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2-10-25 09:08:43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论文8篇

第一篇:高校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高校体育主要以“健康第一”为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及体育能力,并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作为重点来看。但是在高校体育教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随之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人文素质教育的不断缺少,下文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进一步探究人文素质教育,从而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促进教育事业可以健康发展。

一、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强调人文精神、人文知识的培养,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从人文素质教育发展以来,有很多学者对于人文素质教育不断进行着探究,研究其适用范围,随着在教育上的发展,逐渐的丰富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并且文化素质教育实施于现代教育,可以很好的体现学生情感、观念、个性等内在价值。而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体育是项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活动,主要原因是对于文化素质教育不是太了解,且在体育教育中文化教育逐渐缺失,这种缺失不仅仅影响着体育教育的发展,同时严重影响了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全面发展[1]。导致缺失文化素质教育的原因包括:第一,思维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体育发展,有个强健的体魄已经变成人们的一种固定思想,一直以来,因为这种保守、单一的思维意识,导致了人们对于体育观有着制约,并严重影响着体育教育的发展。为了更好的提高个人技能,需重视体育的技能及体能锻炼,把它当作体育教育核心的地位,否则会严重阻碍文化素质的提升。文化素质逐渐缺失和错误思想,会使人们对于体育学生存在特殊见解,认为体育学生只具有体育技能,而在文化素养上表现较差。在现代体育有着很多这方面的事件,例如,在比赛的时候服用兴奋剂、裁判不公正、比赛打架事件等,从另一面看出了体育文化教育在不断的缺失。第二,在学校教育上比较注重于文化知识,从而忽视了体育的文化素质。轻体指学校对于文化知识上缺少统一教材,并导致学校只重视体质锻炼,忽略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体育教育主要教学模式是体质论,体质论主要是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目的,但却忽略了关于文化教育的学习,例如,重点在于体育课的技能锻炼和嬉戏上,没有把体育技能和文化知识互相结合的意识充分发挥出来。体质论教育模式的实施,不利于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甚至有些学校,因功课压力过大,取消了体育教育,从而没有了文化知识的发展空间,更是导致体育文化素质教育逐渐缺失[2]。

二、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高校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把大学生作为核心目标,合理运用体育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由此看出,在高校体育教育上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主要离不开教师的传承及发展,同时还离不开高校体育与人文思想的结合。高校体育主要是把“以人为本”作为中心思想,并把文化现象作为高校体育的核心内容,从而转换为学生内在的人为素质,更好的实施人为素质教学模式,其中解决的方式主要分为五个方面:第一,改变学生对人文知识传统意识。如今,高校体育主要分为实践课、理论课两种形式,只有把两者进行结合才能更好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通过最新教学仪器进行授课,从而激发出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第二,提高教师关于人文知识上的水平。教师是人文知识的重要传播者,直接影响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可以博览群书,不断的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从而更好的传授给学生。第三,增加关于人文知识的课程。在我国很少有学校开展课程,只有部分学校开设了语文、哲学之类的课程,所以,要增加关于人文的课程,从而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第四,改变传统思维。最近几年,在很多高校主要实施“以人为本”的体育理念,很大程度上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所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其与科学技术更好地结合,改变学生的思维意识,进而满足社会体育上的需求。第五,提高审美上的不足。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审美上是一个重要学习的内容,审美教育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更是对体育教育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三、人文素质教育应用的意义

文化包括精神与物质生活两层含义,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它是一个双刃剑,而文化素质不仅是对文化现象综合的体现,更是为高校体育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体育教育上变得人文化,主要包括:陶冶情操、人格塑造、自身修养[3],通过对体育教育的不断拓展,更好的实现了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于培养学生身体技能,新型教育模式则强调与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和传统教育模式存在很大的区别,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注重于学生的技能及文化知识、培养认知能力、提高综合能力、增进爱国的精神,从而在价值观、人生观得到综合提高。

四、结束语

在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中,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必然条件,但是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重武轻文等体育思想是导致问题主要的因素,所以,可以提高体育人员的文化知识、改变传统体育的教学模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了解、增加关于人文知识的课程等方式,这些方式都是可以解决问题主要的途径。

作者:陈世洋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孔祥.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3):92-94.

[2]姜海波,赵元霆,李超等.关于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154-154.

[3]魏培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青年文学家,2014(6):235-235.

第二篇: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人文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高校师范专业肩负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任,不仅要培养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其良好的人文素质。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有一定的随意性

随着社会对人文教育期望值的不断提高,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目前,较大比例的人文素质教育学科课程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的,一般是教师根据个人专业、教学经历、研究领域或兴趣爱好等,向所在院系提出申请,经审核后上报,再由学校教务部门批准后开设。学校也有关于课程审核方面的规定,如要求各院系认真审核本单位开设的通识选修课、淘汰受众面窄、普适性低的课程;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原则,开设受众面广的优质通识选修课程等。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缺乏科学论证、人为性大等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课程体系构建缺乏整体的设计思路和理念,对课程是否具备开设条件、有无重复开设、有无必要开设及开课教师的教学素养等方面的审核流于形式,致使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多取决于教师个人取向而非人文教育的需求,有的课程无法开设,学生无法接受系统性的人文教育。此外,忽略了对活动课程人文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宣传,参加活动的学生人数、活动效果受到较多限制。未能形成合理、科学、完善而有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二)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重知识讲授而轻能力培养

