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集团建立的环境因素论文

时间:2022-10-16 08:16:00

高职教育集团建立的环境因素论文

引言

高职教育集团是借鉴企业集团的经营理念,在尊重职业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融入产业发展规律和企业运作规律的内容,它以一个或几个办学实力较为雄厚的高等职业院校为核心,以契约或资产为联结纽带,依照一定的章程作为共同的行为规范,由若干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组成的高职教育办学联合体。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职教育集团的大概是高职教育迅猛发展过程中屡见不鲜的组织形式,也一直是高职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讨论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到目前为止,高职教育集团对于高职教育圈内圈外人士都不再新鲜和陌生,而早已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但是高职教育集团的产生和发展,决非偶然现象或从众行为,更不能认为是教育产业化的产物,而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及激烈市场竞争的积极回应和必然选择。是高职教育生存的需要,发展的必然。同时,高职教育集团的出现也是高职教育走内涵式发展(所谓内涵式发展,是指高职教育通过挖掘现有潜力,优化教育结构,提高现有院校的内部效率和质量来推动自身发展的模式)道路的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高职教育集团产生和发展的内部环境基础

高职教育集团的产生和发展是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的量的积累的必然结果。自1980年我国建立职业大学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并获得了蓬勃发展。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随着当年开始的全国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高职院校在数量和招生规模上迅速增长;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2005年国务院又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更进一步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要为社会输送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在规模上日益扩大,质量上不断提升,办学条件不断趋于成熟,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为高职教育集团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生长机制。

1.1我国高职教育在规模上快速发展,为高职教育集团的产生奠定了规模基础

从招生情况看,1997年全国普通高职(专科)招生42.07万人,2004年增加到237.43万人,成人高职(专科)招生221.16万人,普通高职(专科)在校生595.65万人。普通高职招生数与在校生数都增长了5倍多。2005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268.1万人,招生数比1997增长6.2倍。在校生规模从1997年的118.82万人,发展到2005年的713万人,增长了6.1倍。高职(专科)学生招生占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的比例由1998年的39.8%提高到2005年的53.1%,年均递增1.9个百分点。反映了1997---2005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量和在校生规模的发展情况:

从高职院校数量看,1998年全国高职院校数量仅有331所,到2004年全国共有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1091所,是1998年的2.5倍,到2007增至1109所(含民办高职院校、高等技术专科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就江苏省而言,到2007年为止已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76所,(全省共有高等学校116所),从2000年到2007年,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由7.11万人增长到16.84万人,在校生由15.99万人增长到59.63万人,增长了3.73倍。在院校数量和招生人数不断扩大的同时,高职院校的校均规模也相应扩大,2002年校均规模为2523人,至2005年增加到3909人。

从就业率来看,1998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仅为42%,2003年上升到55%,2004年在全国增加32万高职毕业生的情况下,就业率较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达到61%。2005年毕业生再增20余万,在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不利条件下,就业率又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62%。

从高职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贡献率来看。199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5.7%,2002年达到高等教育精英化和大众化阶段的临界点15%,2004年上升到19%。到2005年已上升到21%,十年间年均递增1.5个百分点。其中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与决定性的作用。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公布,2004年全国共招收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学生447.34万人,其中本科招生209.92万人,高职(专科)招生237.43万人;现全国本科在校生737.84万人,高职(专科)在校生595.65万人;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731所,其中本科院校684所,高职(专科)院校1047所。2005年全国高职在校生数为713万人,占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5.7%,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091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9%。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起到了重要作用。

1.2高职教育在硬件、软件建设上日趋成熟,为集团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硬件、软件基础。

1.2.1.经过20余年的积累与发展,我过高职教育在硬件建设方面已基本具备了必要的教学设施条件。至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具有产权的占地总面积达59.4万亩,校均占地面积已经超过500亩;具有产权的校舍建筑面积13762万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33.3平方米。一批新建院校还有较大拓展空间,2005年,独立设置高职院校的校均固定资产总值超过1.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241亿元,生均5492元;生均图书拥有量为65册,这些指标都基本接近本科院校的水平。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我过高职教育过硬的硬件基础。

