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标准十篇

时间:2023-03-20 03:32:15

小微企业标准

小微企业标准篇1

关键词:新标准 小微企业 税收政策

2011年7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委联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以下简称“新标准”),对中小企业重新规定了划型标准,首次增加了“微型企业”这一企业类型,从而补充了我国的企业分类。在企业分类新标准下,如何选择和设计激励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尤为重要。

企业划型新旧标准比较

中小企业划型标准是研究和实施中小企业政策的基础,也是国家制定中小企业税收政策的依据。在此之前,我国一直沿用2003年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旧标准”)。新标准不仅增加了微型企业标准,而且在指标的选取、临界值的确定等方面进行了修订,更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实际情况。详见表1。

新标准下小微企业现行税收政策适用效应分析

(一)流转税政策及其效应分析

1.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划分标准分析。尽管企业划分新标准有大幅度的调整,但仍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划分标准不一致。按照现行税收政策,在表1的16大类行业中,涉及增值税的主要是工业、批发业和零售业。《增值税实施细则》第二十八条规定,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为: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以及以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并兼营货物批发或者零售的纳税人,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以下简称应税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下(含本数,下同)的;除此以外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下的。这一标准与现行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中的“工业年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批发业1000万元以下、零售业100万元以下”的微型企业标准相差甚远,税法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应该是微型企业。

2.小微企业增值税税负过高。我国自2009年1月1日起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大大减轻了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负,尤其对设备投资大、技术密集型的纳税人更有积极意义,加快了技术革新步伐,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但由于小规模纳税人并未实行进项税抵扣制度,为此虽然也相应降低了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至3%,但实际上增值税转型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影响仍然有限,而且征收率依然偏高,税负过重。

3.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适用范围有限。虽然自2011年11月1日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大幅度提高了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增值税起征点的适用范围仅限于个人,包括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而那些不能达到起征点的小微企业却仍然不能适用该项税收优惠政策,这实际上造成了新的税负不公。

4.营业税的重复征税制约了相关小微企业的发展。我国现行税收体系分别确定了增值税与营业税征收范围,增值税主要涉及工业生产和商业流通环节,营业税主要涉及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行业,两税平行征收,互不交叉。企业分类新标准规定了16大行业,而其中有超过10大行业涉及的主要税种是营业税,这些行业又是小微企业聚集的行业。但是,我国现行的营业税实行重复征税,在增值税转型带来的纳税人税负下降的情况下,营业税纳税人的税负却并没有减轻,这就制约了小微企业的发展,其在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物流业的矛盾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企业所得税政策及其效应分析

1.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率优惠政策条件苛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现行企业分类规定与企业所得税中的小型微利企业的标准不一致。按照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规定,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是指: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其他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由于这些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能被认定,因此,大部分中小微型企业仍然无法享受《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小型微利企业适用20%的优惠税率。

其次,上述小型微利企业的认定条件过于苛刻,备案手续繁琐,致使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困难,真正能享受到该优惠的企业少之又少。在实际管理中,以上最苛刻的条件是繁琐的税收优惠备案手续。按照国税发[2008]111号文件规定,企业所得税减免税实行审批管理,或者需要到税务机关进行备案,备案制度由省级税务机关确定。比如,浙江省实行“小型微利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要求填报《小型微利企业认定申请表》和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对于以上备案资料,多数小型微利企业只能提供工资发放清单,不能提供当年度每月工资表,最后不得不放弃小型微利企业优惠政策的申请,从而无缘享受20%的优惠税率。

再次,实行核定征收的小微企业自动失去了优惠资格。按照财税[2009]69号和国税发[2008]30号文件规定,企业“在不具备准确核算应纳税所得额条件前,暂不适用小型微利企业适用税率”。由于大部分小型微利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不规范,往往被税务机关实行核定征收,而这就意味着这些实行核定征收的小微企业自动失去了享受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2.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税率无缘小微企业。按照现行税法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按照现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规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须同时满足六项条件。但实际上大部分中小微型企业无法同时达到这些标准。

专业技术人员数量难以达标。其中第三条规定:“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 。而对于中小微型企业而言,这一项标准就很难达到。详见表2所示。

从表2中可知,除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外的其他企业已成为浙江省就业的主要渠道,为浙江省贡献了71%的就业人员,而这里所指的其他企业主要是指中小微型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然而,已成为就业主要渠道的这些中小微型企业本身专业技术人员却只有15%,远未达到30%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

研究开发费用难以达标。按照现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规定,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另一标准是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计算。

而这样的条件对于中小微型企业而言也是难以达到的。据统计, 2010 年,在我国中小板上市的554 家公司披露的年报中,研发支出金额总计195.67 亿元,较上年增长31.10%,平均每家公司研发支出3531.93 万元,占其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61%,也只能是勉强达标,更不要说那些非上市的小微企业了。

新标准下激励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取向

(一)继续降低小微企业增值税税负

鉴于增值税转型对一般纳税人减轻税负、加快转型升级的积极意义,对小规模纳税人应继续降低其征收率,将现行3%的征收率下降为2%。如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的上限计算,其下降幅度相当于小规模纳税人每年最多可减少0.5万元或0.8万元的税负,虽然数额并不大,但对提高小规模纳税人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扩大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的适用范围

鉴于前述原因,可将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小微企业,如“一人公司”。虽然“一人公司”的法律身份是企业,但实际上,这种“一人公司”与个体工商户差异不大,而许多人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在创业初级阶段往往会把“一人公司”或个体工商户作为首选的企业组织形式,因此,为了鼓励创业和就业,解决目前全社会面临的就业难的问题,扩大起征点适用范围,这对小微企业具有积极意义。

(三)明确界定增值税和营业税征税范围

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增值税和营业税交叉征收、营业税重复征税的弊病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要明确界定增值税和营业税征税范围,彻底解决营业税重复征税的问题,建议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直至取消营业税。

(四)简化和放宽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适用条件

为了有效实施企业所得税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应放宽小型微利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条件。同时简化小型微利企业的备案手续,取消“核定征收企业暂不适用小型微利企业适用税率”的规定,让迫切需要这些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的小微企业能够真正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新华网,2011-7-4

2.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统计局.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2003-2-19

3.余姚市国家税务局课题组.增值税转型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余姚市国税局网站,2009-10-20

小微企业标准篇2

关键词:小微企业;质量发展;公共政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持续深化,“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理念的推广,“互联网+”思维的形成,小型微型企业(下文简称“小微企业”)已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拼图”。一方面,小微企业的发展是我国缓解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一环”,是吸纳就业的“主战场”,是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小微企业的发展有助于推进内、外部联动,成为促进中外经济协作发展的桥梁,帮助中国优势要素“走出去”,消减国内过剩产能,减轻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难度和阵痛,从而实现中外“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然而,小微企业的战略价值并不能掩盖现阶段中国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管理水平偏低、科技水平不高、人力资源匮乏、相关支撑政策不完善、投融Y难等严重制约了小微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探究小微企业面临的困境,归根结底是发展只有数量,没有质量。质量意识的淡薄、标准化的缺失已严重威胁小微企业的成长与壮大。

本文正是基于这一逻辑线索,聚焦我国小微企业,研究质量提升对小微企业的效应,探讨如何提升小微企业的质量,促使小微企业真正扛起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一面大旗。

一、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小微企业是小型、微型、家庭作坊式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的统称。小微企业具体标准可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现阶段,我国的小微企业的现状如下:

(一)数量庞大,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2013年和2014年中国的小微企业数量分别达到5606和6530万户,小微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超过90%。在所有市场主体中,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已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基础力量,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与此同时,小微企业是当前及未来我国经济创新和发展的新动力,对激发市场活力和释放发展潜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小微企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2020年能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13年我国第二、第三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8.1万亿元,比2008年增加123.9万亿元,增长118.9%。其中2008~2013年期间,新开业小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6.9万亿元,对二、三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为21.7%,拉动二、三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5.8个百分点。

(二)吸纳就业能力强,解决社会民生问题

小微企业是我国容纳就业的“蓄水池”。根据2013年统计数据,中国7.67 亿就业人口中,小微企业吸纳了1.5亿就业人员,并且70%以上新增就业和再就业人口汇集于小微企业。2014年小微企业吸纳了2.5亿就业人员。从绝对占比份额来看,2013年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比重为19.56%,2014年这一指标达到32.38%。

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产净值人均占有份额方面,同等资金投入,小微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强于大中型企业;二是绝对份额方面,小微企业解决了我国绝大部分城镇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目前这一比例分别达到70%和80%以上;三是容纳就业人数的空间方面,小微企业已成为初次就业和社会再就业的主要承担方。

(三)行业分布广,结构呈两极分化

我国的小微企业主要聚集于制造业以及服务业,逐步向服务业领域扩充。数据显示,2013年底小微企业在工业领域的占比为18.49%,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科技领域的占比分别为:36.44%、9.93%和4.62%。

同时,根据全国工商总局的调研数据测算,2013年我国小微企业具体行业分布表明:第一,小微企业敢于创新,发展领域覆盖所有产业,且在各类新兴行业和新型业态中不断涌现;第二,小微企业主要聚集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批发业和零售业,第一产业中小微企业占比仅为2.47%;第三,工业、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小微企业的效益普遍不高。而相当一部分科技型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愿望较强,但受困于多种关键因素,转型升级重重困难。

二、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质量问题

(一)市场准入缺乏“质量红线”,“劣币驱逐良币”

小微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相对混乱,缺乏“质量红线”。出于利润考量,企业不择手段降低成本,市场主体间信息不对称引发企业恶性竞争,引起产品质量优良的企业由于效益等原因退出市场,最终市场中充斥着质量差的产品。如:工业领域近年来不断发生厂房重污染、建筑工地塌方等质量事故,很多没有资质的小微企业承接各类工业生产活动,在利润的驱使下,以次充好,危害社会。

(二)质量服务不完善,小微企业外部成长环境恶劣

小微企业的社会化服务环境,是小微企业发展的必然需求。目前我国小微企业的社会化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人才培训服务、信息化服务、技术支持与专利开发服务创业辅导服务、信用与融资担保服务、市场开拓服务、管理咨询与法律服务等。

在建设并完善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重大轻小”的思想仍然存在,社会化服务建设进程中只考虑大型企业,而忽视小微企业的现实需求,导致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质量不高。另一方面,社会化服务的提供主体单一化,效率低下。总之,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环境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够,民间组织参与程度不高。

(三)标准化建设不完善,产品不可靠

首先,小微企业未体会到标准化战略的价值。目前,我国众多小微企业受制于资金、技术等,意识不到标准的重要性,认为其是大企业的专利,这种观念对小微企业未来发展比较致命。其次,缺乏标准文本。建立标准体系需配套多样手续,然而部分小微企业缺乏标准文本,尤以私营企业和村办企业为甚。而后,相关标准不齐全。部分小微企业虽有产品标准文本,但缺乏相关标准。如标准中的引用标准,很多小微企业根本不存在。对于重要的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重要的零部件、半成品的质量标准或技术要求等标准几乎全无,无法对其实施质量控制,产品质量无法保证。最后,标准与国际脱轨。我国加入WTO之后,很多小微企业以低价策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脱轨国际标准,给顾客造成“低价低质”印象。

