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研究论文7篇

时间:2022-08-22 11:24:35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研究论文7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及回归

一、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价值意义

1.学生个人层面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身心健康完备形成的时期,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对高职学生来说极为重要。高职院校积极实施人文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完整的人格,与此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

2.职业教育层面

高职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因而高等职业教育难免会陷入过分注重“实用性”、“工具性”的误区,这导致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长期处于被忽视的位置。然而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价值意义并不局限于学生个人层面,同时对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质量、教育水平的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职教育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3.国家社会层面

人文素质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意义重大,甚至在某种层面上超过了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力,由此可看出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我国现今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时期,长期的功利主义思想给社会带来了众多负面影响,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保障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窘境表现及成因分析

1.窘境表现

(1)理论实践脱节,危及人文教育随着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目的认识的深化,高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因而大力推广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这也是教育人文本质的回归。然而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高职院校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人文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严重脱节,危及高职院校推广人文教育的进程。(2)轻视人文教育,偏重技能教育为了迎合市场人才的现实需要,部分高职院校陷入了“轻人文、重技能”的教育误区,导致高职学生产生了“人文无用”的学习暗示。基于此种情况,一些偏重人文专业学生的学习热度愈来愈低,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举步维艰,最终使得高职人文教育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影响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3)课程设置失当,且偏向政治化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窘境还表现在课程设置方面:一是人文课程科目较少,二是人文课程的课时与教材内容偏差较大,三是人文课设置过于政治化,政治气息十分浓厚。(4)学生人文素养不高,心理承受能力低高职院校学生存在一个普遍共性,就是人文素养水平偏低、心理承受能力低的问题,加之受到高职院校学科教学安排不均衡的影响,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失衡、思维方式机械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

2.缺失成因分析

(1)社会功利观念全面渗透从某种层面上来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是生产力迅猛增长的产物,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而高职教育努力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无可厚非。但现实情况是,社会功利观念全面渗透到高职教育中去,一味无视和抹杀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行为已经完全偏离了教育的根本要求,使得社会人才市场呈现出“技能至上”的现象,此种现象如不加以控制,高职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群体都会面临人文精神缺失的可怕后果。(2)家庭氛围的人文气息日渐淡薄部分家长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不注意自身的修养,忽视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没有起到言传身教的效果。虽然他们履行了父母的基本义务,却忽视了作为教育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导致学生未能从家庭环境里感受到提升人文修养的重要性。(3)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存有矛盾关于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两者之间存有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速效”与“无用之大用”的矛盾。职业教育是一种典型的职业前准备教育,要求“立竿见影”的实际效用,所以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小批量、高频率、快节奏的特点,而人文教育更多关注人的长远发展,坚持以终身教育为目标,且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重视学生道德与思维的培养,因此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和较多的精力投入;第二,专才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矛盾。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人才需求为目标,是一种典型的专才教育,而人文教育则是一种通识教育,侧重对所有专业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4)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资源匮乏当下,不少高职院校的前身都是职业专科学校,因此受到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像普通高校和综合性大学一般拥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再者,高职院校的资金支持力量不够坚实稳固,加上人文类教师资源的短缺,使得部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开展困难重重,造成人文素质教育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5)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基础薄弱一般来说,就读高职院校的生源大多是高考失利或者初中后五年一贯制的学生,这些学生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所以在人文素养基础方面较为薄弱。与此同时,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初期急于扩张,常常会采用降分或者自主招生的方式,这样的做法会招揽到各个层次类别的学生,造成整体高职学生文化素养良莠不齐,为后期高职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培养埋下了隐患。同时,学生承担着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心理抗压能力越来越弱,自我封闭,不善于跟人交往,遇事容易采取极端或逃避的方法解决,这也是引起人文教育缺失的一方面原因。

