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论文7篇

时间:2022-08-27 08:32:33

高校音乐教育论文7篇

第一篇: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

一、民间音乐的概述

民间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音乐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从我国最早的《诗经》当中,便能发现民间音乐的影子。在我国古代,诗经之后,有汉乐府民歌,以及后来的唐诗宋词,劳动人民唱出的歌可以变成文字流传下来,而写出的文字也可以用来谱曲并且传唱,由此便形成了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发展到了近现代,已经包罗万象,包括了民间的舞蹈、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间乐器等等各种内容,而每一项内容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民间音乐发展的过程来看,我国的民间音乐经历了最初的自然阶段,以及后来的成熟并且独立的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民间音乐有了巨大的融合性和发展性。比如,我国的国粹京剧便是融合多种戏曲演变而来的,而山东的琴书如今成为了吕剧,大众熟悉的东北二人转也发展成了古剧和龙江剧。民间音乐对于推动我国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作为炎黄子孙,将民间音乐传承下去也是新世纪新青年需要肩负的使命。

二、民间音乐的传承价值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民间音乐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民间音乐不仅仅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寄托,它更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政治面貌、精神面貌、经济面貌、文化面貌、宗教格局以及语言发展状况。总体而言,音乐文化的传承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的传承:

(一)对社会历史文化的传承。民间音乐通常是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对自己所感受到的事物,进行情绪释放的表达。从这些民间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时代不同背景下,整个社会的面貌以及人们生活的情况,可以说,民间音乐就是历史发展的一个浓缩。

(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我国是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国家,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域环境诞生出来了不同的文化特征。我们南方的民间音乐便有温暖湿润的南方气息,而北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便是整个北方粗狂豪放的特点,民间音乐传承了不同地域优秀的民族文化。

(三)对风俗文化的传承。不同地域环境下的风俗习惯不同,在我国古代,有祭祀专用的音乐,也叫哀乐、丧乐,而同时,婚庆时节的音乐也展现出比较喜庆的一面,民间文化在风俗文化的传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必要性

民间音乐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它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见证者,具有重要的历史传承价值。然而几千年来,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依然依靠着非常传统的方式传承,传承的规模比较小,并且只是在具有一定条件的“音乐世家”中传承。高校在民间音乐的传承中发挥着其特有的作用。首先,我国的大部分高校都拥有大批民间音乐的研究人员和民间音乐学习人员,加上高校一般都是文化教育程度比较高的青年,所以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这些青年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可以将民间音乐带向祖国的各个地方。高校在民间音乐的推动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而高校本身就是文化的传播摇篮,在我国的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因而加大民间音乐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对于整个民间音乐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纵观我们国家目前高校中的音乐教育,大多教育人员都比较侧重西方的声乐,以及西方的流行乐,而中国民间音乐教育则比较缺乏。大多数高校学生对于西方的音乐如数家珍,却对自己家乡的民间音乐非常陌生。这种情况,应该得到改变,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民间音乐在高校教育当中传承的重要途径。

四、民间音乐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途径

(一)积极发挥高校文化阵地的作用。高校对于推动我们国家教育以及文化事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可以开展关于民间音乐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或者定期举行民间音乐的一些大型艺术节或者比赛,提高高校学术教育人士对于民间音乐的兴趣,推动民间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普及。

(二)转变教育理念。长久以来,民间音乐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中的断层,主要就是由于高校对民间音乐的忽视。当前情况下,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就应该提高民间音乐的地位,加大民间音乐的重视程度,开设相关的民间音乐教育课程,并将其加入成绩考核当中,同时高校应该提高整个民间音乐师资队伍规模,促进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蒲苗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第二篇: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改革思考

一、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定位

公共音乐课是与专业音乐课相对应的音乐教育方式。高校公共音乐是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课程,其目的是提高该类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欣赏能力。一般专业的学生不同艺术专业的学生,他们更多地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专业学术水平,而对音乐的学习相对较少。公共音乐课的主体是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所以,其学习要求与专业的音乐专业的学生存在不同。总而言之,高校公共音乐课的出现是为了响应国家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号召,培养对国家建设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校公共音乐课开设的必要性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综合素质的高低是高素质的评判标准之一。公共音乐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的建设与改革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高校开设公共音乐课程的重要原因。

(一)公共音乐课的开展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音乐是高校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人格的重要环节。教育应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音乐是美育的一部分,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训地,对全面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是一门高雅的艺术,首先,它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此外,公共音乐课程的开展有利于推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推动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最后,大学为各种校园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平台,公共音乐的开展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艺术氛围,为各种活动的开展提供充足的力量和人才,这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二)公共音乐课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提高文化自觉,从而对本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心。所谓文化自觉,是指一个政党、一个民族或者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自己文化有认同感,有自知之明。当今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民族认同感,因为没有对文化的全面认识,所以不能很好地把握民族文化的内涵,不能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公共音乐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文化的感知与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除此之外,俗语有云:艺术家是有国界的,但是艺术是没有国界的。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音乐,不仅可以提高对本民族艺术的理解,更能借鉴和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为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增添动力。

