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2:11:44

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范文篇1

一、IT内部审计同IT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使之影响到公司的决策及执行,IT管理也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IT投资变得无法控制;风险控制与服务质量不能令其他部门满意;由于IT的专业性,IT战略规划常常同公司总体战略难以协调,可能导致影响公司总体战略的贯彻执行。IT治理就是为解决这些矛盾而引入的概念,现在IT治理已经在很多企业内实施,IT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一个关键部分,它能使企业合理利用IT资源,促使IT投资收益最大化,使得IT在复杂的管理环境下有效进行相关风险管理,从而保障IT服务质量,推动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IT内部审计是IT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IT治理起到促进作用。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是指保险公司各层级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各自的职责,采取适当措施,合理防范和有效控制经营管理中的各种风险,防止公司经营偏离发展战略的机制和过程。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测评,确定系统信息的可依赖程度,评估控制风险的水平,减少审计工作量,节约审计成本,从而保障审计质量。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在需求,尤其是对于以经营风险为主的保险公司来讲,有效的内部审计对企业防范风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有效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外部审计也会使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当然,两者在职能、地位、作用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内部审计部门是公司重要部门,内部审计是公司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公司总体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人员需要熟悉公司保险经营和投资经营的运作流程,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的经营管理。

二、现阶段保险行业IT内部审计特点

1.顺应政府监管的要求保险行业上市公司除中国人寿在美国上市需要执行SOX法案之外,其他保险公司需要执行保监会《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第三十条中有关于信息技术控制的专门条款,《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指导原则》第八章支持保障系统中的48~53条中关于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的要求。

2.技术标准的选择一般监管部门会就IT内部控制提出基本准则和指导原则,选择具体的审计标准来达到政府的监管要求是保险公司IT内部审计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有关IT内部控制和IT审计的国际标准很多,这些标准各具特点。一般保险公司的做法都是按照COBIT标准,根据自身特点,结合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有选择性地实施COBIT控制模型,COBIT将IT过程、IT资源及信息与企业的策略、目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三维的体系结构。其中,IT准则反映了企业的战略目标,从质量、成本、时间、资源利用率、系统效率、保密性、可用性等方面来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IT资源包括专业人才、应用系统、技术、设施及数据在内的信息相关的资源;IT过程从信息技术的规划与组织、采集与实施、交付与支持、监控等四个方面,确定了34个信息技术处理过程。

3.IT审计技术与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测试数据法、平行模拟法、嵌入审计模块法、虚拟实体法、受控处理法、受控再处理法和程序代码检查法。

4.有效控制IT内部审计把对审计风险的检查控制作为IT内部审计的重要质量控制目标。审计风险分为重大错误风险和检查风险,由于IT系统复杂性,检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为避免检查风险的出现需要对IT内部审计进行有效控制。

5.采用非现场审计的方式依靠强大的信息技术的平台,IT内部审计主要采用非现场审计的方式进行。通过远程方式对审计对象相关数据和资料的不断搜集、整理和分析,把审计由事后审计变为事前统一规范、事中监督预警、事后定期分析回顾的过程。

三、保险业IT内部审计需要关注的问题

1.业务与IT联合审计IT内部审计与其他内部审计相比在技术上有其独特之处,如今IT和业务的融合越来越紧密,IT在支撑业务同时,也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引领业务发展。因而IT和业务也需要进行联合审计,交付给公司管理层一个统一、全面的审计结论,使得审计结果更好地服务于公司稳定发展的总体目标。

2.从公司治理结构上解决审计独立性问题如何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一直是内部审计探讨的重点,现在很多保险公司IT内部审计独立性从组织结构上来说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成立有公司决策层参加的审计委员会、有独立于IT研发和运维IT内部审计机构以保障IT内控审计和实质性审计的客观公正,是IT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必然要求。

3.提高IT内部审计人员比例和素质IT审计是IT技术和审计技术相结合的边缘学科,IT审计人才是复合型人才,需要原来的IT技术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彼此钻研对方的学科,同时掌握财务、运营、商务等管理知识,在通过CISA认证的同时还需要有CFA、CIA、CISP等认证。人员素质的提高也是通过需求拉动的,只要公司有相应的需求和激励措施,人员素质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

4.新技术和IT审计新理念、新技术的吸收运用新技术、IT审计新理念、新技术层出不穷,新理念、新技术对提高生产力、拉动经济增长、改变生活方式等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只有加强对新理念、新技术的了解,迅速做出应对,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5.处理好IT内部审计的关系一是IT内部审计与IT研发、运维、管理关系;二是调整好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国家审计的关系;三是摆正IT内部审计在公司内部审计中的位置。

6.成本效益原则IT内部审计同样需要遵从成本效益原则,不能进行不计成本的投入,服务公司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整体目标,在兼顾效益的原则下进行适度审计。

内部审计范文篇2

一、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

1.经济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经济监督是指以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被审对象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以便衡量和确定其会计资料其他资料是否正确、真实,其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合理、有效,检查被审对象是否履行经济责任,有无违法违纪、损失浪费等行为,追究或解除其经济责任,从而督促被审计单位纠错防弊,遵守财经纪律,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现代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业务的日趋复杂,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管理层次的多级化及生产经营地点的分散,使各管理当局面对纵横交错的生产经营系统,不可能事必躬亲地直接控制各生产经营环节及有关的经济活动,这就客观上需要有健全的审计监督机制,监督各经济责任承担者按既定的目标、方针、政策、制度、计划、预算等要求,认真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并揭露违法违纪、营私舞弊、贪污盗窃、损失浪费以及经营管理中的弊端,达到加强控制、严肃制度、加强管理的目的。内部审计的这种监督职能是内部管理科学的需要,来自企业内部的压力。

2.经济评价职能已显得越来越重要。经济评价职能是由经济监督职能派生出来的另一种职能。现代内部审计,评价职能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内部审计要在履行监督职能的基础上以履行评价职能为主。经济评价就是通过审核检查,评定被审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是基于经营管理的需要而建立的。在西方企业中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跨国公司,都自觉自愿地设置了内部审计,并对其工作条件、人员素质予以高度重视。西方人认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审核经营业务的独立评价活动,它是一种管理控制,其作用是评价其他控制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协会(ILA)在其的《内部审计责任书》中也认为:“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内检查各种业务活动以向管理部门提供服务的独立评价活动,是一种通过计量和评价其它控制的有效性来发挥作用的控制。”

3.内部审计应具有间接管理职能,而不是直接从事某项管理工作。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强化科学管理,内部审计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成为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内容。据此,有人夸直接管理的职能归子内部审计。通过近几年来一些内部审计部门的实践,认为赋予内审直接管理的职能是有失偏颇的,理由如下:

(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机构不能承担任何具体的管理责任。内部审计的职责之一是接受委托对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对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科学性进行评价,因而,内部审计相对于其他职能部门来说是独立的。只有这样,审计工作的质量才有保证,审计人员发表的意见、结论、建议的公正性才不会受到影响。要做到这一点,内部审计机构就不能是企业管理职能的具体履行者。否则,内部审计机构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管理部门的制约,独立性将被严重削弱,也就无法以应有的独立身份去履行监督职能。那么,内部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性和权威性,也将受到怀疑,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2)内部审计为管理服务,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参加日常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是企业的管理活动,贯穿于各项管理职能之中。日常的控制体现在各项业务处理程序上,由管理部门设计、具体管理人员执行,比如对经济活动的稽核、验收、复算、核对等。内部审计人员不是某一业务岗位的管理人员,即未被授权从事某项业务管理活动。因此,不应参与业务控制程序的日常工作,应回避参与日常业务控制程序的实施。同时,内部审计也无权替代管理部门的权力和职责,无权控制和指导具体的业务管理工作,对日常业务控制不负有责任。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是就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向领导提供信息。而履行管理职能,则是指实际加入管理的运作过程,实施具体的管理行为,实施人员必然参与了管理,留下了管理的痕迹,发生了管理的效果。而内部审计部门所执行的是一种综合的监督控制,它对管理控制予以再控制,对管理监督予以再监督。

