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32:13

民族舞蹈论文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篇1

一、舞蹈常识

(一)舞蹈的起源和发展舞蹈是人类最早起源于劳动的艺术形式,最早的舞蹈是多以模仿狩猎或欢庆丰收为主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用这种丰富的肢体语言开始表达思想感情,继而反映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审美要求。一般研究者认为舞蹈始于旧石器时代。结合中国远古的传说以及世界各国的历史记载,舞蹈的演变经历了例如我国云南沧源岩画中等岩画中体现的上古时代原始舞蹈,随后在奴隶社会的图腾舞蹈,到了封建社会的宫廷舞蹈,例如史书上记载中国宫廷舞蹈发展的两个高峰的汉魏和隋唐时代,唐玄亲和南唐李后主等皇帝还亲自参加编制乐舞。以及从欧洲宫廷舞蹈中发展而来的古典芭蕾,直至20世纪出现的现代舞,

(二)舞蹈的分类

舞蹈按照社会作用的不同可概括为两大类:

1.自娱性舞蹈。自娱性舞蹈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跳的舞蹈。自娱性舞蹈剧具备广泛的群众性,例如,人数、场地、时间均由大家自己选择决定,同时更以群众舞蹈娱乐活动为互相交际为手段而到达交流感情的特殊性。例如,各民族民间在一些公共公开的场合所跳的舞,国际上的“交谊舞”,我国的“集体舞”等。当大家在一起尽情欢跳时,大家注重更多的就是自我娱乐,调节心情,锻炼身体为主,不带有任何性质的表演形式。同时健康快乐的氛围更多带来的积极的社会作用。

2.表演性舞蹈。表演性的舞蹈,是指专门为观众欣赏而表演的节目。这种舞蹈更多是具有了规范性,除了在个别的场合由专业的舞蹈工作者即兴表演之外,大多数一般都在舞蹈编导的精心的编排下,提炼出主题思想、故事情节通过舞蹈的表演形式来塑造人物,通过扮演者的表演来娱悦观众,让观众和舞者在精神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表演性舞蹈具有特殊性:有人为的编导编排而成,演员受到了场地和作品情景的限制不能够脱离节目主题随意发挥;需要运用专业演员的动作技巧和情感表达从而体现舞蹈编导的意图;当代的舞蹈需要利用舞台的各种条件,如灯光、舞美等,来帮助帮助表达作品的内容。

表演性舞蹈细节上又可以分为群舞、单项舞蹈(单、双、三)、组舞、歌舞、舞剧等不同类型的演出形式。

二、舞蹈编导个人素质

好的舞蹈作品的稀缺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很多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其中优秀编创人员的稀缺为主要的症结。培养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需要诸多的条件和因素。客观的教学条件到个人的文化素质形成了密切联系。所以在遵循舞蹈编创的规律法则制约下,切实提高编导的整体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一)舞蹈的文化内涵

最初舞蹈在舞台上拼的是技巧,再拼就是舞蹈的文化内涵。田露教授提出“在舞蹈编导、演的技巧,学养、文化人格等诸因素中,影响创作的终极因素是舞蹈艺术者自身的文化人格。”一个舞蹈的文化内涵完全取决于编导的个人内涵,他创作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二)做文化知识型编导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造就了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舞蹈,例如《雀之灵》《踏歌》《丝路花雨》《云南印象》等众多经典作品。目前社会提倡的是打造知识型社会,也就要求文艺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知识性才能符合当前社会趋势的发展。一个能让人从舞蹈中读出知识读出文化的作品,无疑是一个具有深度的作品,这个舞蹈作品就不会仅仅局限于艺术类的表演,更多得起到了社会的作用,让人们在沿袭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利用好这种广泛而又直接的艺术形式继续创新发展。具体地说一个编导的“知识性”很强,那么她必然是一个舞蹈人才,是一个从简单的艺术表演到知识型和复合型转化成功的艺术家,她会给我们编创出一个汇集美学、文学、音乐、舞美,民族学、建筑、自然科学、心理学、哲学等等各学科的艺术作品。我国舞蹈艺术家们不停的创作,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舞蹈艺术作品,那些都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心中《饥火》、《奔腾》、《黄土黄》、《边城》、《东方红》、《阿诗玛》、《一个扭秧歌的人》、《残春》、《奔月》、《红色娘子军》……当我们慢慢回味这些作品时,我们心存感激和无限的激动,我们在这些作品中看到是一代艺术家用自己的情感和渊博的知识而铸就的一个个丰碑。

伴随着近几年来电视的大力推广,各种各样的舞蹈都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百变的样式、翻新的手法,让我们眼花缭乱,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舞蹈上的“腐化”,舞台上是让人看不透的在歇斯底里表演的演员,舞台下是稀稀拉拉面无表情的观众,这样的场面和舞蹈的编导有直接地关系,这种舞蹈缺乏知识,是一个浮躁的表现,以一种功利的表达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它偏离的艺术的本质。现在的状况更可悲的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泛滥——搞自己的艺术,这些舞蹈编创者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个人知识的缺乏,盲目的抄袭一味的追求技巧上的难度以及绚烂的舞台效果,但是忽略了舞蹈的知识型。

贾作光先生说过“知识是创新的动力,知识是打开智力的钥匙,知识舞蹈是以艺术道德为导向的,知识舞蹈是促进编导想象力创造性的舞蹈,编导演员必须要有文化知识,要有文学修养。没有文化知识,没有文学修养创作出来的节目很难成为精品。”从这些著名的舞蹈艺术表演家的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知识对一个舞蹈编导的重要性,舞蹈工作者应该花大时间下大功夫和精力去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抛开浮躁的功利心情,静下心来仔细研读文化,在自己的创作中体现出文化内涵,最好更多的是和一些“大家”交流,去领悟他们身上所积累了几十年的文化底蕴,这样在学习中就能快速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三)舞蹈编导应当深入到生活中

在20*年的春节晚会上有一个舞蹈作品《进城》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它借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现象的题材,用舞蹈的形式搬到了舞台上,把一个生活中主题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专业舞蹈演员们用质朴而投入的表演把打工者的现实生活和情感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观众们看到的是农民工的艰辛和积极进取乐观的精神,同样也感受到了农民对新生活的向往。通过这样一个舞蹈,大家开始重新思考农民工问题,那么《进城》这个舞蹈就起到了一定的社会作用。一个好的舞蹈作品除了专业的技巧外,重要的就是生活中的元素在节目中体现,这样大家都看得懂,都会拍手叫好。舞蹈本身就来自人民群众在劳动和生活中根据自娱、祈福、达情所需而创作并直接传承的一种艺术形式.

当前舞蹈创作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是对生活的体味和感悟表现不足,舞蹈作品的主题被符号化和模式化,除了恩爱情仇没有什么可以表达得了,导致不少编导在创作过程中过分重视舞蹈技巧而缺乏对生活本质的挖掘。这样的编导编出的作品都会流于平凡,人民大众已经对这种题材已经看腻了。还有不少年轻的舞蹈编导在编创舞蹈是比较注重外化的动作,甚至在根本没有生活的体验下单凭大家熟悉的几个基本动作就敢进行“创作”,这样编出来的舞蹈往往就只能是夸张地强调动作技巧,我们从这个舞蹈的舞台表现上看味道很浓,但是我们深入讨论它的时候发现实际上不伦不类,既不是民族的也不是外国的,东一个动作西一个情节凑拼出来的“杂牌”。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舞蹈形象就更是这样,我们要使在编创出来的舞蹈充分体现出不一样的特色,舞蹈编导们只有通过生活的真正的深入才能做到,刀美兰老师说过“舞蹈不是体操不能只注重动作的组合和肢体技巧的展现”。舞蹈来自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所以在舞蹈的编导中,编导只有在熟知生活中的细节,才能在生活中提炼并升华,在生活向舞蹈形象转化的过程中,有一项技能是编导们要学习的就是“模仿能力”,这种摹仿可以在编出的的作品中得到体现,观众也可以从这种摹仿中揣摸出是什么样的情景,所以这个模仿要不到生活中体验生活是不可能很形象的。我们一些舞蹈界的大师级艺术家经常就去民间采风,许淑瑛老师曾经邀请云南16个民族的50个原住民学习民族文化的传习,当时没有任何的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她就用笔记录下每一个细节,她从这些的老艺人身上学习到的技能充分运用到了《秘境乐舞祭》中。

贾作光老师指出:“舞蹈形象和生活的美是相互作用的。生活的美是基础的,也是最生动最丰富的,因而舞蹈编导必须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观察、分析,然后把自然形态上的人体美给予加工,创造出美的舞蹈形象”通过贾老师的一席话,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应该得到人们正确的理解,可以在舞蹈的表现中揭示生活,美化生活,感悟生活。

(四)舞蹈既要创新又要保持传统文化

我国的舞蹈资源丰富,有一些舞蹈文化经过艺术大师们的挖掘已经得到了保护和发展,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的遗产沉睡在民间中,这样就需要我们去挖掘,成功地挖掘后面临的就是怎么样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这样就要求我们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的创新,这种创新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宝藏更好的发挥它的特色,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总书记曾经对经济科学界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对我们舞蹈创作同样也指明了方向,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原地踏步就是落后。我们要求舞蹈的创新不是要求舞蹈动作的重复组合,而是要求编创者在传统舞蹈语言上去创作更加丰富的艺术语言。还有就是结合我们提出的“知识型”编导,结合各个学科来进行舞蹈的创编。我国著名的舞蹈表演家杨丽萍女士并不是什么科班出身,但是她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经典的剧目《雀之灵》、《两棵树》,以及近几年来她在云南文化中挖掘出的舞蹈《云南印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就是她在原来传统的艺术上进行了创作和改编,让大家去了解云南的文化,她同样成为了云南文化的传播者。这就说明了一个好的舞蹈编导需要有超前的观念,本体的探寻。更需要的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使她们身上所具有“时代精神”在舞蹈中得到升华和体验。

三、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

(一)向知识舞蹈教学发展

一个定位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所以作为当代的舞蹈演员们,更要着眼于未来,抛开功利心,搞艺术不是搞商业,舞蹈是经济建筑中的高层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所以所有从事舞蹈生涯的演员们应该以知识舞蹈为导向,改变观众对舞蹈就是“蹦蹦跳跳”的想法。舞蹈不能沦落到伴舞的地步,更不能容忍把歌舞艺术降低为在歌舞厅里的卖弄风骚。这就要求我们从事舞蹈的工作者们从自身的素质抓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这样既能更加快速理解编导的主旨,更能在舞蹈中恰如其分的表达舞蹈所带来的文化内涵。

(二)学会体验感情

在“交银理财杯”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群众创作表演专场,舞蹈《牵手》打动了很多的观众,这个舞蹈来自生活,我们没有把它放在舞蹈来源于生活着个章节中讲,是因为这个舞蹈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是真挚的感情,两名两位残疾演员用残疾演绎完美,她(他)们没有屈服命运的不公平,而是选择了挑战残疾,与命运抗争,用顽强的毅力支撑着残疾的肢体,完成着各种高难度动作。在他们表演过程中,将他们的情感通达肢体语言表达的淋漓尽致.正是两位演员的倾情演出打动了评委和众多的观众,我们从他们的舞蹈中读出了真心真爱和真诚,我们用一个演员参加一个访谈所说的话来总结这个舞蹈的成功。翟孝伟说:我们是用心灵在舞蹈,是用灵魂在舞蹈。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在文化的大前提下,其次更重要的就是要让观众们看出演员的感情流露,真正的打动观众,让他们融入到舞蹈情节中来,在心灵上和舞者达到共鸣,一个人的感情不是说可以随便调动的,一群人的感情更不是容易调动的。

四、其他外在条件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篇2

内容提要:云南民族舞蹈创作,在经过了五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面对跨人新世纪的云南舞蹈创作,笔者对其进行了历史的回顾。本文将云南民族舞蹈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并对各个历史时间的创作特征加以分析后提出:观众对艺术审美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各个时期艺术创作的风格和特点。回顾之余,笔者还对云南民族舞蹈在新世纪的发展寄以希望,并根据各阶段云南舞蹈创作的特点及风格,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和想法。

倚在世纪门栏,回顾云南舞蹈创作的辉煌,抑制不住心中的欣喜,禁不住要为云南挚着的舞者喝彩,向大力支持云南民族舞蹈艺术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敬礼,也为热爱云南民族舞蹈的各族群众所感动。的确,建国50余年来的云南民族舞蹈,以其年轻稚幼的躯干,伴随着共和国发展的步履,走过崎岖的小路,越过纵横的江河,已逐渐走向成熟。目前,她在国内、国际享有的良好声誉,足以使每个云南舞蹈工作者引以为豪。

五十余年来,云南民族舞蹈创作,可以说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的。其间,虽然也曾受到过极左思潮的影响,使民族舞蹈的创作出现了相对停滞,全省舞台上除了上演“样板戏”外,就是反映阶级斗争题材的舞蹈节目。为了迎合当时政治上的需要,云南的舞蹈创作不得不违背艺术创作规律,选用那些格式化的舞蹈语汇(动作)来表演“阶级斗争”的题材内容,从而偏离了舞蹈创作的轨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云南舞蹈界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文艺思想的指引下,认真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使云南的舞蹈创作又重新焕发出活力,通过几代人多年的共同努力,云南民族舞蹈创作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然而,历史向前发展,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律。新世纪的到来,又将预示着赋予文艺工作者创新的使命。云南民族舞蹈创作怎样迎接新世纪对文艺的挑战,谱写出具有时代感的耀世篇章,成了云南舞蹈界众水纷纭的话题。

舞蹈作品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动作风格,是舞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分析、研究云南各个时期舞蹈创作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反映作品内容的动作风格特色以及社会观众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运用科学的一般规律性来审视各个阶段的舞蹈作品,将能帮助我们对这些作品的成功与不足作较为客观的评价。

一、五十年云南舞蹈创作回顾

1、第一阶段:1949年一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彻底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新生。云南舞蹈工作者,怀着极大的爱国热情,穷多年的心血,将流传在民间的散乐歌舞,转变为探索与表现生活体验的创作表演形式。通过创作的舞蹈作品,表达了云南舞蹈界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讴歌、赞美新生活,民族大团结的美好愿望。这种将民间中自然传承的歌舞形式转变为艺术加工的表现形式,为云南舞蹈后来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云南的舞蹈创作和表演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崭新局面,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建国10周年大庆的北京文艺会演中,云南选派的《小卜少》、《赶摆》、《白鹏鸟》、《龙舞》,《万盏红灯》等舞蹈作品,率先展现在首都舞台上,获得了成功,不仅一举轰动北京,还被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首次让全国人民了解到了神奇、优美的云南少数民族舞蹈。

2、第二阶段,1978年一198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了十年浩劫的云南舞蹈重新复苏,舞蹈创作又焕发出了活力,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全体舞蹈界齐心努力,创作出了舞蹈《水》、《金孔雀》、《橄榄歌》、《铜鼓舞》、《老人家》、《景颇刀舞》、《打歌》、《木鼓舞》、《版纳三色》,舞剧《召树屯与楠木诺娜》等大批优秀作品,其中大部分节目在参加全国舞蹈会演和省内会演中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这一阶段的云南舞蹈创作,主要是由云南第一代,第二代艺术家们,凭藉着多年深入生活的积累,怀着拨乱反正后对党的感激所创作出的这些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又倍受观众欢迎的舞蹈佳作。

3、第三阶段,1988一2000年

这个阶段,由于有了第二阶段成功舞蹈作品的积累,适逢云南省各级政府的重视,举办各类大型艺术节和相关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云南舞蹈创作的繁荣与发展。仅舞蹈作品就有近千个,如《小伙?四弦?马樱花》、《他》、《看看》、《弹》、《高原女人》、《清清傣家水》等,还创作了《跳云南》、《阿低山好妈妈》、《爱的足迹》、《阿诗玛》、《七乡风彩》、《泼水节》、《卡瓦格博礼赞》、《啊?傈僳》、《鼓声中的太阳》、《东方彩霞》、《乌蒙之路》、《云海丰碑》《2000一为人类环境有感而舞》、《怒江神韵》、《白石江》、《蓝月亮》、《阿伍人》、《白龙泉》等四十余部舞剧、舞蹈诗、系列歌舞及各类大型歌舞晚会。这个阶段的舞蹈作品,编导们不仅有深厚的生活做基础,而且在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编舞技法和经验的同时,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所以这一阶段的舞蹈作品体现出了较深的文学含量,并具备了较强的时代性和观赏性,如《爱的足迹》等。这在云南舞蹈创作史上,是一次质的飞跃,也是广大舞蹈工作者长期实践和积累所产生的效果,它标志着云南舞蹈创作已进人成熟期。

二、对五十年来云南舞蹈创作的分析

1、动作特征是第一阶段云南舞蹈创作的主要特占.