(三)公共音乐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水平。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接触的课程更多的是专业课。专业课的开展有利有弊:一方面,它可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与理解的需求,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发展提供知识的储备;另一方面,专业知识属于死知识,缺乏灵活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头脑。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它不会直接给我们提供答案。因此,高校公共音乐课的开展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用新角度、新理念去思考问题、开阔思维、突破专业,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

教育改革的成效不是一蹴而就的,公共音乐的开展受到了教育人士的支持,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其取得的成果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公共音乐课程在以积极的态势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阻碍,同时也显现出我国教育的短板。

(一)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高校在建设中由于资金、师资等限制,无法满足公共音乐课程所需的平台与设施。从教学内容来看,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内容单一,多以欣赏类为主。同时,中外音乐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差距大,公共音乐课教授的内容多以外国文化为主,而对本民族音乐涉及较少,导致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认知较低甚至产生误解。除此之外,公共音乐课基本没有固定的教材,课程的教材多为老师从网上复制的内容,缺乏一定的可行度。同时,对于某种问题的误解导致学生对音乐文化认知出现偏差,可能丧失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专业素养较低,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老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引导作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对老师的要求很高。但随着高校的扩招,师资短缺成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甚至有些高校,缺乏音乐鉴赏类艺术课程的专职教师,教师的不专业化导致教学水平的下降,同时为学生的学习增添困难,成为素质教育发展的一块绊脚石。

(三)教师教学方式的单一化。我国从小学到高中,教育的主体始终是老师。但教育应该是双向性的活动,作为主体的老师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作为客体的学生也要发挥作用。素质教育的实质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的单向性是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公共音乐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除此之外,公共教育的教学仅限于书本,缺乏实际的应用。过多枯燥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对公共音乐课失去了兴趣。

(四)大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据2006年对大连5所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课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27.5%的学生选学音乐课是为了补习中学阶段所扔掉的课程,有49.5%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还有23%的学生想学习一些音乐知识,用以方便以后工作,迎合社会潮流,应付各种场合的需要。”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对公共音乐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功利性。除此之外,公共音乐课在大学课程中属于选修课,其重要程度低于必修课,而且大多数学生认为公共音乐课只是一种兴趣爱好的培养,因此,学生对公共音乐课缺乏重视,最终导致逃课、早退等现象的发生,造成教育的缺失。因此,要想提高公共音乐教育的质量,必须在学生中普及公共音乐的知识,增强公共音乐教育对学生直接的影响力,这是进行素质教育重要的一步。

四、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改革措施

(一)完善课程设置,统一教材,加强学生的认识,建立一个高素质的公共音乐教师团队。公共音乐课程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因此,要推动公共音乐的改革,必须平衡外国音乐与本土音乐、高雅音乐与大众音乐之间的关系。任何一种音乐的形式都是多样的,有其优点也有不足。学生通过全面的学习各种不同的音乐知识,可以提高自身素质,也有利于学校培养素质人才计划的开展。除此之外,学生对知识理解与接收程度的高低对老师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安排老师参加专业培训与专业素养的定期考核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共音乐教师团队。阻碍公共音乐课发展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要是实现公共音乐教育的改革必须提高学生对公共音乐的重视程度,学校领导可以将公共音乐课提升到与必修课同等重要的地位,增强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好地推动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著名指挥家郑小瑛认为“音乐教育,绝不是每周有音乐课就够了,而是要形成音乐教育的氛围,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教育活动”。音乐实践活动是通过课外组织的各项与音乐有关的活动,例如音乐社团、合唱队、舞蹈队、音乐创作小组、器乐演奏、文艺晚会、音乐比赛,或者也可以是以某一艺术专业为主的活动,例如声乐专场、合唱专场等。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过于枯燥乏味,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注重现代科学技术在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形式逐步走向现代化。现代科技与教学的结合是我国教育形式的一种创新,更是一种发展。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迅速,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扩展音乐课堂的容量。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欣赏音乐时配合中国的山水画,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看到中国绘画的高深。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音乐知识更加鲜活,通过各种感官的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知识,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四)实现公共音乐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任何一种学科,任何一种知识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其实,交流有多种方式,可以是跨学科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跨区域之间的交流(包括国内与国外)。通过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发现学科之间的相同之处与区别之处,能更好地认识到自身学科的不足,更好地取长补短。学科间的互通对解释其中某一学科的问题有时候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提升本学科的内涵也至关重要。比如,将公共音乐与孔子的思想相结合,公共音乐包括中国传统音乐,孔子的教育思想更是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将音乐与孔子的思想相结合,用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音乐,不仅为音乐增添了一份文化气息,更增强了学生的认知。除此之外,国内外的交流也是推进公共音乐改革的重要举措。教育思想、文化背景的不同,创造出不同的音乐。不同文化之间的互通有利于文化的完善与发展。

