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教育选修课教学规律研究

时间:2022-03-26 11:20:14

大学生安全教育选修课教学规律研究

[摘要]选修课作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的可行模式,在提升学生安全素质、推动课程建设发展方面有积极意义。项目组通过对湘潭大学84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年级、专业、性别影响学生选课,安全教育时间越早效果越好,选修课能有效提升学生安全素质,教学效果能保持整体稳定,教学改进能产生效果等规律特点,并从教育模式、研究方法、教学开展、外部协调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选修课;教学规律;教学效果;实证

一、问题提出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近年来,其取得了积极的发展,但教学不规范和研究方法失衡的问题突出,值得重视。一方面,安全教育课当前尚未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必修课序列,无法成规模、规范化地组织教学,故选修课成为当前课程教学的有益尝试。但在具体教学中,受学情、校情和授课者个人水平影响,教学系统性、规范性不足,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有必要通过加强对选修课教学规律与实效的研究,规范教学、提升质量。另一方面,现有安全教育相关研究中过分依赖主观分析,理论研究泛化、实证研究稀缺的问题突出。以2006—2016年间我国最具代表性的5种思想政治教育刊物为例分析,10余年来实证研究的数量只占总体研究文献的5.0%左右,规范研究仍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2]。规范研究基于演绎推理展开,有概括性高、逻辑分析严密的优势,但对研究者个人能力要求较高,且过分倚重定性分析,忽视客观的量化验证,容易造成研究失真失准,制约研究取得突破。总之,选修课作为促进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学科发展的积极探索尝试,需要针对搜集学生选课意愿、素质现状、学习效果等开展实证研究,通过量化分析指导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成效,推动安全教育课程和学科建设规范发展。因此,笔者以开设安全教育选修课多年的湘潭大学为对象开展了实证研究。

