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时间:2022-11-26 03:35:51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显著提高。从2019年开始,国务院颁布“1+X”证书制度并在各大院校开启试点工作。在此背景下,对照国家“1+X”证书制度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必须重新审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问题并积极推进相关改革。

关键词:“1+X”证书制度;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显著提高。国务院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中明确提出:从2019年起,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制度试点工作,其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会计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其所面临的压力日益剧增。

一、对照“1+X”证书制度要求,当前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国家创办高职院校的初衷是为社会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应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纵观现状,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与这一初衷不太吻合。调查发现,其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学术型本科院校设置几乎一致,设有大学英语、大学语文、思修等公共课,以基础会计为代表的专业基础课,以及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核心专业课。与本科院校设置不同的是,高职院校还设有几门专业实训课,如:会计认知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等。尽管如此,理论课所占比重还是远远超过实训课。此外,高职院校开设较多的理论课,忽略了受众群体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实际,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阻碍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二)教学内容狭窄单一。当前,高职会计专业群所涉及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一共有7种,分别是:财务共享服务、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大数据财务分析、数字化管理会计、金税财务、财务数字化管理和智能财税。通过对7项证书具体内容分析可发现,其内容都与当前企业最新应用平台和实际操作挂钩,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同时,还要了解企业最新的实操体系,同时能将具体的知识点应用于具体操作中。然而,当前高职会计专业的大多数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只涉及理论原理,并未讲授企业实操过程中的应用问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会计教学已无法满足当今时代的发展和要求,若会计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只掌握会计专业相关知识,在就业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三)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教学改革成果的好坏。目前,高职院校会计师资以青年教师为主,大部分都是一毕业就到学校任教,学历不低,至少是硕士以上学位,不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但实践能力却是其短板。有些教师虽取得了会计中级职称资格证书,理论上成为了“双师型”教师,但由于证书是通过理论考试获得,并未经过实践环节的考核,所以并非实际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授课教师自身缺乏实践应用经验和能力,自然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动手型学生。此外,部分老教师因长期从事教学,对会计行业的转变了解不足,导致其所讲授内容与会计行业最新发展出现脱节。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培训的方式。当前的培训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国家提供的免费培训,例如每年的国培和省培项目;一种是教师根据自身需要参加的相关非免费培训。无论哪种培训类型都存在相同的问题:学习内容多而不精、学习时间短且急。教师参加完培训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从内容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但从深度上看,似乎又什么都没学到。这些都是师资队伍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四)校企合作机制不紧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需要进行实操训练,将所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实践。最有效的实操方式就是到企业顶岗实习,这就需要校企之间建立长期且紧密的合作机制。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仅停留于一纸合同,没有建立起深层次的合作机制。高职会计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都进行过企业调研,但由于校企合作不紧密,导致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与企业标准和社会需求的吻合度不够紧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全面来临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会计行业也在发生转变,由最初的核算型会计转变为管理型会计。然而当前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大部分仍是传统意义上的“账房先生”,这与当前时代变化和社会需求并不吻合,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五)教学条件保障不全面。通过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条件的了解和研究,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只设置了部分传统实训室,如:会计岗位仿真实训室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其中会计岗位仿真实训室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完成会计手工账的能力,即“凭证-账簿-报表”的一系列过程,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传统手工账的会计工作已逐渐由财务机器人所代替。此外,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会计教学时,教师仍是在传统教室中授课,显然无法满足会计行业的转变和财务共享模式的到来。

二、“1+X”证书制度与会计教学相结合的建议

(一)完善对接“1+X”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方案。国务院颁布“1+X”证书制度,不仅是对证书制度的改革,也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1+X”证书制度的落地实施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来说,首先需要认真研读与会计专业有关的7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将7项X中的标准融入会计专业教学标准中,修订和补充原有的专业标准。其次,应进行课程改革,确定与7项X证书内容有关的课程,相应调整这些课程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精简部分专业课程,增加相关选修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兴趣爱好出发,选择相应课程,考取不同的X证书,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最后,“1+X”证书制度的提出强调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因此,应加大实训课时,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二)改革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侧重理论知识点的讲解,随着“1+X”证书制度的实施,通过对会计证书的分析,发现其内容都与当前企业最新的应用平台和实际操作挂钩,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讲授方式,在课堂中多讲授有关实际应用的知识。同时,X证书的出台强调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在讲授会计知识的同时,还应讲授一些其他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知识,如: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等。(三)加强适应“1+X”证书制度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更好适应“1+X”证书制度的要求,培养出复合型高职会计人才,要求任务的执行者教师应具备相应的实践应用能力。各高职院校应制定出教师进企业锻炼的详细准则,要求长期从事一线工作的教师每年应进行不低于2个月的企业锻炼,并将这一制度与教师职称评价体系挂钩。教师进企业可以直观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有利于弥补其实践经验不足这一短板,培养出兼具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应积极邀请企业特别是参与制定“1+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要求的企业专家入校为教师授课,提升校内教师应用知识的能力。(四)深化校企合作机制。一方面,学校应邀请企业专家与会计专业负责人共同探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将7项“1+X”证书制度要求融入其中,确保培养方案符合新时代要求,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适应时展需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订单班、联合班等形式加深校企合作。同时,合作企业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可以掌握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技能,提高其实操能力。(五)改善适应“1+X”证书制度的教学条件。良好的教学条件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前提。大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会计教学工作只提供了普通教室和传统手工账实训室,难以满足当前教学需要。学校应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建立财务共享实训室和智慧教室,在征得企业专家同意的基础上,教师可采用企业真实案例进行教学,同时还可邀请企业专家在线点评学生学习情况,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其实战能力。(六)严把质量关,提升证书含金量。国务院颁布的“1+X”证书制度中的“X”指的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防止部分企业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故意“放水”情况的出现,学校应严格把好证书质量关,提升证书含金量。首先,X证书的类型有很多种,学校应严格甄选,选择适合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企业职业认可度高的证书,严格把控好X证书的入校关。其次,学校应调动师资力量对报考X证书的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做好X证书的考核关,杜绝虚假作弊情况出现。最后,“1+X”证书制度中的“1”是指毕业证书,与“X”相比而言,“1”是基础,是根本,“X”是补充,学校不能本末倒置,在注重X证书质量的同时更应严格把控毕业证书的质量关。

参考文献:

[1]李媛媛.“1+X”证书制度下高职会计教学的思考[J].财会研究,2020(3):142-143.

[2]张素芳.“1+X”证书制度试点下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10):201-202.

[3]彭敏,肖诗菲,罗利亚.“1+X”证书制度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财讯,2019(10):211-212.

[4]沈净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1+X”证书制度结合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8):344-345.

[5]王晓辉.高职会计专业实施“1+X”证书探析[J].商业会计,2019(22):157-158.

作者:熊文铱 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