五、小结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与健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高校公共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放松音乐教育的步伐。各高校应注重公共音乐课程的教育,在给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学校应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平台,让公共音乐教育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让学生真正从素质教育中受益。

作者:张刚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第三篇: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办学特色研究

一、湖南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办学现状

本文所指的湖南高校,具体是指湖南本科院校中设有音乐专业学院、系的高校,据不完全统计有23所。本文所界定的本土化是指专业音乐教育的本土化。音乐教育本土化有微观本土化与宏观本土化之界定。宏观本土化是指全球范围内国际化(或世界化)与民族化的分野中,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在国际化(世界化)进程中如何坚持自身的民族身份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微观的本土化是指中华民族内部各个民族以及各个地方在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坚持自身的区域(本土)音乐文化特色。本课题在宏观的视野中更侧重于微观的研究。本文所指的本土化办学即湖南高校音乐院系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本土音乐研究中心设置、节目创编、学术研究等方面对湖南本土音乐给予的权重和地位及其办学投资和管理机制。国内专业音乐教育种类目前划分为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代表的9所专业音乐学院以及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代表的艺术学院、师范大学的音乐院系、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等几类。这些类别看似不同,但办学理念和模式基本沿袭专业音乐院校的模式,只有级别与规模的差异,没有办学体系和模式本质上的区别。因此,专业性被视为音乐教育办学的指南针。各类院校近年来都在努力探寻各自的办学特色,如师范大学为了摆脱音乐学院的办学模式,在努力加强其师范性,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师范音乐教育的彻底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因为师范大学的多数师资来源于专业学院,其知识结构和教育观念都是追求专业性。各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也在努力解构专业音乐学院教育体系的框架,但地方高校生源较差、招生量多,大多处在一种不切实际、被动追随的尴尬境况之中。目前,高校音乐教育办学特色的努力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专业音乐学院追求高度的专业化以及追求与国际接轨的全球化、世界化、宏观上的本土化,目标是为国际以及全国输送高等专业音乐人才;其二,部分一本大学开办新专业,努力在某一方面形成很强的师资队伍,培养众多的某一领域或某一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如近年来新兴的计算机音乐专业、音乐传播学专业以及通俗音乐、演艺专业等;其三,立足于全国的某一项传统音乐研究,局部落实宏观上的本土化内涵的追求,如福建师范大学的传统音乐研究等;其四,立足于某一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研究,即狭义的音乐本土化研究,如贵州的侗族大歌,新疆的十二木卡姆,内蒙的长调专业、马头琴专业,以及广西民歌、陕北民歌等。对于湖南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办学来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当属2013年3月29日“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在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成立并挂牌。这一中心的成立将有力推动湖南音乐教育本土化的步伐。湖南各地高校所属地都有丰富的本土音乐,笔者在文献梳理过程中发现,湖南在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办学特色方面研究成果相对少。在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时期、在高校面临文化创新时期、在文化多元化和传统音乐文化复兴时期,如何让湖南丰富的本土音乐在高校这一具有文化传承优势的平台有效地活态传承,这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也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课题。

二、湖南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办学的困境与出路

(一)困境

本土化办学观念滞后、本土化专业和课程缺乏、本土化音乐师资以及教材缺乏是湖南教育本土化的主要困境。通过对设有音乐专业的湖南高校音乐院系进行统计,具有本土化专业和课程的学校只有一所,即湖南文理学院的戏曲表演专业,而且是专科。其他院校的专业设置清一色的是声乐专业和器乐专业,有些院校设有舞蹈专业,湖南师范大学设有音乐教育专业。从专业设置看,没有为传统音乐教育内容提供专业方向的保障。从教学实践看,只是在器乐课程中加上少量的某些中国器乐主修或者选修,比如笛子、二胡、扬琴等,这些主修和选修课程还要看学院的师资实力。如果没民乐的教师,就没法保证课程开设。之所以没有民乐教师,一是地方院校器乐生招生困难;二是学院本土化办学意识淡薄,因此对民乐教师的需求编制过少。2015年,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在岳阳会展中心举办了“湖南理工学院音乐舞蹈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与会的有来自各级文化局、电视台、非物质文化传承院、教育局听课督导、民营办学机构、群众文化艺术馆等各个领域的负责人,通过这些用人单位负责人关于招聘人才的现状和诉求汇报,有针对性的设置培养方案,使得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人才需求有效衔接。从各部门反馈的情况来看,目前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准,过于专业化、精英化、单一化,综合素质欠缺,社区服务意识淡薄,传统音乐文化服务跟不上。以上问题的根源在于地方高校音乐院、系在办学观念上没有转型,依然是学习专业音乐学院的办学思路,追求专业化而非综合服务化,技术化而非艺术多样化和民间普及化,西方化而非传统化,精英化而非通识化。

