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教育实践研究4篇

时间:2022-07-03 11:04:42

高校安全教育实践研究4篇

第一篇

一、创新“全人发展”的安全教学理念

理论是行动的指导,而创新教学理念是增强广西高校安全教育有效性的源头。因此,确立“全人发展”的教学理念,强化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人本”意识,这是对广西安全教育特殊性要求的创新性回应。魏清认为“,全人教育”是目前国内外发展素质教育的新的有效机制。“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整合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导向的教育新观念,旨在培养博雅通达、全面发展的“全人”,促进学生个体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持续性发展,强调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全人教育”的有机组成,因此,在具体的教学管理活动中,“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应得到积极地贯彻实施。

(一)高校管理者应转变安全意识培养理念,树立明确的“全人发展”安全教育目标。据调查,广西绝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课程还未正式纳入教学整体规划之中,安全教育的培养目标也不清晰,安全教育之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还未被深刻地认识到,安全教学的内容、形式、时机和评价都较为随机,不具系统性。因此,广西各高校的管理者应创新“全人发展”的安全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将安全教育教学纳入学校的整体计划中,确定安全教育的独立范畴和特定目标,使之得到与其他教学内容同等的重视和支持,进而推动全校性安全教育教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

(二)高校教育者应不断更新自身关于安全的意识,全面将“全人发展”理念贯彻于安全教育教学活动中。广西特殊的区域环境要求高校教育者具备高度的安全敏感性,树立安全教育的阵地意识、危机意识、防范意识、责任意识以及民族意识,高度重视大学生安全教学在广西战略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在具体教学中,教育者应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每一个大学生,注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把安全教育当做“全人”培养的重要内容,而非可有可无之物,在讲解安全知识、训练安全技能之时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落实国家关于“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育目标。

二、创新“多层次”的安全教学内容

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教学主要包括学习安全、身心安全、消防安全、财物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实验与社会实践安全、交往安全、文化安全、疾病防疫和心理卫生等方面的内容。调查显示,广西各高校的学生安全教育教学内容主要关注学生的交通安全、人身及财产安全、消防安全教育,其次是心理安全和网络安全教育,而对于国防安全、文化安全等教育重视不足。创新广西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教学,必须充分拓展安全知识教学的范围,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多层次的安全需求,多维度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大学生处于人格发展与塑造的关键时期,有着特殊的发展要素和需求。因此,在进行安全教学时,广西各高校应根据学生人格发展的重点,结合广西区情特征及现实形势变化而不断充实安全教育的内容,满足学生安全、健康发展的多层次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表1反映了大学生人格发展要素与高校安全素质教育的对应关系。据表1可知,创新“多层次”的安全教学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各高校应遵照“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人身安全,加强基础性安全知识的教育。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普及生理卫生知识、性知识,对女大学生进行特殊的防性侵害的安全教育,教授一些简单的自卫术。另外,各高校应广泛开展消防知识、交通法规、医疗救护等多项教学活动,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尊重每个大学生的生命权力。

(二)高校应不断满足学生求知求学的发展需求,加强学生的成长安全教育。在保障校园硬件设施安全的前提下,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于心理异常的学生,应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育者应对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安全、实验安全、精神信仰安全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有利于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文化知识,杜绝暴力色情、封建迷信、邪教等,保障学生求知上进的学习权利。

(三)高校应关注学生人际社会交往需求,提高学生的社交警觉性。由于大学生心智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因此,高校教育者应普及各种社会安全知识,进行网络安全、实习见习安全、择业就业安全、权益保障等教学,增强学生防盗防骗、避免传销蛊惑、远离犯罪、安全自卫的意识和能力。

(四)在特殊的区域环境下,广西各高校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国家安全的建设。应开展广泛的高校学生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保密工作、遵纪守法教育,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努力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局面。

三、创新“体验式”的安全教学方法

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不仅在于多方面安全知识的讲解和授予,更在于安全知识的运用和防范技能的培养。据调查,广西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教学多采用“填鸭式”教育方式,侧重安全知识的灌输,相对缺少实践性活动。因此,创新广西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教学,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提高安全教育的实践性效果,切实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技能。