云南第一代舞蹈工作者主要是由当时南下大军宣传队和“边纵”文工队骨干组成,由于受当时历史环境的制约,他们未能接受非常正规的专业训练,所以当时的舞蹈创作,主要依靠艺术家们不断地深人生活向民间学习。在与少数民族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了解少数民族的思想感情、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然后他们将学习到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素材转变为经过艺术加工的表现形式。这个阶段的舞蹈作品虽然没有高超的编舞技法和高难技巧,也没有包装华丽的舞美、灯光及服装设计,但舞蹈语汇(动作)朴实大方,自然流畅,符合了当时观众的审美价值取向。

在这些舞蹈中,典型性的舞蹈语汇(动作)是作品成功的主要因素。动作是舞蹈创作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动作本身就具有了离开舞蹈作品形象而独立存在的审美价值。因为,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许多民族的舞蹈动作的产生、形成,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特殊性、必然性和偶然性,许多动作都带有本民族深层含意的指向。这是一般原始民间舞的普遍现象。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对原始民间舞蹈的目的作了如下概括:“1、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2、以律动性的本质表现生命;3、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4、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见闻一多《说舞》)。因此,可以说,舞蹈动作所表现的不是某一舞蹈作品的个性内容,而是同一类型的舞蹈形象普遍具有的形成美特征。这种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标志着舞蹈的动作素材即使不进人编导的创作过程,也一样具有自己的审美内容。在创作过程中,编导们根据作品的主题内容,运用符合主题内容的形式特征—造型性和节奏性,选择典型的舞蹈动作加以组合、编排,最后形成舞台艺术表现形式。也正是由于云南的舞蹈前辈们在坚持长期深人生活的过程中,将各民族民间典型的舞蹈动作加以提炼、加工,配以优美的旋律,并赋予新的主题内容,成为了载人史册的舞蹈佳作。

2、运用舞蹈手段揭示本民族深层的文化内涵在这阶段得到了突破

这个阶段,全国各行各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掀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云南舞蹈界也同其他行业一样,回到了正常创作,表演的轨道。老艺术家们重新激起了创作的热情,积极投人到新作品的创作活动中。

这个阶段的舞蹈创作特点,除了保持第一阶段的动作特征外,对民族舞蹈动作做了较大的发展和创新,如《版纳三色》、《大地?母亲》等。这些作品的产生,象征着云南舞蹈创作探索出了一条超越自我的艺术表现路子,一些手法成功的运用,甚至影响到省内外舞蹈创作的思路,同时奠定了下一阶段云南舞蹈创作除保持民族特点浓郁的动作特征外,溶人了强化、发展民族典型动作的编舞技法,并获得了成功。

3、用多种形式表现云南多元的民族文化是舞蹈创作在本阶段的最佳表现

云南首届民族艺术节,为云南舞蹈创作翻开了新的一页。《跳云南》、《爱的足迹》、《鼓声中的太阳》、《东方彩霞》等一批优秀舞蹈晚会显示出了云南舞蹈创作深厚的创作资源和人才优势,吸引了全国少数民族舞蹈理论研讨会在昆明召开,云南民族舞蹈受到了海内外人士的加倍关注与呵护。云南舞蹈创作已不满足于停留在小舞蹈作品上,开始迈出创作大型舞蹈的步伐,一时间,各种题材、体裁的大型舞蹈作品接踵而至,并进军北京参加各类全国比赛,如《阿诗玛》、《东方彩霞》、《泼水节》、《啊!傈僳》等,均取得优秀成绩。《阿诗玛》不仅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殊荣,还获得了“二十世纪经典作品”的称号。2000年本世纪末的最后一年,是云南舞蹈创作达到一个顶峰而载人史册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啊!傈僳》在全国第二届“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比赛中,捧回了“银荷花杯”;《泼水节》在“中国第六届艺术节”展演中,夺得了银奖;《高原女人》、《他》、《清清傣家水》等一批作品,在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孔雀杯”中夺得了多枚金、银奖牌;《七乡风彩色》、《卡瓦格博赞礼》、《啊!傈僳》、《敲响铜鼓》等一批作品,分别获得了“第三届云南省文学奖励基金奖”舞蹈类评奖一、二、三等奖;在去年十二月的“2000年云南新剧(节)目展演”中,《云海丰碑》、《乌蒙之路》、(2001一一为人类环境有感而舞)、《怒江神韵)等作品在会演中获得一致好评,并获奖。

这个阶段云南的舞蹈创作,无论从选材、构思,还是编舞技法上,都具有了新的高度。云南的编导,在通过不断学习和总结后,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用舞蹈形式揭示了各民族人民深层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如《卡瓦格博礼赞》的编导独具匠心地用沉稳、端庄的中甸锅庄、佛祖家乡的东旺脚铃、“将天地踏出鼓声”的奔子栏踢踏以及塔城的热巴舞,表现出传说中居住在香格里拉的藏族人民深沉、厚重的性格和追求美的挚着;《啊!傈僳》则运用舞蹈语汇和造型,描绘出了生活在怒江两岸陡峭悬崖上的傈僳族人民的生活画面,通高黎贡山、怒江描述出了“东方第一大峡谷”伟岸的气魄,刻画出了“刀刃上的汉子”的性格,谱写出了撼人心魄的“悬崖上的爱”的篇章,最后溶于“升腾的火海”之中;《云海丰碑》则是云南舞坛近年涌现出的反映现实题材的力作。作者条理分明地运用解放军这条主线贯穿在帮助当地少数民族“驱障除瘟”,并用奉献自己的牺牲,换来民族的新生,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铁犁”翻开了一个民族的新天地。用科学道理和铁的事实,使砍头刀再次举起的时候,砍下的不再是人头,而是代表愚昧、落后的人头桩。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编导们充分运用舞蹈语汇和造型,虚实结合的艺术夸张手法,刻划出生动的人物性格,塑造了少数民族大山一般的性格。这一阶段的云南舞蹈,使人从作品中看到了编舞技法和表现手段新颖,超越了传统表现手法,又在情理之中。这阶段许多舞蹈作品的编导,都不是外请的“高僧”,他们也不受许多框框条条的束缚,而是用自己对民族性格的理解,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大胆运用一些反传统的手法来刻划作品的人物形象。所以这阶段的云南舞蹈创作,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三、对今后云南舞蹈创作的思考

通过对云南五十余年来舞蹈创作的回顾,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以往创作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并寻求解决,进一步提高创作水平,要认真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人就此谈点粗浅看法,以供同行商榷。

1,学习先进的编舞技法和经验进行创作,应与云南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

通过对五十年来云南舞蹈创作的回顾,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云南的舞蹈创作之所以在各个时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与编导们牢牢把握作品的民族性和时代感是分不开的。但纵观后期云南舞坛,由于部分编导曾到省外学习了一些编舞技法,一回到云南就认为可编创出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尽管他自身对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及舞蹈语汇缺乏了解和认识,仍然将作品推上舞台,并冠以某某民族舞蹈之名,使内行人一看,啼笑皆非。

要发展云南的舞蹈创作,借鉴外来好的经验和技法是好的,但毕竟不能随意地歪曲民族的艺术风格。因此,笔者认为年轻编导还是应多向前辈艺术家们学习,坚持深人生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感的舞蹈精品。公务员之家

2、对新的艺术载体应先学习再运用

近年来,当北京提出了“舞蹈诗”这一载体后,云舞坛上,忽然间也“蹦出”了许多台舞蹈诗,尽管有的作品是在有“舞蹈诗”之前就成形的作品,但作者依然将其冠以“舞蹈诗”之名。有的人甚至把舞蹈作品错误地理解为:不是“剧”就是“诗”。因此,我认为这些给作品强行冠名的人,应说首先将“舞蹈诗”的概念弄懂,再进行构思、选材、创作,否则这种行为不仅会将省内观众引人一个误区,还会限制云南民族舞蹈创作的发展。

3、培养本地编导人才,繁荣本地文艺

在“建立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和“西部大开发”的旗帜下,云南全省文艺异常活跃,就连许多县级文艺团队也经常搞大型晚会,以配合当地的经济开发,而大多数地区则又不具备艺术创作的能力。为此,云南舞蹈创作形成了一种现象:地州请省里的编导,省里请中央的编导,有的编导同时为几家编创节目,以硬在作品的舞蹈语汇和表现手法上出现了惊人的雷同。这种现象应引起各有关人士重视,否则各地自己的编导总不能在锻炼中成长起来,同时还可能使云南的舞蹈创作朝畸形方向发展。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祖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的文化艺术市场上也呈现出现一片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各类比赛演出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在百花争奇斗艳的舞台上,我们的民间舞蹈以其特有的动作语汇,典型的中华民族风格文化,真实动人的情感表现,牢牢地吸引着观众们的视线。本文通过对近些年民间舞蹈的不同作品风格的分析,分析当今民间舞蹈创作的发展趋势,并顺应社会经济和主流文化的发展,谈谈如何围绕风格性这一重要特点,更好的推动民间舞蹈的发展。

在论述此篇文章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民俗学教授罗雄岩老师的一段话:“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即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1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人新的成分。”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把握一个民族的舞蹈,首先需要来探知一下这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其民间舞蹈最本质特征,是由文化所引导而产生的,并在一定层面上暗示该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方向。

在我们祖国的广阔土地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他们有着各自的语言、文化和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各民族的舞蹈,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形成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反映,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继承性。相对而言,各民族舞蹈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整体,他们因各民族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不同而各有其独特的生活内容、风格、情趣、韵律和美学要求;作为一名舞蹈教师,要想真正的掌握民间舞蹈的内涵和感情,就有必要对不同民间舞蹈的不同民俗习惯进行有机的吸收和区别。并在这个基础之上进一步掌握不同民族的民间舞风格,只有真正掌握了风格性这一特点,才能够对各民族民间舞进行更为深人的研究。才能够在舞台上展现更多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的舞蹈作品。因此,风格性的掌握就成了民间舞发展的标准和重点。

1风格性是民间舞蹈表现的特质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它拥有丰富的舞蹈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民族舞蹈传统。在56个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的地方特点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舞蹈形式就更加瑰丽多彩了。这些形式多反映当地的劳动生产和与人民生活戚戚相关的故事和喜、怒、爱、憎的思想感情,因此民间舞蹈多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地域性、传承性、群众性。对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包括民族、民俗文化、人文背景、历史、民族服饰、道具、生活习惯等)都尤为重要。

日本舞蹈家石井漠曾经讲过这样的话:“舞蹈和其他艺术一样,决定其本质的是风格。”所谓风格性,就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观点;石井漠认为没有风格,舞蹈是决不可能长时间存在的。因此,作为民间舞蹈来说,风格性的训练是它的基础,同时也是增强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手段。以动律为中心择取主干动作的基本动作,进行体态动律的开法儿训练,这已成为民间舞教学的重要特点。风格决定着民间舞训练的本质,决定着基础训练的本质,也决定着组合训练的本质,更加决定着提高综合训练的本质,它在大学教学深人的各阶段、各方面都起着决定作用。虽然优秀的民族民间舞作品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但却不是要求编导和演员固守民族舞代表动作进行创作和表演,追求精神层面使这些作品更接近民族民间舞的本质特征。其中以《扇骨》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作品,体现了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另一个方向,这类舞蹈在编创中不拘泥于传统舞蹈动作,而是侧重于寻找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从民族传统文化出发进行创作,追求的是作品中深层次的文化气质。这类舞蹈具有较为深入的思想性,能从思想和文化的角度打动观众,从而充分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

此外舞剧《云南映象》也是一个典型的范例,该舞剧就是很深刻地挖掘了云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内涵与背景,是在民俗的基础上诞生出来的,追求原汁原味,力求将现实生活中的民族舞蹈“不经加工地”搬上舞台,表现出“原生态”初始的状态。这类舞蹈具有纯朴、自然,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再现。看似未经雕琢的特点,却向观众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原汁原味的民族舞蹈画卷。它强调了尊重民族的族群性、地域文化性、宗教礼节性和生活需求性,作品中的民族情感性因素很强,风格性突出,虽然表演者多为未经院校训练的民间艺人,但仅通过其真实的情感表露和风格特质,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2学院派民间舞风格性凸现

现在的民间舞教学和表演一般分为原生态和学院派两大类,而在舞台上看到更多的是学院派的作品。所谓学院派顾名思义,指非原生态的,纯民族民间的,是经过科学化、理论化、规整化的民族民间舞。中国的“学院派”民间舞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专业领域中发展出的一种特有的艺术现象,他以民间“原生形态”的舞蹈形式与内涵为根源,以继承与发展民间传统舞蹈文化为目的,根据当代社会的审美观念、情感需求以及专业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对其进行多元化的探索与再创造的结果。舞蹈风格性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是一个舞蹈作品思想、形象、形式特点的总和,是内外一致、形神统一的显现出来的舞蹈作品的风貌、神韵和品格。舞蹈风格蕴涵着历史的、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社会的以及舞蹈家个人的经历、个性、气息和审美观等因素。是长期形成相对稳定的客观存在。所以,“学院派”民间舞也可以说是培养舞蹈艺术人才的一本独特的教材,它不像原生态民间舞那样自娱自乐,无拘无束;也不能像创作民间舞一样具有创作者强烈的个人化情绪宣泄。因此,首先必须强调它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这就要对民间舞的素材加以选择,加以提炼。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删繁就简,明确教材的任务。其次,就是强调所学习教材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所谓系统性,就是要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目标和一系列成熟的单元部分,所谓科学性,就是突出设计的合理性,民间舞的训练性,如蒙族舞蹈肩臂的扭动,维族舞蹈后背的挺拔,鲜族舞蹈的气息,山东舞蹈的豪放爽朗,东北舞蹈的活泼轻快,安徽舞蹈的机智敏捷,云南舞蹈的婀娜秀丽等不同的特色等。

学院派民间舞是由舞者、编导将他们的思想、情感注人到舞蹈的创作与演义中去,将这个经过加工、美化后呈现在舞台上,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而原生态民间舞是完全来源于生产劳动、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元素,一切都非常朴实,贴近人们生活,日常习俗,完全没有被修饰过的动作。民族民间舞就能够比较明确的说明这其中的差别。在我们学过的舞蹈中大多都是学院派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从最基础的组合开始到后来的舞蹈剧目都是有统一的规格要领,手脚的位置、距离、姿态都有固定的标准,学院派的舞蹈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那就是“美”。这其中包括“幽雅之美,悲切之美,残缺之美,对称与非对称、平衡与非平衡之美”等等,比如说,一提及到胶州秧歌,就马上会想到三道弯,而一说起藏族,就想到颤膝。

在这里,《孔雀飞来》就是典型的代表作,同样是孔雀,她的表现形式,肢体语言的风格性与杨丽萍的孔雀舞有着巨大的不同。学院派的作品更具体、现实和规整,追求更多的风格动律,技术技巧的展示。我们认为,应当把学院派和原生态各自的优点加以综合,传承以前经典作品优点的同时,融人现代舞的因素,模仿与借鉴并存,传承与发展并存,不要局限于某种派别。艺术是相通的,虽然有各种派别,但这不是民间舞创作间的界限,就像太极的八卦线,能把两者相融起来才是最高境界。民族传统文化是保持民间舞独特个性的核心,它是该民族的传统积淀,在发展中是不能轻易被改变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具有个性的民族文化,是被包容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又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区别的民族独有的文化,其中包括“自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包含着物质基础与人文因素……像生产劳动方式、社会结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语言系属以及民族的融合与迁徙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3民间舞蹈的创新也应该以风格性为基础

随着我院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发展和越来越多年轻的学生毕业后加人到舞蹈表演和创作的行列,近年来,民族民间舞蹈编创中出现很多运用现代舞编创技法编创而成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这类舞蹈的特点是将现代舞与民族民间舞蹈相结合,呈现出与传统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不同的情况,常常其有热烈的情绪,有较高的观赏性。比如舞蹈《牛背摇篮》,它是以西藏“卓”的舞蹈语汇为摹础,通过展示姑娘与耗牛这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情景,从而表现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以及这个民族独特的生存状态、生活情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品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独特的物理转换以及拟人手法的运用。在三人舞形式的基础上,巧妙设计了两男舞者以曲上翘的双臂模拟犀利弯曲的牛角;以上身前倾、双腿大弓步虚构成坚实宽厚的牛背,与女舞者的真实的“坐、趴、斜卧”融为一体,构成一组组形象生动的牛背摇篮,这些都是独特的符号转换。更为可贵的是,该舞没有停留在耗牛形似的模拟卜,而是进一步精心设计,使托牛通人性,同时也表现了天真不泯的小姑娘与托牛相依相亲的情景,从而强化了藏人与耗牛的特殊关系。舞蹈中水袖道具的运用很有想象力,时而是袖搭凉篷,时而是条鞭飞扬,使舞蹈充满了质朴纯真的藏味芳香。此类剧目还有很多,但有‘个共性都是通过实践提取的元素、动作、风格。因为舞蹈是肢体语言的艺术,评论家永远只是一个追风者,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从实践跨度到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总结出以前的不足,从而达到质的飞跃。但一味的实践不总结理论,刨根追底得寻求文化源头所创作的作品是不深刻的,一味的研究理论不进行实践就如同纸上谈兵,缺乏实用性。