(3)内部审计能否促使企业加强管理,还取决于审计的质量和领导的重视程度。内部审计是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各项管理进行客观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来发挥其力口强管理作用的。内部审计能不能达到加强管理这一目标,一方面取决于内部审计的质量,即内部审计人员能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值得企业领导给予充分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企业的最高管理部门能否接受和采纳内部审计的建议。

二、恰当发挥内审职能

内部审计应定位于企业内部的管理过程,主要为管理层服务,突出服务的内向性特点,目的是促进企业规范化管理,达到有效控制,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推动企业业绩的增长,提升企业的价值。

内部审计范文篇3

第一条为加强对浙江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内部监督和风险控制,规范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保障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生产经营符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要求,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参照《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企业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务会计制度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对企业及所属单位财务收支、财务预算、财务决算、资产质量、经营绩效、建设项目或者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工作。

第四条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依照内部审计规定、准则的要求,认真组织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明确经济责任,纠正违规行为,检查内部控制程序的有效性,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五条省国资委依法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二章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第六条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相应的内部审计人员,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规章制度,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和风险控制。

第七条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应当依据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完备内部控制机制的要求,在董事会下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

第八条企业审计委员会应当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审议企业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

(二)监督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与财务信息披露;

(三)监督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提出有关意见;

(四)监督企业社会中介机构等的聘用、更换和报酬支付;

(五)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程序的有效性,并接受有关方面的投诉;

(六)审议其他重要内部审计事项。

第九条未建立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及国有独资企业,应当按照加强财务监督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要求,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做好内部审计机构与内部监察(纪检)、财务、人事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

第十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直接对企业总经理负责;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接受审计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

第十一条企业所属单位应当设立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尚不具备条件的应当设立专职审计人员。

第十二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审计岗位所必备的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并取得内部审计岗位资格证书;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应当具备中级以上相应专业技术职称资格。

第三章内部审计机构主要职责和权限

第十三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出资人财务监督和企业管理工作的需要,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制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编制企业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

(二)按企业内部分工参与企业年度财务决算的审计工作,并对企业年度财务决算的审计质量进行监督;

(三)对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不适宜或者未规定须由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年度财务决算审计的有关内容组织进行内部审计;

(四)对企业及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财务预算、财务决算、资产质量、经营绩效以及其他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

(五)组织对企业内设机构及所属单位的负责人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六)组织对发生重大财务异常情况的所属单位进行专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七)对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基建工程和重大技术改造、大修等的立项、概(预)算、决算和竣工交付使用进行审计监督;

(八)对企业及所属单位的物资(劳务)采购、产品销售、工程招标、对外投资及风险控制等经济活动和重要的经济合同等进行审计监督;

(九)对企业及所属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和意见反馈,对企业有关业务的经营风险进行评估和意见反馈;

(十)对企业年度工资总额来源、使用和结算情况进行检查;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和企业主要负责人要求办理的其他事项。

第十四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年度财务决算的审计质量监督应当根据企业的内部职责分工,依据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障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生产经营符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要求。

第十五条为保证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告的真实和完整,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按照省国资委相关工作要求,对下列特殊情形的所属单位组织进行定期内部审计工作:

(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涉及国家安全不适宜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特殊所属单位;

(二)依据所在国家及地区法律规定,在境外进行审计的境外所属单位;

(三)国家法律、法规未规定须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企业内部有关单位。

第十六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及所属单位的经营绩效及有关经济活动的评价工作,依据国家有关经营绩效评价政策进行。

第十七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开展企业及其所属单位有关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及相关业务活动工作结果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并做好社会中介机构聘用、更换和报酬支付的监督。

第十八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相关审计工作应当与外部审计相互协调,并按有关规定对外部审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相关工作资料。

第十九条企业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完善内部审计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内部审计机构拥有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权限:

(一)参加企业有关经营和财务管理决策会议,参与协助企业有关业务部门研究制定和修改企业有关规章制度并督促落实,召开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议;

(二)检查被审计单位会计账簿、报表、凭证和现场勘察相关资产,有权查阅有关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的文件、会议记录、计算机软件及其电子数据等相关资料;

(三)对与审计事项有关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相关证明材料;

(四)对正在进行的严重违法违规和严重损失浪费行为,可作出临时制止决定,并及时向企业董事会(或主要负责人)报告;

(五)对可能被转移、隐匿、篡改、毁弃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与经济活动有关的资料,经企业主要负责人或企业董事会授权可暂予以封存;

(六)企业董事会或企业主要负责人在管理权限范围内,应当授予内部审计机构必要的处理处罚权。

第四章内部审计工作程序

第二十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企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对内部审计工作作出合理安排,并报经企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主要负责人审核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一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充分考虑审计风险和内部管理需要,制定具体项目审计方案,做好审计准备。

第二十二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实施审计前3个工作日,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对于需要突击执行审计的特殊业务,审计通知书可在实施审计时送达。

被审计单位接到审计通知书后,应当做好接受审计的各项准备。

第二十三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报告应当与被审计单位交换审计意见。被审计单位有异议的,应当自接到审计报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意见;逾期不提出的,视为无异议。

第二十四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报告上报企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主要负责人审定后,企业应当根据审定意见,向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报告(决定)。

第二十五条被审计单位若对企业下达的审计决定书有异议,可以提请企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省国资委申诉。

第二十六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已办结的内部审计事项,应当按照国家档案管理规定建立审计档案。

第二十七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每年向企业董事会(或主要负责人)提交内部审计工作总结报告。

第二十八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主要审计项目应当进行后续审计监督,督促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的采纳情况和对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

第五章内部审计工作要求

第二十九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内部管理需要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加强内部监督,纠正违规行为,规避经营风险。

第三十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行为及时报告,并提出处理意见;对发现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漏洞,及时提出改进建议。

第三十一条对于被审计单位及相关工作人员不及时落实内部审计报告(决定),给企业造成损失浪费的,企业应当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于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还应当按有关规定向上一级机构及时反映情况。

第三十二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下列工作事项应当报省国资委备案:

(一)企业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报告;

(二)企业所属单位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重大资产损失情况、重大经济案件及重大经营风险等,应向省国资委报送专项报告。

第三十三条根据出资人财务监督工作需要,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按照省国资委有关工作要求,对企业及所属单位发生重大财务异常等情况组织进行的专项审计,应当向省国资委提交审计报告。

第三十四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要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业务质量,并依法接受省国资委、国家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业务质量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本办法组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并对其出具的内部审计报告的客观真实性承担责任。

第三十六条为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客观、公正,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与审计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三十七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坚持原则、客观公正、恪尽职守、保持廉洁、保守秘密,不得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泄露秘密,玩忽职守。

第三十八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时,应当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检查、抽样和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方法,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

第三十九条企业董事会(或主要负责人)应当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企业内部各职能机构应当积极配合内部审计工作。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对认真履行职责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

第四十条企业对于认真履行职责、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作出显著成绩的内部审计人员,应当给予奖励。

第四十一条企业应当保证内部审计机构所必需的审计工作经费,并列入企业年度财务预算。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考评、聘任和后续教育,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执行。

第六章罚则

第四十二条对于企业出现重大违反国家财经法纪的行为和企业内部控制程序出现严重缺陷,除按规定依法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总会计师(或者主管财务工作负责人)及财务部门负责人的有关责任外,同时还相应追究企业审计委员会相关人员的监督责任。

第四十三条对于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泄漏秘密的内部审计人员,由所在单位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四条对于打击报复内部审计人员问题,企业应及时予以纠正;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受打击报复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有权直接向省国资委报告相关情况。

