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路径探析

时间:2022-11-03 10:18:38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路径探析

1高校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现状

高校贫困生在接受物质资助以后,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常怀感恩之心,努力学习,乐观生活,参加工作以后努力工作能够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国家、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给予的帮助。但是,其中有一部分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较为薄弱,把国家、学校、社会上给予的资助视为理所当然。高校贫困大学生领取补助根据评定的等级不同从而领取的补助金额也不同,有些学生没有领取到最多金额会怪怨老师做事不公,不会去考虑其他同学的实际情况,觉得所有的资助都得有自己的一份,丢掉了中华民族的谦让美德。还有一些大学贫困生心理失衡,毕业之后好几年对国家的助学贷款不予按期偿还。目前贫困生的学习也是当前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由于感恩意识的缺失,觉得国家、社会、学校很多资助都是理所应当,拿着补助不好好学习,有的甚至成谜于网络游戏,缺乏学习的动力,期末考试多门不及格。有些贫困大学生“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对学校以及社会上提供的一些勤工助学岗位挑三拣四,不能积极地去面对遇到的困难。一些贫困大学生毕业之后生怕档案里留下自己曾接受过资助的相关信息,毕业之后不愿意回报母校,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更不愿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学弟学妹。

2高校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原因分析

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原因有很多,笔者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发现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个消极心理、家庭教育失衡、学校重物质资助轻精神资助。

2.1个人消极心理:高校贫困大学生困难原因主要有:孤儿、单亲、残疾、军烈属、重病、父母离异。出生于这样家庭的学生,生活历经过磨难,有的甚至非常不幸,如果在进入大学之前心理没有得到很好的疏导,没有很好的家庭教育,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状态。有些同学会产生自卑、自傲、偏激、冷漠、多疑、仇富等消极心理,这些不良的情绪都会影响到大学贫困生知恩、感恩、报恩的健康心理。

2.2家庭教育失衡: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大多形成于家庭。在贫困大学生家庭中有几种情况较为常见:(1)父母为生计忙碌奔波,有的还在外地务工,父母与子女沟通较少,关系较为陌生。子女体会不到父母工作的辛劳,对父母的付出不能知恩。(2)父母本身的生活态度就存在着问题,不能以平常心去对待生活中遭遇的不幸,将生活的不如意都归结为社会的不公,政府的不作为。存在着仇富心理,认为自己的贫穷是外界原因所致。(3)父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子女的身心发展。中国父母的传统观念认为自己对孩子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只知道一味的疼爱甚至是娇惯孩子,从不让孩子体会父母的付出和生活的艰辛,更不指望孩子的回报,久而久之,就让孩子形成了只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感恩的意识。

2.3学校重物质资助,轻精神资助:各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过程中,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困难生认定、发放补助的种类和形式上,有的高校还利用校友资源为在校贫困大学生争取到了更多的资助。然而,物质资助并不是万能的,经济资助并不能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贫困,资助的真正目的是要达到育人的目标。经济资助只是基础,是开展精神资助的前提条件,没有经济的支持,精神资助只能是空中楼阁。高校有关负责人不去给学生讲解国家相关资助政策的由来以及资助目标,一味地去追求受助学生的数量,受助学生获得的金额,导致贫困大学生觉得获得所有资助都是理所应当,进而弱化了感恩意识的培养。

3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多路径探析

鉴于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学贫困生感恩意识的缺失,本文结合笔者工作的单位来重点探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在资助工作中不仅重物质资助,而且更加重视精神资助,在精神资助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培养学生成才为根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最终实现贫困大学生物质与精神的双脱贫,促进其健康成长。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在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上,进行了很多有意以的探索,笔者根据自身近几年的工作经验进行了简单梳理,并结合个人的思考归纳如下,希望能对兄弟院校提供一些有效路径略做参考。

3.1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由于经济的贫困以及家庭的变故致使一些贫困大学生产生了自卑、自傲、偏激、冷漠、多疑、仇富等消极心理。要唤起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首先要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重视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从事资助工作的老师和带班辅导员们用真爱善行来唤起贫困大学生内心沉睡的意识。辅导员老师通过走访困难生、约谈困难生、和困难生交朋友等行动在精神和心理上给予他们应有的平等与支持。“用真心来换真情”,学校老师通过人文关怀,使困难生放平心态,克服自卑心理,乐观面对生活,逐步培养起感恩意识。老师们用心与贫困大学生交流,讲解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使学生逐渐体会到来自父母、国家、学校、社会、同学的各种恩情,这样就会使贫困大学生常怀感恩之心,传递正能量,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最终使之内化为个人的健全人格。针对贫困大学生脆弱自卑的心理,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每位贫困生建立了心理档案,经常为贫困大学生举办心理讲座,对重点学生进行摸排,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发展。

