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5篇

时间:2022-03-24 04:28:15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5篇

第一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活的灵魂的关系,阐明活的灵魂贯穿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新的经济时代的形态。它为大学教育改革,为创新人才竞争的理念和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既然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势在必行,那么我们如何开展,怎样践行呢?笔者认为: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动力源泉和有效途径,是其发展的内在要求,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的指导作用。

一、实事求是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践行的原则和依据

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和平是世界的政治主题,发展则为世界的经济主题。和平是阶段性的,而发展是永恒性的。我国作为第三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实事求是地讲,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有差距,迫切要求探索高速发展之路,一切有益的人类文明优秀成果都可借鉴为己所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也随其而行,但仍落后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节奏。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生了战后严重的经济危机,各国都显现出经济增长的停滞、高失业率和高通胀等问题,致使国外大学生择业就业的空间大为缩减,由此,人们必须“实事”而“求”,“求是”的目标如何锁定?经“求”的结果表明:问题出现在市场的供求关系上,也就是说求职单位的供给无法满足人才的需求,那么就锁定“求是”的目标,即造“企业”,如何制造企业呢?那就是创业,因此,创业应“求是”而生。随后20年期间,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显著,创业奇迹不断涌现,创业革命蓬勃发展。而我国高等教育由于追赶的步伐过快,改革的形式和方法不可避免地有些粗糙和简单,精英式的大学教育急速转为大众化教育后,教学质量没有跟进提高,反而呈现下滑态势,毕业生就业大军严重供过于求,专业知识与就业岗位严重脱钩,传统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僵化,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引导,与国际高等教育的新理念、新目标相差甚远,与国际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形成鲜明对比。为此,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要“实事”而“求是”,大力开展和深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迫在眉睫。

二、群众路线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践行的动力源泉

群众路线就是要求一切工作都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利益,尊重和支持人民的首创精神,虚心向人民学习,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同样离不开人民,离不开群众。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群众的首创精神是人类活动最有力的刺激力量。当前,世界形势日新月异,风云变换,各个国家都在发展的道路上急速前行,唯恐落后于人。所以,我们必须时刻警醒,切记居安思危,铭记发展是硬道理。而发展的实质就是创新创业,就是创造出一片新天地,打造一批新兴产业,夺取发展的制控权,其动力根源就在于群众的首创精神。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只有践行群众的首创精神,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体系,配备激励创新创业的薪酬机制,同时设置明晰的运行和考核标准,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形成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大胆探索,勇于开拓,纳新除旧,最终必将破茧成蝶,争创出大学教育的新未来。

三、独立自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践行的内在要求

一个国家无论是进行革命,还是进行建设,都要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这就是独立自主的原则。自党的十一届三种全会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随着经济和科技体制的日益深化,现处于“深入突破”的第四发展阶段。从高等教育改革的第一阶段开始,国家就致力于对高校进行逐渐松绑,逐渐扩大学校自主权,随后紧跟市场经济发展的节奏,逐步由统分管理向市场需求靠拢,由计划分配到双向选择,再由市场调节专业需求,使各高校逐渐“独立自主”起来。但这一改变仍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难就业成为高校困境。为此,创新创业教育应运而生,并要求进一步独立自主,充分利用现有办学条件,发挥高校自身办学特色,自主开发优势专业市场潜力,创设创新创业实验室,模拟专业创业项目,研发专业创新点,加强学科纵深联系,扩充学生知识储备,向社会输送优质创新创业人才。

作者:孙红丹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下达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2012-8-1.

第二篇: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自身优势的培养,有利于满足社会经济需求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策略;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管理者的关注与重视,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虽有少数高校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果,但大多数高校的大创教育仍属于在政府行政指引下缓解就业压力的被动回应,不能有效满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因此,高等教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应作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作用和现实意义

1.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宏观政策需求。伴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早已从培养时代娇子的精英教育步入了提升全民素质的大众教育阶段的轨道,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为明晰,教育资源更为丰富,教育结构更为合理,人才培养质量也更为高效。但同时也存在诸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落后、学生自主能力欠缺、就业形势下行等困扰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窘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管理者也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以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为开端的自发性探索开创了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先河,由此揭开了我国人才培养计划中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序幕。尤其是步入21世纪以来,为转变高等教育的陈旧理念,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手段,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扭转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形势,国家积极研究和部署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计划和实施方案,各高等学校也对创新创业教育显示出了空前的愿望,并在其战略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明确的政策导向和要求。《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两份文件的出台,又极大地助推了空前高涨的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指明了发展方向。