第四十五条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不配合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拒绝审计或者不提供资料、提供虚假资料、拒不执行审计决定的,企业应当给予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六条各企业可根据本暂行办法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四十七条各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可参照本办法,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本地区相关工作规范。

内部审计范文篇4

一、行政机关内部审计问题重重

(一)思想认识不足,忽视内部审计。一是宣传力度不大,认识不到位。虽然2003年重新修订和颁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但未大力宣传贯彻,没有认识到内审工作的法定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二是领导未重视,对内审有错觉。很多领导认为,内审工作可有可无,依靠财务部门自身加强管理就行了,无须专门内审。因此,很多领导对内审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内审工作不够支持。

(二)组织机构不全,职责不清。目前,行政机关大都没有内审专门机构,也基本没有专职人员。有的部门也只是在财务部门加挂了一块牌子,或者仅仅指定一、二个人兼顾一下,领导很少过问,工作任务也不确切。从事内审工作的人员,大多是本单位的财会人员,其身份并不确定,职责并不明确,内审工作往往流于形式。

(三)内审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离不开财务而又不同于财务的工作,虽然内审人员有的来自于单位的财务骨干,但内审业务毕竟有别于财会业务,不是简单的看账查账,有其规范要求,有特殊的规律,有专门的学问,只有经过一定的业务培训,财务人员才能逐渐上手,转换角色,真正把内审工作搞好。大多数行政机关单位还没有专职的内审人员,兼职的内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内审工作力量比较薄弱,内审工作质量需要提高。

(四)内审制度不健全,效率不高。由于内审工作被视作“副业”,机关单位一般都没有建立必要的内审制度,也没有可行内审计划,内审工作具有无序性、随时性和随意性。这与内审工作对象广泛、业务复杂、工作任务繁重的现实很不相称。同时,由于大多数内审工作都是由财务人员临时披挂上阵来完成,有的是其他人员“转行”过来的,因此,内审人员对审计工作不熟悉,没有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也没有使用好现代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因此,内审工作效率不高。

(六)内审理念落后,不重视内审成果利用。目前,内审的方向还停留在复查账目、稽核凭证、查对报表等初级阶段,没有深入审计,而且以事后检查为主,缺乏事前监督,内审监督力度普遍不强。内审工作成果还停留在审计报告层面,仅向领导反映相关情况。审人员认为自己内部人不好说话,同时又会牵扯到相关领导,不想得罪人,对发现的问题,审计报告往往轻描淡写,不能深入到本质问题。有的报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但领导和整改当事人也心存侥幸,只要不是外部审计出的问题,不会受处分,也无人深究,不管问题多大都无所谓,得过且过,有些问题甚至屡查不改,一错再错,整改难以到位。

二、政府机关内部审计方式途径

内部审计作为单位内部经济监督部门,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通过建设高素质的队伍,不断实现内部审计创新,全面提高内部审计监督能力,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

(一)努力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素质

要按照“人、法、技”建设的要求,以培养复合型审计人员为目标,注重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与专业技能的提高,注重审计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要实行以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教育制度,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进行业务培训,尤其是对现代审计手段的掌握,努力打造一支政治上坚定、作风上过硬,业务上精良,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较高业务技能及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审计队伍,实现知识结构、道德观念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二)坚持依法审计

审计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认真贯彻“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严格审计程序。一要按照《审计法》、《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规定的范围开展,确保每一个审计项目都做到程序规范、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结果落实。二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制订计划、确定项目时,看其是否有利于单位内部经济效益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广大职工的利益,要始终把党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对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监督,关注财经制度的执行情况,关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关注资金使用效益,当好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经济卫士”。三要建立健全审计权力约束机制,保证权力的正确运行。审计人员手中掌握着人民赋予的权力,“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审计在监督别人,本身也需要监督,因此,必须将审计程序严格进行规范,加大制约和监督力度,防止审计风险,建立内部审计制度,使审计权力运行有章可循。四要增强大局意识,树立全面、系统、整体的理念,立足促进发展,搞好审计监督,寓服务于监督之中,既要依法查处间题,又要帮助被审计单位查找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剖析原因,提出意见,促进发展,把单一的项目转化为宏观效益,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

(三)坚持审计创新

有创新才有进步,内部审计工作要取得新突破,再上新台阶,关键在于能够“跳出审计看审计,立足全局看审计”,要有新思路,制定新政策,想出新方法。一是在审计技术方法方面,为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要对传统方法,如翻凭证、查账本、看报表为基础,大力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逐步实现审计管理电子化,提高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二是在审计业务内容方面,要不断深化审计范围,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开展专项资金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多方面内容,注重会计资料与内控资料测评相结合,会计资料审计与审计分析相结合,实行审、帮、促有机结合,把监督和帮助整改结合起来,多思路系统思考,加大检查力度,增强监督效果。

(四)坚持绩效

内部审计工作是保证单位内部科学决策、依法执行民主监督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经济越发展,内部审计监督职能越要加强,尤其是当前违反财经法规、会计资料失真及损失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内部审计工作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在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向绩效审计延伸,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在更高水平上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重视绩效审计,就是在对单位财务审计的同时,还要对单位的计划、预算和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正确评价,包括管理、经营、综合、环境等方面。内部审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搞好经济效益审计,为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通过绩效审计,促进单位提高管理水平,改善经营管理,促进新技术的运用,获得好的经济效果。

三、下城区审计局内部审计大胆尝试

下城区的内部审计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省审计厅、市审计局的指导下,近几年来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全区内部审计创新工作体系基本成型,各街道和主要预算管理部门的内部审计工作蓬勃开展,内部审计对促进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和内部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政府重视,形成内部审计良好的政策氛围。下城区委、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近年来十分重视全区财政经济工作的健康发展,高度关注内部审计工作的部署,在全区范围推行内部审计制度。区委、区政府领导多次研究内审工作,区人大常委会专门设立内审工作提案。同时街道和部门的领导也充分认识内审工作的重要性,积极营造“尊重审计、支持审计、自觉接受审计”的工作环境。

(二)积极创新,构筑内部审计工作体系。根据省厅、市局关于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要求,在区政府的支持下,区审计部门从本区实际出发,对内部审计的组织体系进行新的探索:全区行政事业单位按不同的单位和部门,分别设立相应的内部审计组织,落实内部审计人员,八个街道及区公安分局、教育局、卫生局、建设局四个主要预算执行部门,增设内审助理员1名、分别成立内审委员会;其他18个政府部门和区直部门单位,均要求明确兼职的内部审计人员;区编委批准区审计局设立内部审计指导科,配备科室领导建制,招聘专职内审专业人员;区财政每年安排预算内全区内审工作专项经费。2006年,12个单位内部审计委员会全部建立,全区共配备专职和兼职内审助理员(工作人员)128名,适合村级经济组织发展的村经合社内审工作已建成网络,下城区内审工作创新体系已基本建立并开始运作。

(三)加强服务,作好内部审计的发展指导。下城区审计部门把落实区政府的相关规定作为年度内部审计的重要工作,着力打好全区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局内审指导科下发内审工作指导文件、编发内审工作案例、提供内审工作文本程序、开展内审工作业务交流、组织参加省市内审培训、进行内审理论研究,局领导亲自部署工作进行辅导讲课,有效地推动了各街道、各单位内部审计实务的开展,增进了审计机关与内审单位的联系和感情,在全区形成了一支想内审、学内审、干内审的内部审计骨干队伍,为内审工作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工作基础。