在我看来,作为编导在编排过程中注重对动作性的突破是没有错的,但在构思、主题立意上打破传统的前提是一定要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民族深厚文化之上的,否则会背道而驰,编排不出好的民族民间舞。对于民间舞编创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建立在一个正确世界观的基础上的。因为舞蹈属于艺术范畴,有宣传、启发、育人等作用。编舞者就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民间舞编创人才培养的发展逻辑关系可以由三个阶梯构成:原知识—应用知识—操作知识。在其培养过程中,许多学生的培养是从原知识开始启迪的,逐步渗透至专业的应用知识界面,最终形成专业的具体操作能力。在进行独立的编创时,编创者要做到的就是从操作知识返回到原知识的认知。只有深刻的了解并理解了原知识,即掌握了应用的源头,才有可能创作出合适的作品,不然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肤浅创作只是对前人作品的临摹,难以突破。实践!只有通过充分的实践,包括采风、收集资料、前人借鉴等等。好的实践才能有好的作品,才能用独特的视角提取编创者想要得部分,注人角色情感,并幻化成肢体语言进行艺术表达。公务员之家

说到民间舞编创者的自身能力,除了理解力、模仿力、创新力等诸多能力以外,我想强调的是对捕捉动机的能力。它是作品动机起点的来源。动机的来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来源:a表现源,主要从形象特征(例如第八届桃李杯群舞参赛剧目舞蹈《狼图腾》)、技术特征、人群特征(例如第八届桃李杯群舞参赛剧目舞蹈《走在山水间》)、风格特征捕捉(例如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群舞舞蹈《盛装舞》)。b动机源:即主题立意的动机源。主要是当代社会环境、当代人文环境、当前时尚环境、当前文化环境。c精神源:主要是社会气质的捕捉,关注焦点,心灵特征:《书痴》,情感因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d事件源:永恒的主题(环保、和平、发展、爱情、信仰),特殊群体现象(例如第八居桃李杯群舞参赛剧目舞蹈《红河谷—序》),灵魂与艺术追求的高度表达(例如第八届桃李杯群舞参赛剧目舞蹈《离太阳最近的人》)。

民间舞作品重在表现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不断地寻求和探索将使它具有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这种创作方式代表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将成为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主流力量,因为在它的背后是民族特有的、个性的、不能被取代的文化根基。因此,民间舞之间的区别在于风格,风格的核心是韵味,韵味的关键是动律;提取民间舞的元素,不从“形”而从“律”人手,就抓住了纲。当今的民间舞蹈创作者必须具备以上的实际应用综合能力,既有较强的专业素养作为支撑,又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作为铺垫,当然,民间舞编创人才的培养是建立在一个正确世界观的基础上的。因为舞蹈属于艺术范畴,有宣传、启发、育人等作用,编舞者就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正确的世界观决定是否能成为一个好的编舞者。同时,顺应社会经济和主流文化的发展,推陈出新,善本再造,才有可能更好的推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篇4

维吾尔族的舞蹈是我国民族舞蹈中具有很强代表性的物种,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历史上的维吾尔族舞蹈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人民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其勇敢、乐观的性格,因此舞蹈是其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都会用集体舞来进行庆祝,并且在舞蹈中,这种乐观的精神被渲染的淋漓尽致。从这个角度上看,维吾尔族舞蹈在性格色彩上可以分为三个地区,首先是东疆地域,带有与汉族兼并的维族风格舞蹈,其次是在巴楚、沙车、阿瓦提县等地盛行的刀郎舞,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并且风格粗犷,最后是伊犁一带的舞蹈,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并且受到多个民族舞蹈文化的影响,舞蹈规模宏大,曲调悠长,功能性和艺术性都非常强。伊犁舞蹈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带有自娱性质的民间舞蹈,代表舞蹈为“赛乃姆”,其风格自由热烈、洒脱奔放,在音乐中达到高潮;其二是带有礼俗性质的民间舞蹈,与宗教的祭天活动有关,比如“萨玛舞”,一般在大型的祭祀活动中可以看到;其三是带有表演性质的民间舞蹈,这种舞蹈集合了所有舞蹈中的精髓,并且不断的进行加工和改进,具有非常好的艺术成就,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盘子舞”。维吾尔族的舞蹈与其民族的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在舞蹈的教学中需要结合音乐风格和文化特色来进行教学。

2维吾尔族的舞蹈教学规律

在舞蹈教学中,维吾尔族的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舞蹈学科进行教学,可见其舞蹈的艺术魅力是非常大的,通过专业的教学,才能培养出更加出众的艺术人才。在维吾尔族民族舞蹈的教学中,通过系统的教学内容规划来设置曲目进行排练,并且在社会的各种表演活动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表演能力,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管理能力非常重要。学生首先学习知识,并且在活动中进行实践,熟悉表演舞台,并且将这些系统化的结合到一起,互相渗透,彼此加强。维吾尔族的舞蹈与其他的舞蹈不同,但是在教学时仍然在遵循“倾、拧、园、曲”的特点,并且结合其风格特点来进行表演,比如维吾尔族舞蹈特有的姿势、眼神、步伐等,并且需要注意位子来表现其特征。在教学中,除了要传授舞蹈规范动作,还要注意情感的表达和动作之间的关联性,并且在表现中要重视舞蹈的创新和整合,采用开放式的教学,再运用自身的方法进行培养,从而让舞蹈更紧的贴近民族文化,进而得到更好的传承。学生在长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清晰的描绘出舞蹈的精致画面,并且学生也可以更好的懂得蕴藏在舞蹈中的精髓。学生在维吾尔族舞蹈的学习和民族文化的研究中,结合其民族生活特点、服装文化、审美特点等,将其生活习惯、文化特点形成一定的特征,按照这个规律来吸取其精华,再加上艺术的不断加工,在民间采风的过程中形成舞蹈的整体艺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很好的训练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

3舞蹈在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民族舞蹈中的动作和表演风格都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领悟其中的联系。表演动作是表演者在表演时的动作走向,这种走向具有很好的生活性和民族特点,在表演中通过细节来展现。表现的细节、画面、速度、队形等都是走向的表现形式,群舞中的分散、流动、单人舞中的走向、三人舞种的节奏、姿态等都在表现民族舞蹈中的走向,因此其表演风格的确定非常重要,在舞蹈过程中需要将走向和风格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将舞蹈所带有的形象很好的展示出来。在教学中需要注意表演的形成形式和民族特点的培养,这也是民族舞教学中最为重点的部分。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会最基本的舞蹈动作和技术要领,配上最合适的舞蹈音乐,让学生在情感和肢体语言两个方面来引起共鸣,学生要从精神上感受其艺术魅力,从心里激发出对于舞蹈的热爱,从而将舞蹈以最佳的表现形式表演出来。

4维吾尔族的教学技巧

维吾尔族的舞蹈曲美精妙,具有一定的表演难度,其不仅要求舞蹈者具有很扎实的舞蹈基本功,还需要有很精湛的表演技术,比如具有代表性的舞蹈《顶碗舞》,其是一个女子集体舞,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欣赏性和技巧性,其表现了维吾尔族的姑娘在欢庆的节日里通过头顶茶碗、载歌载舞来表现对客人的欢迎,独特的脚步和音乐节奏,并且随着音乐来变化整体的队形,端庄和带有民族风格的舞蹈在表演中展现着大方、爽朗的性格特点,将维吾尔族人民热情好客、乐观爽快的性格充分的展现出来。还有很多需要手持道具的舞蹈比如《萨巴依舞》、《盘子舞》等舞蹈都是女子团队舞蹈,其动作优美、婀娜多姿,身体柔软、姿态性非常强,在表演时需要充分展现出手的姿态,因此需要表演者有很好的细节表演才能。因此要加强学生的细节训练,不断的总结表演的技巧,从而将舞蹈中的元素充分的展现。

5结束语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舞蹈起源;舞蹈分类;知识型编导;舞蹈创新

闻一多先生对“舞蹈是什么”作出了精辟的阐解:“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舞蹈不仅娱乐了大家的文化生活也成为当前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需求,还起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如何创作一个好的舞蹈作品摆在了舞蹈工作者和爱好者面前。本文通过舞蹈常识、舞蹈编导个人素质、培养优秀人才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和探讨。

一、舞蹈常识

(一)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舞蹈是人类最早起源于劳动的艺术形式,最早的舞蹈是多以模仿狩猎或欢庆丰收为主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用这种丰富的肢体语言开始表达思想感情,继而反映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审美要求。一般研究者认为舞蹈始于旧石器时代。结合中国远古的传说以及世界各国的历史记载,舞蹈的演变经历了例如我国云南沧源岩画中等岩画中体现的上古时代原始舞蹈,随后在奴隶社会的图腾舞蹈,到了封建社会的宫廷舞蹈,例如史书上记载中国宫廷舞蹈发展的两个高峰的汉魏和隋唐时代,唐玄亲和南唐李后主等皇帝还亲自参加编制乐舞。以及从欧洲宫廷舞蹈中发展而来的古典芭蕾,直至20世纪出现的现代舞,

(二)舞蹈的分类

舞蹈按照社会作用的不同可概括为两大类:

1.自娱性舞蹈。自娱性舞蹈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跳的舞蹈。自娱性舞蹈剧具备广泛的群众性,例如,人数、场地、时间均由大家自己选择决定,同时更以群众舞蹈娱乐活动为互相交际为手段而到达交流感情的特殊性。例如,各民族民间在一些公共公开的场合所跳的舞,国际上的“交谊舞”,我国的“集体舞”等。当大家在一起尽情欢跳时,大家注重更多的就是自我娱乐,调节心情,锻炼身体为主,不带有任何性质的表演形式。同时健康快乐的氛围更多带来的积极的社会作用。

2.表演性舞蹈。表演性的舞蹈,是指专门为观众欣赏而表演的节目。这种舞蹈更多是具有了规范性,除了在个别的场合由专业的舞蹈工作者即兴表演之外,大多数一般都在舞蹈编导的精心的编排下,提炼出主题思想、故事情节通过舞蹈的表演形式来塑造人物,通过扮演者的表演来娱悦观众,让观众和舞者在精神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表演性舞蹈具有特殊性:有人为的编导编排而成,演员受到了场地和作品情景的限制不能够脱离节目主题随意发挥;需要运用专业演员的动作技巧和情感表达从而体现舞蹈编导的意图;当代的舞蹈需要利用舞台的各种条件,如灯光、舞美等,来帮助帮助表达作品的内容。

表演性舞蹈细节上又可以分为群舞、单项舞蹈(单、双、三)、组舞、歌舞、舞剧等不同类型的演出形式。

二、舞蹈编导个人素质

好的舞蹈作品的稀缺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很多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其中优秀编创人员的稀缺为主要的症结。培养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需要诸多的条件和因素。客观的教学条件到个人的文化素质形成了密切联系。所以在遵循舞蹈编创的规律法则制约下,切实提高编导的整体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一)舞蹈的文化内涵

最初舞蹈在舞台上拼的是技巧,再拼就是舞蹈的文化内涵。田露教授提出“在舞蹈编导、演的技巧,学养、文化人格等诸因素中,影响创作的终极因素是舞蹈艺术者自身的文化人格。”一个舞蹈的文化内涵完全取决于编导的个人内涵,他创作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二)做文化知识型编导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造就了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舞蹈,例如《雀之灵》《踏歌》《丝路花雨》《云南印象》等众多经典作品。目前社会提倡的是打造知识型社会,也就要求文艺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知识性才能符合当前社会趋势的发展。一个能让人从舞蹈中读出知识读出文化的作品,无疑是一个具有深度的作品,这个舞蹈作品就不会仅仅局限于艺术类的表演,更多得起到了社会的作用,让人们在沿袭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利用好这种广泛而又直接的艺术形式继续创新发展。具体地说一个编导的“知识性”很强,那么她必然是一个舞蹈人才,是一个从简单的艺术表演到知识型和复合型转化成功的艺术家,她会给我们编创出一个汇集美学、文学、音乐、舞美,民族学、建筑、自然科学、心理学、哲学等等各学科的艺术作品。我国舞蹈艺术家们不停的创作,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舞蹈艺术作品,那些都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心中《饥火》、《奔腾》、《黄土黄》、《边城》、《东方红》、《阿诗玛》、《一个扭秧歌的人》、《残春》、《奔月》、《红色娘子军》……当我们慢慢回味这些作品时,我们心存感激和无限的激动,我们在这些作品中看到是一代艺术家用自己的情感和渊博的知识而铸就的一个个丰碑。

伴随着近几年来电视的大力推广,各种各样的舞蹈都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百变的样式、翻新的手法,让我们眼花缭乱,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舞蹈上的

“腐化”,舞台上是让人看不透的在歇斯底里表演的演员,舞台下是稀稀拉拉面无表情的观众,这样的场面和舞蹈的编导有直接地关系,这种舞蹈缺乏知识,是一个浮躁的表现,以一种功利的表达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它偏离的艺术的本质。现在的状况更可悲的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泛滥——搞自己的艺术,这些舞蹈编创者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个人知识的缺乏,盲目的抄袭一味的追求技巧上的难度以及绚烂的舞台效果,但是忽略了舞蹈的知识型。

贾作光先生说过“知识是创新的动力,知识是打开智力的钥匙,知识舞蹈是以艺术道德为导向的,知识舞蹈是促进编导想象力创造性的舞蹈,编导演员必须要有文化知识,要有文学修养。没有文化知识,没有文学修养创作出来的节目很难成为精品。”从这些著名的舞蹈艺术表演家的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知识对一个舞蹈编导的重要性,舞蹈工作者应该花大时间下大功夫和精力去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抛开浮躁的功利心情,静下心来仔细研读文化,在自己的创作中体现出文化内涵,最好更多的是和一些“大家”交流,去领悟他们身上所积累了几十年的文化底蕴,这样在学习中就能快速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三)舞蹈编导应当深入到生活中

在2007年的春节晚会上有一个舞蹈作品《进城》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它借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现象的题材,用舞蹈的形式搬到了舞台上,把一个生活中主题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专业舞蹈演员们用质朴而投入的表演把打工者的现实生活和情感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观众们看到的是农民工的艰辛和积极进取乐观的精神,同样也感受到了农民对新生活的向往。通过这样一个舞蹈,大家开始重新思考农民工问题,那么《进城》这个舞蹈就起到了一定的社会作用。一个好的舞蹈作品除了专业的技巧外,重要的就是生活中的元素在节目中体现,这样大家都看得懂,都会拍手叫好。舞蹈本身就来自人民群众在劳动和生活中根据自娱、祈福、达情所需而创作并直接传承的一种艺术形式.

当前舞蹈创作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是对生活的体味和感悟表现不足,舞蹈作品的主题被符号化和模式化,除了恩爱情仇没有什么可以表达得了,导致不少编导在创作过程中过分重视舞蹈技巧而缺乏对生活本质的挖掘。这样的编导编出的作品都会流于平凡,人民大众已经对这种题材已经看腻了。还有不少年轻的舞蹈编导在编创舞蹈是比较注重外化的动作,甚至在根本没有生活的体验下单凭大家熟悉的几个基本动作就敢进行“创作”,这样编出来的舞蹈往往就只能是夸张地强调动作技巧,我们从这个舞蹈的舞台表现上看味道很浓,但是我们深入讨论它的时候发现实际上不伦不类,既不是民族的也不是外国的,东一个动作西一个情节凑拼出来的“杂牌”。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舞蹈形象就更是这样,我们要使在编创出来的舞蹈充分体现出不一样的特色,舞蹈编导们只有通过生活的真正的深入才能做到,刀美兰老师说过“舞蹈不是体操不能只注重动作的组合和肢体技巧的展现”。

舞蹈来自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所以在舞蹈的编导中,编导只有在熟知生活中的细节,才能在生活中提炼并升华,在生活向舞蹈形象转化的过程中,有一项技能是编导们要学习的就是“模仿能力”,这种摹仿可以在编出的的作品中得到体现,观众也可以从这种摹仿中揣摸出是什么样的情景,所以这个模仿要不到生活中体验生活是不可能很形象的。我们一些舞蹈界的大师级艺术家经常就去民间采风,许淑瑛老师曾经邀请云南16个民族的50个原住民学习民族文化的传习,当时没有任何的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她就用笔记录下每一个细节,她从这些的老艺人身上学习到的技能充分运用到了《秘境乐舞祭》中。

贾作光老师指出:“舞蹈形象和生活的美是相互作用的。生活的美是基础的,也是最生动最丰富的,因而舞蹈编导必须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观察、分析,然后把自然形态上的人体美给予加工,创造出美的舞蹈形象”通过贾老师的一席话,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应该得到人们正确的理解,可以在舞蹈的表现中揭示生活,美化生活,感悟生活。

(四)舞蹈既要创新又要保持传统文化

我国的舞蹈资源丰富,有一些舞蹈文化经过艺术大师们的挖掘已经得到了保护和发展,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的遗产沉睡在民间中,这样就需要我们去挖掘,成功地挖掘后面临的就是怎么样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这样就要求我们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的创新,这种创新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宝藏更好的发挥它的特色,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总书记曾经对经济科学界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对我们舞蹈创作同样也指明了方向,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原地踏步就是落后。我们要求舞蹈的创新不是要求舞蹈动作的重复组合,而是要求编创者在传统舞蹈语言上去创作更加丰富的艺术语言。还有就是结合我们提出的“知识型”编导,结合各个学科来进行舞蹈的创编。我国著名的舞蹈表演家杨丽萍女士并不是什么科班出身,但是她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经典的剧

