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的重构

时间:2022-10-18 03:44:21

浅谈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的重构

一、直面对话:马丁•布伯对话哲学理论的主要内涵

(一)马丁•布伯对话哲学的基本命题

1.世界具有二重性。马丁•布伯认为:“人执持双重的态度,因之世界于他呈现双重世界。人言说双重的原初词,因之他必须持双重态度。其一是‘我—你’,其二是‘我—它’。”[1]即由于人态度的二重性,产生了二重的生活世界,具有了“我—你”世界与“我—它”世界。这是马丁•布伯对话哲学的基本论断之一。他所叙述的两个世界,前者是平等双向的相遇世界,后者是为我所利用的工具性世界。“我—它”世界是以“我感觉某物,我知觉某物,我想象某物,我意欲某物,我体味某物,我思想某物”的单向世界,是“绝对构不成人生”的,只有“我—你”的双向世界才能构成真实的人生。2.关系是本体。马丁•布伯认为:“泰初即有关系……依照关系的本性,人以及与人相遇者能以其完满实在性伫立于关系之中。”[2]关系先于实体,实体由关系而出,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体现的是“关系本体论”。“我—它”关系构筑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鸿沟,是一种体现分离、隔阂的从属世界。“我—它”关系并不是真正的关系,这种关系里的“我”将“它”视为无生命的物体。只有当“我”和“你”拥有自我意识,成为独立的实体时,才会形成公开敞亮的“我—你”关系,即对话关系。马丁•布伯认为这种平等、亲密、信任的对话关系,才是人生最真实的关系。和谐美好的“我—你”关系通过在“之间”领域的自由相遇,相互作用,真诚平等的对话来实现。

(二)马丁•布伯对话哲学的基本特点

1.直接性。马丁•布伯强调一种人与存在之间的直接性和统一性的关系,达到真正的关系需要摒弃一切中介,因为关系中一旦掺杂了其他的东西,就会变质。布伯认为:“与‘你’的关系直接无间,没有任何概念体系、天赋良知、梦幻想象横亘在‘我’与‘你’之间。”[3]只有当中介坍塌崩毁的时候,相遇才开始出现。在马丁•布伯眼中,“我—你”的对话关系是一种纯粹的、原初的、统一性的生存关系。在关系的直接性面前,一切间接性皆为无关宏旨之物。2.相互性。马丁•布伯认为“关系是相互的:我的‘你’作用我,正如我影响他。我的学生塑造我,我的业绩抟塑我……‘我’与‘你’相依共存,每个人皆可称述‘你’而仍为‘我’,每个人皆可赞颂父而仍为子,实在性永久不灭”。[4]相互性是本源性关系的另一基本特征。对话关系中的“我”和“你”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具有相互性。真正的对话不能存在于相互独立的、毫无联系的个体之中。马丁•布伯认为对话的生命是被联接在一起的两个人明确地转向对方,是内在行为的相互性。3.相遇性。相遇性是马丁•布伯对话哲学的另一个特点,他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所有真正的生活皆是相遇(Allreallivingismeeting)”。[5]一种真正的相遇是步入“之间”领域的不依赖不脱离的状态。在相遇过程中,“我”和“你”走近靠拢,平等地看待对方,相遇是相互性的保障。这种相遇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是融入、靠拢的动态过程,是主体间的在场的对话。相遇给交流和言谈创造了机会,相遇是对话的前提。对话是真正的“相遇”和“在场”。

(三)马丁•布伯对话关系实现的基本要素

1.包容心。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强调“我—你”的转向,这种转向需要彼此怀有包容心,进行直接的心灵对话。他认为:“对话人生的基本运动是转向他人……我们之转向他带来了一个回应,不过难以察觉,而且很快平静,这个回应在心灵的观看和表达之中。尽管观看和表达或许消融在纯粹的心性中,但它们确实存在。”[6]这种平凡的难以察觉却确实存在的是“我—你”以包容心感受、告谓、回应彼此的一个过程。包容心意味着平等,是对话过程中主体的相互转换,是心灵的观看和表达,是共情共境的交流。包容心使得对话即使没有言语却依然发生。正如马丁•布伯所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存在程度不同的包容要素,那么,它就可以被称为是一种对话的关系”。[7]2.责任感。在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中,反复出现“责任”一词。对话是以相互做出反应和相互承担责任为基础的。责任是“我—你”的彼此信任和认可。他认为,“责任预设了一个本原告谓我者,即使他从一个独立于我自身的领域对我说话,而我应答他,对他负责。他告谓我他所托付给我、而我以我的忠诚回答他,绝不以我的不忠诚回答他”。[8]马丁•布伯所说的“责任”是“我—你”对话时的一种态度,只有忠诚的告谓与回应才会给彼此带来安全感,形成信任的对话环境;只有在对话中拥有责任感才会对彼此的声音作出真正的反应。3.共同经验。共同经验是指相同或相似的经历体验。对话关系的实现,需要“我”和“你”有着共同的体验或正在共同经历着某种事件。“我”和“你”之中至少一个积极参与某件事,并且能够以另外一个人的立场来看待共同所经历的事。[9]马丁•布伯认为,“如果只站在对立面,就没有共同经验,因而几乎不可能有共同的思考”。[10]这意味着,没有共同经历体验是无法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对话的人生不存在机械的口令,不是你必须回答,而是你能够回答。这也是马丁•布伯所说的“我—你”关系与“我—它”关系的区别,在“我—你”的关系里存在平等互惠的共同经历,能够产生共鸣或思辨的交流,而“我—它”的关系只是一种利用、工具性的独白者的自白。