(四)健全制度,建立科学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

按照省审计厅提出的提高审计服务大局的水平,建立科学的审计管理机制的要求,根据本区近年来财政经济快速发展,部门(街道)财政收支活动规模日益扩大的现状,我区审计机关积极向党委、人大和政府建议,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工作预案,推动本地区内部审计管理机制新的跨越式发展,区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在全区进一步推行内部审计制度的通知》和《关于印发下城区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通知》二个制度规定,在全区建立内部审计组织,推行内部审计制度,并在人员、经费、组织、职能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有效加强了政府内部控制机制,也有力地推进了本地区的审计管理机制,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省审计厅和市审计局在全省专业会议和全市现场会上进行推广,省厅领导、市局领导对下城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内部审计管理机制的做法和实践作出了积极的评价。同时,为持久地推动我区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我们还加强考核,落实配套服务措施。为此,我们制定了《下城区内部审计工作考核办法》,在每年末,下城区审计部门将会同政府办、财政局、监察局对内审委员会实行内部审计工作年度考核,兑现区政府年度内审工作专项经费补助。

(五)完善机构,为街道部门内审提供帮助

内部审计范文篇5

关键词:内部审计;破解;不平衡报价;方略探究

在工程投标活动中,投标商在编制投标文件时,一般会组织技术、经济方面的专业人员精心谋划投标策略,通过仔细研读招标文件、分析招标图纸、熟悉施工环境、勘察施工现场等方式,采用“不平衡报价”手段,以招标方认为合理的投标总价谋取中标。投标商在中标以后,希望通过施工期间的图纸变更、工程数量调整、施工方案的改变,达到施工单位在结算时有结算总价上的较大突破,从而实现投标商的利益最大化目的。然而,近年来,有些投标商“恶意”利用不平衡报价规则编制投标文件,给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结算、审计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建设单位如何防范恶意不平衡报价,避免经济纠纷、提高建设项目效率,是摆在建设单位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建设单位内部审计部门是施工造价监管部门,精心研究投标商的“不平衡报价”技法,分析产生不平衡报价的内部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破解投标商日新月异的“不平衡报价”技法,对于促进建设单位规范施工管理、合理控制工程造价、减少工程决算审计纠纷,实现建设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不平衡报价常用技法

总结分析近年来的招投标案例,笔者发现投标商在投标报价中采用的不平衡报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利用招标施工图纸设计深度、精度不足,进行不平衡报价投标商通过采取与设计单位交流和分析招标图纸等方式,可能会发现招标图存在设计深度方面的瑕疵,投标商为了能获得更高的企业工程利润,并不会在发现疑问后及时向招标的建设单位指出,而是对这些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研究、精心筹划、低调处理。投标商先是对可能导致将来工程数量增加的部分提高其综合单价报价;然后对可能造成建设内容有变更调整而重新组价的,在进行报价的时候对该分部分项故意进行低报价,然后在工程施工过程或竣工进行结算时,要求重新调整分部分项单价,按照调整后的单价计算总价,从而获得更高工程利润。(二)利用招标文件表述不清,或表述错误进行不平衡报价一是在工程量变化时,对是否让利以及让利幅度如何确定等方面进行不平衡报价;二是材料价格变化时的调整方法,差价计算的时期选择以及合同工程基准期当月的材料指导价格的确定等约定方面进行不平衡报价;三是对于清单内没有的项目,结算时的让利幅度如何确定等方面进行不平衡报价。(三)工程量清单数量编制误差形成的不平衡报价一是投标商发现工程量清单的数量比自己按照招标图纸上计算的工程数量少时,往往会提高其投标单价;二是投标商在核对图纸时,发现工程量清单的数量比自己按照招标图纸上计算的工程数量要多时,一般会降低其投标单价;三是在清单中虽然列有施工项目,但是没有具体数量,而在实际施工中又可能要施工的项目,承包商会故意高报价格。(四)招标人对技术特征描述不准确形成的不平衡报价投标商往往会对工程量清单中的材料材质、品牌、品质,设备的技术指标、质量等级等技术特征描述不清晰的情况采用降低报价的策略,以平衡总造价;等到中标后,招标人明确具体要求后,投标商就会以品牌、质量、技术指标等因素提出调整报价,重新提出组价的要求。(五)因施工环境条件可能产生变化进行不平衡报价投标商往往会认真调查了解工程施工环境、工程项目的地质勘探报告以及现场踏勘资料。结合招标文件的相关规定,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估计施工过程中,因环境、地质情况变化,可能会增加工程量、变更施工方案,投标商一般会提高其报价单价。(六)对专业性较强,没有具体品牌、性能指标要求的项目进行不平衡报价投标商估计建设单位对专业性较强的项目将来有可能会进行专业分包,因此,投标商对于没有具体品牌、质量、性能指标的项目,往往会降低该部分工程报价。在施工到具体分包时,新的施工方(供应商)就会以满足专业(消防、人防)验收需要为名,指定专门品牌,提高该部分的材料价格,从而提高项目总体造价水平;而投标商减少的只是低价计算的、有意不愿做的一部分,降低了投标商自身的风险,增加了建设单位的造价和风险。(七)编制招投标清单的单位与投标商合作,有意漏项、错项在目前招标市场还不是很规范的情况下,投标商对于招标项目可谓是无孔不入,在熟悉招标文件、图纸、工程量及现场情况的同时,还具有准确收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造价咨询单位信息的能力,采取非法手段让清单编制人员有意设置清单漏项、错项,为投标商的不平衡报价埋下伏笔,创造条件。

二、不平衡报价产生的原因

工程招标过程中产生不平衡报价原因较多,从建设单位内部审计视野角度分析,可以掌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建设单位对于工程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不充分一是建设单位重视项目申请,轻视项目建设,有时以赶进度为名,在施工图没有审查好时就开始进行招标;二是对选择的设计单位过分依赖、对项目建设目标不明确、具体细节要求不严,表述不清;三是选择的设计单位责任心不强,尽管选择的设计单位资质较高,但实际设计人员技术水平有限,造成对项目设计的总体深度和分项精度不够。(二)建设单位工程招标文件编制不严谨首先是建设单位的招标文件编制人员力量薄弱,往往过分依赖聘请的造价咨询单位或所请招标单位。一旦遇到这些单位责任心不强、技术水平不高的经办人员,编制的招标文件就会出现针对性不强,漏洞百出的问题。其次是建设单位技术管理人员水平有限,对于容易出现的漏洞的条款审核不仔细、把关不够严格,给建设单位施工管理、竣工决算埋下隐患。(三)建设单位对图纸审核、工程量清单审核工作不仔细建设工程管理部门责任心不强,对设计单位提供的图纸没有按照设计规范要求仔细研究、审核;对造价咨询单位提供的工程量清单文件没有严格审核,形成双重差错,使投标商有可乘之机。(四)建设单位对环境条件、地质情况估计不足建设管理部门自以为对自己的建设环境、施工条件、地质情况了解有先天优势,而没有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往往会出现研究不透,估计不足,应对措施考虑不周全的问题,给投标报价留下余地。(五)建设单位的管理部门对于新的专用建设项目不熟悉对于新的专用建设项目(如体育馆、图书馆)的功能要求不熟悉,对于专业性强的内容不了解、没有引起重视;对于非主体部位缺乏仔细分析、重点考虑,而投标商有这方面的经验,往往会对该部分采取有针对性的投标策略。(六)建设单位对招投标政策学习不够,研究领会不透目前我国对于招投标不平衡报价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健全,评标方法、程序欠完善,政出多门,还有很多管制盲区和漏洞之处,给投机分子寻租空间。(七)对招标单位管理不严要求不具体建设单位对于单位的选择,一般注重选择形式,而忽视了具体、咨询内容细则的管理与审查;其次是重视面上的要求,忽视了过程精细化的管理与监督。