人文素质教育是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能力的教育。在制订课程教学目标时,应明确提出课程所要达到的人文素质教育目的,并以此为依据组织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与方法。然而,由于缺少专任教师,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基本上是由各专业专任教师或“双肩挑”教师兼任,主要站在专业课程角度对教学目标进行定位、安排教学内容和进行教学设计,人文素质教育目标设定较为含糊、简单。部分教师只是单纯地讲授一些常识性的人文知识,忽略了这些知识蕴含的深刻的文化性、思想性和审美性,没能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来开展教学。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够强,存在一定程度的敷衍心理,课前准备不充分,课堂教学组织不严谨,甚至有一些不当言论,背离了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的课程目标设定。此外,活动课程的组织突出了工具性和实用性,表面上完成了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却忽视了活动本身对人文素质培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课程体系构建缺乏特色,与师范生素质教育的关联度较低

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学科)基础课与通识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结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以某非师范专业及学生数量占多数的地方高校为例,在由“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发展平台、实践创新平台”组成的五位一体课程体系中,各平台均开设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主要课程类型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军事理论、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类、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类、传统文化类、公关礼仪类、历史类、哲学类、文学类、艺术类、教师教育类等,基本涉及了文史哲等人文知识相关领域。但很多课程是对所有学生开设的,即使在师范生组成的教学班级,教师也主要从专业课及国民素质教育的角度展开教学,使师范生的人文知识主要局限于本专业领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对于理科类师范生来说,在专业课中接受人文熏陶的机会更少。因此,与非师范生相比,师范生的人文素养没有明显提升。此外,不少高校所在地有极具特色的民族、红色、历史文化等特色人文资源,却未能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未能形成特色人文课程品牌。

二、影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原因

(一)对师范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和发展者,以培养人、教育人为根本职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知识的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究竟跟教师个人的精神世界(他的信念、他生活的整个道德方向性和智力方向性、他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即年轻一代的未来的观点)是否紧密地融合为一体。”可见,教师职业是塑造人的思想、观念和灵魂的职业。从这个意义上看,“准教师”师范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应被置于比非师范生更高的位置。然而,受多年应试教育模式的制约、就业压力的增大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人文素质被认为看不见、摸不着,没有明确的量化评判标准,远不如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重要,从学校到教师、学生,不同程度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致使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处于边缘化状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系部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管理上,对人文教育课程、尤其是以选修课形式开设的课程,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大班级授课方式居多,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较少,在课程管理上存在“弱化”问题。

(二)缺乏人文教育优秀师资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要承担者,是课程设计和课程创新的主体。缺乏优秀的师资,课程体系的构建终将无法做到科学合理,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亦大打折扣。在缺乏人文教育优秀师资的学校,课程建设缺乏系统性,相关课程只能由专业课教师授课,有的课程无法开设,有的课程重复开设,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的教师思想上不重视或准备不足,只是在讲授专业课之余,为完成教学工作量才参与人文教育课程教学,也有“双肩挑”人员为评定职称而承担课程的,上课照本宣科,无法参透课程人文蕴意,不能对学生进行人文能力与方法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有的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上课缺乏吸引力。有的教师教学态度不够端正,个人素养欠缺,无法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榜样。

三、科学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对策

(一)明确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改变人文课程的边缘化状态

1.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关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培养过程、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合理安排教学任务、科学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课程体系的构建,正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依据和最终目的的。应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切实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明确人才培养的人文素质具体要求,构建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

2.明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合格的基础教育教师应具有渊博的人文知识和高尚的人文精神。高校师范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首先解决好目标定位问题。第一个层面应定位于掌握扎实的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是师范生将来胜任基础教育工作的必备条件,文史哲等人文课程即是为学生掌握相关人文知识、增强文化底蕴而开设的。第二个层面应定位于人文精神的培育和人文行为的养成。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首要标志,其根本价值在于能够用高尚的目标和文明准则来引领人的精神成长。人文精神的培育既来源和得益于人文知识的累积,又能促进人文知识的进一步拓展。人文行为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化。人文课程体系应该围绕高尚人文精神的养成和良好人文行为的展现、进而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而构建。

3.加强课程管理。在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教务部门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指导性意见,由各院系根据专业特点精心设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针对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缺乏整体设计的问题,对人文课程体系结构进行整体优化,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选择合适的课程,明确每门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和作用,即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人文知识、形成完满美好的个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等。把课程开设的审核落到实处,避免出现课程重复、杂乱等问题。

(二)围绕人文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高校能否合理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关键。人文教育是一个长期性、渐进性的启迪感悟过程,教师的思想倾向、学识底蕴、教学态度、道德境界和气质修养等,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起着引领、示范作用,直接影响着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为此,要选派教学态度端正、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就必须重视教师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意识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一是进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必要性教育;二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教育;三是加强师风师德教育。可通过会议、专题培训、外出参观学习、教研室活动等方式展开。同时,应根据学科和课程发展需要,适当引进和聘请校外专家参与课程体系构建,鼓励、组织校内各学科专业热心素质教育、有较高素养的教师参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学,形成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三)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1.在课程形式上注意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显性课程是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与一定的学科、实践相联系的育人媒体,它包括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该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构成,一般应涵盖文化科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法学、经济与管理、心理健康、语言和综合教育等领域。所设课程应首先满足人文教育的基础性要求,进而适应人文教育多层次发展的要求,以帮助学生渐进性地获得较为系统的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素养。“隐性课程即那些没有在课程计划或学校政策中显现,但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包括学校正规课程中隐含的教育因素、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教师的人格和学校领导的风格以及与学校文化系统相通的社会文化等”,由院系和学校合力构建。隐性课程主要由富有人文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构成,如系列人文讲座和学术报告,各类学科、文艺、体育、技能等比赛,读书、展览、表演等主题文化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要纪念日主题活动、专业见习或实习、社会公益活动等。通过参与这些课程,学生可以巩固显性课程所学知识、拓展知识面,培养发现问题及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规范意识,促进专业技能、文化品位与人格修养的提升。

