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时间:2022-05-10 09:35:49

大学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美国哈佛委员会在《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描述:通识教育课程是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我国古籍《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等。由此可见,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故此,通识教育也就成为当代大学的必修课程。观中西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发展,通识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人文素养、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综合培养,是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对自由和人文传统的继承[1]。近观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载体,音乐类艺术教育课程在人文素养培育中重要性尤为凸显,在多彩的通识教育课程群中有着独特的定位和作用。通过音乐来对学生进行美育,塑造新时代社会主义大学生人格、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普及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创造力,成为当前普通高校通识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现状

(一)课程设置。现行普通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经笔者查阅,尚未发现将音乐类课程作为通识教育必修的普通高校(音乐专业院校除外)。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中,主要有四类音乐类通识教育课程。第一,音乐理论类,包括音乐基础理论、艺术概论、中西方音乐史等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会正确认识音乐,学会听赏音乐,掌握音乐创作的基本要素,为音乐感受、鉴赏和实践打基础。第二,音乐感受与鉴赏类,包括中西方音乐名作赏析、电影音乐赏析、本土音乐赏析、戏曲艺术等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西方音乐名家名作,了解本土音乐文化发展历史,以提升欣赏水平和音乐认知为目的,贯穿人文素养教育和文化观培养。第三,音乐实践类,包括流行音乐演唱、合唱排练、器乐排练、电脑音乐制作等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在学生社团活动的基础上开展,目的是活跃校园艺术氛围,提升各类演艺活动层次和质量。第四,音乐与相关文化类,包括吟诵音乐、国学艺术、礼乐舞蹈等课程,主要以音乐素质拓展为目的。(二)教材。高校通识教育音乐类课程教材主要可分为四类:一是以音乐赏析为主配之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类。如李笑梅主编、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音乐文化修养》,书中涵盖“音乐欣赏常识”“中西音乐艺术分类”“中西音乐发展概况”“基本乐理知识”等部分;林蕙芬编著、由西泠印社出版的《大学音乐:基础乐理与音乐欣赏》,书中涵盖“音乐艺术概述”“中外音乐作品赏析”“乐理常识”等。二是以审美为主线贯穿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类。如尹经民、杨吉慧、张红主编,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音乐综合教程》,书中涵盖“基础音乐理论”“视唱练耳”“鉴赏提升”三个部分,较之第一类加入了学生参与和实践部分的内容。张友刚、尹红编著,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音乐》,书中涵盖“音乐艺术与审美鉴赏”“词曲交融的歌曲精品”“风格各异的器乐作品”“缤纷多彩的综合艺术”“附录(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四个部分。三是以欣赏为主线加之音乐技法理论类。如杨凌主编、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实用大学音乐教程》,书中涵盖“中国音乐文化鉴赏”“外国音乐文化鉴赏”“声乐演唱与合唱音乐鉴赏”。四是以中西音乐体裁符号为主配之乐谱赏析类。如修海林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音乐》。内容为“中国传统音乐——民族情感的音乐记录”“中国20世纪音乐——百年激荡的音乐心声”“西方音乐——古典•浪漫•印象”“世界民族音乐——多元文化中的音乐”。(三)师资高校音乐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师资主要为三类:第一,艺术教育委员会师资。高校为艺术教育管理设置的直属机构,主要负责学校艺术教育的具体工作,大部分高校艺教委是单纯的管理单元,负责通识教育艺术类课程的构建和组织,教学则由音乐学科师资或外聘师资完成。第二,公共课部师资。高校的二级教学机构,通常负责全校公共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在没有音乐与舞蹈学科的高校中,公共课部会聘有专职音乐与舞蹈教学师资。第三,音乐与舞蹈学科师资。一般为高校音乐与舞蹈学院的教师,部分高校音乐与舞蹈学院内部设有公共音乐课部,专门负责学校音乐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

二、构建新时代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客观要求

(一)新时代大学生培养的价值需求。在北京大学视察时说:“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大学生培养“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大学生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需求。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近现代革命史,音乐始终伴随着革命和奋斗的历史征程,正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关键载体。(二)美育教育的培养需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努力把学院办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国务院办公厅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中指出:“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学校的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喜剧、戏曲、影视等”。可以看出,美育是新时代大学生培养的关键环节,音乐是美育教育不可或缺的养分。(三)“课程育人”的思政教育需求。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召开以后,全国高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思政教育浪潮,“课程育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如何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课程来进行特色的思政教育,也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首选课题。

三、大学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一)建构思路。以“搭建一个平台,培养两种能力,开设三类课程”为总的架构思路。一个平台一是把大学音乐课程打造成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教育的综合平台,二是充分利用学校各层各类实验室(或实践中心)作为教学实践平台;两种能力包括音乐体验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开设三类课程包括开设通识教育课程、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素质拓展课程。(二)课程设置。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以“千问计划”为载体进行项目化教育,以音乐鉴赏为核心,贯穿中国历史和优秀文化,着力培养学生音乐体验能力。主要项目和课程如表1。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主要以音乐会、讲座与沙龙、微课的形式开展,主要是依托上述课程的开展进行音乐实践能力的展示。在音乐会实践中加入讲解和研讨,充分利用微课进行线上“千问”和线下探讨(表2)。音乐素质拓展课程依托学生社团开展,组建大学生艺术团(舞蹈团、声乐团、合唱团、曲艺团、礼仪团、国乐团、管乐团等)和各类演艺社团,通过“课程学习+日常训练+展演实践”的综合培养,使其成为大学生美育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刘福瑞.高校音乐通识课程在通识教育中大有作为[J].音乐创作,2014(9).

作者:麻华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