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时间:2022-10-31 10:06:38

小微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小微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不可小觑的生力军,其数量之多、行业分布之广,对于市场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稳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1年温州老板跑路事件,虽是一场区域性的金融危机,但由此引发民间贷款崩盘、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国家银根紧缩等诸多不利因素,使小微企业融资难与信誉差问题进一步升级。现阶段解冻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重建市场信誉,复苏发展是小微企业面临的紧要任务。发展小微企业就是发展实体经济,只有实业才是经济发展最基本、最可靠的“引擎”。在此背景下,小微企业的融资途径亟待规范与引导。反思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其中不乏政策性的原因,但究其根源更是与小微企业缺乏战略眼光、管理不规范、持续经营能力差密切相关。小微企业应建立与完善内部管理,走出经营瓶颈。内部管理建设离不开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作为一种授权体系和责任体系,对于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保障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乃至提升整个国家的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微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

(一)建立小微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

1.适用性原则。应置小微企业内部控制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允许的基本框架之下,把握程序化规范与原则,同时充分考虑小微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与行业特点及市场环境。

2.成本效益原则。寻找行业标杆企业,汲取优秀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经营理念。比照COSO报告,找出企业经营环节的关键点,补全漏洞。要认识到没有不花钱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制度带来的效益远大于内部控制成本的付出。

3.重要性原则。针对小微企业不够完备的会计系统及控制程序,应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责任人,规范处理程序。

4.管理者全程监管原则。在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运行、评价、调控等整个内部控制过程中,管理者的参与及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有效性。另外鉴于小微企业规模小、人员少,致使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缺乏制衡性,通常需采取补偿性措施,即对重要岗位人员实行有序轮岗制,企业管理者必须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监督复核,防患于未然。

5.全员性原则。

(二)小微企业内部控制要素

1.小微企业内部环境。内部环境作为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规定了企业的纪律和架构,关系着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与方向:(1)强化小微企业主内部控制意识,完善企业人力资源政策,营造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2)以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依据,明确各岗位责任、任职条件及工作要求,依法与选聘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用工关系、业绩考核薪酬挂钩制度;(3)关注员工价值取向和责任意识,定期对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关键岗位实行有序流动制度,全面提升员工素质;引导员工自觉将个人发展愿望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最终将内部控制有效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2.风险评估。识别有关生产、销售、财务等相关业务控制目标的风险,定量及定性分析企业的固有风险(即不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和剩余风险(即采取相应应对措施之后仍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风险。权衡风险与收益,单项或结合采取风险规避、风险承受、风险降低和风险分担等风险应对策略。

3.小微企业控制活动。企业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如下;

(1)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鉴于小微企业多为业主控制型企业,另一方面受成本约束的限制,企业的治理结构与机构设置缺乏制衡机制。首先要求管理者充分了解市场与行业资讯,熟知国家法规政策,学习行业知识,积累行业经验,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与理念,参与制定并带头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第二,建立不定期复查、复核以及岗位的有序流动制度,防止舞弊与错误行为的发生。第三,增强员工责任意识,构建经济社会必须的“诚信、声誉与信任”机制,形成自发的“内部牵制”。

(2)会计系统控制。健全小微企业会计机构设置,配备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建立会计工作的岗位责任制;合理设置账户登记会计账簿,进行复式记账;按照规定取得和填制原始凭证,规范凭证传递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费用支出的事前申请与批准制度,保障资金的合理配置。

(3)预算控制。预算控制用于规范企业资源的投入到目标实现的整个过程,使其符合规定的计划标准及原则。对于实际业绩与预算标准的差异,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表现在:一是全面性,预算控制是对运营预算与财务预算的全方位控制。譬如,优化资本结构,规范投资项目的立项和审批流程,结合企业的战略规划和长期预测,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投资分析工作。二是全程性,预算控制贯彻预算编制、预算调整的事前控制,以及按照企业内部控制流程进行的逐级审批的事中控制,诸如费用、采购及资本支出等涉及现金支出事项的控制,以及验收入库资产维护保养的事后控制。

(4)成本控制。由于现代商业环境的变化,企业需要建立战略成本观念,跟踪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获得更准确的相关成本信息。由此,企业管理者需要不断开拓其成本维度与视野,引导企业由事后的成本管理转向事前、事中的与作业资源消耗相关的成本过程管理,掌握与运用相关的成本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即ABC法),该方法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与基础,作业成本法核算分为两步:一是资源通过资源动因分配给作业形成作业成本,二是作业成本通过作业动因分配给最终成本对象。通过以上步骤,占现代企业成本较大比重的“制造费用”被恰当地分流形成不作业成本。作业基础管理(即ABM法),基于作业成本法信息,为企业提供与经营决策相关的服务与支持:一是通过对作业动因的分析,确认作业的增值性,进而改进作业、优化流程,确定成本最低的价值创造方式。二是依据产品与所消耗资源间的联动关系,引入长期变动成本量,使得利用边际贡献更加科学化,进而直接影响产品决策的改变。三是以作业成本法的“产品总成本”视角,帮助企业锁定盈利能力最强的产品,以及最佳产品组合。四是运用作业成本信息,进行产品有效定价决策。目标成本管理法,目标成本法的关键点是引入价值工程,用于产品的设计分析,实现目标成本对产品设计的硬性约束;同时围绕产品生命周期,引入价值链管理、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以及跨职能团队组织运作,以促进成本管理的控制与持续改善。

(5)存货管理。规范存货的日常管理工作,严格进出库手续,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存货;建立存货盘查制度,结果形成书面报告,分析报告问题,查明原因,落实并追究责任;依据企业经营计划,调整确定合理的存货最佳量。

4.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为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通常结合企业特点和管理要求,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内容,建立内部控制评价的核心指标,综合运用个别访谈、调查问卷、专题讨论、实地查验、抽样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对于认定的缺陷,确定整改措施;定期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账目及报表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对于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保障财务信息真实可靠。总之,内部控制体系不是各种制度的简单累加,不同企业的性质、规模、经营范围差异很大,企业应当针对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立足企业实际,制定本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内部管理薄弱的企业,可以从基本环节做起,定岗定员,明确岗位职责,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以及提供可靠的会计资料;内部管理规范的企业,可以借鉴本行业大中企业内部控制的成功案例,实施合规和效益化的内部控制框架,层递式推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作者:刘晓萨 单位:渭南师范学院国资处

参考文献:

[1]林森.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商业会计,2015,(5).

[2]李光耀,李冰琨.浅议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会计,2014,(20).

[3]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高级会计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