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养成教育思考

时间:2022-01-03 08:55:09

学生养成教育思考

摘要:养成教育是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养成教育应确立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养成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养成教育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略:构建全方位结构体系、制定双元制实施制度、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注重多角度因材施教、建立立体式评价模式。

关键词: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实施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高尚的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根据这一要求,近一年来,我校在德育工作中注意儿童发展特点,进行“文明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的研究和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养成教育是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我国早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蒙以养正”是指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从早抓起,把“训养”作为儿童道德习惯形成的主要措施。孔子提出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论述,对后代儿童教育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20世纪70~80年代,前苏联教育学家们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系统地研究了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特征,认为小学儿童的完整品德是在学校中遵守明确的道德要求、准则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他们强调儿童道德习惯的养成在儿童个性形成与品德发展中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我国著名心理学专家林崇德教授在他的《品德发展心理学》中指出,由于年龄所致,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比较肤浅,只知道“应该去做”,但对“为什么这样做”缺乏理解,具有外部调节向内心自觉发展的特点,“要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儿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在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质时,思品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一门有别于小学其它学科,具有“教养课”的性质,既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具有明显的“知识”性,也不具有音体美劳那样的“技能”性,而是具有养成教育的“引行”性,或是道德认识的启蒙教材。这一观点与有的论者近年提出的“思想品德课程是‘修养课’”的论点不谋而合。

二、养成教育应确立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养成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

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然涉及到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首先是确立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根据文献资料,目前,我国对养成教育的内容以及分类还没有成功的经验。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坚持从实践出发的原则,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沈阳市中小学生“行为化”细则》等作为确立养成教育内容的主要依据。经过大家集思广益,初步归纳出了适合儿童特点需要的10种道德行为习惯。如,爱国、守纪、待人、劳动、爱护公物、关心集体、助人、勤俭、刻苦奋发、团结友爱等,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诸如诚实、虚心、正直、宽容、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这些都是道德教育范围以内的,也是小学生力所能及的。为了使这些行为能有的放矢地得到落实,我们又根据低、中、高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有关基础教育论坛JICHUJIAOYULUNTAN2018年第11期(总第286期)№11,2018General,№286的理论,探究寻找儿童行为习惯的最佳发展期,然后把上述行为习惯有效地匹配到不同学段中去。例如,品德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不同范畴的道德行为发展是有别的,在对人、对己、对社会三个方面,对己方面的道德发展较高,对社会方面的道德发展次之,最低的是对人方面的道德行为的发展。对此,我们在匹配过程中,低年级注重对己方面的行为习惯训练,中、高年级依次配加对社会、对他人的行为习惯内容。像助人、待人、团结友爱等习惯都具有一定的“对他人”的特点,故而匹配时应注重把行为形成的最佳养成期放在高年级。其次是确立养成教育的行为习惯标准,由于人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是先天的,而是习得而来的,故此在行为的养成过程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行为标准或行为深度。对此,我们曾进行设问:“一种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到何种程度才算达标?行为标准分哪几级水平?”围绕这一现实问题,我们多次博览群书,深入到实践中观察,经过反复地论证分析,最后将每一行为习惯从程度上分成三级水平:自发、自觉、自动化。自发是出自于个体的本能需要而产生的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是不稳定的。自觉是一种没有外在力量催促的中性行动,但它带有主观情感的色彩。自动化是一种不假思索的行为习惯,或者说是一种行为定势,达到了孔子所谓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确立了行为习惯的三个层次之后,我们又尽力做到对同一行为,根据学段不同和强化次数的不同,分度要求。比如,对在车上见到老人后让座这一礼貌行为,低年级可以达到自发或自觉的程度,中、高年级就应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即老人上车后,用不着多想就会主动地给老人让座。