三、人文教育窘境有效回归举措

1.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整合重构人文教育学科

高职院校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整合并重构人文教育学科,以此促进人文教育的理性回归。“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彰显了鲜明的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又有利于学生价值思想的塑造、责任意识的培育,因此广大高职院校务必要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高职人文教育中去,营造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文校园环境,运用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思想价值教育,真正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价值落实到人文教育实践中。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人文社科类学科的课程安排,在科目、课时以及代课老师三方面都应进行整合与重构,真正调动起全校师生参与人文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规避人文教育表面化和边缘化的问题。

2.推进理论联系实践,促进理论向实践的回归

从以上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窘境表现以及成因分析便可以看出,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还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并没有真正深入到教学实践中去,然而不少院校已经逐步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价值与功用,相继开设了一些人文类课程,走上了通识教育渗入职业教育的道路。但应该注意的是,仅仅依靠单纯的理论知识培养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将人文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真正促进理论知识向社会实践回归,只有这样人文教育才能真正扎根于高职院校和现实社会,才能真正显现自身的价值。那么,如何才能达成理论向实践的回归呢?首先,要在专业课程实践中渗透人文教育,让人文教育思想贯穿到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品质;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诸如人文讲座、人文活动以及人文风采展示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最后,高职院校可以着手构建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增设一些具有人文教育意义的教学设施与设备,树立本校独有的校风、校训,让学生在无形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受到人文气息的熏染。

3.提升教师人文素质,推动高职教师角色回归

除了高职院校自身做出努力以外,教师也应转变自身课堂角色、提升自身人文素质,切实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先师”角色转向现代“学习服务者”、“课堂主导者”的角色。首先,学校在招聘人文学科教师时,不仅要考察应聘者的知识储备情况和教学科研能力,而且还要注重应聘者人文素养的检测,确保老师可以成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者和引领者;其次,学校应着手培养各科老师的人文素养,从人文意识萌发到人文素养的养成,学校和老师应共同努力,着重强化老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与人文修养,真正成为学生心中充满魅力的精神导师;最后,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尝试着建立并健全“人生导师制”,简单地说就是组织和引导一些专业的人文学科老师给予在校学生学习、心理、思想等多方面的指导,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疏导和解决人文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阻碍。

4.善于融合技能人文,实现职业教育双重目标

当下,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逐步成熟与人文教育缺失问题的显现,不少教育研究者提出“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理念,主张将职业技能教育和人文组织教育结合起来,在职业技能教育中完美渗透人文教育,进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双重目标。要想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双重目标,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基点,摒弃和抛除狭隘的技能教育观念,重视培养“人”所必需的知识能力、职业人文素养,以此培养出适应时展、职业技能突出、人文素养较高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人文教育就是将“人”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尽可能使其拥有完善的人格以及真善美的人文情怀,具有真切的人文精神,从而在这种理想的人文视野中解决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促进高职教育和人文教育同步发展。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强化人文教育,实现人文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双重结合,不仅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趋势,而且也遵循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进方向。因此,高职院校所进行的职业教育既要做好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工作,还要重视对“人”的关注与关怀,竭力填补好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漏洞,以此保证高职学生的全面、综合、可持续发展。但应该注意的是,高职人文教育的回归要遵从理性,尽量将这种回归合情合理,既不矫枉过正,也不沦为形式,达到在专业教育和技能训练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成效,实现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

5.大力推行人文教育教育实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中国梦”的有机结合

中国梦是人民梦,与当代大学生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见证者和实践者,社会赋予他们这一伟大使命和责任,就要求他们必须拥有专业的技能、前瞻的眼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全面的文化道德素养。因此在实现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特殊阶段,应提倡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将技能培养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相互融合、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复合型人才。

作者:叶娟 单位: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崔建平.高职教育中职业人文课程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4).

[2]李军,郑瑾瑜.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2).

[3]王飘.试论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5(33).

[4]刘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策略探讨[J].高教学刊,2015(22).

