层面考虑内部控制管理,认为财务管理做好了就是内部控制管理了,实际上内部环境包括很多层面和内容,无论是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对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有赖于员工的全员参与,因为每个员工都负责某个关键控制点的控制环境。2.3要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查找关键控制点。风险控制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任何一个失去控制并且不一定产生不可接受的内控风险的环节或步骤。”那么关键控制点是指那些能把握控制风险因素的任何流程操作环节、步骤或过程。这种风险控制点的查找、分析、解决过程是渗透到单位的业务规章制度、流程管理规范和操作手册中的。因此前期在设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先对风险进行评估,查找关键风险点,进而进行风险控制。查找风险控制点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财务管理部门牵头,以财务管理业务为核心,进行辐射,逐个部门、逐个业务节点进行梳理,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财务管理部门根据财务管理的需要将这些风险进行梳理归类,把与财务管理相关的风险作为一类,把与财务管理不相关的风险单独列示,分类管理,在设立内部控制环境的时候进行充分考虑。2.4要有完善的自我评估系统。控制环境建立起来后,要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因此需要一个完善的自我评估系统,在评估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完善,完善后再不断评估,不断提高,进入一个螺旋循环的模式。具体来讲,一个是具体操作层次的内部控制评估,一个是外部中介的评估过程,它们都是自我评估的一种手段。操作层次的内部控制评估主要指具体操作人员的内部控制和管理人员对具体操作人员形成的监督。外部审计监督是指独立于具体操作和具体管理之外的内部审计。管理者应建立自我评价体系,组成由具体操作工作人员,内部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组成的小组。在此基础上定期对内部管理的环境进行自我评估与控制,只有不断自我评估,不断自我完善,才能在单位建立其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才能使已经建立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更加科学、更有效的发挥内部控制的管理作用,为单位的经营管理贡献力量。2.5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内部控制管理中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归根结底是依照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及将来的发展规律制定的,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带来经营单位的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在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内部控制管理的中作用。每个单位发展规律不同,具体的经济业务会有很大差异,需要具体的分析其所处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稳定性及适应性。以充分发挥内部财务制度的核心控制作用。根据财务制度的设定,分析其经济活动的特有规律。具体操作时,要考虑到财务管理部门及财务总监在内部控制设立中的核心作用,以财务管理部门为牵头部门,向外辐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是不断更新的,所有业务的更替都离不开财务管理部门,因此要重视财务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部门的核心作用。同时要重视财务总监的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让其充分发挥审批、决策作用,适当放权,使财务总监不仅仅是执行命令的普通管理者,要充分发挥财务业务知识的核心引领作用,使财务总监能够充分发挥其职责。2.6需要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上述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需要一个大的前提条件就是单位内部领导班子的支持,应该成立以领导班子为核心的专门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严格要求内部控制管理的各个部门和人员,只有自上而下才能带领单位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领导小组成员要主动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阶段、过程、遇到的问题等。要求每位内部控制管理的参与人员合理安排日常工作,保证面谈时间,积极沟通、虚心学习。

3小结

内部控制制度范文篇2

(一)根据《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二)其他部门和人员应当积极配合财务部门、会计人员开展工作。在财务会计活动中做到:

1、严格遵守国家及上级的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2、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财会部门。

3、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

4、严格执行财务计划或预算。

5、确保本部门所经管的财产物资安全、完整。

6、接受财务部门在财会工作上的指导和监督。

(三)财会部门内部应当建立牵制、互控制度。会计事项的处理不能由一人办理全过程,必须由二人及以上人员处理。具体内容包括:

1、出纳工作由出纳人员负责,其他会计不得兼任出纳。出纳员以外的人员代收现金时,必须由财务主管人员指定。

2、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的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有价证券帐目的登记,不得编制记帐凭证、不得兼管总帐、电算系统维护员、管理员、不得从事除银行存款日记帐、现金日记帐以外的明细帐登记和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工作。

3、出纳人员、制证人员、稽核人员、审批人员、记帐人员不能由一人兼任。

4、会计人员不得兼任财产物资的采购、保管等工作。

(四)财会部门内部应当建立稽核、互控制度、设置稽核岗位,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稽核人员。稽核人员应对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进行审核。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l、审核经济业务事项和财务收支是否符合国家及上级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财务收支是否在财务计划或预算之内。

2、审核会计凭证、帐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的内容是否真实、完整、计算是否正确、手续是否完备。

3、审核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是否与财务会计帐簿记录相符。

4、稽核人员应由财会主管人员提名,报单位负责人批准,并在财会岗位责任制中予以明确。

(五)财会主管人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坚持原则、廉洁奉公、具有较高的政策、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

2、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掌握本单位业务管理的有关知识。

3、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

4、熟悉会计工作各个岗位的技术操作规程和核算方法。

5、身体状况能适应本职工作的要求。

财务主管人员的任免,必须报经上级人事、财会部门批准。

(六)会计人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具备中专以上财会学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具备会计从业资格且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2、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3、已聘任(用)技术职务的会计人员掌握计算机能力应达到铁路初级标准。

4、坚持原则、廉洁奉公、遵守职业道德。

5、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七)任(聘)用会计人员应当实行回避制度。领导班子成员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财会主管人员。财会主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得在财会部门中任职。有直系亲属关系的人员不得在同一财会部门中任职。

(八)财会主管人员、会计人员因工作调动或离职,必

须将本人所经管的会计工作,在办理调转手续之前,全部移交接替人员。没有办清交接手续。不得调动或离职。移交人员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亲自办理移交的,可由移交人员委托代办移交。

二、会计处理程序

(一)采用记帐凭证核算形式,并按以下流程进行会计处理:

经办人员在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后,应当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及时送交财会部门----会计人员审核原始凭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收款、付款、转帐凭证----稽核人员审核----财务主管审核----出纳人员根据收款、付款凭证办理收付业务,登记库存现金日记帐----帐务人员根据记帐凭证登记明细分类帐、总帐,期末,将总帐与库存现金日记帐和银行日记帐和各明细分类帐的余额核对相符----根据帐簿记录及其他有关资料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二)业务经办人员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国家统—会计制度和《铁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

1、内容是否填写齐全并符合规定,与经济业务内容是否相符。

2、接收单位是否为正确。

3、收据、发票种类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在有效期内,大小写金额是否相符。

4、裁剪发票的裁剪金额是否与小写金额相符。限额发票的填写余额是否超过最高限额。

5、发票是否有税务局统一监制章、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是否有行政事业收费专用章;从外单位取得收据、发票是否加盖单位财务专用章或发票专用章。

6、收据、发票金额有否涂改、是否与发生的经济业务金额相符。

7、购买图书、药品及其他实物时,发票中无明细项目的,是否附有与发票总金额相符且加盖了对方公章或财务专用章的明细表。

经办人应及时将手续完备的原始凭证送交会计机构。

(三)制证人员应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铁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以及财务收支计划或预算、合同等,对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进行审核。

制证(报销)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接受,并向财会主管人员报告;财会主管人员应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重大的不真实、不合法的经济业务事项,财会主管人员还应当向上级财会主管部门报告。

制证(报销)人员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应予以退回,并要求经办人员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更正、补充。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原始凭证记载的各项内容均不得涂改;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

三、货币资金的管理

(一)货币资金必须集中由财会部门统—管理,所有货

币资金收文都必须纳入财会部门统—核算。其他任何部门未经财会部门授权或委托,不得擅自办理收付业务和开具各种收款凭据和发票,不得设立“小金库”。

(二)银行帐户的开立,必须符合中国人民银行《银行帐户管理办法》以及上级财会主管部门关于银行帐户管理的规定。未经上级财会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开设银行帐户,不得公款私存,不得出租借银行帐户。

(三)会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支付结算办法》、《票据法》等有关规定进行货币收付业务的管理和核算。

(四)从银行提取现金。必须如实写明用途、不得超限额提取备用金。财务部门必须配备带有报警装置的防抢劫安全箱(包)、取送现金时必须使用。到银行存取款时,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派员护送或专车接送规定。即:一万元及以下的现金取送必须两人同行,一万元及以上的现金取送必须派专车接送,十万元及以上的现金取送必须专车接送并派保卫人员护送。

(五)交款人向财务交纳现金,必须填制现金缴款单,注明缴款事由。会计人员必须根据现金缴款单开具收款收据。出纳人员根据收款收据清点现金入库;收妥现金入库后,应在收款收据及所附的原始凭证的空白处加盖“收讫”戳记。

财会主管人员根据出纳入员签章并加盖“收讫”戳记的收款收据,在收款收据上加盖财务专用章、并签章。

制证人员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收款收据的记帐联和现金缴款单及其他有关资料及时编制现金收款凭证并签章。

(六)工资、奖金应委托金融机构、必须由金融机构出具加盖银行结算章的清单,作为支付工资奖金的付款凭证的附件。

(七)各部门应将领取的工资奖金及时发放到个人,于次月底前将签收单上交到财会部门,到时不交或迟交的要对经办人进行考核,上交财会部门的签收单不得使用复印件或复写件。

(八)银行对帐单必须由开户银行提供并加盖开户银行结算章,不得以复印件代替。银行存款帐户余额必须与银行对帐单核对相符。如不一致、应查明原因:属于记帐错误的,应及时调整;属于未达帐项造成的、应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节相符。

