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8 11:57: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族复兴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族复兴

“民族复兴”,复兴什么?

“振兴中华”是以前常听到的非常振奋人心的一句口号。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句口号很少听到了,变成了另一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句新口号初听不觉得有什么,但静下心来想想,感到它其实是很成问题的,非常不妥。

其一、所谓复兴,也就是恢复以前的辉煌。而我们中华民族以前有过什么辉煌?是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还是大清的康乾盛世?不错,这几个时期的确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比较强盛,百姓也比较富足的时期,在科学和艺术上的发展和进步也的确比其他时期要好一些。但这几个时期更是皇权张扬、人权备受压制的时期,是人民的思想自由被严密控制、被日益剥夺的时期,是整个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的活力被窒息和扼杀的时期。特别是所谓的康乾盛世,更是一个人民不敢多说一句、多写一字,文网密布,稍有不慎即会因言获罪惨罹文祸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如果要说辉煌,它也只是专制制度的辉煌、皇权的辉煌,这样的时代,确实是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者们的天堂,值得他们憧憬和向往,但对老百姓而言,这样的时代只是鲁迅所说的“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虽然略可温饱,但奴隶的地位和命运并没有丝毫的改变,这样的时代有什么值得去留恋?。

现在提出民族复兴,令人怀疑这一口号的提出者在内心深处,有复辟专制制度、重回封建时代的潜意识。这样的口号与民主已成世界潮流的当今之世是绝不相宜的。

其二、所谓“复兴”的口号,意味着不是把眼光放在今后、放在未来,而是把眼光放在过去、放在从前,是一种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表现的是一种“先前阔”的阿Q心态。而“振兴中华”的口号表现的则是一种承认落后,又不甘落后,眼光向前的态度。

也许有人会说,西方的文艺复兴不也是把眼光放在过去、放在从前的吗?是的,文艺复兴的确是把眼光放在过去、放在从前的。因为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没有其他先进的社会可做参照,相对于中世纪的停滞和黑暗落后,古希腊和罗马在许多方面反倒要先进和发达得多,学习先进、效法先行是人类很自然的选择,既然同时代没有现成的先进可资效法,那复兴古代的先进和辉煌自然就顺理成章了。

但对我们今天的中国而言,情况与文艺复兴时的欧洲完全不同,放眼世界,先进国家和成功的社会比比皆是,我们不向眼前现成的鲜活的先进学习,反倒念念不忘久远的应该彻底死去的祖宗的那种畸形和病态的辉煌,这岂不是很奇怪吗?中华民族在今天要发展和进步,完全用不着、也决不能向后看,只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真正虚心学习和效法今天世界的先进,才能促进我们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如果眼睛向后,对老祖宗的东西津津乐道,甚至梦想复兴,重回过去,象一首歌里唱的那样“梦回唐朝”,那只能使我们背上包袱,阻碍我们今天前进的步伐。

查看全文

民族复兴之路感想

敬爱的党组织:

对于处于民族复兴之路的每一个中国人,我想说:有幸生长在这个时期是我们的荣幸,但请别忘了我们在享受前人毕生付出得来的成果时还应该担负的责任。请静静想一想:对于社会,对于国家,我们需要担负什么样的责任。现在的我们不是指责前人给我们创造出来不够优越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后人是否会以同样的指责来评价你?你希望你的后人怎样来评价你?现在的我们不是埋怨前人创造的基础不好的时候,谁又给前人创造出了深厚的基础?你又将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基础?

现在的我们总是义愤填膺,常陷入历史的纠缠中。一提起日本人,满腔的仇恨、口诛笔伐,稍有不爽网络上满天飞的都是辱骂日本人、抵制日货等等。但你是否想过:我们喊抵制日货喊了一百多年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原因就只有一个,我们一百年前就要战胜的对手一百年了还没有战胜。一百年来,我们一直追在对手后面辱骂对手却又赶不上对手的步伐。所以,现在的我们是要加速追赶、甚至超过对手而不是将抵制日货一代代传下去的时候。

