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表演艺术教学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6-13 09:03:30

高校表演艺术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网络媒体、微电影、手机短视频等新媒介的出现,使传播平台逐渐大众化,戏剧、影视演员队伍的成分发生了“低门槛”化的流变。人人皆可为演员,人人都可拥有传播的平台,“低门槛”戏剧影视作品的娱乐性被无限放大和追逐。笔者对新媒介下的表演艺术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在新媒介时代的表演艺术不仅要注重娱乐功能,更要有社会责任。基于此,高校表演人才培养的重点应着眼于树立正确艺术观,广泛应用新媒体手段,构建真正与行业对接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媒介;高校;表演艺术;人才培养

今天,表演艺术早已成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组成部分。网络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使视频内容的传输范围越来越广泛,进入传播平台的门槛越来越低,从而形成了“人人都可以是演员”的局面。表演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不断丰富,喜爱与从事表演的人数陡然增加,从而打破了原有表演艺术人才队伍培养和发展的格局。然而,在表演人数增加的同时,表演艺术的品质却乏善可陈,“雷剧”“神剧”大量出现。同时,粉丝效应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电影电视中的明星买单,而不是作品本身的剧情和表演。受众的选择也极大程度地刺激了新媒介的市场运营,使新媒介的内容生产者进入“看脸”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的表演艺术教学应如何适应新媒介环境,培养更多优秀表演艺术人才,值得探讨。

一、表演艺术教学现状及问题

当前,从世界范围内看,戏剧与影视演员的培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电影与戏剧演员同在一起进行表演基础训练的模式;二是以中国、俄罗斯为代表的,电影学院、戏剧学院分立进行表演教学的模式;三是以短期的培训班、进修班形式分阶段对表演业余爱好者进行培养的模式,这种模式是由非职业演员到职业化的转变,如香港无线培训班及近两年的艺人培训班等。近年来,随着我国影视行业热度的不断升温,培养表演艺术人才的高校、机构也在迅猛发展,目前已经发展到几百所。2019年3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与服务平台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名单》,名单显示,2018年全国共有18所高校拟新增表演专业,其他表演培训机构更是数不胜数。如此多的高校和机构开设表演艺术专业,既体现出国家对表演艺术教育的重视,同时,也为表演艺术爱好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多样的选择。每一位表演专业学习者的初衷都是通过专业的学习成为一名演员。然而,表演行业的供需存在极大的不平衡。《2018中国电视剧产业报告》显示,2017年国内电视剧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的国产电视剧数量为313部,共计13475集;《201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家协会与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共同在京)显示,2017年国产影片共有970部,其中故事片有798部,有412部进入院线、313部电视剧、970部影片所需要主要演员也就万人左右,而目前表演行业的从业者有数十万人,此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面对激烈的竞争,各大院校的表演专业纷纷寻求对自身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探索与改革,以寻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但由于受到制度、惯性思维等制约,现阶段,有条件的高校大多采用戏剧工作坊或与大师交流的形式来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并对现有教学模式、方法加以丰富和拓展。如上海戏剧学院的“国际表演实验教学工作室”,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制作工作坊”“戏剧工作室”等。但这些形式多侧重学术层面的提高,在实际教学层面上,当下的表演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却很难适应当前行业的发展需要,亟需根据目前的实际需求尽快做出调整,否则将会出现表演学习者在学校专业素质强,但进入现实表演行业后无法适应现状的窘境。近年来新媒介的出现,为表演爱好者提供了新的机会,也为表演艺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新媒介环境对我国表演艺术教学的影响

新媒介通常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以及电脑、手机、iPad等各种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式。在新媒介环境中,视频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随着微电影、手机短视频新型视频模式的出现、网络传播平台的普及,人人皆可为演员,影视表演行业的门槛逐渐降低。表演行业的低门槛化使非专业演员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迅速获得广泛关注成为“流量明星”,他们大多被粉丝称为“网红”。“流量明星”的表演往往缺少准确的生活质感和真挚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表演丧失原本的艺术魅力。同样,高校表演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教学流程复杂。在传统表演教学中,大多数表演学习者在入学前并没有表演经验,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从“表演元素训练”到“完整人物形象塑造”完成表演艺术学习全过程,最终在舞台上现场表演完成学业考核。然而,现在的教学模式可以做得更简单。目前,有不少于95%的表演学习者在入学前有过在培训机构学习的经历,入学即具备基本表现力。同时,一小段视频推送即可完成“创作与作品”展示,而且观看该作品展示的观众数量也不再受到传统舞台的场地限制。这让表演学习者的表演和考核的成本都更低,操作更加简单。2.教学形式发生改变。现行的表演艺术教学多传承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我国运用,50年代普及并沿用至今。沿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高校均以舞台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完成小品、片段、剧目的三段式教学。学生们(教师亦然)对镜头的渴望推动着对“镜头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但受多种条件的制约,如教师本人的创作能力、实践能力、特别是设备的限制等,“镜头教学”难以成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而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以及手机的广泛运用,设备不再是问题。3.教学内容与手段单调。“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是所有艺术创作的准则,表演艺术教学更注重对生活的理解和表达。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达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再经由小品、片段、剧目的形式进行表达。而当下,随着新媒介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认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信息环境中,表演学习者掌握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信息获取的渠道是丰富的,学生比老师掌握的信息甚至更多。而且学生对生活的表达意愿也越来越强烈,表达方式越来越丰富,如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都为其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新媒介环境下表演教学的提升策略