(九)财会主管人员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日记帐和银行对帐单进行抽查,每月不得少于二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将抽查结果记入《库存现金抽查簿》、《银行存款抽查簿》。

四、存货管理

(一)本制度所称存货.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耗用或销售而储存的各种有形资产,包括各种原材料、燃料、包装物、生产工具、低值耗品、委托加工物资、在产品、产成品和商品等。

(二)物资采购业务一律由部门归口办理。生产材料、工具由材料室采购、收发、登记,办公用品、除生产工具以外的生产、生活低值易耗品由总务采购、收发、登记。并实行分级、分权管理。材料物资的采购、验收、保管、核算、批准人员必须相互分开.不得由一人兼任。材料物资采购必须贯彻“谁采购,谁负责”的原则,采购人员对采购材料物资的价格、质量、数量、交货期及使用安全全过程负责。

材料物资采购过程中所产生的回扣必须及时上交单位财部门入帐。

(三)物资采购业务按以下流程办理:

编制采购计划——主任审核批准——签订采购合同或协议---供货---物资验收---货款结算。

(四)物资储备实行定量、定额管理,根据情况适时调整库存结构,及时修改储备定量、定额、达到合理储备,有效利用资金。

(五)按计划采购:各部门应根据生产计划和消耗定额确定物资需用量,编制计划上报,采购计划经财会、技术等有关部门审核后报主主任批准。

(六)选定供应商。应建立选定供应商的集体决策机制或招标制度,坚持比质比价采购原则。对属于路局规定的招标采购范围和达到批量标准的物资,必须实行招标采购。对不具备招标采购条件的物资采购,应组成有关生产、技术、物资、财会等部门人员参与的决策集体,对供应商的选择进行决策。对专用物资,必须到铁道部规定的定点生产厂家采购,不得采购、使用非定点厂产品。

(七)签订采购合同或协议应由主任、财会及其他部门会同签订。会签部门应检查合同是否严格按照《合同法》和路局有关合同管理的规定,明确双方的权力和义务;是否有授权批准人签字所购物资品种、数量、规格、金额是否与订购单相符;是否符合路局规定的采购权限;供货单位资质是否符合规定。

(八)供货:物资采购人员应督促供应商按照合同或协议要求及时供货。

(九)验收:采购物资到达后,采购部门应及时通知验收员或有关人员对所购物资进行验收。一切物资未经验收合格不得入库,不得进帐,不得使用。验收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标准和程序对物资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验收和检测,并对检验结果承担责任。验收完毕,验收入员应根据检验结果出具验收记录,验收人员、交料人在验收记录上签章。管库员接收材料物资,应根据验收记录和实际收到数量填写收料单,收料人、交料人。

(十)货款结算。购货发票或帐单到达后,采购部门应审核签字。并交财会部门办理付款。会计人员办理付款前、必须审核以下内容:

1、审核物资采购是否按照经批准的物资采购计划,合同或协议进行。

2、审核购物发票是否真实、合法、完整。

3、审核入库物资收料凭证,检查是否有采购员、交料人、验收人、收料人的签章,内容填制是否完整,并与采购计划、合同或协议及原始凭证相核对。

会计人员对不符合规定的物资采购业务、不得办理采购结算,并报告财会主管。财会主管对严重违反规定采购物资的,应及时报告单位负责人。

(十一)库存物资管理:

1、一切材料物资的收、发、保管和实物核算,必须由管库员及时统一办理。管库人员应对材料的质量的数量的完整性负责。

2、管库员应经常检查和循环盘点库存材料,每月不得少于物资管理办法规定的自点率(不得低于15%)。但对贵重物品和生活资料,应每月清点一次,以保证帐、物相符。管库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性。如遇工作变动。必须对其保管的材料物资进行清点、不得离职。

3、库管员、财务部门应每季不少于一次联合对库存物资进行抽查核对,并做好抽查记录。

4、仓库管理除按一般物资核算,还要针对各使用部门或人员人登记工具领用本或低值易耗品领用本。

第13条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应做到:

在用低值易耗品必须建立台帐,制定目录、进行实物管理,其领用、退回、调拨、修理与报废等动态严格办理手续,按规定程序进行登记。纳入管理的低值易耗品上应统一编号,一物一号,以便确认。

1、在用低值易耗品应责成专人负责管理。班组和个人使用的物品,应指定专人或使用人负保管责任。未经同意,他人不得动用;其他部门或个人要借用时,应办理借用手续。

2、物品交接、必须由双方在交接凭证上签章。

3、物品保管人离职时、必须将所保管的物品进行清点,帐、卡、物核对相符,办理交接手续,否则,不得离职。

第14条低值易耗品的报废注销时应做到:

1、对在用低值易耗品的报废,应组成鉴定小组进行鉴定并编制物品注销记录,经领导批准后方可注销,注销补充要重新办理备品用料手续,登记管理手册。

2、对于丢失、损坏和其他原因短少的物品,应分析原因和责任,按列销批准权限规定办理。属于个人责任的,由过失人赔偿,赔偿金额按使用年限折算。

3、报废的物品应有标记。及时处理,防止重复注销。

4、报废物品必须记入总务帐目及领用部门的。

第15条存货清查:由主任组织清查小组,每年对各种物资至少进行一次清查盘点。清查方法:应先清点实物,同时填列物资盘点清单,并与帐面数核对,发现浮多、短少的应填制物资清点记录;自然减量的应填制自然减量计算表;毁损报废的应进行技术鉴定,填制材质鉴定书。

物资清查应根据实物的性质认真进行计数、检斤过称或丈量,逐项在规定表格上加以记录,不允许以借条报数。在进行帐物核对时,首先应将尚未登帐的收、发凭证在明细帐上登记齐全,并结算出正确的库存量。使实物存量和帐记存量处于同—时日。

五、固定资产管理

(一)固定资产新建、扩建、改建、购置:

1、加强固定资产购建的计划管理,凡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不论何种资金来源,都应纳入计划管理,没有路局或授权单位计划,不得进行购建。对部、局下达的投资计划,应严格按指定的建设规模和批准的概算等内容组织实施;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在项目间调整投资,不得冒名顶替、变更计划内容、严禁将投资挪作他用。

2、购建程序:

(1)建设项目的程序是:项目申请----可行性研究----审核批准立项---下达计划---设计并编制概预算---审批概预算---组织实施---验工计价---竣工决算---转产进固。

(2)购置项目的程序是:上报建议计划----审核批准下达计划----编制预算---审批预算----组织实施----验工计价----竣工决算----转产进固。

(3)每年根据生产、生活需要,编制固定资产购、建计划,报路局计划部门审批。

(4)根据上级批准下达的计划,编制预算,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5)预算经批准后,与供货单位或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国家和上级部门规定购建的固定资产应实行招投标方式的,必须按规定进行招投标,与中标单位签订合同;国家和上级部门规定购建固定资产可以不实行招投标方式的,各单位应当召开领导会议决定供货单位或施工单位、并与供货单位或施工单位签订合同。

(6)对固定资产的建造项目、根据工程进度组织验收,编制验工计价表,财会部门根据验工计价表支付工程进度款。预付工程和备料款应控制在合同价(或工程造价)的25%以内,工程开工后,工程进度预付款最多不能超过工程造价的95%,注意扣取质保金,除质保金,其余款项待工程竣工交付使用时全部一次结清。

(7)固定资产购置或工程完工,应按合同、预算进行验收,验收合格。验收小组编制决算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8)固定资产购建完毕后,应在一个月内办理组固手续。单位自行发包或自行施工、自行购建的项目,完工后,由业务部门填写组固单,交财务室建卡;局施工企业所承建的工程,建设、施工单位双方签认后,由财务处向建设单位下转投资。尚未正式办理移交但已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应暂估入帐,并计提折旧,正式移交后,调整原暂估价值和已提折旧。

(9)财会部门根据计划、合同、发票、决算等凭据办理结算。

(二)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

1、指定专人保管固定资产,对造成非正常损失的,要按规定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挪用、外借、赠送、削价、报废固定资产。

2、固定资产的增减和使用等审批权限必须按《南昌铁路局<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补充规定(试行)》(南铁财字[2000]55号)执行,在具体办理过程中要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3、固定资产的增减动态和使用状态的变更,必须由各单位的技术、设备等管理部门根据有关动态变更文件或命令填制动态凭证,调整技术履历簿和档案,并及时通知财会部门按规定进行帐务处理,确保固定资产帐、卡、物相符。

4、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查、要结合业务部门的设备检查和秋季鉴定,对固定资产现状进行清点、核实,如有出入,应认真修改和调整固定资产卡片、设备技术档案(台帐、履历薄、图纸)。

5、年度终了前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盘点。单位长应组织财会部门、归口管理部门和保管使用部门组成清查小组,按以下程序进行清查:

