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顶岗实习的现状及战略

时间:2022-09-19 11:33:00

高职生顶岗实习的现状及战略

近年来,高职院校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教学效果显著。顶岗实习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促进了高职教育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据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统计,2009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为87.4%,而高职生就业率则达到了90%以上,示范性高职院校更是达到了96%。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2010届毕业生中,实施顶岗实习班级的学生的签约率在2009年11月中旬就达到了100%,远远超过了其他班级。但目前在顶岗实习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将会影响实习的效果。

一、选择顶岗实习时间点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但并未规定顶岗实习具体时间点,因此有的院校采取的是“校内学习—顶岗实习(二年级第一或第二学期安排)—校内学习—毕业实践(三年级第二学期安排)”的“工学交替模式”,有的采取的是“校内学习—顶岗实习(三年级全年或三年级第二学期安排)”“2+1”或“2.5+0.5”的“叠加模式”。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但综合来看,“工学交替模式”的效果更佳。

1.“工学交替模式”更符合认识运动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人的认识要经过实践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并且不断反复、无限发展。同志把它概括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到了高一级的层度。”“工学交替模式”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具体实践,符合认识运动的规律,更有利于学生认识水平的提升。

2.“工学交替模式”更符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一般要经历“初学者—普通技工—高技能人才”三个发展阶段,因此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应该分为“入门、专项、综合”三个递进台阶。在一年级,通过校内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的入门技能。在二年级,安排顶岗实习,学生进入企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普通技工工作,同步学习“岗位生产工艺”“企业质量管理”等相关课程,促进工作与学习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积累感性认识。在三年级,安排毕业实践,学生根据实习岗位任务,结合毕业设计课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具体问题,实现预就业,使学生尽快地融入社会和企业中。

3.“工学交替模式”是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普遍采用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包括企业和学校两个培训主体,学员在学校的理论学习与在企业的实践培训交替进行。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即“学习—实践—学习”的“工学交替”工学结合模式,学生一般第一年在学校学习,第二年到企业接受实际技术培训,第三年又回学校学习。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则是大学生自入学起半年后,便以两个月左右为期限交替进行企业的实践训练和大学的教学,直到毕业前半年又集中在大学学习,最后完成学业。

二、学生技能水平不高的问题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在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时,很可能由于“技能水平低”而出现“废次品多”等问题,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这必将挫伤企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为解决好这一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开发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专业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具体可以借鉴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和国内项目课程开发的成果,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专业课程。具体做法可归纳为“调研、归纳、排序、重组”四步法,首先考虑初始就业及岗位升迁,对近六届的毕业生进行调研,确定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及工作任务。然后聘请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与教师一起,将具体的工作任务归纳为校内学习的典型工作任务,并转换为专业课程。再根据专业课程知识和技能的综合程度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显性学习成果的难易程度,按照“入门、专项、综合”三个学习阶段及课程之间的衔接要求对课程进行排序。最后,教师将每一门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组织成3个以上的实训单元,每个实训单元都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融入专业理论、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工作要求等工作过程要素,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认知规律进行重组。这样形成的课程体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促使学校教育与就业岗位实现“零距离”。

2.实施“教学做”一体化。高职院校可以在集授课区、讨论区、训练区和信息区等于一体的“教学车间”等新型教室完成专业课教学,以“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学生通过“做中学”获得物化的成果,教师也以此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3.调整课程设置。将部分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将部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技能实训项目安排到第一学期,使学生一入学就能接触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并通过专门的考工培训,使学生在一年级末基本达到中级技工水平。

三、学生意外伤害的问题

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离开学校到企业实习,会受到各种意外伤害的威胁,例如上下班途中的交通安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损害等。自2007年以来,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顶岗实习期间先后发生过学生下班途中遭遇车祸,因操作失误而造成手指截断、在车间被工件压伤脚趾等多起意外伤害事故。随着顶岗实习的推进,意外伤害的威胁将会不断扩大,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防范和化解。