3.2组建义工队,开展多种形式的义工活动:如何让贫困大学生在得到物质资助的同时,又能在精神上脱贫,并且养成感恩意识,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在开展常规资助工作的同时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这些做法都是坚守在资助岗位上的老师在实践工作中摸索出来的。为了能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校党委学工部专门组建了义工队,义工队所有组成人员都来自在库的困难生,组建义工队的目的是让贫困大学生从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中去体会感恩,明白资助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同时也使他们明白有些资助是需要通过自身努力方才获得,这样便在贫困大学生中实现了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也使他们懂得享受权利同时也需承担一定的义务。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义工队自2014年组建以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义工活动,主要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技能培训、人文素养提升、心理疏导等成长成才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为感恩教育搭建了很好的实践平台。现将较有成效的一些感恩实践活动分类介绍如下:(1)开展知恩主题教育活动: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义工队是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在库困难生的自治组织,贫困大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主要任务就是落实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关组织、个人对于在校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以及开展组织各种感恩实践活动。通过开展有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来营造感恩氛围,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感恩。义工队通过在库困难生自我管理,自我组织来营造感恩教育的环境。义工队通过发起一些全校性的志愿服务活动,旨在培养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以及弘扬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如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在立信校园内举办的公益策划征集大赛,大赛在全校共收到策划案一百三十余份,总计参与人数四百余人,项目涵盖内容广泛,涉及环保、助老、扶幼、关爱身心健康、关心弱势群体等各个公益领域。通过贫困大学生自我组织的活动不仅在困难生群体中更在广大同学中以浓厚的知恩、感恩氛围感染、启发和教育学生。(2)搭建平台,筑起感恩回馈桥梁:有了知恩意识,下一步就需要增强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经济上贫困的大学生在得到物资资助和参加多次知恩主题教育活动以后,主观上表现为愿意为学校和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和有意以的事。这些贫困大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来散播自己所受的恩惠,传承知恩报恩的优良传统。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通过义工队通过为贫困大学生搭建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活动。例如,义工队组织的爱心捐赠活动,义工队的成员都是学校在库困难生,他们通过自己组织自我管理身体力行地来传承感恩、奉献爱心。爱心捐赠活动主要是在校内回收旧衣物,义工队的同学们把回收到的旧衣服用于帮助贫困地区需要帮助的人,同时还可以解决同学们旧衣服无处处理的问题,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助人的感恩环境。(3)回馈社会,增强报恩意识:感恩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报恩,报恩不是简单狭隘的回报帮助自己的人,而是在于增强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资助育人的目的。在校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缺少与外界交流的机会,缺少回报的社会的平台与桥梁。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通过组建义工队为贫困大学生搭建回馈社会的桥梁,打破了以往资助工作中过多强调“给”的现象。例如,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义工队每年暑期都会开展支教活动,义工队的同学们秉承“助人自助,自立自强”组织宗旨,以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受资助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开展参与式观察和服务式体验,进行延续性社会服务,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其综合发展。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助人与自助的深刻内涵,使知恩、感恩、报恩在受助者承担的义务中具体化、实践化。

3.3以诚信教育来强化感恩意识: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由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的著名教育家潘序伦先生于1928年创立,八十多年来学校秉承“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的校训,强化在校生的诚信教育,向社会输送了数十万合格的财经管理人才,对会计师的从业资格要求更为严格。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尤其重视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以诚信教育来强化感恩意识,校资助中心专门为贫困大学生学生建立了受助档案和诚信档案,每学年都会审核一次,对不诚信的受助学生学校会适当减少或者取消其受助资格。这样的管理取得很好的效果,从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毕业的困难大学生在社会上都没有不良得信用记录,曾经有过助学贷款的同学毕业后都能按期还贷。学校通过对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实践多种路径的探索,不仅成功帮助他们物质上脱了贫,更主要是增强了他们的感恩意识,从精神上帮助他们摆脱了贫困。学校组建的义工队为贫困大学生更是搭建了多种回馈社会的平台与桥梁,学生在接受爱的同时也将爱传递了下去,从而塑造了他们的健全人格,促成其全面成长成才。

作者:唐全 单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