(1)清查小组清查盘点单位所有的固定资产,并登记造册。

(2)财会部门核对固定资产帐册和卡片,做到报表与总帐分类帐—致,总分类帐余额与明细分类帐余额之和一致、明细分类帐余额与固定资产卡片金额之和一致。

(3)财会部门、归口管理部门、保管部门、使用部门核对固定资产台帐(履历簿)和卡片、保证相互一致。

(4)财会部门、归口管理部门、保管部门、使用部门将各自的帐、卡与固定资产盘点湾单进行核对,核对后编制清查报告。

(5)清查盘点中发现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应填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报告表”(财固—9)单项原值在5万元以下(不含机械动力设备)的资产,由单位自行办理列帐手续;单项原值在5万元及以上的资产,由产权督理单位提出申请,经路局业务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路局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审批。

(6)每根据设备实际使用状况,上报设备大修、中修计划。

(三)固定资产报废:

1、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查、要结合业务部门的设备检查和秋季鉴定,对固定资产现状进行清点、核实。

2、清查盘点中发现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应填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报告表”(财固—9),固定资产发生盘盈、盘亏,应查明原因,分清任责任。在未经批准列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待查清原因、分清责任后,编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毁损)理由书”(财固—10),待批准后列帐。

3、固资损失审批权限:单位成立资产损失核销审批领导小组,对固定资产进行鉴定,经单位长审查,“编制固定资产拆除、报废申请单”(财固—8),报路局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交按照以下管理权限办理审批手续:主业原值在5万元以下的固定资产(不含机械动力设备,下同)毁损、盘亏、报废,2万元以下的机械动力设备,由单位资产损失核销审批领导小组审核,单位长审批,损失自行列销,报国资办备案。主业原值在5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不含机械动力设备,下同)毁损、盘亏报废,及时万元以上的机械动力设备,报业务主管部门、国资办审批。

5、清理结束后,应认真修改和调整固定资产卡片、设备技术档案(台帐、履历薄、图纸)。

六、债权债务管理

(一)为了确保债权的及时收回和债务的按时偿还,避免坏帐损失的发生。维护资金的正常运转,必须加强对债权债务的管理、核算及清理。建立债权债务清理责任制度,实行债权债务追究制度。

(二)明确责任:财务室是债权债务的核算部门,债权债务清理的责任部门为主办该项经济往来事项的部门,主要是指直接与对方联系、洽谈、签约等、并向财会部门办理收、付款业务的部门。责任部门的直接经办人为主要责任人,是清理债权债务的直接责任人员。

第3条相互配合:在债权债务的清理中,各相关部要相互配合,对债权债务管理进行职责分工,财会部门、物资采购部门、有关业务部门、合同督理部门应各司其责、相互协调。

1、财会部门的职责:必须专负责债权债务审核、核算、清理、签认,财会主管人员负责控制、审查债权债务发生的合理性,监督债权债务的清理情况。

2、物资采购部门职责:根据生产计划编制物资采购计划,采购物资必须签订购货合同,并将购销合同送达财会部门,对采购物资约价格、质量、交货期、相关服务全过程负责、严禁盲目采购。加强对物资采购环节的管理与监督。

3、有关业务部门职责:对本部门涉及的相关工程、劳务项目要确保技术.质量符合要求,又要确保工程项目按期完成。在业务发生前必须签订相应的合同并抄财会部门。

4、合同管理部门职责:对每个所签合同文本进行严格审核,确保购销合同的合法性、合理性,避免引起经济纠纷。

(四)在签订合同同时必须向财会、计划、内部审计、法律等有关部门咨询,对所签订合同的各项条款要认真审查,尤其在确定付款方式、付款期限及违约条约时,应当考虑缩短债权期限、促进债权快速收回。

(五)任何部门和人员不能以单位名义对外提供担保。

(六)任何部门或人员不能将本单位资金拆借给其他单位或个人。

(七)个人借款只限于因公事项、其他事项不得借款。财会部门应坚持前帐不清、后帐不借的原则,严禁公款私存、公款公用。坚持单位长一支笔审批制度。对个人借支、预支等款项,经办人在借支、预支项目完成后,必须及时办理报销,同时将余款全额缴清。经办人在借支、预支项目完成后三个月内仍未办理相关报销手续的,财会部门必须将其名单书面报告单位长,并从工资或资金中扣还。

(八)对跨年度的债权、财会部门在每年年底前开具对帐单或签认单,与欠债人员或单位对帐。

七、运输成本、外委成本管理

第1条(一)实行科目负责制:

1、运输成本含维修成本(含中修)、大修成本。

2、外委工作指以本单位名义承揽完成的外单位委托的工作,外委工作可按劳资处审批的工费比例计提工资,必须承担外委工资的工资附加费、除内部供应外,外委工作必须按外委收入交纳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必须承担路局规定的招待费、间管费,并完成外季利润。

3、财会部门负责成本费用的全面管理和控制.合理编制维修成本费用计划(不含大修、外委),并将成本费用计划分解、落实到科目负责人。大修项目谁施工谁负责,外委工程谁承揽谁负责。

4、各科目负责人要在分管范围内编制成本计划、建立成本费用台帐,加强成本费用的动态管理与控制,及时分析成本费用计划的执行情况,按期提供成本费用考核依据。为保证各科目负责人有效控制成本,有的费用要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5、科目负责人对所分管的成本费用的真实性、合理性、有效性负责。

(二)明确费用审批权限

费用的发生必须经有权批准人批准。属于科目负责人费用计划及费用项目之内的费用,由科目负责人批准。属于超出科目负责人审批权限的费用,费用发生之前,必须报经单位主任审批,并让科目负责人知情。

(三)建立成本分析制度:财务室要每季度完成决算后,牵头召开成本分析会,各科目负责人书面分析工作完成进度、费用支出情况、成本费用计划的执行情况,及节超原因。降低成本费用的途径和措施,分析中应提出进一步改善经营、加强管理的对策和措施、并落实到有关部门或人员。财务室分析运输成本总体支出情况、投资项目总体支出情况、外委总体支出情况,同主任对全单位费用进行余缺平衡,有效完成全单位年度经济指标。

八、票据管理

(一)有关部门领用收据、发票,必须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并指定专人管理。票据专管人员填写票证内部领取单、向票证保管人员票证。票证保管人员应建立票证领用登记簿.详细记录票证的领用人、时间、种类、领用数量、起止号码、收回时间。领用票证应在票证登记簿上签字或盖章。

(二)票证领用人应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内容开具票据时,应按照票证内容逐次、逐拦、全部联次一次填写,必须填写齐全,字迹必须清晰,不得涂改。对金额填写有差错的,应当重开,开出的票证应加盖财务专用章或发票专用章。

(三)票据领用人员必须做到:

1、不得转借、转让和代其他单位或个人开具收据、发票。

2、不得涂改收据、发票。

3、不得单联填开或开具上下(正副)联金额、内容不一致的收据、发票。

4、不得扩大专用收据、发票的开具范围。

内部控制制度范文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岗位分工;控制环境;风险防范;监督

在现代激烈市场竞争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企业如何求生存、求发展、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目标,是企业面临的永恒主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对于企业内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企业通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与措施,保护企业的资产安全完整,实现企业的经营效益,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企业的现展,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情况如何,如何加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我们从内部控制的发展开始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

内部控制的运营和管理是科学管理发展的必然产物,内部控制制度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主要目的是保证财产物资安全和会计记录真实,采取了岗位分离和相互牵制的手段,使任何一个人和部门都不能独立控制会计账目。但是此阶段只是内部牵制的简单运用,没有意识到整体性。

(二)第二阶段内部控制系统阶段,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涉及到组织结构、岗位职责、人员素质、业务处理程序、内部审计等方面,管理控制成为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

(三)第三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三个要素。在这个阶段人们认识到控制环境的重要性,董事会、管理层、员工对待内部控制的态度和行为,是建立内部控制的基础和保障,另外人们意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在实践中是一体的,是相互联系的,内部控制理论又有了一次飞跃发展。

(四)第四阶段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内部控制分为五个因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这个阶段内部控制的主要变化是关注商业和经营环境的变化、扩充经营和报告目标、将五个要素提炼成五项原则、补充了经营、合规、新增非财务报告目标的方法和实例。

(五)第五个阶段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阶段,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包括八个部分,提出了将战略目标、运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纳入内部控制体系。在这个阶段提出了战略目标的同时还报告的范围,内容上增加了目标制定、风险识别、风险应对三个管理要素,提出了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的新概念,风险组合观的新观念。

从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来看,企业内部控制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到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经过多年的完善和实践,一方面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理念被世界上许多企业采用,并运用于实践,是任何国家和组织实现其特定目标,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权力制衡手段,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建立在内外部环境基础上,不同的环境,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内部控制制度又有自己独特的背景和表现形式。因此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既要借鉴西方国家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方法,还要关注我国内部控制现状,选择性的借鉴,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策略。

二、企业内部控制现存问题

我国内部控制起步较晚,在内部控制的建设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现将所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内部控制思想观念落后,形同虚设

企业内部控制是全员的、全面的、多元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管理。全员控制是指企业人人都是控制者,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而在企业管理中,很多员工都认为企业的好坏、发展都是董事长、经理的事情,缺乏参与企业管理的观念。而企业管理人员对于内部控制缺乏有效认识,无法对企业员工的素质、技能进行有效的岗位配置,以致一人多岗,岗位界定模糊,降低了相互制约的功能,出现管理上的漏洞,不能充分调动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还有的企业管理者,只重视生产建设,忽视企业内部管理,内部控制形同虚设,降低了企业各项机能的有效运转。

