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形势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08:11:17

国内形势论文

国内形势论文范文篇1

一、加强思想建设,学习宣传工会法加强教师的政治学习,制订了每周一为学习日的制度。有计划地组织教职工学习了“三个代表”内容;学习了“中国工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计划生育“一法一例”及国际国内形势;学习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内容。加大了师德教育力度,使教职工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十二月举办了《工会法》、“中国工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计划生育“一法一例”及国际国内形势等综合知识竞赛。

二、加强素质教育理论学习,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的教师队伍。

⒈要想实现教育创新就必须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为先导。因此,我们狠抓现代教育思想建设,建立完善学习制度、评比制度,鼓励教师勤学习、勤记录、勤积累,引导老师撰写教育论文,教育笔记及心得,进行素质教育个案研究。采取多种形式激励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念,树立起全新的教育观、质量观和管理观。鼓励教师继续深造,自学成才,本学年有位教师在电大深造并完成了全部学业,××教师参加福建师大教育系自学考试,完成了所有科目取得了毕业证书。

⒉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以适应幼教改革发展的需要,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干部教师的学习。近一年来,幼儿园先后组织干部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例组织教师××××××等去市实幼、区实幼、参加市幼儿园课改观摩活;组织全体教师和部分家长参加市妇联举办的市家庭教育知识讲座,由全国知名家庭教育专家王东华教授讲座等,促进教师的知识理论不断得到更新,取得了不少成绩,在各班级环境创设评比活动中小一班、小二班获一等奖,大二班获二等奖;教师绘画作品及指导的幼儿绘画作品幅,参加市老少书画展,其中幅获一等奖,幅作品获二等奖;幼儿舞蹈《竹筒声声》参加市关工委、市教育局、市广播局组织的《纪念同志诞生同年》评比活动,并获二等奖。;××撰写的论文被市里选送到省里参加省幼教研究会六届二次年会论文评选,获三等奖,并收入汇编等。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近一年来,组织教师探讨课程改革情况并制定幼儿园课程改革实验计划,本学期向市教学研究室幼教组申报了一个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即:《活动区材料的选择,开发和利用研究》,同时为市课改园成功地承办了市教研室组织的“市教育教学教学汇报会”,向全市汇报课改情况,××执教的大班活动《好玩的纸》和××执教的大班活动《豆子大集会》受到市幼教同行、及市教科所初教科主任等人较好的评价,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大启迪。

⒊继续开展“以老带新”结对子活动。一级以上的教师带一名新教师,制定培养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活动,抓好新教师的培训工作。每月老教师听新教师一次的教学活动,对新教师进行手把手的培养,肯定新教师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提出可行性建议。新教师听老教师二次的教学活动,吸收老教师的优点,在经常的观摩活动中使新教师尽快地成长,同时也提高了老教师的教育评价水平。

开展教学验证活动组织的是验证主题活动《玩毛线》主题探索活动《有趣的蔬菜娃娃》,并组织教师探讨研究。

三、开好教代会,加大民主管理力度。

⒈选举成立教代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

⒉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对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组织教职工开展“教职工提案征集活动”并请行政领导针对具体内容讨论、立案。并对职工大会提案落实情况汇报,未落实说明原因。

四、维护教职工利益,为教职工办实事好事,组织参加各项活动。

1、我园工会干部经常深入教职工之中,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建议,及时了解教职工的疾苦,满腔热情地为教职工服务。做到了上情下达、下情上报,使工会发挥了联系党和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⒉我园为教职工办实事好事,开展各项有益身心健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积极参加教育工会组织的“庆‘三八’扑克升级比赛”活动。

()表彰先进,弘扬敬岗爱业,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积极做好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工作,以推动师德建设。今年“教师节”召开庆祝会,表彰了××教师获市“先进思德工作者”,还表彰奖励了名园级先进工作者。

()月为全体教工进行体查一次。

()组织卡啦晚会若干次

()关心群众疾苦,经常开展送温暖活动走访慰问生病教师、家属12人次。看望生小孩女教师人。

()在教职工的生日来临之际,为他送上一份礼物,送上一句温馨的话语,体现了浓浓的情意。

()组织教师绘画比赛、保育员整理枕芯比赛、炊事员包水饺比赛。

五、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会干部的自身素质。

1、工会干部自觉参加学校一切政治、业务学习,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深入教学第一线。兼课、听课、评课,每学期不少于30节,并包组蹲点。努力成为懂教育教学,会管理的称职干部。

2、每年初制定计划,安排活动。及时记录、总结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努力做好工会工作。

3、工会每月召开一次全委会,如有重大事情及时召开会议,研究解决。

⒋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管理好工会财产。

国内形势论文范文篇2

[论文摘要]外事翻译在边防涉外事务处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边防外事翻译实践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外经济、文化、科技等交流的日益扩大。边境形势变得日趋复杂,涉外问题日益增多。担负着边境一线管控任务的公安边防部队随着形势的发展,根据与邻国双边关系发展的需要及针对具体事件,与邻国相应边防部门的交流、会谈、会晤、联谊及临时性的约见不断增多。作为一名翻译,在参与对外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更应时刻注意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笔者曾两次担任省级会谈的主译,经常性参与定期会谈、会晤、联谊及临时性的约见。结合实践,就边防涉外翻译中如何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谈几点体会。

一、翻译人员在公安边防涉外事务处理中的重要作用

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是利用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的内容进行准确而又完整地表达。无论是在融洽的联谊中,还是在严肃的会谈场合。翻译的人员的作用和地位都是比较突出的。准确的翻译不仅可以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创造和谐的会谈氛围,更可减少理解上的歧义,确保会谈双方观点的准确表达,确保会谈事项的圆满完成。“边防无小事,事事通中央”,从一个侧面凸显了翻译人员在边防对外活动中的重要性。