(二)出路

湖南是“非遗”大省,据不完全统计,部级和省级的音乐类“非遗”项目有20多项,如部级“非遗”项目有湘西苗族民歌、炎陵客家山歌、土家族民歌南溪号子、衡阳花鼓戏、祁剧、祁阳小调、长沙花鼓戏、巴陵戏等,省级“非遗”项目有湘西土家桂阳瑶歌、平江民歌、浏阳文庙祭孔古乐、零陵花鼓戏、武傩戏、临湘剧、桑植傩戏、梅山傩戏、溆浦傩戏、祁东渔鼓、湘西三棒鼓、益阳弹词、洞庭渔歌等。一些“非遗”项目所在地有地方高校,有着便利的研究和传承条件。因此,湖南普通高校音乐院、系应加强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部门的交流合作,这是高校本土化办学管理机制和传承研究的重要内容,有望在合作中走出师资、教材、就业、传承等本土化办学困境。2015年湖南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已经落下帷幕,通过大学生艺术节可以管窥到,尽管本土化办学存在着前面提到的诸多问题,但是湖南高校各院系的本土化表演节目却很繁荣。在本次大学生艺术节中,声乐专业18个节目中有10个是本土化题材;舞蹈专业和业余两场36个节目中本土题材的节目(也可称为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节目)有10个;器乐和戏剧共选送了14个节目,其中8个是本土或者传统文化题材的节目,“大艺展”无意中催生和强化了本土化意识。但是由于是为了比赛而创编的节目,很多具有浓郁本土风格的作品在比赛完就基本与日常教学脱离关系。因此,为比赛而进行的本土化努力仅仅是单独行动,并没有因此形成本土化的办学体系或者办学路径,没有催生本土音乐专业或者课程。以笔者所在的音乐学院为例,在本土化办学方面,学术研究和比赛节目比较活跃,但是学术研究和比赛的节目基本上没有转化成实际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本土化专题研究与课堂教学脱节,主要是缺乏转化路径、经费和平台。本土化办学要扭转现状除了使用传统路径,如增加新专业、新课程外,形式还可以更加多样化。比如,将本土音乐融入现有相关的课程板块,声乐、器乐、舞蹈课堂可以规定本土作品的必修内容;在师资方面,可多聘用本土音乐艺人;民族民间音乐课堂也可开辟本土专栏;开办本土音乐特色班或“非遗”班;在理论上鼓励及奖励教师合作编著本土音乐教材;定期举行各兄弟院校的本土化办学交流研讨会,以实现资源互惠,促进办学观念转型;定期举办学校和“非遗”机构的合作研讨,以促进学校和社会机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互补互惠;创建各级本土音乐类“非遗”研究中心,搭建办学平台;创建本土音乐社团,转化本土化理论研究成果;定期举行民间艺人和音乐教师研讨会,提升教师本土音乐素养;建立社区、县、乡本土音乐采风基地和实习基地,促进本土音乐教学成果的社会反馈;定期到社区进行本土音乐表演宣传活动,营造学校社会一体的本土音乐文化氛围等。本土办学必须形成一个有效的体系,才能真正实现音乐教育本土化办学的特色。

三、结语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时代来临,传统文化的复兴将成为未来文化发展的主流,作为地方高校音乐学院,要为国家培养合格的音乐文化工作者和传统音乐教育者。因此,要积极推进办学观念、办学定位、办学体系的改革。国家已经实行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验项目,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成为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综合改革的试点院校,笔者有机会参与本科教学专业的综合改革工作,并收获了一些经验。本试点采用实验班的形式,在专业设置上为本土音乐开辟了专业方向和课程,在实训方面做到了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在社团创办上成立忧乐雅集社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大讲堂。中国传统文化大讲堂由实验班的学生全程组织、策划、执行、拍照、撰写新闻报道,形成了以本土音乐文化和传统音乐文化为内容的、教学和实践为一体的工作坊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效果,值得广泛推广。本土化办学需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国际视野、时代精神、本土意识,并能使它们均衡地得以体现。由于中国高校的行政化体系,本土化办学需要教师理论研究先行。从教育思想、办学思想到实际办学模式的确立,需要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转变观念、确立具体办学试点,再到结果反馈、检验,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笔者相信本土化办学的前景将会更美好。

作者:张映兰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

第四篇: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方法探索

一、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方法革新的必要性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音乐教育无疑是有着多方面特殊性。学生基础水平、教学目标、学习环境等都有着明显的不同,比如有的学生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在音乐学习中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就应该体现出针对性,而不是对其他类型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照搬照抄。只有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才能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学方法的革新

(一)分层教学法

传统的音乐教育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学生都是“一视同仁”进行整体教学。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学生在基础水平、性格情绪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将其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培养,势必会造成“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分层教学法可以使这种现象得到有效解决。早在几千年之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近代一些教育学家也纷纷提出只有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引导,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大化的发展。由此可见,分层教学法正是对这种教学理念的运用和体现。具体来说,教师要对学生的基础水平、兴趣爱好、性格脾气等进行全面了解,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进行分类教学。比如可以将学生划分为A、B、C三层,分别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方式。通过这种层次上的划分,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对自己当下的学习水平有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能够得到教师针对性的指导,获得相应的进步。对于较高层次的学生,要肯定他们当下的优势,适当为他们布置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鼓励他们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使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一般层次的学生,也要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避免产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对于较差层次的学生,教师要以鼓励为主,从激发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入手,多为他们提供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以此坚定他们的学习信心。层次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有的学生经过刻苦学习之后,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就可以升入高一级别的层次中;有的学生态度松懈,水平有所下降,就要降入低一级别的层次中,这也从无形中给了学生以一定的学习压力,使他们始终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使每一个学生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提升。

