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的作曲技术研究

时间:2022-09-21 03:42:17

民族音乐的作曲技术研究

【摘要】民族音乐是中华曲库的财富与瑰宝,是在整个世界史上闪耀独特华彩的音乐类别,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音乐作品不仅包含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而且有效彰显着中国大众的精神状态与整体面貌,同时也能够在这些作品当中品味民族精神。在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民族音乐的受关注度大幅度提高,获得了越来越多音乐爱好者的喜爱与追逐,同时对民族音乐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创作出高质量的民族音乐作品,首先需要在作曲技术上进行把握,通过多样化作曲技术的运用和理论方法的结合,保证作曲技法的科学化,最终创作出高水平的民族音乐作品,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民族音乐;作曲;技术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组成要素,具有内容丰富和文化内涵深远的独特表现,同时,在长时间的发展历程中建立了独特的音乐系统,即使是在世界音乐领域也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民族音乐来自于人类社会实践,同时,从不同的层面体现出中华民族多彩的社会生活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发展民族音乐能够有效社会历史内涵,对人们进行思想与情感的启发,促进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对民族音乐进行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对民族音乐作曲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开展民族音乐创作不可忽视的环节,能够为民族音乐的创作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推动民族音乐的繁荣进步。本文将着重就民族音乐的作曲技术进行分析,以便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一、民族音乐概述

民族音乐是基于本民族特征形成的独特的音乐模式,为现代音乐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经历漫长历史洗礼创造的,具备民族特色,能够彰显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音乐形式。民族音乐大部分来自于民间,体现出来的是人民的社会生活内容。民族音乐是特色突出和魅力独特的音乐艺术,深受中外艺术领域的关注,即使是在流行音乐盛行的大环境下,对于民族音乐的考察分析与深层研究一直没有间断。民族音乐是一个复杂而又综合的系统,其中涵盖了民族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歌舞音乐、民间器乐等多样内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与不同地区形成了大量拥有自身独特风格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起源并非是一种偶然,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从古代开始异域国家传入中原的音乐;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音乐文化所进行的延伸与发展;除黄河流域音乐文化外的其他民族音乐。从基础格局角度进行分析,民族音乐有广义与狭义的划分,广义层面上的格局指民族音乐具体表达层面能够反映出人们的生活与心理,而且把音乐形式进行多样化组合,最终呈现出来的艺术形式。狭义层面上的格局主要指民族音乐的构成元素,简言之,就是音乐体现出来的节奏与旋律也是民族音乐表达形式的体现。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具体在文字和语法上体现。民族音乐的文字涵盖音乐中的旋律与音韵,而文字也是开展民族音乐创造的基础素材。民族音乐的语法则指的是对基础素材间的规律进行整合,由素材结合所生成的包含新情愫的旋律。

二、音乐作曲技术分析

要促进音乐艺术的繁荣发展,促进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进步,就需要把音乐创作作为一个重要途径,换句话说,音乐创作是助推民族音乐持续发展和传承进步的主要动力。作曲技术是开展音乐创作的基础支撑条件,可以给音乐创作活动的开展指引方向和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支持。遵照作曲技术创作出来的民族音乐作品会在感染力和表现力方面显现出独特优势,当然,也更有助于推动民族音乐的健康和长久发展。只有把握了音乐作曲技术,并对其进行灵活巧妙的应用,才能够使音乐创作活动顺利推进。就音乐作曲技术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第一,和声。和声是一种表达音乐的基本手法。在音乐作曲环节,发挥基础和关键作用的技术技巧就是和声处理。因为和声不仅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基础,而且是其他作曲方式的基础。在音乐作曲环节,和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只有在维持和声统一的条件之下,才能够保证各声部的协调统一,建立统一整体,形成良好的组合声部;在音乐构建环节,需要运用和声收束式与调节性布局方法;通过音乐和声的运用,有助于对音乐内容进行有效表现,再加上织体、色彩等的有效配合,可以辅助音乐的情感表达,使音乐作品不会因为情感缺乏而单调。第二,复调。复调在音乐当中主要由同时对两段或两段以上彼此有关又不同的声部组成。在作曲环节运用复调,不单单要对不同旋律展开对比复调,还要对统一旋律的时间间隔前后模仿复调。在现代音乐作曲环节,往往会利用复调手法丰富音乐内容,增加音乐声部的气势,打造前后呼应的良好听觉效果。比如在卡农、经文歌等音乐类型中常常会运用复调手法。第三,曲式。在对曲式进行分析时,通常有两种类型,分别是织体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时间上的延续性是音乐艺术最为突出的特征。要保证音乐的顺利进行,就需要遵照创作结构与章法,而章法的体现就是在音乐中运用曲式的结果。传统音乐通常会把曲式分成小型与大型曲式两种类别,之后又有着细致划分。第四,配器。配器是音乐作曲技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配器进行合理应用主要是为声部或主干声部分配乐器。通常是在确定了音乐声部以及曲子基础结构之后运用配器,当然,配器应用也存在于音乐创作初期,所以,可以把配器当作音乐作曲再创造过程。