(四)质量意识缺乏,品牌意识淡薄

首先,企业品牌管理意识淡薄。一是品牌观念错误,夸大品牌价值。二是忽视品牌管理。将品牌视作产品经营,无法意识到更深层次价值。其次,缺乏保护品牌的意识。我国小微企业缺乏战略目光,致使优质产品或服务的商标被抢注。最后,过分追求品牌的外在表现和传播炒作。大多数小微企业品牌根基弱,没有长远规划,往往只关注销售和市场份额,把品牌管理的重心放在广告以及传播上。

(五)质量责任认识不足,产品质量检测工作落后

“质量是工业企业的生命”,很多小微企业缺乏质量责任。现实中,一些小微企业领导存在重数量,轻质量,只注重承包基数完成的短期行为;放松对质量要求,议事日程中没有质量管理工作,忽视质量管理,耍小聪明,搞形式主义。

对产品的质量检测,很多小微企业只留于形式,应付检查,不会将其作为企业的核心工作,放松对工业产品质量的检测。

(六)技术创新投入不够,重“改进”轻“改革”

我国小微企业大多采用粗放式发展且创新能力不足,导致能耗大、成本高、产品质量差等问题。与国外先进经验相比,我国小微企业引进先进技术程度低,产品效益普遍较低。小微企业在质量创新方面重“改进”轻“改革”,缺乏有效激睢

(七)质量人才紧缺,专业质量人才资源不足

出于成本控制,小微企业结构设置不健全以及企业对质量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有限等原因,现阶段我国小微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在人员配备以及设备投资上所占比例相对较低。

首先,缺乏相应的人员设备,且小微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不受重视,促使质量管理部门影响力相对局限,无法发挥全面协调组织能力。

其次,缺乏优秀的品牌管理人才。许多小微企业将品牌经理的工作界定等同于广告经理,在招聘人才时往往只注重宣传方面的才能。

最后,没有配备实施标准化战略的人才。我国大部分小微企业目前的困境是既培养不出,又吸引不到人才,自然就无法制定标准,甚至是实施高质量的标准化审核。

三、小微企业质量提升的政策建议

(一)明确“质量红线”,整合多方资源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

质量红线是国家以及企业立身之本。小微企业若要成功发展壮大,国家及企业自身都必须明确质量标准,守住质量安全,保证有质量的发展。在明确质量基础之上,政府、质量服务机构需要为小微企业提供质量服务。

第一,注重整合资源,为小微企业提供业务咨询服务。要充分利用政府业务能手、科研院所专家和咨询服务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包括政策、管理、技术等全方面的咨询服务。建立咨询服务奖励措施。政府要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奖励机制,对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或是质量管理体系有较大进步和提高的小微企业给予经济上的奖励,政策上的支持以及荣誉上的鼓励。利用网络平台,提供政府及公共机构扶助信息、支持政策和相关标准。建立各领域专家数据库。政府派专人收集各行业专家的资料信息,相关技术书籍、报告和课程等资料汇总成专家数据库,作为小微企业学习的资料库。开设与企业经营前辈及专家进行信息交流的社区。政府建立“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与交流工作室”等社会机构,请专家不定期的到机构内做相关技术培训,为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与交流搭建平台。促进小微企业信息共享。从小微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入手,详细登记企业的产品信息、企业的具体地址等信息,并保持更新,使得质量监管机构了解到该企业的产品信息,为监管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减少后续的精力。

第二,对小微企业管理及技术人员实施质量管理和专业技能培训。围绕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中不同层次人员的实际需求,有层次地开展质量系列培训。结合建立的质量管理信息平台,不定期的在平台上发放技术人员去企业进行相关的技术讲解和培训的信息,帮助小微企业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发挥专家智囊团优势,通过“一对一”帮扶,全面提升小微企业质量发展水平。不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现场指导,从质量、计量、标准、检验检测等方面入手,定期向企业提交产品质量状况会诊报告,督促、指导企业采取措施。

(二)引进先进技术,全面提升小微企业质量竞争力

先进技术是小微企业由粗放型发展转型到降低能耗、减少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应大力提倡小微企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提升质量竞争力。

政府特别是各地质监部门需明确定位,在先进技术引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第一时间调研地区小微企业的技术缺陷,针对性引进先进技术,开展推广活动。二是提供政策扶持,帮助小微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三是设立政府专项基金。为发展良好但无资金引进大型设备的小微企业提供生产设备;对小微企业在购置自动化设备、技术培训等方面,根据技术等级决定给予津贴支持。

第三方和行业组织要发挥带头功效,推动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追踪行业先进技术,注重学习、引进,并且培养、引进高级技术人才,为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援助。鼓励行业协会设立技术援助基金,作为服务经费促进行业的质量发展。开展技术交流会或举办相关技术培训会,要求小微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参加。

小微企业要以精益制造、降低能耗、提高质量为目标,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训练企业技术工人的能力,在知识和技术方面进行创新。寻求政府扶持,把握相关技术支持政策,积极学习,推动技术创新。

(三)推行标准化建设,扶持小微企业与国际行业标准接轨

第一,利用标准约束产品质量。质监部门要建立健全标准文本与标准体系,对小微企业实施标准解读与宣传,提供标准化生产的指导。另外质量监督部门应发挥禀赋优势,充分利用检验检测资源服务小微企业。

第二,开设专门的咨询窗口,政府鼓励设立相关的社会机构,吸引各行人才到此机构中,就小微企业标准化在事业战略上的应用提供服务,为小微企业标准化战略提供信息和建议。

第三,迅速实现国内标准化,将标准化作为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可靠性以及实现产品差异性等的有力手段。对骨干、优秀的小微企业,鼓励其与国际行业标准接轨,制定企业标准。

第四,注重培养标准化战略人才。积极开展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标准化工作与技术发展的有机结合,培养标准化方面的领军人才,提高小微企业标准化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

(四)发挥平台效应,构建小微企业检验检测平台

一般而言,小微企业不具备引进大型仪器设备的能力。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和质量服务机构作为重要支撑力量,需为小微企业做好服务,搭建有效的检验检测平台,发挥平台效应。

政府特别是质监部门需有意识借助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检验检测。质监部门要注重整合相应的管理和技术检验检测以及特种设备管理专业资源,为小微企业提供优惠甚至免费的检验检测服务。政府要统筹规划面向小微企业的公共科技服务平_建设,综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组织,为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服务。政府需放开市场、强化监管、引入社会资源,投资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帮助小微企业质量发展。

质量服务机构需紧跟政府特别是质监部门的步伐,抓准方向,明确定位,借助平台发挥效应。要基础夯实。知晓检验检测所需的全套流程、知识和技术等,懂理论、知实操。提高检验检测专业能力。把握政府需求。合理利用检测资源,有的放矢,深入发展,变优势产品。坚持多元化发展。努力构建从“咨询-检测-治理”一站式的优化服务,为企业服务。

(五)重视质量责任,合理规划小微企业质量监管体系

第一,强化小微企业监管,依据其发展程度,探索新的质量监管方式,对新开办小微企业属一般性不合格质量问题,实行“首错不罚”制度,保证小微企业发展积极性。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产品进行全过程的把控,做到“三不”放过,即:造成不合格品的责任人未受处理不放过;不合格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未制定纠正、预防措施不放过。规范产品标识标注,努力保证小微企业的质量提升。

第二,加强事前监管与巡查,实行质量预警制度。要主动帮助小微企业分析产品质量和安全隐患问题;要向小微企业和收集质量监管信息,建立质量相关数据库。完善监督抽查制度,合理制定监督抽查计划,抽查结果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加大监督抽查后处理力度。同时,政府肯定各类媒体(广电、网络、新闻报纸等)在监督小微企业质量问题上的重要地位,鼓励其充分发挥作用。

第三,搭建互联网统一信用平台,构建共享的质量信息系统,公开小微企业质量信用信息。要利用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汇集工商注册登记、行政许可、税收缴纳、社保缴费等信息,推进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要将小微企业质量信息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内,与小微企业的贷款审批、企业用地审批等直接联系,从各方面来督促企业重视产品质量管理,杜绝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行为。

参考文献:

[1]国家工商总局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报告课题组.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情况报告(摘要)[N].中国工商报,2014-03-29.

[2]高景海,王宝安.工业企业质量管理滑坡问题的分析[J].学术交流,1995(09).

[3]张晓松.小微企业“家底”首次公布[N].中国质量报,2014-04-02.

[4]谢成校,向东,谭永松,周小平.小微企业成长引导机制探索[N].学习月刊,2014(11).

[5]梁玉涛.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措施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5(10).

小微企业标准篇3

【关键词】小微企业 税收优惠 可行性

一、我国小微企业的概念

我国小微企业即指小型微型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小型微利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的总称,该概念于2011年首次提出。2007年出台的《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有小型微利企业的标准。2011年由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则首次以法的形式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小、微三种类型,规定了小型微型企业的标准。

(一)法律角度对小微企业的界定

世界范围内对小微企业界定的方式有两种,即定量界定与定性界定。定量界定主要是在从业员工人数、资本多少与营业收入这几方面来予以界定。定性界定是通过分析企业的性质,即判断企业是否具有较小的市场份额,是否由企业主独立所有、自主管理经营来界定。定量界定相较定性界定显然更加简单、明确,利于对小微企业进行统计和与大中型企业进行比较,是大多数国家的主要界定标准。我国《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对小微企业界定依据的是企业从业人员的数量、营业收入与资产总额,并结合各行业的特点,是典型的定量界定方法,该规定的出台,对我国小微企业的划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我国第一次以法的形式对小型微型企业予以明确的概念界定。

(二)我国小微企业的划型标准

《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确立的我国小微企业的划型标准。涵盖多个行业,根据各个行业的特点,以及企业员工人数、营业额,对小微企业进行划分,包括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业等15大行业。但由于该规定由财政部等国务院部委制定,因此并不适用于我国税法。我国税法在《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有小型微利企业的标准。范围上小微企业包含小型微利企业。小微企业缴纳增值税则适用《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

二、小微企业的特征

小微企业的投资主体复杂,大多数小微企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虽然近年来小微企业对科技创新贡献了极大的力量,但仍主要集中于低端初级的传统行业,从事批发零售的小微企业占小微企业总数的36.44%,低技术低价格,制约了其收益的取得与小微企业自身的发展。由于本身资本少,规模小,人才吸纳与企业的管理运转都收到限制,难以转型升级。此外,小微企业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如小微工业企业中三分之二以上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城市与乡村小微企业也存在巨大差距。对政治经济环境依赖性强,敏感脆弱,对抗市场风险能力差,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减缓及经济结构调整,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越发严峻。