三、内部审计部门破解投标商不平衡报价的措施

(一)加强对施工设计图纸的审计、审查审计部门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在审核初步完成的施工图时,要求跟踪审计人员与设计院、招标机构的相关技术人员对施工图进行图纸会审,尽量减少图纸中的漏项和缺项现象。在进行招标之前,为所有投标商提供一套与建设单位目标相符合,既科学合理,又完整有效的施工图,同时还要尽量减少以后出现设计变更的问题,做好对招标原始图的封存备案工作,这是从根本上减少投标单位利用不平衡报价、提高结算价格的首要途径。(二)有针对性认真编制、审核招标文件在招标文件中明确针对不平衡报价的应对措施、处理规则,对于容易引起争议的数量调整、价格调整等做出严格规定。对恶意不平衡报价、严重偏离市场指导价一定幅度、且金额在一定数量或占总造价一定比例的,可以作为废标的依据,对恶意不平衡报价的投标商起到警告震慑作用。(三)真正实行背靠背编制招标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控制价一是建设单位基建管理部门委托招标机构或造价咨询单位按照招标图纸编制一份工程量清单。二是同时由审计部门另外选择一家造价咨询单位按照同样的招标图纸另外编制一份工程量清单。三是在审计和建设管理部门造价人员的共同监督下,由两个造价单位人员一起核对两份工程量清单,查错纠漏,形成较精准的正式招标工程量清单。(四)仔细调查、分析本项目的环境、地质特性,做好预案处理审计部门重点审核由于建设项目的地质变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施工措施的计价规则;应要求详细说明各自的责任、工程清单包含的范围,从而避免结算纠纷。(五)及时做好拟中标候选单位标书的审计清标、合同签订补救工作审计部门可以要求在招标文件中明示投标商:在评标结束后,建设单位将组织跟踪审计力量,对拟中标的候选单位的投标文件在公示期内进行清标,如果发现有违反投标文件规定的严重不平衡报价,可以作为废标的依据。对于潜在的结算纠纷风险点,要求单位基建管理部门在与投标商洽谈合同时做出明确承诺。(六)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招投标文件政府建设管理部门应该及时完善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标的相关法律规定;建设单位管理人员、审计人员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的法规、熟悉操作程序,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堵塞不平衡报价漏洞。(七)加强对于咨询单位的管理一是细化委托、咨询单位的工作内容;二是强化、咨询单位责任要求;三是加强对于、咨询单位的纪律要求;四是加强对于咨询结果的质量审查。􀳎

参考文献:

[1]鲍国明,刘力云主编.现代内部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4.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编.建设项目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3]魏起增.对建筑工程招标投标及评标办法的思考[J]建筑经济,2004(6).

[4]杨小俊.工程量清单招标模式下的成本分析与风险防范[J]建筑,2004(10).

[5]韦珥.论不平衡报价及其影响和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8).

[6]李闪闪,周长江.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投标中不平衡报价分析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1(22).

内部审计范文篇6

国家审计本质是国家治理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是为了帮助国家行政机关和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治理国家的行为。国家审计的特征具有权威性、宏观性和综合性。1.1权威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4年8月31日颁布并于2006年2月28日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从法律层面上赋予了国家审计监督职能,保证了国家审计有较高的独立性、法定性和强制性,具有较高的权威性。1.2宏观性。我国实行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形态,而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国有经济的载体是政府、金融、投资等机构及国有独资、控股等企业,国家审计正是对它们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预算执行情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情况进行监督评价,揭示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并从宏观层面上提出改进建议。1.3综合性。国家审计不单是对某一个单位进行监督,也不是单一对财务数据进行检查,而是对经济体的全方位“把脉”。从监督范围上,不受机构地位限制,对政府财政、税务、海关、银行等机构进行监督;从时间范围上,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追溯以前年度情况,关注现在存在的问题,预测未来发展;从内容方面上,不受空间限制,收集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管理制度、现场情况等资料进行通盘考虑;从评价体系方面上,不受类别限制,分析项目的真实性、合规性、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及时反应国家、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综合视角提出建议,促使政府落实责任,从而改善国家治理。

2内部审计本质和特征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除了具有一般审计具有的监督、评价、管理、咨询职能外,还是企业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等功能的“免疫系统”。内部审计的特征具有向内性、及时性、增值性。2.1内向性。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工具,它只对本公司及所属部门、子分公司等范围履行审计职能。它是组织内的一个部门,由组织内部的高层所领导,对单位出具的审计结果仅对组织内部有效,不对外部公布。由于隶属于组织内部,更熟悉组织经营管理政策、规章和制度,更了解组织的风险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能够更深入、准确地提出建议和意见。2.2实效性。内部审计作为组织部门,可以根据董事会、监事会、监管层的需求开展周期性和临时性的审计,可以及时的反馈组织治理层需要的信息来帮助决策,更好地发现组织架构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维护组织利益。2.3增值性。从内部审计定位来看,内部审计是要服务于组织的发展,在组织内部履行监督职能的同时,还需要提供经济决策方面的指导意见,在不失独立性的前提下,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增加组织价值,成为一个带来经济效益的部门。

3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联系

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都是因受托经济责任制的产生而产生,共同成为国内审计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对被审计单位行使审计监督和评价的职能。虽然审计的对象不大相同,但是审计实务中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审计标准是相同的,运用的审计方法也是大相径庭的,所以审计结果都是按照同一标准得出的,可以相互借鉴,也可以相互协作完成同一个审计项目。二者实现共享审计资源,节约审计费用,提高审计的效率,但二者相互又不可替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评价受托对象的经营情况。

4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区别

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在权限上存在不同,政府审计机关是立法要求的监督机构,更具有强制性和独立性;内部审计是隶属于组织领导层以下的一个监督部门,受制于领导层的管理,执行的组织内部的管理制度,强制性和独立性相对较弱。国家审计是强制性的审计,被审计单位只能被动地接受国家审计机构的审计,对于审计的时间、范围,被审计的必须无条件地配合,对于审计处理建议和意见都是无条件接受。而内部审计听命于被审计单位领导的决策,由领导决定审计的目标,内部审计部门按照目标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审计时间和范围灵活安排,得出的审计意见由领导审批后才能下达,审计结果仅对内公布。

5促进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几点建议

2018年1月12日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审计机关在审计中,特别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三级以下单位审计中,应当有效利用内部审计力量和成果。现就如何实现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联动融合的目标提出几点建议。5.1出台有关内部审计法律,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国家审计层面已经有《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建立了审计的权威性;而内部审计定位为组织内的一个部门,受到组织中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等领导的重视程度所影响,独立性相对较弱,更重要的是内部审计仅有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实务指南等原则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缺少对审计地位的认定。建议应当把握现今审计如火如荼的发展契机,尽快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从立法层面推进内部审计的发展,明确内部审计的地位,提高权威性。5.2巩固内部审计基石,与国家审计齐头并进。国家审计在立法的背景下,具备完善的审计工作框架体系、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较高素质的审计人才等优势,各方面都走在内部审计前面。而内部审计管理的基础建设相对薄弱,在企业的地位也是参差不齐,有些是董事会或者监事会直属的独立部门;有些由企业财务部门兼职,致使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效果不佳。建议内部审计应该借鉴国家审计成熟机构设置形式和工作框架,按照行业类别设计通用内部审计管理模型,在控制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关键步骤做强制要求,以提升审计效果,不断接近国家审计的管理水平,达到促进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目的。5.3建立人工智能加持的大数据共享平台,促进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一体化进程。国内正在大兴大数据模式,各行业都在集中火力建设各自的大数据平台。审计也应该建立国审、内审、社会审计三合一的人工智能加持的大数据共享平台。该平台对内收集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的审计管理信息、审计人才库、法律法规库及审计案例等,对外整合被审计单位、政府机构的财务、业务、管理、影像数据等,由人工智能统一整合分析,形成智能大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例如:国家审计根据审计目标利用人工智能挑选能力匹配的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审计项目;内部审计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从数据库中匹配国家审计相似项目案例获得启发和总结。5.4人工智能时代对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人员的新要求。随着大数据平台的构建,人工智能分析手段的引进,对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的审计行业需要的是复合型、管理型人才。人工智能已经可以替代人处理基础性工作和初步分析工作,但人工智能还是无法替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所以,未来的审计人员不但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沟通协调能力、管理决策能力,逐步向管理型人才转变。在未来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还需要学会与人工智能成为最佳“拍档”,善用人工智能,提高审计效率。例如: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数据与数据的比对、数据与图像比对、数据与音频的比对,得出初步结论并预测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再由审计人员人工分析总结出最接近事实的情况,从而节约审计人员基础性工作的时间,并将全部精力放在最后结果的分析上,提高审计效果。人工智能可以快、精、准地处理数据,但是处理方式和流程都需要审计人员预设程序代码,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和需求,定制相应的预设程序,才能保证人工智能的有效配合,所以审计人员应该加强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学习。

