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副修办学模式理念与实践研究

时间:2022-12-25 10:27:06

音乐副修办学模式理念与实践研究

摘要:本文笔者记述了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副修办学模式的办学理念、课程计划、发展历程、教学成果。通过对副修办学模式理念和实践的研究,彰显其办学特色,为从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同仁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理念;探索;办学模式;艺术实践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副修是指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学习同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系统音乐专业学习,音乐副修课程具有系统的音乐课程和艺术实践,以音乐为载体、注重音乐对创造性思维与智力的开发,培养具有艺术思维的综合性的创新型人才。2005年,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点最先在首都师范大学建立,标志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这门学科建立。首师大从事普通高校教育研究近四十年,在全国普通高校中首次创办音乐副修办学模式。并将音乐副修定位在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我国培养“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考古”“音乐与美术”等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开拓音乐学新的研究领域。

一、音乐副修发展历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我国音乐副修的初始。我国的副修的办学模式早在解放前就出现了雏形。1920年“北京女子高等专科学校”萧友梅为科主任,他和赵元任增设音乐体育专修科,也即议定以体育为主科的学生必须以音乐为副科,学习成绩按学分计算。1931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规定体育为主科的学生应选音乐为副科,培养目标为兼职音乐老师。1932年私立华西协和大学文学院设音乐副修,目的是培养艺术师资与宗教音乐人才,实行学分制,修完规定学分方可毕业。此后至1978年前暂时没有资料显示有从事关于音乐副修的研究。(二)创办音乐学副修专业的雏形。1978年,首师大为学生开设了系统、独立的音乐专业课程。并结合外语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一、为了培养我国具有良好艺术素质的高级外交人才,二、使有外语专科学历的学生同时学习音乐专业,为北京各学校培养兼职音乐教师。当时开设的课程有音乐课程十余门,形成了音乐学副修的雏形。创立了独立的音乐课程设置,从视唱练耳与乐理、音乐的构成(和声、曲式、复调)、词曲创作,到史学类课程—中西方音乐史、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史、音乐鉴赏和表演类课程—钢琴、声乐、器乐、合唱艺术等;也含有研究性课程——音乐美学与评价和音乐与交叉学科研究;实践类课程等,摸索了一条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新的办学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系列课程。(三)创办音乐副修学历教育。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于1995年开设了音乐副修专科学历,于2002年开设音乐副修本科学历。首师大音乐副修模式雏形,经过近2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副修的办学模式,提升了副修的办学理念,并创设了音乐副修独立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四)副修开设课程科目及比例。音乐副修专业的音乐技术及音乐理论课开设10门课占比50%,包括:《视唱与乐理》、《音乐鉴赏》、《合唱与指挥》、《音乐的构成(和声)(复调)(曲式分析)》、《中西方音乐史(含近现代音乐史)》、《声乐》、《器乐》、《词曲创作》、《电脑音乐制作》、《音乐工程》;交叉学科及有关课程6门课占比40%,课程包括:《音乐商业管理》、《音乐文化修养》、《音乐美学与评论》、《音乐与多学科交叉研究》、《音乐治疗》、《音乐与文化研究》;其他课程4门课10%,包括:《艺术实践(创编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美学》。