在学校层面,一方面,学校在实习前统一进行安全教育,重点是交通安全教育和工业企业通用的安全知识教育。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则由企业负责按规定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同时学校在与企业联系安排顶岗实习时,应约定不安排学生在危险岗位顶岗。另一方面,由学校统一购买“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以便有效防范和化解学生因在实习期间遭受意外伤害而导致人身伤亡的责任风险,保障学生的权益,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2009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的通知》,北京联合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等便开始面向所有职业院校开展学生实习责任保险业务。高职院校应主动联系保险公司,为学生统一购买“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

在国家层面,国家应该完善有关政策,对职业院校学生因实习和实训而导致的意外伤害参照工伤保险的有关规定给予补偿。劳动部1996年颁布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曾规定:“到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实习的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学生发生伤亡事故的,可以参照本办法的有关待遇标准,由当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发给一次性待遇。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不向有关学校和企业收取保险费用。”国务院2003年4月27日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删除了此项规定,限定只有劳动者才能享受工伤保险。由于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并不与实习单位构成劳动关系,不是受《劳动法》保护的劳动者。因此如果在校生在实习中受伤,就不能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进行工伤认定。不过也有些地方采取了灵活的措施,例如2004年《山西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试行办法》第26条规定:“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学生在实习单位因工作受到事故伤害,可以由实习单位和学校按照双方约定,参照《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偿。”有的地方则作了否定性的规定,例如2005年《江苏省劳动和保障厅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第八条明确规定:“在校学生到单位实习期间发生伤亡事故的,不属于〈条例〉调整的范围。”笔者在此建议国家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恢复对在企业实习的学生的伤亡事故给予补偿的有关规定,并明确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在实习期间的法律责任,保障实习学生的权益。

四、学生思想教育的问题

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分散在各个企业,其思想教育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例如不容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思想教育很难及时到位;班集体活动无法组织;党课难上,影响学生入党等。针对这些问题,可采取如下措施:

1.适当减少实习企业数量。为确保学生人人顶岗,每班应选择5~6家单位,每个单位5~10人为宜。单位太多,学生过于分散,不易管理;单位太少,学生过于集中,企业岗位数可能不足,如果实习期间企业经营状况一旦出现问题,另找实习单位难度较大,学生过于集中也容易放大矛盾,给管理工作带来意外的困难。在同一单位实习的学生可编为一个实习小组,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分散在各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活动,同时选举一个小组长和一个团小组长,分别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并定期分别向学校指导教师和班主任汇报组内学生的实习、思想等各方面情况。

2.学校定期给学生布置政治学习任务,提供学习材料。团小组长负责召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教育。学生按月完成学习体会并交给班主任或辅导员,作为其政治学习情况的考评依据。

3.聘请企业兼职辅导员,与学校指导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一起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一家企业聘请一名企业兼职辅导员,该兼职辅导员应为共产党员,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经常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参加学生小组的学习讨论,并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辅导和考察,定期向学校汇报学生的情况。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定期下企业与所有学生交流,并与企业兼职辅导员沟通,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一旦出现突出的问题,院(系)党政负责人和学校学生管理部门要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4.党课难上,影响学生入党问题的解决。对于顶岗实习期间无法回校参加党课培训的入党积极分子,可联系企业党组织,帮助学生参加企业党校培训;或者由学校党校布置学习任务,入党积极分子自主学习,定期向党组织递交思想汇报。同时由企业辅导员通过个别谈话等形式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养。在讨论学生入党问题时,应邀请企业兼职辅导员一起参加。

五、学校的管理成本和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的问题

在实施顶岗实习后,学生分散在各个企业,指导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要深入企业管理学生,同时要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和辅导员,还要为学生购买实习责任保险等,这就增加了学校的办学成本。企业在接纳学生实习过程中,管理难度和材料的损耗也增加了,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对此,国家应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健康发展。一是加大对职业院校的投入,补贴学校组织学生顶岗实习的支出,降低改革成本。同时,资助高职院校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善实训条件,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加大对企业的投入,对接纳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应给予税收优惠和资金补贴,以调动企业吸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另外为提高实习学生的工资,降低企业负担,政府应补贴实习学生一定比例的工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政府、学校和企业要共同认真研究顶岗实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确保工学结合改革取得成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