(二)对话教学法

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主要采用讲述式教学方法,即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不适用于音乐教育。一方面,音乐是一门体验的艺术,音乐学习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采用讲述式教学法,其实就是将教师的个人体验强加给学生,将学生视为一个被动接受灌输的容器,这与音乐及音乐教育本质规律相违背;另一方面,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表现在基础水平、性别、性格等多个方面,要想真正提升教学质量,不能仅仅关注知识和技能本身,也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性格、情感等,方能保证他们的学习沿着既定的轨道发展。而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讲述式教学法所不能及的。因此,应对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对话式教学法是近年来广受好评的新型教学方法,主张师生双方在一个平等、民主的氛围中,通过对话的形式完成知识的建构。这种对话并不局限于教学,而是一种全面的对话,包含个人的思想、情感、生活等多个方面。一方面,能够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每位学生都获得充分表达的机会,使教学任务得以高效的完成;另一方面,通过对话,可以使教师对学生学习之外的各种认识和状态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引导。比如对一首音乐作品的欣赏,教师可以先简要介绍作品,随后让学生进行鉴赏。音乐播放完毕后,先请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每位学生的发言,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参照,对其他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丰富和借鉴。如果学生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还可以引入小组讨论的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学生的认识和感受是非极端的,教师都应予以鼓励和支持。学生讨论完毕之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和完善。可以看出,对话式教学法的运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并有助于加强师生间的联系和沟通,因此理应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并予以广泛的运用。

(三)多媒体教学法

近年来,我国各级教育的教学条件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教学的标准配置。合理运用多媒体,不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对音乐教育来说,如果教学中仍然以黑板、讲义、钢琴为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应对多媒体有充分的重视,发挥出其特有的功能。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将教学内容用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在音乐鉴赏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画面,将单纯的听觉接受变为视听结合,这种接受方式上的扩展,无疑能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审美体验,而且学生也乐于看到他们脑海中所想象的场景变为真实可感的画面。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制作一些视频影像,从而将欣赏教学变为一项主动的、富含乐趣的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当前,各种音乐教学类软件已经十分丰富和完善,完全能够有效应用于教学中。在视唱练耳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演奏钢琴,但是受到教师水平和乐器形制的影响,难以做到百分百准确,但是一些音乐类软件,如Musicator,就可以将课堂上常用的发声练习曲编制成MIDI文件。以此文件作为发声练习的参照,更能保证音准和节奏的准确。在音乐伴奏、打谱等方面,音乐软件也都有着独特的功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教师应尽快推动自身从单一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通过各种渠道,努力提升自己的多媒体操作和应用能力,使其真正成为教学中新利器,有效弥补传统教学中的各种不足。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怎样教”的问题,对于整个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教学方法的单一和陈旧,已经成为提升高校音乐教育质量的瓶颈,理应得到及时的完善与革新。教师应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正是本着这一认识和目的,就教学方法的革新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通过教学方法上的变革,使教学质量得到鲜明的提升,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作者:孙惠丽 单位:中州大学

第五篇:高校音乐教育内涵及特点探究

一“、音乐”和“教育”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音乐和人类的活动联系十分紧密,音乐产生于人类的劳动,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研究音乐,不能脱离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否则音乐的理解将空洞而毫无意义。研究音乐亦是研究社会和文化,音乐是其一部分。由人类的产生,来看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维持生命和延续生命的需要,二是交流思想、传递思想的手段”。可见教育起着教化和传递知识的功能。教育不仅是一种高级的生产劳动,更是一种创造,实现着知识的革新,要求受教育者主动性接受。李家成这样描述人的生命的主动生存:“人的生活过程,就是在追求更好的生命存在、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样式,追求着生命存在的意义。这种追求,不是对确定目标的实现,而是一种动力学的力量、策略性的行为……”所以对教育的理解,不能失去人之生命的关怀。把人作为音乐教育的主体来对待,才更有现实意义。由于人类社会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国家国情不同,很难用确切的概念来定义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与文化、社会、民族等文化哲学相关,需要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分析音乐教育的哲学。音乐教育是指通过传授与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陶冶情操,开拓思维,促进其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活动。最终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福建师范大学王耀华说:“如果说教育的本质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育人性、社会性、生产性、国际性,那么这当中都涉及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传统的音乐。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它们起着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心理内聚和精神团结支柱的作用。重视我们文化母语的音乐教育,也是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带动音乐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音乐教育一步一步地从“人文”,不断地与“科学”结合,实现着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音乐教育应当坚持多元化教育。我们可以参考和对照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专家班克斯对于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他将其分为五个阶段:单一种族研究课程、多种族课程、多种族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制度化过程。班克斯教授建构了多元文化教育的五个维度。我们的高校音乐教育则可以坚持以下五个维度:“内容整合、知识的建构过程、消除音乐价值判断的二原对立、平等的教学法、强化学校文化与社会结构”。高校的音乐教育,形态不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由于音乐基础教育薄弱,学生在中小学时期缺乏基础的音乐知识,所以到了大学,难免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笔者在学校教授“音乐鉴赏课”就发现了这一现状。也说明了我们要加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理解音乐文化,以更好地开展音乐教育。每一种音乐,都是特有的,独一无二的。有用于娱乐的,有用于宗教仪式的,有用于社会功能的。音乐就像一条河流,永远在流淌,并且在进行细微的变化。每次感受的音乐都会不同。我们需要把音乐当成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音乐体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感知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二、高校音乐教育特点

