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论文

时间:2022-03-30 02:57:45

高校青年教师论文

一、高校青年教师生存境遇透视

1.政治境遇之困:话语权不足与主体性缺失

近年来,随着教代会制度的不断完善,青年教师在高校管理中的话语权不断提升,但在涉及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会议上,仍然缺乏核心决策权,在高校管理体制中属于典型的弱势群体。调查发现,70.6%的青年教师表示无缘参加学校重要政策制定的相关会议,而在曾经参与政策制定的青年教师中,58.2%的教师表示学校没有真正采纳青年教师的意见。访谈也发现,参与政策制定的教代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多在学校党政管理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基于各方利益权衡,他们无法真正为青年教师代言。因此,在高校行政管理中,青年教师缺少绝对的话语权。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集体归属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然而调查和访谈均发现,青年教师中无论是名利双收的成功上位者,还是坚守良知沉潜学术的自甘边缘者,都常有一种游离于主流之外的边缘感和局外感[2]。尤其在校园政治的熏染和社会功利的裹挟下,青年教师常常处于“出世”与“入世”的彷徨与挣扎中。这种相对被剥夺感和价值追求的迷茫极大地扼杀了青年教师的主体性,也极大地制约着他们的事业追求和发展。调查还发现,尽管对高校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非议,但近80%的青年教师仍然希望学校能为其职业生存和发展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

2.发展境遇之困: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青年教师刚刚开启职业生涯,正处于研究方向的定位和教学技能的储备阶段,部分还面临着学历提升的现实难题。在以职称为主导的评价体系下,青年教师在处理教学、科研和学历三者之间的关系上常常陷入迷茫与困惑。调查发现,52.9%的青年教师认为压力主要来自于科研工作,30%的青年教师认为压力主要来自于教学,17.1%的青年教师认为压力主要来自于学历提升及其他方面。

(1)职称与科研之困。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讲师数量激增,而经过20余年的职称评审,高级职称已渐趋饱和,青年教师职称压力逐年加大。在高校,职称评审与科研项目息息相关且相互掣肘,尤其是以项目制为中心、以数量化为标志的功利性职称评审制度,使得本正处于定方向、打基础阶段的青年教师,挖空心思地,疲于奔命地申请课题。而在科研项目特别是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申报上,机会的不均和人脉的不足使得青年教师常常处于劣势地位,因为申请不到高层次科研项目,科研工作缺少经费支持无法深入持久,因此无法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而没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作为支撑,更无机会获批高层次的科研项目,更难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如此恶性循环,使得青年教师的科研开展陷入了一个严重的怪圈。调查发现,61.2%的青年教师主持过校级课题项目,48.9%的青年教师主持过省部级课题项目,仅有19.4%的青年教师主持过部级课题项目。在科研经费的数额上,55.3%的青年教师表示科研项目经费在5万元以下。访谈也发现,为了尽早评上副教授,青年教师们几乎成了“职称控”。

(2)教学工作之困。当前,绝大多数的教学任务转移到了青年教师身上。调查结果显示,71.8%的青年教师每周平均上课近20节,64.7%的青年教师表示每学期讲授2门及以上的课程,青年教师普遍表示教学任务较重。首先,青年教师多来自非师范类院校,他们虽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但缺少系统的师范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面临授课技巧、课堂互动等教学难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来自教学考核和教学评价的压力也常常使得青年教师处于焦虑状态,特别是学生评教在教学评价中占有较大比重,使得部分青年教师在课堂管理、结业考核等的过程中曲意迎合学生的需要,而失去了应有的授课自主性。第三,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处理也常常引起青年教师的内心矛盾。以江苏省为例,虽然职称评审将副教授资格条件细分为以教学为主、教学科研并重、以科研为主等不同的类型,但在教学型教师职称评审的条件中,仍然重点强调教学改革的科研成果。在职称评价体系的导向下,即使教学型教师也很难将精力全部投放到教学上。调查发现,18.8%的青年教师平均每周备课时间为5~6小时,25.3%的青年教师为3~4小时,37.65%的青年教师为1~2小时,18.25%的青年教师为1小时及以下。访谈也发现,科研挤占教学的现象在青年教师中非常普遍,大家对于教学的心态多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调查还发现,只有28.5%的青年教师表示已经熟练掌握了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教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和立身之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青年教师的职业生命意义正在逐渐消解,正如廉思所言,高校青年教师正渐渐沦为“知识的工人”。