第二篇: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困境与路径创新

高职院校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做好这项工作,让高职院校大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也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一专多能,为在校学习专业技能和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

一、人文教育概念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人生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人文教育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人文教育的本质就是“做人”的教育。

二、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从学校层面,加强人文教育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自身发展

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办学思想日益突出,过分强调技术性、实用性,有的甚至是订单培养,只要把技术教会就可以了。但高职教育绝不是简单培养技术工那么简单,而是培养出“完整”的人,即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术和独立人格的人。所以,高职院校不是“工厂”,而是人的思想和技能的教育殿堂。

(二)从学生层面,加强人文教育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有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人生关键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康的心理、提升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想信念上,有些学生缺乏理想信念,报国情怀、价值追求、人生信仰等不明确、不坚定。关心国家上,有些学生缺乏政治素养,不大关心国家大事。在毛概课上,当问及一些有关国情和时政,如国家十三五规划、大国工匠精神、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时,大部分学生知之甚少。修德诚信上,有些学生在社会公德和做人诚信上出问题。不爱护公物、不参加集体活动,缺课逃课、考试作弊等。学业进步上,业余时间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少去图书馆读书看报,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而是上网游戏、宿舍打扑克、睡大觉。

(二)原因分析

1.学校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过分地、片面强调按社会需求和专业培养来设置课程,重专业课程,轻人文课程,片面认为只要把学生学的专业技术教好了,学校“教”的任务就完成了,学生把专业技术学好了,能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了,学校品牌就响了。

2.教师方面:一些高职院校开设人文教育课程,教师大多都是“一言堂”式教学,仍是以单纯的知识灌输为主,甚少课堂讨论的氛围,讲课缺乏新意,授课的方法上保守。使得本来学生不愿意听的课,变得老师和学生都疲倦,课堂上,教师没有精气神,学生昏昏睡或是出现大面积的“低头族”。3.学生方面:高职学校大部分学生认为人文教育课是无关紧要的“副课”,心思还是放在专业课上的学习和实践上。在业余时间,也不主动去学习和积累人文方面的有关知识。

四、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教育的路径创新

(一)政府重视,研究制定政策

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工作,研究制定出可行的政策和规定,并实施监督和评价机制来督促高职院校把人文教育落实在行动上。通过政策规定,用行政手段让高职院校组织行动起来,通过监督和评价机制来保障和激励高职院校更好的把人文教育的行动坚持下去。

(二)学校重视,看长远谋发展

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本,既重视专业技术教育,又重视人文素质培养,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同时,也能具备独立的个性、完整的人格、良好的心态、进取的精神等优秀品质,让学生既有高度的专业素养,又有厚实的人文素养的人才。久而久之,学生有好的发展,社会就对学校就有良好的评价。

(三)注重人文教育教学法的创新

首先,要坚持开设的课程内容,运用的教育方法以学生为本,立足于高职学生的知识层次结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等方面“对症下药”,满足适应当代高职大学生的需要。其次,要坚持引导和体验式教学方法,选取学生关注的社会话题引入课堂讨论教学,“层层扒皮”最后使学生达到学习人文知识的目的;最后,通过专题讲座形式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人文知识兴趣和参与意识。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引导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请校内外专家举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讲座;二是开展健康向上、内容丰富的文娱活动,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文艺演出等;三是建立一些社团组织,如马哲、摄影、礼仪、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四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大学的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作者:徐斌 钟欣 单位: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涂登宏.大学生人文知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01.

[2]马娟娟.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路径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09.

[3]谈微姣.试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6.01

第三篇:高职旅游教学中人文教育渗透的作用

相对于全日制普通高级学校而言,普通职业高等学校更注重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但由于受到师资队伍、教学经费、教学理念的限制,职高更多地还是选择以纯知识性和技术性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而缺乏真正现实意义上的人文理念教学,这使得即使从职高毕业踏入社会,学生能够适应与专业对口的工作高技术性要求,也无法满足社会道德要求,很容走上歪路邪路。

一、高职旅游教学中人文教育现状

高职学校从时间概念上来看基本上属于是技术速成班,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术要求,提升技术能力达到符合社会要求的及格线,但长此以往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学生踏过了技术门槛又“横死”在职业操守线上。