1.高校音乐教育要与世界音乐文化相结合。高等学校的教育代表着中国先进知识所在,在坚持本土化音乐教育的同时,须结合时代的主题,与世界音乐文化相接轨。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里,对文化的研究早已经不是单一的模式,而是多维角度。我们需要采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方法。音乐教育不仅仅涉及音乐的解释和阐述,会关联系到诸如政治、宗教、经济、媒体、科学、旅游、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音乐教育内容丰富多彩,不能陷入“欧洲中心论”,我们要用人类学所倡导的“他者”角度去思考音乐和教育。譬如对于世界其他部落的音乐研究和传授,不能按照同一个的模式去对待。霍德华和库拉斯在谈论大草原印第安人时指出:他们表演太阳舞来召唤雷鸟来带来雨水,由此为水牛(或者今天的牲畜和农作物)提供青草,他们还要诱使这位造雨者停下来,在他们的领地上“休息”,他们在太阳舞的竿柱分叉处为它提供了“窝”……舞蹈者装扮得像小雷鸟一样,他们吹鹰骨笛来模仿雏鸟的叫声。我们需要用社会学、人类学的知识来分析世界其他民族的带有仪式行为的音乐。了解和学习其他部落民族的音乐,开阔视野,增加音乐文化知识,以提高音乐教育水平。

2.高校音乐教育要坚持辩证、联系的观点。进行高校音乐教育时,不仅要传授基础的音乐知识,也要注重音乐意义的探讨。不仅要研究音乐本体,还要联系音乐活动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关系。我们需研究本国的音乐,包括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还要转向全球性的研究。音乐教育要加强与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的交流,才能不断地取得实效。音乐教育的地位十分重要。在高校的教育中,没有音乐教育,缺乏了美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来源于生活的音乐教育,是服务于生活的。有了音乐的欣赏,人的情感体验才是全面的。古代中国思想家及音乐教育家不仅从音乐作品或音乐行为本身,而且从构成音乐的价值在于“乐和”“心和”“人和”“政和”,最终形成了“以乐教和”的价值观,并以此去评价音乐的价值。

3.音乐教育要转向更广泛的视野中。由于文化意识形态不同,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音乐教育水平的高低。我们需要用国际化、多元化的视角来对待各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我们的音乐教育需要坚持本土化音乐的同时,接受异文化的音乐。20世纪70年代,德国音乐教育的中心开始由“音乐作品”转向“文化中的音乐”的理解。内特尔在1992年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上的发言提出了“将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点。提高音乐教育水平,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是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需求。既要提高的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师自己以身作则,以优秀的品质来影响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和学生相互影响,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这对于学科建设十分有益。源源不断地把高雅音乐文化传导给学生,创造出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三、结语

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理解和传授,是一种广阔的思维方式。我们在教授音乐知识时,不仅要汲取自己国家的优异成果,更要积极接受外来的优秀音乐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肯定中批判。把中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传播到国外去,使其在世界民族文化中大放光彩,使我们的音乐教育水平不断地提升,使学生们真正地理解音乐的价值,同时也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音乐教育的探索之路还很漫长,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以实现民族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韩彦 单位:广东药学院

第六篇: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研究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融入的价值

各个民族的音乐,其在表达形式,表现手法,音乐语法上各不相同,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对各个民族音乐的交流有着积极的意义,我国各民族的人民都是智慧的,每一个民族的音乐都有其自己的文化特点,这种跨民族的音乐交流不仅能促进在音乐专业领域上的一些取长补短,也是各民族文化的一种交流沟通,这种沟通有助于我国各个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发展。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对民族音乐融入的对策

(一)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民族音乐教学的主体

在传统的民族音乐教学中,是以“老师教”为主体,“学生学”为客体,这种教学方式降低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高校音乐教学对民族音乐的融入,我国很早就提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观点,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体现,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当前的音乐教学应该发生观念的转变,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通过学生主动的学习民族音乐、欣赏民族音乐来加其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融入,但这不是否定音乐教师的作用,一线音乐教师对学生民族音乐意识及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传承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是国家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进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两个原则:①大胆创新:对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并不一定要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而是应该积极创造、努力创新,在原有的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展现当今现实生活的特点;②不可摒弃:创新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彻底摒弃,而是要保证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是不可替代的。

