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研究

时间:2022-09-21 05:52:07

高等教育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研究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既是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对于促进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均衡与优化,进而推动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产业链的视角来研究区域高等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将产业链、产业集群和高等教育发展融合起来,根据京津冀功能定位、产业链分工和优势,结合各高校的专业优势等建立基于产业链的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模式。对产教融合和区域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是一种新的探索。通过产业链来促进高等院校合作,通过高校协同促进产业链分工和产业集群发展。为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高等教育;产业链

产业链指各产业之间在一定技术经济关联的基础上,依据各自特定的发展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形成的客观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龚勤林,2004)。城市群产业链实质上就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之上的一种产业生态图谱,是将不同城市的战略产业有机链接在一起的产业链。城市群产业链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持和支撑。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大学职能与定位在逐步变化。各区域与各高校间的协同发展也因此表现出了强烈需求与明显特征,各区域与各高校的关系逐步向共生关系方向过渡(倪好,2014)。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技术产业、创意文化产业等新兴服务业更是与提供人才和技术的高等教育密不可分(S.J.Herstad&B.Ebersberger,2014)。京津冀教育资源丰富,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加上各个学校发展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形成了特定的优势学科和专业布局。2014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新的调整,三地的产业布局,产业转型升级等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产业链协同发展中,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而新的功能定位和产业转型升级则对高等教育在科研、人才培养乃至空间布局方面提出了较大挑战。如何结合部分北京地区的医院、科研所、高等院校等场所的对外疏解战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如何在产业链分工中充分发挥高校作用,提高高校的专业群和产业链之间匹配优化,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变革及各大中小企业升级改造提供前沿的科学技术、专业的高端人才和全面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输送,值得深入研究。

一、京津冀高等教育与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1.区域产业链重构对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战略提出新挑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北京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其中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城市的新定位。天津市是全国的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示范区及改革开放先行区。其中,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这一政策定位与北京市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遥相呼应。对河北的定位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全国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示范区及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伴随着京津冀功能定位的调整,三地的产业转型升级也有了方向,北京重点发展高精尖产业结构,天津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河北则是金属加工、现代物流、现代农业等产业。区域产业链指在特定的区域内各产业间的特定经济关系。这其中往往会涉及到多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研究,是各产业链以及产业链内部各环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的关系问题。京津冀同为京畿重地,长期以来产业结构雷同,产业链不完善,配套衔接不到位,集聚集约不够,特色不鲜明,一些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竞争异常激烈,而使上中下游的配套出现薄弱环节或缺失。

京津冀已经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型的新时期,而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势必会带来区域产业链的调整与变革,如何推进各产业链以及产业链内部各环节的调整升级,需要区域空间载体的支撑,势必涉及各个区域的产业链的重新构建。区域性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和重构都离不开高新技术支持与专业知识支撑。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这一标准化范式不仅仅主张各创新主体的呼应关系,高等教育要嵌入京津冀产业链,将推动若干所不同类型高等院校围绕产业链目标进行合作、调整、优化,形成利益共同体。各高等学府应增强在京津冀协同战略的中的角色意识,力争成为区域产业链整合与发展的推动要素。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处于功能定位的调整期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高等教育的科研功能、人才培养功能等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亟待京津冀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提升新的动能。

2.京津冀高等教育与产业链衔接机制。京津冀根据自身的优劣势条件来进行产业链深层次的定位合作势在必行。目前的研究要么是只针对教育本身的协同,要么是只注重产业之间的协同。需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结合京津冀产业链发展和高校专业特色优势,构建基于产业链的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机制。通过产业链协作促进高等院校协同发展,使得高校协同发展有了扎实的经济基础,有了可靠的抓手,使得教育区域协同发展有据可依,有了丰富的协同发展内容。通过高校协同发展促进区域内产业链分工协作,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也促进各个高校凝聚特色,避免重复建设和各自为政,为高校更好的融入区域产业聚集发展寻找出路和途径。目前来看,北京需要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物联网、新金融、终端销售、品牌等高精尖产业方面,支持高等院校学科布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天津则主要围绕先进制造业、经济、管理等方面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和对接北京高等教育。河北则应该注重农业、加工业、高技能人才、物流等方面的高校发展和承接北京、天津的高等教育。本文选择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产业链、第二产业的汽车产业链和制药产业链、第三产业的物流产业链作为代表性产业链来论证高校如何根据产业链来布局。