(一)缺乏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

绝大多数普通职业高等学校中,更注重对专业课程的教授,例如高职旅游教学所开设的课程中更多地是旅游相关的知识,针对性和职业性都较强,学生可以将景区的历史典故、地理位置、文化乃至经济意义都倒背如流,若涉及到跨省跨国的项目,还会分区域进行语言科目的教学。就目前频发的导游强制要求游客购买指定店铺指定商品以及“天价虾”、“天价粥”等事件来看,加强对旅游教学课程中人文主义教学理念非常有必要。但高职学校的课程密度大、专业实践性强等特点令校高层领导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学生很难得到系统的人文知识课程的学习。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不完善

教师的行为举止和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大部分高职学校会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实践课程甚至分派学生至一些与专业比较对口的企业进行学习、实习,以便于今后更适应工作环境,与社会无缝接轨。高职学校师资队伍一是整体专业水平较低,来源渠道较为复杂,有的甚至没有经过教师资格考试或者之前根本没有相关教学经验,因此无法满足教学需求,二是从事过职业旅游且专业性较强的教师较少,无法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的指导意见,三是大部分教师对人文教育的培养意识淡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学生自我意识的缺乏

在很多国家例如中国、瑞士等高职学校与全日制高等学校就像一个分水岭,大多数人的意识中觉得就读于高职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较全日制高等学校差别很大,久而久之这一心理因素也影响了高职学校的学生,其自信心得到很大打击,对世俗观念一旦产生认同感,其自身的素质也受到潜意识的影响——认为自己智不如人,而越发“堕落”,从而产生了所谓的“优等生”与“差等生”、“好学生”与“坏学生”。此时,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引,为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很可能心智不够坚定的学生会在偏离人文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高职旅游教学人文教育优化措施

所谓高校就像一个小型社会,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更应该将目光放长远,多为学生未来发展考虑而不是将利益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无论是教学观念、师资结构还是整体教学环境、教学设备都应该以“育人”为目的,将人文主义教育作为最优先要素考虑,毕竟学生应当先“成人”而后再“成才”。

(一)深切落实人文教育理念

无论何时何地,理念是作为指导性的观念存在于世俗之中,观念是一切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改变了人们对人文教育的理念,加强人们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的意识与认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世俗观念对人文主义的淡薄,提升社会整体人文素质。因此,教师依然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高职旅游教学而言,教师更应当从社会实例尤其是旅游反面示例中汲取教训,清晰认识到人文教育在旅游教学中的绝对地位和重要性。

(二)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度建设

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强专业性的教学师资队伍比将学生在进行完如流水线生产一般的理论教学之后盲目投入到企业运作中实习更为重要,经验丰富的优质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由自主散发学术或者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而且调查表示学生在投身工作之后其行事风格受教师影响较大。因此,教师应该时时为学生灌输人文素质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

(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

瞬息万变的科技市场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不可替代的变化,高职教育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点,加大教学科技设备的更新与维护,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能通过如互联网等科技手段获取更多有关于人文教育的教学信息。根本而言,传统的教学思维禁锢了高职旅游教学之路,相关机构工作人员以及受教育学生都要开阔视野,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同时把握人性最基础的原则,依法守法,保留一颗具有职业操守的“初心”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社会中令人痛心疾首的悲剧将大大减少其发生的概率。

作者:马建林 单位: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第四篇:高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存在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高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问题已逐渐引起高职院校重视,各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研究、探讨、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其自身依然存在很大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修正。笔者为从全局角度上总结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存在问题,了解师生对二者的融合所持的看法与观点,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来收集详细的基础数据。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向学生发放、收到问卷800份,经统计有效问卷749份,有效率为93.63%。随机访谈专业教师40人,在发放调查问卷时随机访谈学生435人。调查显示,二者融合主要在教学理念、课程建设、校园文化以及师资建设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思路,以供借鉴。