二、走向对话:成人教育师生关系重构的意义

马丁•布伯认为:“如果在一种关系里,其中的一方要对另一方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则这种关系里的‘我—你’态度所依据的乃是一种不完整的相互性,一种注定了不可能臻于完整的相互性。”[11]他倡导“我—你”式的永恒、平等的生活世界,强调“我—你”的对话关系是一种亲密无间、彼此对等、相互信赖的关系。目前,我国成人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不是“我—你”的相遇领域,而是“我—它”的制作空间。成人教育者只是片面的向学习者灌输知识技能,而忽视与他们的交流;学习者为获取一纸文凭,机械地接受知识。因而导致“我”和“你”对话关系的中断或缺失,人与人之间通过成人教育进行平等的交流成为奢望。雅斯贝尔斯曾说过“人们失去了精神相遇、敞亮、对话的最有利的形式,致使人类精神开始萎缩”。走向对话,马丁•布伯对话哲学理论对构建成人教育和谐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一)对话符合成人教育师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

成人教育中的师生是生理、心理都已成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与社会阅历,已承担社会责任的成人。他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师生,不同于普通学校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习者之间没有明显的依赖意识,学习者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成人完成了一定阶段的教育,掌握了比较系统的知识,对人生、社会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和体验,具有一定的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师生在视力、记忆力、生理健康等感知能力方面有所下降,更容易受到家庭、社会、生活的影响,其学习的自信心、积极性、能动性等受到干扰。因此,职业性、独立性、复杂性是成人社会生活的主要特性。此时,成人教育者的需求是能够在传递基本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体会教学的乐趣,提升自我修为,获得社会认可和自我成就感。成人学习者的需求是能够独立地自我管理,获取自身所需的知识技能,提高竞争力以应对社会压力,并期待获得团体或组织的尊重,以达到自我实现。成人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双方一般都有明确的目标,对话符合成人教育中师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马丁•布伯的对话关系中所倡导的包容心、责任感和共同经历是满足成人教育师生需求,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有利保障。

(二)对话在成人教育师生关系中起促进作用

成人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人际性等特点。[12]这样的特点使得师生对彼此的要求增多、期待值增高。对话的直接性、交互性、相遇性,对师生间的相处起到重要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话有利于师生的角色定位。角色定位不是师生明确自己的身份、地位、处境,而是淡化彼此的身份意识。真正的对话是让师生双方均以真实的主人的身份投入到教育活动中,以平等的态度参与问题的讨论,彼此真诚、尊重。对话中的师生是模糊的概念,是“我—你”的关系,是可以发生转向的告谓和回应,是相互感知的双向过程。教师可以为师,亦为友;学生可以为徒,亦为师。教学相长才是对话哲学视野下所倡导的良好教学状态。第二,对话有利于师生的互相了解。在成人教育活动中,不是教师可以教什么,而是学习者需要什么。对话的过程就是师生彼此了解认识的过程。在“我一你”相遇的情境下,成人教育不是单向的独白式,而是双向的交互式,教师和学习者是一种交往式与体谅式的合作关系。在反复的告谓与回应中,成人教师或机构了解成人学习者的真实需求,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成人学习者了解自身状况,理解教师的职业和教育目标,提供及时的回馈。第三,对话有利于师生间产生共鸣。共鸣是成人教学达到极致的体现,成人师生间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貌合神离的知识流通,而应是精神、观念、思想的共振和共鸣。对话有利于师生思想的磨合碰撞,在思想上或感情上的相互感染。只有通过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双方思想、价值观念产生共鸣,才能使师生认识到各自的不足,唤醒其内部潜在的力量。在成人教育活动中,对话并不是要消灭教师的权威,而是要求教师鼓励成人学习者积极参与、共同探索和发现真理,引导其全面发展,对人生做出正确的抉择。对话让成人师生间产生的共鸣是一种“入境”,即融入教学活动中,成为双主体;也是一种“出境”,即学以致用,在社会中更好的生活。