(二)权力过于集中,不能形成有效监督

企业内部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很多企业重视自上而下的监督,忽视自下而上的监督,重视建章立制,忽视监督机制,很多领导人不重视内部监督和内部审计,搞“一言堂”、“一支笔”,导致审批流程不规范,审批权限不明确,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权力过于集中而得不到有效监督,是各种腐败现象产生蔓延的重要原因。

(三)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内部沟通机制

随着网络的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企业内部虽然不断加强对内部沟通机制的建设,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是,目前仍然有部分企业存在内部沟通机制、反馈机制及信息透明化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交流缺失,导致企业内部之间无法产生及时、有效的信息。

(四)缺乏风险意识,控制风险不到位

风险是对企业实现控制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不确定因素,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会面临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筹资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和团队风险,这些风险会给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甚至是灭顶之灾,而某些企业缺乏对风险的正确认识和有力的防控手段,风险意识淡漠,在岗位设置、权责分配方面界限模糊,经常一个人办理了采购、付款、入库的整个流程,这样的流程容易产生舞弊,降低企业承当风险的程度和能力。

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能够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保证资产安全、保证财务信息质量、务实审计基础、促进企业提高经营效率,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自我调整,因此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至关重要。

(一)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增强全员内控意识

企业应当根据《内控基本规范》建立内控体系,根据相关规定,制定符合企业的业务流程,制定相关制度、文件,设立相关岗位,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董事会、监事会、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同时企业领导应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内容的培训和讲座,了解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使员工增强内部控制观念,内部控制全员参与人人有责,构建良好企业文化,内部控制环境。

(二)加强岗位分工控制,提高审计监督质量

细化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不相容岗位

分工控制,授权审批控制,写明岗位工作职责,权限,操作流程,制定业务流程图,在业务流程中明确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痕迹,以及各部门之间相互传递哪些原始凭证,再由会计部门对原始凭证进行分类汇总,对企业经济业务记录。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充分发挥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不仅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审计,还要对其他业务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借鉴外部审计机构的力量,开展独立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对会计报告进行审计,强化控制,规范会计核算。

(三)加强风险意识,建立有效风险评估体系

企业应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全面系统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权衡风险与收益,有效避免或降低对企业的不利影响。抓住业务流程中容易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关键点,对内外部风险进行评估、识别、分析和排序,确定企业风险承受能力,调整企业经营战略,采取必要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将风险降低在企业可控制和操作的范围之内。

(四)加强沟通机制建设,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内部控制制度范文篇4

关键词:内部控制;资金安全;会计;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的完成会计工作,确保数据精准,充分将资金物尽其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充分发挥发展资金的使用效率,各个单位、各个企业都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自上而下的从制度上行成经济命脉的保护网,通过内控制度,实施相应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合理保障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资产的安全和有效使用,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会计工作的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一、会计工作中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会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和业务性都很强的工作,工作性质严谨,数据要求精准度高,要求毫厘必争。任何经济业务都必须做到最基本的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证相符。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应时刻保持对数字的敏锐性,要按章办事,尊流程、守法规。同时对于出具的任何数据都要保证无误,无偏差,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此外,除了数字上的精确,每个人心中的那杆秤也要端平、端稳,要坚守职业道德,坚守道德底线。所谓君子慎独,那么作为会计人员就应该做到独者亦无过。当然,这种种要求都是从专业素养和道德底线发出的要求,在没有强制制约的情况下,任谁也不能保证不良经济行为的绝对规避。2009年,梧州市药监局油卡账户的保管员,在报销加油费发票时发现了业务流程的漏洞,于是将转账充值的发票以现金充值的形式进行了重复报销,自2009年至2011年期间,其采取这种方式报销加邮费发票侵吞了公款高达壹拾贰万伍仟余元。像这样让人痛心疾首,损害国家经济利益的事情比比皆是,这些案例都给我们敲响了刺耳的警钟。既然君子慎独,那在制度上我们就制约他,不给他这样的机会。这种坚守不只要从自身来衡量,更要从外部的监督、制衡来提供保障。应该使用法律法规,使用严谨的制度去制约,去保障经济业务、财务管理的顺利经行。那么为了提高会计的准确度,事实性,预防一切可能发生的人为性的错误,预防一切损害财务制度,财产安全的不良行为,就必须要制定严谨的内部控制制度。为会计工作织上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让贪腐行为无处遁形。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虽然在本世纪30年代才被提出,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但是其很早就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思想和初级的模型。他的萌芽阶段被称之为“内部牵制制度”。牵制,顾名思义,就是拖住使其不能自由行动。那么内部牵制制度就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形成一种互相制约,不能任意而为的制度体系。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就已经对会计账簿的记录实行“双人记账制度”了,即当一笔经济业务发生时,应该同时由两个记账人员分别在各自的经济账簿上对该笔业务进行详细的登记,而后定期对双方的账簿进行审查核对,以保证账务无记账错误或舞弊贪腐行为,以达到控制收支的目的。1949年,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对内部控制制度首次给出了权威性的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以及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和措施”。2004年10月,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做了延伸和扩展,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概念。其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的概念,其受管理层面以及内部员工共同影响,目的在于保障财务数据的可靠性,高效的经营效果,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在我国随着1999年对《会计法》的修订,在第四章、第27条中首次对内部控制制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进行原则性的要求,明确要求各单位,各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2001年财政部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2006年财政部首次发起建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时值今日,内部控制制度已经由一条简单的法律法规进化成了无数条框分明,规格成熟的法案、规范等,对会计工作的精确化,规避风险都给出了规则与制度。可见,内部控制制度在我国已经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三、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

1.内部控制制度的最低目标是行为合法合规法律是人们行为准则的最低目标,最低底线。当触及到法律的红线,那么就将遭到社会的摒弃,迎来法律无情的制裁。但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行为准则都不应该仅仅依照与法律条文,而是应该以道德的标准来作为起点。当我们的行为已经降级到要以法律的要求来衡量时,我们就真的该开始反思了。2.内部控制制度的本质目标是资产安全稳定在经济发展历程中,各企业、各单位对资金的重视角度都在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用筹集资金的方法来求得企业规模的扩充,到对资产管理的不断重视来求得企业经营的稳固性,再到大力开展资金投资来求得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等等。直到今天,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资金安全也仍旧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二命门,有了资金流通的稳固环境,才能在追求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而这个环境不仅包括宏观的经济环境,例如国家政策、国际形势、经济体制、市场环境等,更在眼前的是微观内在环境的稳定性,例如企业架构的稳定,企业内部制度的严谨度,财务管理的系统化等等。3.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目标是信息真实、有效经营会计的原始工作就是记录,记录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再通过长期的经济业务发生产生的数据整合成财务报表,最终财务报表所反映出来的就是该企业长期以来的经营成果,盈利或者亏损、投资收益成功与否,业务拓展顺利与否,产品开发成功与否等等,一切经营的决策的成败最终都能在财务报表中通过数字显示出来,同样这些分析出来的数据也将成为将来发展决断的依据和参考。如果一旦数据上出现错误,将会掩盖贪腐舞弊的行为,然而最可怕的后果将是导致整个经营决策的错误,而带领企业的经营走入歧途。因此真实有效的数据将导向企业经营的正确方向,实现最有效的经营途径。

四、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

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企业应该量身定做,应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应做到真正适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能生搬硬套、纸上谈兵。在真正了解自身的情况下,建立一张制度的大网。在单位层面建立起健全的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形成内部控制的工作机制,运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手段来加强内控制度,形成完善的惩罚制度、防范体制。2.应该全面覆盖各项经济业务,包括预算、决算、收入、支出、资产管理、成本核算等各个方面。应该全面梳理各个方面的经济业务流程和业务环节,地毯式的查找各项经济业务间的风险点和漏洞,制定适合的制度规范和政策来防范风险以及填补漏洞,将所有的经济业务都放到应有的重视点上,形成完善的保障机制,将这张制度的大网织密。3.应该有绝对制衡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能力,提高对内控关键。工作人员的要求做到有关岗位不得兼容;重要岗位双管双控,不同部门共同参与同一经济业务流程;层层复核,企业内部以及财务系统内部定期核查审计等一系列管控措施。建立健全的岗位制衡与相互监督的体制,从内部上、根本上杜绝贪腐,杜绝不良财务行为。将这张网编制得勾稽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4.最重要的是提升企业领导层面的重视和支持。在任何时候,财务都是一个企业的命脉,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是维持经济生命健康的防御系统,只有防御系统足够稳固、坚挺,一切外来的、自身的冲击都将不攻自破。让贪腐的念头不敢有,不能有,也终将无法实现。这就需要企业的领导层面对内控制度的大力支持和大力贯彻,只有这样内部控制制度才不会成为一纸空文,才会切实的自上而下的贯彻落实下去,用最坚实的材料编织好这张管控大网。

五、总结

当今世界,人力和财力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两大要素。知识已经成为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发动机;资金管理的稳定性同样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没有资金何谈发展。即是如此就更应该最大限度的开发人才力量和资金使用效益,扎牢内部控制制度这张网,规避、防范一切贪腐行为,保护人力安全、保障资金安全,使每一分钱都花在发展经济事业上,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张议方 单位:锦州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何慧.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5):83-84.