一、教育理念方面

针对“你认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如何?”这一问题,认为“专业教育更重要”、“人文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人文知识可有可无”、“不清楚”的学生分别占62.35%、16.56%、7.88%、13.21%;针对“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是否必要?”这一问题,认为“非常必要”、“有些必要”、“无所谓”、“不必要”的学生分别占11.08%、17.09%、47.93%、23.90%。在学生随机访谈中,98%的学生认为自己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好专业知识,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因此对专业教育尤为重视,认为人文教育可有可无,对二者的融合持可有可无的态度。在教师访谈中,95%的教师认为二者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但问及他们在教学中是否涉及到人文教育时多数持否定回答,表明专业教师虽然在表面上赞同二者的融合,但实际上他们的教学理念尚未转变,还是认为专业教育更为重要,认为人文教育是人文课教师或“两课”教师的职责,与己无关。由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高职教育理念略显滞后,融合观点尚未普及。一直以来很多高职院校陷入“重文轻理”的误区,导致高职师生也形成了“高职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就业教育”的片面认知,更谈不上重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问题。鉴于此,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实现二者的融合,第一步就是要转变教育理念,让高职师生充分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只有思想转变了,行动才会随之转变。高职院校要以“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目标,在重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职业素养教育,真正确立以职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文化为基础的教育理念,把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在全校范围内有效实施。当高职师生尤其是高职院校领导层开始真正重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问题,才会以学校实际情况和区域现状为依据,因地制宜地制定具备本校特色的相关发展规划,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健全完善组织机构,并给予经费大力支持,促进融合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课程建设方面

针对“你对学校开设的人文选修课持什么态度”这一问题,认为“有用,可以学到知识,提升人文素质”、“无所谓,学与不学没有什么区别”、“没有用,仅仅是为了获取学分”、“不知道”的学生分别占34.31%、9.08%、46.19%、10.41%;针对“专业课程是否可以体现人文教育”这一问题,认为“可以充分体现”、“可以有所体现”、“不知道”、“没有必要体现”的学生分别占4.67%、7.74%、29.91%、57.68%。在学生随机访谈中,78%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人文选修课内容与将来就业所需工作技能不符,并且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无法吸引学生注意;而专业教师在上专业课程时大多围绕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来展开,时间很紧凑,基本上无暇讲授与专业相关的人文知识。在教师访谈中,70%的专业教师认为在自己的专业课上,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是最为关键的,人文教育也会适当进行,但不是自己的职责之内。由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课程体系不够合理,教学方式尚有改善空间。要做好高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进行有效的课程改革,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构建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课程体系。要调整好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比例,人文课程要“少而精”,可采取“必修+选修”的方式进行,“两课”和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程,帮助学生普及人文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念,人文选修课可以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其职业素养的提升。同时还要丰富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类型与方式,在课程里尽量做到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融合,达到两种思维的协调一致,实现两种精神的交融,例如深挖专业课程里的隐藏着的人文素养,或者发掘人文课程里的专业素养,等等。二是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形式,依据教学内容、学生身心特征以及认知规律等差异,来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并在不同的教学形式里实现人文素养的培养,例如采取小组讨论形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采取项目驱动形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等。

三、校园文化方面

针对“你觉得校园文化对你的影响大吗”这一问题,认为“非常大”、“还可以”、“一般”、“较少或没有影响”的学生分别占30.84%、45.39%、19.09%、4.68%;针对“你觉得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效果如何”这一问题,认为“效果显著”、“效果不错”、“效果一般”、“效果较差”的学生分别占26.44%、44.99%、22.96%、5.61%;针对“你是否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这一问题,认为“经常参加”、“偶尔参加”、“从不参加”的学生分别占57.68%、34.58%、7.74%。在学生随机访谈中,6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措施得当,形式多样,但还是有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活动新意欠缺、时间限制太多、宣传力度不大、形式主义突出等问题。在教师访谈中,92%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已经非常丰富,但是确实存在立意旧、形式化等问题,有时候还会影响到部分学生的学习。由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校园文化建设的覆盖率虽然已经较广,但是在活动立意、活动形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就学生而言,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明显的导向功能,要使其得到明显成效,就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重视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问题,在校园适当位置摆放著名专家、学者或历史人物的雕塑,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二是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管理,抵制消极、低俗的社会文化渗透校园,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三是构建和谐、舒适的文化环境,如教学场所、实训场所、活动场所等,均应该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求学气氛和努力拼搏的学习精神,让学生身处其中不忘求学初衷;四是抓好校风校纪、学风考风等精神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五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尤其是多开展立意新、形式独特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进来,在活动中学以致用,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

