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协同发展探索

时间:2022-09-08 09:27:19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协同发展探索

摘要: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下,科技逐渐成为国家发展与进步的主要手段。然而,大学生作为科技发展的驱动力,大学生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各个国家与地区重点关注及探索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协同发展模式必要性,阐述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协同发展影响因素,以及心理素质教育面临的难题,最终提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协同发展操作模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协同发展

心理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基础,对大学生群体能力、素养以及人格特征的形成均具有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心理素质教育是落实大学生群体全方位发展的主要手段与前提。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群体面临新的契机与挑战,使其产生独特的心理素质特征。因此,只有仔细探究大学生群体成长背景,了解大学生心理特征产生规律,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及德育相关工作,建设与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相符合的心理素质教育手段与体系,指导大学生建树远大理想,自觉肩负并深刻认知自身历史使命以及社会角色,才能推动大学生群体全方位发展,促进国家全面发展、进步。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协同发展模式必要性

1.心理素质教育是社会与时展的现实需要。伴随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及繁荣,社会思想导向以及价值观均在无形中发生改变。经济发展促使国民内心躁动,并使国民产生困惑与迷茫心理,内心活动频率高且心理承受能力薄弱。同时,快速进步的经济社会产生的高竞争与高效率,对大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耐挫力以及社会适应力产生极大考验。然而,大学生作为青年社会群体,心理处在发展与迈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优秀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阶段时,学习、发展以及生活的基础保障。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只有拥有优秀的心理素养,才能在竞争热烈的社会中充分展现自身能力,为国家经济进步灌输足够的动力。2.心理素质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应用型本科学校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新课改的主要目标。并且,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当下大学生落实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大学生群体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由于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推动大学生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由于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其他素质的产生与发展具有直接关系,对大学生行为具有推动与约束作用,且对大学生发展正相关。因此,不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品格与道德的产生,均是经过认知过程实现的,并受到性格、需要以及能力等个性要素的约束。同时,心理素质作为多个素质构成因素中的能动性要素,主体性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特征。学生个体不但是教育的接受者,还是教育的呈现者。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群体心理素质发扬正向作用,它不但可在主观互相作用中选择外界环境,对内部环境也具有一定选择作用。因此。优秀的心理素质可帮助大学生群体将外在知识教育内化为内在要求,进而持续健全自身素质。3.心理素质教育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客观需要。现阶段,大学生群体年龄多在十七岁至二十五岁之间,正在迈向心理成熟期,处世理念尚未成熟,个性还未稳定。在高竞争、高科技以及高效率的社会中,多数学生创新能力、精神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偏低,促使大学生群体变成心理问题与障碍甚至暴力事件的多发群体。依据相应调查显示,我国自杀人群中,每十万人中便有二十人是大学生,且近几年呈上升态势。在高等院校自杀人群统计中,大学生明显高于普通青年,重点高校高于普通高校,研究生群体高于普通大学生,由此可见,伴随学历的提高,产生的极大心理压力和大学生极端行为存在直接关联。另外,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大学生仅凭借知识已无法顺应时代进步需求。只有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准,养成符合社会进步需求的品质与个性,建树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才能更好地展现自身才华,实现自身理想,并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协同发展影响因素

1.当今社会环境影响。目前,国家处在市场经济变革的浪潮中,伴随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国民价值取向以及道德理念均发生无形的改变。虽然市场经济有助于国民突破因循守规、不思进取以及安于现状的理念。但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一现象虽可推动其更加努力,但若不进行准确指引,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难以抵挡诱惑。在大学生心理素质产生与成熟的关键阶段,形成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个人主义,不仅为国家带来极大损失,也对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造成反向影响。同时,导致大学生欠缺其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社会经济对于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主要呈现在:市场经济浪潮致使大学生群体心理素养发展失衡。2.学生家庭环境影响。家庭教育作为十分重要且深刻影响心理素质教育的环境。因我国应试教育以及传统文化束缚,我国家庭层面的心理素质教育存在部分误区。一方面,部分家长欠缺科学观念,或存在不闻不问与较大的随意性。现阶段,多数家庭虽注重家庭教育,但对孩子的理解及尊重不足,缺乏对孩子特点与个性的分析。多数家长存在为家庭教育而进行家庭教育,且为应试教育而进行教育。虽具备清晰的目标,但对孩子了解较少。在孩子迈进大学校园后,依然固守专业教育是核心教育的观念,认为其他教育并不重要。偏重知识教育,忽视素质教育,是当今家庭教育的主要弊端。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多将大学生定位为成年人,且心理素质已经成熟,只要为其供应经济层面的支撑即可。但是,大学生群体多处在道德修养、自我控制能力、抗挫折能力、交流能力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等素质产生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十分需要家长的支持和引导。3.学校种种因素影响。大学生在走向高等教育后,角色与环境的改变促使其心理难以适应。首先,学习环境的变化。与原有教育相比,应用型本科学校在学习方法、目标、方式以及内容等层面均存在较大变化。主要呈现在课程数量增多、知识难度增加、自主性学习要求提高、教师辅导减少。其次,文化环境以及生活方式改变。主要呈现在生活方面父母包办的情况转变为独立生活方式。大学生活中,每件事情均需独自解决,这一改变促使大学生难以适应,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与差异促使大学生留恋原有生活,对大学生活感到迷茫。同时,由于大学生多来自不同地区,处世态度、文化背景以及生活习俗均不停,互相之间拥有一定差异,需要一定时间适应和喜欢新生活与学习环境。而学校教育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产生与发展正相关。部分学校难以很好地践行素质教育,着重强调专业教育和知识教育,忽略大学生群体素质的全方位培育,导致大学生仅热衷于获得奖学金,对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积极性偏低。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面临的难题

