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析

时间:2022-03-29 10:32:55

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全球经济、文化等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我国作为当前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凭借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推进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吸引了大量来华的国际学生。

对于来华国际学生而言,进入中国即进入一个崭新的文化环境,起初势必会出现各种不适应及迷茫,而这种不适应及迷茫可能会使国际学生产生各种负面心理,即文化休克。倘若不能有效明确文化休克给国际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国际学生极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诸如紧张焦虑、敏感对立、消极抑郁等。所以,跨文化适应视域下对高校国际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开展全面分析,加强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阶段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由徐辉编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论述了心理健康的基本问题、中西方心理健康观念与思想、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等内容。该书内容翔实,论述严谨,突出理论性、实用性,不仅可作为高等院校的参考教材,还可供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工作人员研究使用,另外对跨文化适应视域下高校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也可提供有力指导。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人们可很好地开展心理调适,充分发挥心理效能,即人们在社会中可健康地生活,并可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水平,可有效适应社会环境并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目前,高校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缺乏适宜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制度、管理办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近年来我国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文件,各高校均设置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然而对于国际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则起步相对较晚,缺乏特定的法规文件依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高校对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二是缺乏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工作者。受文化差异、语言交流、专业水平等因素影响,现阶段我国仅有少数高校针对国际学生设置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国际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不少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在面对国际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通常会因为语言障碍而难以为国际学生提供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三是对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深入性。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针对国际学生推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此类课程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十分有限,实际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相关调查显示,国际学生对高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了解不充分,对高校组织的各式各样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活动缺乏兴趣,即使出现有心理健康问题,也不愿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寻求帮助。针对高校在跨文化适应视域下如何开展好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笔者结合《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书提出以下几点策略思考:第一,加强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书提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高素质工作团队的有力支持。

为此,高校应打造专门的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肩负起指导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同时设置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备专职、兼职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师,为国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靠师资保障。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提升工作人员对各国文化、宗教信仰以及风俗的了解,提高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及技巧,同时及时觉察国际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第二,推进国际学生团体心理健康辅导。首先,高校应适时为国际学生组织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帮助国际学生应对在华学习期间可能面临的文化冲突及适应问题,使国际学生掌握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可有效感知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引导国际学生积极与家人、朋友进行交流互动,并乐于寻求心理健康教师的帮助。其次,高校应适时组织国际学生召开班会,鼓励国际学生互相分享自身在中国的学习、生活经验,交流适应期间面临的难题等,以此帮助国际学生更迅速地适应新环境,防止相关心理健康问题的引发。

再次,为了让国际学生更迅速地融入高校生活,可组织国际学生参加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如参观所在城市的名胜古迹、到社区服务、组织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等,依托多样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帮助国际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很好地融入大学生活,拥有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去。为高校国际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更好地为我国培养出一批知华、友华的国际学生。

作者:朱婧 单位:承德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