四、师资建设方面

在随机访谈中笔者还发现,部分师生认为目前高职院校还很缺乏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师资力量,很多专业教师在针对学生开展人文教育时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而人文教师则对学生的专业不够了解容易出现两种教育融合程度不深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精通自己学科的专业知识,但对跨学科专业的知识理论了解有限,而高职院校组织教师进修培训,培养内容多局限于本学科、本专业,而跨学科、跨专业的进修培训则相对少很多,无法大幅度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因此,加强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提升和加强人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培养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师资力量,这需要高职院校加以重视并有效解决。要建设一支融合师资队伍,就要采取分层的方式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专业带头人,要明确融合目的,营造融合氛围,主要起主导作用;二是人文教师,要密切联系专任教师,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交流,把学生应掌握的人文素质知识传导至专任教师,与专任教师一起挖掘专业课程里隐藏的人文素质,互通有无;三是专任教师,除了与人文教师加强合作外,还要通过不同渠道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在教学上、生活中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四是兼职教师,要聘请专家学者、能工巧匠到学校授课或者开办讲座,以丰富经验对学生实施技能培训和职业素质培养。

作者:陆菊 单位: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人文教育优化策略

“高等”和“职业”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和基本特征,其中“职业”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校的根本属性。而高职院校在追求“职业”特色的过程中却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如何发挥人文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出“高技能专门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一体的毕业生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高职人文教育现状分析

1.1制器与育人矛盾丛生。《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1]而众多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往往更多迎合就业市场的需求,过分强调其培养人才的特殊技能要求以及教育教学过程的训练与操作功能,追求的教育目标的“制器”而非“育人”,没有凸显“人”的存在。

1.2技能与素质并行相撞。在我国,由于现代大学制度建立较晚,大学中两种文化仍处于分割状态,科学技术是强势语言,占有了大学的主要资源,却没有采取主动行动为文理的融通搭建平台,学生的培养也基本处于文理分割的状况。[2]高职学生从入校开始就对“以何为生”产生单一化发展方向的价值偏差,以习得一技之长为立足社会的砝码,而忽视了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高,缺乏适应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能力及继续学习的可能性。

1.3速效与潜隐难以共存。知识的获得与技术的掌握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劳动者提高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革新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就业者的岗位能力要求,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经济价值,效果立竿见影。而人文教育则是终身学习的过程,强调内心的认识与体验,需要由浅入深的内化与完善过程,短时间内难见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权衡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短期利益,人文教育只有让位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培训,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败阵于专业的实用性技术人才。

2职业心理教育破解桎梏

2.1人文理性引导工具理性。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做事”已经不能像过去一样简单地理解为就是为了培养一个人去从事某一特定的具体工作,不能看作是单纯地传授多少重复不变的实践方法。[3]职业教育在从“技术教育”、“谋生教育”转变为针对职业群、职业生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过程中,必须突破针对狭隘的职业岗位的培养目标,着眼于职业适应能力的提高以及职业情商的养成,构建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交融的媒介。

2.2职业人文润泽专业技能。职业心理就是指人们在对自我、职业和社会的认识基础之上形成的,对待职业和职业行为的一种心理系统。个体职业心理结构中包含着职业导向系统、职业动力系统和职业功能系统三个相辅相成的系统。[4]职业心理可以将丰富复杂的人文教育内容整合为分层分类的课程及活动体系,改变狭窄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学科壁垒,拓展专业口径,并为校园文化的顶层设计提供素材,构建专业技能与职业人文相辅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2.3持续发展支撑就业能力。根据时间和程度的差异,围绕职业心理,选取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内容进行不同层次的人文教育,可以培养高职生的就业能力及灵活应对变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职业价值观及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将社会期许的职业价值期望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职业认知和工作感悟,学会在个人幸福感和职业满意度之间进行协调。职业能力包括专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核心能力,是职业功能系统的核心,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则体现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职业动力系统。