2.在课程建设中应提高与师范教育的关联度。一是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类相关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专业导论、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科研方法、班主任工作概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普通话、教师语言艺术、书写训练、中外教育史、学生认知与学习、学生心理辅导、中小学生品德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礼仪、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既是专业课程或学科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人文课程。二是各师范专业开设的非教师教育类任选课程,如思政课、文化类、艺术鉴赏类、社会学类、伦理学类等课程,也应有意识地结合师范生的特点及基础教育工作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各环节,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设置的目的。三是认真实施教师技能训练、师范生技能比赛、教育领域专家学者讲座、到中小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等隐性人文课程。

3.在课程开发中应关注地方特色人文资源的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具有独特性、稀缺性和亲切性,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人文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和依据。开发地方特色人文课程,一是有利于优化人文教育课程结构,拓展教学内容;二是有利于保护、传承和宣传地方文化;三是有利于提高人文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对于本地生源而言,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不仅拓展了知识,增强了自豪感和荣誉感,还能激发其投身家乡教育事业的热情和责任感;至于外地学生源,则容易产生新鲜感、好奇心、探究欲,学习积极性更高。更重要的是,此类课程资源具体可感、贴近生活环境,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强,能提供真实、实际的学习情境给学生实地考察体验,有利于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实践探究能力。为此,应鼓励教师在条件充分利用地方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红色资源、名人名胜、文学艺术等资源,开设相关课程,打造出独特的人文课程品牌。

作者:赵连跃 单位:百色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第三篇:高校护理专业人员人文素质教育探讨

一、引言

从历史上看,国外护理教育历史有着深远的发展进程和变革,各个西方国家的护理教育系统已经逐渐成熟,其中以美国的发展最为迅速全面,已从中等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甚至是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1-3]而国内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中专。而护理人员作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中间力量其人文素质教育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护理事业以后的发展,因此人们要加强其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教育。[4]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人才素质培养中的重点,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且高等院校的生源特点和所学专业性质决定了高等院校加强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所以本研究对高校护理专业人员作出研究与分析。

二、概念介绍

第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人文素质一般是指人们在人文精神和知识方面所具有综合性素质,[6]人文精神作为人文素质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对人文意义的思考延伸,也是对人文意义的全面评价和映射,表现在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维护,集中体现了时代和民族精神;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知识主要是包括各学科的知识;而人文思想是人文素质的关键,表达对生命的尊重,主要关注人与自然与设会的和谐关系;人文方法是使用具体的知识方法和实践步骤去达到人文思想中所包含的目的。第二,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现今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主要是如何去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怎样去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尤其是对于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期的中国来说,这更是一个需要攻克的难题。现今的社会要求大学生具备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直宽容的道德品质和面对困难不妥协不放弃的精神品质。去培养教育出这种新兴人才使之成为国家的栋梁是现今大学的首要任务。第三,护理职业观。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护理专业学生和相关工作者在临床中往往会遇到各种疾病给患者和其家属带来的困扰和苦难,也使护理专业工作者和学生不可避免的以旁观者的身份去体验病患的生老病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其对生命的重视性和自身工作对他人的重要性,能够使其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护理价值观,能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习惯,对病患做出更好更全面的帮助。

三、背景与趋势

第一,护生人文素质缺陷现状。护理专业人员往往缺乏正确的护理职业观,过分的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责任感,对病人的护理工作不认真。这些都属于人文素质上的缺陷,对以后工作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和不利。第二,护理专业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护理专业属于医学的一部分,而医学具有人文和科学的双重属性。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好。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要求护理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也要有一个提升,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护理人员来说,人文素质的培养途径较少,效果也不明显,因此紧抓高校护理专业人员的人文素质培养是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也就提示人们,在医学教育上不能够只要求学生单纯的学习专业知识,也要更关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这一方面。国家也注意到了这一教育重点,根据21世纪医学教育展望发展报告中的各项条件,要求医学人文教育进行新的改变,重点阐述了构建合理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对医学进步的重要性。所以本研究对高校护理专业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四、结束语

从教育模式上看,将人文学科、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结合到护理教育之中,使护理专业学生能够将医学、护理学知识与人文知识融合在一起,这也是国内外护理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美国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发展的比较成熟和完善,其本科传播授予的知识主要包括:沟通与交流、团体合作、跨国文化、护理实践标准、病人的权利等,要求护生需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在信息的收集与利用、领导与管理能力和危机干预等方面有一定的处理能力和措施。而国内的人文素质教育还处在一个探索发育的阶段,中国大部分学生在医学护理方面,其兴趣的增长、技能的提升、视野的拓宽、人文素质的培养等效果不是很明显,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情况也不是十分的理想。本文通过探讨高校护理专业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策略做出符合客观实际要求的、积极、充满正能量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对于高等医学院校以及社会医疗单位的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水平提升和和医学人文的社会教育的进步都具有一定意义和影响。

作者:王碧玉 唐正宇 姚玲 王太林 单位:长沙卫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淑青.谈高等体育院校人文素质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2(1).

[2]古湘勇.公务员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J].改革与开放,2011(16).

[3]王雪岭,夏周青,罗启香,伍平,医学学术期刊编辑人文素质的培养[J].内蒙古中医药,2011(19).

[4]林波.加强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3).