三、建立我国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意义

截至2013年3月底,我国实有小微企业1169.87万户,占企业总数的76.57%。若包括4436.29万户个体工商户,则小微企业在工商登记注册的数量占企业总量的94.15%。在小微企业的内部结构中,微型企业占绝大部分比重,为85.12%。小微企业具有无限的活力和创新力,他们就是大企业的昨天和前天。根据2013年CHFS数据,小微企业吸纳的就业总数为2.11亿人,包括三分之一的年p人及一半以上的来自农村的务工人员,极大的分担了社会就业压力。并且小微企业还每年缴纳国家税收中近三分之二的企业所得税,报告指出,根据2013年CHFS数据,2012年我国小微企业创造的价值占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4.3%,即我国小微企业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达四分之一,总量约126231亿元,现在这一比例和数值还要更高。并且小微企业还贡献了我国60%以上的专利发明,及70%以上的技术创新。更有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但在该报告中,工商总局也同时指出,当前小微企业在发展中依然存有问题,如国家财税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小微企业发展倾向于经济优势地区,区位发展不平衡等。在该项统计中仅有12%的小微企业表示近几年营业额增长率超过30%。

四、我国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目前我国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所依据的法律主要为《增值税暂行条例》与《企业所得税法》,以及国务院制定的一系列法规与通知。《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为3%。征收率的调整,由国务院决定。

2014年10月31日起,小型微型企业从事国家鼓励发展的投资项目,进口项目自用且国内不能生产的先进设备,按照有关规定免征关税。至2015年年底,月销售额小于3万元(含本数)的小微企业暂免营业税或增值税。2015年1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对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其次,将享受税收优惠的小微企业范围,扩大到20万元以内(含20万元),并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

小微企业所缴纳的的失业保险费率则由3%降至2%,小微企业申请税收优惠只需备案即可,再年终由税务部门进行汇算清缴,便利小微企业及时享受制度。2015年4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当个人以非货币性资产予以投资所获得的个人收益,改以分期纳税的方式方便个体工商业主纳税,代替原有僵化硬性的一次性纳税。据统计,2015年一季度,我国小微企业已减税240亿元。

总之,相信通过不断的完善与改进,我国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定将继续致力于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促进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使其更好的为国民经济发展及财政税收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资料:

[1]彭波. 扶持小微企业税收政策探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8).

[2]蔡泳,马园园. 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国际经验探讨[J]. 财政与税务,2014,(10).

小微企业标准篇4

关键词:新企业规模划分标准 金融统计 实证研究

新企业规模划分标准调整的内容及影响

(一)新标准调整的内容

与旧标准相比,新标准调整了以下内容:一是扩大行业覆盖面。新标准共涉及84个行业大类,362个行业中类和859个行业小类,除金融、教育、卫生、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外,基本涵盖了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二是与修订后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接轨。三是新标准分类指标更具灵活性、科学性。新标准简化了指标,从原标准的从业人员数、营业收入、资产总额3个指标简化为2个或1个,从业人员数指标由一刀切改为灵活运用。四是新标准划型阈值更符合经济发展水平。如提高中型企业营业收入指标上限临界值,以充分反映经济发展水平;降低小型企业的营业收入指标上限临界值,以扩大国家产业政策扶持的弱势群体;降低从业人员数阈值,以充分反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五是增加“微型企业”标准,并将个体工商户纳入划型范围。新标准在原小型企业基础上增加了微型企业分类,更接近于国际上企业分类标准,有利于更好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此外,新标准规定“个体工商户和本规定以外的行业,参照本规定进行划型”,因此,个体工商户可以参照企业进行划型。

(二)新标准中划型标准阀值变动的影响

对企业划型影响最大的是划型标准阈值的变动,具体表现如下:

1.资产总额变动对企业类型划分的影响。新标准中选择资产总额作为划型适用指标的有建筑业、房地产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而旧标准选择资产总额作为划型适用指标的有工业和建筑业。对于建筑业而言,新标准将其大型企业资产总额下限由3亿元提高至8亿元,中型企业资产总额下限由0.3亿元提高至0.5亿元,由此推测,新标准实施后,建筑行业中型及以上企业数量将下降。

2.从业人员数变动对企业类型划分的影响。新标准降低了大型工业企业、零售企业、交通运输企业、仓储企业、住宿和餐饮企业从业人员数下限,将使其大型企业增多;降低了中型批发零售企业、交通运输企业、邮政企业、住宿和餐饮企业从业人员数下限,将使上述行业中型及其以上企业数量增多。而新标准提高了大型信息传输企业、物业管理企业从业人员数下限,上述行业大型企业数量将下降。

3.营业收入变动对企业类型划分的影响。新标准适度降低了住宿和餐饮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大中型企业营业收入下限,将使这两个行业的中型及其以上企业增多。对于农林牧渔业、工业、零售业、信息传输业而言,新标准提高了其大型企业营业收入下限,降低了中型企业营业收入下限,将使这4类行业的中型企业增多。此外,新标准还取消了租赁和商务服务企业、其他未注明行业企业以营业收入值作为划型适用指标。

新旧企业规模划分标准执行差异的样本测算

(一)大、中、小、微型企业的数量变化

为测算新标准实施对企业规模划分的影响,本文以江苏省泰州市纳入2008年经济普查的企业(不含金+融、教育、卫生企业)为样本,样本数28051个。根据样本企业的销售额、从业人员数和资产总额,本文按照新旧两套标准对上述企业分别进行规模划分。

结果显示:新标准下的大型、中型企业总体数量有所增加,其中大型企业67户,比旧标准增加22户;中型企业612户,比旧标准增加257户;小型企业9731户,微型企业17641户,两者合计比旧标准减少269户。从占比情况看,依据新标准,样本企业大、中、小、微型企业数量的占比分别为0.24%、2.18%、34.69%、62.89%;而旧标准大、中、小型企业数量占比分别为0.16%、1.27%、98.57%。从行业分布上看,不同行业按新旧标准划型变动情况不一。其中,大型企业数量增加的行业有制造业、邮政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业、卫生,主要是因为许多依据旧标准的中型企业被上划。中型企业数量增多的行业较多,较为突出的有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大多按旧标准划为小型的企业被上划,也有少数按旧标准划为大型的企业被下划。此外,部分行业大、中型企业数量出现下降,如建筑业等。

(二)大、中、小、微型企业贷款余额的变化

为测算新标准实施对大中小微型企业贷款余额的影响,笔者从江苏省中小企业辅助系统查询发现,2011年10月末,样本企业中的有贷企业为4111户,并按照新旧标准计算出各行业、各类型企业贷款余额变动情况(见表1)。新标准实施后,大、中型企业贷款余额增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减少。4111户有贷企业10月末贷款余额为972.96亿元,其中大型企业贷款余额79.85亿元,比旧标准大型企业贷款余额多59.54%;中型企业贷款余额166.23亿元,比旧标准中型企业贷款余额多36.93%;小型企业贷款余额477.15亿元,微型企业贷款余额249.73亿元,两者合计比旧标准小型企业贷款余额少9.3%。从占比情况看,按照新标准大、中、小、微型企业贷款余额比为8.21:17.08:49.04:25.67,而按照旧标准大、中、小型企业贷款余额比为5.14:12.48:82.38。

新企业规模划分标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小微企业标准篇5

关键词:小微工业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企业管理;业绩考核制度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7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5-0168-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5.082

1 工业企业绩效评估体系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各种企业的业绩考核制度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结合统计学、概率学、运筹学、会计管理等多种学科方法,对整个企业绩效仿照一定的考核评价指标进行系统、合理的分析和管理,通过严格的定性定量的对比,将同行业企业的各种数据进行合理的绩效对照,从而能够对某个行业小微工业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效益做出公平、客观、精准的评价。对我国一些大中型的国有企业而言,国有企业作为政府工作机构的企业范畴,积极结合企业发展的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合理、高效、有针对性的政府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维系政府企业内部的生产稳定运行和引导民营企业客观的评价标准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我国各种市场经济企业中,以政府企业引导开展绩效评价体系的发展模式,对于一些小微工业企业发展也有着积极作用:一方面可以积极引导小微工业企业自身发展,实现其自身有效发展的同时对国民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从而惠及社会和人民;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完善社会小微企业的工业生产和管理结构,在提高整个企业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小微工业企业的发展和转型,从而增加企业本身的竞争力和活力。总而言之,加强社会企业绩效评价系统的管理模式,对于政府企业和小微工业企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2 我国传统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系统的弊端

企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与整个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系统息息相关,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公有制企业和私营企业都在跟随市场经济的形势进行改变和发展,为了能够积极保障企业内部的绩效制度要求,需要积极结合企业发展现状,提出合理、公正、高效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系统,从而在企业的内部建立促发展、高水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整个企业的发展能力。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微工业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本文对传统企业绩效考核问题进行如下分析:

2.1 企业评价标准过于依赖财务指标,评价体系不均衡

传统工业企业的发展模式单一,在进行企业内部的绩效考核评价系统中,完全依赖财务管理指标进行评价和分析,从而导致不能公正、全面、合理地对企业整体的绩效进行分析和管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信息化的发展,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开始呈现遍地开花、百家争鸣的发展局面,相对于过去的大企业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小微工业企业发展模式的出现给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新鲜动力。相对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小微工业企业由于自身灵活性的特点,所以不能盲目、僵化地套用传统企业中的绩效评价标准,要积极结合小微工业企业自身现状,推进绩效评价系统的标准化,从而持续不断地带动经济向前发展。

2.2 企业绩效内容落后,财务收益阻碍绩效评估

对于企业绩效评价系统而言,其目的就是结合企业发展实际现状,根据一个合理、科学、有效的审核标准对整个企业进行积极、公正的评估和管理,从而推动企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并且带动新型发展模式。对于传统的评估系统而言,财务收益作为整个企业发展的形式标准,成为整个企业绩效评估的主要内容,过于片面的财务管理严重阻碍了整个企业科学的绩效评价标准的有效性,从而造成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首先,财务评估指标的正确性受到影响,不能对整个企业的各部门业绩进行客观的评价。传统的绩效评价系统是依靠财务收益作为评价指标,由于财务收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短期和长期财务发展状况不均衡,严重影响企业发展的未来走向和投资项目;其次,会计系统对于绩效评估的不适应性,成为局限企业正常利润评估标准的主要因素。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过分依赖提高产能、压缩成本的生产模式,严重忽略工业生产的质量问题,生产质量作为工业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才是市场发展中比较重视的生产因素,所以要重视生产质量,而不是盲目提升产量,给整个绩效评估带来错误标准。

2.3 传统绩效评估内容不全面,忽略生态、社会等影响因素

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其评估标准多偏重于经济效益,往往较为片面,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不论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微企业,整个企业发展的大环境要完全依赖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所以在进行工业发展的同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保证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严格将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保证,因此在积极健全工业企业绩效评估系统的过程中,要将自然环境与资源、社会问题等因素考虑在企业绩效评估系统的内容中,从而在发展企业经济的同时积极承担保护自然和能源的责任和义务,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贡献。