2.契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理念。新世纪以来,面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理念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绝大多数的地方高校都在日常教学进程中加强了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总结、理解和把握,发现未来世界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自主思维、勤于创造、敢于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并由此对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一方面,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入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从思想上解决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问题;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进程中加大了创新创业教育环节和比例,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创设有利条件和机遇。

3.提升地方高校办学水平和学生专业素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教育资源也早已实现了相对合理的转移和配置,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也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优势特色等形成了较为科学的目标定位,除少数研究型高校主要以培养复合型精英人才为目标外,绝大多数的地方高校仍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当下,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尤为可贵,基于此,高校的教育管理者也因势利导加强了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并努力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这一方面助推了学生创新活动,鼓励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日趋科学合理,办学水平日益提高。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原则

1.全程性。创新创业教育应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个环节,学生从进入大学课堂的第一天起就应接触创新理念,并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不断地加以强化和理解,从而逐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全面性。高等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是所有学生在导师指引下自主开展的团队活动。对于这一点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针对少数人的创新培养、创业实践和就业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场具有革命意义的教育改革。二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的创新创业实体数量的多和少,而是全体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所获得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职业精神的塑造。

3.协同性。一方面,国家鼓励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意味着高等教育教学重心的转变,更不是迎合形势片面地将就业前移,而是要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进程中努力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是为了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育教学和实践环节的统一发展,要切实做好课内课外衔接、校内校外结合,更好地实现教师讲授知识与学生动手能力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涉及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更涉及国家政策、社会环境、企事业单位等多个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因而必须建立科学协调机制,充分考虑多个主体、诸多因素的协同运作,调控一切积极因素,使创新创业教育和谐共赢。

4.特色性。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因遵循特色性原则,高校管理者应从办学定位、专业优势、特色沿革等多个视角出发,积极打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创业教育特点,真正地规避照搬照抄、千篇一律的现象,坚持专业立场,形成专业特色,力求在高校竞争中实现特色鲜明、高效实用、独树一帜的局面,为高等教育呈现百花齐放做出贡献。

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策略

1.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校园文化建设是地方高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枢纽,其核心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地方高校应努力营造激励创新、发扬个性、培育特色、注重传承的良好文化氛围,在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倡导和引导多种形式的学生科创活动,为学生创设各种创新创业平台,争取各类创新创业项目,鼓励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科创活动中积极扮演设计者、组织者和操盘手,并为其提供各种条件和资助,努力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助推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2.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地方高校应因势利导,加快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和体系。面对蓬勃发展的大学生较新创业教育发展态势,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不是简单地增设几门课程,做好几个实践环节,开展几个竞赛项目,而是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与优化,要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积极探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努力将课堂教学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3.构建学生科创平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地方高校也应顺势而为,积极打造学生科创平台,努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首先,依托当下蓬勃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科创活动紧密结合,力求推出科技性、经济性、效益性和社会性强的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其次,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大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思维,力图将学生通过科技创新项目形成的创新成果在模拟运营条件下转化为实际应用产品,并突出其市场价值和社会效益,以加强学生的市场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对科技成果孵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依托企业实践实训基地,加快学生科创成果的孵化与转化。地方高校可与企业共享学生科创成果,一方面为企业带来新的项目,推动企业发展,为社会经济注入活力;另一方面企业能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践场所和资金支持,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4.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培育和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过程,期间充满着疑惑、困难、判断和抉择,这就要求创新创业活动需要有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和引领者,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和团结的创业团队来共同承担创新创业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更要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与执行力。我们知道,创业活动离不开与人交往,离不开沟通与合作,更离不开团队的配合,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单枪匹马必定势单力薄,难有作为。因此,地方高校的管理者要利用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努力打造优良的创新创业团队,从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机率。5.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配套环境与措施。地方高校要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健全和完善软件和硬件环境,一方面,要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诸如政策法规法律、工商税务、管理咨询、项目融资和成果孵化等多方面的无偿咨询与服务;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多种形式的资金与物质支持,如学校创业基金为学生提供免息贷款,科技园区免费为学生配备必要的设备和设施,校园内部网络为学生提供社会和企业需求信息,学校网站宣传大学生科创成果等等。