二、涉外性是公安边防部队的三大特性之一,保持高度政治敏感性在公安边防外事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公安机关的性质,即公安机关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公安边防机关是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武装性、执法性、涉外行是公安边防机关的三大基本属性。

公安边防机关在边境管理活动中,依据国家的授权,按照我国对外方针、政策以及与有关国家签订的边界(境)制度条约、协议、协定,与有关国家相互合作,打击跨境犯罪,进行边境会谈、会晤,协商处理发生在边境地区的涉及双方安全和利益的边境事务,在诸多方面建立了涉外工作关系,成为我国对外工作的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边防部门同周边国家的合作联系机制的不断完善,边境管理的涉外性将更加明显。当前,边境地区社会治安总体平稳。但是,不稳定的因素也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在维护边境地区稳定中,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切实增强政治敏感性,做好公安边防外事工作,确保边境地区社会稳定。

三、在公安边防外事工作中,如何培养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一)增强爱国情感,坚定政治立场

爱国主义是我军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也是战斗精神不竭的力量源泉。作为一名边防官兵,就要不断增强爱国情感,努力培育与推进中国改革事业相适应、与革命军人特殊使命相一致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决克服崇拜金钱、讲求实惠、贪图安逸、计较得失等不良倾向,自觉把牺牲奉献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同时,还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始终坚持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树立全局观念,善于从国际形势和国家战略大背景中领悟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一切行动都要自觉服从国家政治和外交斗争的需要;强化使命意识,牢固树立“外事无小事”的思想,时刻听从党的指挥、服从战略全局的部署。

外事翻译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原则性都很强的工作,不但涉及到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还涉及到外交关系。所以,一定要始终保持强烈的爱国热情,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声誉。有人说:作为警察,身体不好是“废品”,学习不好是“次品”,但政治思想不好则是“危险品”。在公安边防领域,尤其如此。(二)及时掌握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认真分析政治热点问题

公安边防外事翻译人员要要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深刻认识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内政和外交的紧密联系,科学把握世界的深刻变化及其特点,主动顺应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时代潮流,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正确观察、看待、分析和把握国际形势,是公安边防外事翻译人员应当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公安边防外事翻译人员掌握了这种能力,才能够立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放眼世界,善于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方向,掌握发展全局,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外事工作;另一方面也可确保在对外翻译场合中,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均要保持政治敏感性

外事交往对象主要是国际机构、国际商业集团组织、其它国际政治实体,我们必须清醒地认清国际形势,看到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长期以来的和平演变、人权攻击以及领土分化等行为,因此,外事翻译工作不同于其它普通翻译,要有足够的政治敏感性和警觉性,不给国外任何敌对势力以可乘之机。从国家大局来讲,外事翻译代表着国家的对外形象,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翻译的特定的要求,正如总理曾说过“外交人员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外事翻译者翻译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有着符合国家和政策的原则,在翻译时反映国家的立场、政策和态度,不能具有丝毫的随意性。

国内形势论文范文篇3

从哲学思维方式上探讨邓小平和谐思想产生的根源,我们需要对邓小平和的哲学思维方式进行比较研究。

把革命战争年代养成的战争思维和斗争思维模式无意识地应用到了中国建设问题上,从而错误地估计了当时中国的矛盾性质,发动了灾难性的运动,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损失。今天我们最需要反思的就是错误发动的深层原因,引以为戒。

从心理学上来讲,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往往具有惯性,在某种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极轻易带到另外一个历史条件下,并且往往是无意识的,从而影响了这个人对某一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这突出表现在在实践与理论关系的脱节这一奇特的悖论上,如虽然在理论上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可能分两个阶段,但在实践上却发动了“”运动,虽然在理论上提出了要正确区别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但在实践上却发动了“”,这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

的哲学思维方式,突出表现在他占主导地位的战争思维和斗争思维上,这在他写的《矛盾论》中得到了鲜明的表现,虽然在开篇中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但全文主要强调的是矛盾的“斗争性”的一面,而较少提及矛盾的“统一性”的一面,这在他解读列宁的一段话中鲜明地表现出来:“列宁说:‘辩证法是这样的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怎样能够是同一的,又怎样成为同一的(怎样变成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列宁这段话是什么意思?一切过程中矛盾着的各方面,本来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过程里和人们的思想里,都包含着这样带矛盾性的方面,无一例外。单纯的过程只有一对矛盾,复杂的过程则有一对以上的矛盾。各对矛盾之间,又互相成为矛盾。这样地组成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和人们的思想,并推使它们发生运动。”[1]

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不是从事物的既对立又统一中去理解矛盾,而主要是从“斗争性”去理解“矛盾”这一范畴,这就规定了他哲学思维方式的路径即斗争性思维方式。正如一位学者指出的:“的前半生生活于激烈的阶级斗争年代,他的思维深深地打上了这一时代的烙印,‘斗争性’深入地植根于他的哲学思想和性格之中。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斗争的哲学:斗则进,不斗则退,不斗则垮,不斗则修;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更是其乐无穷。他强调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2]