1.心理素质教育欠缺系统性的理论引导。心理素质教育作为本土化概念。因而,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概念以及内容等理论相应问题依然处在需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时期。应用型本科学校大学生群体心理素质教育实践与探索中,教育工作者应注意,经过多年实践,心理素质教育依然未拟定明晰而一致的教育目标及教育内容。这一状况,促使教育工作者无法有效实现应用型本科学校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拟定的教育目标。当今,多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将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能力作为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作心理素质教育主要内容,健全心理素质结构。在此形式下,虽然国家大学生心理素质教学理论成就充足,但各所院校苦于探究准确、合理的教育手段、路径与内容。由于心理素质教育欠缺系统性的理论引导,导致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成效难以提高。2.心理素质教育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大学生心理品格产生存在复杂性,心理发展存在特殊性,致使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时,不但应哪个通过多种形式及路径,还应将这些形式及路径有机结合,建构较为完整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主要构成部分,这一体系中仅将学校教育视作单一的教育模式,难以使整个教育体系高效运行。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时,仅在学校相关课程中进行,对大学生个体心理素养教学、社会心理素养教学体系,以及家庭心理素养教学体系的结合教育与发展重视度较低,导致心理素质教育仅局限在校园内。3.心理素质教育理念与手段落后。我国大学生心理素养教学,多年来依然停滞在心理健康教育层次,不论是学校、社会还是家庭,均对心理素质教育理解存在偏差。由于和当今大学生在社会经历与成长过程等层面的差异,加上对现实状况通常缺少实时信息,教育工作者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及观念构成均存在一定差异。教师与学生的心理代购在特定问题上表现较为显著。同时,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心理素质教育仅将治疗和矫正作为手段与目标。但是,这一心理素质教育理念及手段难以满足当今大学生群体心理发展需要,也难以紧跟新时代心理素质教育发展方向。传统心理学重视危机干预以及问题咨询,注重对学生个体的教条式灌输及治疗。当下,在心理素质教育普及化的现实要求下,部分教师并未注重服务大规模学生,以及积极关注学生个体心理素质和特征的发展,对学生心理潜在的问题,并为及时关注和预防。

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协同发展操作模式

1.建设、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师招录制度。教师作为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学成效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推动心理素质教育协同发展的同时,应建设、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师招录制度,健全教师培训机制。大学生心理素养教学相关教师区别于其他专业教师,不仅应具备心理学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一定心理素质教学经验。因此,依据西方国家经验,拟定教师招录制度,对强化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心理素质教学质量以及师资水准,推动心理素质教育发展均具备正向影响。同时,健全教师培训机制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确保大学生群体心理素质教育成效的前提条件。2.全方位、多途径强化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第一,应更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心理素质教育理念,指引大学生建树准确的学习观念。教育工作者应突破传统机械性的说教与灌输,应全方位、多途径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鼓励、理解、爱护以及尊重学生,并指引大学生建树学习素养观念,以及建树科学、准确的心理目标及取向。第二,教育者应将学科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心理素质教育区别于其他教学活动,其具备潜在华以及储蓄化特点。将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大学生必修课引进教育计划,并将其融入院校教育体系中,是现今应用型本科院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实际要求。第三,教育者应通过网络实施大学生心理素质教学。教师应发扬互联网优势,利用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通过网络平台推送心理素质教育文章、发送与接收邮件、留言板以及在线聊天等互动方式,与大学生进行心理谈话。这一教育手段,具备保护大学生个体隐私的特征,也顺应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要求。3.强化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第一,教师应使大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强化耐挫能力。各级部门应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创设优质健康的学习及发展环境,使大学生感到理想与现实一致,这对提升大学生群体心理素质具有一定意义。第二,强化大学生个体自我调节能力。我国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具有直接关联。教师通过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个体自我调节能力,当其面对各种挫折与困境时,可使用所学知识及能力改善或解决当前处境。第三,营造优质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作为影响大学生群体心理较大的层面。由于大学生对于社会存在较强的敏感性,且求知欲较强,思维活跃,具备较强的发展潜质,且心理素质还可进一步发展。教师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征,利用心理素质教育,强化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对大学生日后迈进社会与实际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作为社会角色中较为活跃的群众,是推动国家及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大学生心理素养的产生,对社会具有深远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心理素质教育不仅需要院校利用合理手段进行引导,还要求社会各界重视,与学校共同创设优质的心理素质教学环境,并为大学生群体健康成长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陈家剑,宁灵芝.基于易班平台的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9).

[2]王燕,赵来,谷家川.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元化的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10).

[3]李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理念与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5).

作者:李亚玲 单位:深圳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