(1)京津冀农业产业链与高等教育链重构发展机制。京津冀农业产业链协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北京的优势环节在于种子等新技术研发、金融服务、终端零售等环节,天津的优势环节在于都市农业、设施农业、海洋水产业等,河北的优势在于农业生产、食品加工环节。北京围绕这些优势环节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发挥财经类院校在金融、品牌等方面的优势,为农业产业链的技术研发、品牌营销服务。天津则充分依托天津农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加强设施农业、水产方面的学科布局。着力推广并发展特色海洋农业、特色种养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及休闲观光农业,以促进核心科技创新能力、区域整体生产能力和全面竞争优势的提升。河北既有前向拓宽农业产业链条、接受北京与天津地区前沿核心技术辐射的需要,也具有后向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吸纳北京与天津地区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服务转型的需求,可以依托河北农业大学等院校开展农业技术推广、食品加工、物流技术方面的学科布局,培养高校农林类职业技能人才。推动形成京津冀三地从高等院校科技研究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市场推广的跨京津冀农业产业增值链。

(2)京津冀汽车产业链与高等教育链重构发展机制。京津冀地区的汽车产业既是本地的优势与特色产业,同时在全国也占据重要位置。但包括整车和零部件相互对接、产学企研协作的京津冀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因此,重新构造京津冀汽车产业链和高等教育协同创新链发展机制,从而提高汽车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北京地区主要以科研技术创新、新材料研发为主,依托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重点发展汽车高级金融服务中心、汽车产业共性科技研发中心、汽车设计与展览中心。天津主要以加工制造为主,可定位为整车整合与关键汽车零部件研发与制造中心,汽车物流中心。围绕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发展汽车测试服务、智能制造等产业环节。河北则为原材料的供应中心,可定位为汽车零部件研发及制造中心,汽车原材料配套基地。依托燕山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建立汽车科技创新园区和先进制造基地,开展基础材料和工艺性汽车制造技术的研究。从而形成相互合作,互相促进的汽车产业链条。

(3)完整的医药产业链主要包括药物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药品的流通、药品的消费与医药服务4个重要环节,各环节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京津冀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具有强大的优势,众多国内国际具有影响力的制药企业云集、雄厚的科技研发能力,人才高度聚集。但是,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与国内外同行相比,普遍存在组织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能力弱等问题。三地应根据自身条件明确加强产业链中对应环节的竞争力,京津两地雄厚的资源优势、及高度的人才聚集、巨大的国际产业影响力,成为了药品研发与销售服务环节的必要选择。北京可以依托北京大学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等高校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而河北地域优势明显、优质药材种类多、产业规模大,有效的带动了京津冀地区中草药的加工和销售环节。河北可依托河北医科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河北大学、承德医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河北北方医学院等高校集中在医药加工制造、技术推广、医药管理等方面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强化京津冀都市圈意识,快速形成三地医药产业链。

(4)京津冀物流产业链与高等教育链重构发展机制。交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故构建京津冀物流产业链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是京津冀三地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物流类特色高校可与北京其他财经类院校如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携手联合,努力成为现代化物流产业发展的发起人与先行者,大力研发并革新物流产业链中使用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引领行业发展。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高校可基于天津市在物流行业发展中的定位,联合北京的物流类特色研究院校,以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为标准,发挥天津港口物流运输的优势。河北省因短板过多,所以必须全方位发展,可与北京、天津的物流类与财经类特色院校联合,结合河北经贸大学、河北金融学院等高校,推行智能物流技术,大力发展与物流配套的其他基础服务产业,培养大量的物流高技能人才。总之,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加快了区域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和组合重构。京津冀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根据产业链分工进行区位调整、学科改进和专业提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京津冀高等教育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模式