与不同,邓小平虽然也经历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但在新的历史形势下能够从战争时期的斗争性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并在建国后形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和谐思维模式,这集中表现他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和对外政策上,例如,在1975年3月5日的中共省、市、自治区委员会主管工业的书记会议上的讲话《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中指出:“讲,要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听说现在有的同志只敢抓革命,不敢抓生产,说什么‘抓革命保险,抓生产危险’。这是大错特错的。目前生产的形势怎么样?农业还比较好一点,但是,粮食产量按全国人口平均每人只有六百零九斤,储备粮也不多,农民的收入就那么一点。工业方面,那就确实值得引起严重注意。现有的生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去年一年,工业生产情况是不好的。今年是第四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生产再搞不好,势必影响第五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我们必须预见到这种形势,认真抓这个问题。”[3]这表明即使在期间,邓小平已经显示出不同于的致思取向,这在之后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更加凸现出来,这在深层次上其实是两种哲学思维方式在政治实践中的外在表现。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安定团结,要和谐有序,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建设社会主义。他指出:“要建设,没有和平环境不行”。[4]

正是这种和谐思维方式使得邓小平能够把看似具有对抗性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公有制与私有制等方面的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堪称是一个伟大创新和奇迹,如果没有和谐的哲学思维方式是很难想象的。

在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特别是“”的动乱之后,广大人民群众迫切希望有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邓小平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果断地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混乱局面,营造出一个统一、和平、有序的社会环境,带领全国人民一心一意建设小康社会。邓小平多次强调,只要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我们就要抓紧利用和平时机搞建设,即使发生了战争,打完之后也要及时建设。所有这些都表明了邓小平占主导地位的是和谐的哲学思维方式。

二、对国际国内形势所作的新的判断

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规定了一个人的致思取向,这突出表现在和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不同的分析上。“三个世界”的划分的理论还带有意识形态的印迹,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的思想,对国际形势做出了新的判断。

1974年2月,主席从战略意义上提出了“三个世界”这一概念。他在会见来华访问的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又说:“美国、苏联原子弹多,也比较富。第二世界,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原子弹没有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富。但是比第三世界要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国际形势所做的判断,但也会形成冷战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和前面所讲的“斗争性”哲学思维方式是一脉相承的。正是基于这种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最终发动了“”,由此可见,一个领袖人物的思维方式和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对一个国家的走向的重要影响,特别在那个对权威高度信任的时期,更是如此,其中的教训是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早在1985年,邓小平就指出,“我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有变化,对外政策也有变化”。在1987年5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荷兰首相吕贝尔斯时就说:“对于总的国际局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这一点,我们两国的观点一致。一九七八年我们制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方针,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判断上的。要建设,没有和平环境不行。我们在制定国内搞建设这个方针的同时,调整了对外政策。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有利于和平。我们不打别人的牌,就是说不打苏联的牌,也不打美国的牌。我们也不让别人打我们的牌。”[4]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邓小平的社会和谐思想渐渐明朗起来:一是改变了对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看法,认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二是调整了过去建立的反对苏联霸权主义一条线战略;三是主张“谁搞霸权主义就反对谁,谁搞战争就反对谁”。20世纪后期,世界形势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有利于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总趋势。面对国际形势的这种新变化,邓小平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刻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4]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要问题的思想,揭示了当今国际局势的主要特征、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这个思想为我们党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对外开放以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也为我们党在复杂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冷静沉着,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提供了明确的指针。

对国内形势的判断,集中表现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上,1981年6月,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使用了“初级阶段”这个用语,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并基于这种认识,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国家的主要任务。

当今世界,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发展离不开和平,和平也离不开发展。一方面,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另一方面,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长久和平的重要基础。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的论断,十三大以后被我们党概括为“时代主题”。这一概括对于我们党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制定正确的内外政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志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进一步明确指出:“追求和平与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

三、邓小平特殊的传奇式的人生经历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这说明环境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同样,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与他特殊的人生经历具有内在的关联。

为大家所熟悉的是邓小平“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1931年夏,邓小平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邓小平是提出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坚定实践者,为此受到了当时“左”倾路线的迫害。他和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等人拥护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坚决主张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反对“城市中心论”,反对“左”的土地分配政策,结果被当时党内的“左”倾领导者撤职,被打成所谓的“邓、毛、谢、古集团”。这是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严重挫折。1966年,“”一开始,邓小平就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被剥夺一切职务。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二次严重挫折。1969年10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在当地拖拉机修造厂劳动。在江西的三年,他读了许多马列著作和古今中外的书籍,并结合中国实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了更深入的思考。1971年9月,反革命政变阴谋被粉碎。1973年,重新起用邓小平,并恢复其国务院副总理职务。称赞他“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邓小平受命于危难之时,再次从严重的政治挫折中崛起。1975年1月,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邓小平召集军队干部会、省市委书记会、农业会议、科学院会议,系统地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这些会议的中心议题都是“整顿”。全面整顿,就是全面纠正“”的错误,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改革的实验。整顿的实质是系统纠正“”的错误,矛头直指“”。由此,邓小平再次受到错误路线的打击,被指责为搞“右倾翻案风”,再次被错误地撤消党内外一切职务。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三次严重挫折。但是,整顿的业绩和他在整顿中表现出来的风骨,已经赢得了党心、民心、军心,为粉碎“”准备了广大泛的群众基础。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举国哀悼。同年10月6日,“”被粉碎,长达十年的“”结束,举国欢腾。悲喜之际,全国人民都关注着之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在1977年3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王震提出要邓小平出来工作。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在1976年被错误撤消的一切领导职务。邓小平第三次从严重的政治挫折中崛起。

正是邓小平“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使他认识到和平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像“”、“”这样的政治运动对一个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邓小平要把解构的社会秩序重新建构起来,为此邓小平指出:“要批判‘左’的错误思想,也要批判右的错误思想”[3],并尖锐地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4]有学者曾这样评论道:“在对主观与客观、人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上,邓小平当然不像那样自觉和善于从理论上予以说明,但是他对于客观规律、因果联系、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质、趋势这样的东西却有着自然而然的信仰,他是一位天生尊重科学、相信事实的理性主义者。如果说诗人气质对领导经济建设有害无益的话,那么,邓小平的脚踏实地和现实主义态度则应当归功于他本人基本上没有浪漫气质。”[6]