目《雀之灵》、《两棵树》,以及近几年来她在云南文化中挖掘出的舞蹈《云南印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就是她在原来传统的艺术上进行了创作和改编,让大家去了解云南的文化,她同样成为了云南文化的传播者。这就说明了一个好的舞蹈编导需要有超前的观念,本体的探寻。更需要的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使她们身上所具有“时代精神”在舞蹈中得到升华和体验。

三、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

(一)向知识舞蹈教学发展

一个定位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所以作为当代的舞蹈演员们,更要着眼于未来,抛开功利心,搞艺术不是搞商业,舞蹈是经济建筑中的高层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所以所有从事舞蹈生涯的演员们应该以知识舞蹈为导向,改变观众对舞蹈就是“蹦蹦跳跳”的想法。舞蹈不能沦落到伴舞的地步,更不能容忍把歌舞艺术降低为在歌舞厅里的卖弄风骚。这就要求我们从事舞蹈的工作者们从自身的素质抓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这样既能更加快速理解编导的主旨,更能在舞蹈中恰如其分的表达舞蹈所带来的文化内涵。

(二)学会体验感情

在“交银理财杯”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群众创作表演专场,舞蹈《牵手》打动了很多的观众,这个舞蹈来自生活,我们没有把它放在舞蹈来源于生活着个章节中讲,是因为这个舞蹈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是真挚的感情,两名两位残疾演员用残疾演绎完美,她(他)们没有屈服命运的不公平,而是选择了挑战残疾,与命运抗争,用顽强的毅力支撑着残疾的肢体,完成着各种高难度动作。在他们表演过程中,将他们的情感通达肢体语言表达的淋漓尽致.正是两位演员的倾情演出打动了评委和众多的观众,我们从他们的舞蹈中读出了真心真爱和真诚,我们用一个演员参加一个访谈所说的话来总结这个舞蹈的成功。翟孝伟说:我们是用心灵在舞蹈,是用灵魂在舞蹈。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在文化的大前提下,其次更重要的就是要让观众们看出演员的感情流露,真正的打动观众,让他们融入到舞蹈情节中来,在心灵上和舞者达到共鸣,一个人的感情不是说可以随便调动的,一群人的感情更不是容易调动的。

四、其他外在条件

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在具备好的舞蹈演员的情况下,还要取决于其他的条件,例如音乐、舞美、服装及运用(下转第103页)(上接第93页)到现实生活中的数码技术。音乐深化了舞蹈形象。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是由每个单一动作连续而成的表现感情的组合,音乐是启动舞者感情的钥匙。“舞者必须有旋律感。旋律感不只是舞蹈形象所需要的速度和节奏、空间和时间,其核心是要体现音乐的内在冲动”。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张艺谋的舞剧《图兰朵》和世界著名舞剧《阿依达》他们的舞美都做到了世界一流,让观众迅速地融入到舞蹈的场景中,可以加深观众对舞蹈本身的理解,观众朋友对他们的服装服饰印象一定很深刻,这些服装和道具都充满了冲击力。2007年春节晚会上舞蹈《小城雨巷》中的那江南的诗情画意,运用科技数码元素打造了细雨飘飞的江南水乡街道,青青的石板路和白墙灰瓦的特色建筑,悠扬的丝竹声,现场水幕制造的烟雨效果顷刻间展现江南文化中的婉约典丽之美,高挑的舞蹈演员身着洁白与藕荷相间具有浓重中国画特色的旗袍,手执一把纸伞,在空灵的旋律中翩翩起舞。令全国观众怦然心动记忆犹新。

创作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融入了诸多的因素,本文通过四个方面的阐述,认为当前社会文化是创新意识和文化保护意识的结合体,所以编排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就需要大家静下心来认真地去学习知识深化自身的阅历,深入到生活中去真正的体验体味民族风情,因为有了体验,有了生活的经历编排出的舞蹈才有灵魂、才是真实的、感人的,才能引起共鸣。

【参考文献】

[1]赵铁春,田露.中国汉族民间舞教材[M].高教出版社,2004.

[2]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篇6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自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有了质的飞跃和长足发展,突出表现就是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各民族舞蹈创作和表演人才,产生出不少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舞蹈和舞剧作品。从这次参加会演的舞蹈作品来看,绝大部分都以传统的、民族的舞蹈为基础,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前提下,既体现出编导的创新意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舞蹈理论家张苛谈到对几台节目的观后感时说,编导们的手法多种多样,传统型、元素型、状态型、抽象型、意念型等兼具,表现出创新的精神面貌。有的节目抓住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生活内涵;有的用肢体语言打开精神世界的大门;有的突出展示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民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然而创新不单指表现新的主题、运用新潮的动作,而重在拓展。同样,民族舞蹈的现代化也不是抛弃和改造民族性,而是强化和发展。一些专家围绕这些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徐尔充认为,目前各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不平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民族舞蹈家群体对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所产生的舞蹈语汇的驾驭和创造能力不同。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需要这个群体不断努力,一方面提高对传统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其他民族舞蹈的借鉴能力。

著名舞蹈家贾作光认为,民族舞蹈艺术要在挖掘、继承和积累的基础上创新,要注重在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完善技法,再以现代的观念对民族舞蹈加以关照。但是,即使是在发展过程中,创新也应万变不离其宗,创新的根本是民风、民俗、民情、民味、民神和民族语言。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篇7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国际艺术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使得释放人类情感和活力的业余舞蹈在人群中得到流行,其中就包括街舞。街舞的学习不需要深厚的基本功,舞蹈动作也相对简单,使得人们对其十分的青睐。与此同时,人们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喜爱程度有所下降,这一现象很好地反映了青少年在舞蹈审美上的改变,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于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本文针对街舞的流行进行论述,以为传统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街舞流行;民间舞蹈

流行街舞的舞蹈形式相对自由,大众的参与程度比较高,娱乐性也比较强,是一种流行十分广泛的舞蹈形式。相对街舞而言,民间舞蹈具有一定的艺术境界,是民间艺术的展现形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高端性。[1]街舞在民众中十分流行,民间舞蹈倒成了一种小众艺术,这种现状反映了人们对舞蹈艺术的需求状况,表现了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发展不均衡的体现。

一、街舞的概念和流行的原因

(一)街舞的起源。街舞也是一种民间舞蹈,它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起初是在美国的黑人青少年之间流行的,是美国黑人嘻哈文化的一部分。街舞最初出现在街头,由于不受场地及舞蹈器械的限制,所以才被称为街舞。随着嘻哈文化在世界的流行,街舞也从1997年开始在中国迅速走红,在流行之初被人们称为韩流。随着中国青少年对街舞的模仿和学习的不断深入,他们开始了自己对街舞的认识和理解,街舞少年们常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相互比赛,街舞功夫最好的小组往往会赢得众多青少年的喜爱。

(二)街舞的特点和流行。街舞具有多样性特点。人们在跳街舞的过程中身体会不停地旋转,舞蹈动作幅度往往比较大。街舞在流行和传播中,舞蹈动作往往会由于文化地域的不同而进行了相应的改变。在街舞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已经不那么重视街舞中大幅度的舞蹈动作的变化,而是更重视舞者身体的协调性以及上半身的肢体变化。街舞的多样性特点不仅表现在舞蹈动作的变化中,也表现在其形式的变化上。但是民间舞蹈的舞蹈动作是有一定的标准的,有着万变不离其宗的特点。[2]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往来也更加频繁,街舞借此契机在世界各国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不仅在欧美各国十分的流行,并且在亚洲日韩等国也受到了欢迎,对我国的香港、台湾、大陆等地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街舞实现了不断的发展,并最终成为了国际化的舞蹈形式,目前世界上成立了许多的街舞组织,同时设立了许多街舞的比赛和表演。街舞除了是一种十分流行的现代化舞蹈形式以外,同时还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街舞的自由舞蹈形式能够帮助人们宣泄自身的情感、实现舒展身体的作用。有研究发现,坚持街舞的锻炼能够帮助人们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实现人体心肺功能的提升。街舞在我国的流行同时结合了体操、太极等多种运动形式。[2]舞者通过街舞在带给人们强烈视觉冲击、使人感受到街舞中强大的生命力和运动的力量的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审美。街舞的以上特点使得街舞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流行成为一种必然。

二、街舞和民间舞蹈之间的问题

街舞的流行带给了民间舞蹈教育者对民间舞蹈的思考。街舞到底属于艺术舞蹈门类还是属于体育运动门类?街舞在青少年中传播迅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对于民间舞蹈就没有这样大的热情?对于这些问题,许多舞蹈着和教育者都展开过详细的讨论、分析,并最终将街舞归在了体育类别中,但是从客观上来讲,街舞还是属于舞蹈类别的。街舞主要由美国黑人的霹雳舞演变而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街舞得到了不断的改变和创新,并且街舞中的许多舞蹈动作,包括太空步、滑步、机械舞等在现代舞中有大量的出现。众多青少年对街舞的热衷主要是由于他们认为街舞能够更好地展示自身的魅力,街舞的舞蹈动作往往比较帅气,能够更地的展示青少年的活力和气质。[3]对于舞蹈教育者来讲,他们在思想上对街舞是认同的,但由于街舞不具有深厚的艺术性,在世界的舞蹈艺术史上可能只算是一阵清凉的风而已,因此学校没有将街舞的学习纳入舞蹈学习的大纲,也很少有专业的舞蹈学习者会热衷于练习和跳街舞。由此可知街舞被归为体育舞蹈具有着必然的自身原因。相对于民间舞蹈来讲,街舞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不像其他西方舞蹈在中国的舞蹈教学中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教学体系,街舞在我国的壮大始于时尚人士对街舞的学习,专业的舞蹈表演人士对街舞却并不认同,认为街舞不是专业领域的舞蹈,街舞不需要花费舞蹈学习者长时间的训练和扎实的舞蹈动作的积累,无形中便将街舞的学习定义在了青少年学习的范畴中。但是这样的情况需要舞蹈教育者进行一定的思考,为什么广大的舞蹈爱好者的目光盯在了街舞上?在国外艺术文化的冲击下如何使民间舞蹈得到青少年的青睐,如何改变民间舞蹈教学的传统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促进青少年对民间舞蹈的喜爱和兴趣?虽然民间舞蹈在世界流行舞蹈形式的冲击下备受冷落,但是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对我国悠久的民间舞蹈艺术文化的退变不作出任何改变。我们应结合民间舞蹈的艺术形式以及学生的兴趣特点,在民间舞蹈的学习和推广方面做出最大的努力。[3]

三、民间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民间舞蹈教育者应该正视街舞具有的流行性的现状,同时也要认识到自身在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要因为街舞的流行而责怪青少年学生对时尚、流行、摩登的街舞的选择。教师应认真回顾自己以往教学中的主要方法,在我国传统的舞蹈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流程基本上都是以下几个内容:教师在舞蹈教学的第一堂课上对民族舞蹈的风格和形态进行一定的讲解,接下来对民间舞蹈中的基本功进行演示,学生通过对教师舞蹈动作的观察,对教师的舞蹈动作进行相应的模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舞蹈动作的学习之后,将动作连贯起来,结合舞蹈音乐进行初步的展示,教师在学生展示舞蹈动作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动作进行一定的要求,强化学生舞蹈动作的标准性,学生再对不完美的动作进行一遍遍的练习,直到教师满意为止。[4]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不能够充分理解相应的民族文化,对舞蹈对应的民族没有角色的融入感,在舞蹈动作中不能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没有深入地学习和了解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不同的时代环境下,学生的审美也在不断地变化,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方式的死板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上种种都是导致民间舞蹈不能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中的原因。[4]

四、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改革

民间舞蹈教学要实现更广泛的推广首先需要对民间舞蹈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第一步要向民间舞蹈教学中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生对民族和民间文化产生更大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民间舞蹈产生了热爱和好奇,才会在民间舞蹈的学习中感到快乐。对此,教师可以在舞蹈教学的初始阶段给学生放一段关于具有民间特色的视频,使学生对所学舞蹈的民族环境有一定的了解,直观的视觉体验比教师的语言描述要形象、详细得多[5]。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在脑海中形成对该民族的深刻认识,并产生一定的启发,从而对民族文化和风貌有了初步的了解。随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进入舞蹈的角色,体会角色艺术特点和艺术情感[6]。舞蹈学习的氛围需要音乐的配合,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先将舞蹈动作展示完毕后再播放音乐,这样不利于学生对舞蹈动作的把握。教师在教授学生舞蹈动作的同时可以播放相应的民族特色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引导下不自觉地在动作上进行相应的配合,调动学生舞蹈动作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7]。舞蹈教学对学生的体能有一定的要求,舞蹈学习和练习中不断地重复会使学生产生单调、枯燥的感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小游戏和戏剧的情境改变,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舞蹈教学中加入相应的民俗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民间舞蹈教学,提升学生舞蹈的表现力[8]。学校和家长往往希望很快就能看到学生舞蹈学习的成果,迫于这些要求,舞蹈教师常常更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在舞蹈学习中的乐趣。舞蹈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家长和学校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目的,学生学习舞蹈不是为了在将来成为著名的舞蹈家,而是为了让学生的肢体更加灵活,培养学生良好的气质和形象,提升学生的审美等。教师的教学目标如果真的是基于以上目的,那么教师就会更加重视学生的快乐学习和成长。

五、小结

在现代社会各种时尚艺术引领潮流的时期,许多打动人心的的舞蹈作品也都是植根在传统艺术的土壤之中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到传统舞蹈的魅力,积极地改进传统民间舞蹈的教学方法,促使更多的人通过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而实现其艺术价值。

作者:李韵葳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窦荣坛.街舞的流传给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带来的推动[J].大众文艺,2013:215-215.

[2]李荣.以科学的发展观面对“流行”与“传统”的碰撞——让舞蹈艺术教育健康地向人性化、国际化方向发展[J].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4:54-55.

[3]刘滢.浅析学生自身个性与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关系[J].都市家教月刊,2015:120-121.

[4]高双凤.浅谈民族舞蹈民间舞蹈的发展[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6-47.

[5]吴斌.校园健身街舞训练对大学生形体和身体素质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0:139-140.

[6]窦荣坛.街舞的流传给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带来的推动[J].大众文艺,2013,(16):215.

[7]成慧慧.对传统民间舞蹈与现代流行舞蹈“同构”的文化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01):111-115.

[8]庞小强.中国青少年舞蹈美育教材建设现状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第二篇:民族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渗透

摘要: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而民族舞蹈中正是由于融合了民族文化才显得更加具有魅力。民族舞蹈与其他的舞蹈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当中的文化内涵,哪怕一个简单的动作都能展现出我国的独特的文化底蕴。因此,将民族文化渗透在民间舞蹈教学中对学生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民族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我国的民族舞蹈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民族文化;渗透;民族民间舞蹈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是现代舞蹈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中包含着众多的民族内涵。将民族文化渗透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将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承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国的民族舞蹈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将对民族文化有效渗透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进行详细的讨论。

一、民族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体现以及现状

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才逐渐的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民族舞蹈。各个民族和民间的舞蹈中都包含着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点,因此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积极的将这些文化和心态融入其中。现阶段要想促使民间舞蹈得到最为完美的方式进行呈现,那么就一定要在保证舞蹈动作规范的条件基础上来强调舞蹈当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我国很多院校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都比较看重舞蹈动作的教学,虽然规范性的动作中本身就能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文化气质,但如果没有切实的将文化内涵渗透到其中,那么实际的动作表现中也会缺少生动性,无法真正的展现出舞蹈中所包含的情感[1]。同时,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基础都会有一定的不同,如果教师无法将舞蹈中的情感和特色进行正确的利用,那么学生的舞蹈学习就会变得机械化形式严重,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加导致舞蹈中的真情实感有所丧失。

二、民族文化有效渗透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策略

(一)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民族文化内容

首先,教师可以在课程设置上讲民族文化内容融入其中。例如每一个舞蹈教学的单元中,将民族文化加入到当中去,为学生制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促使他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民族文化无处不在。例如在进行东北秧歌的非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出一些关于东北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内容,并且将一些有关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促使他们能在学习专业内容的同时对当地的民族文化能有所了解。

(二)在教学方法上渗透民族文化

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于专业动作上的掌握能力,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对于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促使他们更加有感情的投入到舞蹈当中去。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所形成的精髓所在,当中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和生活的经验。在舞蹈动作当中无一不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对此,教师可以在实施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采取方式将民族文化渗透其中。例如采取氛围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堂的环境故意的营造成一种民间特有的气氛。例如在进行藏族舞蹈的教学中,教师始终将藏族舞蹈歌曲作为背景音乐,或者在一开始的时候向着学生喊“拉索”在快要结束的时候喊“呀”,通过这种方式更加能让学生感受到特殊的民族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在情感方面得到抒发,真正的将舞蹈动作与民族情感之间融合到一起[2]。或者在教学中教师将不同的舞蹈通过多媒体方式进行播放,利用现代化的方式将舞蹈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播放相关的民族风光,从而让学生的情感能融入到当地的环境中去,感受民族文化所带来的不同感受。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对于民族有更深的了解,同时也能进一步的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通过民族服饰渗透民族文化

民族服饰也是民族舞蹈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底蕴。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中在服饰方面融合了当地的特色,并且在长时间的发展下逐步的形成了独特的品味和内涵。每个不同的民族舞蹈所使用的服饰也是有所不同的。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并且从中学习到当地的传统文化,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穿上专业的特色民族服装,从而来帮助他们更深的感受这种文化,例如在进行藏族舞蹈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穿上藏袍,并且用手来感受到服饰的下垂以及袖子对行动的影响等。以此来强化学生在舞蹈动作上的规整性,并感受藏族的文化内涵。

(四)通过动作来渗透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舞蹈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存在,而这种风格往往通过动作的方式来进行展现。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正确的把握住民族舞蹈单重的典型动作,并根据动作的特点来逐步的实施教学。对此,教师可以先将教学内容进行一次整体的演示,然后在逐步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教师需要将舞蹈动作当中的风格进行突出性的展示,并且对此进行分析,从而将动作与民族的文化之间进行联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动作,动作中都包含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把握重点,抓住精髓所在,真正的把握住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整体风格。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当中的重点应用方式,并且对教育的效果提升具有一定的帮助。多媒体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也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由于学生并不是生活在民族区域内,因此会缺少实际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进行弥补,利用通过欣赏民族艺术家的表演视频的方式,包括眼神和动作等等,透过细节来感受民族舞蹈的精髓,并且从中得到民族文化的体验。

三、结语

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将民族文化渗透其中,不但能让学生更加明确的把握教学特点,同时,也能促使学生从舞蹈动作中体验到文化的深层内涵。

作者:公兰英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河西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友.试析当前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中的“轻”舞风现象[J].舞蹈,2013(3):50-53.