(一)拓展安全实践教学的平台。广西各高校应充分利用横幅、展板、橱窗、宣传栏等传统媒介,以及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以文字、图片、视频影像等多样形式,直观地展现安全知识,示范安全技能,解读典型安全案例。其中,应特别注重利用现代智能手机和网络技术拓展学生安全教育的平台,增加学生受教育的机会。比如,开发各高校独立的安全信息发送、接收系统,将安全知识、温馨提示、安全事件曝露等内容以短信、微信、微博等形式发送给每个学生;或者利用校园网开设关于安全教育的主题网站、论坛、贴吧等,登载安全知识,开展事项讨论,解答安全疑惑,进行民意调查,提高学生参与安全教育的积极性。

(二)强化安全演练实践教学。广西各高校应创造条件,在学生集中活动区域,如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食堂、宿舍楼、运动场等地方进行安全演练,模拟暴雨、地震、火灾、爆炸、暴力冲突、交通事故、有毒化学品扩散等危机场景,对学生进行抗灾、抢险、应急疏散、逃生、自救、医疗救助等训练,使其在“体验式”教学中真正掌握安全技能。此外,各高校还可与当地武警中队、交通局、国家安全局、消防支队、法院、公安局、医院等部门合作,建立校外安全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接受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技能演练。

(三)开展学生活动,吸收学生参与安保维护工作。广西各高校的教师和辅导员应积极组织开展与安全教育教学相关的活动,利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竞技游戏、运动会、文艺汇演、话剧演出、拍摄微电影等形式来展演安全知识及技能,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安全教育。此外,广西各高校还可以大量吸收学生志愿者参与到校园、社区安全维护工作中,如安全检查、校园巡逻、心理咨询、法律咨询、交通协管等,让学生进行多样的角色体验,在维护治安,替他人排忧解难之时,普及并巩固自身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总之,创新广西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教学,需要高校各管理、教学部门通力合作,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规划,充实并细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践参与性教学,编制阶段性教材,采用学分学时制进行教学评估。此外,广西各高校还应积极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营造平安、和谐的校园和社会环境,切实保护好学生的安全,为社会建设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才。

作者:郭爱涛工作单位:广西大学

第二篇

1前言

体育课程兼有学科性和活动性特点,除了本身所具有的健身功能外,还能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各种自救能力,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和人身伤害。它能使人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本领,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克服意外事故的良好体力,并给人以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状态。在体育教学中,武术项目本身具备了天然的安全教育属性,多样的防身自卫方法,丰富的基本功动作练习都能与安全技能所需要的能力很好的融合。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收集相关的国内高校武术课程设置的文献资料。广泛收集与阅读研究高校有关方面的教学文件。

2.2问卷调查法

采用封闭和开发两种形式的问卷,对教学实验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开放问卷是以作业形式完成的。2.3专家访谈法对体育课程论、体育教学、武术教育等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访谈和座谈。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长期的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武术为了摆脱缺乏攻防、内容繁杂、难教难记的三座大山,一直努力的挣扎着。武术课程不断改革,但大部分高校武术选项课在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然跟不上教学改革的形势,停留在旧的教育观念中,一直沿用旧的教材、教法,以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和学的关系得不到理想的协调,始终逃不出“疲软”怪圈。长期的武术教学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从上世纪末已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指出在“唯套路”的发展道路上,武术的防身功能被淡化,降低了武术的魅力,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的身体练习长期以来被忽视。

3.2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武术课程设计理念与教学目标

自20世纪60年代武术被纳入国家体育教材体系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深化,武术课程确立了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武术课程及其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武术运动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有比较广泛的适用性,对武术的推广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武术课程不断改革,当前的课程形式及内容,仍然难以跟得上社会及其教育的进步,武术教育改革从当初的“去繁从简”、“淡化套路、提倡技击”到如今的“弘扬传统文化”一系列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武术教育尴尬的境地,武术课程的发展无法适应当今大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武术课程改革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尝试,提出武术课程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理念,这赋予了高校武术课程新的活力。武术与安全教育的目的与手段最为接近。武术防身技能,直接应用于安全防卫,而其多种基本功动作、对练格斗动作、武术套路练习,都以身体锻炼为手段,使人掌握终身运用的基本生活与生存技能,在练习过程中达到锻炼意志品质,增强心理素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独立思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够提高人在危机时刻的生存几率。课程的总目标即为:(1)掌握安全知识和急救技能,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时刻处于警觉。(2)通过基本功练习、套路练习,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学会一些摔倒时的保护性动作。(3)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能够与人合作进步,相互协作完成任务的精神。(4)通过防身防卫练习,感受中国武术的技击功能,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心理素质和胆量。(5)让学生体会到,练习武术是为了自己和身边家人的安全,培养练习武术的积极性,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3.3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武术课程模式构建