第四篇:民族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高校档案里蕴藏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它记载了学校的发展史、创业史和师生员工艰苦奋斗的历史,特别是丰富的科研成果档案,乃全体师生员工智慧的结晶,真实地反映了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具有凭证、借鉴、参考和史料研究的作用。高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圣地,是一所科学与育人的殿堂,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形成的高校档案,凝聚着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灵之气;蕴含着独特而又丰富的教育资源,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发,将为学校的素质教育产生不可多得的积极推动作用。

一、高校档案与民族高校学生的特点

(一)高校档案的特点。一是高校档案的生动性。高校档案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载体,有纸质档案、实物档案、照片档案、声像档案等,能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立体地再现学校教学、科研、学生活动和各项管理的情况,形象生动。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对一成不变的信息容易感到厌烦,有变化的内容和形式的信息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档案从内容和形式上更利于信息的接受。二是高校档案具有贴近性的特点。它是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及学生自我管理等形成的材料,和广大教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容易引起共鸣,易产生认同感。

(二)民族高校学生的特点。民族院校大学生大多来自民族地区,而且有些地方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人际关系较为单纯,社会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有着本社区的文化、习俗、语言和宗教信仰,会促使他们强化对民族内部的认同,在他们的心目中,与本民族的文化、习俗、信仰相符的道德感、美感、理性追求等定势心态早已形成,而当他们进入民族院校后,需要适应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新生活环境,经历的心理冲击比其他学生群体更大,经济状况上会产生高下之分,语言、习俗的差异会带来社会交往障碍,新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多元的文化社区,存在着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碰撞,还要面对各种可能与自身的文化、习俗、语言、宗教等方面不协调或产生隐性冲突的问题,这方面的转变如果处理不好,会严重阻碍民族院校对其素质教育的培养。

二、利用高校档案服务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民族团结教育。利用档案中蕴藏丰富的校史资源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责任。我院是东北三省唯一一所国家公办的全日制省属少数民族高校,肩负着培养少数民族高技能人才、传承创新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创造民族团结经验的重任,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和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为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所有这些珍贵史料不断地随着时间的进展凝结在不同时期的档案中。利用高校档案对学校发展历程做梳理,形成校史专题讲座,对学生定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这些史料贴近学生的生活,且绝大多数就是他们的身边人,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心里共鸣,成为他们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向导,能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爱校爱家教育。利用实物档案和立体档案对学生进行爱校爱家教育。民族高校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我院作为一所民族高校,是一个拥有各民族文化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的平台,例如我院民族灯柱恰恰是这种文化蕴含的重中之重,是整个学院的灵魂。民族灯柱以建国60周年天安门广场56根民族灯柱为蓝本,柱子寓意着平等、团结、和谐的56个民族。通体中国红象征民族力量,上绘56个民族一男一女载歌载舞的图案,背面有各个民族的图腾图案。柱冠以莲花托举一颗光球为造型,意喻56个民族学生如新星,初生的太阳一般,在民族学院的呵护下冉冉升起。当步入民族灯柱林,仿佛进入了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长河中,在各民族文化艺术中仙境般遨游,这都是学校“立体档案”和“实物档案”重要的教育资源,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和传统文化品位。

(三)民族文化艺术传承创新教育。我院承担传承创新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功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立了马头琴乐队、长鼓队,大学生艺术团等,丰富的学生活动内容点点滴滴汇聚在学校的声像档案中,以照片、图片、录像等不同的载体在新生报到时向学生和家长展示,利用声像档案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调节了校园氛围,增加了文化气息,反映了校园精神,展示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超凡魅力。学院编撰成册的《培育民族团结的种子———教育管理服务内地新疆籍学生工作材料汇编》,就是在大量档案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汇编》中有教育部、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学院请示成立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的批复,学院关于资助贫困学生的《古丽民族团结基金》倡议书,多位省部级领导的批示,媒体报道,学生成长记忆等。《汇编》发到学生、老师和学院来访的客人手中,它所呈现的事实就发生在学生身边,既看得见、又摸得着,很容易引起学生注意,从而有意识地把自身的教育发展融入到学校建设之中,有力地推动学校改革发展中各项工作的全面深入展开,成为民族大家庭的栋梁之材。民族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课题。民族院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摇篮,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具有特殊性。民族院校培养的大学生将是各少数民族地区未来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其素质教育效果直接影响着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未来的发展。

作者:孙美凤 单位: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任桂淑.赵志天.高校档案教育功能探讨[J].才智,2011

2.陈均.《高校校史研究发展方向探讨》.载《兰台世界》,2007.24

第五篇: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培育体系的构建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实现了高效的改革与发展。然而,随着高校的不断增多,办学规模的扩大的问题也逐渐涌现出来。从素质教育的层面上来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教育与社会发展相契合,提高素质教育的效果就成为了现阶段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笔者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几点看法。

一、构建高校素质教育结构体系可以满足时展与高校的相关要求

随着信息化与科技化的不断影响,新经济时代已经全面到来。只有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未来市场的竞争中占据重要位置。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也使得教育必然要向着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发展。高校作为实现科教兴国的主力军,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在新世纪的影响下,高校就要全面开展素质教育计划,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市场经济的影响促使社会竞争日益剧烈,企业在用人机制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创新与敬业精神,同时也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就要构建出完善的素质教育培育体系,以此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1]。

二、构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培育体系的原则与思想

(一)掌握好素质教育的特性

第一,创造性。对于素质教育而言,构建素质教育培育体系就是要坚持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第二,实践性。对于实践性而言,就是要及时更新好教育的思想与理念,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同时还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提高受教育者自身的综合素质。第三,主体性。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体。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2]。