三、实现对话:成人教育师生关系重构的策略

在成人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在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视野下,和谐的师生关系,即“我—你”型的对话关系,意指成人师生之间存在友谊,但并不依附;共同享受学习的乐趣,但并不因此降低学习的价值;促进成人师生的交流,但保持彼此平等的身份。正如马丁•布伯所说的,一种真正的相遇“绝对不依靠我但又绝对不能脱离我”。[13]和谐的成人教育师生关系依靠对话来实现。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为我们构建和谐的成人师生关系提供了良好的视野,值得借鉴与学习。

(一)激活师生的对话意识

“我—你”关系是马丁•布伯对话哲学的本质内涵。构建和谐的成人教育师生关系,需要激活两者的对话意识。正如马丁•布伯所言:“对话不等于爱,但是没有对话的爱,没有走向他人、到达他人、与他人相伴的爱,而只停留在它自身———这种爱就叫魔鬼撒旦。”[14]其中的“爱”是“我—你”对话关系的一种促进物,是一种走向他人、到达他人、与他人相伴的意识。对话意识的激活是实现对话的驱动力,只有拥有对话意识,成人教育师生在教育活动中才具有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成人教师应拥有主动对话的意识,积极地询问、认真倾听成人学生的想法,以责任心、包容心去尊重、靠拢他们。成人学生应该坦诚地与教师交流,既不能“畏师”,也不应“蔑师”。只有怀有平等互惠的意识,才能有直接的对话,进行动态的相遇。

(二)建立平等信任的对话环境

在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中,包容和责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包容意味着平等宽容,责任表明信任依靠。建立平等信任的环境是实现有效对话的重要条件,是生成和谐师生关系的土壤。目前,我国成人教育面临边缘化、功利化的困境,主要是由于诚信机制的缺失,使得成人教育组织机构与学习者之间存在信任危机,从而导致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的对立化、庸俗化、冷漠化等问题。安全感的缺失必然造成成人接受和学习新事物的积极性降低。只有在信任平等的环境下,学生才不会成为“我—它”关系中的“它”,教师也不会异化为“我—它”关系中的“它”,师生才能获得真实的人生。师生的“我—你”关系在安全的对话环境中才能存在,离开这个环境,教师不复为教师,学生也不复为学生,成人教育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三)设置共享的对话情景

激发了师生的对话意识,建立了安全的对话环境,还需要设置共享的对话情景。根据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我—你”的对话需要有共同的经历体验和能够彼此感受的包容心。所谓共享的情境,是指这种情境可以让教师和学习者都产生似曾相识的情境感受。通过对话情景的创设使得教师和学习者两个主体之间围绕教育内容展开对话,这有别于学习者洗耳恭听教师“独白”的过程。这要求成人教师和教育机构不仅需要从自身一方考虑对话情景,而且也需要从对方的角度,根据对方一切因素来进行。这种将学习者视为伙伴而与之相遇的施教方式,被马丁•布伯称为“总括”。在这种共享的情境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的情感体验会产生共鸣,师生关系将由上下转为平行,教师依靠学习者的回应来享受教育活动的乐趣,提升自己,学习者依靠教师的告谓寻找到自身所需的一切,形成和谐健全的成人教育师生关系。

(四)运用新颖的对话方式

众所周知,师生是成人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成人教育活动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形成“我—你”型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运用新颖的方式与成人学习者建立对话的桥梁。在马丁•布伯的哲学世界里,用“之间”作为“我—你”对话的桥梁,实质上就是强调一种有效的对话方式。对话方式的选取应当结合成人学习者的兴趣、动机、人格等特征,并以成人的个体发展为基本导向,可以采用商议法、演示法、畅谈法、发现法等,也可以结合心理学理论,采用心理体验法和移情调适法。为了进一步提高“我—你”间的对话效果,增强师生的默契,激发师生对话的兴趣,也可以采用戏剧表演、幽默短剧、静态雕塑等新颖的方式。在寓教于乐的同时,激发师生平等对话的产生,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发展,使成人教育教学活动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从而在平等对话过程中不断提高成人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提升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

总之,构建“我—你”型成人教育师生关系,是成人教育参与者共同的诉求,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不仅需要激活师生主体的对话意识,还需要建立平等信任的社会环境,形成和谐共生的教育理念。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一书中写到:“你必须自己开始……用你的全部存在去同世界相会吧,这样,你也将会与上帝相会。”我们也应当从自身开始,用对生活和教育的全部热情,在成人教育的世界中亲密无间地相遇。

本文作者:凌慧工作单位: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