[2]李岩.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民族文化的渗透[J].艺术科技,2016(3):12-16.

第三篇:技术技巧在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传承和发展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途径,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十分重要的,而学生民族民间舞蹈的水平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其对舞蹈技术技巧的掌握程度与水平,没有扎实的技术技巧基础,是无法充分表现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神韵的,因此技术技巧在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我们就来具体进行探究。

关键词:技术技巧;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作用

云南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聚集区,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汇也使得这里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并形成了云南地区所特有的民间舞蹈艺术特点,这也使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具有着独特的神韵与魅力,而要充分彰显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并使其不断传承,在其教学中加强对技术技巧的重视,充分发挥技术技巧对于舞蹈展示的重要作用则具有着很大的必要性。

一、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点

1、多数舞蹈的产生与仪式活动紧密相关

从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来看,其多是由巫术、宗教祭祀、节日庆典等一系列的仪式活动中产生的,云南地区的地形特征决定了其许多区域受到地形阻隔、交通闭塞的制约,部分少数民族居民与外界交流甚少,文化融合十分缓慢,这也给这些少数民族自己的文化艺术形式的保留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通过对流传至今的少数民族仪式活动的研究,发现现存的许多舞蹈艺术形式都与这些仪式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也体现着少数民族祖先崇拜与神灵崇拜等原始的信仰,例如彝族舞蹈“老虎笙”便是虎图腾崇拜下的一种祭祀祈福的舞蹈形式,此外许多舞蹈作为节庆仪式的重要活动,也往往体现着欢快、喜庆的节日氛围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2、突出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取材十分广泛,山水、树木、鸟兽、云霞等万物生灵都能够成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题材,并通过舞蹈的完美演绎将来自于自然的灵性传达出来,总的来看,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所突出反映的正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融恰的关系,也使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具有着浓厚的原生态特征。如舞蹈家杨丽萍的《雀之灵》,正是通过舞蹈的形式将自身化为充满灵性的孔雀,人与孔雀、人与自然在一支舞蹈中得到了融合,也给观者带来了一场洗涤心灵的精神盛宴。

3、多数舞蹈带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云南少数民族的舞蹈是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它以民间生活为基础,用舞蹈的方式表达生活的需求的一种艺术。因此,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最典型之处就是它有着稚拙古朴的艺术神韵。云南具有深厚的农耕文化的根基和底蕴,从而衍化了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稚拙古朴的审美特征。如彝族“烟盒舞”,传说最早起源于狩猎,先民们模仿野兽跳舞(也有传说起源于挑秧走路、上山下山的动作);白族的《田家乐》模仿了劳动生产中犁田耙地的动作,反映了这一地区农耕的生活场景,通过“套犁具”“吆牛”“扶犁”等动作的模仿,从而形成舞蹈的扶、拉、扯、推的动态、动律,并将农耕过程中喊、叫、的生活情趣融为一体。

二、技术技巧在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是提高学生舞蹈专业水平的关键要素

无论是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还是专业舞蹈演员而言,技术技巧运用的水平都是衡量其舞蹈表现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而要将学生培养为优秀的专业舞蹈表演者乃至艺术家,就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技术技巧的把握。从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角度来看,舞蹈本身有着丰富的题材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其不仅仅是舞蹈动作上的展示,更是一种情感与神韵的演绎,对于舞蹈学习者和专业演员而言,要想将民族民间舞蹈内在的情感与神韵完美展现出来,就必须要通过技术技巧来发挥点睛的作用,这也是实现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在艺术上的升华的必要条件,因而在教学中强调技术技巧也是提高学生舞蹈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的关键要素。

2、是培养创作型舞者的重要契机

舞蹈的创作离不开技术技巧科学运用的支持,而无论是对与云南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扬,还是我国文化艺术未来的蓬勃发展,都需要加强对创作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来提供基础的人才保障。优秀的舞蹈作品必然不是一味模仿所能够产生的,必须要在对技术技巧娴熟把握与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技术技巧动作的合理巧妙组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展现出民族民间舞蹈独特的艺术魅力,并实现民族个性与时代气息的完美融合,仍以杨丽萍自主创作和表演的《雀之灵》及《云南印象》等作品为例,如缺乏对技术技巧的扎实把握与深入理解,便不会有舞蹈作品的完美演绎。由此可见,在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加强对技术技巧的教学,帮助学生准确的掌握技术技巧,提高对技术技巧的运用水平,并打好坚实的基础,对于学生未来对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创作与创新而言,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各大艺术院校培养创作型舞者的重要契机。

3、是丰富舞蹈内涵、渲染情绪必要元素

当前许多学生在舞蹈的表演上有形无神,常常给人以苍白之感,缺乏情感的传达,这样的舞蹈是难以打动人的,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技术技巧掌握不扎实,运用不到位,以及学生刻意回避难度较高的技术技巧所导致的。而许多技术技巧的运用,正是舞蹈中情感传达、情绪宣泄的关键所在,在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加强对技术技巧的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技术技巧动作,并学会通过技术技巧表达、渲染舞蹈情绪,能够在学生舞蹈表演中,极大的增强舞蹈的张力与活力,丰富和诠释舞蹈的内涵,将舞蹈作品的演绎推向高潮,也能够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不仅对于学生未来的舞蹈学习与表演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实现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必然选择。

三、总结

本文首先针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之后就技术技巧在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展开了探讨,云南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作为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具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只有不断在教学中加强对技术技巧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对技术技巧运用的水平,才能够更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舞蹈专业化水平,并为学生未来的舞蹈表演与作品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实现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扬。

作者:和莹 单位: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飞.分析民族舞蹈中舞蹈技巧的应用[J].群文天地,2012(10).

[2]贾芳.“技术技巧”在舞蹈作品中的合理运用[J].大舞台,2014(10).

第四篇:高校民族舞蹈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

摘要:民族舞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沉淀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风俗习惯,应该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扬。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在民族舞蹈人才的培养上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对当前大学民族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校;民族舞蹈;教学

作为民族舞蹈人才最主要的培养基地,高校民族舞蹈专业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扬。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民族舞蹈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民族舞蹈人才。因此,对当前高校民族舞蹈教学加以梳理,找到不足和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对提高民族舞蹈教学质量,促进我国民族舞蹈的多元化发展,提升民族舞蹈中的民族个性文化内涵有着重要意义。

一、民族舞内涵

所谓民族舞,是指形成于某个民族长期的生产生活之中,具有某个民族强烈特点的舞蹈,该舞蹈和该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高度融合,是一个民族历经悠久历史的艺术结晶,是一个地域文化最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民族舞被看作是一个民族的标志。虽然我国人口众多,有56个民族,但不同的民族舞有着一些共同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一是歌舞结合。歌舞结合的舞蹈形式自由活泼,而且易于表现,通俗易懂。在歌舞结合的基础上,中国的很多民族舞蹈都使用了道具,如扇子、手鼓、花灯等等;二是情节生动。大部分民族舞蹈都建立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之上,情节生动,舞蹈中的人物形象也性格鲜明;三是自娱娱人。我国的民族舞大部分都是自娱性和表演性的统一,舞者在跳舞中既愉悦了自己,也为观众进行了表演;四是即兴发挥。民族舞没有呆板严格的套路可循,舞者往往会随着情绪的变化即兴发挥。

二、我国民族舞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民族舞蹈教学种类不全

当前我国高校由于受到硬件设施、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限制,在实际舞蹈教学中,只是教授几种比较常见的民族舞蹈种类,例如藏族舞蹈、新疆舞蹈、傣族舞蹈等等,对于知名度较小的民族舞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讲授。所以,由于只学习几种重要的民族舞,学生对民族舞的掌握就缺乏广度和深度,例如很多学生知道彝族、白族与傈僳族都有“打歌”类舞蹈,但却不知道,这三个不同民族的“打歌”类舞蹈各有特点,并不相同。

2.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

在比较知名的专业舞蹈院校,民族舞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专业领域,其课程设置和培育体系是比较科学的。但是,更多的非舞蹈专业高校在民族舞教学中的课程设置和培育体系上都存在着漏洞和不足,甚至在某些院校民族舞教学仅仅作为选修课存在,民族舞蹈教学存在着边缘化趋势。在资源配置上,多数高校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存在师资不足、软硬件设施落后的问题。

3.过于注重舞蹈技巧,忽略了民族文化

许多教师在现代舞的冲击下,过于注重各种舞蹈动作的现代化和技巧性,淡化了对民族舞蹈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的教学。在教授民族舞过程中,教师简单地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住舞蹈动作就是学会了民族舞蹈,很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社会与地理特点、文化特色以及宗教信仰等,致使学生对民族舞蹈的掌握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掌握不住民族舞的精髓,在进行民族舞蹈表演时只是演绎舞蹈动作,却没有情感和灵魂。

三、提升民族舞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对策

1.增加投入,完善教学体系

鉴于当前高校民族舞蹈教学软硬件设施落后的现状,我们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对民族舞教学所需要的服装、道具、器乐等硬件设施予以更新和补充。同时,完善教学体系,保证教学体系的科学与严谨。例如,在教学中可选择教学效果较好的案例,如蒙古族的《奔腾》舞蹈教学、新疆地区的《赛乃姆舞》舞蹈教学等,在主干课程之外,设置各民族代表舞蹈课程,覆盖各个少数民族舞蹈。

2.提升师资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他们的水平高低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在现有师资基础上,我们应积极从社会艺术团体引入实践经验丰富的舞蹈教师,聘请一些舞蹈名家开展讲座,从而改善师资结构,注入新的力量。此外,我们应该为教师提供进修、交流的机会,从而促进师资水平提高。

3.民族文化的融入

民族舞蹈不应只是动作与技巧上的堆砌,其中蕴含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才是民族舞蹈的精髓。因此,高校的民族舞蹈教学中,必须融入对民族文化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的民族舞蹈。以藏族歌舞《母亲》的教学为例,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舞蹈的创作背景、藏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适时地讲解舞蹈动作和藏族文化的关系,让学生带着情感共鸣进入到舞蹈学习之中。

作者:靳波 邵景霞 单位:四川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朱红.在民间舞教学体系中延伸民族舞蹈文化——谈民族地区专业舞蹈院校的民间舞蹈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08(18):107-108.

[2]倪佳.教育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民族舞蹈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1):109-110.

第五篇:幼儿舞蹈教学中少数民族舞蹈的融入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舞蹈集合了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精神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那么,加强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促进我国各民族舞蹈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在幼儿教学中,幼儿舞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将少数民族舞蹈融入到幼儿舞蹈教学中,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还能促进我国少数杂民族舞蹈文化的发扬与继承。本文主要对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舞蹈的作用进行研究,提出促进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舞蹈的途径。

关键词:幼儿舞蹈教学;少数民族舞蹈;研究

少数民族舞蹈是少数民族的人民结合本民族的特征编制出的舞蹈,并得到传承和发展,拥有久远的历史底蕴,是我国历史优秀文化重要内容。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有学习者和传承者,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新,欣欣向荣。幼儿是国家发展的未来接棒人,幼儿舞蹈又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舞蹈元素是传承文化的方式之一,同时,将少数民族舞蹈融入幼儿舞蹈中,有助于幼儿思维的扩展,提高幼儿对舞蹈多样性的理解,促进幼儿素质教育的质量。

一、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舞蹈的作用

(一)丰富幼儿对少数民族舞蹈的认识。将少数民族舞蹈融入到幼儿舞蹈教学中,对幼儿想象力的激发、幼儿舞蹈学习的积极性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大多数少数民族舞蹈都包含着一定的古老传说,因此幼儿舞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诉传说来调动幼儿的热情,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促进幼儿对少数民族舞蹈的认识。将少数民族舞蹈融入幼儿舞蹈教学中,幼儿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领略各种少数民族舞蹈,加深了幼儿对少数民族舞蹈学习的兴趣。

(二)增强幼儿对少数民族的特殊情感。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人民是我国的重要组成成员,应该坚持与少数民族团结互助的态度。幼儿是我国未来的接班人,必须对他们进行正确民族关系的思想培养,而相对于枯燥无味的数学、语文、英语等教育学科来看,舞蹈教学更受幼儿的喜爱。那么,为了提高幼儿对各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归属,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舞蹈,有利于幼儿了解各民族的舞蹈,感受到少数民族舞蹈的魅力,实现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舞蹈的有效结合,深化对少数民族舞蹈的认识。例如,幼儿舞蹈教学中,可以对孔雀舞、傣族舞、筷子舞等少数民族舞蹈的教学,幼儿可以从中领略少数民族舞蹈的独特魅力,了解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风土人情、风俗文化,萌发对少数民族的探知欲望,进而增加对少数民族的特殊感情。

(三)使幼儿形成对少数民族传统的敬意。少数民族舞蹈蕴含着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风俗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把少数民族舞蹈融入幼儿舞蹈教学中,幼儿在少数民族舞蹈学习过程中,使幼儿体会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探寻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文化、风土人情,感受各种少数民族舞蹈魅力,萌生对各少数民族传统的敬意。比如,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幼儿在葫芦丝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感受到傣族人民歌舞风氛围;通过锣声,感受拉枯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生活。

二、幼儿舞蹈教学中少数民族舞动的融入途径

(一)营造少数民族舞蹈氛围。音乐是舞蹈必不可少的工具,舞蹈往往要在音乐的伴奏下才会更加有魅力,与此同时,音乐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尤其是少数民族的音乐。因此,为了提高幼儿对少数民族的融入程度,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可以利用音乐的感染力,在不同的时刻选择合适的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播放,提高幼儿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例如,在自由活动时间或者午休时刻,可以播放各少数民族欢乐的歌曲,让幼儿在积极的歌曲氛围中感受少数民族的魅力,渲染少数民族舞动学习的气氛。同时,幼儿舞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一些少数民族舞蹈的游戏,调动幼儿的兴趣,运用游戏提高少数民族舞蹈融入舞蹈教学的质量。

(二)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融入在幼儿教学各环节。由于幼儿在幼儿园内有各种活动,有表演学习课、文化知识学习课、手工课等课程,如果单单只在舞蹈课上进行少数民族舞蹈思想教育,无法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应该结合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特点,采取合理的措施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融入到幼儿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在表演课中,让幼儿穿上少数民族的服装、使用有趣的道具,跳简单少数民族舞蹈,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在文化知识学习课上,可以穿插一些少数民族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知识的讲解,在扩展幼儿的素质知识面的同时,培养幼儿对少数民族舞蹈的认知。

(三)加强幼儿与家长间的互动,提高乐趣。家长是幼儿学习的第一任老师,进行幼儿舞蹈教育单靠教师的能力是不行的,还需要家长的参与和互动。因此,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要实现少数民族舞蹈融入幼儿舞蹈教学中,家长应该了解少数民族舞蹈的内容,在舞蹈教学中提高家长参与性,增强幼儿与家长互动,引导幼儿对少数民族舞蹈的学习,从而提高幼儿对舞蹈学习的乐趣。比如,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举办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少数民族舞蹈服装、编制少数民族舞蹈动作等方式,让家长通过家庭教育来引导学生进行民族舞蹈学习,利用家长与幼儿情感的互动,提高幼儿的学习乐趣。

三、结束语

少数民族舞蹈是幼儿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增强幼儿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幼儿对少数民族舞动的学习兴趣。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舞蹈,对丰富幼儿对少数民族舞蹈的认识,增强对少数民族的情感,使幼儿对少数民族传统充满敬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可以通过营造少数民族舞蹈氛围、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融入在幼儿教学各环节、加强幼儿与家长间的互动等途径来促进少数民族舞蹈融入幼儿舞蹈教学中。

作者:杜琳琳 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韵葳.关于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舞蹈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5.

[2]庞志娟.浅谈怎样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舞蹈[J].艺术科技,2014.