6结语

为实现以国家审计为主导,内部审计为基础,社会审计为补充的新时代的审计监督体系,促进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相互协作与共同发展,不仅需要提升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以及审计效果,本文还提出可以通过建立人工智能加持的大数据共享平台促进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一体化进程,并对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提升审计人员水平提出若干建议。随着当今社会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审计人工智能时代亦将实现。

参考文献

[1]张银.治理导向下的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关系研究[D].合肥:安徽财经大学,2014.

[2]刘晓莲.国际内部审计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4.

[3]曲天任.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联动融合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7):48-49.

内部审计范文篇7

(一)内部审计的定位、职责划定

内部审计是由各单位、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内部专设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本单位的规章制度,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相对独立地对本单位的资产资金的使用效率、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监督的行为。内部审计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加强自我约束和监督,依法检查会计账目及相关资产,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内设机构。内部审计就其性质来看,它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是一种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是代表管理权的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的职责定位是在本单位、本部门主要负责人领导下的内部审计监督,其履行的职能主要有:

1.经济监督职能

内部审计源于“两权分离”的管理需求,即资产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而产生的受托责任关系,其目的是对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做出判断。经济监督是指以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以衡量和确定其会计资料和其它资料是否正确、真实,其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和其它经济活动是否合规、合法、合理、有效,检查被审计对象是否履行其经济责任,有无违法违纪、损失浪费等行为,通过追究或解除其所负经济责任,从而督促被审单位纠错防弊,遵守财经纪律,改进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以财务收支审计涉及的内容有:检查会计资料及其有关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合规;检查财产和资金的安全与完整:检查内部控制和会计控制的适用、有效与健全:检查经济业务、经济合同、财务收支的合法与合理。审计人员审查的重点是管理层和执行层在处理经济业务方面的真实性、完整性。

2.经济评价职能

经济评价是由经济监督派生出来的一种职能,在现代内部审计中,评价职能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内部审计要在履行监督职能的基础上以履行评价职能为主。经济评价就是通过审核检查,评定被审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考核职能

随着管理层次增多,内部管理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下,单位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已成为单位人事主管部门选拔和任用的主要依据,以测评各层次的负责人履行责任情况的经济责任审计成为内审工作的重要职责。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主要内容有:评价被审计人员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管理目标的完成、财务收支、对外投资和担保情况等。审计人员审查的重点是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以及为实现目标付出的代价。

4.风险评估职能

内部审计作为单位的内设机构,根据单位及自身发展需要,目标逐步从传统的“查错纠弊”提升为“风险控制”,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单位治理结构。

(二)国家审计的定位、职责划定

国家审计又称为政府审计,是指由专门设立的政府审计机关依法对公共资金的运用状况进行的审计。国家审计具有法定性、强制性,其目的是对依法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国家审计是政府的一种行政职能,国家审计主要关注国家机关及国有单位的财务情况,防止非法占用挪用资金及逃脱税务等行为,国家审计的一般执行机构为审计署,财政部及相关财政机构,也会对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一定的审计监督工作。在法治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审计的职责确定必须从“自我为中心”走出来,理清与政府、各级审计机关、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之间的多元关系,经由责任的重构、重释、重建、重塑和重理,才能形成既顺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法治精神的国家审计职责体系.。国家审计不仅是“照妖镜”,更要做“显微镜”、“望远镜”,不仅是“财经卫士”,还要做“财经医生”;不仅要做“看门狗”,更要做“牧羊犬”,从上可以看出国家审计的职能不仅包括监督、评价、鉴证三大基本职能,还包括控制、监测、测评、甄别等职能。国家审计的内容包括: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社会团体、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国有企业、国有建设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政府部门管理的和社会团体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环境保护资金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等;受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指导、监督内部审计;监督社会审计的审计业务质量。

二、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的区别

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有密切的关系,内部审计要接受政府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政府审计内容也可以委托内部审计进行监督。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工作方法和程序也基本相同,但两者在审计目的、代表的利益、审计结果的法律效力等都存在着差别,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其主要区别在于:

1.服务对象不同

内部审计是根据国家的要求和部门、单位内部的需要而设立的,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国家审计则是应国家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建立的,在行政上受政府主要负责人领导,在业务上受上级审计机关领导。

2.独立性程度不同

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单位、组织的内设机构,其独立性易受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影响;国家审计由于不存在直接利益关系其独立性较强。

3.审计范围不同

内部审计可以对本单位、系统内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经常性、详细的审计;而政府审计可以对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单位进行审计,但审计深入度及细致程度较逊色于内部审计。

4.审计的深度不同

内部审计人员较国家审计人员更熟悉本单位、本部门的情况,在审计中更容易深入发现问题和开展工作。

(二)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的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就是优化资源配置,对现有的资源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各项资源得到发展和完善,各要素之间相互调整并加以重新组合,达到协调统一,形成合力,获得整体效能达到“1+1>2”的结果。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的资源整合是现代审计的必要形式,为了能够促进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资源有效整合,应需准确把握两者的结合点,做到审计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1.建立协同审计机制,是节约审计资源的重要措施

内部审计机构应避免内部审计工作与国家审计工作重复,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充分考虑到国家审计因素,尽量避免工作重复,最大限度地节约审计资源。

2.审计人员资源整合

内部审计侧重于本单位全监管,国家审计侧重于审计的全覆盖,由此存在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审计过程中影响审计的效率。审计人员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和审计技能,明确审计目标和各项要求;统一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人员的审计理念,树立审计组成员整体观念,促使审计资源效能的最大化。

3.信息资源的整合

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发挥“金审工程”建设成果的作用,迅速推广新的审计方法、采用新的审计手段,开阔审计人员的视野,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统一审计对同一问题进行处理的口径,节约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强审计力量较弱的审计机构的力量,便于在较大的地域范围内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4.沟通和合作

内部和国家审计人员,相互交流审计经验、学习相关知识,收集政策法规及管理信息,明确审计工作措施;加强在审计范围沟通、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结论和管理建议、具体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沟通;及时发现的审计缺陷,以降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应在内部控制、揭示和防止舞弊、改进审计建议、审计评价结果等方面的沟通。

(三)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的资源共享

建立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成果信息共享机制,改善审计成果信息在掌握上的对称性,提升审计成果透明度和信用度;国家审计作为一种外部审计,在工作中要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内部审计根据国家审计成果,更有效实施内部审计和监管。国家审计关于单位内部控制的评审结果,特别是薄弱环节,内部审计要跟踪调查核实;利用国家审计提供的问题,确定审计方向。内部审计要与国家审计及时沟通,做到资源共享,扩大审计影响。国家审计可以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内部审计关于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结果

由于对内控制度的评审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加之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本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控制程序,其关于内控的评审结论具有较高的可信赖程度,国家审计可以在进行评价和审查之后加以利用。

2.内部审计机构对下属单位进行审计的结果

如果内部审计机构对有关下属单位进行全面审计,审计人员应对其工作进行评价,评价后利用其工作成果,减少对下属单位的审计工作量。

3.利用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线索,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

