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法制教育论文

时间:2022-04-16 04:23:23

高校网络法制教育论文

一、高校网络法制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消费、交往、娱乐乃至思想观念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网络在时间和地域、学习的内容、师生的交流方式、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上的开放性使得其在高校法制教育过程中具有其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有鉴于此,201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提出了要创新法制教育的途径与方法,重视运用互联网等传播手段丰富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和途径。随后,2011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则进一步提出要创新法制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整合和利用各种法制教育资源,利用现代媒体和信息技术,大力提倡和推广探究式、实践式、参与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此背景下,我国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例如,通过建立专门的普法网站或者在校园网上开辟法制教育专栏或板块,将有关法律法规挂在网上供学生查询,或者将一些与课堂法律教学相配套的课件、讲义、习题等教学资源放到网上供学生复习、参考,或者通过网络布置作业、提交作业、批改作业和组织考试;整合、利用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资源,建设法制教育在线资源库以丰富学习材料、拓展学生视野;通过设立留言板、法律论坛、普法博客,组织学生对新的法律法规或典型案例进行解读、讨论和分析;利用聊天室、QQ、E-mail、微博、微信、网络视频等途径与学生直接交流法律思想、解答法律疑问;等等。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网络法制教育虽然在一些高校陆续开展,但其教育效果却不容乐观,面临着实效性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在高校开展网络法制教育之后,部分大学生的守法意识仍然不强,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仍频频见诸报端;部分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比较弱,依法维权能力还有待提高。当然,导致这些现象的因素很多,而网络法制教育效果不佳则是原因之一。因为,不管是传统的课堂面授式的法制教育,还是利用网络进行的法制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引导大学生学法、守法、用法,甚至护法。虽然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实证研究,但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法制观念淡薄的现状无疑反映了包括网络法制教育在内的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不足这一现实问题。

二、制约高校网络法制教育效果的因素分析

实效性不足是目前我国高校网络法制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制约高校网络法制教育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教育者的观念、受教育者的心理、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教育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

(一)教育者观念的制约

这里的教育者包括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和教师。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原国家教委早在1986年就下发通知要求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程,但学校法制教育一直被定位为德育的组成部分,被纳入到德育的范畴。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法制教育的力度与层次,也反映出目前我国法制教育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2005年和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又将原《法律基础》课与《思想道德修养》课整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整合之后,有关法制教育的内容与课时均大大缩减,高校法制教育被进一步边缘化。网络法制教育是高校法制教育在方法上的延伸,高校法制教育的定位和地位尚且如此,高校网络法制教育的境遇可想而知。高等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的组织者,然而为了应对生存竞争压力,部分高校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提高科研能力、促进就业等工作上,而对法制教育重视不够,对网络法制教育更是无暇顾及。所以我们看到,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起专门的网络法制教育领导组织机构,也没有对其教学队伍的构建、软硬件的配套及监管保障机制、效果测评机制的建立等做出周密安排,甚至还有一些高校在网络法制教育这一领域几乎是空白。对某些高校而言,网络法制教育可以说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教育效果自然难尽人意。教师是网络法制教育的实施者,教师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只有既具有法律专业背景,又对网络软硬件比较熟悉且责任心强的教师才能胜任网络法制教育。目前,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在师资配备方面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很多高校的法制教育多由不具备法律专业背景的“两课”教师兼任,甚至是由行政人员、政工干部、辅导员授课,这一现象在某些理工类院校比较突出;即使由法律专业的教师来授课,但其中有些教师对计算机和网络比较陌生,尤其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教师无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有些法律专业的教师往往只重点关注法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而针对非法学专业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则重视不够。

(二)受教育者心理的制约

心理学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人的态度与其行为是一致的,态度影响甚至决定人的行为,积极的态度会促成人的行为,消极的态度会阻止人的行为。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特征、学习心理特点、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的消极心理因素容易使其对网络法制教育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并影响到其接受网络法制教育的积极性。从心理发展情况看,大学生大多处于18-23岁的年龄阶段,其生理发展已经成熟并稳定,而心理发展正在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表现为自我意识与独立性逐渐增强但辨别是非能力欠缺,情绪情感日益丰富并充满活力与激情但自控能力较弱。尤其是在刚刚经历过中学阶段应试教育下枯燥、紧张、压抑的学习生活之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往往对自由和自主充满渴望,不愿意接受外在条条框框的约束和干预,甚至会对这些约束和干预表现出一定的逆反心理。如果缺乏正确引导,这一心理特征将导致在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对规范其外在行为的法律法规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进而对法制教育包括网络法制教育持消极态度,虽然他们也希望学会借助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学习心理上看,心理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大学生思维日渐活跃,对人、对己、对事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因此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再像中小学生一样“愿意”被动接受代表权威的老师居高临下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而更喜欢在教学当中平等地与教师进行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大学生的这一学习心理特点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学习心理特征,在人格上给予学生平等的地位,以平等的态度,以学生为出发点,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兴趣。遗憾的是,目前高校网络法制教育活动中教师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没有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习动机上看,我国大学生在学习上的功利心比较强。调查数据表明,在上大学的首要理由中,选择“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有车有房的现代白领生活”以及“较高的权势和社会地位”等现实功利目标的人数高达44%。其中“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好工作”成为大学生上大学的首要理由,占30.5%。在这种功利心的驱使下,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花在学习专业课、外语、计算机等操作性、实用性强的课程上,并热衷于参加各种培训班、报考各种资格证书,而忽视了人文素养包括法律素养的提高。许多大学生认为自己不是学法学专业的,而且觉得只要不做坏事就不会违法犯罪,因此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接受难以取得立竿见影效果的网络法制教育。