[3]李张妤.如何把少数民族舞蹈融入幼儿舞蹈教学中[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0.

第六篇:民间舞蹈教学思考

摘要:民族舞蹈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打造特别的艺术魅力,是民间文化的精华。保护和传承民族舞蹈文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继承和发扬民族审美艺术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文将分析传承性是如何贯穿整个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探索传承路径,创新舞蹈教学方式,使民间舞蹈教学与文化、人文、习俗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积极传承并创新发扬民族舞蹈文化。

关键词:民族舞蹈;文化传承;民间舞蹈教学

民族舞蹈是一种动作多样、形式丰富、由人民群众自发自主创作的舞蹈,他源自人们传统的生活活动,包含着自身独特的地域风情和鲜明可见的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这种蕴含民族希望、传递民族精神的舞蹈,体现着民族朴素且鲜活的生命力,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独特、稳定的风格,并从始至终的贯穿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见证社会演进。我国的民族舞蹈文化色彩丰富且文化韵味浓郁,处处渗透着传统的人文精神,由于新文化的快速渗透发展,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遭遇冲击,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在民族舞蹈教学中,也因为各种原因而使这些传统价值消失殆尽,因此,必须创新舞蹈教学与传承方式,促进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发展。

1.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

1.1继承

民族舞蹈文化能够持续发展的根源就是对民族舞蹈的继承。在如此缤纷多彩的舞蹈文化形式下,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对民族舞蹈文化的执着与忠诚,坚持传统舞蹈文化的原则,坚守特色的文化价值和民族风格。如傣族舞蹈《邵多丽》便是在原生态舞蹈特色中增添时代元素,让更多人了解傣族舞蹈的原生态特色和传统特色,体现傣族人民的执着质朴与民族传承。这也反映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实质为继承并发扬本土特色原生态民族文化。

1.2发展

舞蹈是一种融合时间与空间的艺术形式,它蕴含着文化特质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特征,必须随着时代变迁发展,不能固步自封。民族舞蹈文化也需要用发展的眼光观察如今形式及未来发展趋势,把创发展作为基点去传承民族舞蹈文化,完美融合传统理念和现代意识。在发展民族舞蹈文化时要按照特有的民族价值观和审美观适度变化。例如朝鲜族舞蹈《扇骨》,不仅是对本民族传统原始生活的继承,还融合“闲良舞”小生形象的动作元素。由此可见,民族舞蹈文化是在不断探索、创新、发展中长久传承的。

1.3教学

舞蹈文化中起传承功能的桥梁就是舞蹈教学,而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不可小看。舞蹈教师要在注重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精髓的同时,进行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视野的拓宽,提高舞蹈教学的内涵层次。在教学时可以开展多样的民族舞蹈教学活动,传承并弘扬民族舞蹈文化,同时,也要向学生介绍其文化来源,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深入剖析民族文化的传承规律和发展趋势,使教学更具层次感和渗透力。通过汲取民族舞蹈文化的精髓转变为发展创新现代舞蹈,这也是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方式。

2.民间舞蹈教学方法的创新

2.1立足于多元文化,探寻舞蹈动律文化

舞蹈文化和多元文化都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进步而发展的。民族文化与舞蹈动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不可分割的,相伴相生,相互促进。舞蹈动作能反映出文化的基本属性,文化也在无形中引导着动作,动作通过文化性反映并实现文化价值。将民族舞蹈文化视为根源,在民族舞蹈产生和发展的生态空间中观察动律特征,把多元文化融入舞蹈教学过程中。具体民间舞蹈教学方法有:把理解民间舞蹈文化内涵作为教学首要任务,充分介绍民族舞蹈的内容形式、历史文化、美学特点;综合探讨交流人类学、民族学与美学,对民间舞蹈作宏观与微观分析;研究民族文化现象与环境,探究它的民族观念和意识,探寻民间舞蹈的风格和动律;博采众长、勇于改革,积极吸收各国各地文化的精华,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创新发展;进行实际调查,取得最真实可信的资料,感受民间纯朴文化和舞者当前的心境。分析民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经济环境,探寻民族宗教特色、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从而掌握形成舞蹈的内外因素。

2.2即兴创作,创新思维,体现出舞蹈形象的特色

在舞蹈教学中纳入即兴创作的教学方法,结合现代观念和动作意识,在自主探索知识和审美时形成新的动作,在民族文化中渗进现实情感,激发创作主动性。培养学生再创作意识,在表演时,以环境作为背景,观众作为契机,自然而然的即兴创作。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并坚持几大原则:一是坚持人本原则,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二是选择特点突出,风格明显的音乐,由浅入深的指导学生,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创作。三是做好引导学生创作的工作,尊重学生感受和成果。四是处理好模仿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模仿是创作的必经之路。总之,民族舞蹈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要不断的创新发展,创新民间舞蹈教学方式,使教学方法多元化,构建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民间舞蹈教学体系。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民间舞蹈表演者。

作者:赵明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光辉.民族舞蹈传承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8):138.

[2]陈乐.民族民间舞“风格性”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研究,2015,(3):152-153.

第七篇: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民族文化的运用

摘要:民族民间舞蹈是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并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不断的渗入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在表演服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面有新的突破,这样可以为民间舞蹈教学赋予更深厚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开展创新艺术的关键性举措。为此,本文就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民族温暖的渗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民族文化;渗透

我国具有着极为灿烂的民族文化,而民族民间舞到由于自身具有较好的文化神韵和审美情趣,也成为我国民族文化大花卷中最为炫丽的一笔。但是民族民间舞相较于其他类型的舞蹈,最大的区别是舞蹈表现重要体现出深刻的民族文化形式,即使是舞蹈中小的细节不部分,都应体现出民族特征中的独特文化底蕴,为真实的展现出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就应对民族文化有深刻了解,在真正实现形神兼具的过程中,让民族的文化逐步渗入其中。

一、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民族文化的体现及其现状分析

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逐渐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而不同的民族舞蹈也都包含了其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气质与民族心态。为了能将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传递并继承下来,并发扬其各民族舞蹈中特有的民族文化,需要将这些民族文化与民族心态融入到舞蹈教学中。对舞蹈教学来说,动作、音乐固然重要,但对民族民间舞蹈来说,如果失去了民族文化的融入便失去了舞蹈的灵魂,故而要完美的将民族民间舞蹈呈现出来,并传递出舞蹈蕴含的情感,就必须要在民族民间舞蹈中渗透进民族文化。就当前我国的舞蹈教学情况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注重对学生舞蹈动作和肢体的要求,虽然各民族舞蹈的动作本身便蕴含一定的民族文化气质,但若缺少民族文化的渗透,即便舞蹈动作和肢体多么规范、完美,也难以真正表达出民族民间舞蹈的本质,且舞蹈动作也会显得十分生涩与僵硬。此外,由于各民族文化特质的不同,舞蹈动作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而未了能够让学生明白特定舞蹈动作的含义,就需要给学生讲解一定的民族文化。以藏族的民间舞蹈来说,由于其与当地宗教文化与农牧文化紧密相关,又具有独特的动作规律,如身体会微微想前送或是前倾90度,这一动作与牧民的日常劳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故而,认识到舞蹈是当地民众的生活、历史或者当地的民风,并将生活中的动作通过艺术加工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舞蹈学习是要通过挥洒自如的肢体表现力,让舞者具有形神兼具的神韵。

二、民族民间舞蹈渗入民族文化的主要措施

1、文化培训课的融入

首先需要在课程设计方面融合民族文化的相关教学内容,例如每个舞蹈单元中,要将相应的舞蹈对应到民族文化课程中,进而为学生传输良好的文化气息。教学时当教师为学生讲解东北秧歌舞蹈时,教师应先给学生讲解东北汉族文化内容,让学生结合音乐、视频或者音频等教学辅助工具,使学生在学习舞蹈肢体动作的同时,深入的了解当地的文化。这将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文化内容的理解

2、深入分析舞蹈的动作和内涵

民族民间舞蹈的开设不仅要让学生模仿舞蹈动作进行表演,更要深度剖析舞蹈动作背后的内容,由于民族舞蹈中每一个动作都背后有民族文化为积淀,因而舞蹈动作不但要做好,更要表现出每一个动作背后的神韵,这样表演出的舞蹈才能做到“秀外慧中”。例如,在学习蒙古舞蹈时,由于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所以舞蹈动作中会参杂着部分骑马文化,抖肩、柔臂等舞蹈动作,这些动作早期都来源于草原上的马背文化,另外蒙古舞蹈中经常出现模仿马或者雄鹰等舞蹈姿态的动作,舞蹈中将这些动作穿插其中,主要是为体现蒙古人民的勇敢和豪迈。所以蒙古舞蹈表演时不同与汉族舞蹈的柔美,需要更多的表现出蒙古舞蹈中的豪放和潇洒,并在融入民族情感的情况下,将舞蹈中的神韵融合其中,这种表演不是单纯的动作模仿复制。朝鲜舞蹈表演时,需要用身体模仿动物的形态,并借助长裙展现出舞蹈中的典雅和飘逸之处,加之朝鲜这个民族长期生活在中国的东北方并从事着农耕劳作,因而舞蹈动作中多有劳动时的坚韧,同时也要体现出劳动人民的善良和勤劳。

3、抓住舞蹈中的典型动作

目前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并且这些风格都通过舞蹈动作展现出来,因而教学活动中要抓住不同舞蹈中的典型动作,重点讲述中,用以达到提高民族舞蹈表现力的目的。比如,我们在讲解傣族舞蹈的时候,应先选择整体的教学模式,并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带领学生总结舞蹈教学中的独特艺术风格,然后在深入的分析舞蹈中的风格,抓住构成这类风格的重点动作。比如傣族舞蹈中最典型的“三道弯”,舞蹈表演时若能抓住这一动作要点,就能以点概面的掌握傣族舞蹈的整体风格和表演形式。

4、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体会名家舞蹈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中,并结合良好的教学实效,让民族舞蹈在多媒体教学中呈现出来。由于学生不生活在民族区域,因而获知的内容都是通过书本,比较单调和乏味,并缺乏生活体会,故此借助多媒体就能解决当前的问题,多媒体教学中的视频教学模式,能直观的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的生活状况。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欣赏舞蹈家的民族舞蹈视频,包括动作、神态等细节,让学生在不断的描摹中有所体会。

三、结束语

教学中需将民族文化融合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不但能启发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更能通过民族文化的渗入,让学生准确的掌握不同的舞蹈类型和不同的舞蹈风格,再准确用身体语言诠释舞蹈真谛的过程中,融合民族文化。民族舞蹈主要是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存在的艺术形式,若将舞蹈中的肢体表现看成外在的构成形式,那么民族文化就是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在灵魂。

作者:张琼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参考文献:

[1]祖静波.把民族文化渗透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11-12.

[2]朱红.在民间舞教学体系中延伸民族舞蹈文化——谈民族地区专业舞蹈院校的民间舞蹈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4(S2):13-14.

第八篇:民族舞蹈教学中的“学生为本,教师主导”

摘要:民族舞蹈教学是实践技能与民族文化理论结合的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规律。教师应遵循这一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精心设计符合学生民族舞蹈素质和发展目标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体现出民族舞蹈教学中的“学生为本,教师主导”。

关键词:民族舞蹈教学;学生为本;教师主导

围绕“学生”与“教师”谁是教学中心,西方主要有“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种理论。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理论认为:教师、教材、课堂是教学“三中心”,教师主导、主宰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而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理论认为: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是教学“三中心”,学生的需求、爱好主导教学。很早以前,我国教育者对学生与教师的教学关系就发表过相关教学观点。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宋代朱熹将这一观点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孔子这一观点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强调“教”,一味地讲“是什么”“为什么”,但对学生“学的如何”“如何去学”关注不够。片面追求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只考虑教师的主动性,将学生放在了被动位置,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受到了抑制[1]。实际上,民族舞蹈的教和学是对立统一的。教是为了学,教也是为了不教,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但学生的学不是随意的,它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下进行的,所以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民族舞蹈教学是实践技能与民族文化理论结合的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规律。技能教学不能脱离技法教学,也离不开学生的个体因素,更少不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讲解与渗透。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离不开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要求,也离不开学生客观实际学习情况。因此,民族舞蹈教学是“学生为本,教师主导”的教学。

一、民族舞蹈教学中的“学生为本”

“学生为本”即学生是教学中心,民族舞蹈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客观条件与主观态度。学生客观条件主要集中体现在学生的民族舞蹈素质方面,而学生主观条件则具体是学生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学生民族舞蹈素质与学生发展目标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学生民族舞蹈素质是学生实现发展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发展目标可以促进学生民族舞蹈素质的提高,而教学就是重要的中间渠道和媒介。为使学生民族舞蹈素质与学生发展目标达成一致,民族舞蹈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必然以学生为本进行设计、制定、调整。

(一)学生民族舞蹈素质

学生民族舞蹈素质主要由身体条件和学习情况两方面决定。一是身体条件。民族舞蹈学生的身体条件由舞蹈形体、身体素质、心理反应等方面组成。形体条件包括身高、体重、上下身比例、指距、胸围、臀围、腿围、足弓的形状等。身体素质包括平衡能力、移动速度、反应速度、敏感性、柔韧性(软开度)、协调性、爆发力、耐力等。二是学习情况。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学生学习情况由客观学习情况和主观学习情况两方面决定。客观学习情况体现在学习能力、掌握程度、运用创新等方面。主观学习情况主要体现在心理反应方面。学生心理反应又主要分为积极心理反应和消极心理反应。学生肢体完成民族舞蹈动作和学生对民族舞蹈动作及其文化内涵的理解,是学生对民族舞蹈掌握情况的实际表现。

(二)学生发展目标

从学生发展阶段看,学生发展目标可分为近期发展目标和远期发展目标。第一,近期发展目标。近期发展目标主要指学生依个人学习情况而定的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发展目标。比如有的初入学的学生软开度比较差。那么这样的学生进入专业舞蹈学校后,必须要强化训练软开度。因此,学生近期发展目标主要是个体性的。第二,远期发展目标。远期发展目标主要包括学生学业完成时能够达到的目标,或者学习某种或多种民族舞蹈所能达到的目标要求。比如达到就业、升学、创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如为民族舞蹈教学、民族舞蹈表演、民族舞蹈创编、民族舞蹈研究等奠定专业基础。所以,学生远期发展目标与社会需求分不开。

二、民族舞蹈教学中的“教师主导”

民族舞蹈教学中,“教师主导”体现为民族舞蹈教学理念与民族舞蹈教学设计等教学层面。具体为教学实施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气氛的设计与调控。而所有的教学设计与实施都必须以教学大纲和学生发展为本。教师的主导性表现为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更新与有效手段的协调配合运用。

(一)教学内容与进度

民族舞蹈教学内容包括动作讲解、知识传递、思想渗透三方面。三者中以动作讲解为主线,融会贯通相关民族舞蹈历史文化、舞蹈技法与教学研究及相关思想理念等。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情况,选择教材及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进度。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藏族舞蹈教学中,围绕基本动作、舞蹈动律、主要动作和风格特征等教学中心,穿插讲解藏族舞蹈历史文化背景。当学生从理解文化到掌握动律、动作、组合技艺时,教师根据舞蹈组合和学生学习情况,按符合藏族舞蹈文化内涵与运动规律的构图,编排舞蹈队形。要求学生观摩、学习优秀藏族舞蹈作品后,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舞蹈作品进行改编、排演。或运用所学动律、动作,自行编创并排演藏族舞蹈。其中,藏族舞蹈基础训练、步伐训练的讲解与练习是教学内容的重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是必须完成的。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按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而藏族舞蹈风格性组合、综合性组合、自编(学)组合的讲解与练习则依据学生实践学习掌握藏族舞蹈技艺情况和学生学习能力选择适当数量、难度的组合教学。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民族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是引导、调节民族舞蹈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手段。舞蹈教师根据民族舞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酌情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并调控学习氛围、教学节奏,使民族舞蹈教学有序、高效开展。民族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有规律的肢体运动,人的语言不可能做出全面解释,需要赋予实践。民族舞蹈还是特定地域人类文化遗产,必须依托文化讲授才能使教学形象、生动,有内涵。所以,“口传身授法”是民族舞蹈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身授”就是实践,边做边体会,边做边讲。舞蹈教学,理论永远伴着实践。口传,即口头传递的方式,包含讲述、解释、语言渗透等多方面含义[2]。民族舞蹈教学除了传授学生民族舞蹈文化知识与技术外,同时也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舞蹈课程结构与体系,掌握一定的民族舞蹈教学与研究的方法,它也是一门教学法。所以,民族舞蹈教学方法须以“口传身授法”为主,兼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和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等类型的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做到准确、生动、精练、亲切,教师身体力行,引导学生热爱民族舞蹈,积极主动学习、探究、传承、发展民族舞蹈。

三、民族舞蹈教学“学生为本,教师主导”坐标的设立与实现基础

(一)教学坐标的设立

坐标是描述位置的一组数值,一般有纬度(北或南)和经度(东或西)。本文将民族舞蹈教学设立为坐标,是为了表述教学中“学生为本,教师主导”与教学进度的关系。

1.坐标原点。在数学中,坐标原点指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条垂直的数轴的公共原点。在“学生为本,教师主导”民族舞蹈教学中,是指教学起始点。这个点是教学开始前,学生情况与教学内容的起点。

