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对策研究

时间:2022-01-03 09:00:30

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开展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要掌握科学的工作思路和有效的工作方法,可以从顶层设计、制度保障、合力育人、宿舍文化建设、新媒体使用、学生自我教育等几个方面探索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积极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行为养成;目标;原则;方法;途径

高校开展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工作,实现培养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创新的教育路径是关键因素和重要抓手。在推进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过程中,除了遵循教育的一般性原则,正确掌握和使用基本的教育方法之外,还必须创新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途径。

1强化顶层设计,健全行为养成教育的组织保障

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顶层设计,注重整体规划、分层推进、有机衔接、有效保障,扩大教育参与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具体说来,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努力:第一,思想保障。高校教师要充分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将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作用贯穿到工作中的始末点滴中来。第二,经费保障。高校要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和企业、校友等社会资源,来拓展和补充教学资源,充分挖掘资源利用潜力,为开展行为养成教育的专业咨询、队伍建设、活动开展等提供资金支持。第三,组织保障。统筹教学、管理、服务机构和学生组织,分类分层开展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工作,按功能和职责分工分解教育目标。第四,健全完善学生行为档案,动态引导、考察学生行为,健全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2落实“三全育人”,形成行为养成教育的育人合力

(1)全员育人。建立全员育人的工作机制,高校教职工要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要明确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是全体教职工的职责。做到“教师教书育人、干部管理育人、员工服务育人”,发挥各条战线的育人作用。以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实行班级责任制,建立了教研室、辅导员、班主任、阳光导师、职业导师、后勤人员、机关部门老师全员参与的多元化德育主体体系,完善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行为考核评价体系,合力育人的格局初步形成,行为养成教育已初见成效。(2)全过程育人。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根据大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在学生大学期间分阶段设置目标和开展活动,强化学生的感恩教育、认真组织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开展国防军事训练、学习竞赛、学习帮扶、宿舍文化节、社会实践等活动,通过入学教育、生活指导、学习辅导、心理关注、顶岗实习、职业规划等各个环节的教育和服务,规范学生行为。(3)全方位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高校形成强大育人合力的重要抓手。第一,高校应积极探索将大学生行为习惯养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贯穿到大学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实现教书育人。第二,开设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参观考察活动,观看影视资料、关注新闻媒体、参与社会调查、专题社会实践、企业顶岗实习等活动,在切身参与的基础上增进情感体验、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思想和行为互动优化。第三,活动为载体,丰富日常生活。通过课程化、系统化的开展主题班会、班团建设、社团活动,与时俱进的开展志愿服务、专题活动,增强行为养成教育内容感染性和形式的新颖性。

3发挥宿舍载体功能,凸显行为养成教育的日常管理

寝室是对大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的一扇文明之窗、一个重要载体。发挥寝室载体功能,要充分强化行为养成教育的日常管理工作:第一,提高对建设大学生宿舍载体优越性、可行性的认识。大学生宿舍具有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内容的日常性、教育过程的渗透性、教育方式的针对性、时间的长久性和空间的集中性等特点。第二,丰富和创新大学生宿舍载体的方法和形式。提升宿舍管理的规范化、模块化和电子信息化水平,创新教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灵活使用环境熏陶、网络宣传、个别引导和群体教育等形式。第三,加强宿舍辅导员队伍、宿舍后勤管理人员队伍、学生组织建设,并创新开展学生宿舍示范工程,创建学生宿舍巡逻机动队,即时播报纠正宿舍楼栋日常管理不良方面。第四,强化临时性的文明宿舍比赛,注重宿舍的常规管理,从学生宿舍安全、环境卫生、学习氛围、文明礼仪等方面加强考核和监督,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第五,建立完善学生奖惩制度,将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真正纳入奖优、助困、评先的重要指标体系,增强教育的连续性和实效性。

4彰显新媒体功效,创新行为养成教育的内容形式

新媒体本身具有多元化、互动性、开放化、及时性等特性,新媒体的渗入对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语言特点、行为方式、心理意识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新媒体的合理使用,可以促成沟通方式多元化,学习方式网络化,学习途径多样化,扩大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的广度。另一方面,新媒体的过分使用,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1)生活上,呈现出娱乐至上、盲目消费倾向;社交网络化,信任缺失,淡化了现实人际互动;语言网络化,不规范无深度;“低头族”、“宅男宅女”、“手机依赖症”、短信或电话诈骗、信息泄露等现象都令人堪忧。(2)学习上:自主学习能力的退化,养成“速食阅读”的习惯,缺乏对学习过程的长远规划,依赖网络无法正常开展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学风和考风中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3)观念方面:充满时代的特色和个性化的特征,去权威化;出现道德认知的多变性和双重性,即对于道德的认知和评价呈现出多元化倾向,道德行为标准采用了双重标准;信任缺失,道德素质弱化,道德失准和行为失范。(4)政治参与上,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大学生很容易受网络信息的蛊惑,采取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容易造成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失范。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行为的积极引导作用势在必行。强化网络文化管理,净化网络环境。高校通过网络建设和加强对网络的监管等方式,由此密切监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主要访问的网站、聊天方式和聊天热点,并及时了解和统计全校学生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始终保持对舆情动态的实时跟踪,迅速采取措施消除一些错误、消极、反动信息,阻挡部分显性的消极网站,然后通过信息识别、侦查和过滤等手段对流传于网络上的非法内容进行屏蔽。充分发挥新媒体多样性的优势。新媒体使用过程中具有成本低、普及广、速度快、信息量大等特点和优势,合理使用对大学生成长有较大的积极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校园微博、校园官网、校园公众号、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设计开发具有时代特色与感染力的教育软件,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将传统的养成教育引向立体、动态、多彩的发展方向,创新行为养成教育的内容、表达方式,吸引更多学生自主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律能力的增强。

5科学建章立制,树立行为养成教育的实施规范

(1)以《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为指导,制定大学生行为规范。把学生德育的要求细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包括学生在课堂、食堂、宿舍区、图书馆、校内公共场所、校外实习单位等行为准则。普及法律法规、校级校规内容,加强执行和监管力度,发挥老师、党员模范作用,严肃规范的处理违纪违规行为。(2)以班级和学生宿舍为单元,加强学生行为养成的组织化。坚持以班级管理为平台,科学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完善班委、班团委等日常行为管理工作,细化班风学风建设、党团建设、宿舍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要建立完善学生奖惩制度,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表现真正纳入奖优、助困、评先的重要指标体系。(3)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在行为养成中的自我教育。树立人人都是主人翁、人人参与班团建设、“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理念,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的自主性,精细、平稳、持续地推行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在开展行为养成教育过程中,可以成立各种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学生组织,提高学生的组织化程度,让学生个体生活在各种组织化的群体里面,增强学生个体的集体意识、自主意识,强化实现目标的行动力,优化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客观环境和制度环境,切实提升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www.xinhuanet.com/2017-02/27/c_1120538762.htm,2017-02-27.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EB/OL].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2/t20170216_296385.html,2017-02-16.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的通知[EB/OL].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63/201001/xxgk_80028.html,2005-03-25.学生工作

作者:代艳红 夏喜元 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