作者:崔虹云 吴云飞 庞芳 史立秋 张鹏霞 孙秀斌 单位:木斯大学理学院 佳木斯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佳木斯大学 教务处佳木斯 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邓明英.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与突破.[J]继续教育研究,2016(1)

[2]曾禛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13(1)

第三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措施探讨

一、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增设创新创业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本科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文件精神,各类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必修课程,课程要以创新创业活动为主线,把相关学术领域的知识体系和内容结合起来,重点讲授创新创业活动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此外,该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使学生了解市场条件下商业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则,并将课程中的创新精神和商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与生活中。

(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

依据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一是立足学生本位,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特点,针对有强烈创新创业愿望和潜质的大学生开设《科技创新》《创新创业实务》《创业基础》等系列选修课程;二是加强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以二级学院为单位,针对文科与理科两类专业,开设各自学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及实践课程和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选修课程。

(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

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建立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促使学科专业单一型人才培养目标向多学科专业融合人才培养目标转变。建立创新创业学科群,在学科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知识,包括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实践及学科专业的最新技术与工艺等。在实践实训教学环节中,可定期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学术讲座,并支持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建设

实践类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课程,其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单独设立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各专业学生通过参加各类课外创新创业类实践活动以取得学分。为此,高校应修订完善的学生课外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办法,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热情,进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建立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强,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创新、领悟创业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最好方式。高校应该逐步建立以广泛参与、项目训练、竞赛引领、基地建设为主要特点的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一)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应不断充实内容,丰富形式。以课外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为机制,激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和创新创业类的强化班、培训班、训练营等,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专利申请等。

(二)积极拓展创新创业实践项目

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及成果水平提升必须要以科技项目及其转化为支撑,因此,科研机构及技术转移中心应面向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做好信息服务和项目对接工作,定期学校发明专利、课题项目及技术成果转化指南,通过合作、转让、许可等方式向教师和学生优先转移科技成果,增加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申报的覆盖面,进而建立健全的从创意设计转化为创新项目研究、从创新项目研究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孵化育成的有效转接机制。

(三)扎实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各高校要构建国级、省级、校级、院级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训练体系,形成以部级为龙头、省级为主干、校级为基础、院级为基石,衔接紧密、结构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撑体系。大力开展和实施创新创业训练“双百计划”,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评价制度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档案库,并在大学创新创业项目中实行创业双导师制,力争使在校大学生至少参与一项创新创业训练活动。

(四)深入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高校应精心组织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创青春”等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定期举办校内创意设计、创新创业“点子秀”等专题竞赛,以及创新作品、创业计划年度竞赛。各院系也可以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及优势,打造精品竞赛品牌,使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次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以赛带练,以赛促学,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与现场感。

(五)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与基地建设

高校要不断整合资源,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和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一是搭建校内创新实践平台。根据学科专业类别,建立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打造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立综合性、开放性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确保教师和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实验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实验条件。二是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平台,积极吸引国内企业和社会资源、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参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组建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为学生打通“萌发创意-创新研究-创业训练-创业实践”通道,让学生在真实的创新氛围中培养创业能力,提高创新创业者的综合素质。

三、扎实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

(一)推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高校应注重学生学思结合,采用引导式、案例式、讨论式、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并结合课程模块化、实践实训课等实行小班教学。教师要把学科前沿知识、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实践经验等融入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较为注重实践教学,因此,各高校应根据课程内容安排,改革考核方式。首先,在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考核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参与实践过程的考核,使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的比例各占百分之五十。其次,还要在加强结果考核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最后,课程考核除采取闭卷形式外,还应采用口试、答辩、研究论文、调研报告、作品设计、实际操作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执教能力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应坚持引进和培养并举,建立一支具有创新创业执教能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一是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培养,定期举办专题研修,通过专题讲座、工作访问、参观考察、交流研讨、出国进修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二是支持教师通过自主创业、技术转让、发明创造、作价入股等形式将科研成果产业化;鼓励教师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三是聘请一批社会知名企业家、行业家、创业者、发明家、风险投资人、法律专家以及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技术人员等到高校任教,承担部分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

四、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

(一)健全创新创业教育领导机制

高校为了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应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学校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领导为副组长,以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新创业工作组,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工作,并定期研究部署创新创业工作。