3 当前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分析内容

传统的绩效评价指标受到传统生产模式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多弊端和缺陷,对整个企业内部的运营和未来发展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同时由于绩效考核的片面性和内容的不完整性,导致很多企业发展出现问题。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我国政府企业以及民营企业认真总结传统业绩评估系统中的问题,并且积极考虑社会问题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对整个大中型企业和小微工业企业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做了充分的补充和完善,从而健全了整个工业绩效评价管理系统。当前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系统结合以往问题,在整体的发展模式中遵循“公正合理、操作简单、指标科学、内容综合”四个方面核心宗旨,整个评价系统有了很大提高,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 加强财务效益管理对绩效评价的作用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是根据企业发展现状多方面的综合指标进行分析得出的评价标准,是整个企业发展和投资的重要保证。财务效益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某段时期或一个季度的利润盈利记录,因此财务效益作为企业经济发展体现的指标,对于整个企业绩效评价系统而言有着重要作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目标都是在保证盈利的前提下,对整个企业各个发展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所以要积极注重财务效益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中的作用,保证企业评价标准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3.2 加强资产运营状况的分析

资产运营状况是整个企业总体资金有效利用和投资的现状,企业发展盈利的动力源泉就是不断加强生产效力,在已有资产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科学的投资运营,提高企业总资本收益,保证整个企业持续不断发展。企业绩效评价标准系统作为企业运营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其目的与资产运营相同,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地稳定企业发展的同时,提高推进企业资本升值的能力,因此对于整个企业的绩效评价而言,加强资产运营是推进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动力。

3.3 积极考虑企业债务问题和发展能力对于评价体系的影响

债务问题是企业对外负债和资产负债比例的综合形式,对于企业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引导作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除了包括财务收益和资产运营两方面外,债务问题也是影响整个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重要因素,它在影响企业评价指标的同时,也对整个企业的发展能力有着阻碍作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科学模式,三个方面是评价内容的基本组成,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因此在进行合理的科学评价过程中要从这三方面出发,提高整个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4 小微工业企业绩效评价的特点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多样化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已经由原来的大中型企业向着小微型企业发展模式转变,根据国家相关数据显示,小微型工业企业营业收入逐年增加,而且小微企业经济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相关调查和数据分析显示,我国小微工业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特点:

4.1 生产类型单一,生产具有及时性

小微工业企业作为脱离大中型企业范畴的生产企业类型,其主要的生产模式是根据具体的生产要求进行生产和改装,具有很大的独立生产能力。小微工业中很大部分企业依托于国家控股的大中型企业生产的中间环节,进行较为简单且成本较低的产品生产,其主要的生产类型属于服务型的生产企业,所以在进行绩效评价过程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小微工业企业生产虽然具有灵活性的优势和特点,但是也会受到生产任务空白期的影响,所以整个企业生产存在不稳定性。

4.2 生产资金有限,生产潜力存在限制

小微工业企业作为独立性的生产企业,其本身存在很大的生产资金问题的困扰。根据相关社会企业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小微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最严重问题就是生产资金问题,由于企业规模小、生产技术有限,因此在进行贷款和融资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而且经常出现很多小企业之间的相互借贷问题,存在企业盈利资金不能及时周转并且债务补偿不及时,进而导致整个企业生产陷入困境甚至被迫倒闭的情况发生。小微工业企业受到自身规模的限制,在进行企业绩效评价时需要积极考虑应急资金和盈利周转等问题,并且要积极结合企业发展状况进行一定规模的创新和扩建,从而提升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

4.3 提升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将技术因素纳入评价体系

结合小微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自身经营模式,小微工业企业在进行企业绩效评价过程中需要积极结合工业生产过程,引进生产工艺中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要充分考虑整个生产中的员工技术、员工素质以及产业发展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在对财务效益、客户数量等评价的基础上,积极考虑生产技术的重要性,从而健全整个工业企业的评价体系,为整个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小微企业标准篇6

(一)统计口径

目前,各主要商业银行已建立小微企业信贷数据定期交换机制,数据统计口径采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中规定的小微企业划型标准;同时各行根据管理需要设置各自的行标小微企业统计口径。四大行内部管理口径如表1所示。

(二)组织机构设置

1.以工行和农行为代表的传统经营模式。传统经营模式主要特点是在服务大中型企业基础上,针对小微企业的特点,在客户评级、信贷政策和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该模式在国内以工行和农行较为典型。工行总行小企业金融部与信贷管理部合署办公,其38家一级分行中超过20家设立了独立的小企业金融部,在差异化信贷政策制度制定方面协调能力较强;农行总行和一级分行的小企业金融部与公司业务部合署办公,在统筹考虑大中小型客户的协调发展和产品的交叉销售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工行和农行在部分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行设立了小微企业专营机构,专门负责小微企业客户的营销维护,一般不具备审查、审批和贷后管理职能。2.以中行和建行为代表的信贷工厂模式。信贷工厂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实现前后台分离和后台职能集中化,该模式的核心在于成立专业的小企业经营中心,集中处理审查审批、贷款发放、押品管理和贷后管理等后台工作,中心内设置相应岗位,实行流水线作业,有效解决了传统模式下因流程层级分割、部门分割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该模式在国内以中行和建行较为典型。两家银行总行均设立了独立运作的小企业金融部,下设业务、产品、渠道和风险管理等团队,强化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条线指导、资源保障并落实考核责任;中行34家一级分行中有30家设立独立的小企业金融部,建行60%以上的一级分表1:四大行小微企业贷款统计口径外部报送口径内部管理口径工商银行统一采取《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中规定的小微企业划型标准。单户授信总额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农业银行符合四部委小型和微型企业标准,且单户授信余额控制在3000万元(含)以下的企业。建设银行符合四部委小型和微型企业标准,且单户授信余额控制在3000万元(含)以下的企业。中国银行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下的企业以及批发业年销售额在1.5亿元以下的企业。行设立独立的小企业金融部;两家银行在重点城市行和重点县支行成立了专业的小企业经营中心,实现了后台集中作业。3.以民生和招行为代表的事业部制模式。事业部制模式主要特点是通过成立独立核算的中小企业事业部(中心),实现小微企业业务的专业化运营。采用此种模式的主要是民生银行和招行。民生银行和招行在总行层面成立了离行式的小企业经营中心,在小企业集中区域设立分中心,在支行层面大中客户及小企业经营团队按照两个序列分别进行独立管理和考核。中心账务独立,资金由总行统一调度,按照内部转移定价计算成本,贷款收益体现在中心,业务成本由中心承担。该模式在资源配置和系统管理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事业部与分行间很难厘清业务边界且存在业务竞争关系,导致该模式运行效果并不理想。4.以包商银行和泰隆银行为代表的离行团队模式。离行团队模式主要是利用地缘、人缘、亲缘优势,注重收集分析非标准化信息,破解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并通过延长网点营业时间、扫街式营销等形式,为小微企业提供贴身服务。该模式多见于中小城商行,以包商银行和泰隆银行最为典型。包商银行和泰隆银行采取“总行+区域支行”两级模式,实现管理扁平化,突出区域支行在经营中的主体地位。泰隆银行建立了以充分授权为基础的高效业务办理流程,把贷款审批权限集中在基层一线,做到业务办理“三三制”,老客户贷款三小时内解决,新客户三天内给予明确答复。目前泰隆银行72%的业务审批在一线完成,90%以上的贷款在半天内办妥。该模式的主要优势是流程短、效率高,一般适用于物理网点较少的中小城商行。

(三)信贷制度及流程

1.信用评级大部分商业银行制定了独立的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且在评级指标设置方面,注重现金流和非财务信息的运用。如建行采用模型评级和评分卡并行的两种模式,对于规模相对较大、财务信息相对充分有效的小微企业,采取模型评级,注重审查企业财务报表,其小企业评级模型共分为房地产、新成立、微小(年销售收入小于3000万元)和一般小企业(年销售收入大于等于3000万元,细分为建筑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其他行业)四大类七个模型,并对“速贷通”业务免评级;对于单户授信500万元(含)以下的客户,试行评分卡打分模式,重点审查客户履约能力、资产和企业主信用状况,单户授信200万元以下的业务贷款存续期间不需要进行年度评价。工行小企业评价模型分为小企业、微型企业、实际经营期不满一年的小企业三大类六个模型,在评级指标设置方面,财务指标权重占比不超过30%;中行在现有评级系统的基础上,自行开发了客户定性信用评估系统,对客户的非财务信息进行评价和判断,形成清晰定义的结构化问题清单,在对客户全面评估的同时,有效避免了评级人员的主观判断及人为干扰,使小企业客户甄别水平大大提升。2.信贷政建行注重加强限制类行业管控和不良客户退出,规定针对“6+1”等敏感行业(钢铁、多晶硅、风电设备、煤化工、水泥、平板玻璃、造船),原则上不得新增授信(低信用风险业务除外);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不良率较高的行业,限制发展;对钢贸类行业明确规定客户数量不允许增加且贷款金额要逐步压缩。同时,建行明确提出要针对小企业生命周期,确定合理的客户换手率(如2013年明确要求小企业客户换手率不低于8%),重点退出主业不清、盲目扩张、脱离实体经济、管理混乱的民营企业。工行针对不同行业,实行差别化的准入标准。对投融资平台、房地产开发、电力等行业的小微企业不纳入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差异化管理范畴;对制造业、批发业等小微企业客户集中的行业,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对限制性行业中的优质客户,如核心企业的配套厂商、强担保客户放宽准入标准。中行注重对行业发展趋势的研判,通过对宏观经济、市场环境、行业风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中小企业业务目标行业的优先次序。3.业务流程中行和建行审查审批和贷后管理等后台职能集中于小微企业经营中心,突出标准化流水线作业的特点,一般5个工作日即可放款。两家银行实行小微企业信贷审批人员派驻制,审批权限基本下放至二级分行,审批模式为审批人单批或双签,单笔业务基本不用通过贷审会。区别于中行和建行的信贷工厂模式,工行部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审批权在二级分行,且实行审批制和审议制相结合的方式,但根据其规划,工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和个贷业务审批权限要逐步上收至一级分行。

(四)信贷产品

近几年,各家商业银行积极适应客户需求,不断创新小微企业特色信贷产品。一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品牌不断丰富。银行同业加快产品整合步伐,将信贷产品、结算产品与企业法人代表个人财富管理产品相融合,打造综合金融品牌。如建行形成了以“成长之路”为主打品牌,包括小企业速贷通、成长之路、小额贷和网络银行e贷通在内的四大类十余种特色产品;工行建立了中小企业客户的专属服务品牌“财智融通”,包括网贷通、易融通、小额便利贷和贸易融资贷四大序列17个产品;华夏银行打造了“龙舟计划”,针对小微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将服务方案分为“创业通舟”、“展业神州”和“卓业龙舟”三个系列,囊括传统信贷融资、贸易融资、供应链融资、结算和财务管理等多项产品。此外,民生的“财富罗盘”、北京银行的“小巨人”也属于此类多层次、广覆盖的综合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品牌。二是小微企业信贷产品与互联网金融加速融合。部分同业纷纷顺应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趋势,加强与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积极推出电子商务融资产品。如工行、中行和建行均与阿里巴巴合作推出了网络信用贷款、网络联保贷款等产品,客户可以通过网络自助进行贷款申请、提款和还款。三是建立低风险产品的授信放大机制。建行将现有信贷产品按照风险大小分为高、中、中低和低四类,对前三类产品,在计算客户授信额度时,按照1:2:3的比例放大授信额度,低风险业务不占授信额度,表外业务按净敞口占用授信。