在阅读内部审计报告或其他工作资料时,可以发现内部审计已发现的问题,或是其他线索,审计人员可以利用这些线索进行深入的检查。

三、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关系的发展

内部审计范文篇8

一、政府部门审计机构设置

美国十分重视部门审计工作,在政府各部门和公共机构内部,都设有比较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负责本部门、本系统范围内的审计工作。

1.联邦政府部门审计机构

美国联邦政府各部所设的部门审计机构称监察长办公室,其负责人为监察长。美国有57位监察长。联邦政府各部的监察长由部长提名总统任命。监察长向部长、总统报告工作,每年向国会提交两次报告,对国会关心的问题证实、核实、听证和报告都是公开的。

监察长有两项工作,一是内部审计,一是调查犯罪方面的事务。监察长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法律规定:监察长办公室有权接触所有文档和记录,审计和调查任何事务。在部长领导下,独立使用资金、招聘人员,不受其他机构和人员的影响,独立客观地调查和审计,努力发现浪费、舞弊犯罪现象,对经济性、效率性地和效果性如何进行评价,对国会即将出台的法律发表言论。

联邦政府各部门的审计机构的组织规模大小不同,有的机构比较健全,人员较多,有的人员较少。如国防部既设监察长办公室,又设国防审计局和国防合同审计局。国防合同审计局于1963年成立,工作人员约有350人,主要审查购买的武器装备是否先进、价格是否合理,并协调各军兵种之间设备的购置和使用,减少重复和浪费。以保证庞大的国防经费开支的合规、合理使用。劳工部的审计机构比较小,设立的总监察长办公室有工作人员约280人。由于劳工部的预算主要用于公职人员的工伤补助、医疗费、抚恤金及病假工资等,常有贪污、舞弊情况发生,因此该部审计的重点是:各种开支的标准掌握是否严格,人员伤残程度的确定是否准确,有关款项的发放和使用的控制手续是否完备严格。有无欺骗、舞弊现象,医务人员有无作弊行为,以及审计人员提出的意见是否已经执行等。劳工部审计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对美国工会的犯罪行为进行审计。

2.地方政府部门审计机构

美国地方政府亦设有负责地方政府各部门审计工作的审计机构。例如,纽约市教育委员会设有审计室,有工作人员54人;另外,还设一个监察员办公室,有工作人员12人。审计室负责委员会内部审计工作,监察员办公室负责调查舞弊案件。两个机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教育委员会的审计对象达l00O多个,由于审计人员不多,有时要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协助审计。审计的重点是:州教育法案规定的每年都要进行的审计项目,教育行政官员提出要求实施审计的项目,需要改进控制与管理的领域及有可能减少开支的领域等。

二、国会政府责任署与政府部门审计的关系

美国国会政府责任署与政府各部的部门审计机构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并非两者就毫无联系。政府各部的部门审计机构在实施审计时,必须执行审计总署制定的政府审计标准。政府责任署有权检查各部门审计机构执行审计标准的情况,检查其提出的审计报告。如发现问题有权直接处理。

美国国会政府责任署与政府各部的部门审计在工作上是相互配合的关系。政府责任署在对联邦政府某一部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可以向其部门审计人员了解情况,要求提供有关审计资料,部门审计人员应予以积极支持与配合。必要时,政府责任署还会请部门审计人员协助共同实施审计。三、美国劳工部的审计工作

美国劳工部监察长是由总统任命的,总统在罢免监察长时应向国会做出说明。美国劳工部所有的审计工作都是根据政府审计标准开展的,在工作过程中要按有关法律规定执行,如黄皮书、总统办公室预算管理局出台的法律、总统府发出的审计标准、财务标准、有关准则等等。监察长办公室向劳工部提供咨询、建议,并要求如何确保遵守总统办公室预算管理局的《管理部门内部控制的职责》(A-123公告)。

劳工部审计机构每年制定审计计划,明确开展什么工作和怎么开展。审计计划主要根据法律规定的、热线举报和自己判断三个方面制定。审计计划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改变,如2005年对季风造成经济损失进行的一次审计,就没有计划,而是临时调整的。

劳工部审计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是依据法律要求开展的审计工作;二是对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三是根据国会的要求开展审计;四是根据公众举报线索开展审计工作;五是根据自己判断的事项开展审计。

劳工部监察长办公室的审计主要有三种类型:财务报表审计、信息技术审计和绩效审计。财务报表审计的重点是财务项目是否得到恰当的记录与报告,各项工作是否有效开展,以确保项目的责任心和缓工作的透明度。信息技术审计是每年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的审计,使系统得到恰当的保护。绩效审计主要是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即纳税人的钱有多少收益,有无损失浪费、舞弊和犯罪情况,以及对政府的正直性进行评价等。

劳工部审计工作的流程。在审计之前开展审计调查,审计现场对被审对象进行检查,审计结束后出具初步审计报告讨论稿,召开审计会议与被审单位进行会谈,再审核审计报告草稿,出具最后审计报告,被审单位以书面形式反馈意见,最终审计报告应按黄皮书(政府审计标准)的要求对审计发现的结果和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并说明被审计单位的意见。此外,还要对审计意见、审计结果执行情况进行后续审计,被审单位如不实施审计意见,应向审计部门说明不实施的原因和理由。

审计报告是公开的,不仅向劳工部公开,还向国会报告,最后在网络上公开。但如果发现的是计算机安全方面的问题一般不公开。为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每三年与其他部的监察长办公室进行同业检查,互查一次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范文篇9

一、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英国自11—12世纪起就存在行会,每个行会一年要召开1—4次总会,议事内容包括选举产生理事和审计人员。理事会是行会的执行机关,它必须在召外总会之时将行会账户提交出来供审计人员审查。审计人员审查的重点是作为受托人的理事在处理经济业务方面的诚实性。

英国的现代内部审计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1948年英国在伦敦成立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分会,即英国内部审计师协会。该协会的成立大大促进了英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截至1991年2月止,已有3640名会员。

相比之下,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在国家审计署成立之前,国务院于1983年7月曾发文提出建立和健全部门、单位的内部审计问题。1985年8月29日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同年12月5日,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此项规定成为我国开展内部审计的法律依据。198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报告》,大大加快了内部审计机构组建的速度。1994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将内部审计以法律形式予以肯定,明确了其法律地位。1995年审计署又《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对内部审计作了进一步具体规定到1999年底,我国共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9万多个,配备内部审七十人员24万之多,形成了包括由地区、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组成的较为完整的内部审计体系。

可以看出,中英两国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动因不同,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初期是国家要求企业建立审计制度,企业处于“要我建”的被动状态:随着内部审计的作用逐渐被认识,企业从“要我建”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我要建”的主动状态。相比之下,英国有25%以上的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已有30年以上的历史,企业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动因主要来自政府的要求,公营及半公营企业受政府要求的影响比一般企业要大得多。此外,董事会所属的审计委员会和外部审计的要求也有重要的影响。

二、内部审计机构

英国内部审计的形式有三种:由公司内部设置的审计组织进行审计、联合市计和由社会力量进行审计。这三种形式各有其优缺点,但仍以第一种为主,其优点是:能够保证审计人员对组织的忠诚,维护整个组织的利益,熟悉组织的目标和需要等。联合审计虽较好地体现了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但在忠诚、保密等方面存在问题。

为了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英国还就各类人员的职责加以规定,这些职责包括:内部审计师或经理的工作职责,内部审计师职责,合同审计师职责等等。

由于我国把内部审计部门定位于本单位、本部门主要负责人领导,赋予了内部审计部门较高的地位,但由于主要负责人并不是一个很具体的概念,因此,在实践中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就出现了多种形式。