同时,邓小平“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也使得他第三次复出后在没有这样的权威在上面影响自己的决策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低调地有序地开展工作,并通过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使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定地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开拓新道路的进程中,他尊重实践,敏锐把握时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别国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新新办法,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另外,我们在考察邓小平的人生经历时,也不能忽视他在国外的生活的经历对他和谐思想形成的影响。邓小平1920年9月到法国勤工俭学,1926年到莫斯科学习,这些国外的经历使他对西方和苏联的工业化深有感触,这对他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的基本路线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学者曾这样评论道:“邓小平却相反(指和相比,引者注),他是一位对客观规律和科学精神抱有特殊尊重态度的人,在这一点上,他与恩格斯的思想十分接近,甚至与整个西方的文化传统比较接近(这跟他早年留学西欧,并一生关注西方世界有直接关系)。”[6]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邓小平在哲学思维方式、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人生经历等方面与不同,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虽然他本人没有明确提出“和谐社会”这一概念,但在他的内心身处无不渗透着这一思想,从而把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了康庄大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陈和平.邓小平哲学思想比较[N].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徐圻.巨人之间的哲学差异——从马克思、恩格斯到、邓小平[N].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7]张丽璇.论邓小平的和谐社会思想[J].江汉论坛,2005,(8).

国内形势论文范文篇4

近几年来,在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在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现总结如下:

思想上,入党四年来,一直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与党保持一致,关心国际国内形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认真学习党的章程,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八荣八耻”,严格执行院、科两级各项规章制度,时刻牢记“八不准”,并贯穿于平时工作中,果断拒绝红包和各种形式的回扣。尊敬领导,团结同志,急患者所急,想病员所想,果断不做损害患者利益的事,不做损害医院名誉的事,更谈不上敲榨病人的钱财,让自己做一个社会、群众普遍赞扬的、医德高尚的医生。每周,组织科室进行政治学习,使科室同事思想上与医院保持一致。在今年6月份开始的反商业贿赂活动中,从我做起,积极参与反商业贿赂活动中,并主动宣传,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四周的同事,使科室成为一方纯洁的土地。

工作上,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主动参加机器维修、模似机安装调试,配合工程师协调并处理各项工作。积极创造就治环境。对待病人态度和谒,动作轻柔,交待病情到位,精确定位,精确治疗,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及时处理各项并发症。治理病房,增加科室收入。一年中,多次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了解放疗前沿知识并灵活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安全是科室乃至是医院的头等大事,作为科室负责人,不敢忘记自己的职责,天天检查科室的水、电、气,定期检查消防器材,并指定专人负责。

业务上,近几年来,认真工作,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广泛订阅书刊,注重病例的积累,积极撰写论文,已20篇,综述1篇,还有两篇待发。其中有三篇论文(1.“放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的临床观察”,2.“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再程治疗的疗效观察”,3.“后程超分割适形治疗食管癌的初步观察”)发表在中华级刊物上。今年上半年作为科研项目主要完成人,相继获得泰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后程加速超分割适形放射治疗食管癌)、泰兴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后程加速超分割适形放射治疗食管癌)、泰兴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后程适形放射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一个项目(后程加速超分割配合后程化疗治疗食管癌80例临床观察)正预备申报省科技引进奖,还有一个科研项目(立体定向适形放疗配合常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观察),已完成并申报了泰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作为第一完成人),还有一个课题正在进行(99Tc-MIBI肿瘤显像在肺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提高了科室整体技术水平,给病人的治疗上了一个台阶,减轻了病人的疼痛,提高了病人的生存率,并带动了科室经济的发展,在周边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利益双丰收。在今后的作中,我将一如继往工作,在三个方面取决长足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今后的工作中,在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将一如继往的工作,在三个方面更上一层楼。

国内形势论文范文篇5

【论文摘要】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经济新闻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本文通过结合大同市经济新闻分析的实践,分析经济性新闻在现代作为一种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一种报道形式,是新形势下加强经济报道的一种有效方式。

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历程,大同市的各项事业发展也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每一点变迁,每一个经济事件的发生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心理、心态与价值观念,因而,作为新闻报道,一定要正确地引导舆论,应当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在这种新形势下,笔者认为,对经济领域内的新闻采取分析性报道这种形式十分有益。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一场关系到国家和城市命运的极其深刻全面的社会变革。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平面动态式的报道,已远远反映不出当今改革开放大潮的波澜壮阔和多姿多彩。多出一些有深度、有力度的分析性新闻,这是新时代的需要。

所谓分析性新闻,就是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一种报道形式,其在活跃人们思维、拓宽人们思路方面有着其他新闻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相较于其他新闻表现方式,分析性新闻更侧重于通过运用综合分析、解释、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对事物给以立体性报道,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又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和发展趋向,使人从总体联系上把握事物。它既有新闻述评的透彻犀利,又兼新闻综述的全景式勾勒,也具思辨性新闻的深度,而又不失其客观性。

一、解读:表达媒体思考

正确解读经济事件是做好分析性新闻报道的基础。

通常每一项经济政策出台,每一个经济事件发生,每一种经济现象流行,媒体就此作些背景或者条文解读,分析一下事情的成因或来龙去脉,以让公众获得更详细、更清晰的信息。但笔者认为,让公众“知道”仅是解读的第一层面,仅仅是一般信息提供层面。真正成功的解读,必须有第二个层面,即在解读中,更多地体现媒体的思考,并表达这种思考,进而让受众自己进行“思考”。通过这种自我思考,提升受众对经济事件、现象、政策的判断和认知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各种经济政策、经济现象,形成共鸣和合力,同时也达到了分析性新闻的初衷。