我们不会忘记,中华民族也曾几经沧桑、几经痛苦,我们的祖国母亲也曾倍受欺凌与污辱。我们忘不了园明园的火光,忘不了扣在每个中国人头上的“东亚病夫”的帽子,忘不了公园门口“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忘不了南京三十万同胞的鲜血染红了长江。大地在呻吟,黄河在哭泣,然而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被压垮。

虎门销烟揭开了中华儿女反侵略的序幕。太平天国的旗帜、的惊雷,义和团战士的大刀、辛亥革命的枪声,无一不向全世界表明:中华民族不可辱,中国人民不可欺。的呐喊,中国的成立,更似惊雷划破夜空。从南昌到井冈山、从延安到西柏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人民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出了一个灿烂的新中国,我们这个东方巨人终于又站起来了!

走过60年的风风雨雨,经过58年的励精图治,我们的祖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查看全文

民族复兴研究论文

“振兴中华”是以前常听到的非常振奋人心的一句口号。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句口号很少听到了,变成了另一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句新口号初听不觉得有什么,但静下心来想想,感到它其实是很成问题的,非常不妥。

其一、所谓复兴,也就是恢复以前的辉煌。而我们中华民族以前有过什么辉煌?是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还是大清的康乾盛世?不错,这几个时期的确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比较强盛,百姓也比较富足的时期,在科学和艺术上的发展和进步也的确比其他时期要好一些。但这几个时期更是皇权张扬、人权备受压制的时期,是人民的思想自由被严密控制、被日益剥夺的时期,是整个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的活力被窒息和扼杀的时期。特别是所谓的康乾盛世,更是一个人民不敢多说一句、多写一字,文网密布,稍有不慎即会因言获罪惨罹文祸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如果要说辉煌,它也只是专制制度的辉煌、皇权的辉煌,这样的时代,确实是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者们的天堂,值得他们憧憬和向往,但对老百姓而言,这样的时代只是鲁迅所说的“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虽然略可温饱,但奴隶的地位和命运并没有丝毫的改变,这样的时代有什么值得去留恋?。

现在提出民族复兴,令人怀疑这一口号的提出者在内心深处,有复辟专制制度、重回封建时代的潜意识。这样的口号与民主已成世界潮流的当今之世是绝不相宜的。

其二、所谓“复兴”的口号,意味着不是把眼光放在今后、放在未来,而是把眼光放在过去、放在从前,是一种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表现的是一种“先前阔”的阿Q心态。而“振兴中华”的口号表现的则是一种承认落后,又不甘落后,眼光向前的态度。

也许有人会说,西方的文艺复兴不也是把眼光放在过去、放在从前的吗?是的,文艺复兴的确是把眼光放在过去、放在从前的。因为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没有其他先进的社会可做参照,相对于中世纪的停滞和黑暗落后,古希腊和罗马在许多方面反倒要先进和发达得多,学习先进、效法先行是人类很自然的选择,既然同时代没有现成的先进可资效法,那复兴古代的先进和辉煌自然就顺理成章了。

但对我们今天的中国而言,情况与文艺复兴时的欧洲完全不同,放眼世界,先进国家和成功的社会比比皆是,我们不向眼前现成的鲜活的先进学习,反倒念念不忘久远的应该彻底死去的祖宗的那种畸形和病态的辉煌,这岂不是很奇怪吗?中华民族在今天要发展和进步,完全用不着、也决不能向后看,只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真正虚心学习和效法今天世界的先进,才能促进我们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如果眼睛向后,对老祖宗的东西津津乐道,甚至梦想复兴,重回过去,象一首歌里唱的那样“梦回唐朝”,那只能使我们背上包袱,阻碍我们今天前进的步伐。

查看全文

中华民族复兴心得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不但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在抗日战争中孕育和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撑。回顾抗日战争的悲壮历史,研究总结伟大的抗战精神,对于新形势下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壮烈的民族解放战争。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光辉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全国各族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气壮山河的英勇搏斗。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中华民族涌现出无数抗日英雄,孕育并产生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救亡图存、民族解放为主题,以自强、团结、牺牲、坚韧为基本内涵的伟大抗战精神。这种伟大的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中华儿女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我们认为,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万众一心、共赴国难。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奋起抵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九一八”事变之后,特别是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面对深重的民族危难,抵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中流砥柱,各党各派捐弃前嫌,一致对外;社会各界万众一心,同仇敌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是“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叫儿打东洋”的悲壮场面;五洲四海,异国他乡,到处有华侨华人“御外侮、挽危亡,愿为后盾”的积极行动。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精神。