二、研究设计

湘潭大学安全教育选修课程于2008年由学校保卫处申报开设,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计32学时、2学分,现有安全意识养成教育等三门安全教育类课程,内容涉及国家安全、消防安全、防盗防骗、网络安全等,教学团队成员均有教师资格证和中级职称,教学组织比较规范,效果良好,能够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基础和支撑。(一)研究问题。1.影响学生选修安全教育课的因素及其规律;2.普通学生与选修安全教育课学生安全素质的差异及其特点;3.不同学期安全教育课教学效果的差异及其特点。(二)研究工具。本调查问卷名为《大学生安全素质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基本信息调查,包含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独生、贫困情况及是否选修过学校安全教育类课程;第二部分为西安科技大学张芸编制的《大学生应急能力测量量表》(2014年),该量表共65个题项,以5点计分,由个人素质、高校环境、社会环境3个分量表组成,量表信度上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内部一致性,同质信度为0.882,分半信度为0.928,效度方面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结构效度内部一致性在0.757—0.834之间,内部区分度在0.209—0.238之间,内容效度有较好的代表性[3]。(三)研究对象。以2017—2018年湘潭大学安全意识养成教育课连续4个学期的选课学生为对象,在各学期课程结束时施测《大学生安全素质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737份,回收有效问卷66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09%;另在2017年6月湘潭大学某次校级安全宣讲活动现场,向参会学生现场施测《大学生安全素质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13份,回收有效问卷17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3.57%。样本中,男生258人,女生584人,大一511人,大二295人,大三24人,大四12人,被试学生基本情况统计具体见表1。(四)分析工具。所有数据经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影响学生选修安全教育课的因素及其规律。1.性别影响选课意愿,女生比男生更积极在全校女生占比较男生多一成的情况下,女生选修安全意识养成教育课的比率高出男生近四成,达69.7%,为男生选课率的两倍多。这表明女生选课意愿明显高于男生,女生对内外在安全的关注意识、期望值更高。该结果与黄颖娜(2015)“大学生心理安全状况存在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好于女生”[4]基本一致。究其原因,女生在先天体格情感和后天社会竞争中,相对男生更多处于劣势,故更倾向主动寻求外界资源和力量,以提高自我保护和危险识别能力,获得并建立内心安全感。2.专业影响选课意愿,文科生比工科生更积极在全校文科生占比低于工科生一成的情况下,文科生选修安全意识养成教育课的比率反超工科生近三成,达到57.5%,是工科生的近两倍。这表明文科生选课意愿更强烈,说明专业对学生选课意愿有影响,文科生对安全感的需求意愿显著高于工科生。其原因在于不同专业存在性别比差异,及社会发展对不同专业学生思维、气质、性格等能力需求的侧重和选择性强化。3.低年级阶段,选课意愿与年级负相关选修安全意识养成教育课学生中大一新生占比近六成,大二学生为36%,大三大四则共占4%,显示在低年级阶段(大一、大二),学生的年级越低选课意愿越强。原因是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进入陌生校园后,对新环境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因为缺乏经验,必定会对摆脱焦虑和恐惧缺乏信心,因此其安全感不足,自然出现较强的安全需求和安全知识学习动机。而绝大多数高年级学生(大三、大四)选修学分已基本修满,不再有选课刚需,或是出现选课意愿大降的主因,除此之外,年级与选课意愿的关系有待另论。4.贫困、独生、生源地情况对选课意愿影响不大贫困生、非独生子女、非农村生源地学生的选课率略高,但程度有限,这表明该三项因素对学生选课意愿影响不大。该结果与危雪婷(2020)“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并不会显著影响学生的安全感[5]”、王磊等(2011)“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安全感没有显著差异,城市大学生、乡镇大学生、农村大学生的安全感也没有显著差异[6]”基本一致。(二)普通学生与选修安全教育课学生安全素质的差异及特点。对普通学生与选修安全意识养成教育课学生的安全素质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1.选修安全教育课学生的安全素质明显高于普通学生。选修安全意识养成教育课学生课后安全素质总量、个人素质和高校环境分量、应急知识等9个因子得分极显著高于(P<0.01)普通学生,其他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见表2。显示选修安全教育课后学生的安全素质整体上明显高于普通学生,这表明系统规范的安全教育选修课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安全素质的改善和提升。该结果与李明伦(2019)“规范且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教育前置效果明显,对新生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安全技能的提高具有明显成效[6]”基本一致,表明安全教育越系统、越规范、越全面,越能有效提升学生安全素质。2.安全教育选修课提升学生各项安全素质呈“校园安全认知>个人自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选修安全意识养成教育课学生课后的安全素质相较普通学生虽整体提升,但在具体安全素质上有幅度差异,表现为:高校环境分量及其所含因子得分全部差异极显著(P<0.01),个人素质分量及所含应急知识等2因子差异极显著(P<0.01)、不安全心理等2因子差异显著(P<0.05)、生理状况等2因子差异不显著(P>0.05),而社会环境分量得分差异临界显著(p=0.053)、所含因子仅家庭因素差异显著(P<0.05)、其他因子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见表2。这说明课程提升学生具体安全素质的效果不一,对校园安全认知(即高校环境分量)是整体和部分均极显著提升,最为有效;对个人自护能力(即个人素质分量)是整体极显著提升、大部分因子显著提升,效果次之;对社会适应能力(即社会环境分量)是整体提升有限、个别因子显著提升,改善有限。0.05。)(三)不同学期安全教育选修课教学效果的差异及特点。1.安全教育课开设时间越早效果越好,最佳是在大学第一学期对2017年至2018年安全意识养成教育课4个学期学生的课后安全素质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显示,2017年下学期的总量、分量和绝大部分因子得分均高于其他3个学期,且总量、高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分量得分差异极显著(P<0.01),个人素质分量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高校应急管理、高校应急教育、不安全心理3个因子得分差异极显著(P<0.01),生理状况、家庭因素因子得分差异显著(P<0.05),其他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2017年下学期学生的安全素质在总量、高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分量、生理状况等5个因子维度上,全部或部分显著高于其他前后学期,除此之外,其他学期之间的显著性差异非常有限,具体见表3。以上结果表明,2017年下学期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前后学期。对此,虽然《安全意识养成教育》选修课有持续开展教学改进,但2017年下学期并未进行重大教学内容和方法调整,出现教学效果畸高情况应另有他因。经反复查找,发现2017年下学期学校教务处曾“面向大一新生开放选修课”(仅该学期),导致该学期选课学生中大一新生占比高达77.3%,学生构成上的差异应是导致2017年下学期教学效果明显高于其他学期的主要原因。经个体访谈了解到,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社会身份转变、生活环境陌生、人际交往局限等不适和不安,会强烈激发个体的安全需求动机,加上大学知识的新鲜感强,接受安全教育课知识的印象颇为深刻,故而安全素质提升效果明显好于其他年级阶段和学期。由此说明,学生接受安全教育课程越早,安全素质提升效果越好,课程最佳开设时期是大学第一学期。2.安全教育选修课教学效果整体稳定,教学改进能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单独对2017年上学期与2018年上下学期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该三个学期学生安全素质总量、分量和应急意识等11个因子均差异不显著(P>0.05),仅高校应急管理因子2018年下学期得分极显著高于(P<0.01)2018年上学期、高校应急教育因子2018年上下学期得分极显著高于(P<0.01)2017年上学期。该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效果整体稳定,而高校应急管理和教育因子呈逐年、逐期显著提升之势,显示持续的课程教学改进,对提升学生校园安全认知有效果,教学改进与教学效果呈一定的正相关。