2.横坐标。横坐标是学生情况。学生情况即学生的民族舞蹈素质,以及民族舞蹈学习能力。

3.纵坐标。纵坐标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即民族舞蹈教学的内容。民族舞蹈教学的内容,可分为阶段性、全程性。阶段性,指具体某一学习阶段,如一学期或某一民族舞蹈教学期。全程性,主要指整个民族舞蹈教学期。

4.坐标趋势。正常、有效的民族舞蹈坐标趋势,是一条向上的线。这条线的曲直、角度是教学情况的直接反映。

5.教师与教学坐标的关系。民族舞蹈教学坐标中,坐标趋势与教师的教学设计、采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教学实践密切相关,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从以上分析可知,教师开展民族舞蹈教学只有依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保证民族舞蹈教学正常、有序、有效开展。

(二)教学坐标的实现基础

1.确立平等互尊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在民族舞蹈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石。师生关系融洽与否,关乎教学能否正常、有序、顺利开展,同时也会深刻影响今后的民族舞蹈教学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仍会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有的教师仍以权威自居,高高在上,导致师生沟通不够;其次,有的教师存在对学生态度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甚至让学生感到不安;再次,有的教师对少数学生存在偏爱的现象,对大多数学生关爱不够,打击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以上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师生关系的正常发展,导致民族舞蹈教学不能正常、有效开展。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中确立平等互尊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正常开展的基础。而民族舞蹈教学离不开口传身授,师生只有建立平等互尊的关系,才能在肢体与情感上进行更好的交流。

2.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模式、方法。民族舞蹈教学目标、模式、方法的设计,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制定的,但必须以学生实际民族舞蹈素质和学习能力为基础。否则,有可能是天马行空、纸上谈兵,无法实现预期教学进度和效果。民族舞蹈教学目标是民族舞蹈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民族舞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民族舞蹈教学目标与民族舞蹈教育目的、民族舞蹈培养目标相联系,因而民族舞蹈教学目标要与学生发展目标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同时,民族舞蹈教学目标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它有长期性和阶段性之分,体现出教学的不确定性。即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情况决定了阶段性教学目标的制定。民族舞蹈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民族舞蹈教学思想或民族舞蹈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民族舞蹈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民族舞蹈教学活动程序。作为民族舞蹈教学结构框架,突出教师主导,从宏观上制定并把握民族舞蹈教学活动。作为活动程序,突出教学模式必须根据学生学习发展需求适度调整。民族舞蹈教学方法,是在民族舞蹈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民族舞蹈教学中,教师的教法起主导性作用,决定学生的学法和教与学的方法。但教师的教法必须是与学生的学法相适应的。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学法,重视教与学的方法统一、协调,使民族舞蹈教学有“法”可依,教无定法,真正做到胸中有法,目中有人。

(三)实现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民族舞蹈教学,是通过问题探究、专题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形式开展的,是注重师生之间的对话与合作的教学形式。民族舞蹈互动式教学,是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结合其特点和需要,在整体教学设计上,精心设计,并主导实践。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组织和引导师生、生生互动,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互动式民族舞蹈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民族舞蹈的教授者、传播者,更是教学信息的接收者和管理者,对学生情绪和不同思维方式的变化及时予以引导和控制。教师既是观察者,又是示范者,更是启发者,是互动式民族舞蹈教学中的指挥者和引导者,引导学习者积极、有意义地建构知识。而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既需要倾听,也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对话的过程中,不同的思想观点通过不断地碰撞而逐渐融合成更高层次的思想成果,为师生所共享[3]。通过问题探究、专题讨论和案例分析等环节,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情况、存在问题、学习喜好等,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进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在教师引导下,一方面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探究,学生相互观察、发现其他同学的优点与不足,指出并帮助解决存在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专题讨论,引申教学内容,交流学习心得与经验。师生、生生互动,不仅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发表学习问题的机会,教师更要从中了解学生的实际主观与客观情况,依据互动教学反映的信息,主导教学的开展。民族舞蹈教学实践技能与民族文化理论结合的独特的教学规律,决定了民族舞蹈教学以“学生为本,教师主导”,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精心设计符合学生民族舞蹈素质和发展目标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因材施教,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这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调研、设计、制定、组织、调整、管理、评价的主导作用。而这一切都是围绕学生的学为中心。把学生的基本素质条件、学习目的、适应模式和发展目标等作为教学前提和出发点,体现“学生为本”,实现教学“教是为了学,教也是为了不教”的意义。

作者:额瑜婷 吴司祺 单位:玉溪师范学院重庆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马继刚.课堂教学方法与艺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2]潘志涛.高校舞蹈教学设计创新与教案编写指导全书[M].第1卷.广东:中国艺术出版社,2012:166.

[3]任红杰.关于高校互动式教学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7(5):37-39.

第九篇:民族舞蹈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民族舞蹈,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精神状态,更能够提高人们的气质,提升人们的艺术涵养。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民族舞蹈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舞蹈教学;民族舞蹈;问题;解决策略

民族舞蹈离不开民族文化,因此,透过民族民间舞蹈,能够了解各民族民风、民俗,了解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文化生活以及精神风貌。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族人们不仅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也创造了许多独具魅力的民族舞蹈。本文简要探讨了舞蹈教学中民族舞蹈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舞蹈教学中民族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陈旧,缺乏创新力度

目前,在舞蹈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注重学生基本功的训练,过于关注学生的舞蹈技能,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教学方法传统陈旧,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上都是言传身教,很少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默守陈规,保守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升。当然,我们也承认,传统的教学方式,曾经在过去的一段日子里,发挥过很大的作用,在长期的舞蹈教学过程中,并不是说没有其优越性,虽然教学模式比较保守,教学手段陈旧,但是,教师的敬业品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责任心我们还是要肯定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也付出了一定的艰辛。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与舞蹈艺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陈旧而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教育发展新常态下,同时,也很难满足新时期社会对于舞蹈艺术的新需求。学生机械地模仿,不懂得创新,很难让舞蹈焕发新的活力,虽然在舞蹈过程中,学生的动作和技能比较规范,也是严格的按照规定标准进行练习,但是,学生既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用心感悟舞蹈的艺术魅力,也很难通过舞蹈传达自己的情感,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目的没有达到。

2、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民族舞蹈综合性比较强,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然而,在民族舞蹈教学中,一些教师片面地追求实践能力,缺乏有效的教学理论,很难用固定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的学习,教学效果并不理念。另外,舞蹈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也是影响民族舞蹈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目前,我国一些高校舞蹈教学教师队伍素质普遍偏低。首先,是学历偏低。其次,是年龄和职称结构存在问题,中、老年教师相对较少,青年教师比重大,青年教师在教学经验上显得严重不足,教学能力不足,严重影响着民族舞蹈教学的发展,也不利于培养民族舞蹈专业人才。目前,在舞蹈教学中,一些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民族舞蹈课程,学生只是被动学习。机械地模仿,生硬的训练,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关注学生实践能力,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民族舞蹈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解民族舞蹈的基本舞蹈技能,训练学生舞蹈技能,还要为学生讲解民族舞蹈所蕴含的风土人情,让学生能深入的理解民族舞蹈动作背后所要传达的文化思想,进而提高舞蹈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舞蹈教学中民族舞蹈教学模式创新

1、丰富课程设置,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我国的民族舞蹈内容丰富,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注重学生基本功、舞蹈技能的训练,还要让学生深入了解舞蹈的内涵,用心去体味舞蹈的艺术魅力。进而提高学生舞蹈兴趣。舞蹈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民族舞蹈课程不仅要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舞蹈素养,还要在师资方面,不断加大建设力度。在招聘民族舞蹈教师时,要优先考虑舞蹈教学相关背景,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还要组织舞蹈教师定期进行转行业培训,让教师掌握更多的民族舞蹈技能,加深对于各民族舞蹈的深入了解。如教师必须牢固掌握各民族舞蹈的韵律和特色,能够熟练的进行舞蹈示范,这样,在授课时,才能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舞蹈,了解民族舞蹈动作的规范性,了解民族舞蹈所要传达的主题思想,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设计新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领会民族舞蹈的艺术内涵

在民族舞蹈教学中,教师要一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设计新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领会民族舞蹈的艺术内涵。首先,在学习舞蹈之前,教师要给学生介绍该舞蹈的民族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舞蹈,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领会舞蹈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对于民族舞蹈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其用心去舞蹈。比如,在藏族民族舞蹈教学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高原牧区的环境,让学生了解更多藏族人民生活以及日常的生活习惯,学生了解了这些以后,就会理解藏族舞蹈呼吸节奏上的缓慢,在进行舞蹈训练时,能够将自身的感受与动作融为一体,提高自身舞蹈能力。在云南民族舞蹈教学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播放一些秀美的山山水水,让学生了解更多云南风土人情,了解更多傣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对于云南民族舞蹈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舞蹈技能、舞蹈动作,还要让学生了解更多民族文化,领会民族舞蹈的艺术内涵。

三、结语

民族舞蹈教学应该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将舞蹈技能传授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丰富课程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新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用心体会民族舞蹈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张琼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星星.浅议民族舞蹈的创新与发展[J].音乐时空.2015(09)

[2]崔琰.新时期我国民族舞蹈教学现状及对策探讨[J].艺术教育.2013(05)

[3]贾海鹏.新时期我国民族舞蹈教学现状及对策[J].大舞台.2012(11)

第十篇:舞蹈教学中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教学研究

摘要:民间舞蹈属于十分重要的舞蹈形式,在进行相关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该掌握相应的教学规律,更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民间舞蹈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并将文化精神发扬传承。对于民间舞来说,需要不仅仅局限在传统之中,更迫切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并将“风格性”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在此类教学过程中,能够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并激发广大学生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属于一种多渠道教学方式。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风格性”这一特点进行讨论,并分析如何开展相关的教学。

关键词:舞蹈;风格性教学;民族民间舞蹈

就民族舞蹈这种艺术形式而言,既有前人对舞蹈精髓的总结,又有后人一些新颖元素的加入,在历经岁月的沉淀之后,不仅具备传统的民俗风韵,而且不乏当今的时尚潮流特点。鉴于这种多样化的特点,大力突出舞蹈的“风格性”就显得比较重要。一般来说在教学实施阶段,应着重于三个重要的方向:其一是不断积累所蕴含的文化或者传统风俗,其二是应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的剖析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深情,其三是应从情感上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因此,本文就舞蹈教学进行相关论述。

一、开展“风格性”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重要意义

舞蹈艺术本身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艺术风格、表现形式上,不同的舞蹈也明显会有所不同。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到民族、文化还有地域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被表现形式所决定[1]。民族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有着其更高层次的内涵,其动作、神态、旋律均渗透着民族文化传统。随着时间不断地推移,舞蹈也在经历一定的演变与转化,并与现代舞蹈进行相互融合和渗透,一方面延续了以往的传统风格,另一方面加入了时尚元素。因此对于此类舞蹈教学来说,应结合文化进行深度理解,充分把握好其存在的本质内涵。

(一)在体态与律动方面,具有鲜明的表现方式

对于民间舞蹈艺术形式来说,其具有十分鲜明的风格,往往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对于广大观众来说,在感官认识上就会让人眼前一亮,并能够充分点燃现场的气氛,凸显出一定的文化、民俗气息等。例如在东北地区,小品和二人转是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跳二人转舞蹈的时候,经常会有丢扇子等动作,把东北人天生比较热情的风貌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体态与动率之间,能够实现良好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因此在实际教学阶段,也应该针对这方面进行严格训练。

(二)在意念和动作之间,具有相互的影响

民间舞蹈不同于一般的舞蹈形式,在对学生进行这方面训练时,无论是在肢体动作上,还是在相关步骤的分解上,迫切要求应不断注重加强自身意识的培养。在节奏把控的过程中,应留有相当强烈的意识。不仅应基于学生的心态等方面进行思考,而且在动作衔接等方面应引导学生不断提高。例如可以利用专业视频的播放学习,或者说教师做示范进行动作模仿等,提升学生关于舞蹈方面的认识。

(三)在认同和理解方面,应注重体现多维角度

在民间舞蹈教学实施阶段,还需要站在审视性、参考性等角度进行思考,而民族性这一重要性的特点,才能进行较为深刻的表达与诠释。对于一些重要的传统文化,应注重在理念方面进行适时的引导,并且还应该充分结合实际,使舞者不仅仅局限于单一性思维之中,而是实现更加的多元化,民间舞蹈的动作、旋律、节奏等方面,力求实现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与解读。

二、怎样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贯彻“风格性”教学

在开展民族民间舞方面的教学阶段,应着重凸显其“风格性”实质特点。概括来说,应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第一,应引导学生不断积累和民族民间舞相关的民俗风情、文化知识等。第二,对于舞蹈艺术形式中多样化的动作,应进行适时良好的解剖。第三,对于学生的精神情感,也应该注重加强培养。

(一)注重加强训练积累

民族舞蹈不同于现代舞蹈等其他舞种,其历史相对来说较为悠久。长期以来,各种舞蹈形式进行不断的沉淀、积累,最终使其得到发展和壮大[2]。因此这就对教学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即对于相关的一些理论知识,也应该力求进行全面、透彻的掌握,加深自身对于舞蹈本质内涵的理解,以探本求原作为原则,然后进行层层的诱导,不断深入进去,这样才能充分揭示舞蹈所具有的本质含义。

(二)注重加强动作分析

资料以及相关研究已经充分的证明,民间舞蹈并非是靠想象凭空产生,而是往往来源于劳动。借助于民间舞蹈的肢体动作,能够把人们生活、生产情况进行充分展现,使大家都能够理解这种常态。因此对于广大教学者而言,最好需要结合现实劳动的特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形态动作。在步调节奏上等方面,也才能够进行正确的把控。

(三)注重加强情感培养

民间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具有情感方面的高层次内涵。劳动人民究竟普遍具有怎样的情感?概括来说,他们普遍希望能够安居乐业,并力求可以怡然自得[3]。因此就舞蹈表现这方面来说,应力求实现比较舒畅和快乐。所以教师进行实际教学阶段,应该学会如何进行深层次加工,不断充实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实现艺术修养和层次的不断提高。

三、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风格性”这一特点进行讨论,并分析如何开展相关的教学。概括来说,应该着重做好三个方面,即首先应向学生传递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然后对于舞蹈的动作应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最后还需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作者:孙红星 单位:新余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鸿.论高师音乐专业民族民间舞蹈教学[J].湖南社会科学,2012,01:211-213.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篇8

新疆民族舞蹈文化是连接新疆各民族人民内在情感的重要纽带,是新疆各族人民维护稳定和社会、经济、文化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由于民族舞蹈在新疆民族文化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它是新疆各民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因此,对新疆民族舞蹈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加强新疆民族文化建设,特别是新疆民族舞蹈文化建设,有利于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有利于新疆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新疆综合发展实力与各民族的凝聚力。高等教育具有促进文化和谐的职能。文化和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把不同的文化,尤其是不同民族文化中具有本质性意义的价值观置于同一个平台——大学,可以使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相互理解、借鉴、吸收和融合,进而消除歧视、敌视与冲突,最终达成共识与和谐。该职能因国家、企业等职能所限,难以完全承担,唯有高等教育才可促其实现。新疆高等教育应该成为民族融合和先进民族文化传播发展的摇篮,我们要建设和开发一批涵盖新疆各民族舞蹈艺术的表演课程,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和欣赏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各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和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征。通过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教学,学生可以形成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摒弃文化偏见,接纳文化差异的社会能力。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要培养学生跨文化、跨民族的交往能力,这种交往能力通过简单的知识传授和说教式的教育难以实现,只有通过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热爱大美新疆的精神,使学生相互尊重各自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民族间的矛盾或民族文化的冲突时,能够顾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妥善处理有关问题。由于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新疆各民族居住区相对集中,不同民族居住区之间来往有限,与外界的交流也很少,形成了一个个民族色彩强烈的文化、生活的区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小就接受了区域的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的教育,其地方民族意识特别强烈,对其它民族的文化处于不太了解的境地,这就存在着误解、歧视和冲突的风险。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求我们校园文化建设中适当增加一些各民族文化的元素,让各民族学生更好相互理解相互学习,融入到多民族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教学,通过民族舞蹈所展示的新疆不同民族性格、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让学生领悟不同民族舞蹈文化的精髓和对各民族舞蹈文化的感情,进而感悟民族舞蹈的真谛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不同民族大学生组成一个个学习的团队,通过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实践教学,实现互动交流、互相理解和互相欣赏,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在相互交往、协作中逐渐淡化地方民族意识,增强国家认同感,增加各民族学生之间的融和与团结。21世纪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将引领着舞蹈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民族性和艺术性。但在新疆,由于中亚泛伊斯兰化影响对新疆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维吾尔族妇女不再穿着艳丽的民族服饰,取而代之的是一袭大黑罩袍,南疆某些地区甚至禁止音乐、传统歌舞、绘画、雕塑等社会文化活动。如果我们不能倡导和繁荣优秀的民族文化,发展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方式、现代生活方式、现代艺术方式的民族文件,那么新疆文化的倒退就是难已避免。因此,我们要结合新疆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实际,增加新疆各民族世俗化的文化因素,大力发展新疆民俗文化和民族舞蹈文化,使其和现代文化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融合,抵御中亚泛伊斯兰化思潮的影响。这些都需要在最具有发展潜力和最具有引领时代文化特质的当代大学生中,开展此项工作,使他们成为传承、推广、创新和引领新疆民族舞蹈艺术文化的使者,成为维护新疆维定和民族团结的合格社会公民。