2006年三四月份,配合税收宣传月活动,大同县国税局联合大同日报共同开展了“农民税负调查新视角”主题策划活动,聚焦大同县农业、农村、农民的减负状况,倾听农民及基层干部对税费改革后有关问题的反映和思索。那段时间,笔者一直在大同县农村进行农民税负调查,了解到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益处,但同时也得以较长时段地观察税费改革给农村建设带来的挑战及当前农村基层管理所面临的困境。之后,笔者以《农民税负调查新视角——大同县国税局税收宣传月主题策划报道》为题,对大同县自2004年进行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的农村变化作了一个初步总结和思考。文章以税费改革对“三农”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层层剖析后指出惠农政策确实让农民受到了实惠,但同时也理性地分析了减税对农民增收影响不大,特别是在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增的背景下,税费改革政策可以说政治效果大于经济效果。此外,文章详尽分析了当前农村基层管理所面临的诸如农村基层政权濒于瘫痪、教育欠账、乡村公用建设缺乏资源等困境,并在结尾处指出,“无论是为农民减负,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即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发展生产。”

二、理性: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新的形势下,“理性”正在成为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报道的思想方法。坦率地讲,做经济新闻报道时常会面对很多诱惑,坚守理性意味着经常要舍弃浮夸的噱头,远离无聊的炒作,能从纷繁芜杂的新闻事件表象中找到内在脉络,更看重的是长远的社会的利益而不是只顾眼前,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而对新闻的原则态度和客观公正的立场就是坚持理性的基点。

在工作实践中,笔者以为要想使新闻报道充满理性而非凭感性认知,大量占有原始材料和第一手资料至关重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被媒体形容为2008年度经济金融界的一次“海啸”。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势必会对地方经济产生影响,那么其对大同的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一时间关心经济金融的人士众说纷纭,不少企业界尤其是中小企业主看到南方不少厂家破产,心内也充满狐疑。面对这种情况,记者及时采写了《全球金融动荡对我市经济影响有限》一文,文章始终坚持以数字说话、以事实说话的新闻准则,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上层层分析,通过对2008年前3季度大同市主要经济指标、主要行业价格运行指数、外贸进出口总额、金融形势等考核经济的主要数据的举证和剖析,最后指明,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对大同市煤炭、钢材、冶金等行业都受到一定影响,但总的来说影响不大。不过随着金融风暴向实体经济蔓延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必然会对已全面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内经济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必然会对大同市经济金融产生一定影响。面对当前经济波动、投资下滑、外需下降等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央及时提出了以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宏观调控目标逐步转向,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通过减免税费等适当宽松的财政政策为企业减负等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将陆续推出,大同市要在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各项政策的同时,未雨绸缪,及早防范,避免金融动荡对我市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这篇报道在《大同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刊发后,引起很大的反响,也显示了分析性报道在经济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各领域的日渐深入,经济报道的外延愈来愈广,超越经济做经济报道正是现时经济报道的内涵所在。现在的经济活动已不再狭隘地局限于工业、商贸或者是农业活动,而已成为一种包含各种经济因素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像文化可称为经济,教育也可称为产业,分析性经济报道已不能只采用纯粹经济的视角,而是要综合运用人文的、法律的、社会学等多种视角加以阐述,需具一种大经济观,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分析性经济报道为区域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服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

国内形势论文范文篇6

【论文摘要】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经济新闻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本文通过结合大同市经济新闻分析的实践,分析经济性新闻在现代作为一种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一种报道形式,是新形势下加强经济报道的一种有效方式。

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历程,大同市的各项事业发展也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每一点变迁,每一个经济事件的发生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心理、心态与价值观念,因而,作为新闻报道,一定要正确地引导舆论,应当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在这种新形势下,笔者认为,对经济领域内的新闻采取分析性报道这种形式十分有益。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一场关系到国家和城市命运的极其深刻全面的社会变革。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平面动态式的报道,已远远反映不出当今改革开放大潮的波澜壮阔和多姿多彩。多出一些有深度、有力度的分析性新闻,这是新时代的需要。

所谓分析性新闻,就是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一种报道形式,其在活跃人们思维、拓宽人们思路方面有着其他新闻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相较于其他新闻表现方式,分析性新闻更侧重于通过运用综合分析、解释、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对事物给以立体性报道,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又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和发展趋向,使人从总体联系上把握事物。它既有新闻述评的透彻犀利,又兼新闻综述的全景式勾勒,也具思辨性新闻的深度,而又不失其客观性。

一、解读:表达媒体思考

正确解读经济事件是做好分析性新闻报道的基础。

通常每一项经济政策出台,每一个经济事件发生,每一种经济现象流行,媒体就此作些背景或者条文解读,分析一下事情的成因或来龙去脉,以让公众获得更详细、更清晰的信息。但笔者认为,让公众“知道”仅是解读的第一层面,仅仅是一般信息提供层面。真正成功的解读,必须有第二个层面,即在解读中,更多地体现媒体的思考,并表达这种思考,进而让受众自己进行“思考”。通过这种自我思考,提升受众对经济事件、现象、政策的判断和认知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各种经济政策、经济现象,形成共鸣和合力,同时也达到了分析性新闻的初衷。