(五)担保方式

主要同业纷纷重新审视小微企业风险特征,破除“抵押物崇拜”,注重第一还款来源,积极探索外部增信模式,不断创新担保方式。一是围绕商圈、商会的企业互助增信类担保创新不断加速。如民生银行围绕商圈、商会和专业市场发起成立了城市商业合作社、小企业俱乐部等机构,机构内部成员可通过互保、联保或以小企业互助基金担保(一般要求50家以上企业,募集基金1000万元以上)等方式获得授信,小企业互助基金发起人最高可获得10倍于基金的贷款。建设银行探索政府风险补偿金与企业互助增信相结合的模式,贷款企业通过缴纳一定比例助保金形成助保资金池,该资金池和政府风险补偿金共同作为增信手段,池内企业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信用贷款。二是围绕产业链核心客户的中小企业担保模式创新较为活跃。主要同业抓住供应链、产业链内资金较为封闭的特点,积极发展应收账款融资、发票融资、存货浮动质押、保理融资等业务,大力推广全产业链总体金融服务模式。如工商银行从自身核心客户入手,借助核心客户的产业链系统,对供应商的供货历史、合同履约能力等进行评价,供应链上优质中小企业客户可凭借核心客户订单获得纯信用贷款。华夏银行、中信银行、杭州银行等推出了“加盟贷”、“连锁贷”等新型产品,依托大型连锁品牌对特许经销商的审核和考察,进行优质客户筛选,对于优势品牌的加盟商,适度放宽抵押担保要求。三是现金流类信用贷款产品发展较快。针对小微企业缺乏抵质押物的特点,主要同业基于掌握的客户结算量、交易流水等信息,创新出多款标准化信用贷款产品。(详见表2)

(六)风险管控

一是实施中后台集约化管理。中行和建行将贷后管理纳入小企业经营中心统一管理,并按照贷后管理流程设置预警监测、催收提醒、风险分类和资产处置等不同岗位,强调贷后管理的流程化、集中化、标准化和专业化。二是注重现金流分析和“软信息”。建行通过加强与政府、核心企业以及优质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的合作,同时借助税务、海关信息查询等多种手段,强化对小微企业信息的收集和甄别,以降低银企信息的不对称性;中行高度关注企业现金流和货款归行率,强调客户的结算配合度,力争成为客户的唯一结算行;民生银行重点围绕“一圈一链”(即商圈和产业链)做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把目标商圈内聚集的小微客户群进行分层分类管理,按照经营年限、收入规模等维度切分,有针对性地分别设计授信方案,同时通过抓住区域重点产业,依托核心企业交易信息,向其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打造特色产业链;中信银行重点发展“一链两圈三集群”(一链指供应链上下游,两圈指商贸企业集聚圈和制造业集聚圈,三集群指市场、商会、园区集群)的目标客户。三是建立风险管控系统。工行在信贷管理系统平台上开发了小企业信贷管理子系统,以满足小微企业贷款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要求;中行和建行引入了淡马锡小贷风险管理技术,建立起对小微企业“非现场监测为主,现场监测为辅”的分级预警机制;招行基于大数法则打造了决策引擎系统,运用风险识别和量化技术,对小微企业客户实现批量化风险管理策略;包商银行开发出基于现金流的单人单户分析技术,在授信审批环节对客户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进行逻辑交叉验证;泰隆银行开发了小微企业信贷系统和影像平台系统,并在系统中纳入“三品三表”等核心要素,二十年来泰隆银行不良贷款率始终控制在1%左右。四是运用信贷资产组合管理手段。部分同业将信贷资产组合管理引入小微企业贷后管理,按照区域、产品、行业和客户等不同维度进行限额和比例管理,并以此作为信贷结构调整和客户退出的依据。如建设银行将客户分为A、B、C三类,规定A类客户贷款余额占比不得低于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20%,C类客户最高不得超过30%,A、B、C三类客户高风险产品的上限控制比例分别为90%、80%、70%;重点目标行业贷款余额占比不得低于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50%。中行将客户按信用等级分为三类,给予了不同的授信额度上限并规定一类客户可以获得一定额度的信用授信。

2对农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转变经营理念,明确业务发展重点

一是转变业务发展观念。面对日益加快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和金融脱媒趋势,要切实树立大中小微客户协调发展理念,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提升至巩固农行县域业务领先地位和保持净息差优势的战略性地位,充分发挥农行的网点和人员优势,进一步加快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二是突出业务发展重点。重点支持优势产业核心企业或重点项目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地区产业集群中绩效居前的优势小微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导产品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优势明显、国家政策支持的节能环保型小微企业;区域重点商场、专业市场内的商贸企业;知名商品品牌的经销商或商以及资源优势突出、具有较强开发能力的资源型小微企业等。

(二)实现专业经营,提高业务办理效率

一是选取部分经济发达、信贷资源丰富的地区,按照“产品标准化、作业流程化、队伍专业化、运作批量化、管理集约化”的原则,试点建设工厂化的小微企业运作平台。以二级分行为单位或在一级分行辖区内设立2~3个跨二级分行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设置贷款审查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岗位,通过向中心派驻专业审查人员和独立审批人,集中办理辖内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二是针对业务量较少的地区,通过优化授权管理和业务流程的方式提升业务办理效率。保持现有的业务运作方式不变,通过完善差异化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授权体系,向二级分行和部分信贷管理水平较高的支行适度下放小微企业信贷审批权限,同时将评级、用信权限放至同一层级,实现“一次报送、一次审批”,通过“一体化”服务的方式来提升业务办理效率。

(三)优化制度流程,加强对业务发展的支撑

1.微型企业。对于授信额度500万元以下的微型企业,建议比照个人贷款的流程发放。在信贷政策方面,不受现有行业信贷政策的限制,无需对客户进行分类;在评级体系方面,建议参照建行和美国富国银行的做法,设计独立的打分卡,打分卡从企业基本情况、实际控制人基本情况以及担保情况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在经济资本计量方面,按照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经济资本系数计量;在业务流程方面,比照个人贷款的流程发放,简化报批资料,如实现小微企业上报材料表格化和标准化。2.小型企业。对于授信额度500万元以上的小型企业,建议在现有流程的基础上,调整相关政策,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在信贷政策方面,一方面对已实行行业分类和“两高一剩”行业的企业,制订差异化的小微企业行业准入标准,同时对各地具有竞争优势的小企业产业集群,采取总分行联动方法,制订区域信贷政策,确保信贷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引导区域小企业业务发展;在评级体系方面,在现有模型评级基础上,考虑小企业的不同行业特性,区分不同敞口,在指标设计上,充分考虑小微企业财务报表不规范的特点,重点关注小微企业“三品三表”等非财务信息;在业务流程方面,调整审批权限,按照“一次调查、一次审查、一次审批”的原则,将小微企业客户评级、分类、授信、定价审批权限尽量集中到二级分行层级解决。

(四)加快产品创新,建立小微企业业务专属品牌

一是构建小微企业业务专属品牌。强化部门之间的协作,整合各条线资源,建立包含小企业信贷、资金结算、法人代表财富管理等一揽子综合服务的专属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品牌,并将现有产品整合优化为统一品牌下的伞形产品体系,实现产品线、产品箱的集中宣传推广,提升农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品牌形象。二是加快产品创新。针对农行产品线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基于产业集群、商圈、供应链和资金链的产品研发,加快信用贷款和电子商务融资产品开发,同时,适度下放产品创新权,鼓励分行研发小微企业区域特点产品,并择优在全行推广。三是积极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推动产品、流程和机制创新,以供应链融资、贸易融资、循环贷款等适应线上运作的产品为重点,面向中小企业和小微网商开设网络“融资超市”,积极推进互联网渠道建设。四是推动产品“套餐化”组合营销。按照出口型、生产性、服务性、贸易型企业设置产品套餐,套餐中设置基础产品和扩展产品,通过差别化定价引导客户选择套餐组合,形成交叉营销的长效机制。

(五)强化科技支撑,完善风险管控手段

一是建立差异化的贷后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开发标准化、表格化的贷后管理统一模板,对贷后监管的环节、重点、频次、形式等予以规定,实现小微企业的标准化贷后管理;另一方面要侧重于非财务因素,如法定代表人个人资信状况、企业经营年限、企业实物资产、生产销售信息、结算账户现金流等。二是完善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围绕小微企业核心风险特征,逐步推动贷后管理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征信系统和税务系统等内外部系统的对接,实现对客户账户往来、资金流向、信用卡消费与还款及纳税数据的动态监控和实时预警。三是构建以信贷资产组合管理为基础的客户结构主动调整机制。加强区域、行业、产品、客户多维度信贷资产组合管理,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农行风险偏好对目标行业贷款结构、产品风险结构、客户区域分布结构等进行限额或比例管理,并以此作为客户结构调整和潜在风险客户退出的依据。

(六)牢固树立收益平衡风险理念,强化定价管理

一是强化定价目标管理。充分考虑小企业业务的高风险特点,坚持“量价平衡”的经营方针,在收益有效覆盖风险的前提下,结合各地区同业竞争、客户可接受程度等因素,确定差异化的定价目标,充分发挥小企业业务的定价优势,提升对全行NIM的贡献率。二是建立客户综合回报定价机制。建立以客户综合贡献度为基础的小企业浮动定价制度,综合考虑客户产品覆盖情况、农行交易结算情况和存款贡献等进行定价浮动,对合作时间较长、综合回报高、交易结算稳定的客户实行优惠定价。

(七)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小微企业标准篇7

一、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落实情况

以某县为例,进行分析。自2008年新税法实施以来,该县认真贯彻落实年度应纳税额低于3万元、6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累计为小型微利企业办理减税683万元,具体为:2008年1033户、285万元;2009年693户,200万元;2010年325户、115万元;2011年165户,83万元(详见下表)。

该县小型微利企业税收优惠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在所有现行优惠政策中,优惠对象上仍占主体地位。从2008年新法实行第一年共1049户企业享受到了小型微利企业优惠,占全部优惠户数的98%,2008-2011年四年间平均81%的优惠类型为小型微利优惠,说明小型微利优惠在惠及企业面上占主体地位;二是小型微利企业优惠税款比重较小,四年间,优惠总税款仅683万元,占全部优惠税款的仅0.7%,不足百分之一,这与优惠企业数量主体地位形成巨大的反差;三是小型微利企业优惠从户数、税款、优惠面等比例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优惠户数看,2008年1033户小型微利企业下降到2011年165户;从优惠税款看,2008年优惠税款285万元下降到2011年83万元;从优惠面上,2008年小型微利企业占全部所得税纳税人的28%下降到2011年的7%。小型微利企业优惠呈现的下降态势,与近年金融危机影响加重,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下滑,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小企业增多的趋势不相吻合,这说明优惠制度本身及落实管理中仍存在问题、影响和制约了优惠政策作用的发挥。