(二)构建高校素质教育培育体系的环节

第一,做好教育改革工作。能否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理念,做好教育改革工作,是构建素质教育培育体系的中心。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创新教育方法,完善教育内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并且在课堂中还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课程开发工作,激发出学生的潜能,创建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第二,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保证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强调专业课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组织学生开展文化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或文体娱乐等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以此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3]。

三、构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培育体系的措施

(一)完善内容体系

第一,要严格遵循党的的指导与教育方针。第二,明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第三,满足高校教育培养的目标。第四,要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来进行教育。

(二)分阶段与层次来进行实施

在实际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教育工作。对一年级的学生,要及时开展适应性的教育,培养好学生的基本素质。对二年级的学生,就可以注重科学文化与外语等方面的教育,深化好基本素质教育。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自身特点上出发来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对三年级的学生,就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对四年级的学生,就可以注重指导学生素质的综合运用与强化训练,以此来发挥出学生的优势与素质。通过分阶段来对素质教育培育内容进行划分,不仅可以满足素质教育的实施目标,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素质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分阶段与分层次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此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

四、结语

构建出有效的素质教育培育体系对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坚持做好改革与创新工作,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教育的内容,同时还要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发展。

作者:胡瑞坤 单位:甘肃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莉,冯秀娥,赵玉辉,等.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比较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5):65-67.

[2]朱建民.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高校学生素质评价指标体系[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48-52.

[3]张向战.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结构体系的构建[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7(2):41-43.

第六篇: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探讨

作为当代学生每天均处于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舞蹈可以起到放松身心、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等多方面作用,另外其也能够很大程度上丰富高校的校园生活。但根据目前教学情况来看,依然有很多教育者意识不到舞蹈教学的作用,因此相关单位应加强此方面的实施工作,使舞蹈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高校舞蹈教学现状

在进行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分析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即高校、教师以及学生。对于各大高校来说,艺术团队几乎是每个高校必备的队伍,并且均有校级团队和文艺部团队之分,而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校级团队来说,其有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而文艺部团队则是学生通过自学等方式丰富自身舞蹈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舞蹈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并且艺术团队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外,很少有学生自主展开有关活动,这对提升学生舞蹈实力有一定的影响;于教师团队而言,我国各大高校中几乎从未将舞蹈课作为重点发展的对象,从事舞蹈教学的教师也几乎都不具备专业性,并且也很少有教师会为了舞蹈教学而去认真学习舞蹈,当然此种情况应将专门的艺术学校排除在外;对于学生而言则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学生自身对舞蹈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繁重的学业导致没有空余的时间去学习舞蹈,并且学习舞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导致很多学生无法长时间坚持;二是对于学习舞蹈而言,有没有舞蹈天赋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很多基础不好的学生抗拒与舞蹈天赋好的学生共同学习,这对提升整体舞蹈实力而言也是非常不利的。总而言之,对于舞蹈教学的投入我国各大高校做得还不够,不仅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并且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都无法满足舞蹈教学真正的要求,这对于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提升大学生艺术素质来说,需要加强的部分还有很多[1]。

二、高校舞蹈教学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整体审美水平

良好的审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某个人的整体素质和个性,但此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舞蹈是我国从古时一直流传至今的艺术,舞蹈并不是随意扭动身体而产生的某种肢体形态,其内在是丰富多彩的,如美学、哲学、人文精神等各个方面均有所体现,因此充分掌握舞蹈知识和技能,对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有非常大的作用,另外由于舞蹈具有美学成分,通过学习舞蹈可以更多的接触美学方面的知识,并且对塑造完美身材也有一定的帮助,提升审美水平更是不在话下。另外我国舞蹈学问博大精深,除了传统舞蹈外,很多少数民族的舞蹈也极具特色,通过学习这些舞蹈能够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有更多的了解,并且通过学习不同的舞蹈,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因此在提升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过程中,采用舞蹈教学是有其道理的[2]。

(二)丰富大学生活

能歌善舞对于我国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尤其对于当今社会而言,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对人们的各方面要求也更高,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具备一定的特殊技能不仅更有利于大学生校园生活,对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后的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各大高校中文娱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文艺活动通常比体育活动开展的机会更多一些,另外,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通常是体能强、灵活性好、耐力强的学生,对体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参加。而舞蹈则不同,我国舞蹈文化博大精深,有非常多的种类供学生选择,所有学生均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蹈风格,这对全员参与大学文艺活动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避免或减少大多数学生参加文艺活动的抗拒心理[3]。

(三)有助于大学生陶冶情操

前文中提到过,舞蹈文化经过千年的传承,如今具备丰富多样的形式,并且每种形式均有其背后的意义,通过舞蹈形式的表达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舞者内心的想法和情绪,并且舞蹈本身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以大学生的年纪和心态来说,比进入社会的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舞蹈的魅力。而舞蹈的高雅、富有感情等其他魅力都对大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有非常好的影响,而学生也能够在舞蹈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中找到共鸣,促使自身与舞蹈相融合,久而久之通过跳各种风格的舞蹈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生改变,而通过跳积极向上类的舞蹈,更能够使学生自主跟随舞蹈所散发的魅力,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4]。

(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舞蹈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还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当代年轻人而言,每天的空余时间基本都沉浸在电子设备中,很少有年轻人真正能做到每天锻炼身体,并且由于传统思想观念和个人性格的影响,很多女生不喜欢做过多的运动,但不可否认的是女生对于好身材的高度渴望。舞蹈对于女生来说有种神奇的魅力,不仅是因为通过练习舞蹈可以获得姣好的身材,还因为学习舞蹈可以进行适度的运动,并且不需要做很多过丑的动作。练习舞蹈需要大幅度的活动,与大多数运动一样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有不少医学案例能够说明通过跳舞蹈能够提升自身抵抗力,甚至最终成功战胜病魔。另外,通过学习舞蹈可以丰富学生自身,使学生有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这对提升学生自信心同样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并且通过练习舞蹈动作能够加深记忆力,而有一定的舞蹈造诣后能够具有创造舞蹈动作的实力,这对提升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5]。

