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教改综述

时间:2022-06-04 03:19:00

高校计算机教改综述

一、前言

国家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并组织编写了《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程》,使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步入正轨。而且近年来个人计算机的价格逐渐降低,很多家庭购买了计算机,中小学生不论是在学校或家里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和时间越来越多。这使得近年来高校入学新生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的起点显著提高,新生在入学时已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平台能力,如操作系统(如Windows)的主要操作技能,日常工作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常用功能的使用,可以较快速准确地使用电脑打字。大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不断提高,因此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也必须同步进行改革。

二、高校公共计算机分层次教学

笔者认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计算机水平进行改革,不要重复设置中学计算机已经教完的内容,教育改革应该使大学与中学同步进行,使大学与中学的教学内容各有所侧重,仅将计算机平台能力教育作为大学中的一门起填平补齐作用的计算机补习课,在课程的设置上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实际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大学计算机教育应该以三个层次为基础,实施教学改革。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以三个层次课程设置为依托,按照学生水平、专业需求进行改革。第一层次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并培养他们应用计算机处理日常问题的能力[1]。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组成硬件的性能指标及装机步骤、软件的安装与卸载、日常生活软件(如图像处理、电子杂志、视频编辑等)的功能使用、计算机常见问题的处理(如网络连接配置、如何ghost等)。第二层次是程序设计基础和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这一部分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学会对问题的抽象,找出解决问题的形式化方法,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课程主要包括VB、VF等。第三层次是结合专业需求学习专业应用软件。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培养增强学生对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专业软件的使用能力,实现能够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处理、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根据专业方向、学习重点的不同,结合各专业需要,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差异化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达到与专业紧密结合,为专业学习服务,互学互长。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学习,学生就能由浅入深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较全面地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并能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意识,提高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技术及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计算机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通常不能切实执行。多数高校在第一、二层次上投入了较大的精力,而对第三个层次关注较少,通常仅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计算机的公共课程,其余学年出现计算机教学的断层,没有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新技术、新知识相关的课程,造成了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不能用计算机技术解决自己专业中的相关问题[2]。这造成当代大学生通常都拥有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但却不会在自己的毕业论文中应用计算机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计算与分析,而这种专业性计算机知识技能的水平,是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三、高校公共计算机教学改革带来的思考

本着大学四年计算机教育“三层次”不断层的思想,以大学计算机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了解计算机知识为准则,以大学生将计算机作为本学科研究的桥梁和工具为目标,笔者结合多年非计算机类大学生计算机教学经验,提出几点改革的基本思路。第一层次教学教师应注重实例演示。大部分同学感觉在使用计算机遇到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应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解决它。为了克服这类问题,课堂上教师应注意避免照本宣科,要多多融入实例操作。如在第一层次介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时,教师可以准备一台可供拆卸的计算机主机,使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计算机各硬件组成部件的外观,及它们之间是如何被组装连接构成主机的,带领学生学习装机操作后,即可进一步演示如何安装操作系统软件、如何安装硬件驱动和常用应用软件、如何配置网络连接。通过这一系列课程内容的设置,学生在操作中掌握了多个知识点,相比较以前枯燥文字、简单图片的幻灯片课件,这种生动、互动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真正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更有效,当他们以后遇到装机、拆机、安装软件等问题时,更容易自己解决。第二层次教学注重学生上机操作的练习。学生普遍感受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枯燥难学、内容多、难记忆,程序看得懂,但自己去编却不一定能编出来,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学习方法的偏差,仅满足于上课听懂了,但却忽略了上机解题能力的训练。计算机课程不是听会的,也不是看会的,而是自己练会的。只有让学生上机动手操作,解决设定问题,他们才能学会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构建数学模型,设计算法并编程实现,真正明白结构化程序设计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概念和方法。上机操作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进而对课程产生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第三层次教学应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相适应的选修课。根据学校各专业实际计算机应用需求,开设计算机选修课,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学生达到可以较熟练应用本专业常用的应用软件处理、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如理工类学生学习CAD、MATLAB等建模软件,学会对产品和工程进行设计、绘图、分析和编写技术文档,初步掌握系统的设计与仿真;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eviews、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掌握应用对经济活动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回归分析和预测,实现数据分析与评估、金融分析、宏观经济预测、仿真、销售预测和成本分析等;文史类学生学习与多媒体制作相关的软件,如Photoshop、Flash、Authorware等,学会把文字、图片、视频、特效、光影、音效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计算机各层次的学习采取基于项目导向的方法。传统教学方法通常都是按照教材内容编写的顺序,由前向后逐章讲解,学生学习时只见树叶,不见森林,提不起学习兴趣的问题,一门课程学完后,只记得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死记硬背些常用规则,能够独立实现设计任务者凤毛麟角。基于项目导向的方法以项目实例为主线,学习内容围绕其展开,按照项目开发的流程展开教学,并结合书本上相关章节的内容,有效融汇到学习中[3]。学生按人数或兴趣分成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选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详细制定学习时间和活动步骤,定期开展小组交流、讨论和学习,展示并介绍制作的作品、交流经验和心得体会。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计算机知识普及活动。大多数学生在大学以前都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一定基础,但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升级换代频繁。著名的摩尔定律指出计算机每隔18个月性能翻一倍,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界面和功能变化也非常快。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应定期安排计算机专业教师或学生,结合当下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动态,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使学生能及时掌握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组织开展计算机知识竞赛、命题作品展示等参与性广泛的活动,让学生们从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学习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知识。

四、结语

大学公共计算机课程是大学阶段学生必修的科目,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不仅要符合大学教改的要求,而且还要紧跟计算机发展的步伐,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其信息素养、计算思维。采取多层次、循序渐进的逐步递推式方式实现大学公共计算机教育,使学生在信息化社会里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