1.2.2.在软件建设方面,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拥有教职员工近4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6.8万人,生师比为15:1。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5.7万人,占21.3%。;外聘教师6.8万人,其数量占专任教师数的25.3%。在外聘教师队伍中,有1.6万人为“双师型”,占外聘教师总数的23.4%。

1.3高职教育的区域分布趋向协调,使跨区域的高职教育集团成为可能。

高职教育的区域分布趋向协调,为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做出了贡献,使跨区域的高职教育集团成为可能。从东部、西部、中部分布情况来看,到2007年为止,东部教育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数量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量的41.8%,中部占33.3%,而相对欠发达的西部也占到了24.9%,从院校分布情况来看,基本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高职教育机会的区域配置水平的平衡,分布比较合理,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统筹和协调发展。

二、高职教育集团产生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基础

2.1高职教育集团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中国经济体制已完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产业结构正由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变;从经济增长方式看,正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方式转变;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正从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在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劳动者素质的最有效途径。在教育资源总量有限,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高职教育只有走集团发展之路,才能降低办学成本,高效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密切校企合作,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生产、服务技能,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快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实施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劳动者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

2.2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为高职教育集团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的供需调节是经济运行的基本手段,竞争是基本动力,激励人们充分运用各种经济资源,以求得资源有限条件下的利润最大化。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改变教育资源完全由计划部门统一计划、统一管理和统一分配的体制格局,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高职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当然也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一方面,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可以克服人才供需脱节、教育资源闲置或浪费的缺陷,使高职教育资源的配置趋向合理化;另一方面,利用市场经济规律产生的经济效益必然使高职教育投资主体受益。同时,市场竞争带来的优胜劣汰,使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流向办学效益较高的高职教育主体。这种资源向高效率高职院校的流动在现实中就体现为高职教育资源的集中、组合和兼并,使一些效率高、实力雄厚的名牌高职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以名牌高职院校为核心,以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为纽带,通过创建、兼并、合资和合作等方式,联合其他高职院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经济行业管理部门、企业、用人单位而形成的教育联合体,从而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高职教育集团的产生和发展,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必然选择。

2.3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为高职教育集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一方面,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解决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社会力量办学及学校走向社会化提供了众多的鼓励措施。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同年6月,又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更具有深远意义的是,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年,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推动公办高职院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要鼓励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等加强合作,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联合组建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职教集团;鼓励职教集团采取大学联盟等非赢利合作的组织形式,整合、重组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鼓励职教集团采取连锁和加盟等企业组织形式,统筹办学资源,用先进的理念统一办学标准和管理规范。而各地市出台了更为具体的政策以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目前我国的高职业教育集团多为政府主导,通过行政手段进行联合而成,因此,地方政府在高职教育集团的组建与成长中起了很大的引导或直接的推动作用。公务员之家

另一方面,高职教育集团的产生和出现,遵循了“国务院领导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及多元化办学的政策指导。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政府强调职业教育主体”要面向市场,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目前,高职教育集团工作已经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市政府大力扶持,这是当前和今后我国高职教育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前期的积累,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基本上都是独立设置,在布局上不够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而且对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造成极大的浪费,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效益不够明显,因此,组建或参与高职教育集团,走规模发展之路,已成为国家,地方政府以及高职院校的共识。

三、小结

综合以上分析,高职教育集团的产生和发展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所提供内部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市场机制的完善及国家政策扶持等外部环境共同促成的产物。也是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的客观要求。高职教育走集团发展之路,已成为高职教育领域的共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的领导关怀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高职教育集团必将不断发展壮大,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我过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甚至普及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嵩,郭扬。我国高职教育10年发展的成就与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10A期

[2]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原载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14日,转自人民网J-03

[3]孔凡彬。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缺失与完善。[J].职教论坛,2005/10

[4]刘占文,温景文。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35

[5]王明伦。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7/25

[6]谢根生,成梅。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产生和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5

[7]闻待。教育集团的理论与实践初探---基于对中国基础教育集团办学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4月

[8]姜维。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3卷第1期总7期

[9]孔凡彬。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缺失与完善.[J].职教论坛,2005/10

[10]范唯,吴爱华。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16

[11]邓丽明黄水平,游明忠。高职教育集团的成长路径选择与经济分析。[J].企业经济,2006第6期,总286期

[1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报200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