[2]黄丽华,何晓民.关于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F].企业经济,2007,(11).

内部控制制度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目标;原则;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和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日益普遍化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各高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办学资金来源已经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各类经济活动日益活跃,在充满激烈竞争和挑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高校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就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这必然要求大量的资金及高效的资源配置。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含义及目标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是高校为了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运用,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舞弊与欺诈行为,保证会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控制各种风险,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效益,为实现高校管理目标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它是一个能实现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的系统。

它是通过高校内部部门和人员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相互联系、相互协助、相互监督和相互制衡的行为规范,是单位内部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是对国家制定实施的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细化与补充,是国家法律规范与单位内部科学管理需求的有机结合。

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高校内部控制应当达到以下基本目标:1、规范高校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它是新《会计法》的灵魂和核心,而完善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则是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基础。2、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高校资产的安全、完整。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国有资产被侵占或重大损失的案件屡有发生,一些高校还出现了挪用单位资金和挥霍公款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除了要加强廉政建设,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彻底消除隐患,从源头上堵塞漏洞。3、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就是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明确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使职工遵纪守法,努力工作,确保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健康有序开展。4、保证高校能及时发现风险并控制风险。高校应在筹资和投资等各个环节采取必要的措施防范风险,以增强高校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及抵抗风险的能力,这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二、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高校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范,以及高校的实际情况。高校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必须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现到内部控制制度中,不能与有关的法律法规相抵触,不能借助内部控制来从事非法活动,或通过内部控制来逃避国家法规的监督。这是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基本前提。

2、平等性原则高校内部控制应当约束高校内部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力。内部控制成败如何取决于单位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单位负责人内部控制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又是关键。从我国一些单位的现状分析,这些单位不是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而是没有很好地执行。其中,往往是单位负责人带头不执行,破坏既定的内部控制程序,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或只对下不对上。高校内部控制面前应该人人平等。

3、系统性原则在进行高校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时要统筹分析,兼顾高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和高校内部的情况,将内部控制贯穿于高校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涵盖单位内部所有的经济业务及相关部门和岗位,对整个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自始至终的监督和控制,并应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以求所设计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尽量做到全面而且具有针对性。

4、牵制性原则高校内部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工作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它根据各岗位和部门的职能与性质,明确各部门及人员应承担的责任范围,赋予其相应的权限,规定操作规程和手续,使单独的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对任何一项经济业务无全部的处理权,必须经过其他部门或人员的查证核对。从纵向来说,至少要经过上下两级,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从横向来说,至少要经过两个互不相属的部门或岗位,借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以达到纠错防弊的目的,保证各部门、各岗位均能按特定的目标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5、合理性原则高校内部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工作效率,并为高校带来经济效益,但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成本和效益的关系。努力降低控制的各种耗费,尽量精简机构和人员,不断改进控制方法和手段,实行有选择的控制,太多不经济,太少则会失去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一些理想的财务内部控制往往因成本过高而不为管理当局所采用。因此,应针对高校规模和管理水平的差异,设计出符合高校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控制成本相对较低的内部控制制度。

6、谨慎性原则高校内部控制的核心是有效防范各种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要以风险防范为出发点。在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中必须将风险评估纳入其中,并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预防和监控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把高校的各类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7、适应性原则环境的变化是不以高校的意志为转移的,高校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高校内部控制应随着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外部环境的改变,以及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管理要求的提高等内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及时地进行修订和完善。这样才能促进单位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内部会计控制真正发挥积极作用。

三、高校内控制度的建立

1、建立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其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对不相容的职务必须分工负责,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人员分工、共同负责。如果集中由一个人办理时容易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这是高等学校最难完善的制度,也是最容易出纰漏的地方。高校内部应加以分离的不相容职务有:(l)某项经济业务授权批准的职务和该项经济业务执行的职务应分工,如有权决定或审批材料采购的人员不能同时兼任采购员职务;(2)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和审查稽核该项经济业务的职务应分工,如填写收据的人员不能兼任审核人员;(3)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和记录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如收款的人员不能同时兼任会计记账工作;(4)保管某些财产物资的职务和核对该项财产物资的职务要分离;(5)保管某些财产物资和对该项财产物资进行记录的职务要分离,如会计部门的出纳员与记账员要分离,不能兼任;(6)记录明细账和记录总账的职务要分离、登记日记账和登记总账的职务要分离。2、授权批准控制制度。授权批准控制要求单位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近来出现重大经济舞弊案件的高校,大多数都是授权不当引起的,高校要根据工作、管理、控制需要进行授权,建立授权批准体系,其中包括:(l)授权批准的范围,通常高校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应纳人其范围;(2)授权批准的层次,应根据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和金额大小确定不同的授权批准层次,从而保证各管理层有权亦有责;(3)授权批准的责任应当明确,要明确各级管理人员所承担的责任,要求各审批人应本着“谁主管、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认真履行职责,使他们对自己的业务处理行为负责,以加强工作的责任心,确保国家和学校利益。不受损失,确保增值增效;(4)授权批准的程序,应规定每一类经济业务审批授权程序,明确学校审批责任人及各院、处、系、部、所、室、中心部门审批人的程序,避免越级审批、违规审批。各审批责任人本着下级对上级负责的原则,对所审批的经济活动收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同时建立必要的检查制度,保证授权后处理经济事项的工作质量。

3、会计系统控制制度。会计系统控制要求单位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其包括:会计凭证控制;会计账簿控制;财务报告控制。

(1)会计凭证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①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经过专人审核,只有经过审核的原始凭证方能作为会计记录的原始依据;②记账凭证的内容必须与原始凭证的内容保持一致,所有的记账凭证应附有原始凭证;③凭证必须连续编号,凭证的使用必须按编号次序使用,领用空白凭证必须经过登记;④凭证正、副联必须一次复写填制,各联必须注明用途,严格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各联,报废凭证各联必须注明报废字样,合并一处按规定妥善保管;⑤建立定期的复核制度,定期对凭证的填写、记账、过账进行复核;⑥建立完善的凭证传递程序,明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装订、保管手续。⑦业务经办人员在处理有关业务时,必须签名、盖章,以备以后追溯责任。

(2)会计账簿控制的主要内容:会计账簿体系的建立要适应单位的规模和特点,满足单位管理的需要;会计账簿登记必须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并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做到全面、连续地记录和反映单位的经济活动。建立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总分类账和日记账核对制度;

(3)会计报表控制的内容主要有:会计报表的种类、格式和内容应当符合国家会计法、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报表的编制必须以核实后的账簿记录为依据,并做到数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单位负责人应对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4、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高校内部控制的一个关键。高校财务预算是高校根据自身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收支计划,是学校年度内要完成的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货币表现,是学校日常组织收入可控制支出的依据,也是国家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编制预算坚持“量人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收人预算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支出预算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保证刚性支出,勤俭节约的原则。其基本要求是:第一,所编预算必须体现本单位的业务活动目标,并明确职责,各项收人应全部纳人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第二,完善部门预算的调整制度,预算执行中,因客观原因需要调整已定预算的,从调整时间、方法、程序等作相应的规定,经过授权批准后对预算进行调整,并逐级审批;第三,应当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执行情况;第四,预算执行完毕,应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考核,将实际执行数据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及预算执行偏离存的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第五,明确规定预算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限额以上资金实行集体审批,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

5、财产保全控制。财产保全控制是对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及其他资产,规定其采购、验收、入库、领用、计量、维修、盘点等职责、权限、程序和手续。财产保全控制要求单位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l)建立限制接近制度。未经授权批准,任何人不得随意接近实物。(2)建立财产记录监控制度,及时全面的记录资产的增减变动。加强资产所有权证的管理,建立资产个体档案,所有资产价值全部纳入财务报表体系内,保证账实的一致性。(3))建立资产记录资料保护制度。对资产的各种文件记录资料要妥善保管,避免记录丢失、毁损或被篡改的可能。对计算机系统处理的条件下重要资料留有后备记录。(4)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财产清点制度。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实物资产清查,保证实物资产实有数量与账面记载相符。(5)建立财产保险制度。对财产物资或风险重大项目投保自然灾害险、盗窃险、责任险等来减少或部分地弥补财产物资的损失。

6、风险控制风险控制就是尽可能地防范和避免出现不利的结果,高校处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客观上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风险。高校应针对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规避。现阶段高校所存在的风险主要是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合同风险。筹资风险是由于举债而带来的;在扩大招生规模而教育经费又不足的情况下,高校向银行借入资金用于基本建设,一旦无力偿还,就会陷入财务困境。为此高校要建立筹资风险评估制度。高校应对筹资方向、筹资渠道、筹资规模、偿还来源、资金用途及效益、存在的风险等诸方面实施全面控制。规避投资风险重点是抓好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并根据项目和金额的大小确定审批权限,对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因素应制定应对预案,建立完善的投资分析控制制度。为防范合同风险,高校应建立合同风险控制制度,内容包括合同起草、审批、签订、履行监督和违约时采取应对措施的控制程序,也可以聘请律师参与,财务部门应参与合同风险控制的全过程。