武术课程的改革,如何能开拓一个新的思路与方向,充分利用武术项目的功能与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做到优中选优。将生命安全教育与武术教学相结合,开设“安全与防卫”课程,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课题观察进行不断地改进。其教学内容既能发展学生的安全防卫能力、增加学生的安全技能、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为武术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实例。

3.4“安全与防卫”课程教学模型说明

3.4.1救护知识与应用

该部分内容以心肺复苏、包扎止血、骨折固定为主要教学内容。人类猝死的情况有70%以上都发生在医院以外,如果能在救护的黄金时间4分钟以内实施心肺复苏术,猝死人员中将有35%—40%可以挽救生命,而超过8分钟,救活的概率会降至5%。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肺复苏术就是救命术。当代大学生缺乏这些基本的安全教育知识和技能,通过一些简单的安全知识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不仅能提高实际的技能,还有利于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综合提高应急能力,而这些“小知识”在关键时刻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大作用。

3.4.2团结建设与逃生

良好的团队合作、听从指挥以及在紧急状况下保持冷静的思维能力与判断力,在避险与紧急救援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运用模拟教学,通过灾害模拟、体育游戏等形式,设计的游戏以团队形式完成,有一定的运动强度,结合一些逃生动作和情景进行练习。包括一些武术游戏,比如“:攻城”,在一块小的游戏场地中,两队学生相互较力,利用推、拉、拽等动作完成任务,让学生了解在拥挤的环境中,如果没有保护自己的力量,没有足够冷静的头脑去判断清晰的路线、避免正面的冲突,往往会被逐出游戏,而如果是真实的灾难,被逐出的将是“生命”。游戏中出现的情况在课后小结中教师进行分析总结,让他们能有所思考,考虑如果遇到突发事件,他们并没有冷静,并没能与人协作、并没有足够的体能逃脱、并没有足够的力量跳跃过去,结果会怎样。

3.4.3基本素质与技能

在拥挤的人群中如何走,用什么方法不会被挤倒,既是倒了又用怎样的动作可以增加生存机会;紧急情况下以速度极限进行逃生的奔跑,距离极限的耐力奔跑;晃动中良好的平衡能力、在复杂的人群中左右躲闪行走避免冲撞、被绊倒或受到外力撞击能安全落地保护自己的能力等等。这些是人们需要的最基本的安全技能,在武术基本动作跌、扑、滚、翻,腾空、跳跃等多种动作的练习中都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全面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

3.4.4防卫知识与技能

各类暴力和伤害事件究其原因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多数当事当事者对事故的发生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和自我保护意识,“手无缚鸡之力”面对伤害不知所措。加强防身防卫技能教育,是当前安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内容。防卫技能的教学结合现实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安全的智慧让自己避免冲突和暴力的发生。防止冲突与暴力发生的安全智慧告诉我们,预防暴力犯罪要牢固树立自卫防身的意识与警觉性。而当所有的安全智慧的方法失效时,这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正当防卫能力作为保护自己的最后武器。通过长期的实践教学,武术防卫动作“两拳、两腿、两摔、两拿”已成为安全与防卫课的经典教学内容,它精简了传统武术中简单、易学又非常实用的招式和动作,其锻炼效果好、实用性强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3.4.5攻防套路与练习

