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教育传承理念思考

时间:2022-04-16 10:57:08

高校美育教育传承理念思考

一、高校美育植入文化传承理念的必要性

(一)关乎国家竞争和国际社会认同

文化软实力是世界各国在综合国力和民族利益竞争中胜出的重要因素,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我们熟悉的美式动画、好莱坞电影制作、洋快餐、洋节日彰显着美国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文化内容,这一系列文化现象被青少年普遍接受。高校培养的是青年人才,人才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精神风貌对国家竞争和国际认同有深远影响。让青年人认识到文化竞争已经上升到国家竞争和国际认同的高度,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文化危机意识和文化责任感。高校美育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通过艺术选修课和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可以向学生传授优秀文化内容,激发他们利用本土文化进行艺术创造的能力。

(二)有助于解决现存的国民性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遇到摔倒的老人不敢帮助的问题、医患冲突问题等在当今中国是不容忽视的现实存在,究其根本是整个社会缺乏“道”与“德”。道德的获得靠的不仅是道德知识,而且是道德实践,道德的实践需要整个社会有更高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而美育的德育辅助作用不仅是美育自身特点的要求,还能够给予人们真、善、美的情感,这是诸多接受了美育教育的人自我实践的真知。如清华大学郑小筠老师在总结清华大学艺术教育时谈到,很多艺术团的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习艺术可以增强爱国主义激情[1]。爱国、爱民、关注社会从来都是相通的。

(三)是高校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在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上,同志首次提出,文化传承是大学应该具有的功能,是高校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2012年,习在第二十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强调了高校文化教育阵地的重要意义。在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20周年纪念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高校应该发挥独特的文化师资优势,在创建优秀高校进程中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是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

赋予美育以文化内涵与文化素质教育理念是和谐统一的,是教育的本质选择。同时,随着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学生所选修的美育课程中文化性追求也日益显现。学生希望通过艺术公选课的学习,得到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还希望通过课程学习了解到不同艺术门类背后所代表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渊源。艺术教育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技艺技巧的讲授,更是艺术文化、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播。

二、解读高校美育文化选择

开展高校美育要有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高校美育要有保障,这个保障就是国家的教育政策、法律法规,这是我们不偏不倚全面培养合格人才的法宝。因此,赋予高校美育何种文化,需要回归到党的方针政策上找答案。在文化建设和高校美育指导方面,有最新的三个文件和一个重要讲话,分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和习在2012年第二十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笔者对党和国家的文化方针政策进行了解读,第一,《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要求全党全国落实九项决定,其中:(1)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4)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第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等。第三,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美育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积极学习世界的优秀文化艺术。第四,在第二十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高校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为建设能够培养高质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大学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笔者认为,高校美育文化应该涵盖两个内容:(1)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2)在美育教育中弘扬中华文化,引导学生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党和国家最新的文化建设政策为建设繁荣文化指明了方向。因此,高校开展美育文化工作,在众多中外艺术文化选择时要在多元中求主导,时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这两个基本点。

三、高校美育文化理念的切入点

高校美育工作最重要的两个阵地是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这也是植入美育文化理念的重要切入点。课堂教学环节有两个切入点即师资文化素养和课程体系建设;课外美育活动的切入点是美育管理工作者的文化素养和美育活动,包括美育活动主题的选择、美育外在表现形式的选择等。

(一)美育师资与美育课程

1.美育师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思想传播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教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出于未来发展的现实考虑,优质艺术师资一般集中于国内顶级的综合性大学和专业艺术类院校。普通高校和地方院校,甚至排名靠前的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很难吸引到优质师资,艺术师资水平差别较大。在此背景下,一小部分优秀的具备文化自觉意识、关注时政的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将“知识、文化、时政”三结合的先进教学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但是有些教师缺乏正确合理的教学理念,专业知识技能不能与文化融合,不了解时政信息,也就更谈不上知识、文化、时政的有效结合与渗透。这样的教师在美育师资队伍中还普遍存在。2.美育课程以音乐通识选修课为例,笔者考察了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发现课程多定位于一般性赏析和具体实践,诸如《西方交响音乐赏析》、《西方歌剧与音乐剧赏析》、《流行音乐赏析》等;实践类诸如合唱训练课程还是偏重音乐本身的知识性、技能性,欠缺文化元素的融合;此外流行类课程比例高,民族文化的课程设置较少。