3.结合现代音乐精华

我国民族音乐历久弥新,早在千年以前,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就利用歌声传达着自身的情感,表现方式各异,别具韵味,在当前的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应过于拘泥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对于适应时展的一些表现方法要积极运用,对于一些与时俱进的民族曲目要大力推广,有机结合现代音乐精华。

(二)教学目标

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是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的重要策略之一,结合当前多元文化的思潮,其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①民族音乐价值目标:我国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美育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教育,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美,感受到各民族文化的美,感受到民族音乐传达情感的美;②民族音乐情感目标:音乐是情感的载体,是用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古往今来,以音乐传情的曲目数不胜数,以培养学生情感为高校音乐教学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关爱之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及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的高尚品德;③民族音乐传承目标:我国民族音乐传承久远,历久弥新,民族音乐的传承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一种保护与发展,以民族音乐传承为教学目标能够加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促进了民族音乐与高校音乐教育的融合。

(三)教学原则

随着社会的进步,多元文化的发展十分迅速,高校的音乐教育受到影响逐渐向多元文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对民族音乐的融入十分重要,民族音乐的融入能够促进高校音乐多元化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①多元性与民族性结合:民族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中依赖的基础,多元性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趋势,在高校音乐教育融入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应注重各个民族独特的民族性与多元性的结合,二者的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能够促进民族音乐的融入和高校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②知识与文化结合:文化是教育的灵魂,在民族音乐融入高校音乐教学中,应坚持知识与文化相结合的原则;③传承与开放相结合: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传承与开放结合的原则,不固步自封,敢于做出对民族音乐的合理创新才是融入民族音乐最好的高校音乐教学模式。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高校音乐教学融入民族音乐能够启发学生对音乐的思考和领悟,能够弘扬、传承、发展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其符合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需求,符合高校音乐教育发展需求。

作者:王婷婷 单位:山东女子学院

第七篇:高校音乐教育对德育作用的对策

一、完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

(一)把音乐理论大课与音乐小课结合起来

近年来,一些普通高校也开设了音乐教育课程,然而,多数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其实,普通高校应该增加音乐理论大课的开设,其目的很明确,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与素养,另一方面,进行音乐小课授课时,教师不要再分别的对学生进行音乐理论的讲解了,这样既减轻了音乐教师的负担,也不会因为理论知识问题的缺乏而影响教学的进程与质量了。当然,在实施音乐理论大课形式教学的同时,也要适当的开设音乐小课形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音乐技能不同等因素的存在,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调整教学内容,开设音乐小课,分组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某些方面的教学训练,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音乐理论大课与音乐小课相结合,这样一来,使得师资不足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使得教学内容因学生的不同而出现机动性,产生如此好的教学效果的授课方式也是值得各高校借鉴的。

(二)实践课的比例适当加重

高校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培养学生实践方面的能力,因此,高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举办汇报演出,这其间肯定也少不了音乐教师的专业性指导,这样既突破了传统教学课堂上讲授的模式,也帮助提高社团活动组织形式上的创新与质量。当然各高校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特点,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与机会,让学生从实践中成长。

二、认真分析研究德育客体——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

当今世界的竞争与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并且以高校大学生为主流。面对着社会改革和人才竞争的双重压力,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良好的素质,不仅是要包括良好的文化背景、思想品德,还应该包括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而当今大学生一方面生理成熟较早,心理成熟较晚,身心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心理疾病催患率明显提高,然而人是身心统一的有机整体,身体发育与心理的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我们高校教育者要了解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因势利导。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正之风也刮进了大学校园,学生的思想也开始跟着动荡起来了。因此,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音乐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个性向良性发展。首先,要让学生“动情”,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紧紧抓住旋律、节奏、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使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其次,要结合教材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德育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去,通过音乐常规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深入挖掘音乐教育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精神的探讨”。高校音乐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通过“音乐”这个特殊的语言去启迪、协调学生的思想感情,结合音乐教育教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高尚情操。如在合唱训练时,对学生进行团结一致、积极协作的教育,要求全体学生的音色和音量都要服从集体的需要。另外,语言是调动和培养学生情感的一种手段,音乐教师提问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问题要先易后难,语言设计要简练,要富有感染力,同时还要深入地研究适合实际教学的方式方法,通过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自觉地了解德育教育的真意,并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把德育融入音乐艺术审美之中

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高校音乐教育应该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审美之中,要注重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与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让学生在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中发现内心的感情,这样的音乐教育必须以审美为核心,来启发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情操绝非空洞的政治说教。