武术套路是高校武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其长期发展的过冲中却处在一个相对尴尬的境地。“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围绕这一现象的研究在学术界始终是一个热点话题。在课程实践中,安全与防卫课的套路教学,突破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从身体武器教学入手,让学生掌握在遭遇暴力袭击时保护自己的身体武器———头、肩、肘、手、腿、膝、胯等。将拳打、脚踢、顶膝、头撞、肘打、拿、摔等动作结合防身自卫动作进行教学,以小组为单位把这些众多的攻防元素任意组合创编成一个小套路,根据编排、表现性、实用性、动作规格等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分。通过小组练习能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用6个学时的时间能够保证学生学会并独自完成练习。进行新套路的创编,前提是绝大多数学生可接受的,适于教师课堂教学的。要短小精悍,不要复杂。只要有特点,锻炼价值高,学生很喜爱套路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每个防身自卫动作不仅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还应强化实践操作。在套路的创编和练习,从安全教育的角度出发严格要求学生的姿态。因为,当下青少年一代,耸肩、塌腰、驼背等姿态不良的现象普通,而良好的站姿和精神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自己看起来更加高大、挺拔,较为不易成为歹徒眼中的“软柿子”。

3.5课程实践

在课程的时间过程中,对上课的学生进行调查,并以作业的形式设置开放问题。近97%的同学认为课程设计的内容丰富、合理。52%的学生喜欢防卫内容,认为防卫内容实用性强,教学形式有趣。以“安全与防卫”课学习感受为题目,几乎90%的学生总结超过1000字,内容包含期望在课上获得哪些知识、教学内容、考核方法、对课程的建议等。实验“安全与防卫”课程主要有以下优势:(1)学习内容更加生动、开放,更容易激起学生兴趣。(2)从自身安全出发,通过学习能提高学生的急救、防卫、身体素质等技能实用性强,学生参与运动更加积极主动。(3)转变武术套路教学的目的,以锻炼学生精神、气势,提高技能为主,更容易被学生接受。(4)试验教材更适用于教师教学,教学内容不必死记硬背,不必局限一个套路。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各模块中选择不同的内容。

4结语

创新既是生产力,观念决定行动。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的改革进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产生过很多怀疑。但正是由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空白,不得不将安全教育坚持贯彻到底。武术作为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其本身特点和功能具备了实施安全教育的天然条件,武术必须也应该为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做出贡献,为建设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高校体育课程做出贡献。

作者:陈飞王晓东工作单位:中国计量学院

第三篇

1背景分析

1.1食品卫生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一直以来,高校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及其政府主管部门也对高校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做了大量工作和相关的措施。目前高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仍有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领导对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不够重视,食堂设施卫生条件达不到卫生标准要求,管理上也存在不少漏洞,乃至于高校食品卫生安全事件还时有发生,也让高校学生成为全社会食物中毒事件的较高发群体之一。所以高校食品卫生安全面临的形式仍然十分严峻。

1.2食品卫生安全认知问题

高校学生对食品卫生安全的认知和知识的积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长期以来,媒体和公众在关注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上,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假冒伪劣产品上,而忽略了食品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因接触化学、物理以及生物污染所引起的卫生安全问题。而后者的危害以及在食品卫生安全中影响范围远远超过了假冒伪劣产品。虽然目前中国大部分居民对食品卫生问题存在极大的担忧,但是他们不愿为质量较高的食品支付较高的费用。因此食品的产销环节的卫生安全隐患在短时期内不易消除。在市场监督机制有待加强的大环境下,有必要对高校学生开展食品卫生安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

1.3食品卫生安全管理问题

由于仍有高校管理层在认识上不重视,食品卫生安全的法制意识淡漠,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排不上议事日程,少有做到开学有安排,期末有检查,致使许多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不能得到有效执行。不少高校是将食堂承包出去,对承包后的食堂管理少为过问,而食堂管理人员本身对相应的食品卫生安全法则不熟悉,缺乏基本的食品卫生知识,管理水平不够高,难以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2开展大学生食品卫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2.1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教育对人们的膳食选择及食品卫生安全意识有极大的帮助作用。通过高校开展食品卫生安全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对食品购买过程中,学生对食品性状、加工过程等了解越多,越能够对食品的卫生安全性加以识别,对食品高新信息与技术认识越多,越能够有意识的选择购买适合自己的产品。对食品卫生安全标志和食品安全相关法规了解越多,越能够购买到质量合格的放心产品。

2.2影响高校管理效用的程度

近年来,处理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有力手段也是高校的有效管理。但是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高校食堂的原料采购到加工制作直至消费,监管的链条涉及的面也较广,因此搞好高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不仅是高校管理层的工作,同时还需要广大高校师生的共同参与。通过对学生食品卫生安全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及时向高校有关部门反映高校食堂出现的问题及身边发生的食品卫生安全事件,弥补高校管理过程中的遗漏和疏忽的角落,加大高校管理的效用。

