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论文

时间:2022-07-07 10:27:18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论文

一、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师德建设是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体现

当今国际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其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素质甚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

2.加强师德建设是弘扬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实践者,在人类文明传承、科学知识启蒙、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直接影响着亿万青少年乃至整个民族的道德风貌,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主流价值和核心价值。

3.加强师德建设是高校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学校发展以师为本,教师素质以德为先。青年教师作为高校的未来和希望,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新生力量,其师德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到一所大学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声誉,也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长远发展。

二、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现阶段,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总体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他们政治素质高,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关心关爱学生,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在多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也有少部分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缺乏道德自律意识,出现师德弱化甚至道德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急功近利思想严重,部分教师的师德观由崇高师德转向底线师德

我国历来重视教师个人的高尚美德,对于师德一直寄予高要求、高标准。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多元利益模式带来的急于自我确认的心理压力,繁重的教学、科研和深造带来的工作压力,收入、住房、家庭等现实问题带来的生活压力,使得部分青年教师放弃崇高师德,为了职称的晋升、薪酬的提高,只教书、不育人,重科研、轻教学,仅仅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师德标准一降再降。这部分人不关心教学的质量,甚至对课堂教学产生厌烦情绪;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钻研教学,课堂上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更有少数青年教师难以抵制利益的诱惑,出现漠视责任、追名逐利、弄虚作假的违德违规行为,甚至放弃为人师表的高尚道德。有些教师急功近利,不惜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有些教师着装过于暴露;有些教师收受学生礼品、透漏试题等,浮躁之风和功利心态已然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道德危机。

(二)部分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职业认同感低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特殊在于他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还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教育科学的探索者、大学生人生导航的启蒙者,因此作为教师不能仅以经济效益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而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然而,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是成长于改革开放时代,他们思想活跃,充满朝气,善于接受新事物,敢于直面社会弊病,但受思想修养、自身阅历、个体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对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的选择存在困惑和不确定性。部分青年教师对职业的理解有偏差,缺乏职业认同感,他们把教师职业当作一种谋生手段甚至是别无选择的权益之计,而忽略了其所承担的崇高社会使命,在现实生活中过分看重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缺乏应有的职业精神,事业心、责任感不强。

(三)缺乏现代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能力欠缺

近年来,高校大批量地引进青年教师,不少是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登上讲台,他们并非师范类专业出身,也没有经过教师教育的严格训练和助教阶段的全面培养,教学资历尚浅,教学经验不够,缺乏对教师职业的深刻认知、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缺乏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效果的深入探索与研究。他们甚至简单地把课堂定位为一种职场、把教师定义为一种职业,疏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对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缺乏“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缺乏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现代教育观。部分青年教师只注重课堂传授专业知识而忽略思想政治的教育,有些青年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效果不佳。

(四)高校师德机制的匮乏

现阶段,由于高等学校改革的滞后和内部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导致师德建设体系尚不完善,师德建设的实践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在师德建设导向上存在偏差,在教师的培养、聘用、职称评定、考核以及激励机制上更注重科研成果和教学工作量等显性要素,而关于师德状况等隐性要素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科学性仍存在不足。二是学校在教育管理中存在重学生、轻教师的倾向,在对教师的管理上,发现问题不敢真抓、动硬;在师德考核上,缺乏量化的指标;在教师的培训上,注重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忽略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的培训。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新路径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低级向高级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当低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求。基于上述需求理论,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兼顾青年教师物质需求满足和精神需求满足,强化制度建设,优化环境建设,引导青年教师自我教育和自主成长。

(一)加强思想引领

加强师德建设,重在思想引领。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教师要教育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道德水平。首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定期组织高校青年教师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不断提高其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他们的言行、作风体现出来,让学生获得直接、生动的启发和引导。其次,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把师德规范纳入高校青年教师培训计划,组织深入学习《教师法》、《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提高广大青年教师对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他们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严守教育教学纪律和学术规范,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再次,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树立终身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观念和大教育观念。

(二)强化制度建设

首先,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把青年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纳入教师岗位职务考核体系,将师德表现作为其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档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其次,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师德评估标准,建立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结合的师德评价机制,确保师德考评工作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再次,引入适当的激励机制。定期开展教书育人楷模和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在党政干部选拔、专业骨干教师培养以及出国进修、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评优评奖等工作中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最后,加强监督管理机制。高校师德建设要实行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构建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将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落到实处。

(三)优化师德建设环境

良好的师德建设环境有利于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提高。首先,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进一步大力宣传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历史功绩,掀起崇尚师德、弘扬师德的学习宣传教育热潮,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和关心教育、理解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让教师这一职业成为让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激发优秀青年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其次,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必须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通过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一个文明、清新、高雅的校园道德氛围,激发广大教师爱岗敬业的高尚情操。再次,创造关心青年教师切身利益的生活环境。高校各部门都要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关心青年教师的切身利益;提高和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学习条件和生活待遇;积极为他们提供各种进修、培训的机会;加强指导和传帮带工作,使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更快地提高;搭建便于青年教师成长平台,关注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

(四)引导自我教育

师德内蕴于教师内心,外观于其行为。师德建设的真正落实,关键在于教师个体实现师德的内化。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通过自身的教育作用,将规范的他律积极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律,为学生做出表率。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知。即青年教师要自觉学习政治理论、教师职业道德、古今中外优秀教育家和优秀教师、《教师法》等相应法律法规,从而将这些理论逐步内化,形成道德内求力。二是行。在知的基础上,青年教师的道德内求力会外化来表现为对本职工作的职业心和上进心,并不断引导青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怎样做人,怎样为师”,从而在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锻炼自己的意志力。三是“慎独”。在不断的知行合一和不断的师德内化向外化转变基础上,青年教师终能始终如一,在独处和无人监督的时候,依然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

作者:阎岩 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