二、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存在问题

(一)制度限制多,门槛高。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要享受小型微利企业低税率的税收优惠必须满足四个基本条件:一是行业限制,即不属于国家限制和禁止的行业;二是从业人数的限制,工业不得超过100人,其他行业不得超过80人;三是资产总额符合规定。工业不超过3000万元,其他企业不超过1000万元;四是年度应纳税所得税额的限制,不得超过30万元。只有四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享受优惠政策。并且企业要享受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必须是实行查账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企业,账务健全、财务核算规范,能准确核算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这些条件的设定对处于发展和起步阶段的小企业来说,客观限制了这些企业享受税收优惠。

(二)备案手续繁琐,资料多。目前,虽然所得税优惠制度从审批制改为了备案制度,简化了流程,降低了执法风险,但备案资料仍较繁琐,尤其是对优惠税款较小的小型微利企业备案,目前的规定手续有:《企业所得税优惠事项备案报告书》、企业会计报表、工资表、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资料等。各地税务机关根据各自的管理情况又增加了一些资料,如: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凭证,发放工资清单,对照国家的产业目录对本企业从事行业的说明等。多数小型微利企业因提供不了全部的资料,不得不放弃小型微利企业优惠政策。小型微利企业优惠条件较窄,备案手续繁琐,同时优惠数额又偏小,致使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困难,享受到该优惠的企业较少,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三)管理难度大,风险高。从2008年至2011年小型微利企业优惠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小型微利企业优惠类型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但优惠税额较小,2008年-2011年四年2216户次小型微利企业,仅享受683万元优惠,户均0.31万元,但优惠户数占四年优惠备案工作的81%,可见,在税收管理工作中,尤其是在汇算清缴期间,大量的时间都花费在对小型微利企业的备案、核实、调查上,而其他优惠类型所占的时间相对就较少了。这样,一方面增加了税收管理成本;另一方面,面对数量众多的小型微利企业备案资料,对小型微利企业的条件和标准却难以界定,比如对从业人数的判定,小企业一般面临经营的不确定性、季节性用工等情况,仅从备案资料中不能准确把握企业真实从业人员,这就加大了税务人员的执法风险。

(四)计算申报不够简单明确,程序多。与原内资企业所得税政策比较,原税法下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为33%,同时对微利企业也设定了不同的低税率优惠:以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在3万元以下企业(含3万元),暂减按18%税率征收所得税;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在10万元以下(含10万元)至3万元的企业,暂减按27%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根据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大小不同,适用不同的税率,判定标准一目了然,同样是对微利企业的所得税优惠,两个文件的区别在适用对象上。原规定,无论企业规模大小、行业划分,政策执行起来简便易行;相对旧法,新法微利企业的规定限制条件过多,政策执行效率较低,影响了优惠政策的作用发挥。

三、完善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建议

中小企业覆盖面广、总量大,在扩大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市场繁荣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切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使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得以更好地落实和发挥应有的作用,建议如下:

(一)加强宣传,强化辅导。目前,要针对小型微利企业的会计人员水平低、财务核算不完善、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的特点,开展贴近实际、操作性强的培训、辅导、宣传,通过送政策上门、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倾听纳税人意见,改进和完善优惠政策,更好在发挥税收在惠民生、调结构、稳增长、保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要积极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各种账簿,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帮助纳税人全面、正确了解和掌握国家相关政策。

(二)降低门槛、减少限制,扩大优惠覆盖面。一方面,目前企业所得税法关于小型微利企业优惠设定限制条件过多,与国家统计局下发的小型微利企业标准存在差异,建议统一标准。另一方面,适当降低标准,建议参考原内资企业所得税微利企业规定,不分行业、人数、只要过到规定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标准,就可享受一定比例的优惠。政策简单、明确、方便,凡是符合国家小型微利企业标准的均可享受税收优惠,进一步扩大优惠面,还利于民,让利于民,提高中小企业活力,有利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复苏和繁荣,扩大内需,缓解就业压力。

小微企业标准篇8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难;政策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56

1 引言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当前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时指出,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十分突出。据相关统计,小微企业为国家创造了60%的GDP和50%的企业税收,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80%的城乡就业岗位,但是全国能够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仅有1000多万家,相当于90%的小微企业存在融资难问题。这就意味着,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其得到的金融服务水平严重不相匹配。从大众回馈来看,在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点大部分都集中于对商业银行的责难上,认为商业银行借贷是主因,同时他们提出的措施也都是从商业银行改变态度和方法甚至于内部变革等方面着手。但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其实有很多方面,商业银行的借贷并不是症结所在,社会多个主体是主因,其中以小微企业具备的特殊属性最为突出。因此,单从改变商业银行惜贷问题就想要改变现有局面,对商业银行来说未免有失公允。

2 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关于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类观点:“商业银行说”和“小微企业说”。

“商业银行说”,即小微企业融资难主因是银行信贷资源分配失衡。这一观点认为商业银行将信贷重点放在资产规模大、盈利能力强、偿债有保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及其他大型民营企业,而对小微企业设置了过高的准入门槛,同时商业银行产品相对单一,没有专门的小微企业信贷产品。李雪梅(2010)认为,小企业通过银行融资难,一定程度上对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阻碍。就银行业来说,应着重于转变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加快业务创新,改善融资环境,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王文烈(2010)强调,目前商业银行应该在小企业金融的战略发展进行创新,在商业化原则的框架内,实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满足自身利益的双重目标。

“小微企业说”,即小微企业融资难是小微企业本身造成的。这一观点认为,小微企业自身缺陷增加了商业银行对其审查的难度:产权过分集中,内部决策灵活性不足;无法提供足够的担保物,经营风险较大;管理水平较低,财务制度不先进。何光辉,杨咸月(2000)分析了由于漏斗效应和经济主体对坏账的担忧,很大一部分小企业会无法取得融资和担保。王华清和王嘉韵(2009)提出了包括创新制度、创建小企业融资机构、完善担保制度等一系列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

这两大派系的观点虽然表面上不同,对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原因分别放在商业银行和小微企业。但是从本质上看,却是殊途同归:最终结论均是商业银行应理顺与小微企业的融资关系,通过创新小微企业融资机构与制度体系,加大融资支持力度,从而探索出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解决方法。可以说,这两大观点的最终着力点均是要求商业银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但是,却忽略了小微企业的特殊属性问题:在市场经济下,商业银行是纯商业性经济组织,必然按照一定风险下经济利益最大化标准或一定利益下风险最小化标准来选择发展战略和合作伙伴,而这两大标准都与小微企业相悖;同时,小微企业这一经济主体并不是单一属性的,其具有一定的政策属性。通过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手段解决小微企业政策性方面的融资问题,显然成功的几率并不高。

3 小微企业市场性与政策性的界定

3.1 小微企业的市场性与政策性

在现代经济背景下,企业大小的界定应在定量指标(即规模)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竞争力、市场影响力及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定性指标,将小微企业划分为市场行为类和政策行为类。

3.1.1 市场行为类

从市场主义出发,小微企业可以划分为(发展前景好、财务体系完备、资信良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质小微企业和(缺乏完备的财务体系、资信实力、市场竞争力不足的)弱势小微企业。在其他条件均相同,如同一地域、行业、产业结构等前提下,商业银行应遵循市场规律,大力支持优质小微企业融资,适当抑制弱势小微企业的融资,既保证了小微企业的自由竞争、优胜劣汰,又符合商业银行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

3.1.2 政策行为类

从政策性(即非市场性)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引进经济学的“外部性”(即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或效益)概念对小微企业进行划分。从产业结构、导向等方面来判定企业的“正外部效应”或者“负外部效应”:正外部效应型是指这类小微企业产业结构趋向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导向倾向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能够给社会带来高就业、低能耗、低污染等社会效益。负外部效应型则恰恰相反,这类小微企业产业结构趋向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导向违背国家产业政策,且可能会给社会带来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等不利影响。因此,对于政策行为类企业,需要有保有压,扶“正”压“负”。

3.2 小微企业的市场性与政策性的冲突

从商业银行来说,虽然其应当承担小微企业融资的责任,但是在市场经济下,商业银行是纯商业性经济组织,“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以及“收益有效覆盖风险”是其遵循的原则,因此商业银行无法做到违背这一原则支持小微企业。换言之,商业银行只能选择市场化方式来解决相应的市场化问题。

从小微企业来说,对于市场行为类的小微企业,应该遵循市场规律,支持更有竞争力的,使得这类小微企业能良性、自由竞争,优胜劣汰。而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化手段来解决这类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针对政策行为类的小微企业,单纯依靠银行的市场化手段来解决这一非市场疑难问题,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对这类小微企业需要由非市场主体采取政策性手段,对正外部效应型的小微企业加大支持,而对负外部效应型的小微企业适当抑制。

4 基于小微企业的属性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4.1 市场手段解决市场化问题

4.1.1 优化信贷流程体系

商业银行应该充分考虑小微企业信贷需求,借鉴新加坡淡马锡“信贷工厂”模式(即标准化、批量化、工厂化的操作模式,达到规模效应)的成功经验,制定一套能够优化流程的标准化、定制型的小微企业信贷体系,以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达到小微企业和商业银行的“双赢”。

(1)以细分客户为基础。首先,商业银行在一定的原则下,选取合适的数据,借助计量分析方法进行标准化筛选,并划分出不同风险等级的小微企业;其次,商业银行按照低风险客户简化程序,高风险客户重点关注、有效防控的两大标准,从而实现“量体裁衣”目标。

(2)以优化流程为主体。商业银行可以借鉴“信贷工厂”模式,优化小微企业信贷流程,实现更进一步的流程化、标准化、批量化。第一,适当缩减。商业银行从减少审批流程角度考虑,通过设立专门的小微企业信贷审批中心,转变原有的支行――分行――总行的逐级审批模式,提高效率。第二,差别定制。将客户分为不同的等级,针对信用等级较低或有效担保不足的实行集体屯批制度;对信用等级较高或具备有效担保的实行调查、审批双人负责制度,实现差别化管理,高效率和低风险并重。第三,同步操作。商业银行各业务部门同时独立地开展小微企业信贷工作,从传统的纵向模式向水平并行的操作模式转变,无需逐层衔接,进一步提高效率。

4.1.2 创新风险控制方法

小微企业因其管理水平较低,抗风性能力较弱,增加了商业银行审查的难度,甚至于一定程度上阻碍可贷后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信息化水平,充分保障业务运营,以期提高信贷效率和降低信贷风险。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做到:

(1)纳入法人信用。尽管商业银行对某些小微企业进行审查、监测时面临较大困难,无法准确作出评级和选取监测方法,但是小微企业的法人(或主要负责人)的信用状况是公开的。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采取“捆绑式”激励,将法人(或主要负责人)的信用纳入小微企业信用评级和贷后风险监测体系,一旦出现不良贷款,即可降低其法人(或主要负责人)的信用等级。