2006年三四月份,配合税收宣传月活动,大同县国税局联合大同日报共同开展了“农民税负调查新视角”主题策划活动,聚焦大同县农业、农村、农民的减负状况,倾听农民及基层干部对税费改革后有关问题的反映和思索。那段时间,笔者一直在大同县农村进行农民税负调查,了解到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益处,但同时也得以较长时段地观察税费改革给农村建设带来的挑战及当前农村基层管理所面临的困境。之后,笔者以《农民税负调查新视角——大同县国税局税收宣传月主题策划报道》为题,对大同县自2004年进行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的农村变化作了一个初步总结和思考。文章以税费改革对“三农”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层层剖析后指出惠农政策确实让农民受到了实惠,但同时也理性地分析了减税对农民增收影响不大,特别是在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增的背景下,税费改革政策可以说政治效果大于经济效果。此外,文章详尽分析了当前农村基层管理所面临的诸如农村基层政权濒于瘫痪、教育欠账、乡村公用建设缺乏资源等困境,并在结尾处指出,“无论是为农民减负,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即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发展生产。”转

二、理性: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新的形势下,“理性”正在成为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报道的思想方法。坦率地讲,做经济新闻报道时常会面对很多诱惑,坚守理性意味着经常要舍弃浮夸的噱头,远离无聊的炒作,能从纷繁芜杂的新闻事件表象中找到内在脉络,更看重的是长远的社会的利益而不是只顾眼前,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而对新闻的原则态度和客观公正的立场就是坚持理性的基点。

在工作实践中,笔者以为要想使新闻报道充满理性而非凭感性认知,大量占有原始材料和第一手资料至关重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被媒体形容为2008年度经济金融界的一次“海啸”。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势必会对地方经济产生影响,那么其对大同的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一时间关心经济金融的人士众说纷纭,不少企业界尤其是中小企业主看到南方不少厂家破产,心内也充满狐疑。面对这种情况,记者及时采写了《全球金融动荡对我市经济影响有限》一文,文章始终坚持以数字说话、以事实说话的新闻准则,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上层层分析,通过对2008年前3季度大同市主要经济指标、主要行业价格运行指数、外贸进出口总额、金融形势等考核经济的主要数据的举证和剖析,最后指明,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对大同市煤炭、钢材、冶金等行业都受到一定影响,但总的来说影响不大。不过随着金融风暴向实体经济蔓延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必然会对已全面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内经济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必然会对大同市经济金融产生一定影响。面对当前经济波动、投资下滑、外需下降等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央及时提出了以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宏观调控目标逐步转向,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通过减免税费等适当宽松的财政政策为企业减负等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将陆续推出,大同市要在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各项政策的同时,未雨绸缪,及早防范,避免金融动荡对我市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这篇报道在《大同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刊发后,引起很大的反响,也显示了分析性报道在经济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各领域的日渐深入,经济报道的外延愈来愈广,超越经济做经济报道正是现时经济报道的内涵所在。现在的经济活动已不再狭隘地局限于工业、商贸或者是农业活动,而已成为一种包含各种经济因素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像文化可称为经济,教育也可称为产业,分析性经济报道已不能只采用纯粹经济的视角,而是要综合运用人文的、法律的、社会学等多种视角加以阐述,需具一种大经济观,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分析性经济报道为区域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服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

国内形势论文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服务全县中心工作,服务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服务跨越式发展的伟大实践,全力打造学习型党组织,不断增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推动我县文化旅游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武装头脑,凝心聚力,奋勇争先。

二、学习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国共产党章程;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全国、省、市“两会”“经济工作”“纪委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党史、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国防知识、法律行规、人口与计划生育、现代科技、金融、社会管理等知识;专题调查研究。

三、学习方式

1、集中学习。按计划确定学习或研讨主题,确立中心发言人。集体讨论,集中交流学习。继续巩固县直单位中心组联组学习模式和“局长讲坛”。同时,积极参与组织人事部门安排的脱产培训、挂职学习。

2、自主选学。充分利用“理论在线学堂”这一交流平台,自主选学,通过看视频、读文章、参加理论测试,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同时,根据推荐的党政干部必读书目和工作需要,精读一本政治理论或者科学文化知识专著。

3、专家辅导。中心组将根据成员学习情况确立重点专题,邀请专家进行重点专题辅导或讲座,开阔视野,加深理解,增强学习效果。全年中心组聘请专家辅导不少于3次。

4、务虚调研。紧密围绕全县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深入一线开展专题调研活动,认真思考工作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有效破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难题。

5、成果转化。中心组成员根据工作职能,每人每年至少撰写1篇学习体会或者1篇调研文章,并在县级以上报刊和党政网站发表物化成果。同时,党委中心组成员要积极发挥理论宣讲员作用,为机关干部或基层群众作一次形势报告或者理论辅导课。

四、学习要求

1、科学安排,落实学习计划。全年集体学习12次以上。按照年度学习计划和阶段性学习安排,统筹协调,组织好中心组集体学习、务虚研讨、专题调研,确保各项学习任务落实到位。

2、严格考勤,实行现场签到。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按时参加学习,实行签到制,因故不能参学的,要向中心组组长请假,全年参学率要达到95%。

国内形势论文范文篇8

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组成。

分公司党委委员、行政班子成员。

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实行组长负责制。

1、中心组设组长一名。

组长由党委书记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审定学习计划和安排意见;确定每次集中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时间;主持中心组学习;布置调研任务;督促、检查、指导中心组成员的理论学习;组织中心组成员的理论学习交流活动。

2、中心组设组长一名。

副组长由专职党委副书记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协助组长认真落实中心组学习的各项具体工作。

3、中心组设立学习秘书。

学习秘书由政治部主任担任。其职责是:编写学习计划和安排意见;提供学习资料和参考材料;做好学习记录、学习签到和学习档案管理工作;安排集中学习的地点;负责中心组学习通知和有关的联系工作。