(3)学历与能力提升之困。随着“教师博士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校内各项评优、职称评定、职位晋级等对学历的直接或间接要求迫使青年教师不断进修来提高学历层次,以满足职业发展需要。调查发现,47.65%的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39.4%的青年教师博士在读,12.95%的青年教师仍在备战考博。在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攻读博士学位,压力可想而知,加之当前很多高校对在职读博实行了成本分担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青年教师的经济负担。尤其对于人事和合同制的青年教师而言,脱产读博将面临着辞职以及再就业的风险,压力更是巨大。此外,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迫切需求,高校青年教师的职后发展问题也日益突出。在对“过去一年中您所参加过的主要培训形式”的调查中,14.1%的青年教师选择了“出国进修和学习”,42.9%的青年教师选择了“学术会议或学术研讨”,26.5%的青年教师选择了“参加培训班”,16.5%的青年教师选择了“岗前培训”。在“培训累计时间”的调查上,“半年及以上”仅占8%,“3个月至半年”占12.9%,“1~3个月”占14.7%,“1个月及以下”占64.4%。在对“您最期望的培训方式”的调查上,54.1%的青年教师选择了“国外进修和学习”,31.8%的青年教师选择了“参加高层次学术研讨或学术会议”。由此可见,青年教师对于职后教育培训及自身能力提升有着强烈的需求和渴望,而高校对于青年教师的“内培”热情远远不及“外引”热情。

3.生活境遇之困:低积累与高消耗的无力

对决青年教师往往具有较高的自我实现动机,他们既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又注重物质层面的追求,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与其社会地位相匹配的经济财富,但现实生活中,青年教师因职称职位相对较低,工资福利待遇也往往较低,物质生活常处于困窘状态,而这一时期他们正处于人生的积累期及各种资源的高消耗期。当日益攀升的生活成本及购房还贷、结婚生子、养老送终等多重现实问题集中涌现时,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心理落差加剧了青年教师的不公平感、压力感与无助感。经济上的拮据使得青年教师在浮躁的物质世界面前再也无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信仰的坚定,他们开始大胆地言利、谋利甚至不折手段地逐利。在物质生活条件开始强烈左右青年教师的生活与心态时,他们的精神上无法做到自在自由,更别提积极地传道授业解惑了。当前,虽然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尝试通过提高岗位津贴或公积金等的方式来改善青年教师薪酬待遇,但这种薪酬增长方式多以岗位等级或基本工资为调整基数,使得岗级、职称等都处于底端的青年教师再次成为这一制度的牺牲品。调查发现,在对“您的家庭收入和支出情况”的调查上,47.8%的青年教师选择“略有盈余”,35%的青年教师选择“基本持平”,17.2%的青年教师选择“入不敷出”。在访谈中,大多数受访者都持有类似看法。

4.精神境遇之困:负性情绪交织下的复杂体验

青年教师面临的教学考核、职称评聘、项目申报、学历提升、出国进修、购房还贷、结婚生子、赡养老人等多重生存压力,不仅影响其生计、发展、晋升等,而且影响着青年教师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健康。由于青年教师对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评价和期待与现实存在较大反差,且初入职场,社会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稳定的自我评价体系,很容易受到外界负面评价的干扰而产生内心的困惑,再加上自身承受的经济压力、生活压力、情感压力等,常常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已有研究表明,高校青年教师是亚健康的高发群体,过重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常常导致他们出现诸如疲劳、烦躁、易怒、过激、紧张的反应,甚至出现思维不灵活、记忆力减退等心理机能的失调,极大地影响青年教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调查发现,68.2%的青年教师表示“工作压力大”,其中17.7%的人表示“压力非常大,已经影响到正常的生活”。调查还发现,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明显差于男教师,因其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同时还要承担生儿育女的家庭角色。

二、青年教师生存困境的致效因素分析

1.教育生态环境的恶化侵蚀青年教师的职业生存意义

当前,商业化的触角已严重侵染到高校这片净土。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高校的政策导向也逐渐趋向经济化、效益化,对于青年教师的评价偏重于以科研效益为衡量指标。在这种政策导向下,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弱化甚至退化,纷纷投向急功近利的科研项目,片面追求学术成果的数量化,而完全忽视了知识的积淀与厚积薄发,导致了学术虚假与学术腐败现象屡发。更有甚至,将原本高尚的科学研究变成了谋取个人利益的手段,私下发展第二产业甚至第三产业。毋庸置疑,这种学术乱象已经严重侵蚀了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使得整个青年教师的从业生态环境加剧恶化,更将高等教育的发展推进了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

2.大学精神的衰微消解了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追求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转型阶段,但受市场经济的强力影响,大学精神在转型中悄悄流失,其主要表现在:

(1)大学行政化,导致大学独立地位丧失。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但当前行政力量对学术的过多干预,加上学术委员会组织的欠缺和作用的受限,“学术自主”精神受到冲击。

(2)大学产业化,导致大学人文精神弱化。高校重实用知识轻人文积累、重个人发展轻社会责任的不良导向,及对传统人文学科的放任自流,使得大学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严重缺失。

(3)学术功利化,导致大学科学精神失落。职称评审中评价指标的形式化、短期化、功利化直接导致了科学研究的急功近利、学术浮躁、弄虚作假等学术失范现象,严重背离了科学研究的本质与真谛。总之,大学行政化、官僚化的蔓延诱导青年教师谋取行政职务,追逐个人利益,极大地侵蚀了其教书育人的职业生存意义;大学的产业化,使得青年教师缺乏人文关怀,在教学活动中过分注重市场需求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塑造,失去了教育的根本价值;而学术目的的功利化,则严重污染了高校学术氛围,易使青年教师陷入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泥淖。因此,重铸大学精神刻不容缓