1、对审计委员会负责。采用这一形式的企业都设有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审计工作的规章制度,审核年度审计计划,决定重要的审计事项等。这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内部审计组织形式。我国一些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多采用此种形式。

2、对董事长或董事会负责。内部审计部门受董事会的领导,并向其报告工作。这种形式有较强的独立性,因此大多被股份制企业采用。

3、对总经理负责。此种形式的独立性相对第二种要差一些,内部审计—部门只能从事日常的内部审计工作,而对总经理的经济责任和经营行为缺乏有力的地位,并保持了较强的独立性。

我国内部审计的地位是法规所确立的,组织地位较高,独立性较强;英国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与我国不同,是在内部审计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这一差异主要与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有关。另外,英国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还要为CEO,董事长以外的其他经营管理者报告,企业营业收入的规模越大,对内部审计报告对象的分歧就越大,大多数企业将内部审计视作企业的管理顾问,认为其具有管理咨询的职能。内部审计部门在制定审计计划时都会征求业务管理部门的意见,并且会从事审计准则规定之外的工作,有四分之三的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有密切的业务关系。

三、内部审计的内容

英国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公司审计,其目标是保证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包括:内部控制的广度和深度是否恰当,成本耗费是否有效,是否合理运用内部控制。具体内容有:公司计划、资本成本、现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股票交易。公司审计是英国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业务。

2、财务安全性审计。其首要目标是保证企业的资源得到充分的保护和控制。内容包括:资产确认及符合性测试、债权审计、流动负债审计、长期负债和或有负债审计等。

3、经营审计,英国的经营审计是对企业整个经营过程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经济性是衡量投入的标准;效率性是衡量投入与产出关系的标准:效果性是衡量产出的标准。

其余还有制度评价与遵循,合同审计,信息管理审计和计算机安全性审计。由此可见,英国内部审计所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泛、全面的。

我国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有:

1、财务收支审计。其目的是对财务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以及会计记录和报表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做出判断。所涉及的内容有:检查会计资料及其有关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合规;检查财产和资金的安全与完整:检查会计控制的适用、有效与健全:检查经济业务、经济合同、财务收支的合法与合理。

2、经济效益审计。它是指评价所审项目是否经过慎重的选择,并评价其经济效益的高低,提供措施和办法,以提高该项目的经济效益。其所涉及内容有:检查和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适用、健全、有效;检查、评价和监督各部门、单位履行其职责,提高效能,实现目标;为企业领导反馈信息,提供咨询,协助决策。

此外,我国一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还开展了形式独特的经济责任审计、它是对企业的经营者向企业的投资者承担的责任,以及生产经营负责人向企业承担的责仟的履行情况的审计。这种审计形式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在审计实践中,中英两国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具体审计内容上存在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

1、英国强调检查内部控制系统,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是否适当、是否有效,是否有助于实现特定的经营管理目标、方针和政策,并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调整,来纠正或防止错弊的发生。我国因基础较差,以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审计尚未充分开展。

2、在财务审计方面,英国侧重通过对财务、会计及有关报告的控制制度的检查和评价,来测试财务报表及其他报告资料是否可靠。我国内部审计则侧重以直接方法来确定财务报表及其他报告资料的可靠性。

3、在经营审计方面,英国以对有关经营业务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检查和评价为重点,来提高经营业务的有效性。我国内部审计一般不以内部控制系统为重点,而是以对有关经济指标的分析为线索,对业务事项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

四、内部审计的职业组织和内部审计人员

英国内部审计师协会是英国和爱尔兰的一个专业机构,成立于1948年,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分会。该协会对促进英国内部审计职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曾经制定了一套普遍运用的内部审计准则和自己的考试制度以及会员注册程序,还成立了EDP协会,从而有助于内部审计人员及时适应新的环境。英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录用和培训非常重视并有明确的要求:内部审计师主管应建立一套能付诸实施的录用和培训内部审计机构工作人员的程序。这些都为内部审计组织的发展和内部审计人员适应新的审计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为了促进内部审计职业的发展,我国于1987年成立了内部审计学会。迄今为止,十多个省市和二十多个行业、部门成立了内部审计学会。1987年我国内部审计学会加入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并在97年与IIA签订协议,把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引入我国,这将有利于我国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内部审计队伍。

内部审计范文篇10

我国内部审计制度于1983年开始建立,至今已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历程。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及美国发生安然、世通会计造假案件以来,我国更加关注与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建设。中国也开始更多地借鉴和采用II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也对我国的内部审计定义以及具体实施进行了一些修订,希望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内部审计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内部审计环境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综合考虑组织内部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以及外部环境的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对其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适当战略的方法。在本文中,对我国内部审计环境的SWOT分析就是对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环境因素变化的国内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以及国际大的背景中遇到的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等各方面内容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一)内部审计环境之优势分析。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必不可少的部分,对公司治理起着重要作用。内审部门能够及时获得企业生产经营与内部管理的最新资料,洞悉企业内部所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是企业内部的免疫系统。鉴于企业内部审计的重大功能,2003审计署修订了与新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揭示着我国的内部审计从国家审计的辅助地位变为独立行使监督职能的,真正意义上的内部审计。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我国关于内部审计准则与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具体而言,在1983年至今,我国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和审计准则的不断完善,使内部审计对日益变化的经济形势和政府及企业的需求等宏观环境的变化也具备了更强的适应性。(二)内部审计环境之劣势分析。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审设立在企业内部,独立性较差,尤其当内部审计直接隶属于管理层(CEO)的领导之下,审计独立性更差,导致内部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较低。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较不完善,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与审计技术手段较国外相对落后,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也不够强,导致了我国内部审计的质量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三)内部审计环境之机遇分析。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腾飞,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得到更多体现,内部审计也将越来越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另外,我国政府也在大力加强“阳光政府”、“权力在阳光下”工程的建设,使得我国政府工作透明度的提高和加强了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认同也为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机遇。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我国内部审计在审计技术与手段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为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机遇”。(四)内部审计环境之威胁分析。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在给内部审计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威胁。具体而言,信息技术提高了审计效率,但与此同时内部审计的风险也大大增加了,信息化技术的提高给内部审计信息安全带来了威胁,突发状况的出现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干扰也很容易给审计工作造成困难。“网络黑客”正是信息技术带来的显著地威胁的代表。因此,我国在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时时刻刻提防信息技术给我国内部审计带来的威胁。信息化程度提高,也一定程度上,实现人工智能,削减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需求。除此之外,内部审计还存在一大威胁,即内部审计外包。国内的学者李益求(2015)认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活动对企业治理绩效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孙凌云(2010)认为内审外包对于强化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具有积极作用;蒋国发(2004)认为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在于获得先进审计技术及优质服务、降低运营成本、降低成本、提高委托效益。这些研究支持了内部审计外包,进一步的推动了我国的上市公司和一部分中小公司也开始了内部审计外包。内部审计外包,将会威胁着企业内部审计岗位的存在和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也会威胁着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

三、研究结论

根据上文,我们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内部审计环境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我国内部审计环境的面临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因此,我国应正确对待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争取化劣势为优势,化威胁为挑战,使得我国内部审计得到健康发展。具体而言:(一)面对优势,我们应该采取增长型战略,充分利用机遇,大力发展内部审计,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国际趋同道路。(二)面对劣势,我们要冷静分析不足,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审计建设的积极经验,来发展我国的内部审计。(三)面对机遇,积极把握机遇,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机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法律法规的健全,大力发展我国内部审计。(四)面对威胁,积极应对,不能消极逃避。采取技术安全措施,充分应对网络信息安全威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技能,使得我们内部审计人员是高质量、高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使得信息化无法替代我们的工作。展望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把握内部审计环境现状,抓住机遇顺应形势进行调整,我国的内部审计就一定可以应对形势的变化,蓬勃发展。

作者:陈人杰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梁德华.基于SWOT分析法下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3):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