(二)美育管理工作者与美育活动

美育管理工作者是高校美育工作的引领者和策划人,负责国家政策的上传下达。美育管理工作者的美育文化观对高校美育文化的落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笔者主要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1.反映优秀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校园原创2005~2008年间,北京理工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的教师们创作了一系列反映优秀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校园原创作品。2005年根据校史创作编排了话剧《从延安走来》,成为对广大师生进行延安精神传统教育和爱国爱校教育的好教材;2006年根据本校毛二可院士事迹创作的音乐剧《无悔的蜡烛》,赞美了为党和国家雷达事业专心科研、默默奉献、甘为人梯的一批优秀科研人员;2007年创作了为表达教师理想与追求的原创歌曲《我爱的路》,激发和振奋了一线教师和广大教职员工的精神;2008年为了弘扬奥运精神创作了歌曲《生命的色彩》和《奥运志愿者之歌》,极大地激励了在校奥运志愿者、奥运场馆工作人员和全体师生。这充分说明了艺术管理工作者时政的敏锐度,对艺术学科、艺术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是开展好艺术文化工作的法宝。2.反映高校文化水准的大学艺术节2004~2012年,北京理工大学共举办了九届艺术节,每一届艺术节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2005年的“民族服饰与民族文化展览”,师生们分享积淀了各个民族的历史和智慧、承载着不同文化内涵的文化遗产图片,反响强烈;此外,还举办了师生的“黄河大合唱交响音乐会”;2012年北京理工大学第九届艺术节安排了曲剧新编《骆驼祥子》,真实地还原了老舍笔下立体、富有人情味的祥子,给师生以全新的感受;“单对群”相声社主办的“笑满理工,乐在相声”十四校相声大会,让同学们对这种民间说唱曲艺有了直接感受。3.具有历史传统和爱国教育的活动北京理工大学每年都会举办“一二•九”大合唱活动,来自各个学院的代表队用整齐嘹亮的歌声纪念那场伟大的学生运动,抒发了自己对共青团、对母校的热爱,演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这是非常好的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综上所述,美育活动文化性是对美育管理工作者文化观的反映,优秀的美育管理工作者能够主动、全面地领会、落实党和国家所提倡的文化内涵。

四、高校美育文化工作的推进

高校美育文化工作需要一些具体措施加以规范和引导,笔者将其归纳为“一个意识与三个衔接相互配合,两个阵地互为支撑齐抓共管”。

(一)一个意识与三个衔接

目前高校的一般管理机制是学校———院(部、处)———系———学科组,每个层级的美育文化工作者既要了解宏观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也要熟悉自己职责内的文化建设内容。学校党委应该把握本校美育文化传承的领导权,首先在校领导层达成共识,确立美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宏观框架;继而由中层机构依据框架,结合本部门职责出台工作方案;然后由系、学科组出台具体的落实措施,并将最终的方案通过校园网公布,让师生了解,在师生员工中构筑起统一的美育文化意识。一个意识与三个衔接从上而下,能为开展校园美育文化工作提供保障。

(二)两个阵地互为支撑

笔者认为,应该重方法、多投入,注重互动,营建有水准的两个阵地。(1)美育教师要美育专业文化学习与时政讲座培训双管齐下,更新教学理念,有意识地将知识、文化和时政结合起来。美育教师的时政信息传达和素养培养可以借助基层党支部来完成;美育管理工作者在关注时政的同时要了解一般的美育学科规律,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文化专题讲座或交流会,提供平台帮助他们互通有无;在期末考核时应该将美育文化具体落实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在具体教学上,还要注重文化和课程“渗透”。(2)在课程体系中确立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位置,提高民族艺术课程的比重。师资条件允许的高校,鼓励美育学科理论创新,推进学科体系、科研方法创新;师资欠缺的,可以采用外聘方式达到优质师资共享。(3)鼓励校园文化创新,鼓励创作体现优秀校园精神的艺术作品,重视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在艺术团建设上,也要加大对民乐团、戏曲团的投入。

作者:许晶工作单位:北京理工大学艺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