三、如何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提升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

(一)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来看我国各大高校的舞蹈教学内容过于枯燥,通常是在课程开始前教师指导学生做基本的准备工作,之后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一系列动作,久而久之此种枯燥的学习方式会消磨学生对舞蹈课的热情。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舞蹈课程编入正规学科教学中,并根据舞蹈自身的特点开展文化课、欣赏课以及实践课,通过丰富教学内容给同学耳目一新的感觉,能够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6]。在舞蹈文化课中,教师可以多为学生介绍舞蹈的来历、演变的过程以及当代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有哪些,使学生加深对舞蹈的了解,从而提升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在欣赏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展示给学生,并且在学生欣赏舞蹈的过程中,教师针对该舞蹈进行一定的讲解,使学生明白该舞蹈带有的特殊情感,以及舞蹈动作所表达的意思,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应将全部欣赏知识灌输给学生,应给学生留有自己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而在舞蹈实践课中教师应尽量给予学生自由练习的时间,并在旁边进行一定的技术指导,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对学习舞蹈来说最合适不过,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舞蹈实力才能有所提升[7]。

(二)改变教学理念

对于我国高校来说,目前依然有很多学校并未开展舞蹈专业课程,导致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在于,很多从事教育的工作者认为,舞蹈教学在高校教育中并不重要,只是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或艺术学校独有的一种教学形式。要将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联合起来,首先应转变关于舞蹈教学的传统思想,使教育者能够真正发现舞蹈的魅力和具有的教育价值。另外,我国各大高校不乏努力学习的学生,其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习中,完全看不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其内心深处甚至对艺术教育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认为进行艺术学习是浪费时间,对个人将来发展没有任何益处[8]。因此不仅要转变教育者的思想,也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明白舞蹈教学真正的意义在哪里,并不是每天沉浸于书本就能为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在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除了自身实力,良好的个人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学习舞蹈不但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够陶冶情操,对提升艺术素质有非常大的帮助[9]。

(三)改善教学模式

目前开展舞蹈教学的高校在进行舞蹈教学时,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老套,无法满足当代年轻人对学习舞蹈的热情,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多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练习的热情,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分组对抗活动,使课堂不再死气沉沉,如此也可以加深同学间的感情和默契程度。为了提高整体水平,各大高校应积极聘请专业的舞蹈老师进行授课,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种类的舞蹈,从而提升自身舞蹈实力,也可以通过学习舞蹈来提升个人素质以及展现个人魅力[10]。

四、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教学对提升大学生艺术素质方面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尚未开办舞蹈教学课程,这对教育界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损失。另外对于已经开办舞蹈教学课程的高校来说,其教学力度还应加强,尤其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应该多做改变,使学生能够真正喜欢上舞蹈,并能通过学习舞蹈提升自身艺术素质,这对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等方面均是有益的。

作者:李雯 单位:山东省聊城大学

参考文献:

[1]于彬.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03(11):183-184.

[2]吴谊群.论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4,18(02):115+117.

[3]杨晓雨.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探析[J].戏剧之家,2015,23(06):189.

[4]谢芳,庄静雯.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5(04):173.

[5]黎宗建.高校舞蹈教育与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9(06):404-405.

[6]马莲.高校舞蹈教育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02(10):149-150.

[7]姜莲.论高校舞蹈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07):144-145.

[8]曹环.高校舞蹈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2012,11(09):110+96.

[9]熊云绯.舞蹈教育在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中的方位[J].大众文艺,2012,20(10):225-226.

[10]孙鹏飞.如何通过舞蹈艺术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J].成功(教育),2012,09(01):223-20.

第七篇: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钢琴教学改革实践

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变革,各大高校开始注重开展钢琴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修养。优秀的教师针对实际情况开发出符合学生认知习惯和发展状况的教学方法,但是目前采用的钢琴教学方法仍然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观念滞后等教学死角,要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就必须深入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如何有效开展高校钢琴教学改革,是高校钢琴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对高校钢琴教学的意义

1.钢琴演奏的自身需求

作曲家演奏自己作品的时候,观众能够感受到作品的真谛,并且这些作品对观众有极强的吸引力,因为人类的本性是喜爱真实事物,排斥和拒绝伪造品以及虚假的情感。音乐是真实的,饱满的,音乐美的表现有三层,第一层是表层,如音乐的节奏、音量、音高、节拍和音色等;第二层是中层,体现在音乐的体裁、和声、旋律线条等方面;第三层是音乐的深层美,体现在音乐的人格意境、思想情感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艺术教学也是钢琴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技术的训练和培养则是为艺术服务的。钢琴是一门技巧性极强的学科,如果要学好钢琴,那么一定量的,各种难度的技巧练习是不可或缺的,在熟练掌握了演奏的技巧后,演奏者还要深入细致的研究如何体现音乐的思想,如何提高音乐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如果演奏者对于所演奏的作品中的技术难点无法驾驭,那么就很难将音乐真正的美呈现给观众。演奏者想要将作曲家的思想体现出来,就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理论素质,如分析曲式、分析音乐风格以及剖析音乐材料等,以及许多和作曲家和作品相关的信息。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作为教学核心,在教学中始终贯彻表现美、创造美和感受美,才能做到素质教育,并有效改善教学质量。