3高职人文教育优化探索

3.1课程整合凸显全人教育。围绕职业心理进行课程整合应着力于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相融合、相得益彰,并将其贯穿到高职教育的全过程。首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课程教学之间的整合。从入学教育开始,结合专业前景与行业特点唤醒学生规划理念与角色期待。其次,要建立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训密切结合的课程实施机制。再次,加强社会实践与人文课程的整合。通过社会调研、企业考察、模拟面试、顶岗培训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把社会对从业者的职业要求内化到自觉主动的学习中。

3.2校园文化融入职业精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准确定位,在融入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基础上突出职业性特色;合理规划,构建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相融的校园文化;统筹实施,促进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协调发展。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使学校姿态、行业状态、师生心态和谐共生,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3评价体系促进师资建设。要促进带头人、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队伍协调发展。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对在职教师开展继续教育与专项培训,同时,需要聘请学术造诣深、有社会影响力的专家及企业、生产第一线的管理者、劳动模范等参与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应分别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而针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评价,要实现由单向静态评价到多元动态评价方式的转变,培养拥有“三证”(毕业证、职业技能资格证、素质拓展证)的高职毕业生。

作者:李焱 单位:黑龙江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493.

[2]王英杰.大学危机:不容忽视的难题[C]//陈智.不废江河万古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文论坛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1.

[3]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9-80.

[4]俞文钊,吕建国,孟慧.职业心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第六篇:高职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实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促使我国高职教育机构不断发展与完善。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和基础知识,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心智开发与人格健全,使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人。

一、高职数学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探索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形成独立的人格,追求自由发展的本质属性精神。高职数学教学中的逻辑、推演和思考等辩证性思维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奠定学生的数学基础。学生分析研究事物的空间模型、数量关系等能形成良好的数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全学生的心智和人格。渗透人文教育于高职数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而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提倡尊重学生想法的教育观念,可以使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健全和发展学生的人格。人文教育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求真精神和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的品质。

二、高职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渗透人文教育

新时代下的高职数学教学观念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与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两方面齐头并进,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两手抓,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高职数学教学,其出发点与原则是以人为本,加强学生实践体验与实际运用的能力。传统的高职数学教学采用死记硬背数学公式的训练方式和方法,学习过程枯燥无趣,学习的知识脱离实际生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要针对传统高职数学教学的缺点进行改进,渗透人文教育,尊重学生的想法,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克服传统高职数学教育的不足,在促进学生数学专业和基础知识发展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拥有良好的情感态度。教师应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数学理论,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汲取数学知识的热情,健全学生的人格和心智。

2.教师灵活实施人文教育于数学教学中

学生是高职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技能的领路人,人文教育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灵活地将教学活动作用在学生身上。教师的言行举止和精神品质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要严格规范自身行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和对象。教师的人文素养在学生中的影响作用非常大,所以教师本身也要注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人文教育提倡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应处于平等的关系,教师将这样的观念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畏困难的品质和陶冶学生感受数学美感等方面的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

3.将人文教育观念蕴含于教材中

数学教材是教师传授学生数学知识的来源,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平台。教师应将人文教育观念蕴含于教材中,使数学教材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媒介,将人文教育全面渗透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比如,教师在教学生数列极限的时候,不仅教学生运用公式,也要介绍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发现并发展数列极限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怀。教师在教授函数极限、函数级数展开式等数学知识要点时,将高等职业数学教学与审美观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对称、抽象的美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渗透人文教育的高职数学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技能与高尚道德品质修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言传身教的作用力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正确地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完善人格,提高综合能力。

作者:吴长中 单位: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田智,王喜斌.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体会和设想[J].中国成人教育,2006(5):133-134.

[2]乔正明.试论经管类高职数学课程与人文教育的有机整合[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127-128.

[3]许弟余.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4-57.

[4]李东营.重视数学史数学美数学人文精神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37-38.