(二)创建创新创业教育学院

高校要适应创新创业教育,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建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目前,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归教务处负责,有的则由学生处或团委负责,还有的由招生就业处统管,这种归属不统一的现象使各高校的创业创业教育要求不一致,从而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有利于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正常、规范和有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主要职责包括:组织创新创业课程、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强化创新创业实训;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帮扶创业企业孵化;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平台,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等。

(三)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投入

高校对创新创业所需的经费应实行项目化管理,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基金,用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类培训及讲座、创新成果转化及专利申请、创业成果孵化及扶持、创新创业基地管理等;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基金,通过奖教金、奖学金等形式奖励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和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不断改善和更新实验设备条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及人员配备,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激励机制高校要制定和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分认定、创新创业导师工作量认定等办法。将教师指导创新创业工作纳入教学业绩评价体系,将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的成果视为教学科研成果;对在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院系办学水平、部门业绩考核指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列入学校事业发展年度报告、本科生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五)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高校要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构建“创新、创业、创意、创客”校园文化,树立“创意改变生活、创业成就人生、创新引领未来”的理念,引导全校广大教师和学生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教育中,营造“人人参与,齐抓共创”的创新创业教育良好氛围。高校要及时选树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典型,利用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和牵引作用,努力营造敢于冒险、敢为人先、不怕失败的创业氛围。

五、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改革的契机,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突破口。各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培养机制,可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及方法、搭建实践平台和基地建设、健全保障机制等有效措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创新创业型人才,进而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双赢。

作者:王峰 单位:淮阴工学院

参考文献:

[1]薛慧.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4,(3):65-66.

[2]邓莹莹.高校创新创业机制思考[J].教育前沿,2015,(16):285.

[3]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28-32.

[4]周桂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策略[J].江苏高教,2011,(6):146-147.

[5]田硕,顾贤光.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5):77-78.

[6]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育,2013,(2):92-96.

第四篇:普通高校创新与创业教育研究

1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1.1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所谓创新,就是用独特的思维提出独到的见解,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等,以满足社会需求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1][2][3]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能够控制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新是思路,而创业需要创新的思想作为支撑,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全新的组合,从而获取更高的劳动价值。[4][5]创新与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个人首创和冒险精神,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与管理技能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素质的途径。

1.2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出有创新思维,有创业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大学生群体,首先,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更高的优势,它引领大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大学生首创精神,敢于冒险,勇于创业,锻炼独立的工作能力,使毕业后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更能推进高校的教育改革体制,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使高校能顺应社会的发展潮流,在鼓舞学生创新的同时自我更新,不断发展。其次,对于社会来讲,搞好“双创教育”能够有效解决当前的就业困难问题,大学生创业,不但可以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给更多的待业、失业人们提供机会。

2我国普通高校创新与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多层次和系统性的创业教育模式,导致创业教育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高校创业教育与学生的要求、社会发展需要还有很大差距。综合分析我国创业教育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2.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政策支持缺乏

当前,大多数普通高校由于缺乏资金上的支持,并没有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建立系统的组织机构。[6][7][8]接踵而来的问题就是,我国普通高校的教育课程体系并不健全,创业课程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少,加上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还比较落后,目前,一些普通高校只开展了像“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类似的大学生创业模拟训练项目,其中部分高校开设了有关于创业实践的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但这些竞赛及课堂教授的方式只能让学生在虚拟世界中进行模拟的实战对抗,而在实际创业过程中所面对的困难因素在竞赛和实战模拟当中不能被全部地表现出来,没有亲临“战场”的感受。

2.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薄弱

当前,普通高校几乎没有专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都是高校毕业的博士,或者博士后留校任职,他们几乎没有企业的实习或工作经历,也没有受过专业的企业培训,缺乏系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经验,课堂上照本宣读,内容干枯。此外,高校设置的创业课程普遍存在课时少,仅理论授课的缺陷,有的学校设置了实验或者ERP沙盘模拟对抗训练基地等,但是这都只是课堂的理论学习和简单的实战演习,与真实企业环境还相差很多。