三、民族音乐的作曲技术

(一)民族音乐中的和声技术运用。就民族音乐的创作活动而言,和声技术在整个创作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技术方法的恰当运用能够为音乐增加深刻的思想与情感。民族音乐大部分是五声音阶,在具体演奏中往往用三度和非三度和弦的交替应用方式表达音乐作品的内涵与情感。和声可以说是民族音乐创作当中最为基本的表现手法,只有把多个声部进行合理整理,才能够在优化组织音乐声部的过程中建立具备突出特色和独特魅力的民族音乐作品。对和声作曲技术进行合理使用,可以使民族音乐作品的创作水准得到大幅度提升,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和声技术的合理组合应用可以保证音乐主体完整性的形成,使音乐作品的主题得到凸显;和声技术的恰当使用能够优化民族音乐作品框架,保证框架内部各个要素的优化布局,让音乐声部井然有序,从整体上优化音乐效果;和声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彰显民族音乐的内容,辅助情感的融合与表达。(二)民族音乐中的复调技术运用。复调作曲技术在民族音乐创作中同样应用普遍,该技术的鲜明特点在于各个声部独立存在的同时又可以形成一个彼此协调而又统一的整体,形成良好的合声状态。在对该作曲技术进行实际运用时,使用较多的方法就是对位法。在民族音乐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复调往往是用模仿、对比等方法进行展现的。这里所提到的模仿形式涉及到变化、严格模仿等不同的类别,对比涉及到节奏旋律调性的内容对比。在民族音乐创作中,必须凸显民族音乐特色,尤其是要展现出多元化和灵活化的特征。为保证特征的有效体现,作曲人员要对复调的多样化表现形式进行综合使用,突破单一表现的弊端。民族音乐来源于广泛的人类社会实践,需要彰显民族面貌,渗透和展现民族精神。所以,在创作环节,作曲人员要善于借助模仿形式,模仿民间真实的劳动生活,彰显民间朴实无华、自然真挚的情感。另外,在复调技术的应用中,还需要妥善处理各个声部,增强作品的旋律感和内容的丰富性,使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更有声势,更具感染力。(三)民族音乐中的曲式技术运用。曲式作曲技术同样在民族音乐创作环节应用非常普遍,结合曲式结构的差异,通常会划分成空间与时间结构两种类别。具体的技术选择需要根据创作需求灵活选用。作曲人员在创作环节要注意结合创作结构和章法,增加创作的合理性,从整体角度出发保证创作质量。由于民族音乐具有鲜明的多元化特征,所以,在趋势结构的运用上要彰显多元化特色,同时,还必须提高技术运用的针对性。在大型民族音乐作品的创作中,可以引入变奏和奏鸣曲,目的是为听众展现跌宕起伏、气势宏大的音乐作品,避免音乐过于乏味单调。在小型民族音乐作品的创作中则可以运用一部、二部及复二部曲式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作曲人员要在作曲技术的应用中坚持对比、重复、变奏这几项核心原则,保证这几个原则的彼此渗透,提高音乐曲式安排的和谐度,确保民族音乐作品的呈现是和谐统一的,而不是突兀、尖锐的。(四)民族音乐中的配器技术运用。为保证民族音乐的舞台表现力,呈现出更为优质的表演效果,必须要对队伍演奏形式进行恰当安排,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配器。在现代作曲技术体系中,配器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配器技术的运用成为考验作曲人员专业度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作曲人员要认识配器技术在民族音乐创作当中的重要价值,并对配器技术进行合理应用,让民族音乐显现出应有的活力和魅力。民族音乐创作的配器环节是整个创作活动中难度非常大的一部分,因为要保证各个音乐声部都能够搭配上合理的民族乐器,同时还需要保证整体结构的完整性以及协调性,这就需要作曲人员对民族乐器类别和频率进行恰当选择,保证最终的表演效果。

四、结语

在助推民族音乐发展的历程中,作曲人员需要掌握科学先进的作曲技术,也需要将一系列的作曲技术手段应用到民族音乐作品的创作环节,提升创作水准,打造出更多既能彰显民族优秀文化,又能够承载深刻社会生活内涵的优秀作品。作曲技术包括的内容丰富,同时要与时俱进,与时展齐头并进,以便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为民族音乐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所以,作曲人员要综合运用多样化的作曲技术,赋予音乐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民族社会实际,彰显民族意志,拓展民族音乐艺术的创新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邱鑫.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有机融合[J].音乐时空,2018(10):58-59.

[2]许贝.民族音乐元素和现代作曲技法在《在青翠的山谷里》的融合与体现[J].艺术评鉴,2018(6):8-10.

[3]庄曜.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作曲技术理论研究方法概述[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3):65-68.

[4]杨浩.民族音乐中的作曲技术探讨[J].神州(中旬刊),2018(1):175.

作者:王瑗瑗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