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时间:2022-12-05 08:55:04

高校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如今,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如火如荼,但制约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创业课程不完善、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创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单调、高校创业氛围薄弱等。本文提出通过构建通识—专业—实践的梯度式课程体系、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丰富创业课程教学方式、营造活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进而促进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梯度式课程体系

一、引言

2015年,教育部要求自2016年起,所有高校需将全体学生纳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授课范围内,2016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以清华大学为首的“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强”,并在全国认定了99所“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这为我国的创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业教育研究者黄兆信团队以全国20余万名在校大学生为对象展开了实地调研,结果显示,我国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率仅为2.16%,仅有5.93%的大学生接受过系统、全面、规范的创新创业教育,由此可见,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的作用并不显著。基于此,本文阐明了制约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一一找出解决对策。[1]66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可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主探索阶段(1989-2002年)。1989年末,创业教育理念在我国首次被提出。该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于1997年在MBA的教学内容中首次设置了创新创业课程,此后,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纷纷展开了创业教育课程的自主探索。第二阶段:政策引导阶段(2002-2010年)。2002年4月,我国教育部正式确立了9所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试图让试点高校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从2002年以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进入由政策引导的发展阶段,历经多年的发展创业教育逐渐形成了三种类型(表1)。在9所试点高校的典范作用下,其他高校相继接纳创业教育理念,同时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创业教育发展之势如日方升。第三阶段:全面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目前,我国已形成以地方高校为核心主力,以企业及社会环境为外部依托,以政府相关政策为实施保障的创业教育的体系。目前,创业教育已逐渐被诸多高校认可,我国已有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十多所高校陆续建成了创业学院。[2]29

三、制约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前,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已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但与国外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创业教育还未形成规范的体系。经分析,笔者认为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4点。(一)创业课程不完善。2010年5月,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渗入与贯穿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并强调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大学生。但部分高校仅将创业教育的主体圈定为毕业生及成绩优异的大学生,而将众多具有创业意图并怀揣创业思想的大学生拒之门外。另外,大部分高校尚未形成创业教育的完善课程体系,一方面,高校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权威专业教材匮乏,无法支撑创业教育课程的发展;另一方面,创业教育的课程的设置过于笼统,有些高校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级同时授课,课程不能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创业知识需要。[3]146(二)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优秀创业导师是高校创业教育更高质发展的“软肋”。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授课任务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或商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的专任教师承担,但由于术业有专攻,专任教师通常不具备丰富的创业经历及扎实的理论基础,授课效果差强人意。另一方面,当下校企合作的关系往往具有短期性、象征性、临时性的特征,缺乏有培育目标的长期校企合作。而外聘的创业导师由于时间、经费及自身等因素的限制,致使其在创业课程的讲授上浅尝辄止。因此,外聘创业导师的加入亦无法提升高校创业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三)创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单调。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通常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的方式展开。在第一课堂中,教师结合案例向学生讲授创业知识,并展开分析。教师的教学课程与计划受硬性传统教学规划的束缚,其教学场所十分单调。教师通常采取“填鸭式”的单一教学手段,不能引起学生的创业兴趣和个性化创业需求。高校创业教育第二课堂主要借助创新创业比赛、项目的形式展开,此类实践活动的形式单一,且功利性较强。另外,参赛者普遍为成绩优异且能力较强的学生,因而第二课堂也未能完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能动性。(四)高校创业氛围薄弱。我国高校创业氛围薄弱主要受外部创业环境的影响,外部创业环境主要由政府政策、社会文化氛围、市场开放程度、商业环境、中介服务、教育和培训、硬件设施等众多因素构成。我国市场开放程度有限,商业环境与社会中介服务不完善,造成我国社会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帮扶较弱。从文化角度看,我国大众普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必须与高新技术及所学专业高度相关,如果大学生从事与其专业不相关的且不具备技术含量的创业活动,在开始阶段往往会被嗤之以鼻。社会及文化因素等造成高校创业氛围薄弱,从而使大学生的创业之路举步维艰。