2.3学生观念难以转变

受传统思维模式影响,大多数毕业学生更喜欢稳定一点的工作,更多人的选择在企业中寻求一个落脚地:进国有企业做一份标准的朝九晚五的常规性工作,或者在私企、外企重复每日相似的工作,拿着一份比较满意的月薪、年薪等,总之,只有少数大学生会选择创业。因为,相比于企业的工作,创业存在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无论是资金还是经验都很匮乏。调查中,好多大学生表达出这样的想法:如果选择创业,为何不高中毕业或者更早地开始呢?大多数学生觉得,大学毕业再去创业似乎是浪费了大学的时光,毕竟,创业不需要文凭,所以应该越早开始越好,等大学毕业就有点儿晚了。而一部分有创业想法的学生也考虑到了创业资金来源的问题,这也成了大多数想要创业的学生的第一道门槛。

3解决普通高校创新与创业教育问题的对策

3.1国家进一步给予普通高校大力支持

由于政府专项资金倾向性投入重点高校,相对来讲,目前重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得到较好的发挥,取得的成果也相对客观。相比于重点高校,普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当中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因此,为解决这种落差,首先,政府应该给予普通高校更多的资金支持、基础设施支持以及项目来源的支持。其次,可以通过“一帮一”的方式,即重点高校协助普通高校,提出了改革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为普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3.2采用校企协同作用

高校应该快速培育一批专业化、具有企业经验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选择聘请兼职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等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指导教师,采取校企双方合作的方式,建立企业内部的小课堂;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可以选派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想法的青年骨干教师开展创业实践,或直接派到企业兼职,让教师更多了解当前市场形势,丰富企业中的实战经验,更加专业地引导学生。

3.3普及教育,给予有创业想法的毕业生支持

排除学生内心的顾虑,从根本上解决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高校应该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开展案例教学与企业参观模拟演练相结合的先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灵活性和独创性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其中真正学有所得,获得启发。与此同时,国家也应该给予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更多的支持。虽然现在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应的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但由于宣传的力度不够,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于这些政策知之甚少,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宣传,让更多的潜在的创业群体获得更多的信息。

作者:马君 单位:沈阳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惠瑨,李巧鸣,王峰娟.“互联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16(2):55-59.

[2]梁迎娣,颜玄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大学:研究版,2016(6):41-45,32.

[3]曹远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综述及问题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4):247-248.

[4]张海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8-21.

[5]徐姗,陈开兵.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6(5):93-95.

[6]路波.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1):114-116.

[7]高伟.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反思与对策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5(8):92-95.

[8]黄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11):151-152.

第五篇:慕课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

慕课自2012年开始以来,势如破竹般的发展起来,给传统教育带来巨大冲击。其形式发展的背后值得我国教育工作者为之思考。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连续大学就业难的问题的出现。而纵观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并没有出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其形式发展的背后,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学生的能力满足不了高速经济的发展速度。这就给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慕课的出现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思路。

一、慕课的特点

慕课是大规模网络在线课程,是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推动下的高等教育方式的变革,能够将世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可以让学习者自主选择优质的学习资源,紧跟时代的发展。因此,正确认识慕课教育的本质,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会更好地提升教育质量。与此同时,要特别注意的是慕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网络课程,网络视频公开课只是提供课程资源,并不组织教学和学习反馈系统,不具备完整的教学大纲,更主要的是没有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交流的环节,仅是学习者的单向学习。对于慕课而言,它有独立完整的教学计划,并与学生沟通讨论,建立了反馈机制。通过慕课的学习,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讨论、完成作业、参加考试、进而拿到学位证书。慕课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具有网络视频公开课没有的系统性。而且慕课是选择国际知名院校的优秀课程一般是由专家或团队进行讲解,课程不长,形式多样,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可及时将最新的知识传授下去,并随时把握学生掌握的情况。

二、慕课在我国的发展

2013年,慕课开始大范围席卷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近一年,在Coursera平台注册的中国用户高达13万人次,全球排名第九位。一年后2014年,更是增加到65万人,增长速度超出其他国家[1]。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以个人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与慕课倡导的理念相同。并且自上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国内出现了建立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第三代现代远程教育[2],及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势必带动慕课的进一步发展,从而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创新的一面。

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有待提高

2015年5月国家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国内诸多高校已把创新创业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但在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形式、师资力量配备等方面还不够完善。这些原因直接导致目前培养的高校大学生缺乏积极的创新思维,对所学知识认识不足,缺乏创新创业的思想,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距离,创新教育的整体质量不高、效果不明显。