第二,不畏强暴、敢于牺牲。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与帝国主义强国之间进行的一场决死的战争。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等,割地赔款,受尽欺凌,积贫积弱;而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一跃成为帝国主义强国,在军事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等方面占有明显优势。面对强大而残暴的侵略者,全国人民排除一切悲观主义和妥协投降论的干扰,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与敌人展开殊死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积极开辟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与日军英勇作战,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无数中华儿女,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毁家纾难,舍生忘死,前仆后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

第三,百折不挠、坚韧不拔。抗日战争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从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算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时十四年;从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算起,中国人民全国性抗战历时八年。这期间,抗日战争经历了由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过程;经历了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最后到战略反攻的过程;经历了从单独抗战到与世界反法西斯盟国携手抗战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为争取抗战胜利指明了方向。全国人民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上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不懈斗争。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查看全文

民族复兴含义研究论文

“振兴中华”是以前常听到的非常振奋人心的一句口号。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句口号很少听到了,变成了另一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句新口号初听不觉得有什么,但静下心来想想,感到它其实是很成问题的,非常不妥。

其一、所谓复兴,也就是恢复以前的辉煌。而我们中华民族以前有过什么辉煌?是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还是大清的康乾盛世?不错,这几个时期的确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比较强盛,百姓也比较富足的时期,在科学和艺术上的发展和进步也的确比其他时期要好一些。但这几个时期更是皇权张扬、人权备受压制的时期,是人民的思想自由被严密控制、被日益剥夺的时期,是整个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的活力被窒息和扼杀的时期。特别是所谓的康乾盛世,更是一个人民不敢多说一句、多写一字,文网密布,稍有不慎即会因言获罪惨罹文祸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如果要说辉煌,它也只是专制制度的辉煌、皇权的辉煌,这样的时代,确实是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者们的天堂,值得他们憧憬和向往,但对老百姓而言,这样的时代只是鲁迅所说的“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虽然略可温饱,但奴隶的地位和命运并没有丝毫的改变,这样的时代有什么值得去留恋?。

现在提出民族复兴,令人怀疑这一口号的提出者在内心深处,有复辟专制制度、重回封建时代的潜意识。这样的口号与民主已成世界潮流的当今之世是绝不相宜的。

其二、所谓“复兴”的口号,意味着不是把眼光放在今后、放在未来,而是把眼光放在过去、放在从前,是一种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表现的是一种“先前阔”的阿Q心态。而“振兴中华”的口号表现的则是一种承认落后,又不甘落后,眼光向前的态度。

也许有人会说,西方的文艺复兴不也是把眼光放在过去、放在从前的吗?是的,文艺复兴的确是把眼光放在过去、放在从前的。因为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没有其他先进的社会可做参照,相对于中世纪的停滞和黑暗落后,古希腊和罗马在许多方面反倒要先进和发达得多,学习先进、效法先行是人类很自然的选择,既然同时代没有现成的先进可资效法,那复兴古代的先进和辉煌自然就顺理成章了。

但对我们今天的中国而言,情况与文艺复兴时的欧洲完全不同,放眼世界,先进国家和成功的社会比比皆是,我们不向眼前现成的鲜活的先进学习,反倒念念不忘久远的应该彻底死去的祖宗的那种畸形和病态的辉煌,这岂不是很奇怪吗?中华民族在今天要发展和进步,完全用不着、也决不能向后看,只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真正虚心学习和效法今天世界的先进,才能促进我们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如果眼睛向后,对老祖宗的东西津津乐道,甚至梦想复兴,重回过去,象一首歌里唱的那样“梦回唐朝”,那只能使我们背上包袱,阻碍我们今天前进的步伐。

查看全文

民族复兴研究论文

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党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转变思想,使我们的思维方式体现时代精神,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趋势的要求,具有和合性、开放性、创新性。