四、完善高校创业教育的具体对策

(一)完善创业教育课程。我国高校管理层应立足于当前社会经济的需求,不断总结与归纳大学生在创业创新活动中的实际需求与问题,实时了解并掌握大学生在每一阶段创新能力与知识水平的状况,以此为依据设置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敏锐的目光来设定自身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念。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在培育普通型应用型人才的同时,要为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铸造高端创业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应全力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实施差异化战略,即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丰富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具体表现为:针对大一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思维与意识培养的相关课程,针对大二学生结合其专业背景,开设创新创业务实课程,针对大三学生在夯实其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设创业实训、创业技能课程,针对大四学生临近就业创业的实际情况,为其开设职业规划与指导、商务沟通与交流等相关课程,由此构建通识—专业—实践的梯度式课程体系。为大学生设置多目标、多层次、多内涵的创业教育课程,构建具有自身特色、适应行业发展、结合专业特点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4]89(二)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承担创业教育课程教师的综合素质体现着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质量,创业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整体素质对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不言而喻。一方面,高校应遵循广泛性原则,在从事不同专业且具有前沿创业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教师中展开选拔,由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构建创新创业教研室,对创新创业前沿理论及学科基础知识进行结合讲授。同时,高校应完善创业教育课程教师的职称评定,将与创业教育相关的教学业绩纳入职称评定考核中,为创业教师制定发展计划,并加大对创业项目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积极鼓励创业教育的指导教师入驻企业做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兼职或顾问,实际参与企业的成长与经营,并组织教师考取相关创业教育的资格证书,将教师考核与培训进行衔接,提升创业教师的准入门槛。不断强化创业教育课程的实用性,提升教师创新创业的指导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与高校应形成长期互动式的校企联合,高校要主动联系相关企业,并外聘创业实战经验颇丰的企业家来校进行创业巡讲。高校在鼓励专业的教师积极投身创业教育的同时,也要邀请创业名人、企业家、创业校友等专家或外校知名创业教师长期担任创业指导教师。由校外人员与校内专职教师构建多元的创业教育课程团队,共同承担创业教育的授课任务。由此为创业教育开拓丰富的实践经验、带来切实的创业感触,使大学生拥有多元的创业思维。[5]84(三)丰富创业课程教学方式。1.设计多样化创业课程。创业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高校必须要把握创业教育课程的内涵,将创业教育渗透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计划中,使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得益彰。因此,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专业知识为依托,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的实用性与互动性。在第一课堂的创业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并为学生设置对应的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完成教学内容。同时,高校可将必修课程中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密切的课程分拨出来,将本专业前沿动态、发展成果有机嫁接到创新创业的第一课堂,配合创新创业教育对其进行二次加工,并开发相关的网络课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教学课程。2.丰富创业实践活动。在第二课堂中,一方面,学生社团对创业文化的传播作用不容小觑,高校学生社团是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的主阵营,在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中,高校社团可借助丰富的途径为具有敏锐创业目光的校内外人士搭建创业平台,由此而形成良性互动的创业网络体系。高校应出台相应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职业生涯规划联盟、营销俱乐部等与创新创业实践有关的学生社团的积极开展与运行,并为此类社团安排专门的创业指导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及兴趣。另一方面,第二课堂还应借助仿真实训课程来展开教学,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分别深入到与校方合作的企业中展开实训,身临其境的体验式教学更能易使大学生获得创业知识,增强学生创业的自主意识和提高其创业成功率。(四)创建企业孵化器,营造活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在“双创”方兴未艾的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宣传并引导大学生参与“双创”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利用大学生普遍常用的社交方式,如微信、微博、贴吧等作为媒介,积极宣传并报道创新创业活动的进展与取得的成果,提高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社会认同感,同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效可靠的市场信息。另外,高校应竭力完善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园等创业平台的建设,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适宜的办公场所。积极出台有助于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措施及政策,汲取国外先进经验为平台建立长足有效的营收机制,完善高校周边的各项配套服务,严格选拔具有市场前景的创业项目,并为其提供低于市场成本的网络、社交、资源、技术共享平台及专业化的指导服务。[6]51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循序渐进地扩展创业服务的内涵与外延,将大学生创业指导、创业实践、创业孵化有机融合,搭建全方位、阶梯式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五、结语

高校创业教育是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是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扩展到大众化时出现的新的教育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强就业和创业教育。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针对创业教育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高校、社会和政府三个层面入手,层层推进。高校应为大学生构建通识—专业—实践的梯度式课程体系,丰富创业课程教学方式,并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社会应积极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提供资金支持及创业指导;政府应加强政策扶持,鼓励多元合作,并健全激励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三者共同推进创业教育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琴,等.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在校创业行为及毕业后创业意愿的影响[J].复旦教育论坛,2018,(4).

[2]田亚杰.创新驱动背景下中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7.

[3]唐德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评价[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3).

[4]何李方.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8,(7).

[5]黄兆信,郭丽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2,(19).

[6]孙惠敏.构建基于校企融合的“三位一体”创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8,(5).

作者:张肃 许慧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