1.师资力量配备薄弱,课程体系设置混乱

师资力量有待加强,教师既是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理论研究的主体力量,也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者[3],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来源于不断增长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生,起步比较晚,且创新创业涉及到多个学科,多个领域要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交叉性等多种因素。这就要求高校教师首先具备跨学科的应用能力,这使得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能满足目前新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成为制约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原因。对于这一问题,现在创新创业教育骨干教师的培训业明显不足。以北航为例,北航举办三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参训的高校不足全国普通高校总量的1/10,通过创业教育合格培训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极其缺乏[3]。其二,师资整体水平不高,不能有力的引领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目前高校教受创新创业的教师,大多数是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上,缺乏实践经验,不具备创业和投资经历。以黑河学院为例,该校自2010年在本科生阶段开设了TRIZ理论课程,培养了数万计学生,但真正用到TRIZ理论思想创业的学生微乎其微,更有甚者有部分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是可有可无的。其这种现象的产生一部分原因在于教授创新课程的老师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只能照本宣科、纸上谈兵,不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贯穿其中,而其他专业课程独立教学缺乏创新思想的培养,因此师资水平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2.课程体系有待改善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传授创新知识、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教育,它渗透于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帮助减少大学生就业压力,还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但目前许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将创新创业教育列为就业指导的一项教育内容,主要讲解政策、分析形势、传授创业例程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且教授这门课程的老师多为院系或行政部门的辅导员老师。还有些高校简单地认为创业创新教育就是培养企业家,热衷于举办创业讲座、创新创业计划比赛、设立创业中心销售商品等,使高校创业教育带有显明的功利性倾向。这些问题的产生说明了,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还不够合理,片面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操作,重视“教”,轻视“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其次创业教育方式不科学,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老旧,不利于创业教育的开展[4]。许多高校将创业教育纳入就业教育之中,多由就业中心、团委、学工部等部门牵头组织,进行创业教育培训,导致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专业知识学习等严重脱节,也使创业教育游离于人才培养计划之外。

(二)创新创业培育和国家政策缺少衔接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推出,以大学科技园为代表的大学生创业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截至2014年12月,江苏省134所高校共筹建和认定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37家,其中,部级大学科技园15家,数量居全国第一[5]。这些创新创业平台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方便条件如审批手续简化、减免税和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但在具体政策实施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尚未形成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例如,创业培育和扶持的政策衔接不合理,对此大学生评价不高。洪坚在对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系统的调查中发现,“对创业扶持政策了解和十分了解的只占10.8%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了解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教师或同学仅占37.68%[6]。可见,我国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出台以来和宣传教育的工作没有合理衔接,仍然还有待加强的空间。另外,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中很少涉及创业过程,这使得目前学生创业与当前的国家政策脱节。

四、慕课为创新创业教育带来新的活力

慕课以一种新型的网络学习方式,与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或其他网络课程相比表现出大规模、开放性、个性化、交互式的特点。其汇聚了充满经验和智慧的国内外创新创新教育名师,通过网络和学生分享创新创业课程和经验,为大学生搭建成就梦想的舞台。与此同时,通过慕课可以让众多企业家和大学生亲密互动,使学生更有机会参加到实践项目中来,进而提升创新能力。通过参加慕课主讲人线下的交流活动、能够更多的体会到创业的历程,开阔眼界。通过慕课中的交流互动,思维碰撞,激发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灵感。慕课的诸多优点,填补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和师资力量紧张等矛盾,同时亟须建设创新创业慕课平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和应用的信息化,解决“资源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和资源不平衡的问题”[8]。由于目前云计算技术、物联网、现代加密算法、FabLab、IAAS、PASS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创建创新创业教育“慕课”平台更加的安全和高效,可为高校和高校教师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能够将教育教学资源、科研经历和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实现互联协作。通过建设创新创业“慕课”平台,开发虚拟仿真实践,让大学生在开放实验状态下完成创新实践,这样便于监督、管理和指导,可以有效增强创新教育的效果。另外,高校教师也可通过慕课平台提高自身素质,高校自身可以构建属于教师自己的个性化教学环境,实现教师有效教学。学生使用“慕课”平台,可通过PC、手机等设备接入网络,不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实时获取教育资源,享受教育服务。创新创业“慕课”平台建设,在“大数据”之上建设大规模共享教育资源,可以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快速发展。

作者:于光华 辛明远 谭树彬 单位:黑河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2]董晶.慕课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5,6.

[3]蒋德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34.

[4]周银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优化与建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0):10.

[5]林于良,曾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析与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

[6]洪坚.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系统的调查与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13(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