二、新疆民族舞蹈课程动作技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新疆民族舞蹈是以欢快的肢体语言表达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通过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教学实践,新疆各民族学生可以广泛了解各民族舞蹈文化内涵、理论知识、肢体艺术、舞蹈语言、人体生理、运动结构和训练机理等知识与技能。同时,在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系列的肢体训练,可以改变学生中不良的肢体行为习惯,使学生个人形体和运动行为变得更加有韵味和美感,增强学生的乐观自信。各民族学生通过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教学实践,提高了各族学生对优美民族舞蹈的感受,使学生充分体会新疆民族舞蹈艺术所孕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培养各族学生积极乐观的性格。通过肢体语言的培养和培训,内化其气质、涵养和风度,更好地展现出新疆各民族青年人应有的活力。优美的体态、良好的行为、丰富的情感及丰厚民族文化的熏陶,使新疆高校学生具有区别于内地大学生特有的气质,这是新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追求的最高目标。随着新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如何通过舞蹈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民族团结素养和就业创新能力,是当前新疆高校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新疆高等教育开设新疆民族舞蹈课程,就是要通过新疆丰厚的民族文化这个载体,提升新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交融及理解能力和社会工作的能力。因为舞蹈是一项团体的行为表演艺术,对队形动作都有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一遍又一遍地练习,通过不断的练习配合,培养各民族学生的耐心、互助和团队合67作精神,最终达到整齐和谐的表演效果。这种长期的团队训练既可以培养各民族学生的集体意识,也可以增进各民族同学之间的友谊。同时民族舞蹈的训练与演出,可以使学生感悟民族舞蹈丰厚的语言和文化,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接纳不同民族的文化,并学会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道德修养,丰富新疆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

三、新疆民族舞蹈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确定作为“歌舞之乡”

新疆有着丰厚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它们是新疆民族舞蹈课程教学内容的载体。我们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优秀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乌兹别克族和汉族的民间舞蹈节目,采取“项目”型的教学组织模式,让学生选取节目类型,进行创编、训练,直至最后的演出。我们在新疆民族舞蹈课程教学内容确定上,要根据新疆的地域特点、民族习俗、民族文化和学生的民族构成,构建具有本校特点的民族舞蹈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既要体现民族民间舞蹈传承的特点,又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和青年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尊重民族文化和习俗的前提下,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要进行适当的调整,逐步完善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教学内容。新疆民族舞蹈课程为每学期必须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周学时为2个学时,以某一民族舞蹈表演为载体,采用课堂练习与课后练习加表演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新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每人至少具备5-8个不同民族舞蹈节目的表演能力。在新疆民族舞蹈课程教学模式的确定上,应遵循5个原则:一是课程教学组织的多民族原则。要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

学习小组应该跨越班级的界限,由新疆不同民族学生组成,不允许同一民族组成同一学习小组;二是课程教学的“行动导向”教学原则。每组某一学期以一个民族某一民间舞蹈节目为课程学习的载体。学生首先对舞蹈节目的整体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单一动作技能的训练,然后进行组合动作的训练,最终完成某一民间舞蹈节目的表演。三是注重学生情感培养的教学原则。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学习民族舞蹈的兴趣和情感,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自我优越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文艺晚会,让他们在舞蹈的训练和表演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这种亲身体验的机会对学生自身的影响是很大的。四是师生双向交流学习的原则。舞蹈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情感和兴趣的心理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和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的成长,通过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还要发挥各民族学生舞蹈的直观情感优势,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五是社会实践教学的原则。只靠学生校内的民族舞蹈课程的学习,是难已培养出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认同的。我们要利用学校多媒体等设备,在校内民族舞蹈课程教学中给学生放映一些新疆民族的纪录片和舞蹈视频;鼓励学生参加当地的民间舞蹈活动,或者以学生小组的形式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实践为农村集市表演节目;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去了解与掌握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与舞蹈特点,最终使各民族学生掌握不同民族舞蹈的艺术内涵和文化潜质。

四、新疆民族舞蹈课程的发展将促进新疆文化产业的发展

新疆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才,需要跨学科复合型的创业人才,需要掌握现代营销技术的推广策划人才。有了这些人才,才能完成对新疆丰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系统挖掘整理,才能实现在保护与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有效地实施文化艺术资源优势的转换创新战略,才能形成一批具有新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舞台艺术精品和优质文化产品,才能实现借助现代媒体形式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形成支撑地方经济的文化优势产业。我们要充分利用乌鲁木齐市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积极将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和新疆民族舞蹈文化向外输出。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工业设计技术,使新疆民族舞蹈文化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形式,适应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需求,走向世界。在弘扬中国舞蹈文化和新疆民族舞蹈文化的同时,将新疆高校舞蹈教育事业逐步推向国际化发展的轨道。在新疆高校中普遍开设新疆民族舞蹈课程,可以实现培养复合型的新疆民族舞蹈应用型、技术型、经营型的专业人才,可以实现新疆民族舞蹈艺术与会展、旅游业的结合,与现代工业设计的结合,与装饰装潢的结合,与计算机多媒体的结合,与营销策划的结合和与动漫设计的结合。这种结合可以拓展新疆民族舞蹈艺术产业发展的领域,使具有新疆民族舞蹈艺术特色的文化作品、工业设计作品、动漫作品、旅游工艺品等文化产品逐步走出新68疆,走向世界。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舞者唱奏舞蹈音乐少数民族

舞者唱奏,即集歌、舞、乐于舞者一身的一种表演形式。这类舞蹈音乐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广泛存在,其内容非常丰富、种类繁多。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带有宗教色彩舞蹈音乐中的舞者唱奏

舞者唱奏的表演形式在我国的宗教性舞蹈中有着久远的历史。在原始社会,有一个古老的氏族部落,叫“葛天氏”,他们的舞蹈形式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八阕’即八首歌,分别是《载民》,歌颂大地;《玄鸟》,歌颂氏族崇拜的图腾;《遂草木》,祝愿草木茂盛;《奋五谷》祈祷五谷丰收;‘《敬天常》,向上天表达敬意;《达帝功》,歌颂天帝的功德;《依地德》,感谢土地德赐予;《总兽禽之极》,盼鸟兽繁殖’”。①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部祭祀天地图腾的舞蹈。表演的过程中除了歌唱外,还有舞:“三人操牛尾”,同时还有伴奏:“投足”(踏足为节),体现了舞者歌、舞、乐相结合的表演形式。这种舞者唱奏的表演方式,如今在我国民间流传的各类宗教舞蹈中仍可以看到鲜活的实例。

萨满舞是萨满(即巫师)在祈神、祭祀、驱邪、治病等活动中表演的舞蹈,俗称“跳大神”。这种舞蹈是随着原始宗教(萨满教)产生的,反映原始狩猎、渔猎生活和图腾崇拜,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至今,萨满舞在中国的蒙古、鄂伦春、满族、赫哲、维吾尔等北方十几个民族中还有遗存。各族萨满舞的表演依其道具、服饰不同而各有特点,但舞者唱奏这一形式却是各族萨满舞共有的特点。

锡伯族萨满舞使用抓鼓伴奏,有专门服饰,表演内容以模拟动物为主。他们在跳萨满时穿着特制的服装:头戴六股钢盔,胸挂护心铜镜,腰围红、黄、蓝、绿等色布条组成的飘带绣裙。模仿各种动物的形态和追逐、打斗、撕杀的动作。在整个“跳神”活动中,舞者击鼓歌唱伴随始终。不同的场合配有相应的固定曲调。如萨满在穿戴神帽时唱一首短小的《抗耳唱耳》歌曲。在请神敬神时唱《扎黑珠黑》等。蒙族萨满舞,是萨满巫师为人“驱邪治病”从事吟唱韵文,并伴以手舞足蹈的法事的祈祷活动。他们的服饰不同于锡伯族萨满舞,戴有鹰、神树等饰物的法冠,内着红衬裙。衬裙为布质,分左、右两片,每片略呈上窄下宽,用一根布带连接。外罩带有16—24条飘带的法裙,飘带很长,呈上窄下宽状,有些飘带的中间或末梢,分别缀有一只小铃铛和穗。从腰部两侧向后围腰坠有9—12面大小不同的铜镜,称为“腰镜”。舞者舞动时,腰镜互相碰撞而发声。因此,它既有装饰的作用,同时还是充当伴奏作用的乐器之一。萨满“跳神”时,左手持单鼓,柄端坠有小铁环,右手持榆木鼓槌。请神时分四部:一、唱祝祷词,由助手击鼓伴奏,边击鼓边走碎步;二、唱召神词。勃(蒙古族称男巫为“勃”)与徒弟边舞边唱,不时变换舞步图案;三、唱词结束,“勃”进入神灵附体的境界,鼓声激烈,“勃”上身微右倾,鼓面微右偏,分别向左右两侧连续转百余圈;四、送神。常表演踩火炭、舔铁烙等绝技。综上所述,萨满舞是舞者唱奏中具有宗教色彩的典型。此类宗教性舞蹈音乐通常程式性较强,舞者不仅有表演音乐的任务,同时兼有与神灵沟通、驱邪治病等职能。因此,舞者具有多面性,音乐为舞蹈增添神秘色彩,并与当地的民族特色紧密结合。

二、其他类型舞蹈音乐中的舞者唱奏

除了宗教性的歌舞音乐,其他类型如劳动歌舞、娱乐性歌舞、狩猎歌舞等舞蹈音乐中也存在舞者唱奏的表演形式。劳动歌舞的内容主要体现劳动生产。杵歌是民间劳动歌舞的一种,也称舂米歌,流行于黎族、高山族、景颇族等地区。它以木杵敲舂为特点,载歌载舞的舞蹈形式,以居住在台湾日月潭边“邵人”的杵歌最为著名。表演时,舞者随歌挥杵,高低不同的木杵碰击石板,发出如钟似磬的音响,奏出参差不齐的节奏;伴唱歌曲多是古调民歌和传统的词曲,也有新作,但都充满田园风味。如名为《丰收的喜悦》的歌中唱道:“湖光闪烁着绿影,粟米丰收一片欢欣;父母开镰幼童相助,不怕劳苦协力齐心”,②反映了高山族人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

娱乐性歌舞,如藏族弦子舞,是在乐器弦子的伴奏下,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歌舞艺术。主要分布在藏族聚居区,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自娱性歌舞。这种歌舞在表演时没有固定场所,院坝、房顶、房间内都可以成为舞场。由男子拉弦子,女子舞彩袖,随着弦子节奏的变化,歌声舞姿变化多样。弦子舞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迎宾舞,以迎宾、相会为内容;二是赞颂歌舞,以尊敬长辈、热爱家乡为内容;三是爱情歌舞,主要表达青年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等内容。藏族弦子舞在舞蹈时男女舞队各围成半圈,时而聚圆,时而疏散,载歌载舞;男子舞姿重在舞靴、跺脚,“拖步”与“点步慢转”是常用的步法,以显示豪放粗犷之美;女子则注重突出长袖轻柔的舒展之美。弦子舞伴奏曲调大都高亢嘹亮、粗犷豪放。音乐结构一般为二乐句和四乐句,音域多在十一度和十三度之间,绝大部分为五声或六声音阶,每个曲调都有一套相应的舞蹈动作,歌词即兴性强,常运用比、兴、赋等方法创作,比喻生动、朴素自然。

由上可知,舞者唱奏在我国少数民族舞蹈音乐中是一种较为广泛的表演形式。舞者在整个音乐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多才多艺,传达着整个舞蹈的核心与精髓。各舞种之间交相辉映又各有特色,有些表演是歌、舞、乐并重,有些主要以演唱为主,如佤族玩调等等,都充分地显示出了我国少数民族舞蹈音乐的独特魅力!

注释: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汉族民间舞蹈;藏族舞蹈;蒙古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傣族舞蹈;彝族舞蹈;朝鲜族舞蹈

民族舞蹈是代表各个民族的风格特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汉族民间舞、藏族舞、蒙古族舞、维吾尔族舞、傣族舞、彝族舞、朝鲜族舞,这七种民族舞。

1汉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汉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的有龙舞、狮舞、灯舞、绸舞、秧歌等等。现经专家整理加工已进入课堂的有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

2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在素称“世界屋脊”的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上,生活着能歌善舞、具有悠久歌舞传统的藏民族。几百万藏族同胞勤劳、纯朴,善于以歌抒怀,借舞抒情。银白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莽原,正好引吭高歌,河谷飞平坦的坝子上可以尽情欢舞。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优美的歌喉、矫健的体魄,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豪迈的现实生活则是他们即兴歌舞创作的源泉。人民在歌舞中欢庆佳节,也在歌舞中祭祀祈祷,用歌舞来伴随劳动,也以歌舞赞美爱情与生活,歌舞活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西藏舞蹈与歌唱艺术密切结合,以歌中有舞、舞中有歌的独特艺术风格著称。

3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由于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和受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蒙古族与其他东方民族差异很大,形成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也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的、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他们的民间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鲜明特点,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呈现出一派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气概。

4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中国维吾尔族自古居住在中国的西北部新疆,它是我国最大的省区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艺术遗产,其中歌舞艺术更是绚丽多姿,因此自古以来即以“歌舞之乡”著称。维吾尔族舞蹈与其他民间舞蹈一样来自于生活。维吾尔族人民早先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后移居至西域(今新疆),由草原牧骑生活发展到地区的农业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信奉过萨满、摩尼、佛、伊斯兰等宗教。这种经济生活和宗教文化在维吾尔族舞蹈中留下了多重的文化印迹,使之既有历史中《胡腾》、《胡旋》的风韵,又有萨满跳神的姿态;既有古波斯、阿拉伯舞蹈的神态,又有邻近民族舞风的余味。维吾尔族舞蹈在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乐舞的传统基础上,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过历代新疆各族人民的艺术创造和长期发展与演变,不断追求完善,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深受人民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

5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傣族主要聚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和德宏自治区以及耿马、孟连自治县等地,那里江河纵横、绿树繁荫,蕴藏着许许多多天然的美丽。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的哺育熏陶下,以及随着社会发展和中原文化和南亚文化的影响,傣族民间舞蹈逐渐形成极具东方韵味的艺术风格。

6彝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彝族人民居住在我国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他们能歌善舞,有着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就有“烟盒情”、“打歌”、“罗作舞”、“阿细跳月”、“四弦舞”、“花鼓舞”、“铜鼓舞”等等。解放以后,在广大舞蹈工作者的努力下,彝族舞蹈也获得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成为祖国文化百花园的一朵绚丽的鲜花。

7朝鲜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的朝鲜族人民,勤劳朴实,能歌善舞。他们自古从事农耕劳动,酷爱大自然。他们特别喜爱白鹤,把白鹤作为长寿、幸福的象征。这种民族性格与审美观直接体现在他们的歌舞中,便形成了潇洒、典雅、含蓄、飘逸的独特风韵。朝鲜族传统舞蹈种类繁多、风采各异,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就有“扇子舞”、“纱绢舞”、“农乐舞”、“假面舞”、“长鼓舞”、“钗舞”、“剑舞”、“拍打舞”等十多种。新中国建立以后,在舞蹈艺术家们的努力下,许多民间传统舞蹈被整理创作成为优秀节目,在群众中广为传播。我们可以在舞蹈《顶水舞》、《淘米舞》、《喜悦》、《长白瀑布》等节目中,看到身穿小巧短衣、下着拖地长裙、襟垂飘带的朝鲜族姑娘们翩然起舞的优美形象,在宛若鹤群展翅的舞姿中蕴藉着生生不息的朝鲜民族精神。

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舞蹈不仅娱乐了大家的文化生活,也成为当前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需求,还起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下面来谈谈民族舞的作品赏析。

汉族民间舞蹈就拿《红绸舞》来说,此创作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不久,作品以民间传统舞形式表达了亿万人民翻身作主的喜庆心情,体现了工农大众扬眉吐气、欢欣鼓舞的时代精神。编导在民间秧歌的基础上,注入弹跳的律动,加强动作的热烈欢快的情绪;道具红绸大小8字、横波、立波、肩圈、大车轮的展开,形成了丰富生动、多彩多姿的流动造型;蹦子、射雁、翻身、倒踢紫金冠等传统戏曲语汇的纳入,更增强了整个舞蹈的艺术表现力。

构思的特点:(1)主次分明,领舞无论在长绸动作难度或空间上都占有突出的地位;(2)热闹而有序,台前、中、后方各成一体,看似杂沓纷乱,却又秩序井然;(3)画面设计别致。

《红绸舞》的服装道具,亦见匠心。作为主要道具的红绸,时而扎成火炬状,时而打开,将编导的意图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服装方面,绿衣与红绸在色彩上形成互补,白衣、黑鞋又与红绸相互映衬,使得整个舞蹈在色调上鲜明开朗,富有层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