2.实现钢琴教学效果的需求

人的实践行为直接受到心理活动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弹奏的很好,但是一旦没有教师的引导弹奏的就会很差;或者学生自己练习的时候作品弹奏的很流畅,但是每次课上检查作业的时候就会表现得很生疏,这实际上都是由于学生的心理状况导致的,一些学生缺乏足够的心理控制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一些状况下很难实现自我调节。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将情感培养和技巧培养结合在一起,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灵活地,积极地融入到教学中去,不仅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还要有效地运用音乐与心理活动的密切关系,将抽象的音乐用理性的方式表达出来,充分利用情感和情绪特属的感染和动力功能,全面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目前高校钢琴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

1.理论知识不足

很多伟大的艺术家和科学家都有很高的音乐造诣,这也说明了学习钢琴的意义和重要作用。但是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很多教师过于重视钢琴技巧如指法等的练习,但是却忽视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学习目的的传授,没有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就导致了学生认为学习钢琴就是为了培养基本的,机械的手指弹奏钢琴的能力,并不在意也感知不到音乐的美,无法追求更深层次的音乐内涵,因此在弹奏时缺乏真情实感,很难将乐曲中的情感表现出来。其实在很多时候,追求呈现出更美好的音乐效果的同时,无形中会主动刺激技术问题的解决,二者的关系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不管忽视了哪一个方面,或者只刻意强调某一个方面,想要体现出良好的钢琴教学效果必然很难。

2.教学方法单一

现今,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中,大学阶段的钢琴教学方法还是比较单一。一般都是教师进行各个调式的音阶训练,然后布置练习弹奏相应程度的练习曲和乐曲,在课堂教学中则是一步步的讲解音阶和乐曲,待学生理解后再由学生自己练习,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完成教学任务后开始下一阶段的学习。在教学中虽然学生能够获取理论知识并训练钢琴弹奏的技能,但是长此以往势必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弹奏水平提高得很缓慢,缺乏对钢琴练习的兴趣,教师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也会因此变差。长期不变的练习方式,让学生对钢琴演奏的理解停留在机械和单一的演奏中,无法体现出钢琴弹奏对于塑造形象和烘托气氛的方面的积极作用。

3.教师辅导存在问题

虽然大学生的自学管理和约束能力较强,但是由于钢琴演奏需要较强的技巧性,因此在练习弹奏钢琴时还需要教师一定的辅导,并且往往辅导都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学生进步比较明显,但是有时教师辅导也很难真正起到积极的作用。通常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辅导时间比较紧张,因此教师态度比较严厉,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和抵触情绪,技术或音乐修养等方面的问题不能很快解决或改善,不愿配合教师的辅导工作,逃避练习;二是由于辅导作用明显,学生可能产生依赖情绪,钢琴练习全部听从教师的指导意见,完全没有自己的任何思想,不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所以很难在作品的演奏中体现出个性化的优势与特点,所演奏的作品风格千篇一律,甚至很早期就会遇到技术“瓶颈”,想要继续有更大的进步是非常吃力的。这些是目前教师辅导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三、素质教育下高校钢琴教学的改革实践

1.合理设计课程

教学的基础和主体是学生,特别是在高等院校中的钢琴教学,不同的学生对钢琴演奏的敏感度和理解都不尽相同,也包涵必然存在着的基础知识的差异性,,要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应该针对这种差异性,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进行内容上的差异教学。对于弹奏基础较好的学生,要重视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将实际现实生活和抽象的音乐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切实的体会到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命运交响曲》的教学中,教师应不仅仅将作曲家的生平,性格,典型事迹以及作品创作时的社会背景等等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和了解,还要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和情感与该作品结合起来,让学生敬佩和同情贝多芬的才华和生平;对于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记忆和理解基本的乐理知识,例如在乐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演奏简单的旋律,将抽象的乐理知识变成具体的音符、节奏以及旋律线条,在听觉上强化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简化了教学过程,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

2.转变教学观念

虽然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新的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工作,但是很多教师仍然没有转变教学思想,课堂教学依靠书写板书和学生做笔记,缺少具有创意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革新教学观念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教师应正确认识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的角色不仅是传授知识,还是与学生平等、面对面交流的朋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恰当地进行换位思考,充分考虑学生的看法和感受。例如在练习旋律试听时,可以让学生分组开展竞赛,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做游戏的同时掌握了音乐知识,并生动的运用到钢琴作品的练习中去。舞蹈和音乐向来是不分家的,钢琴教学中也可以与肢体动作相结合,从而更好的掌握节奏节拍,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3.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目前高校也在进行着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普及。钢琴教学受到钢琴乐器本身的影响,缺乏便捷性,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指法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或者Flash动画向学生展示演奏乐曲的指法,并且视频播放可以调节速率和反复播放,清晰明确的展示相同作品的不同演奏方式或不同的作品的不同处理方式,对音乐的表现和形象的塑造产生的不同影响;还可以通过视觉上的感知使音乐更具有“形象”性,体验音乐对气氛渲染的奇妙影响,非常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还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与音乐相关的知识,例如在《天空之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宫崎骏的动画《天空之城》,让学生感受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和思想,产生心灵的共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让学生对钢琴练习保持积极主动性。

4.多科目结合教学

大学生视野比较开阔,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的进行知识扩展,灵活的调整教学方式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脱离其他学科而单独存在的,并且只有融入实际的生活中,在人的心灵中得到共鸣的,才可以被认可和继续发展,钢琴教学是培养学生艺术能力的众多学科中的其中一门,因此,要真正很好地完成演奏,演绎出完美的、触动人心的音乐,就一定要将相关的许多学科都结合起来。例如在《蓝色多瑙河》的教学中,教师演奏完乐曲后,可以向学生介绍作曲家施特劳斯的生平和音乐造诣,让学生认识到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等因素,这些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史论知识会对音乐内容和风格产生很大的影响。又如18世纪的德国由于战争而比较混乱,这个时代的作曲家巴赫的《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曲》都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了解了这些,学生就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音乐,从而在演奏的时候表现出作曲家真正的思想和情感,体现出演奏者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和修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校钢琴教学,应该真正做到教学观念的转变,因材施教,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采用例如多媒体等多种新颖的教学方式,结合多种学科内容,满足不同学生差异性的需求,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张放放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陶琼.高校钢琴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J].音乐时空.2015(20).