一、适应时代主题的大转换,由极性思维向和合思维转变

人们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同民族、国家以至人类历史发展之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任何一种思维方式的形成与转变,既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又受时代精神的制约。反过来,顺应时代潮流而形成的新的思维方式,会促使人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并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上个世纪上半叶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空前的大劫难,战后世界人民期盼和平。但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冷战不断。与此相适应的极性思维方式在上个世纪从初期一直持续到70年代中期都占据着优势地位。所谓极性思维,是指用两极分裂的观点认识矛盾,并用对抗的方法解决矛盾双方冲突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当着革命形势完全成熟,为了人民的利益与社会的进步,用对抗的方法、暴力的手段解决矛盾冲突,争取革命胜利,是正确的。俄国十月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都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得到人民群众拥护的。但是,历史条件发生巨大变化、时代主题转换之后,沿着思维的惯性继续坚持这种极性思维方式就不对了,就会阻碍历史前进的步伐。在世界当代史上,美苏争霸世界,导致国际矛盾斗争越来越尖锐化,由此产生了冷战思维方式。冷战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国际间的极性思维方式。它不符合世界人民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的时代潮流。它对人类历史前进的步伐是起阻碍作用的,这就必须以新的思维方式代替这种不合时宜的思维方式。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和合思维方式,恰恰就是当今世界应该占据优势地位的思维方式。

所谓和合思维,就是用对立面双方有机统一的观点认识矛盾,并用和谐共存与相互交合而尽量避免冲突的方法解决矛盾的思维方式。新中国建立之后,由于世界大背景的影响,加之我们党在战争时期形成的思维方式的滞后作用,我国有近20年时间没有跟上世界历史前进的步伐。直到邓小平对国际形势变化作出敏锐的正确的反应,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之后,我们党的思维方式才由极性思维转变为合思维。这一转变,不但使我们党和国家摆脱了持续20年的愈演愈烈的“左”的束缚,而且使国家步入现代化的最新快速轨道,走向繁荣富强。

和合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强调,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就要实事求是。在高科技兴起与蓬勃发展,改革(Reform)代替了革命、成为世界性浪潮的条件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思维方式必然要表现出新的形式,这就是和合思维方式。如同“实事求是”一样,“和合”是一个既古老又富于新意的概念。中国传统哲学占主导地位的是一种整体有机的思维方式,强调天人和谐、人际和谐,注重综合。如何综合呢?这就是异质的有机结合,矛盾不断地转化,如同《易经》上说的“生生之谓易”。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合”又成了时代特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就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和合思维方式。

查看全文

长征 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

(一)长征胜利70年了。

1934年10月的赣南,一支濒临绝境的队伍从于都河边出发,迈开双脚,历经艰险,在重兵追堵中一走两万五千里,走到陕北,走向民族救亡前线,走出中国革命新局面。

无论当时还是今天,这个历程都被许多人当作一个“谜”。

是什么让这支队伍一次次从近乎毁灭的打击中转危为安?是什么照耀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将一段千难万险的艰辛路途,化为地球上最绚烂的红飘带?

为着这个谜,70年来探询者不绝。20世纪30年代,无数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奔向黄土高坡,宝塔山下聚集起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1936年,年轻的美国记者斯诺怀揣80多个问号走进陕北,让世界知道了《红星照耀中国》;48年后,他的同行索尔兹伯里重走长征路,再次寻访那个“前所未闻的故事”;21世纪的今天,一批批中国青年沿着红色之旅叩问往昔风雨。

长征是什么?它究竟蕴藏着什么样的伟力与真谛?作为后人,我们又该如何与70年前的那次伟大征程对话?

查看全文

长征 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

(一)长征胜利70年了。

1934年10月的赣南,一支濒临绝境的队伍从于都河边出发,迈开双脚,历经艰险,在重兵追堵中一走两万五千里,走到陕北,走向民族救亡前线,走出中国革命新局面。

无论当时还是今天,这个历程都被许多人当作一个“谜”。

是什么让这支队伍一次次从近乎毁灭的打击中转危为安?是什么照耀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将一段千难万险的艰辛路途,化为地球上最绚烂的红飘带?

