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

时间:2022-03-03 09:24:42

大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

摘要:伴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被提到了足够高的地位。但是通过对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大多数课堂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尚且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因此,教师需要紧紧抓住传统文化教育的契机,就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一些不足进行深入地分析,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专业开展差异性的传统文化教学,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职语文;传统文化;道德品质;职业素养;渗透对策

目前,很多学生对于语文这一学科存在着很大的偏见,过分采用狭隘的认知来审视问题,认为语文学科与自身所学专业的关联性不是特别紧密,对于日后的生活以及工作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在这种思维影响下,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比较敷衍,将其作为一门副课,没有将其提到足够的高度。其实不然,语文学科蕴含了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尤其是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上,很多学生不乐于学习语文复杂的理论知识,认为研究这些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导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难以得到深入的发展。青年大学生作为我国的栋梁之材,承担着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应该就现阶段的一些语文教学问题进行总结,并且分析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对传统文化教育手段进行创新,保证语文学科教学的先进性。

一、大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性

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语文教材之中蕴含着了丰富的名人资源、经典作品资源,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在就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我国汉字文化的演变过程,从而掌握更多的汉语语法知识。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文化名人,他们在历史长河之中留下了很多的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当学生对海量的文学作品进行赏析的时候,对汉语文化了解的更加透彻,对于汉语运用更加熟练。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研究历史文化演变过程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朝代的兴起以及覆灭来总结社会发展经验,从而促进社会文化向着更加兴旺的方向发展。最为重要的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树立学生的意识形态,加强学生的精神塑造。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研究

(一)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感兴趣程度不高

从当前的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实际的教学效果与既定的教学目标相差较远。大部分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已经从思想上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践行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感兴趣程度并不强烈。大学语文课程一般是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每节课程的学生数量比较多,没有办法更好的管控每一个课堂的学生,因此,一些学生就会趁机在课堂上玩玩手机或者搞一些小动作。

(二)大学语文课程互动程度比较差

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采取讲授式的方法比较多。教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给学生们传授着知识,但是学生们在下面做什么的都有。即使听不懂课程内容也不会主动向教师进行提问。当教师对学生们进行提问,试图增加课堂互动程度的时候,很多学生持有一种拒绝的态度,让课堂教学陷入到一种尴尬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不高是一种必然。

(三)教师讲解传统文化的方式缺乏新意

在语文课程之中讲解传统文化的时候,采取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一般就是按照教材或者多媒体课件中的文本内容进行授课,对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媒体教学或者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应用不够熟练。尤其是对于一些教龄大的教授来讲,他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观念更加传统,学习全新的教学观念比较缓慢,难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为学生推荐一些新鲜有趣的方式,这就导致传统文化的渗透程度比较浅,速度也比较慢,这已经是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常态。

(四)教学资源开发程度不够

目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所运用到的教学资源大多是集中教材文本以及参考书上,对于其他类型的教学资源运用比较少。很多人认为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就是去对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利用这些内容来熏陶学生。其实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因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并不能够代表全部的传统文化。如地区的一些名人故居、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因此,教师除了带领学生进行语文理论课程学习以外,还可以在课时不紧张的时候,带领他们进行研学,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寻找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升华教学质量,以此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成效。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对策

(一)了解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践行知情意行统一理念

在国学经典作品《周易》中写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想要治理国家就必须掌握自然运行规律、社会运行秩序,利用文明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只有保证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够更好的治理国家,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传统文化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但是比较常见的有文学、思想、历史等内容。传统历史文化是中国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们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价值以及重要性。然后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以下品质。第一,民族精神。爱国精神是立人之本。正所谓没有国哪有家?只有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才能够保证每一个家庭的平稳安定,因此爱国素养和民族精神是当代青年学生应该具有的最基本品质。第二,仁爱品质。仁爱品质与人的生活、成长密切相关。在社交、生活、学习、工作等等环节都离不开仁爱情怀,仁爱情怀可以帮助青年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感受社会的温情冷暖。第三,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

