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创新理念探讨

时间:2022-12-05 11:05:07

教育改革创新理念探讨

摘要: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教育是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要坚持发展优先,教育改革创新也要努力。其中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在深化农村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加快补齐教育短板中起到强大的推动力作用。本文在理解教育改革创新理念的基础上,探讨“农村教育改革创新理念”的重要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教育改革;农村教育;全科教师

一、引言

以来,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真正得到了落实,特别是在农村教育改革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加大了对农村教育师资的投入与培养,培养出一批批具备很强的创新型、应用型教师队伍。然而,教育改革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改革的创新,是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旧教育框架的改造,如农村课程内容与生活联系不紧密等。进行农村教育改革创新之“革命”关乎国家教育长久的问题,不可不察。

二、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问题

(一)新时期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性。1.有助于加快农村教育的转型发展,提高农村整体教学质量。近年来,农村传统思想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也对农村学校教育产生了影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学生将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农村教育改革创新是加快农村教育城市化进程、农村教育转型与发展、提高农村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2.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教育实现均衡发展。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教育资源配置制度,致使城乡教育发展存在巨大的差异。而大力实施农村教育改革,有助于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大力实施农村教育改革,有助于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让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3.有助于规范农村教学管理,提高区域办学水平。坚持农村教育改革创新,推动农村教育公平。通过规范农村教学管理,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实现教育管理优先发展。改善农村学校的软、硬件条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城乡统一,最终实现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区域办学水平。(二)新时期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创新的问题。1.基层政府对农村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的监管不到位。现阶段,我国政府在农村教育改革过程中惯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对农村学校尤其是小学各学科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以及校长、教师的选聘等方面不够严格。农村学校日常运作的独立性和可行性程度都不高,需听从政府部门的安排,因而自主管理能力有所欠缺,且学校内部的行政化色彩浓厚,内部权力之间的制约和监督机制的设置不够完善,致使其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常常陷入被动的局面,工作容易满足现状,缺少有所作为的积极态度。2.农村教育资源不集约,教育结构不均衡。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依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教师分配不合理、资金的投入不全面、农村生源不集中三个方面。在农村教育过程中,农村教学条件投入不足,生活条件较差等原因造成好教师流失情况明显;农村教师资金收入、福利待遇较低;农村区域面积广,生源相对分散而不集中;好教师很难做到“下得去、留得住、教的好”。此外,我国经济变为高质量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上升了一个台阶,对教育的关注程度也大大提升,但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较为粗放,不够集约,教育质量堪忧,亟待更新调整。农村小学课程单一化、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等问题明显,特别是文体、艺术课程普遍缺乏,无法充分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进入新时期,如何有效地改善农村教育质量,组建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优化教育改革,为更多的农村学生提供更加科学完善的教育服务,是新时期摆在每一所农村学校面前的重大改革课题。3.城乡教育水平差距依然较大,教育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指出了农村教育短板问题。由于农村贫困地区控辍保学工作管理不到位、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集约导致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等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教育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小学教育这一翼一直未能获得长足的发展,这一现状严重制约着我国小学教育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新时代农村小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思路探析