(2)加大科技投入。只有以强大的信息处理技术作为保障,商业银行才能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贷后监测和管理开展更为有效的工作。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大力发展信息科学技术,尽快创建强大的数据收集、处理系统,做到信息的实时跟踪、分析;使用模型分析小微企业风险因素,加强融资约束力;实时监控相关企业的内部股权关系和财务关系,降低风险,减少成本。

4.1.3 建立员工奖惩机制

目前,贷款的不良率是银行信贷人员考核的重要指标,而小微企业恰恰由于抗风险能力较低,容易出现不良贷款。因此,面对高风险、低回报,银行信贷人员一般不会主动参与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改善现有的奖惩机制,鼓励信贷人员积极参与小微企业的信贷发展:

(1)合理明确责任。当出现不良贷款时,如果调查结果显示是因为决策失误,则由决策人自行承担;如果调查结果表明决策程序合法合规,且与信贷人员无关,则不予追究责任。另外,商业银行应该对某些刻意避开小微企业贷款的信贷人员加以惩治和约束,严格追究其责任,避免出现因噎废食。

(2)适度进行激励。在对待小微企业贷款问题上,银行除了以一定的方式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外,还需要辅之以相应的绩效奖励措施,以提高银行信贷人员参与小微企业信贷的积极性。例如,商业银行可以综合每一笔贷款的总金额、风险级别,按照一定的比例对信贷人员进行风险补偿,使得信贷人员的收益、风险相匹配。

4.1.4 拓展网络金融渠道

网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使得电子商务被广泛运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势如破竹,加上商业银行固有的人力、时间、成本限制。这表明商业银行业务渠道网络化将不可避免,这对灵活的小微企业是尤其重要的。因此,拓展网络金融渠道必将成为今后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必要手段。

(1)流程标准化。小微企业的信贷发展需要商业银行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络化信贷交易平台,该平台必须有一套标准化的流程,包含:申请、审核、签约、放款等所有步骤,使得小微企业足不出户,就能实现随时“申”,随时“审”。

(2)管理专业化。网络信贷交易平台是开放的,它的发展离不开商业银行专业的管理团队和技术装备,即强大的“硬件”支撑和“软件”支持。“硬件”是指引入电子审批、电子影像等系统,加大对电子商务技术的研发和维护;“软件”即要求商业银行按照网络信贷流程不同条线的需要,对不同岗位员工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的培训。

4.2 政策手段解决政策性问题

4.2.1 共享分类名单,奠定信息基础

目前需要政策性力量(政府)强势介入,构建一个大的数据库,包含所有小微企业相关信息,并通过“名单”的形式与所有商业银行共享,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根据该数据库对小微企业的属性进行判断,以解决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裹足不前的状况。

(1)集结多方力量。所谓的名单制管理是指在国家政策主导下,广泛收集信息,建立目标“企业池”信息库,有针对性地实施分类管理、分类支持,并对效果进行综合考评的一种全流程管理方法。该“企业池”名单的建立需要政府强势主导,联合人民银行、商业协会、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协调地方统计、工商、税收、财政等政府部门,收集包括企业名称、行业分类、企业主营业务、法定代表人名称、资产规模、生产效率、员工数量、社会贡献等指标数据,建立本地“企业池”的目标企业电子信息库。同时需要刷选出目标客户名单,传输到各信息处理中心,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

(2)确定名单形式。以国家政策为指导,依据一定的分类方法,将目标信息库中的小微企业划分成三种名单:第一,“重点支持名单”,这一名单内的小微企业“正外部效应”显著,在国家产业调整、缓解就业压力、社会责任等方面有较大贡献,因此应鼓励商业银行在融资支持方面向这一名单内的小微企业倾斜。第二,“一般支持名单”,这一名单内的小微企业“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均不显著,即并不违背国家产业调整方向,商业银行可考虑对其适度支持。第三,“限制支持名单”,这一名单内的小微企业具有显著的“负外部效应”,不属于国家鼓励和支持产业类型,商业银行可以缩小支持力度甚至不予支持,任其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

4.2.2 完善担保体系,构建坚强后盾

应该创建一个“政商共存”模式的信用担保体系,即同时融合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商业性担保机构,两者配套协作。其中,政策性担保机构贯彻国家政策,对特定企业予以支持,但无法做到有效覆盖小微企业群体;商业性担保机构则无特定服务对象,以营利为首要目标,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但担保费用相对较高。

(1)政策性担保引导。政策性担保机构虽然承担了政府的某些职能,但是却因为数量有限不能做到有效覆盖小微企业群体。因此未来政策性担保机构必须在其政府背景的优势下,给小微企业提供担保,引导商业性担保机构的担保倾向,从而达到增强商业性担保机构甚至是商业银行融资信心的目的。同时,政策性担保机构还可以对特定领域的小微企业,如前文所述的“重点支持名单”小微企业降低担保和反担保门槛,降低收费标准,发挥对商业性担保公司的引导示范作用。

(2)补偿式风险再保。目前大多数担保机构不仅需要在银行缴纳较高比例的保证金,而且要承担一定的担保风险。这就意味着:担保机构需要为不良贷款承担较大风险。因此,我国应该利用担保机构的信用互助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创建一种能为担保机构分散风险的再担保机制,从而补充代偿担保机构部分风险损失,促进担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4.2.3 提升政策补偿,坚实财政保障

小微企业信贷还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性补贴力度,实现定向调节和管理融资倾向,以期成为小微企业名单制管理强有力的财政保障。

(1)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我国应该积极发挥政府职能,建立风险补偿基金,资金来源包括政府出资,商业银行缴纳的风险准备金,社会各界捐赠等。该基金必须由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和运行。风险补偿基金主要用于对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由于支持当年新增“重点支持名单”和“一般支持名单”中的小微企业贷款所形成的损失风险进行补偿,同时对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当年新增“重点支持名单”和“一般支持名单”中的小微企业贷款比例进行相应的表彰和奖励。

(2)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除了风险补偿,政府还可以考虑对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根据小微企业名单,对支持“重点支持名单”和“一般支持名单”的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采取减少甚至减免营业税的政策,从而降低它们的融资成本,发挥税收政策对金融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使得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加大力度支持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贷款难的现状。

4.2.4 新建政策银行,开拓补充渠道

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小微企业政策性专营银行,而且商业银行内部的小微企业专营机构也远远跟不上小微企业的发展。因此,小微企业融资政策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建立小微企业政策性专营银行。结合目前银行金融机构发展情况,可以考虑:第一,改“旧”,即将现行的一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通过政策性规定,强行重组、变革成政策性的金融机构。第二,建“新”,即发挥政府主导力量,新建一部分带有政策性质的小微企业专营银行。

5 结语

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中的两个经济组织,商业银行和小微企业均有独自的法人地位和经营自。实际上兼具了政策性的小微企业不是单一经济组织,自然是无法与完全市场化的商业银行完美衔接的。因此,分清小微企业是市场化性质还是政策性质成为关键,在此基础上分别找出市场化与政策性的融资方式,才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可持续模式。

参考文献

[1]李雪梅.金融业如何进一步完善小企业融资服务[J].金融视线,2009,(12):30-31.

[2]王文烈.中型银行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发展模式研究[J].浙江金融,2010,(6):22-23.

[3]何光辉,杨咸月.中国小企业融资担保发展的理论研究[J].财经研究,2000,(8):27-33.

[4]王华清,王嘉韵.制约小企业融资的瓶颈及对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48-51.

[5]陈灿.基于信贷工厂模式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流程优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小微企业标准篇9

摘 要 银行信贷业务包括零售式和公司式,小微企业已经成为银行信贷业务的重要对象,但是小微企业具有不同于一般大中型企业的户数多、金额小、成本高、风险大的业务特点,基于实际情况,对小微企业更适合走零售化道路。本文从小微企业的主要特点和银行信贷业务的经营模式来分析影响小微企业业务发展的因素,得出银行针对小微企业走零售化信贷业务之路的结论,最后银行信贷业务进行零售化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小微企业 信贷业务 零售化

一、小微企业的贷款现状和限制因素

(一)小微企业贷款现状

小微企业包括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它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因为,小微企业已经成为为低收入人群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其收入的主力军;二是因为,小微企业为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据国家工信部和人社部统计,我国小微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 97.3%;小微企业提供了全国80%以上的就业岗位,尤其是吸纳了全国 90%以上的新增劳动力。

虽然小微企业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却不能得到与其贡献相符的社会支持,其中以融资问题尤为突出,融资问题成为了小微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最大障碍。在我国,大部分的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仍然持消极态度,金融机构仍只将大型企业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而由于小微企业本身具有信息不透明、缺乏合格的抵押品以及贷款综合成本高、信用风险大、业务规模小等原因,商业银行迫于经营成本和风险控制的双重压力,对小微企业不愿意借贷,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成为银行信贷业务的缺口。

(二)限制因素

1.小微企业自身的缺陷

(1)难以提供合格的抵押担保。抵押担保是商业信贷的首选,但是小微企业正处于成长期,资产结构不同于大企业,固定资产比例较低,主要由流动资产组成,存在着无法提供抵押和抵押担保价值不足的问题,这就导致小微企业在面对抵押担保这一要求时显得束手无策。

(2)无法提供详尽的财务信息。在信贷评估标准上,企业的财务信息评价对信贷评估结果的影响远大于抵押品、信用历史数据等评价。而小微企业资产和经营规模都较小,往往难以提供合格的财务数据。

2.传统信贷模式不适合小微企业

(1)银行信用评级和风险管控不合理。目前的贷款客户评价指标体系未考虑小微企业的特点,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小微企业因为其规模小,盈利能力有限,不具有大企业般相对完善的治理结构,员工素质不高,财务信息不透明。加之小微企业普遍处于成长期,不能很好的提供抵押担保,导致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较低。

(2)流程大中型企业化,不能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公司信贷模式为了提高贷款的安全性,无论是贷前调查还是贷中审批和贷后管理,多以一对一的客户经理服务模式为主,成本高昂,效率相对低下,而微小企业贷款需求金额小、频繁、急促,采用公司信贷模式在成本和效率上都不经济、不可取。在大中型公司化贷款模式下,不仅银行感到不经济,也难以适应小微企业贷款 “急、频、短”的要求。由此可见,公司信贷模式无法满足银行和小微企业的要求,而零售信贷模式却正好与小企业的“急、频、短”的特点相适应。

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零售化转型的几点建议

(一)细化目标客户群体。

类似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等零售化业务,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零售化,首先也要将目标客户群体标准化才能实行零售化管理。从实际出发,按照市场情况、经营环境把类似的客户群体进行细分,针对每个客户群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行不同的信贷模式,标准化其产品。首先研究市场结构,对小微企业进行细分。一是加强研究产业集群所处行业特点,选择县域经济发达、市场成熟,所处行业受经济波动和通胀影响较小、经营周期相对稳定、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日常认知度高的产业集群,积极跟进。二是根据产业集群不同经营特点,细分客户群体,创建产品和风险缓释措施创新机制,探索多种贷款方式。三是完善专业经营中心建设,做到一个中心支持一个重点行业,将该行业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中心可以利用产业集群带来的信息、成本、原材料和市场的集中优势,增加对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的解读能力,逐渐成为某个整体行业链的“金融管家”。