7、内部报告控制。建立内容报告控制制度,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为了满足单位管理人员日常控制的需要,应建立内部管理报告制度,及时提供经济业务方面的重要信息.如货币资金报告、资产负债状况报告、对外投资报告,工程进度报告等内部管理报告,加强内部监督。

8、内部审计控制。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监督可以由学校的内部审计部门来执行。审计部门应定期对学校内部的经济活动,客观地公正地进行审核和稽查。内部审计是监督、检查和评价内控制度的质量和效果的手段,同时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此外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意见,从而保证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除了严格的内部审计外,还可以借助必要的外部社会性质的审计控制,外部控制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可以改善会计控制环境,不断改进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

9、电子信息技术控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利用计算机从事财务管理越来越普遍,尤其会计电算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信息的安全性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为此,加强电算化的控制势在必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过程分为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业务操作主要包括数据的输入、数据的处理和数据的输出。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通过设立专门的审核人员对系统每笔业务进行合法性和准确性的审核,从源头上防止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同时要加强对财务会计电子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定期或不定期的核对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的一致性.通过对凭证、账簿、报表数据的查询、打印,保证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做到任何情况下数据都不丢失、未损坏、不泄露、不被非法侵入,加强对利用计算机犯罪的预防。

四、结束语

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主要是规定如何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进行控制的问题.以上的这些控制方法都是内部会计控制最基本的,较为常用的方法.可独立使用,也可综合使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及实施,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具有深远意义。是个系统工程,由诸多环节组成的。它是高校最重要的管理工具。我们要将控制触角伸向高校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不留下控制死角。使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种制度能真正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行为规范,根据高校经济活动的发展规律,制定出一套科学、严密、有效、可操作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财会(2001)41号2001年6月21日

[2]何海栋高校内部控制及其构建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1卷第3期83-84

[3]黑瑞卿论建立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原则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第7卷第3期280-281

内部控制制度范文篇6

[关键词]乡镇财政;内部控制;制度

建设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乡镇实现内部稳定。乡镇财政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对内控工作认识度不高、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完善性、监督管理体系缺乏完整性。所以,需要高度重视内控工作,规范乡镇人员的行为,促使乡镇财政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及质量。

1乡镇财政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内控工作重视度低、岗位分工不合理。近些年,各地区高度重视农村的发展,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乡镇发展面临众多压力。由于财政内控制度刚刚实行,加之乡镇业务繁杂,内控工作在乡镇没有得到很好地重视与实行。随着乡镇工作的增加,工作量巨大,导致乡镇面临着人员匮乏的问题。在岗位分配方面,面临着岗位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无法做到每一个领域都安排专人执行,一人多用,使得乡镇工作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要同时分担其他分外的工作,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各项管理中存在严重的交叉现象,加上乡镇管理工作协调不畅,导致出现同一事件多个部门管理或无人管理的现象,一方面扰乱了乡镇内部管理秩序,另一方面降低了乡镇财务管理质量与效率。1.2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完善性。乡镇政府在进行财政资金的相关控制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强监督以及管理,但目前政府资金的监管力度不足。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乡镇政府未能建立全面及完善的培训考核机制;另外,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以及联系,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所以整体的控制效果不理想。政府部门的人员也缺乏工作积极性,对内部控制工作造成一定的阻碍。另外,乡镇在内控管理上缺乏较强的专业性知识,理解不够深,从而给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问题。1.3监督管理体系缺乏完整性。乡镇在财务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一个问题就是目前的乡政府监督管理系统缺乏完善性,在监督及管理的力度上严重不足,难以有效落实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国内的财产监管体系缺乏完善性,甚至某些乡政府的工作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当前大多数监督以及管理乃是统计财务账目,国内的财务管理都是以账目当作审计基础,但在监督管理上比较忽视,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支持以及专业性设备,这就对乡政府的内部财务管理造成比较严重的阻碍。

2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策略

2.1强化内部账户掌控。通过研究目前乡镇财政的现实情况发现,当前乡镇上相关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并不够强,在财务管理上缺乏有效的管理,财务管理的质量偏低。针对这样的情况,相关的乡镇人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资金的内部控制,建议乡镇人员在资金内部控制上依靠法律手段加以控制和管理。尽全力将财物工作集中在主要账户,针对资金进行有效控制,避免一些乡镇人员将政府的财政资金挪用。为了实现资金账户的有效控制,需要强化财务管理制度及审核,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财务责任,促使部门之间实现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强化自身监督管理。2.2提升对内控工作的重视程度。由于目前内控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偏低,主要的原因是对内控工作缺乏高度重视。由于很多单位对内控工作认识不够到位,相关人员的意识比较淡薄,在实际的工作中常常比较消极,没有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加强内控工作可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是乡政府需要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进行合理的内控工作不仅有助于实现资金的有效充分使用,而且可以促使资金管理更加规范化。在乡镇的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且应当要求乡政府的所有职工都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则制度办事,提升对资金的有效控制以及有效监督。在预算上,需要加强法律以及法规的建设工作,强化对预算资金的严格审批。需要对资金的预算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需要时刻观察好收支情况,并且建立完善预算规章,实现政府资金的有效内部控制。此外,乡镇政府需要做好调控工作,根据相关的要求,进行有效的资金拨付。在资金调控方面应当安排专门人员,同时需要建立比较严格以及规范的规章制度,对预算资金的情况进行有效全面的监督。2.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乡镇政府加强资金控制,这样,就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提升资金利用效益;为了保障财政资金实现有效管理,就需要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规范性,只有加强相应的制度保护工作,才能保障工作速度。第一,对于乡政府的财政内部资金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发挥出优势,可以派遣出专门的人员工作,建立相关的专职负责制度,从而促使具体步骤可以逐渐落实到实处,这样就有助于实现乡镇财务的内部控制运营,实现乡镇府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建立乡镇的内部控制制度,也需要建立相关的规范,保障规范可以切实符合国家政府的要求以及标准,实现对乡镇财政资金的有效以及统一性的管理。第三,在现实管理过程当中,应当促使内部控制制度的职能得到有效发挥,提升广大乡镇资金利用效率,切实保障人们的权益,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2.4加强培训教育、提升人员专业素质。对于乡镇财政工作来讲,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及综合素质对于工作效果的影响是较为直接的,能够深刻影响到执行力度。所以,需要提升人员的专业素质,保障乡镇的内部制度可以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得到落实,促使财政内部管理制度以及程序日益得到规范,从而促使乡镇财务资金管理的效率得到提升。应当加强对人员的教育培训,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另外,可以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选择一些素质较高以及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除此之外,也需要乡镇给予一些能力比较突出的人员安排适当的进修机会,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以及再教育。还需要强化对相关人员的管理力度,有必要建立健全奖惩制度,提升乡镇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帮助乡镇财政的内部控制制度在乡镇中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2.5加强对内控工作的监督以及管控。内控工作应加强对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和事后的总结评价,充分发挥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对此,应当成立相关的专项小组,促使专业人员进行监督以及管控工作,切实保障监督工作定期开展,对发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发现,及时进行修改完善。此外,一方面,需要提升监管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另一方面,也需要提升监督以及管理的执行力度,建立健全完整的监督管控体系。

3结论

综上所述,乡镇的财政资金对于乡镇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乡镇应当高度重视建立健全资金内部控制制度,提升单位工作效率以及有效预防财政风险,提升资金利用效率以及稳定性。另外,还需要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加强培训,增强人员能力与素质,提升工作质量以及规范性。

参考文献:

[1]尤丹.财政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情况分析[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6):96-97.

内部控制制度范文篇7

关键词:内部控制现状局限

内部控制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并经过长期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的体系。它是对传统管理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一项政策性、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制度,其内部监督和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当前企业内部财务舞弊案、违法违规事件频发,如“三九事件”;2005年下半年,奶业巨头伊利集团掌门人郑俊怀挪用公款案;上市企业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宏生等。最典型的“中航油事件”等都是现代企业高速发展过程中企业内控失调的典型案例。

本文借鉴朱荣恩等的调查(2005年)的数据,从企业规模角度对内部控制的总体应用效果进行考察。

内部控制的总体应用效果情况(企业规模比较)

总体上看,较大规模的企业,其内部控制总体效果要好于规模较小的企业。调查的样本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总体应用效果“很好”和“较好”的有88家,只占57.9%。总体水平较低,情景堪忧。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局限分析

1.内部控制环境不理想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经理层与一般员工之间都存在着关系。通俗地说,公司治理就是指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形成的权责分配、激励与约束、权力制衡关系,其中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终控制主体,董事会接受股东大会的委托,决定公司的政策方针,对经理层进行监督,监事会则对董事会的行为进行监督,他们各负其责,协调运转。而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及管理层为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

内部控制的辐射面图

当前我国很多公司虽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但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真正落实。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董事会人员构成不合理,下属机构设置不完备,实际监控不到位、监控作用弱化,并且在具体运作上也存在不少误区:董事会中高管人员等内部董事比例过大,常有实施决策及监控的董事会与从事公司日常经营事务的总经理班子在企业管理中职责重复、“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内部人控制”现象相当普遍,使内部控制制度形式化,从而大大降低了内部控制的效果。