三、学习内容:

1、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

2、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党章、科学发展观、十一五发展规划、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和谐社会、廉政建设等;

4、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及路线方针和政策、国际国内形势。

5、企业管理、市场经济理论、法律法规、科学技术、金融、分公司产品等知识。

6、党和国家、省、集团公司领导和市委领导的有关重要讲话。

7、按不同时期中心工作需要确定的其它内容。

四、学习方法

1、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理论辅导与集体讨论、走出去与请进来、常规学习和电化教育相结合等各种形式进行。

2、坚持每周六的学习制度。围绕学习计划安排的内容,挤时间坚持自学,每人每年学习日累计不少于20天。

3、原则上每月进行一次集中学习和研讨,每次学习时间不少于2个小时,年度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12天。

4、中心组不定期召开理论学习交流会,交流学习体会。

五、学习规定。

1、每次参加集中学习的人员应按时签到。因故不能参加学习的要向组长履行请假手续,事后补课。

2、学习时记录人应记清学习内容、讨论发言情况,记录一定要规范整齐。

国内形势论文范文篇9

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是利用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的内容进行准确而又完整地表达。无论是在融洽的联谊中,还是在严肃的会谈场合。翻译的人员的作用和地位都是比较突出的。准确的翻译不仅可以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创造和谐的会谈氛围,更可减少理解上的歧义,确保会谈双方观点的准确表达,确保会谈事项的圆满完成。“边防无小事,事事通中央”,从一个侧面凸显了翻译人员在边防对外活动中的重要性。

二、涉外性是公安边防部队的三大特性之一,保持高度政治敏感性在公安边防外事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公安机关的性质,即公安机关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公安边防机关是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武装性、执法性、涉外行是公安边防机关的三大基本属性。

公安边防机关在边境管理活动中,依据国家的授权,按照我国对外方针、政策以及与有关国家签订的边界(境)制度条约、协议、协定,与有关国家相互合作,打击跨境犯罪,进行边境会谈、会晤,协商处理发生在边境地区的涉及双方安全和利益的边境事务,在诸多方面建立了涉外工作关系,成为我国对外工作的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边防部门同周边国家的合作联系机制的不断完善,边境管理的涉外性将更加明显。当前,边境地区社会治安总体平稳。但是,不稳定的因素也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在维护边境地区稳定中,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切实增强政治敏感性,做好公安边防外事工作,确保边境地区社会稳定。

三、在公安边防外事工作中,如何培养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一)增强爱国情感,坚定政治立场

爱国主义是我军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也是战斗精神不竭的力量源泉。作为一名边防官兵,就要不断增强爱国情感,努力培育与推进中国改革事业相适应、与革命军人特殊使命相一致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决克服崇拜金钱、讲求实惠、贪图安逸、计较得失等不良倾向,自觉把牺牲奉献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同时,还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始终坚持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树立全局观念,善于从国际形势和国家战略大背景中领悟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一切行动都要自觉服从国家政治和外交斗争的需要;强化使命意识,牢固树立“外事无小事”的思想,时刻听从党的指挥、服从战略全局的部署。

外事翻译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原则性都很强的工作,不但涉及到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还涉及到外交关系。所以,一定要始终保持强烈的爱国热情,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声誉。有人说:作为警察,身体不好是“废品”,学习不好是“次品”,但政治思想不好则是“危险品”。在公安边防领域,尤其如此。

(二)及时掌握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认真分析政治热点问题

公安边防外事翻译人员要要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深刻认识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内政和外交的紧密联系,科学把握世界的深刻变化及其特点,主动顺应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时代潮流,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正确观察、看待、分析和把握国际形势,是公安边防外事翻译人员应当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公安边防外事翻译人员掌握了这种能力,才能够立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放眼世界,善于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方向,掌握发展全局,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外事工作;另一方面也可确保在对外翻译场合中,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均要保持政治敏感性

外事交往对象主要是国际机构、国际商业集团组织、其它国际政治实体,我们必须清醒地认清国际形势,看到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长期以来的和平演变、人权攻击以及领土分化等行为,因此,外事翻译工作不同于其它普通翻译,要有足够的政治敏感性和警觉性,不给国外任何敌对势力以可乘之机。从国家大局来讲,外事翻译代表着国家的对外形象,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翻译的特定的要求,正如总理曾说过“外交人员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外事翻译者翻译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有着符合国家和政策的原则,在翻译时反映国家的立场、政策和态度,不能具有丝毫的随意性。

(四)强化专业知识,确保翻译用词准确

总理生前曾对外事人员提出过“三过硬”的要求,即思想政治过硬,外语业务过硬,一般知识过硬。外事工作人员,不但要在不同的场合直接参与对外交往,无论是出国访问还是接待外宾来访,还要能坐下来,把方针,政策,国家或单位的事物用外语准确表达出来。因此,对外事翻译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外事工作要求翻译人员外语基本功扎实,中文写作流畅通达,熟悉外交礼仪,这仅仅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今时代,需要外事口语翻译人员熟知国家的对外交往大政方针,既要懂政治,又懂经济、懂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既具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还要略知自然科学知识。只有具备扎实的外语基本知识,又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确保翻译时用词准确,才能胜任所担负的翻译工作。

