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民族思政教育学综述

时间:2022-06-14 09:09:00

创建民族思政教育学综述

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既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客观需要,也缘于笔者多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体悟。《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思考》[1]一文发表后,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2011年3月由笔者领衔出版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导论》一书,学界也给予了较高评价。这些成果的取得,只是为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做了初步探索。要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还任重道远,需要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再思考。

一、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现实意义

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现实意义,除了已经揭示的“有利于揭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有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支学科”、“有利于提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水平”、“有利于应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况”[2](p.4-6)之外,还有“有利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野”。

(一)有利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一门学科能否称之为科学,首先需要它能对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研究达到理论的层次,形成一套特有的概念和原理,并按照这些概念和原理内在逻辑关系,建立起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既有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一般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其中一个最基本的特殊性,就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特殊性。“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某政党或国家(尤其是多民族国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社会成员进行一定的民族观教育,促使社会成员认同民族、民族共同体和国家的社会实践活动”。[2](p.2)其存在前提是在民族国家,主体是某政党或国家,客体是多民族的社会成员。中国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以多民族社会成员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研究为基础,强化中华民族认同和民族团结教育,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再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机理和机制的建立,深入阐释和系统解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这不仅能全面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又可以更加深邃地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二)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野

过去一般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一种实践教育活动,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若紧密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求和民族工作的实际,只从它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来加以考察,那么这样的概括就显得不够了。其实,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是可作多种理解的:它是一项事业,是党和国家整体事业的一部分,包括党和国家的民族事业;它是一种活动,是培养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教育实践,也包括民族观、国家观、宗教观、民族团结等的教育实践;它还是一个学科,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规律的学问。只有三者紧密关联,相互支撑,才能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因此,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从具体化、精细化、深入化的角度理解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其他一系列具体问题提出了理论前提,也为我们构建科学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石。

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归属

所谓学科归属,是指某一科学知识分类体系的类别归属、特质和学科边界。学科归属问题的研究,将确认一门学科在整个科学系统中的类别、层次和准确位置。学科归属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科存在的现实合理性,也关系到学科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类别归属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类别归属问题,主要是分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归属于民族学还是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问题。要厘清这一问题,需要从两个层面展开。第一,从学理层面来看,要分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主要是知识教育还是价值教育的问题,这是解决其学科类别归属的深层问题。民族学尽管也包含着价值引导的成分,但其侧重点主要是民族知识的传递;而思想政治教育尽管也包含有知识教育,但其侧重点却是价值教育。也就是说民族学主要是保证民族知识的研究和传递,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是保证一定的价值形态不致流变。第二,从现实研究层面来看,民族学界习惯于研究民族问题相关的知识溯源,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则习惯于研究民族问题的价值探求。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成果来看,几乎都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由此可见,研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学术研究旨趣,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正契合了两个学科的学术侧重点问题。从学理层面和现实层面相结合分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应该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领域。

(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质

从上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类别归属的分析可知,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应该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能不能作为一个分支学科而存在,这取决于其是否有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地方。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导论》中,笔者曾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2](p.10-11)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除此之外,还要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有没有自身的学科特质。很显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和民族学的交叉学科,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和民族学的学科交融性。这种学科交融性,主要体现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阶级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民族性”[2](p.13)等学科特点上。这种学科交融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分支学科所不具备的。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学其他分支学科也具有学科交融性,但都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民族学之间的学科交融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民族学的学科交融性,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质。正是这个学科特质,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区分开来,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

(三)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边界

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原理与方法来研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构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集群。既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独立分支学科,就必须弄清楚其学科边界。第一,与民族学的边界。关键点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它是将民族学的研究成果为我所用,作为本学科的知识基础,而不是直接从事民族问题研究。第二,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边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属”与“种”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其研究边界限于民族观教育、宗教观教育、国家观教育、历史观教育、文化观教育等。第三,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其他分支学科的边界。主要是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质,从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民族学的学科交融性把握其边界,做好与其他分支学科之间的“互动”与资源“共享”。

三、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

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主要包括理论基础、社会基础、实践基础、研究基础等四个层面。

(一)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在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创建的。它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系统地阐述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但是他们创建的唯物史观却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创建提供了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是其中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理论,人的本质的理论,实践标准的理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等等,成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创建和发展的指南。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工作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观点,其中民族发展的理论,民族关系的理论,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等,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理论基础的重要作用和功效。

(二)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社会基础

一切社会学科都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有机统一,都是为着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的产生和发展都要受到这一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也不例外,它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必然产物,并为这一经济基础服务。因此,一定阶级社会的经济基础构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最深层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的需要便成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最切实的目标和最有力的规约。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为我国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创建奠定了最深厚的社会基础,它决定和规划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性质、主要形态和发展轨迹。社会政策法规,尤其是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的社会政策法规,作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中的具体体现,构成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社会依据。社会文化作为历史的传承物直接体现着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它经常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渗透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二自然,也直接成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生成和发展的草根地基和精神土壤。诸多社会文化形态,由于历史发展的时间差序,不一定完全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因此,这种社会因素的开发和利用需要首先加以甄别和批判。

(三)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实践基础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对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组织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民族政策大宣传、大教育和执行情况的大检查,在全社会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并且强调,不仅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不仅要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更要教育汉族干部;不仅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领导干部。特别重视在青少年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要求民族团结教育要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使民族大团结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与此同时,国家还把一批历史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同时,中华大地不断掀起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热潮。全社会形成了以维护民族团结为荣、以危害民族团结为耻的良好氛围,从而增强了各族人民的凝聚力,调动了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形成了各族人民携手建设社会主义的生动局面。这已经成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创建的实践基础。