3实施大学生食品卫生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3.1利用网络平台、校园宣传平台等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2011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在6月13日正式开启。高校可以以食品安全宣传周为契机,以当下社会食品卫生安全热点问题为主题,利用校园网络平台、现代信息手段以及校园文化宣传栏等公共宣传方式普及食品卫生安全相关知识,如让学生了解应该如何选择优质食品,对优质食品的鉴别,如何科学合理安排自身饮食,发生了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应该如何处理,如何维护自身权益等等。通过积极加大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宣传,使得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并有助于树立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提高食品卫生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3.2将食品卫生安全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渠道,高校应该在食品卫生安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进一步实践。将食品卫生安全专题纳入到必修课,如形势与政策教学计划中去。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教学中了解、认知目前我国食品卫生安全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掌握食品卫生安全的相关法则法规。同时,支持鼓励相关专业教师开设与食品卫生安全相关的公共选修课,比如食品安全与饮食健康、大学生食品安全、饮食文化与健康等等,通过学生自主选课让对食品卫生安全有兴趣的学生能够系统深入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饮食观念,科学合理的安排自身饮食,调整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并且指导其进行更科学营养的饮食消费。

3.3通过第二课堂开展食品卫生安全科普教育

开展食品卫生安全教育的形式应该灵活而多样。可以充分利用发挥学校第二课堂的作用,策划开展形式多样与食品卫生安全相关的活动。比如学术讲座,邀请食品安全方面的专业人士为学生做深入浅出的讲解,增强学生的食品卫生安全常识,对其自身的饮食安全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开展相关的知识竞赛,通过竞赛营造一个关注食品安全,从我做起的校园文化氛围。指导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食品卫生安全的宣传工作中去,通过开展宣传工作,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让学生主动去扮演教育主体的角色,加深对食品卫生安全的理解,同时也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冉然工作单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第四篇

一、高校安全教育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重“安全管理”,轻“安全教育”。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我国高校对在校学生实行集中住宿统一管理的模式,因此学校对在校生的安全负有很大的责任,任何一件涉及安全稳定的事件都会引起学校、家庭、媒体、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对安全问题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对于学校的“安全问题”也极为重视。但高校通常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管理、约束学生的行为上,很少把精力和资源放在提高学生安全能力上,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中缺乏一个以“防、控”为主、管理与教育并重、学校和社会各相关部门联动的长效安全教育管理机制。

2.安全教育内容陈旧,模式单一。高校的安全教育内容是多方面的。从宏观层面看安全教育应当关注国家安全、环境安全、资源安全等;从微观层面看,主要有心理安全、社交安全、生命安全、网络安全、就业安全等。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的内容,在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应该体现时代特点和现实需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于法律法规、公共、人身财产安全等领域,而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如网络安全、人身安全、社会交往安全、知识产权等教育内容缺少或不足,就急需补充。受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影响,安全教育以说教和知识灌输的方式为主,缺少互动和学生参与,教学模式缺少创新,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很难取得积极的效果。

3.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缺乏,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大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大多数个性和自我意识较强,风险、危机和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贫乏,对社会环境、治安状况缺乏了解,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他们一直在家长的监护和学校的保护下成长,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遇到挫折不知所措,应付突发危机性事件的心理准备不足。另外,社会对于学历、职业技能的高要求,就业竞争的压力蔓延校园,考研热、考证热、外语热、出国热等等都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课业压力,给学生在精神上、心理上加重了负担,容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4.高校管理日益社会化,给学校带来诸多不安全因素。有人认为“社会的稳定要看高校”,这句话指出了高校具有的特殊地位及其对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特殊需求。而目前校园周边环境和治安状况往往不太理想,治安事件频发,严重危害学生的安全。学校内部也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一是高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对外交流增多,流动人口剧增,各种社会思潮通过各种形式渗透到校园,泥沙俱下,良莠不齐,而教育、管理工作一时难以跟上,增加了安全稳定的隐患。二是由于学生规模激增,学生宿舍数量、条件、设施与学生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相当数量的学生更愿意自行租房住在校外,学生各方面安全都得不到有力的保障。三是学生之间存在培养方式、管理办法、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容易感受到一些社会的不公平,各种矛盾、问题交织在一起,引起学生情绪偏激和从众盲动心理,极易诱发安全事故和不稳定事件。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