为着这个谜,70年来探询者不绝。20世纪30年代,无数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奔向黄土高坡,宝塔山下聚集起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1936年,年轻的美国记者斯诺怀揣80多个问号走进陕北,让世界知道了《红星照耀中国》;48年后,他的同行索尔兹伯里重走长征路,再次寻访那个“前所未闻的故事”;21世纪的今天,一批批中国青年沿着红色之旅叩问往昔风雨。

长征是什么?它究竟蕴藏着什么样的伟力与真谛?作为后人,我们又该如何与70年前的那次伟大征程对话?

查看全文

改革开放民族复兴交流

如果我们将视野投向广袤的历史长河,审视“民族复兴”这一近百年来无数中华儿女为之矢志奋斗的目标,就会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从未如此接近。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先后发生3次伟大革命: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

在历史长河中,30年只是瞬间。但这30年中华大地发生的大变革大发展,对于国家发展道路的探索,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奇迹的造就,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里程碑意义。30年来,建三峡大坝、修青藏铁路、办奥运盛会、中国人行走太空……中华儿女的一个个梦想得以实现;30年来,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中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回首近百年中华民族跌宕曲折的历程,回首改革开放30年激动人心的岁月,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30年来,我们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同我们的远大目标相比,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缺点和不足,在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风险。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改革发展任重道远。

成就属于过去,未来仍需创造。我们一定要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定要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好地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在改革开放的壮阔历程中瞩望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更加清晰: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的事业崇高而神圣,我们的前景光明而美好,我们的责任重大而光荣。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奏出更加雄浑壮美的乐章。

查看全文

小议转变思维方式推进民族复兴

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党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转变思想,使我们的思维方式体现时代精神,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趋势的要求,具有和合性、开放性、创新性。

一、适应时代主题的大转换,由极性思维向和合思维转变

人们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同民族、国家以至人类历史发展之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任何一种思维方式的形成与转变,既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又受时代精神的制约。反过来,顺应时代潮流而形成的新的思维方式,会促使人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并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上个世纪上半叶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空前的大劫难,战后世界人民期盼和平。但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冷战不断。与此相适应的极性思维方式在上个世纪从初期一直持续到70年代中期都占据着优势地位。所谓极性思维,是指用两极分裂的观点认识矛盾,并用对抗的方法解决矛盾双方冲突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当着革命形势完全成熟,为了人民的利益与社会的进步,用对抗的方法、暴力的手段解决矛盾冲突,争取革命胜利,是正确的。俄国十月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都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得到人民群众拥护的。但是,历史条件发生巨大变化、时代主题转换之后,沿着思维的惯性继续坚持这种极性思维方式就不对了,就会阻碍历史前进的步伐。在世界当代史上,美苏争霸世界,导致国际矛盾斗争越来越尖锐化,由此产生了冷战思维方式。冷战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国际间的极性思维方式。它不符合世界人民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的时代潮流。它对人类历史前进的步伐是起阻碍作用的,这就必须以新的思维方式代替这种不合时宜的思维方式。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和合思维方式,恰恰就是当今世界应该占据优势地位的思维方式。

所谓和合思维,就是用对立面双方有机统一的观点认识矛盾,并用和谐共存与相互交合而尽量避免冲突的方法解决矛盾的思维方式。新中国建立之后,由于世界大背景的影响,加之我们党在战争时期形成的思维方式的滞后作用,我国有近20年时间没有跟上世界历史前进的步伐。直到邓小平对国际形势变化作出敏锐的正确的反应,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之后,我们党的思维方式才由极性思维转变为合思维。这一转变,不但使我们党和国家摆脱了持续20年的愈演愈烈的“左”的束缚,而且使国家步入现代化的最新快速轨道,走向繁荣富强。

和合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强调,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就要实事求是。在高科技兴起与蓬勃发展,改革(Reform)代替了革命、成为世界性浪潮的条件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思维方式必然要表现出新的形式,这就是和合思维方式。如同“实事求是”一样,“和合”是一个既古老又富于新意的概念。中国传统哲学占主导地位的是一种整体有机的思维方式,强调天人和谐、人际和谐,注重综合。如何综合呢?这就是异质的有机结合,矛盾不断地转化,如同《易经》上说的“生生之谓易”。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合”又成了时代特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就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和合思维方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