第七篇:高职院校中人文教育的缺失及构建

职业教育,事关经济与教育,更事关民生;事关国家和社会,更事关个人。职业教育,让众多学子身怀一技之长,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近年来,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愈发突出的位置,经过多年努力,已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紧密贴合市场的职业教育体系。成就与问题共存,挑战与机遇共生,新的时代背景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尽管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日新月异,但总体而言仍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面临的困难还很多。比如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过多关注职业、市场、区域经济、个人生计等经济功能,而忽略了学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得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始终处于边缘状态,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职业技术教育的育人功能,这就引发了社会经济发展对毕业生素质要求日益提高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偏低的矛盾。本文就高职院校中人文教育的缺失及建构等问题进行探讨。

1目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速度空前,涌现出大批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其中不乏成功的优秀典型。但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重职业课程,轻人文课程;重技术渗透,轻素质培养;重饭碗观念,轻内在养成;重流程模仿,轻技术创新。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功利心强,态度消极,创新意识差,文科生对自然科学知之甚少,理科生对文学知识一知半解,整体素质偏低。笔者认为这一现状原因如下:

1.1高职教育概念认知的偏差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一观念深入人心并被过分夸大。不可否认,就业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功能之一,但并非全部。加之高职教育本身也无法从根本上全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高职教育的功利取向,造成了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中,过多强化了职业的一面,片面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其育人的一面。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局限于单一的职业能力,而是兼重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诚信观、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而这些品质也是人才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1.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侧重

大部分高职院校办学时间不长,学术底蕴不足,加之追求“就业率”这一功利目标,因此过分注重围绕市场转,重视工作岗位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获得从事某个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中,对专业技能模块过分侧重,对人文课程及人文精神培养重视不够,许多高职院校未把人文教育列入课程整体规划。

1.3高职现有人文课程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目前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人文教育课程与普通高校差异不大,部分院校更是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人文教育内容,没有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同时也缺乏规划,脱离学生的专业和就业实际,未能体现职业人文教育的特色。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和活动效果不佳,沦为摆设。

2构建高职特色人文教育的方式及途径

2.1转变思想观念是根本

在职业院校渗透人文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是根本。高职院校管理者和高职教育实施者对待人文教育的态度和理念是否正确到位决定着人文教育实施的成败。管理者对高职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态度又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能否将人文教育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理论及实践课程建设、人文课程设置等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教师的态度则决定了能否成功将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全面渗透到专业教学中来。应摒弃传统狭隘的“高职院校传播技术、培养技能”的单一目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多种途径,从软件、硬件两方面着手,为学生创造一个人文教育的良好环境。

2.2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文教育方法体系

西方高等教育理论提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要在专业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重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而科学知识和职业技能本身就充满人文因素和人文精神,具有内在统一性。因此,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兴趣点,适当放弃部分呆板、枯燥、形式化的人文课程,将人文精神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将两者有机结合,使学生不仅得到具体实际的职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受到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操的熏陶.这也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学生职业生涯中必备的品质和素养为切入点,将做事和做人有机结合,在讲授专业技能时注重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价值观,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让学生在专业技能习得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人文教育的价值和作用,这正是高职人文教育区别于普通高校的实质性功能。

2.3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实践环节的作用

实践(实训)是高职院校特有的一个特色环节,是学生提前体验职场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充分将专业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之中,同时,能感受书本和课堂中不曾有过的真实情感体验,又能体会专业知识在社会实践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它所特有的体验性和互动性,为人文教育的开展创建了极其生动、真实的情境。在此过程中,学生全身心的体验一个全新的角色,感受角色转变所引发的内在和外在的冲突,若加以正确引导,可以培养其正确地处理与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等的关系,而这恰是价值观养成最有效的时机。因此,要充分重视实践环节,在专业实践中,除职业能力的培养之外,教师应大力引导,培养学生积极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

作者:张雪颖 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宝力.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责任———人文教育[J],职业技术,2007(1).

[2]刘献君.科学与人文相融—论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02(5).

[3]衣俊卿.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和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

[4]殷焕举.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审视[J].中国农业教育,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