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思索

时间:2022-04-07 10:44:46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思索

摘要:“人本主义”是素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重要教学理念,对于当前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细致分析了“人本主义”对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重点阐述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着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科学有效的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策略,为全面有效提升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水平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人本主义”;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

“人本主义”理念为高校公共体育改革提供科学的指导方向,便于积极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环节,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1“人本主义”对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1.1“人本主义”的基本情况。“人本主义”主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追求自我实现,认为内在意识经验判断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动机,并且强调个体的学习潜能是与生俱来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将能够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将“人本主义”理念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契合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其认为课程核心是满足学生个体成长和个性整合所需要的自由解放过程,主要是向学生创建一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从而良好促进学生个体的自我实现。1.2教学意义。高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创新意识和思维独立性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充分关注到学生个体的主体作用,是推进公共体育教学改革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基础。“人本主义”理念对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工作具有积极教学意义:一是顺应了当前教学大纲和社会发展的各项要求。素质教育中更为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人本主义”是未来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现代社会对于综合型人才的要求将较高,人才不仅需要拥有着较高的专业科学素养,同时还要能够以强健的体魄适应高强度工作。二是通过“人本主义”教学,可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实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理念较为注重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和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主旨保持一致,采用合理性的方式和手段,改革体育教学课程,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激情和潜能,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三是以“人本主义”理念为指导,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切实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引导学生形成正面的思想道德,使其良好渗透在各项体育运动环节之中。

2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着的不足

2.1教学目标方面。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主要是强化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体育运动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多数高校设置体育课程,过于关注学生的个人成绩,没有充分重视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教学内容。传统教学观念的实施,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更为全面的成长,学生在专业素质和人文修养方面存在着失调。总而言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不够科学合理,没有充分结合“人本主义”理念。2.2教学模式方面。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缺乏着“人本主义”理念,主要是表现在:一是教学模式过于僵化,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制约了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发展,不利于切实有效传授学生更为丰富和专业的知识。同时思维定势的存在,导致过于夸大了教师在教学环节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二是课程教学内容多是一味按照固定模式进行,由慢跑、做操开始,然后开展固定练习和学生自由活动,长期下来,学生很难拥有着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三是学生在长期应试教育思想下,本身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高,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无法切实扭转这种现象,影响到了实际教学效果。2.3教学评价方面。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开展教学改革工作,逐渐意识到学生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为之不断努力,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公共体育教学评价方面还存在着一定不足,教学理论和实践存在脱节,教学考评体系不够健全,考核方式较为单一,无法作为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的支撑。

3“人本主义”视角下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

3.1转变教学观念,设立合理教学目标。处在“人本主义”的视角下,推进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工作深入实施,需要注重结合具体教学实际,不断更新和转变教学观念,设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一是从阶段性教育观念转向终身体育观念。高校体育教学是有学制限制的,特别是多数高校都只在一年级、二年级较为重视公共体育教学,而大学后期,很多学生长期不进行体育锻炼。对此,高校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促进大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体育运动环节中,将体育运动作为休闲娱乐、缓解压力和疲劳的方式,使得学生始终坚持体育锻炼,拥有着健康的身心素质。二是要从被动体育教学观念转变为积极体育观念。学生一直都处在了被动学习状态之中,跟随着体育教师的课程节奏,参与体育训练项目,无法凭借主观能动性,自主练习各项体育运动项目,体会不到锻炼和运动的乐趣。现代高校需要充分注重到学生的整体发展情况,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主动权,让学生凭借着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参与到体育运动项目之中。三是坚持“人本主义”教学理念,给学生营造出更为和谐宽松的体育运动环境。高校开展公共体育教学活动,需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人本主义”教学优势,转变以往较为落后的教学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充分关注到学生本身的发展情况,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运动基础以及兴趣爱好,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知识和内容。四是明确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课程目标,除却强化学生身体素质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健康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引导学生在持续体育运动过程中,形成坚强意志,能够始终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项艰难险阻。3.2充分整合多项资源,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善的体育运动设施,在实施体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良好的基础性作用。高校改革公共体育教学课程,坚持“人本主义”的理念,需要针对各项教学资源加以充分整合,给学生提供更为全面良好的锻炼机会。开发和利用学校体育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是创建和谐稳定教学环境,切实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高校受到办学理念和定位等多方面的不同,在改革体育课程中也表现出较大差异,最为关键的是,学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某高校作为教育部直属院校,积极推进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切实开展,首先,将体育运动场地、运动器材和设备等多方面硬性指标内容进行充分控制,持续加大体育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及时更新和修复各项基础设施,保障学生运动安全。其次,该院校还着重注重保障大学生在体育运动环节的安全,合理划分运动场地,强化设施安全检查工作,制定出科学可行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日常运动行为和习惯,使得学生在安全融洽的环境下运动训练。3.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制约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需要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主体作用,以丰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环节之中。一是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教师发挥引导、组织和协调的作用,在平等友善的沟通下,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运动目标。二是教师需要注重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师结合具体教学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围绕着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技能等多方面进行教学,传递出较多专业知识。如某高校教师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模拟各种竞赛实战情况,促进学生在感受各项运动的过程中,掌握运动原理。又如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大型体育赛事,促进学生充分感受运动氛围,形成良好的运动竞赛意识。3.4科学设计教学评价,良好鼓励学生运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充分鼓励和肯定学生的日常行为。突破传统评价方式,优化和改善具体的教学评价手段,突出学生的个人能力,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构建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结合学生的出勤、学习态度、体育运动意识以及训练程度等多项内容加以评价,实现教学评价日常化,将以往过于关注学生个人成绩转为关注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和身心健康发展。

4结束语

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实际开展过程中,坚持“人本主义”理念,充分关注到每个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和手段强化教学效果,不仅需要转变教学观念,设立合理教学目标,还要充分整合多项资源,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同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并科学设计教学评价,良好鼓励学生运动,这样将能够给学生创建出更为和谐融洽的体育运动环境,实现教学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孔艳君,刘喜林.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11):181-182.

[2]赵波,涂春雷.人本主义视角下的体育教育观[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7(4):148-149.

[3]唐大鹏.人本主义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设计及应用[J].体育科技,2016,37(6):137-138.

[4]吕新建.科学健身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8):28-29.

[5]周兵.科学人本主义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评《美与和谐的体育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16(7):00125-00126.

[6]吴安君,柏林.素质教育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实践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34(5):194-195.

[7]周家金,唐远金,张强.文化形态学视野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探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6,37(5):115-118.

[8]张惠.以人为本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体系的革新建议及必要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3):200-202.

作者:沈文熹 单位:苏州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