(三)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制约

如前所述,我国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在大学生中开展网络法制教育,但具体形式还很单一。现在很多高校所从事的网络法制教育活动主要是在一些校园网内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栏,定期或不定期地贴一些法律法规,或少量的案例介绍。这种做法带来的问题既涉及到网络法制教育的内容,又涉及到网络法制教育的方法,最终影响到网络法制教育的效果。从网络法制教育的内容上看,单纯将法律法规的条文挂到校园网上的做法其实是将法条教育等同于法制教育,只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播,而忽视了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忽视了网络法制教育的核心。这种做法将造成两方面的消极后果:一方面,将法条教育等同于法制教育会使大学生对学习法律产生非常枯燥、没意思的感觉和印象,进而影响到其学习法律、接受法制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即使有些学生记住了一些法律条文,但由于缺乏对法律精神的理解以及对法律的忠诚与信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知行合一,以致知法犯法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高校网络法制教育不仅应包括法律基础知识的传授,更应包括法制观念的培养。法制观念表达了人们对法制的理解和把握,情感和评价,意向和要求,信仰和追求。加强法制,从根本上说,要从强化人的法制观念入手。这一点,有关部门在相关文件中早已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例如,2005年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指出,高等学校法制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2006年司法部等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强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努力提高互联网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面向青少年的网上内容,应当以培养法律素质和法制观念为重点,等等。从教育方法上看,目前的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实时性、开放性等方面的优势,教育效果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首先,将法律法规贴在校园网上的做法只是简单地将法律法规从书本等传统载体移植到网络平台上来,缺少与大学生的交流、互动,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符合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对大学生缺乏感染力、吸引力。其次,部分高校对其校园网上的法制教育板块疏于管理,未能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的法律法规、案例、法制新闻等法律信息供大学生学习、讨论,导致网页内容陈旧,影响大学生浏览该网页的热情。最后,高校网络法制教育没有很好地整合校内外法制资源,缺乏与校外其他组织在法制信息资源上的共享与合作。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除了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方法等因素外,高校网络法制教育的效果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教育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主要包括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等方面。当前中国社会在文化、经济、法律等领域存在的一些消极因素对高校网络法制教育的顺利实施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例如,影响至今的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提倡“德治”,重视“人治”,轻视“法治”;“一切向钱看”成为有些人的价值导向和人生信条,甚至不惜为此以身试法去触犯法律的底线;法律实践中一些执法不力、司法不公现象的大量存在破坏着法律的公信力;等等。这些消极因素或不良风气影响着大学生对待法律以及对待法律学习的态度,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些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必然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造成更大的消极影响。高校自身的法治环境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对法律的态度,进而影响其学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高校只有依法治校,将学校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注重发挥其隐性教育功能,才能使大学生信任法律,才能使网络法制教育更有成效。然而现实情况是,部分高校的管理者没有以身作则,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习法律、遵守法律,另一方面自己却不遵纪守法,时常做出一些违法违纪的事情,这种“言传身教”在学生中造成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另外,网络法制教育需要相应的网络软硬件设施予以支撑,但有些高校在这方面投入不足,导致相关的软件开发、硬件建设滞后,不能满足网络法制教育的需要,进而影响到网络法制教育的效果。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首要环境,高校网络法制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也需要大学生家庭的支持与配合,但就目前来看,这种支持和配合还不是很给力。具体原因有:其一,一些家长存在重视学校教育、轻视家庭教育的认识误区,认为法制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无关;其二,在我国很多家庭当中,家长很早就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但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法制教育;其三,一些家长自己都不懂法,或者不遵守法律,甚至以规避、逃避法律为荣,自然也就无法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其四,高校与学生家长之间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就孩子的法制教育问题进行双向沟通,互不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行为表现与思想动态,无法相互配合。

三、结论与建议

我国的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因受到教育者的观念、受教育者的心理、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而没有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守法意识与用法意识,预防、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并提高他们的维权能力,教育者需要转变观念,真正重视网络法制教育,并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改进、完善网络法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尤其要注意发挥网络平台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时建构良好的网络法制教育环境,建立和完善高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以形成教育的合力,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高高校网络法制教育的效果。

作者:何庆江石浩旭单位:九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