1.统筹规划,贴近实际,构建安全教育保障体系。一是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学校要组建由法律教师、德育教师、心理咨询教师、专职辅导员和安全保卫干部组成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教研室,统一负责全校学生的安全教育,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授课,考评教育效果等;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师资培训,强化实践锻炼,提升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安全教育的水平和实效性。二是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通过法律知识、心理健康、消防交通安全等内容的课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普及安全知识,增强防范技能。因此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安全知识课堂教学体系,并将其按比例算入学分,纳入最后的考核指标中;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特别是对不同院系、专业的安全知识和实际应急技能的内容要有区别,如对进入到危化、防火防爆有要求的实验室的学生,除设置安全基础知识课程外,要考虑安全教育的实用性,有针对性的细化危险品管理、应急、逃生等内容。三是在教学中坚持安全防范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安全技能训练、应急演练、急救训练等形式,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育效果。现场的实践教学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安全知识,并从中掌握危险防范、危险感知、危险处置的技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使学生从实际课堂中获得更多的安全技术知识,更高效地将安全知识转化为实际安全操作技能。

2.齐抓共管,重在预防,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一支专业高效的校园安全管理队伍。高校校园安全管理队伍主要由学校保卫人员、宿舍管理员、学生辅导员等组成,除辅导员外他们主要来源于退役警察、军官和学校其他部门的闲置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没有经过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几乎都没有取得从业资格,难以胜任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因此要引进专业性人才从事安全保卫和管理工作,同时对包括辅导员在内的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管理的系统培训,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建立安全管理的责任制。高校各层级的安全管理人员和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并将责任落实到每位教职工乃至每位学生。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要求,建立、完善、落实各种具体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如《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制度》、《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度》等,层层签订、贯彻落实安全责任书,把师生员工履行安全教育管理责任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评优的内容,作为责任追究的依据。三是建立安全管理的预警机制。安全管理工作不应是事后补救,更重要的是事前评估,技术手段与管理手段相结合,防范于未然。加强和维护高校安全,需要建立校园内外的安全预警机制,即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一套检测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安全状况的系统,通过对关键数据和信息的及时采集和分析,掌握高校安全和周边安全状况,评估校园内外安全级别和潜在威胁,定期不定期根据学校安全状况的相关指标向有关部门或全体师生安全信息或安全警报。目前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普遍不高,一些安全事故、安全预警信息的统计和分析一般来说都是保密的,难以实现师生员工对安全信息的知情权,也难以发挥师生的力量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有效的防范。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建立校园安全稳定状况评估和安全信息通知系统,确保事故发生前有预警,事故发生中即时公布信息并提供合理化安全指导建议,如对防火、防盗、自然灾害、人身伤害等突发事件的处理建议,同时在应对突发事件后还要采取相应的善后处理,如恢复重建相关设施,对相关人群进行心理干预,做好事后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安全管理工作做出及时修正等。

3.加强宣传,创新载体,营造安全文化浓厚氛围。环境氛围和文化熏陶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影响力是深入持久的。学校的安全工作要充分关注环境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注重校园安全环境的营造和安全文化的建设,将安全意识内化为学生的思维方式之中,渗透于无形,润物于无声。一是结合第二课堂开展安全教育主题活动。举办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轻松自由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安全知识大赛”、“校园安全海报大赛”、“逃生技能大比拼”等。通过这些活动切实加强学生安全、纪律和健康教育,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二是利用网络、报纸、手册、标识等载体进行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建立安全管理服务中心网站,根据需求对象的不同分门别类提供丰富完备的安全知识和安全管理的信息,从风暴地震到火灾抢劫,从恐怖主义到疾病预防,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种种可能,让学生知道如何辨险、避险,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印制大量图文并茂、言简意赅、方便携带的安全小册子放在学生宿舍、图书馆、教室等场所,便于学生阅读,安全知识容易深入人心。高校安全工作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普及安全知识,畅通信息渠道,扩大教育覆盖面,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时时讲安全、人人重安全”的良好氛围。

作者:袁丽华工作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