1.树立正确的艺术创作观念。新媒介时代,在同“雷剧”与“小鲜肉”争取观众的当下,对影视演员新人的培养更呈现出多元化的方式与方法。我们要承认表演是一门艺术学科,要让学生意识到演员应具备的文化和道德修养,承认它的专业技术、技巧因素。高校表演艺术教学即要秉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科学性,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借助科技手段和平台不断调整改进。要从思想上解决学生对明星的盲目向往;要帮助学生认清“流量演员”在市场环境里“大火”的畸形现象;要让学生认识到表演艺术的根本在于刻画一个个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并且要让学生树立起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人才的追求。2.改变现有的单线条教学模式。现阶段采用“小品-片段-剧目”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为主的表演艺术教学,在新媒介环境下已无法适应行业及传播推广的需求。学生接受的舞台式教学,让他们在进入行业特别是从事影视剧拍摄时大多有手足无措之感,这是因为在当下表演创作与作品制作已融为一体且互相影响着。其实一直以来在多所高校也有教师在探索“镜头前表演”的课程,如北京电影学院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联合作业”(不同专业的学生联合完成影片拍摄)的传统,但受设备局限及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表演专业很难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这就导致表演创作与作品制作相割裂,演员在创作时并不会过多考虑制作环节的要求。同时,笔者认为“镜头前表演”的定位也并不准确。一部影视(短)片作品的完成,主要包括前期准备、中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三个环节,演员表演只是中期拍摄环节的一部分,但演员的表演又是作品最直接的表达形式,所以相对于整体作品而言称之为“镜头后表演”或“镜头与表演”似乎更准确。当下的表演艺术教学如想让学生真正感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全方位指导,要学习制作环节相关技术的基本内容。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信息传播的突破,现在的教学环境已可以满足学生在拍摄设备和制作技术学习的需求,因此应在继承传统舞台教学的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在相应的教学环节考虑增加视频作品制作的教学课程内容,让创作与制作平行进行,最终共同评价。在教学成果评价环节,可考虑依靠主流传播平台,上传作品并采集作品相关传播数据作为参考标准,如图1所示表演教学中加入“视频教学线条”,目的是丰富教学手段和适应社会需求。当前,新媒介以网络技术将娱乐与大众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娱乐至上的时代成为社会的潮流。而在新媒介短视频上的表演多为杂耍式表演,是表演的末端形态,即“声、台、形”的机械化展式,缺少生活的体验、情感的积淀。在戏剧、影视中的表演应是一种对剧本高度理解,对人物生命高度体会,对生活丰富体验,对情感极度积累下的一种凝聚思想和情感的再现。在作品的创作中,学生在创作作品时往往忽略作品的主题与内涵,一味强调猎奇和娱乐性。此时,教师就要重点帮助学生在作品选材和主题立意上进行把控。这是因为,学生与教师相比,在信息的获取、技术的使用上都有可能具有优势。而教师拥有更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认知,因此在对待剧中人物情感的分析与理解上会更加真实和准确。

四、结语

回溯我国的表演教育史,20世纪20年代上海训练班性质的“明星学校”的开办,50年代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三所高等学院对影剧表演人才的培养,到了80年代大量表演专业的开办,影视表演专业成了热门专业,演员成了吸引青年人的职业。在手机被广泛使用的今天,新媒体短视频不断发展,观众可以通过手机快速、便利地看到一场表演,就表演形式而言,在短视频媒体上表演也可区分为“杂耍式表演”和“电影式表演”。杂耍式表演只是表演的末端形态,即“声、台、形”的机械化展示,没有生活的体验,不需要情感的积淀。而电影表演则应是真实的、有情感体验的表演,是对剧本的高度理解,对人物生命的高度体会,对生活的丰富体验,对情感的极度积累下的一种凝聚思想和情感的再现。针对表演艺术教学和人才培养,我们既应当坚持学院派的表演教学理念,将真正的有故事、有生活、有思想、有情感、有人物的电影式表演贯穿到教学当中,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改变现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只有这样,表演艺术才能以全新的面貌呼应时代的需要,成为当下时代精神所向的代言者与先锋者!

作者:刘畅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