国内形势论文范文篇10

论文关键词:贸易意识;国际贸易;远程贸易

贸易意识根植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观念,束缚与妨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贸易意识只是在经历了两次伟大的冲击之后才逐渐走向成熟的。封建社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中心是贬低和否定现实世界与人的价值,贸易的本质在于实现现实的价值,所以说资产阶级为适应自身的发展,必须批判陈旧的封建观念,树立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理论和新观念。解放自身就必然成为早期资产阶级的首要任务。这就涉及到此间发生在思想意识领域中的两次“革命”——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是关于“世界的发现与人的发现”的革命。…它以文学和艺术的形式打破以神和死后生活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表现了以人和现实世界为中心的思想,歌颂了人的伟大、智慧和能力,以及现实世界的美好和重要,把人的思考和理性从神转移到人自身,从死后转向现实的物质世界,有力地打击了传统的封建的人生价值观和财富观。

宗教改革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是人文主义思想在宗教领域的运用与发展,从教会内部破除了封建的旧观念,树立了以人为主题的新思想。特别是其中的加尔文教主张,在上帝的旨意下,要想发财致富,就要漂洋过海,开拓殖民贸易,经营工商业,从中牟取暴利,建立正教合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推行民主制度,为有产者谋利是每一个教徒应走的途径。所以,西欧人们的思想深受加尔文教的影响——走上致富的道路就要对外和发展贸易。这种教义的主张对资本主义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本文仅以荷兰和英国的国内国际情况来分析其资本主义是怎样在贸易意识的影响下走上国际贸易和远程贸易途径的。

曾经繁荣一时的安特卫普城是尼德兰(荷兰前身)通过贸易发展本国工商业的很好例证。安特卫普城在16世纪成为尼德兰的呢绒工业中心,也是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心。安特卫普城也是欧洲的商业和金融中心,是香料、胡椒等东方商品的集散地,其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0%一80%,对尼德兰整个社会经济的前景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6世纪,安城由于社会和自然变故而衰落,北方的阿姆斯特丹和莱顿继起为西欧纺织业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尼德兰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继续得到发展。l3尼德兰的海运业是其开展国际贸易的另一支柱。l6~17世纪,尼德兰的海运能力在欧洲首屈一指。1601年驶入伦敦港的船只共有714艘,其中荷兰有360艘,占半数以上,英国自己只有207艘。到1670年,荷兰船只运载量达到56.8万吨,比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德国、英国和苏格兰的船只运载总和还要多。从波罗的海到北海,从大西洋到地中海,到处都有荷兰船只的帆影。可以说,西欧、中欧与北欧的广大市场为尼德兰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方便的条件。由此可见,尼德兰在欧洲国家间开展的国际贸易是其资本主义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欧洲资本主义得到长足发展的另一国家是英国。随着英国社会经济的变化,为了发展海外贸易,在王室支持下于15世纪初成立了原料批发公司和商人冒险公司,分别经营羊毛与粗呢的出口贸易。他们与大陆许多国家有着直接的联系,随着羊毛输出的日益减少和呢绒输出的稳步上升,原料批发公司逐渐衰落,商人冒险公司成为15—16世纪英国最大的海外贸易垄断组织。16世纪,英国的对外贸易组织除了商人冒险公司外,还有莫斯科公司,专营对俄国及中亚的商业;利凡特公司,进行地中海的贸易,布里斯托尔与南安普顿的商船带着毛织品和锡等特产远航至里窝那、西西里、克里特、塞浦路斯,最后抵达叙利亚的贝鲁特和特里波里。英国的贸易活动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发展,但最主要的是有力地推动了本国资本主义的成长步伐,同时也刺激了同时期英国对海外贸易的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17世纪以前荷兰和英国国际贸易的繁荣。但很明显,区域性强仍是其主要的特征。随着其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成长的需要,单纯的国内市场根本不可能满足其需要,就连区域性的国际市场也是有很大局限的。于是,更为扩大的市场与更为丰富的原料成了资本主义追求的首选。远程贸易成为必然,且在以后资本主义的追求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且在促进资本主义成长的过程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6世纪,全球范围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但其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带着强烈的侵略与被侵略,掠夺与被掠夺,奴役与被奴役,并且带着血腥的味道。新的世界市场是人和区域性市场不可比拟的,它为成长中的资本主义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积累和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丰富的原料。远程贸易恰好是这一过程的载体和加速器。

16世纪末、l7世纪初,尼德兰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及其之后不失时机地把目光投向了刚刚形成的世界市场。1598至1599年,荷兰船队驶抵东南亚的摩鹿加群岛,染指香料贸易。从1599至1602年,荷兰共派出5l艘船只到东方,并于1602年组成了“联合东印度公司”,经营亚洲贸易。1624年至1661年占据中国台湾,垄断中日间的中介贸易,切断中国与菲律宾的经济往来。荷兰在17世纪完全独占了菲律宾以西的南洋的贸易,成为亚洲市场的霸主。荷兰殖民地多为零星的孤岛且为重要的通商道口,进而形成一个庞大的贸易网络,且水域居多更易发挥其航运业的优势。

东印度公司每年派遣大批船只驶往亚洲。1602年至1625年平均每年10艘,1626年至1670年平均每年22艘,1671年至1675年平均29艘。1602年至1782年,东印度公司分给股东的红利总共达到23200万荷兰盾,为最初股金的36倍。其中1634年以后,公司各股东的红利平均为股本的18%,从1715年开始的6年内,平均利润率为40%,在安汶岛与班达岛的香料贸易中,利润竟高达5O一75%。这些巨额利润成为荷兰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这些资本返回到欧洲,为西欧区域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加快了资本主义成长的步伐。

而英国的伦敦商人早在1570年至1600年就积极筹组东印度公司。从l7世纪下半叶开始,公司的商业活动逐渐超过荷兰东印度公司,首先打破荷兰对茶叶贸易的垄断,直接与中国进行贸易交易。而且东印度公司从亚洲和美洲输入棉花,增加了英国工业新的活力,打开了海外贸易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