(二)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调整大学语文教材

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有所不同,他们在毕业之后,大部分的学生不是选择考研,而是直接就业,因此职业素养和他们紧密相关。大学语文教材具有人文教育的特点,这就直接说明语文教育的根本是育人,即语文教育能够显著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先贤在生存历练之中总结出了一系列的智慧结晶,很多便是与现代提到的工匠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必须以职业素养为导向,与语文学科为媒介,利用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优势来对学生进行培育。另外,大学教材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手学习资源,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此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对大学语文教材进行改革,对原有教材之中的一些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和增加。在众多的文化之中,儒家文化被认可的程度最高。教师可以借助儒家思想文化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诚信等优秀的职业素养。1、深挖传统文化素材的内涵,培养学生端庄的仪态风范儒家经典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其中《诗经》更是儒家经典之一。在《诗经》中既有温柔敦厚的儒者风范,也有温婉含蓄的风格。对于很多专业的学生来讲,都应该具有这种端庄的仪态。如学前教育专业、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彬彬有礼的习惯、温文尔雅的行为举止、温柔的语言谈吐,尽情展示儒者风范的人格魅力。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当传统文化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对专业讲授的内容有着更为广泛的认识,在儒家文化积累的过程中,古典诗文的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对于他们温文尔雅的端正仪态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2、借助优秀传统诗文,着重培养学生朗诵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定期开展传统诗文的朗诵活动。以此来考察学生的文化公司以及文化素养。同时这种类型的语文教学活动还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既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也可以为他们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同时,教师在日常的师生互动中,需要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调,强调抑扬顿挫,这样可以使语言更加具有情感性和饱满性。3、借助传统文化名人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道德素养孔子是我国杰出教育家。在教育领域,孔子主张仁爱和因材施教,主张有教无类,对于后世教育产生了较为深渊的影响。甚至在海外的教育领域,还积极推崇孔子教育,开创孔子学院,这就说明孔子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对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最终要走向教师岗位,教师传授给该专业学生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及教学言论,对于学生人文素养以及师德师风建设都有着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搜寻一些孔子经典的教育语录以及教育案例,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法的方式,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孔子所采用的这种教学手段对于学生来讲有何种深渊的影响。以孔子的偶像形象来影响学生,无疑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4、高职语文教学注重学生历史文化的增补传统文化的内容除了书本的经典古诗词以外,还包括名人故居、文化旅游圣地等内容,而这些内容与学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们介绍一些文化遗址,并给学生讲解一些这些文化遗址背后的故事,这对于师范专业学生来讲是具有较为显著的帮助的。在课上教师给学生们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在课下,让学生们对某处文化遗址进行自主探索,整理一篇报告,并且适当开展“讲述历史故事”的活动,从而增加他们的职业素养。

(三)转变教育观念,改进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方法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他们更喜欢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因此他们对于能够实践的内容兴趣较高,但是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这会让他们感到枯燥和乏味。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们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并不感兴趣。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应该从人文教育的理念出发,站在学生的视角上看问题,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

(四)开展传统文化典籍的课外阅读和传统诗文朗诵活动

目前,青年大学生面临的考试比较多,如英语的四六级考试、专升本、考研甚至一些准备出国的学生还需要准备雅思托福等等,他们面临的压力比较大,因此在选择书籍的时候都放在了自己需要的书籍上,相反涉及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书籍一直被冷落。在课外阅读的时候,青年学生也会选择一些小说,而不愿意去“啃”无聊的语文知识。出现这种局面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成立传统文化社团,组织有兴趣的同时一起交流读书心得,撰写读后感,举办校朗读比赛,进而让学生在优质的社团环境或者学校氛围下,能够逐步提升人文素养。

(五)进一步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应该说大学语文课的妙趣横生与索然乏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的文化魅力,因此要不断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特别是传统文化素养。正所谓“正人先正己”。大学语文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与自觉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识,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需求。

四、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与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我国来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过就目前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情况来看,其效果不良好的。尤其是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虽然二者的联系比较紧密,但是在应用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二者结合的深度不够、传统文化资源的丰富度不够,教学模式不够新颖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以及文化底蕴成长来讲是没有帮助的。因此,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优化大学语文教学对策,以此来保证传统文化与大学传统文化能够深度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真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论大学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5).

[2]朱淑娟.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

[3]许小婷.《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J].大众文艺,2021(4).

[4]朱珠.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J].中国文艺家,2020(9).

[5]赵晓梅.思接千载润物细无声——论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3).

[6]杨倩.论高职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学改革与校园文化的关系——以遵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作家天地,2020(5).

作者:于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