Treaday委员会于2004年颁布全新的COSO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EnterpriseRiskManagement,简称ERM)中指出:董事会既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风险管理重要手段,董事会要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负总体责任。但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仅仅限于公司总经理对中层管理人员和其他员工以及公司内部各项具体事务的控制,而把董事会排除在内部控制的主体之外。虽然从内部控制日常运行的过程看,企业管理层是内部控制的主体,但现实中企业所面临的是一个不确定的环境,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对这些不确定性做出反映,由于这种用头脑进行非程序化工作的特点,管理者的行为变得比普通员工更加难以监督,为了抑制高级管理人员在获取短期利益中的机会主义倾向,及时辨认、防止经理们可能的逾越控制等弄虚作假的行为,董事会应该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通过“不丧失控制的授权”来保证企业有效运行,实现企业的目标。2.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在企业中,管理人员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或现实条件的制约,往往容易对内部控制产生误解,忽略企业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中的每一个成员来说都是有效的,必须遵守,没有特例,包括制定内部控制的高级管理人员在内。管理者是内部控制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对内部控制负最终责任,他们也必须遵守相关规定,不能绕过有关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有效与否,与企业领导有直接关系。一些企业之所以内部管理混乱,很大原因是一些领导破坏现行制度,导致职责分离、控制制度失控,宽以待己,严以律人,认为内部控制只针对一般员工,和自己没有关系。事实上,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内部控制系统有效运行是管理当局良好地履行对资产委托者的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方法。

3.具体环节的设计实施不合理

完善的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具有:

(1)全面性,即控制触角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没有控制死角。

(2)可操作性,即事权划分明确,有很强的操作性。

(3)规范性,内部控制要形成科学规范的机制,通过控制,防患于未然。

(4)有效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功能可得到有效发挥,有良好的实际效果,而不仅是“贴在墙上,挂在嘴上”。

为了确保制度被贯彻执行,管理当局要制定相应措施和程序,包括授权和批准、职责划分、设计和运用恰当的凭证、恰当的安全措施、独立的检查和评价等。为了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企业必须制定控制政策及程序,并予以执行,管理阶层必须确保其辨认并用以处理风险的行动已经有效落实。

4.组织内部信息沟通不畅

要有效实施内部控制,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不可缺少。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能确保组织中每个人均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职责。每位员工都必须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方面,以及如何生效,在控制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担负的责任以及所负责的活动,怎样与他人的工作发生关联等;员工必须知道企业期望他们做出哪些行为,在执行职责时,一旦有非预期的事项发生,除了要注意该事项本身之外,查询、解决导致该事项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流程。总之,现有的内控制度是否合理,实施的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都要透过这个渠道向实施内控的上层管理机构如实畅通传递,可以有效降低风险的发生。

5.内部审计监督机构不健全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个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多年来,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多数企业及上市公司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不具有进行监控所必需的权力,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个别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人员甚至根本不具备最基本的财务会计常识,企业的内部审计流于形式,此外由于企业内审部门都是在总经理或分管财务副总经理的领导之下,独立性不强,其监督力度也大大受到限制,尤其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常常是无能为力。从“三九事件”等一系列例子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责缺位,导致未能有效防止违规和错弊的发生,从而造成无端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杨有红主编: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与运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3]潘秀丽:企业内部控制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4]马崇明贾成: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完善.当代财经,2000

内部控制制度范文篇8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当前企业内部财务舞弊案、违法违规事件频发,如“三九事件”;2005年下半年,奶业巨头伊利集团掌门人郑俊怀挪用公款案;上市企业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宏生等。最典型的“中航油事件”等都是现代企业高速发展过程中企业内控失调的典型案例。

本文借鉴朱荣恩等的调查(2005年)的数据,从企业规模角度对内部控制的总体应用效果进行考察。

内部控制的总体应用效果情况(企业规模比较)

总体上看,较大规模的企业,其内部控制总体效果要好于规模较小的企业。调查的样本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总体应用效果“很好”和“较好”的有88家,只占57.9%。总体水平较低,情景堪忧。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局限分析

1.内部控制环境不理想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经理层与一般员工之间都存在着关系。通俗地说,公司治理就是指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形成的权责分配、激励与约束、权力制衡关系,其中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终控制主体,董事会接受股东大会的委托,决定公司的政策方针,对经理层进行监督,监事会则对董事会的行为进行监督,他们各负其责,协调运转。而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及管理层为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

内部控制的辐射面图

当前我国很多公司虽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但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真正落实。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董事会人员构成不合理,下属机构设置不完备,实际监控不到位、监控作用弱化,并且在具体运作上也存在不少误区:董事会中高管人员等内部董事比例过大,常有实施决策及监控的董事会与从事公司日常经营事务的总经理班子在企业管理中职责重复、“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内部人控制”现象相当普遍,使内部控制制度形式化,从而大大降低了内部控制的效果。

Treaday委员会于2004年颁布全新的COSO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EnterpriseRiskManagement,简称ERM)中指出:董事会既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风险管理重要手段,董事会要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负总体责任。但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仅仅限于公司总经理对中层管理人员和其他员工以及公司内部各项具体事务的控制,而把董事会排除在内部控制的主体之外。虽然从内部控制日常运行的过程看,企业管理层是内部控制的主体,但现实中企业所面临的是一个不确定的环境,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对这些不确定性做出反映,由于这种用头脑进行非程序化工作的特点,管理者的行为变得比普通员工更加难以监督,为了抑制高级管理人员在获取短期利益中的机会主义倾向,及时辨认、防止经理们可能的逾越控制等弄虚作假的行为,董事会应该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通过“不丧失控制的授权”来保证企业有效运行,实现企业的目标。

2.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在企业中,管理人员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或现实条件的制约,往往容易对内部控制产生误解,忽略企业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中的每一个成员来说都是有效的,必须遵守,没有特例,包括制定内部控制的高级管理人员在内。管理者是内部控制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对内部控制负最终责任,他们也必须遵守相关规定,不能绕过有关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有效与否,与企业领导有直接关系。一些企业之所以内部管理混乱,很大原因是一些领导破坏现行制度,导致职责分离、控制制度失控,宽以待己,严以律人,认为内部控制只针对一般员工,和自己没有关系。事实上,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内部控制系统有效运行是管理当局良好地履行对资产委托者的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方法。

3.具体环节的设计实施不合理

完善的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具有:

(1)全面性,即控制触角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没有控制死角。

(2)可操作性,即事权划分明确,有很强的操作性。

(3)规范性,内部控制要形成科学规范的机制,通过控制,防患于未然。

(4)有效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功能可得到有效发挥,有良好的实际效果,而不仅是“贴在墙上,挂在嘴上”。

为了确保制度被贯彻执行,管理当局要制定相应措施和程序,包括授权和批准、职责划分、设计和运用恰当的凭证、恰当的安全措施、独立的检查和评价等。为了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企业必须制定控制政策及程序,并予以执行,管理阶层必须确保其辨认并用以处理风险的行动已经有效落实。

4.组织内部信息沟通不畅

要有效实施内部控制,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不可缺少。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能确保组织中每个人均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职责。每位员工都必须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方面,以及如何生效,在控制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担负的责任以及所负责的活动,怎样与他人的工作发生关联等;员工必须知道企业期望他们做出哪些行为,在执行职责时,一旦有非预期的事项发生,除了要注意该事项本身之外,查询、解决导致该事项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流程。总之,现有的内控制度是否合理,实施的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都要透过这个渠道向实施内控的上层管理机构如实畅通传递,可以有效降低风险的发生。

内部控制制度范文篇9

一、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将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论应用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实务中,因此,在设计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内部控制制度时应遵循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一般原则:一是相互牵制原则,是指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活动,必须分配给具有互相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分别完成;二是领导带头原则,即内部控制成功与否取决于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自觉控制意识和行为又是关键;三是协调配合原则,是指在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各部门或人员必须相互配合,各岗位和环节都应协调同步,各项业务程序和办理手续需要紧密衔接,从而避免扯皮和脱节现象,减少矛盾和内耗,以保证经营管理活动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四是程式定位原则,是指企业单位应该根据各岗位业务性质和人员要求,相应的赋予作业和职责权限,规定操作规程处理手续,明确纪律规则、检查标准,以使职、责、权、利相结合;五是成本效益原则,要求企业单位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控制效果;六是整体结构原则,指单位各项控制要素、各业务循环或部门的子控制系统必须有机构,成为单位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

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目标

设计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内部控制制度时,首先应该根据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内容特点和管理要求提炼内部控制目标,然后据以选择具有相应功能的内部控制要素组成该控制系统。

1.确保财政国库资金的安全与完整。财政国库资金是指为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依据国家权力进行分配的那一部分社会产品的货币形式。表现为国家通过无偿的方式或国家信用的方式筹集、分配和使用的货币资金。它是国家进行各项活动的财力保证。为维护财政国库资金的安全与完整,应建立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活动的授权批准、职务分离制度。如果没有严格的审批授权控制制度,它们较易被冒领、挪用或转移,严重影响政权的正常运转。因此,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内部控制制度要保证一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活动必须经过适当的审批程序、职务分离制度才能进行,以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维护财政国库资金的安全与完整。

2.确保国家财政支出政策的贯彻执行。编制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预算是财政部门履行分配职能的重要手段。为强化财政预算约束,规范财政支出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应,国家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国库集中支付机构作为财政预算的执行机构,在支付财政资金时的各种支付手续、程序,各种文件记录以及账面数据的反映和财务报告信息的披露等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确保财政支出透明、规范和合理。