二、首师大副修专业办学本科学历层次及课程教学计划

三、音乐副修教育实践活动

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首师大副修专业建设多次策划从音乐本体出发的多种艺术实践,各种音乐实践活动都紧密围绕了音乐为本体的原则。鼓励学生自编、自创、自演的音乐会“涌动的激情”;主编的《音乐副修学生创作歌曲集》被教育部有关领导认为“充满青春的激情和校园文化气息”连载在《中国教育报》《音乐周报》等杂志,首师大音乐副修办学模式取得的教学成绩得到专家们的一致认可。(一)体现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艺术实践研究。2005年首都师范大学策划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音乐周活动,带领学生歌唱体验音乐的基本情绪,在欣赏过程中融入自身情感;请史学专家讲对音乐内涵的认识,而后上升到哲学思考,完成审美的教育。整个音乐周活动体现出很高的文化价值。(二)体现创造性的艺术实践研究。1999年9月,大学生完成《涌动的激情——音乐副修创作歌曲集》为了鼓励大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信心,请音乐学院的教师演唱学生创作的作品。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姚思源先生还亲自为歌曲做了序,他说:“我一口气翻阅、哼唱了这30首歌曲,一股校园生活新气息及年轻人涌动的激情和他(她)们对艺术的审美情趣扑面而来,我不能不为之动心,从30首歌来看,他们已初步尝试并体验歌曲创作。”(三)激发潜能,培养大学生科学追求精神的艺术实践研究。1.研习评价现代音乐作品音乐会。2006年6月13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副修专业举办了主题为“研习、评价现代音乐作品”的音乐会。音乐会上大学生表演了自己创作的管乐五重奏、音乐剧、表演剧等。其中《涉江采芙蓉》大学生以美声和通俗唱法两种唱法演唱,由于《涉江采芙蓉》这首作品对学生的音准要求特别高,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非常大,作曲家罗忠铬先生听说,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演唱他的歌曲,非常兴奋并给予学生极大的鼓励和肯定。2.体现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了提高了大学生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指导大学生进行了交叉学科的论文写作。96级计算机系的同学创造性的,把音乐中的节奏和结构运用到计算机中,完成了交叉学科毕业论文设计《音乐欣赏教程》(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软件);中文专业李华盛写作论文《你别无选择中的音乐功能圈》;资环专业同学张洋写作论文《音乐在旅游业的发展中的作用》等,文章内容丰富,题材新颖,体现了大学生对音乐的独特思考和全新的视角。

四、培养大批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创新人才

从2004年开始,培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教师,为高校教师开设了《音乐与文化研究》等课程,从多个角度培养高校教师掌握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精髓;2005年,开始培养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统招研究生,首师大研究生从普通高校历史、教育思想、教育人物、高校音乐的课程到培养人才的办学模式,比较系统全面的对全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研究;在多年的实践中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培养的音乐专业人才有,音乐心理学博士(原心理学专业)、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硕士(原地理专业)、音乐考古硕士(原历史专业)等本文仅选取其中2名学生作为具体案例研究。【案例一】2002级首都师范大学考古学专业的杨拓,经过音乐副修专业的学习,拓宽了学术视野,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即音乐考古,并且开始了这个方面的研究,于2006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考古方的向的硕士研究生,并将今后的人生事业定位于交叉学科的研究上,他认为学科的交叉是个创新的过程,带给他全新的视野,能使他思维活跃,在思考问题时跳出原有的思维。【案例二】1998级心理学专业的蒋聪,从音乐与科学相结合的视角进行研究,她写作的论文《乐队演奏员注意分配的机制研究》,专家对她独特的视角和较强的研究能力给予肯定。2003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心理学硕士,2007年考入的古哈勒大学音乐科技学院攻读心理学博士。她说:“音乐副修为我提供了宽广的学术平台,我拥有了多学科视角,并发现可研究的问题,为我从心理学和音乐学两个层面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综上,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副修有独立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立体的多维度的教学模式,满足了不同程度的大学生的学习,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我国大学教育中专业化分工过细、综合融会性不强的欠缺,为普通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资源。社会同行们认为,音乐副修是普通音乐教育、师范和专业音乐教育的契合点。如北京大学严宝瑜教授认为:“音乐副修非常有创造性,这些大学生的创作令人佩服。事实证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培养了真正有创造的人才,我们不能忽视这些人才”;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认为:“音乐副修大学生的艺术实践体现了他们对音乐本质的探索和思考”;博士生导师杜晓十教授认为:“首师大的音乐副修双学位教育非常有意义,未来的艺术创作属于会思考的艺术家,副修培养的跨学科人才,将来在音乐创作上一定会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冯兰芳,蒋聪.普通高校音乐教育[M].首都师范大学,2016.

[2]孙靓.普通高校音乐学副修办学模式价值初探[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2011,12.

[3]王珺.姚思源音乐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

[4]李群山.普通高校美育工作中的音乐教育实施对策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08.

[5]冯兰芳.改革开放30年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回眸[J].人民音乐,2009,04.

[6]冯兰芳.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一个新学科的崛起[J].人民音乐,2007,12.

[7]马达.音乐教育学科研究方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作者:周艳琴 单位:晋城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