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声乐教学体会

时间:2022-01-14 09:33:21

浅谈民族声乐教学体会

〔摘要〕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脱胎于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长期扎根于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与生活,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体验和表达方式。本文从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关系的建立以及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三个方面对民族声乐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对当今民族声乐教学手段的丰富与发展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民族唱法;教学手段;沟通;多样化

一、善用教学语言提高教学效果

1.避免过多使用专业术语,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歌唱状态当今艺术院校中的民族声乐教师大都受过正规的声乐训练,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因此,在教学中往往都喜欢运用前辈们总结精炼的专业术语。专业术语的运用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在校学生大部分是刚刚起步的初学者,对于他们来说声乐是抽象的,这时候如果直接告诉他们“位置”“深呼吸”“打开喉咙”等,他们往往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反倒会按着自己的思维给自己设置一重重的所谓“方法”。例如在讲解歌唱的呼吸时,很多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快地体会到深呼吸的感觉,常常会说把气吸到丹田。而一部分学生往往会对此产生歧义,认为把小肚子顶的越开就越好,于是不仅没能把气吸深,反而让肌肉变得僵硬,让声音变得空且散。此时,我们如果先引导学生找到自己肋骨的最后一根,并告诉他那是肺的底部,让他吸气时把最后一根肋骨吸开,歌唱时两肋保持扩张,腹部肌肉往里收,感觉力量在最后一根肋骨处交汇。这样,学生不仅能更直观地找到深呼吸的感觉,也有效防止声音的飘和虚。2.舒适的语气、语境,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民族声乐的学习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并且它比较抽象。而民族声乐的教学既是细活又是慢活,每个学生在理解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上都有一定的个体差异,这就容易出现学生在某个问题上的反复或者停滞不前。这时候学生与老师都是比较着急的,尤其是学生,他们一方面怕学业停滞不前,另一方面又会担心老师会因为他们的问题而放弃他们,因此,课上老师的态度就至关重要了。作为一名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育人为本,在给学生特别是遇到学习瓶颈的学生授课时,要放慢语速,语调要尽量舒缓、柔和,千万不要让学生感觉到你内心的急躁,适度的语气和语调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会使他们的思路更加清晰,让他们更安心地根据你的指令做出调整。长此以往,不仅让学生对民族声乐学习的过程更加的感兴趣,也大大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心。3.使用比喻、夸张的教学语言,在谈笑间提高学习效率一般来说,不同特点的语言对学生思维方面的影响是不同的,生动形象的语言会影响学生的形象思维。声乐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从歌唱器官到发声方法都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只能通过教师语言上的引导和示范来完成。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获得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教师们常常会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教学语言来启发学生。例如讲解歌唱位置时,学生们常常会认为位置是脑门上的某个点,于是就会出现顶着唱的现象。然而,对此学生是不自知的,他们只会觉得唱不上去,殊不知位置是气息和声带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抽象存在的。这时,教师如果能先夸张地示范学生的错误唱法,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再将高位置比喻成跳高的杆子,告诉学生让气息通过小腹的压力像运动员一样跳过杆子就好,杆子以上是有空间的,让学生形成“跨过去”的思维模式,往往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还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构建以沟通为主的教学关系

1.课上以知识的传递为主,突出实践能力的沟通在声乐课堂上,学生与老师是合作的关系,教师通过课上学生的演唱和叙述发现问题,身体力行的进行讲解示范,引导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地调整,同时学生反馈自己的实践感受,让教师的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语言上的沟通还是肢体上的接触,都让声乐知识的传播变得更加直接而立体,也让学生感受到与老师合力解决声乐难题的成就感。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有效地传递了知识,达到教学目的,也拉近师生间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2.课下以分享、交流学习感受为主,重视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声乐技巧的获得主要来源于课堂。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导致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往往不够牢固,因此,课下教师与学生的分享与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通信设备的日新月异,手机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微信或网络教学平台等跟学生建立群组,分享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民族声乐的影音资料,并就此与学生进行讨论,最大限度地扩充学生关于民族声乐知识的广度。还可以跟学生交流最近学习的感受,对学生的疑惑给予直接的解答,使课堂教学在课外得到延续。民族声乐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注力,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唱中。但学生由于生活阅历较少,常常会被个人情绪所左右。这时教师除了在课上尽量地带动学生的情绪外,在课下更要多询问学生的生活与练习情况,要及时地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扰进行疏导和帮助,从心理上关心学生,使他们能更好地集中精力进行学习。

三、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1.抓住重点,层层递进。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歌唱问题常常不是单独存在的,这时候我们切不可心急,要学会抓住重点,逐步地解决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喉音比较重,这时我们如果不停地强调学生放下喉头,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时间长了还容易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心。相反的,如果我们转移注意力,将训练的重点放在气息上,加强气息的支撑力,让学生逐步地将喉咙的力量转移到气息上,久而久之,学生就建立了新的歌唱平衡,喉咙的力量也会渐渐变小直至消失。2.引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民族声乐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主观性。首先,歌唱器官的配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次,共鸣腔体的使用更是因人而异的,因为每个人的身体构造是略有不同的,这也给我们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何让学生做到“感同身受”,让他们在自己的身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也是每个民族声乐教师一直以来苦苦追寻和探索的方向。实践证明,想象力确实是最好的教学辅助手段。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一种能力。在民族声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帮助学生快速找到歌唱状态,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有的学生找不到胸腔共鸣,可让他想象吸气后的肺部像气球一样涨起来,而小腹和喉头同时上下挤压这个气球,在唱完一句之前气球始终要充满气。大部分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很快就可以找到胸腔共鸣,省去了不少教学时间。3.耐心地重复与巩固。歌唱状态的建立与巩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学生悟性的高低,声乐学习的过程都必然是反复、漫长的。正确的声音有时候是转瞬即逝的,学生很难凭记忆一下子捕捉到,因此,这个过程就需要教师有耐心地、重复地帮助学生寻找和巩固正确的声音,直到学生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4.鼓励式教学。自信是任何一个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然而由于民族声乐学习过程的反复性,使得很多学生在没有学成的时候就被消磨得失去自信,甚至开始排斥学习民族声乐。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鼓励与肯定是至关重要的。当学生在歌唱上有所进步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会使学生更有学习热情;当学生出现问题的反复时,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才不至于气馁,才能激励学生进步。

近代以来以金铁霖、邹文琴、马秋华等为代表的民族声乐教育家们都不断地致力于民族声乐教学手段的探索与改革,他们用事实证明了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成功,培养出一大批如宋祖英、等优秀的民族声乐歌唱家。要向他们取经,不断地充实自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才能获得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潘苏南.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探究[J].艺术评鉴,2018(11):51-52+82.

[2]唐国钧.浅谈民族唱法的声音训练和演唱风格[J].当代音乐,2016(15):39-40.

[3]温淑萍.高师声乐教学方式改革与创新研究——以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融合为核心[J].大众文艺,2018(14):179.

作者:林鸿鹭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