3.确保集中支付信息的合理反映与揭示。无论是政府决策层、审计监督部门还是财政部门本身都会关心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所反映的财政支出数据的真实性、可用性和可靠性。国库集中支付机构要使相关人员和部门对其提供的财务信息感到可信和可用,应规范自身的会计行为,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财政支付评价体系,对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的反映进行科学合理地整理分类,防止财政支付信息反映模糊、不准确、不及时,为政府决策层提供真实、有用的决策数据。

4.确保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安全运行。随着IT技术特别是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但同时也对国库集中支付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确保原始数据操作的准确度。电脑中的原始数据都是由人工事先进行审核和输入计算机的,一旦原始数据在输入中发生错误,计算机无法识别,只会将错就错地进行各种计算工作。因而一切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过程都必须规范化,并保持准确性和相对的稳定性,这样才能保证支付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二是控制操作人员的职能。授权、批准控制是一种常见的、基础的内部控制。如果不加强内部控制,就会使某些计算机操作人员直接对使用中的程序和数据库进行修改,操纵处理结果,从而加大了出现错误和舞弊的风险。三是避免会计档案无纸化和电脑操作无形化带来的风险。实行电算化后,凭证、经济业务事项的说明和账簿等大多要依赖计算机方可录入、阅读或查询。有些业务或处理结果可能不被打印出来,只有依靠电子计算机才能阅读这些数据。所以不仅要保存纸介质会计核算资料,而且要保存、保管好以磁性介质方式存储的各种会计数据和计算机程序,以及系统开发运行中编制的各种文档和其他会计资料。

三、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

按照财政部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第十一条的规定,笔者认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内部控制制度关键控制点至少应包括:预算指标的管理、用款计划的审批与下达、支付申请与支付、支付资金的清算、会计核算以及内部审计等内容。

1.预算指标的管理。预算指标管理是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的源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管理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国库集中支付的质量。预算指标管理应体现预算指标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还应考虑与用款计划、支付申请的有机结合,确保财政支出预算的有效执行。指标管理至少应包括二个层次:一是管理程序。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录入预算指标时应以年初部门预算为依据,清楚、完整、真实地反映年初财政支出预算的内容,因此,应建立预算指标的录入、审核、审批的授权控制程序,设置职务分离制度。二是管理要素。指标管理至少应包括预算单位、功能科目、经济科目、预算类型、经费类型、指标用途、指标金额、指标来源等要素,并区分为是基本支出还是项目支出,是政府采购项目还是非政府采购项目。

2.用款计划的审批与下达。用款计划的审批与下达是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用款的承诺,涉及到国库资金的合理调度。财政部门应对预算单位申报的用款计划进行汇总、分析,科学合理地调度好国库资金。在用款计划的审批与下达环节中,应重点做好五项工作:一是准确测算财政收入预算的完成情况;二是按照“轻重缓急、保重点、保运转”的支出原则审批和下达用款计划;三是制定好预算单位编制用款计划的要求,规范预算单位的编制行为;四是统筹考虑结余尚未使用完的用款计划以及财政支出进度;五是尽量提高财政直接支付比例,确保财政部门最大限度地监管财政支出行为。

3.支付申请与支付。支付申请与支付环节是国库资金流出的最后一关,其控制的重点:一是审核预算单位提交的原始凭证和相关资料,确保财政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二是支付申请的额度应控制在批准的用款计划内,确保支出预算的有效执行;三是区分支付方式是财政直接支付还是财政授权支付,加大财政部门直接监管财政资金的力度;四是设置好职务分离制度,保管好支付凭证和支付印鉴,确保国库资金的安全与完整。因此,在设置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内部岗位的设置,使一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活动在相互牵制的程序下进行。另外,应强化支付风险管理,对大额的财政支出应通过政府采购、投资评审、事前询问、跟踪调查、完善手续等手段确保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使财政国库集中支付风险降低到最低的限度。

4.支付资金的清算。支付资金的清算是指银行在办理集中支付业务时对其已垫付的资金与财政部门进行划款结算,确保财政资金准确及时地划入银行的相关账户。在清算支付资金时应重点控制以下关键点:一是银行是否已真正准确、及时地支付;二是已支付的款项是否是根据合法的财政支付凭证进行支付;三是银行提交的划款清单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数据是否一致。

内部控制制度范文篇10

关键词:内控制度;监督机制;科学管理

内部控制是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医院为维护财产物资安全、保证财务收支合法、会计资料真实、实现经营目标、提高经济效益而形成的一种内部自我协调、制约和检查的控制系统。就目前内部控制的客观环境和制度本身来看,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阻碍着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和发挥。

一、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单位内控环境松懈,管理者认识不足

目前大多数医疗单位仍处于传统的经验型管理,习惯于行政指挥,轻视内部控制,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办法。无章可循和有章不循的现象较为突出,会计内控制度的基础十分薄弱,在工作中遇到具体问题,以强调灵活性为由而不按规定程序办理,使会计内控制度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即使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也只是制定些书面的文件,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主要是单位管理者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以及组织机构和人员素质等控制环境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起来力度不够,在工作流程中产生漏洞,直接造成单位经济损失。

(二)运行成本增加,制约了内控制度的发展

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要正常运行,需建立严密的控制程序,而每一个程序的执行都需要付出一定的运行成本。一般来说,内部控制系统设置的环节多,运行的效果可能就好,控制目的就容易达到,但也增加了运行成本。正因为如此,单位领导往往不愿意投入很多的精力、物力、财力,使内部控制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反之,某些单位为了追求少投入、低成本,减少内部控制系统设置的环节,这样虽然降低了单位成本,但有可能给单位造成更大的损失。

(三)人员素质不高,制度更新滞后

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需要人来实现,因而会计人员的水平以及执行人员职业素养的高低,都会影响实施效果。就目前单位情况,有相当一部分的会计人员没有专业文凭和专业职称,有的甚至没有会计证,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还有单位会计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不学习,不交流,会计控制松懈,职责操作意识不强,精通业务、懂会计电算化知识人才匮乏,工作中缺乏主动性,思想上缺乏责任性,甚至有的无视财经法规,弄虚作假,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因此更谈不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行。另一方面,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内部控制系统的相关制度没有适时做出应有的补充和调整,墨守成规,缺乏科学的管理控制方法,也给实行内部控制带来了影响。

(四)缺少评价、监督机制

目前,医疗机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部监督和评价机制没有很好的建立,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体系,致使检查监督和评价都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如对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原则,制衡机制不健全,缺乏对决策层的约束监督,缺乏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相互制衡。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还有个别单位没有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任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设置专人专岗,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违规现象,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也没有很好地实行分离制约制度。可见,缺乏应有的监督机制,任何严密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都难以发挥其作用。

二、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

(一)改善单位内部环境,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首先,单位领导要改变家长制管理模式,重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和中医特色,认真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从院长到财务科长及财务工作人员,层层把关,对不合理的开支坚决杜绝。5000元以下的开支,由主管院长和财务科长审批签字,5000元以上的开支,由院长签字后报销,对重要项目决策及大额资金的使用,需上院务会集体研究决定,对大型的医疗设备购置,需参加竞标、实地考察后,才能签订合同,予以购置。对卫生材料及其他用品的采购需求,由各科室做计划上报批准后,由采购人员统一购买,以杜绝浪费资源。其次,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会计人员业务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的培训,及时更新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应安排会计人员经常参加专业知识培训,通过学习,与兄弟单位交流,使他们能够分析内部控制制度作用弱化的原因以及找出薄弱环节,为医院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献计献策,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各职能部门授权一定要明确,因岗设人,责任到位,由于医院行业的特殊性,现金流量特别大,对此,应设置专人,对每日的挂号、门诊、住院收入逐一汇总,一一核对,以防止挪用公款、错蔽行为的发生。还应发挥社会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监督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授予审计部门一定权力,对工程预算、结算进行审核,签注意见,以促进内控制度建立一个好的环境,为改进内控制度提供建设性意见,以防其形同虚设。

(二)对内部控制制度要进行有效的评价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看。一是健全性。评价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全面建立,是否符合基本原则,具体内容主要有:在各个需要控制的环节是否采取了控制措施,而且是否紧密衔接,并建立了必要的检查监督机制。二是实用性。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是否得到遵循,不切实际的照搬照抄,一套模式,必然会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效果。三是协调性。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与本单位的总体目标是否一致,各个控制环节是否紧密协作,各项控制措施是否相互配套。四是经济性。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如果控制措施所带来的效益大于其实施成本,可认为该措施是可行的,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只考虑经济性而不顾及健全性,两者应兼顾。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只能说是为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但制度执行的效率和效果都有赖于执行的部门及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一是要严把用人关,对总会计师、财务科长及财务人员的选拔,确保重要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二是多层次、全方位地加强会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会计人员敬业爱岗精神,在工作中形成自我控制、自检自律的内部控制制约机制。四是对有些岗位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转换制度,以便达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只有确立全员全过程的内部控制意识,使每个职工都能自觉对照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来规范和修正自己的行为,才能有效保障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得到切实的贯彻,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