(一)基层政府加强对农村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的监管。1.基层政府加强对农村教育教学管理。当前,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笔者认为,应该加大对农村教学任务主次性的管理力度。坚持以农村教学为重、质量为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2.基层政府加强对农村教育行政管理力度。基层政府以转变农村行政人员的监管观念,提高农村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水平为出发点;以重点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不集约,教育结构不均衡为落脚点,加速农村教育改革创新的进程。3.学校加强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监督,提高农村教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现阶段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由于教学条件欠缺、生活条件有限等问题比较明显,导致新时期很多教育者很难做到“下得去、留得住、教的好”,教师原有的教育情怀在教育活动中难以体现。故针对农村教育改革创新工作离不开学校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监管,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教育服务意识和能力水平。(二)培养“一专多长”的小学全科教师,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师资水平。在今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教育资金投入;对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要加快入编、同工同酬;补助、奖励和各类保障政策要落实到位,以下将重点认识和理解小学全科教师的理念,以及培养策略的看法。1.对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理解认识。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是对小学教师培养制度进行创新设计和全面改革。培养农村普通教师,有助于解决农村小学教师短缺、教育保障等问题,真正实现“能下去、能留住、能教好”的目标。培养这类教师,也有助于调整农村地区教师队伍,促进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全科型小学教师是由国家教育部门负责培养的,这类教师能够熟练地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能力,还能将三大主课语文、数学、英语进行结合。小学全科教师的“全”不是体现在学科知识的均衡发展,而是体现在具备“一精多长”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小学全科教师要在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方面体现“精”。将一门具体的学科课程能够用融合多学科的思维进行教学则体现“多长”。2.“一专多长”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培养。“一专多长”的小学全科型教师是新时期农村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一专多长”的小学全科型教师是新时期农村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今,知识的发展越来越全面。综合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出现,打破了人才培养的障碍。农村小学教育应积极适应这一新趋势,通过培养“一专多长”的小学全科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在课程方面,应改变单一课程设置的倾向,适度突出某一学科,并在课程设置中实现多学科的整合。师范院校要持续进行四年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课程设计,同时也要消除目前单一学科实践的弊端,因地制宜地安排班主任、多学科教学等全方位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教师技能方面,在保留传统“三字一话”等师范生传统基本功的基础上,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强化师范生对现代教育信息及时的应用,特别是智慧教育环境下的资源获取、加工与教学整合能力、翻转课堂教学能力等等。3.培养“一专多长”的小学全科教师的策略。(1)地方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选择到师范院校就读。为其发放助学贷款,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等。还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留住”优秀教师。各级地方政府可以积极鼓励和支持长期从事农村普通小学教育的师范生,对小学全科教师进行实质性待遇,如实行支付工资和补贴、做好宿舍布置等相关保障工作,有效解决教师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此外,在教育、晋升、和评价等方面给予支持,让政策得以真正落实,使农村教师有一种真正的习得感,从而增强乡村教师责任感和荣誉感。(2)建立“三位一体”培养机制,实现“能下去”目标。整合地方与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资源,在地方政府主导下,建立大学和小学合作培养教师的新模式,采取定向招生、进编定岗、定期服务的方式。学生要与报考的设岗县(市)和培养高校签署培养就业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和责任。毕业后,按照协议规定提供就业岗位,相关部门将为其办理录用、入编、工资等手续,确保有编有岗,增强岗位吸引力。(3)按照“全科培养、免费教育、定向就业”培养模式。一是“学科培养+学科特长+实践领域小班化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强化师范生职业训练,创新可行的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策略。第二,免除学费和住宿费,补贴生活费用,同样的学生享受同样的津贴待遇。三是鼓励师范院校以入职后跟踪服务指导的形式,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加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继续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4)要注重小学全科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有机结合。当前很多师范学校都会让学生到中小学去见习,但其实这些学生只是去听一两节课便回学校上理论课了,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因而师范学校在培养全科教师时应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三)注重培育有特长的小学教师,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材施教教学法在中国古代就被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所提出,对当今时代的教育教学也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曾提出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重要教育理念。因此,新时代的农村小学教育更需要老师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积极引导其发现自身兴趣爱好,以此精心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案,使所有的学生各尽其才。笔者认为,农村小学教育改革创新应该贯彻“精准教育,一个都不能落下”的教育理念,并根据全校教师的兴趣特长和学生爱好,开设合唱、舞蹈、二胡、电子琴、太极拳、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科技实验、阅读等多个兴趣小组,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磊.创新教育理念下武汉工程大学教育管理改革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卫琳.高校教育改革中创新人才、创新素质与创新教育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7):24-25.

[3]湛毅.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与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7):56-56.

[4]时春华.创新教育的参照系及其功能探讨[J].科技导报,2002,20(10):40-42.

[5]郑金洲.“创新”四题[J].山东教育科研,2002.7.

[6]龚宝成."炎刘模式"助推精准扶贫和全科教师培养的融合[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02.

[7]李文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教育均衡发展[J].教育,2017.06.

[8]卢雪.基于经济新常态下农村教育改革发展思路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7.12.

作者:冉围 李颖 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