3.高校管理行政化是青年教师生存困境的直接诱因

当前,高校学术话语消弭,政治话语增长,行政管理的触角已经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学者评介与学术认定等学术层面。过多的行政干预使得大学内部权力错位,引发了诸多问题,评价机制、晋升机制、管理体制、培训制度、福利制度等制度设置的缺陷也在逐步显现,尤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职称评审制度及功利化的考评机制直接导致了青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这种不健全的体制作用下,大学的学术本位逐步偏离,人才培养的功能逐渐弱化,不仅制约着青年教师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向。有研究表明,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研究激情正在被传统、僵化的制度逐步扼杀和湮没。这一问题虽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部也已采取有力措施去行政化及加强教授治学,但历史的顽疾积重难返,行政化的弊端在短期内还难以消除。

4.青年教师的价值追求及职业精神决定其职业生存与发展

青年教师的自身素质、价值追求及从业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身的生存境况。首先,青年教师对入职后可能遇到的困难预计不足,特别是对职业压力缺乏心理预期,以致产生不适应感和无助感。加之大多未受过专业的师范化训练,缺少教学经验,在面临教学难题时常会产生紧张和焦虑,压力应对能力不足及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也使得青年教师在压力面前选择逃避退缩或者异化应对。其次,青年教师的从业自觉性和主动性欠佳,科研申报不顺、职称评审不公、收入待遇较低等都可能使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出现较大波动或心理失衡,从而影响其职业认同感,动摇其职业信念,进而影响其职业发展。此外,青年教师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也会影响其职业生存与发展。

三、破除青年教师生存困境的思考

1.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是青年教师职业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

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国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要努力净化社会环境。积极运用社会舆论、媒体宣传等推动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营造适合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加深青年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要加强对科研经费的规范管理,避免过多的经济因素扰乱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宽松的学术氛围和精神环境,引导其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第三,要培养青年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政府决策咨询,充分发挥参谋作用,积极推进高校产学研用结合,引导青年教师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

2.大学精神的重铸是青年教师职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文化精髓,是一代代大学人薪火相传的精神向往和文化灵魂,是大学维系发展的命脉所在。大学精神的重铸,需要不断创新大学管理机制,给大学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需要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精神的重建营造良好的氛围;需要将大学精神融入人心,使每个大学人都养成自觉的爱国精神、自发的民主精神、真正的自由精神、永恒的科学精神、强烈的人文精神、敏锐的批判精神,形成具有浓郁人文气息和科学精神的大学文化氛围。在大学精神的形成过程中,青年教师是不容忽视的中坚骨干力量。作为大学精神的创造者、实践者和传承者,青年教师深刻、透彻的自我反思和广泛、持久的自我救赎是大学精神重铸的重要基础。

3.完善的制度为青年教师的职业生存与发展保驾护航

完善的制度应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加快推进民主化、平等化,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年教师发挥才智的制度环境。首先,完善薪酬制度。建立青年教师收入长效增长机制,实质性地提高青年教师的薪酬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使其心无旁骛、专心学术。其次,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建立以学术评价体系为准绳、公平竞争为导向的职称评聘机制,完善考评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相应的保障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完善教学和科研制度。完善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将青年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以青年基金的形势扶植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着力解决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强与科研经费紧张的矛盾。加强科研管理,避免学术资源分配的官僚化、重职称、重资历等不良现象。第四,完善职后教育制度。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机制,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在职培训、脱产进修及出国深造等,以满足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第五,完善帮扶机制。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为其指派学术造诣深、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担任学术导师,通过“传帮带”,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并独挡一面。积极关注青年教师的现实需求和职业发展,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困难,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动力。

4.自我的觉醒是实现青年教师自主发展的根本途径

破除青年教师生存的困境,需要调动青年教师自我发展的力量,唤醒青年教师的自觉和自救。首先,提高对生存境遇的自觉。这个“自觉”是对自我的生存处境、自我的发展前景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认真的审视,形成自觉的发展意识和正确的生存信念,积极体验自我生存的内在意义,从而获得一种人格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使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自主自在地从事教学科研而不为外力所干扰。其次,在职业活动中树立生命成长的意识。正确地认识到教学过程并不是自我消融、自我牺牲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塑造恰恰是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前奏。教学与科研也并不是完全相悖的,而是可以相互通约、相互促进的,科研充实教学,教学深化科研,二者的协调发展才是自我成长的完美统一。第三,提高职业发展的生命境界。青年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职业意义,将自己的生命意义与之联系,以生命点化生命,以生命润泽生命,以生命激扬生命,切实担当起塑造民族精神、推进科学发展的时代重任!

综上所述,环境的净化、制度的构建、自我的救赎等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青年教师的生活境况在短期内还无法获得尽如人意的大幅提高,但我们相信,只要社会、高校、青年教师三方共同努力,一定能够祛教师生存之蔽,解教师生存之困,返教师生存之途,还教师生存之真。

作者:孟莉杜卉卉单位:中国矿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