三、养成教育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略

(一)构建全方位结构体系。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我们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体系,使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既承担着道德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时还接纳学生的行为评价。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着重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儿童、教化儿童,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会教育则特别强调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建立起宏观结果框架的同时,我们又从微观上想问题,尤其是对学校教育,找到了三结合的教育关系,那就是在校长统一领导下的德育处、教导处、少先队。这三者之间除具有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关系之外,各自还都有独立联系的线索。德育处对内可直接管理班主任,对外与家庭教育接轨;少先队对内有各中队辅导员,属于直辖的对象,对外与社会教育直接挂钩;教导处的主要管理对象为各科任课教师。宏观与微观结合,自然形成了一个双重正三角形关系的养成教育结构体系。(二)制定双元制实施制度。所谓双元制制度,即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分别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给实施单位或教师制定出落实养成计划的管理职责、制度等。我们在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制度的落实是养成计划具体付诸于实践的有效措施,或者说,制度是使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效保证。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础。”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曾围绕养成教育的系列性内容先后制定了《二经三校小学生一日常规》《二经三校小学文明学生标准》《二经三校小学文明班极标准》等,学校制定了《小学德育工作纲要》《养成教育实施条例》《德育工作管理制度》等。双元制如同两条轨,并行不悖,学生教育有方向,教师执行有动力。与此同时,双元制还能起到禁于未发的作用,具体明确的各种规范、守则、制度,还可收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的效果。(三)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更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因为道德行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也因为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的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使道德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习惯。鉴于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力为学生创造、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德育生活充满七彩阳光。实施过程中,我们既注意从不同的渠道设计活动,又重视从不同性质的养成内容方面设计活动。比如,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成立了环境保护小组、干休所红领巾实践基地、领使馆广场讲文明讲卫生宣传小组等等;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的升旗仪式、我最敬仰的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红领巾广播站、重大节日颂祖国、春游等活动,都为学生开辟了实践的天地,创造了熏陶的氛围,提供了教养机会,锤炼了道德行为。(四)注重多角度因材施教。人们一直把因材施教作为智育中的原则和方法,其实它同样适用于德育工作。我们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个性方面的因材施教。学校责成班主任根据学生的性格类型,加强扬长补短的训练。比如,对于倔强刚强的孩子,要注意养成柔顺调和的品质;对于个性内向的人,注意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对于气量狭小,遇事就烦的孩子,要注意开阔其胸怀……除注意性格方面的因材施教外,学校还注意特殊家庭学生行为习惯的因材施教。例如,一些经济条件优越的家长,往往给予学生过多的溺爱,学生花起钱来如流水,勤俭节约习惯极差。再如,一些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家庭环境极差,有的父母对其放任自流,有的父母经常对其打骂,还有的父母整日沉浸在婚姻的失败中,痛哭流涕,长此以往,学生很可能染上恶习。对于上述种种类型,学校分别建立了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并采取一些特殊的补救措施,进行因材施教。(五)建立立体式评价模式。加强养成教育过程中的管理与评价,不仅可以优化养成教育的方法体系,更能促进养成教育的深入开展。从评价的内容上,学校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编制了《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评价细则》,对常见的道德行为习惯分类别编制了指标体系;从评价的时间上,学校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每日一对照,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评比,每学期一表彰;从评价的方式上则采取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如,学校设立的“日常行为监督岗”,旨在强调他评,红领巾广播站设立的“自律信箱”,目的又在于自评。评价内容、评价过程、评价方式相结合,自然就形成了一种立体式评价模式。

四、开展养成教育取得的初步成果及体会

辛勤的汗水换来丰收的果实。自开展养成教育以来,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行为习惯越来越趋向规范。礼仪的教诲,使学生们心灵上早已深深地烙下了文明礼貌的烙印,行队礼、见人问好、尊老爱幼已成为学生们的自动化习惯。道德的熏陶,使学生们能够据章就矩地生活和学习。一年来,近1000名学生没有任何违法犯罪的行为。助人的思想,学生们已把它作为一种高尚的美德,献爱心活动中,全校为灾区人民捐款2000余元,衣物近1000件,学雷锋小组已达80多个。近年来,先后有20多名学生获市级以上德育活动奖励,我校的德育经验经常在市级以上刊物报道。少先队曾多次获得上级组织的多种德育活动奖状、奖杯、锦旗,学校多次被评为区以上德育工作示范校和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小学段的道德教育,教学生“明理”固然重要,但是,重心要放在“导行”上。正如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应该尽可能地培养有崇高的道德愿望和个人对道德理想的向往而产生的道德行为——这是少年儿童教育的金科玉律。”

作者:荆海 单位: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