(一)提升教师的个人素养和政治素质

一方面,高校音乐教师在学习和钻研新教材,构建新的课程观念,摸索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必须以极强的敬业精神为基础,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音乐教育。另一方面,高校音乐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政治辨别能力,这样才能在浩瀚的乐海中有针对性地精选适合我国国情,适合大学生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的音乐作品,从而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的根本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我们可以组织开设一些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坚持课外与课内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兴趣与自由选择相结合的原则,并且适当地邀请专业教师给予专业性的指导,从而提高活动的质量。当然,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可以有所创新,如开展大型音乐比赛、邀请一些著名音乐家来学校开设讲座、鼓励大学生自我创作等等,从而更好的引导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和发展能力。

作者:张俊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一、阻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原因

(一)重视度不够

当前,虽然多数普通高校均给予了音乐教育不同程度的重视,但仍表现出“表面上重视,行动上不重视”等问题,甚至部分高校对其音乐教育管理也不是很严谨,还未建立起完善的音乐教育管理机制,有的甚至处于管理无序状态。如部分高校音乐教育机构,多是迫于政府施压被动设立的,使得院校内出现音乐教育运行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合理、随意性、间断性等问题,甚至部分院校还存在着虽重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却忽视了对音乐的普及,虽重视艺术特长学生的活动,却忽视了所有学生的参与等问题,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还未形成科学完整的学科体系,也未配备一支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在课程设置上也比较零散,多为音乐欣赏课,且多为选修课,课时并不多,学生更多的是凭借个人兴趣来选定课程,加之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倾向性,也使得选修课效果并不是很好,而必修课虽为必过科目,但学生为毕业多敷衍了事,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不足,也是阻碍众多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因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近些年来才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对教师缺乏必要的统筹规划和科学的准入机制,从而使得音乐教育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的文化修养较差,教学能力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音乐教育的发展;其次,教师年龄、职称与学历结构也不是很如意,科研梯度组合不当,缺少科研带头人,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成长比较缓慢,加之课程体系错位,也使得教师队伍结构混乱。为此,在日渐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来完成其教学任务。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对策分析

(一)重视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

首先,逐步提升领导对院校音乐教育性质与功能的认识。各普通高校领导需意识到,音乐教育作为情感教育的重要部分,是院校开展美育、德育最具有操作性与实践性的一个途径,同时也是国民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其次,明确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定位,应认识到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并不需要精英教育,而应该是以“以人为本”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起始点与终点的教育;最后,强化领导,完善体制建设。院校领导不仅需重视本院专业教育,还需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鼓励教师革新教学手段,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从整体上提升高校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设置课程、编撰教材

首先,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需特别重视对其课程的合理设置,在参照国家相关要求与标准的情况下,从本校实际出发,设置门类齐全且合理的艺术类必修课与选修课,以此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需求,逐步引导高校音乐教育走向合理化、规范化。同时,组织专业学者或艺术家就学校音乐教育情况进行研究,提出适合本校的音乐教育课程,待实践检验后,重点推出一批高质量的艺术教育课程,提升院校艺术教育水平。如把“外国音乐史”与“中国音乐史”分别改为“外国音乐史及作品赏析”、“中国音乐史及作品赏析”,将“指挥”和“合唱”合并为“合唱指挥”等。此外,高校音乐教育还需加大对其音乐教材的编撰,明确教材评审与编写机制,推出一系列高质量、特色足的音乐教材,以此来满足各层次学生内心的音乐需求,培养其音乐创作热情,树立健全人格。其次,具体结合院校情况,逐步完善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设置与层次考量上,综合考虑应用性与理解性、实践性与理论性的有机结合,革新课堂授课形式,以调动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为主导,展开多元化教学。比如,在工科类院校中,就可开设一些艺术同科学交叉的音乐课程,而对于文科类院校,可开设音乐同文学、历史、哲学、法律等学科有关的课程,以此来满足学校专业特色教育与院校实际情况,调动学生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三)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其思想与业务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为此,针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需逐步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强化对教师思想的建设,使之日渐具备“厚德载物,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教师的“为人师表”,首先应该是一个好人,一个在言谈举止、仪表等方面都严格要求的自己的人,用丰富的知识影响学生,用宽广的心胸宽容学生,用人格魅力感化学生,为学生传授正能量,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逐渐学会做人。同时,各院校也需重视对教师队伍建设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一方面,需确保院校音乐教师数量的充足,使之能够满足本校音乐教学需求,尽可能减少外聘教师,另一方面,又需定期对教师进行教育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再教育,为教师提供更多走出去的机会,以此来逐步提升教师的教学与学术水平,引领高校音乐教育走上更高层次。此外,普通高校需具体结合音乐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考核与评聘标准,以此来鼓励音乐教师主动进修,主动提升自身水平。与此同时,院校还需鼓励音乐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因材施教。如在《义勇军进行曲》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作品高昂的曲调、充沛的情感中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厚的民族感情与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三、结束语

总之,受素质教育的影响,我国也日渐加大了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视,但因其发展较晚,又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阻碍,其发展的脚步并不是很快。对此,各大普通高校必须更加重视音乐教育,意识到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进而科学地设置课程,形成一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推动本校音乐教育朝着更远的方向发展。

作者:罗丹阳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