京津冀高等教育与产业链协同发展,涉及到不同区域、不同高校、不同学科的布局和调整。根据调研,提出京津冀高等教育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的五种模式。一是校地合作模式。目前,京津冀正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发展新科技创新型产业亟需高等人才和专业技术支持。京津冀尤其是北京和天津,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学科门类齐全,优势学科突出,师资力量雄厚。可以通过校地合作使大学的人才资源优势与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有机结合,实现共同发展。解决区域高等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协调问题,形成新的格局。通过校地合作打造成为以产业链为主的学历教育基地、人才培养基地、产业集聚基地,发展产业链相关专业,培养产业链相关专业人才。二是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从产业链视角来分析,北京定位之一就是科技创新中心,技术研发创新优势明显,天津要发展先进制造业,河北要发展现代商贸物流、金属制造业等,实际上可以形成技术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的全产业线条。因此,根据不同的产业链,发挥高等教育技术创新功能,为此要整合北京的科技与人才优势、天津研发转化优势和河北产业集聚化优势,促进科技创新技术与区域资源优势有效对接,实现区域新兴产业发展与优势产业转型与升级。即北京的科技成果在天津、河北进行中试、孵化和产业化,构建了闭合式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三是大学+产业园区模式。在产业园区内,高校、科研机构、相关企业林立,众多专业型高等人才聚集使得科技与产业链相结合成为可能,在产业链中大学、产业园区能够实现很好的融合。大学是一个十分开放、提供多元文化的场所,因此往往成为产业链的中心与发源地。

因此,依托大学+产业园也就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四是产业链联盟合作模式。以产学研合作为主导贯通区域创新链,过产业链上高等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加强京津冀重点领域的产业协同创新,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各方共赢。北京以产业链为纽带向区域延伸产业创新能力,带动天津、河北以产业链环节为切入点联动发展,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主导产业集群。通过京津冀产业链联盟合作模式,整合产学研各类创新主体从而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五是虚拟产业链大学。目前,京津冀高等院校之间的区位布局已经形成,短期内很难调整。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三地高等教育资源,围绕产业链建设虚拟大学。在虚拟大学园区探索出一条逆向产学研的合作途径,即以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为出发点,由虚拟大学园上源到高校,从而解决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应用难题,做到科技与现实结合。同时,企业与虚拟大学园区间展开合作,进行人才订单式培养。

三、对策建议

1.推动产业链+教育链布局整合,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制定京津冀产学研合作规划,根据京津冀各自的特点,制订引导和鼓励高校和地方合作,建立优势学科和优势产业群对接机制。结合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协调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集群、不同高校的行业分布,形成优势鲜明的产业集群经济。2.成立产业链+教育合作基金。发挥政府的宏观统筹作用,通过盘活社会存量资产,吸引社会资本注入产业链+教育合作基金。鼓励银行、保险、创业投资、融资租赁、担保公司等机构合作,推动股权众筹、网络信贷和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创新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扩展延伸风险补偿金、贴息、补贴等政策,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金融企业新兴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促进金融创新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3.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完善激励机制。要做到立足当前和长远展望互相兼顾,集中发展重点产业、扶持国家支持型战略新兴产业,形成产业集群,要作好长期抓的思想准备。要组织一个有效能的领导小组,专门关注产业链发展的理论动态,调查研究发展现状,总结经验教训,谋划产业链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勤林.论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J].经济学家,2004,(3):121-123.

[2]倪好.美国高校与区域协同发展的路径探析———亚利桑那州南部的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15,(1):72-77.

[3]薛二勇,刘爱玲.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政策的构建[J].教育研究,2016,37(11):33-38.

[4]胡赤弟.论区域高等教育中学科—专业—产业链的构建[J].教育研究,2009,30(6):83-88.

[5]乔毅.产业链视角下的产教融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8):24-29.

[6]李双群.京津冀农林高校协同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高等农业教育,2016,(1):10-12.

作者:张喜才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