[2]肖雨卿.中国高校钢琴教育培养模式探究及启示[J].时代教育.2015(19).

[3]李姗姗.论高校钢琴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J].时代文学.2015(5).

[4]毕金杰.素质教育理念与生命教育实施的契合[J].职教论坛,2012(26).

第八篇:高校宿舍辅导员对学生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一、目前我院住宿生及宿舍辅导员分布现状

我院目前共A座(男生)219间宿舍;B座(女生)72间宿舍;C座(女生)286间宿舍;D座(女生)115间宿舍。共4座学生公寓692间宿舍。随着近几年招生规模不乱扩大,住宿生人数也随着越来越多,其中2013级住宿生648人(男生209人,女生439人);2014级住宿总数1497人(男生475人,女生1022人);2015级住宿总数1683人(男生520人,女生1163人),住宿生总数为3828人。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的规定,为加大学生宿舍的管理力度,宿管中心共配备18名宿舍专职辅导员,其中女生宿舍辅导员12人,男生宿舍辅导员6人,宿舍辅导员与住宿生比率为1∶210。

二、辅导员在学生宿舍开展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我院宿舍辅导员开展思想引领工作,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深入宿舍,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的苗头及时化解,与心中有些疙瘩的同学积极交流,耐心倾听她们的苦闷和需求,尽己所能为其解决,积极和同学们交流,打开学生的心结。二是提倡社会主流文化,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紧密围绕国家重大节日和学校的中心工作展开,把握大方向,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主导。

三、做好宿舍安全管理,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安全稳定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宿舍辅导员主要工作阵地就是学生宿舍,宿舍辅导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这也能够更好地在第一时间及时处理学生宿舍内的突发事件,确保学生生命财产安全。通过日常的工作积累我们总结了宿舍辅导员安全工作的几个重要抓手。

1.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积极贯彻学校对消防安全工作的指示精神,定期组织消防安全知识的培训,各楼宿舍辅导员要利用新媒体,向学生宣传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消防安全规范、消防安全应急措施。

2.检查在宿舍楼内擅自使用明火或违规使用吹风机、卷发棒、电水壶、电热棒等大功率电器及私拉电线、堵塞楼道及出口、在宿舍楼内吸烟等现象,严禁挪用或损坏消防器材和水电设施,对违反者按校规校纪予以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学生宿舍的管理就是通过严格、规范、科学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宿舍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对大学生养成教育起到良好的导向、规范、协调和激励作用。我们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起到保障作用:一是通过《学生宿舍管理规定》《学生宿舍文明公约》《宿舍卫生考评制度》等宿舍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明宿舍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休息环境,养成严守纪律、热爱集体、相互关心的良好行为。二是通过《学生宿舍禁烟管理》《学生宿舍净宿制度》《学生宿舍违纪处理办法》等制度约束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摒弃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四、关注宿舍重点生,及时处理学生心理存在的隐患

1.当前大学生本就处在思想极度活跃、情绪非常敏感的特殊年龄时期,而大一新生大多是第一次离开家庭甚至故乡,对于来自五湖四海的宿舍成员的地域不同,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家庭背景亦不相同,对集体生活的一切都可能感到很不适应。再加上很多学生是家中的独生女,一直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并且是家人的核心,骤然与多名同龄人在同一空间内朝夕相处,各人的作息时间、饮食习惯、兴趣爱好、三观性格都各不相同,许多同学都很难与其他人交流自己的内心,再加上现实的大学生活和理想中的可能存在的差距带来的心理落差,以及离开熟悉的故乡和家庭给心理上带来的不安全感,与室友之间会出现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摩擦,极易产生矛盾,凡此种种都可能影响学生们的情绪稳定。

2.宿舍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重点关注一些有心理问题及特殊困难的学生在宿舍内的学习生活状况,宿舍管理要更好的针对问题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立了专门的重点学生谈话档案,把学业困难、存在心理问题、面临就业困境、患有重大身体疾病、家庭经济困难、受过纪律处分的学生和需要重点帮助的少数民族学生针对性谈话,要对这些学生谈话记录建档,及时处理学生心理存在的隐患,将不同类型学生出现问题时如何成功解决,何种形式沟通更为有效,做好分类归档工作,以便其他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类似问题时,能予以借鉴,顺利解决,从而能够帮助那些家庭困难,学业困难和心理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能够真正地克服困难和解决困难。总而言之,宿舍辅导员的配备,能够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突出学生宿舍的学风和特色建设,发挥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并且能够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宿舍辅导员全天24小时值班,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处理突发事件,确保学生安全,从而保证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宿舍辅导员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能够建立重点学生记录档案,能够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能够帮助那些家庭困难,学业困难和心理困难的学生,帮助他(她)们能够真正地克服困难和解决困难,让他(她)们能拥有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作者:杨明 马玉萍 单位:天津青年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徐飞.加强学生宿舍的思想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

[2]刘燕.浅谈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