(二)提供标准化产品

在细分客户群体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客户群体,量身定做适应客户群体的产品,把产品标准化。一是标准化客户准入门槛,通过完善信用评分制度,针对客户群的共同特点,运用信用评分制度筛选客户,标准化客户准入门槛。二是标准化客户担保措施,针对客户的标准化,在担保措施上的共通性,标准化客户的担保措施。三是标准化客户风控措施,针对客户的生产经营流程中的共通性,提炼共同的风控指标,在其流程中嵌入相同的风控措施,实施标准化的风控。由于产品标准化程度与客户细分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客户细分是产品标准化的基础。

(三)完善信用评分制度

信用评分制度是小微企业零售化的核心之一,信用评分系统能保持贷款承销标准的一致性,提供给贷款者借款者未来还款状况的评分,需要体现较高的科学性。信用评分技术可以极大的降低小企业授信申请和监控中所需的时间和成本,评分卡中的“硬信息”取代了银企间长期建立的“软信息”,借、贷者之间的关系更趋非私人化,实现类似于消费者和信用卡发卡银行的关系一样。

具体做法如下:一是进一步完善评分卡制度,将评分卡应用扩展到贷前受理、贷中审查审批贷后管理完整信贷全流程,替代和精简部分业务表格。二是将小微企业评分卡模型与个人经营类评分卡模型相结合。一方面,在建立评分卡模型时应该考虑以下对企业信用风险影响较大的指标:企业资本结构、资金周转状况、股权状况、企业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企业主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对企业持股、个人资产和负债、从业经历以及抵押物情况和所属等。另一方面,适当增加企业主维度指标权重,更能体现小微企业的经营特征和决策习惯。三是将客户评价评分卡模型与担保措施评价模型结合起来,实现担保评价的信用评分。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4)02-000-01

摘 要 在全新经济形势下,我国石油机械销售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在给石油制造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严峻挑战。笔者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石油机械销售现状,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探索出了有效发展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石油机械 对策 销售渠道 品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给我国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崛起带来了机遇,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合资企业并存,这些都在促进石油工业快速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市场全球化也使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在这个市场全球化竞争的大背景下融入国际市场、保持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石油机械销售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当前已成为石油机械的制造大国,也是发展中国家唯一能够生产出成套石油钻机的国家,机械的技术和质量含量已经接近国际水平,在国际石油机械销售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市场比例。在全球范围内,石油能源储量很大,石油需求量不断增加,这就促进了石油生产规模的扩大,给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契机,目前,我国生产的石油机械设备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逐渐向国外市场推进,进一步加快了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规模的拓展步伐。在此过程中,市场竞争形式愈演愈烈,在石油机械销售市场中,产品、技术、服务、品牌、价格等都在逐渐成为竞争集点。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石油机械产品种类较少,技术含量较低,在全球市场中领先于国际水平的国内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企业非常少,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生产规模为美国、日本的1/5和1/4,但是人均劳动生产率却只有两国的1/25、1/26,在制造结构方面,仍以轻工业为主,而在专业技术方面,大多主体生产技术由国外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发展较慢是由企业资金、自我发展能力、技术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销售渠道、市场、管理、人员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引起的,因此,我们应努力改变现状,寻求最佳发展战略,不断开创石油机械销售新局面。

二、石油机械销售对策研究

2.1深入分析市场环境

要做好石油机械销售,首先就要对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对市场供求进行预测,进而正确判断出石油机械所面临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根据市场形势做出灵敏反应,制定合适的销售战略。首先,分析市场环境,近年来,全球石油能源供需格局在逐渐发生变化,石油需求中心向东部扩散,供应轴心向西部转移,在这些新特征下,我国石油需求与日俱增,石油机械装备需求量也随之上升,可以说是市场对石油能源需求的上升促成了石油机械设备的市场需求。另外,分析市场竞争力和竞争者,正确认识石油机械产品面临的市场和竞争的双重压力,比如国内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并存必将会加剧市场竞争,而跨国企业逐渐进入我国石油销售市场也促使新竞争局面的产生,国内企业面临着不小的竞争压力。所以,在掌握市场环境和竞争形势下,企业要时刻保持自己核心竞争力,进行产品创新,拓展销售渠道,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加强内部管理,争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进行产品创新

总的来说,石油机械制造企业还有着非常广的发展空间,我们首先要保证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主导地位。实践表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影响客户选择的主要因素,因此,应依靠先进科技,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引入新工艺、新材料,积极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质量和可靠性,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以吸引更多客户,拉动内需增长。另外,应将信息技术、制造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全面贯穿于产品生产全过程,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2.3拓展销售渠道

对于是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来说,市场是产品销售的最重要资源,那么销售渠道必然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之一,是企业进行产品设计、信息传递、寻找客户、达成协议的必经之路,也是企业的命运之绳,只有合理选择销售渠道才能保证销售策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我们必须正确掌握市场形势和市场环境变化趋势,加强分销渠道建设,促进石油机械销售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以更好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内部应当建立起全面、有效、灵活的销售统计信息系统,以对快速变化着的市场环境做出敏捷反应,同时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拟定市场销售计划,做到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以及资金的正常循环,进一步扩大石油机械市场占有率。

2.4努力树立品牌形象

企业要想立足市场竞争,还应转变传统经营观念,强化品牌意识,把握市场形势,突破重围,加大优势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力度,努力打造自己品牌,同时注重客户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客户价值,积极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通过提升产品服务含量来提升其价值含量,树立产品和企业在客户心中的良好形象,以品牌带动研发、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最终达到品牌经营目标,形成企业产品品牌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互动、统一协调关系。

三、结语

总之,在市场全球化竞争的大背景下,我国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企业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当前市场竞争力,从产品、销售渠道、品牌、管理等方面制定最为合适的销售对策,积极进行产品创新,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努力开拓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企业还要树立自己的品牌,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尽快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市场形势,融入并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虽然当前我国石油机械销售仍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是其发展空间非常广阔,只要我们正确把握市场形势,树立远大前景,加大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树立品牌形象,未来企业必将会突破重围,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锋.浅谈我国石油机械销售的现状.现代商业.2010,45(29):145.

小微企业标准篇10

【关键词】微型企业;融资;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032-02

一、微型企业的概念

无论从相关制度,还是学术研究等方面,我们对于微型企业尚无标准定义。大家主要通过三方面对微型企业的定义进行阐述。首先是2003年《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的文件,它有对我国大中小企业的标准进行了阐述,按此标准,可认为微型企业从属于小企业,且是小企业中最低端的那类;其次是相关学者对微型企业的阐述。相关学者指出微型企业是由一般家庭或个人建立的、员工不超过7人的小型企业;再次是国外学者对微型企业定义的阐述。美国国会在《微型企业自力更生法》中规定,微型企业既是由低产家庭创立、经营的员工人数低于10人的小型企业。据上述对微型企业的界定,再结合中国实际,文章可将微型企业界定为:具有法人资格,雇员在15人以下且资产总额在200万元以下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个人或家庭集体的经济组织。这类企业具有产销高度统一,雇员少,自主经营,家族管理为主,在国民经济中不占垄断地位等特征。

二、微型企业融资的概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企业发展的环境已经迅速随之改变。虽然我国中小微型企业早已成为国民经济里极具发展潜力的力量,可作为企业壮大关键之一的融资问题一直束缚着企业核心的更好发展。2011年,在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秋季报告会上,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黄利斌指出,中国微型企业经营相当困难,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2012年,国家统计局调查表明,融资难是我国四千万中小微型企业正遭遇的主要问题。七成以上受访的中小微型企业预计在未来六个月内将基本无利润甚至可能小幅亏损。中国四千万中小微企业创造商品总值大约占我国GDP的六成左右。可工信部的数据表明,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大约只有2.9年,相当于每分钟平均有两家中小微型企业倒闭。大多中小微型企业都有长期贷款没着落、短期贷款缺口较大等困难。可见,融资不畅早已成为微型企业发展的短板。

三、微型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微型企业融资难是长期存在的客观现象,各级政府一直都高度重视,也在不断加大对微型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融资难的问题有一定缓解,但尚未得到彻底解决。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一)融资途径不足

相关调研显示,微型企业的融资途径一般由银行信贷、民间借贷两大类,多数企业以银行信贷为主。七成企业拥有两种或以上的融资途径。五成微型企业将民间借贷当做第二种选择,仅有少数企业以股票发行,外部自然人或企业入股的途径直接融资。有九成微型企业指出,现在仍然以银行贷款当做主要的融资途径,且银行信贷资金占其所有资金的比重还将会有一定提高。在向银行贷款难的背景下,三成调查者表示对短期的小额融资将会先从亲朋好友那借用,约五成的微型企业采取民间借贷的途径。

(二)融资代价过大

我国大银行对微型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会上浮30%上下;中小银行的上浮比例大约在30%至50%不等;农村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大约在50%到100%;若微型企业无抵押品,它们通常要向担保公司支出3%至5%的操作费,且原本要由担保公司向银行支付的20%的风险保证金,也会被转嫁到微型企业身上,使其只能获得申请贷款额的80%的融资资金,还要向担保公司提供反担保;若微型企业办理抵押,就要支付抵押评估及登记的费用。所有融资成本并起来,综合成本大约达到15%到20%。据《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秋季报告》表明,2011年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率只有6.05%,何况小微型企业的利润率只有3%左右,可见微型企业融资成本之巨。

(三)微型企业自身的不足

微型企业的管理基础较薄弱,一般普通缺乏较好的公司治理环境,自有资金不足,资产负债比例失衡,内部管理混乱,信息不够透明,资信度较低,财务制度不足,可抵押资产不多,盈利模式不健全,经营风险较大,技术水平较低,它们往往难以适应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这些都降低了微型企业直接向银行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微型企业的融资困难还受其本身经营决策的约束,譬如微型企业还受到楼市、股市、石油和煤炭市场及黄金白银市场等投机行为的驱使,将资金挪去投机,进而导致其实体经济缺乏资金。

四、对微型企业融资方案的思考

(一)拓展微型企业融资渠道

我国应不断扩大微型企业短期融资券、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的发行规模,积极稳妥发展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相关融资工具,继续推动交易所市场与场外市场的建设,优化微型企业股权质押的融资环境,以及积极发展微型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信用保险。与此同时,还应紧抓国家推出创业板这一良机,踏实加强上市培育力度,积极发挥财政资金之引导作用,充分利用财政扶持企业上市专项引导资金,鼓励并扶持一批优质微型企业到创业板直接融资。

(二)加大资金供给量

我国应建立部级、省级、市级微型企业融资的补助资金,以用于微型企业融资信用增进及融资费用的补助,尽量让微型企业融资成本与大中型企业相当。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一百万元以下的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及予以定期考核。对微型企业贷款的余额与客户数量超过相应比例的金融机构,在网点设置、机构准入、不良率考核等方面适当放宽标准。建立并逐渐完善银行新增微型企业贷款的激励体系,定期考核微型企业的贷款增量,对收效显著的金融机构给予相应奖励,促进金融机构增大对微型企业贷款的资金投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