(四)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基础

研究是一门学科创建的基础。虽然之前没有人明确提出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概念并对这一客观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但是,这方面的相关探索却早已展开。这些研究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创建做了理论、人员和舆论方面的准备,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创建奠定了研究基础。这方面的探索主要包括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地民族班、民族地区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等等。这些研究主要散见于一些学术期刊论文和硕士、博士论文,就专著而言,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概论》、[3]《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与实践》、[4]《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5]等。就涉及的研究内容来说,主要包括民族观教育、宗教观教育、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等。仅学术期刊论文就有50000余篇,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硕士博士论文和专著。现在的任务是将这些散落于各处的人员和成果组织成军,归类成队,形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阵地和力量,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深入研究服务。

四、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涉及民族理论、民族观、民族政策等方面,《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导论》曾将其概括为“民族观教育、国家观教育、民族认同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宗教观教育”[2](p.101-141)等方面。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认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民族观教育、国家观教育、历史观教育、文化观教育和宗教观教育。由于民族观教育、国家观教育和宗教观教育已在专著《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导论》中阐述,在此仅探讨历史观教育和文化观教育。其一,历史观教育。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育,就是要使各民族人民牢记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交往过程中,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国家一体、民族多元的格局,各民族血肉相连、休戚相关,谁也离不开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其二,文化观教育。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包括了56个民族的共同的优秀文化传统。在民族交往过程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从对方的文化中吸取了营养。这种文化的相互交流,促进了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共同成长。因此,加强文化观教育,就是要使各民族人民认识到,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决定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等方面。但是在具体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于不同地域的民族,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又必须体现其民族个性,融入各民族自己独特的经济状况、文化礼仪、社会风俗、地理地貌等元素。这种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民族性特征决定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又必须具有独特、鲜明的民族个性的特点。因此,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合民族性。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和实施必须要考虑各民族的构成、分布状况、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背景等差异性,要结合各民族不同的民族心理、个性、气质等特点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依据其民族性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如实事求是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的方法,等等。这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的指导性原则,贯穿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之中。第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包括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如经验研究法、文献研究、理论思维与价值分析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如民族观获取方法、民族观解析方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方法,战略性决策与战术性决策方法、规范性决策与非规范性决策方法、确定性决策与非确定性决策方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理论灌输法、渗透熏陶法、规范践行法、参观考察法、自我教育法、综合教育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法,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这些方法运用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阶段和环节。第三,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操作方法。如评语法、评等法、评分法等等,这是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的实际运用,是具体方法的程序化操作。第四,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的艺术和技巧。这类方法处于最为微观的层面,具有高度的灵活性、针对性、时效性,与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思想修养、文化水平等密切相关。这些方法层次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互相转化,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结构体系。

五、着力提高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化水平

深化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后续研究,关键是为了提高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化水平。我们认为,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战略眼光、问题意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四个方面,来思考这一问题。

(一)树立战略眼光

树立战略眼光,提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高度。一是要紧密围绕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发展大局,从战略高度认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重要性。深化不同时期党关于民族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研究,主动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纳入党的民族事业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当前,要特别重视同志提出的“四个认同”教育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党和国家关于民族事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发掘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生长点。深刻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的重要精神,结合国家民委《坚持和完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规划(2011—2015年)》的具体安排,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中心任务是与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二是要坚持追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研究课题,明确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方向。不断探索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如何实现与“十二五”时期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科重点领域、重点研究课题,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党史党建学科的重点研究领域,以及民族问题研究的重点课题相联系、相对接。扎根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注重调查研究,积极回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以点带面,争取突破重大项目,为提升对社会成员进行民族观和国家观教育的实效性,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为国家的团结和稳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对策。

(二)深化问题意识

深化问题意识,拓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广度。以问题意识推动问题研究,以问题研究来带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整体研究水平。一是要关注“元问题”研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元问题”,即是规定其性质、决定其规律等的基础性理论问题。关注基础性理论问题,在于进一步把握研究对象、明确学科边界。当前,应有意识地加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范畴、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等问题的研究。二是要瞄准“真问题”研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真问题”,即是其理论与实践发展需要回应和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例如: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与时俱进,是如何丰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党的民族工作的实践发展,给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哪些启示和借鉴,为什么以及怎样对社会成员开展“五观”教育,如何提高社会成员的“四个认同”,等等。要注重瞄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事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将其纳入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中。

(三)立足人才培养

立足人才培养,提高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认可度。一是要始终围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这一主题,将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重点研究群体,以其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等思想观念的现状、成因及存在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为实现培养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要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分支学科特色融于专业办学特色之中,彰显人才培养的民族化特征和针对性特点。二是要推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成果进课堂、进教材。在条件允许的高校,把学科建设成果转化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之中,本科阶段可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导论”列入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研究生阶段可开设“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专题研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等课程,条件允许的高校还可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列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稳定研究方向。

(四)着眼社会服务

着眼社会服务,增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公信度。一是要坚持发扬比较优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建言献策,努力发挥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比较优势,为民族事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打造民族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的“智力库”。二是要深入社会特别是民族地区,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并运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成果,指导社会和民族地区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为建设和谐社会、为国家的团结稳定、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