四、研究不足

(一)研究设计不够严谨本研究选取湘潭大学不同时期学生群体进行比对,存在时空环境变化迁移带来的数据失准、对比性下降的瑕疵,设计上有一定缺陷,后续可通过进行同一群体选课前后和不同高校学生群体间的比对,提高研究准确性。(二)量表选取受到局限目前,“大学生安全素质”调查量表大多是针对研究个案自行设计,以频率统计为主的调查问卷,其质量和科学性有限。因缺乏针对性强、信效度高、广泛使用的安全素质测评量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研究的有效和准确。

五、对策建议

(一)推广选修课教学推广选修课教学、加强实证研究。选修课作为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可行有效的实践模式,应通过积极推广选修课教学,加强培训交流,锻炼师资队伍,推动课程建设,为推进安全教育成为必修课创造条件。同时,要开展各层次、多层面安全教育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和量化分析,指导教学实践,推动学科发展。(二)规范教学开展规范教学开展、加强效果测评。选修课推广过程中,一方面要参照必修课标准规范化开展教学,构建包括学分课时、教材教案、课程实践等在内的课程建设体系;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安全教育的接受主体,要重视对其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内化程度、实践程度的考评和监督[8],应尽快研发针对性强、信效度高的《大学生安全素质测量量表》,构建教学质量测评体系,指导教学改进。(三)加强家庭引导加强家庭引导、完善社会治理。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9]。只在高校开展安全教育难以使学生安全素质获得全面提升,安全教育必须将社会和家庭也纳入其中,通过家庭和社会整体大环境的不断改善与高校成长小环境的持续努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才能更有效和稳固。

[参考文献]

[1]袁全,贾启君,王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5(12):76-78.

[2]谭翀.10余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回顾:对5种期刊1399篇论文的内容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9):18-23.

[3]张芸.大学生应急能力测量量表设计[D].西安科技大学,2014.

[4]黄颖娜.地方高校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及对策:基于辽宁高校的实证调查[J].现代教育管理,2015(8):115-119.

[5]危雪婷.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建议:基于北京高校样本的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0(2):15-21.

[6]王磊,赵娜,韩仁生.大学生成人依恋、安全感和人际信任关系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1(4):79-81.

[7]李明伦.基于推荐算法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72-78.

[8]周德贵.大学生安全教育接受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6(3):56-58.

[9]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88.

作者:李丹 单位:湘潭大学保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