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农产品内贸易状况分析

时间:2022-06-28 03:29:28

国内农产品内贸易状况分析

1、G-L指数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我国24章农产品的每章贸易指数均大于0小于1,说明2001~201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均存在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其中,02、03、04、06、08、11、14、22、23、24章农产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这些产品有产品种类的多样性或者质量方面的优势,07、09、15、16、20章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历年均小于0.5,说明我国在这些产品上是以传统的资源禀赋优势参与国际贸易的,具有比较优势。这五章产品基本上属于适合中国现阶段资源禀赋状况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些产品劳动要素含量较高,资本和技术要素含量较低,从而形成比较优势。计算结果表明,从第一类农产品的GL指数来说,2006年达到最高峰0.75,2011年达到最底峰0.58,仍然是大于0.5,指数波动幅度不大,产业内贸易表现出稳定性,且占据优势,说明第一类农产品以HS章为基础产品计算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第二类农产品历年GL指数均小于0.5,处于较低水平,体现出了一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第三类农产品的GL指数在2001年达到0.26,为最高值,其他年份的数值几乎等于0,说明该类农产品基本属于产业间贸易;第四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在2006年以前保持着稳定,2006年以后有所上升,表明我国在第四类农产品贸易中产品的多样性或质量、档次方面优势在不断上升。从整体来看,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在0.5左右浮动,且历年均小于0.5,说明我国农产品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还未占到优势,也表明我国农业仍旧是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贸易的。从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呈波动性下降,从2001年的0.48到2011年的0.39,说明我国农产品正在丧失产品多样性及质量方面的优势,而传统资源禀赋优势在扩大。2、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以HS章(二位编码)的产品为基础产品组合计算出HS各类农产品的B指数。其基本计算方法是先计算出每章农产品的边际产业内贸易B指数,每类农产品中各章B指数加权平均得到每类农产品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以每类农产品的进出口总值占整个农产品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作为权重,用每类农产品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平均来衡量我国整体农产品边际产业内贸易水平,计算结果如表1。

表1我国农产品B指数分别为0.26和0.39,这两个年度的贸易增量主要是产业间贸易增量,其他年度的B指数在0.5左右,产业内贸易增量占了主要部分。该类农产品的B指数波动幅度比以HS类为基础产品计算的波动幅度要小很多。从第二类的结果来看,只有2005~2006年度的B指数为0.63,达到了0.5以上,其他年度的B指数均小于0.5,说明该类农产品在计算期内的贸易增量主要是产业间贸易所带来的。从第三类的结果来看,该类农产品的B指数均小于0.5,且有部分年份的B指数等于或几乎等于0,表明第三类农产品的贸易增量主要来自于产业间贸易。从第四类的结果来看,该类农产品仅在2007~2008年度的B指数大于0.5,其他年份B指数在0.3附近波动,表明该类农产品的贸易增量仍然主要来自于产业间贸易。我国农产品的整体B指数都比较小,最高为2005~2006年度的0.44,表明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主要是产业间贸易引起的,然而我国农产品B指数从2001~2002年度的0.20,增长到2010~2011年度的0.32,说明产业内贸易在我国农产品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Thom&McDowell垂直和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首先计算出HS各章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各章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乘以各章在同一HS类中某章农产品进出口增量占闽台农产品进出口某类总增量的比重,后求和,得出某类农产品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HBk),然后按HS类计算出各类的边际总产业内贸易指数(Ak),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VBk)为边际总产业内贸易指数与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之差。边际产业间贸易水平为1与边际总产业内贸易指数(Ak)的差,因此,通过计算边际总产业内贸易水平,也可了解边际总产业间贸易水平。计算结果如表2。(表2)按照HS类和整体农产品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水平指数的状态空间,可将其划分为四个子空间:纯粹水平产业内贸易、弱水平产业内贸易(强垂直产业内贸易)、强水平产业内贸易(弱垂直产业内贸易)和纯粹垂直产业内贸易。以2010~2011年度为例,从表2中可以观察到我国农产品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状况。第一类农产品边际总贸易指数为0.96,表明第一类农产品的增量96%来自产业内贸易,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49,大于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0.47,表明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并存,但属于强垂直产业内贸易类,因此第一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第二类农产品边际总贸易系数为0.67,贸易增量主要来自产业内贸易。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27,小于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0.40,说明此类农产品是强水平产业内贸易类;第三类农产品边际总贸易指数为0.12,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12,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说明第三类属于纯粹水平产业内贸易,但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非常小,产业间贸易在该类农产品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第四类农产品边际总贸易指数为0.79,产业内贸易占主导地位,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33,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46,表明该类农产品贸易属于强垂直产业内贸易。从整体上来看,2010~2011年度我国农产品边际总贸易指数为0.71,表明该年度我国农产品贸易增量主要来自产业内贸易,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32,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39,说明我国农产品贸易属于强垂直产业内贸易。在第一类农产品中,10个年度里有7个年度水平产业内贸易是大于垂直产业内贸易,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水平产业内贸易特征,产业内贸易带来的增量主要来自水平产业内贸易变动的结果;在第二类农产品中,2个年度中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其他8个年度中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且差异较大。计算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带来的增量主要来自垂直产业内贸易变动的结果;第三类农产品只包括第15章,全部体现为水平产业内贸易,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在第四类农产品中,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交替拉升,各占优势,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共存现象。在整体来看,我国农产品垂直产业内贸易在8个年度中大于水平产业内贸易,且差异较大。计算结果表明: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增量主要来自垂直产业内贸易,在总体上质量、档次有所提高,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各项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图1)就第一类农产品而言,2001~2005年间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说明我国在活动物、动物产品这类农产品上具有多样性的优势,2005年之后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有所下降,说明这段时间内我国的动物产品是以传统的比较优势参与到国际贸易中的;第二、三、四类农产品的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较低,说明这三类农产品款式、规格的多样性不够,产品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

首先,从整体农产品角度看,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是存在的,按章计算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小,表明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总体上是较低的。从产品分类的角度看,我国四大类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在不同的年份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但总体上仍为波动运行态势。总之,我国农产品贸易存在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并存的现象。其次,从Bruelhart边际贸易指数看,不论是以HS类为基础产品分类还是以HS章为分类计算的我国农产品边际产业内贸易在各个时期有一定波动。我国农产品B指数是波动上升的,说明产业内贸易在我国农产品贸易增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从Thom&McDowell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测度结果来看,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表现出比较强的以技术差异为特征的垂直产业内贸易。但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都相对较低,说明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多样性和质量档次,以更加有效地参与到国际农产品贸易中。总的来说,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总体不高,竞争优势不够明显,应进一步加大农业技术转化和推广,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投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的多样性,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整体产业内贸易水平,增强我国农业长期发展能力。

本文作者:焦琳工作单位: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