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有机结合探索

时间:2022-10-27 09:41:57

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有机结合探索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历经了多次变革,高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更是历尽沧桑。我国高等教学管理在经验上从无到有,在能力上从弱到强,在内容上从经验务实到理论研究,在方法上从单一到多元。通过对我国高等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梳理和分析,探究我国高等教学研究的范式变迁,为我国高等教学管理研究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实践探索

一、序言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国家和国民对于高等教学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对于高等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因此显得更加重要而有意义。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管理工作在高等教学中起到的作用十分明晰。改革开放以来,参与我国高等教学管理研究的专家和学者越来越多,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高等教学管理研究的发展和进步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信息科学不断进步、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的当下,要促进我国高等教学管理研究和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继续进行探索和研究,从我国高等教学管理研究的历史和学生管理的历程中找到切入点,分析规律,找到新的发展之路。

二、我国高等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

1.改革开放前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我国高等教学管理研究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很多专家学者,这些专家学者针对高等教学管理提出很多著名观点和看法,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解放战争后,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缺乏相关的理论研究,同缺乏这方面的人才。这就导致我国的高等教学管理研究在一段时间里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同时,我国关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进展相对比较落后和缺乏。关于这一点,相关数据可以说明,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段时间里,我国一共发表了相关文件上百篇,但相比之下,我国相关教学研究专家和学者发表的论文和著作不到百篇,从这种悬殊的数据比较中不难发现,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段时间里,我国的高等教学管理研究确实有些许不足,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差距,需要我们给予相应重视。然而这并不是代表这段时期我国的高等教学管理研究是毫无进展的。这段时期里,依旧有相关的专家学者就高等教学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些看法和见解大多上是围绕当时出台的一些政策而发表的言论,多是一些理论解释或者一些个人经验,没有太多关于理论方面的内容。但这些解释为后来高等教学管理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衔接纽带。

2.改革开放以后的相关研究成果。自我国改革开放后,高等教学管理的研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这段时间里,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我国高等教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发展高峰,出现很多关于高等教学研究的文献和理论。改革开放不仅带动了中外经济的发展与交流,同时也带动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这种研究的发展和变化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之前相关文献寥寥无几的状况相比,改革开放以后,关于高等教学管理的论文大幅增加,数量上的激增是高等教学管理研究发展的最好表现,也是最直接的表现。除此以外,在文献具体内容上,由之前的以文件解释为主变得更加多样化,有的以经验为基本内容谈论,有的则大刀阔斧谈改革,还有的以外国的制度和文献为蓝本,探讨我国相关制度的改进与完善等,这些研究都为我国的高等教学管理研究增添了新的色彩和活力。从研究的方向来看,从高等教学管理研究的方向上延伸出很多新的研究方向和对象,整个研究领域变得更加宽广,这种发展在2002年变得尤其快速,相关的文献数量上激增,研究方向越来越五花八门。这表明我国关于高等教学管理研究领域的探索正以百家争鸣的形式展现,涌现出一大批关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学说和意见。然而数量的激增并不能代表质量的提高,关于一个国家相关学术发展得好与坏是不能仅凭借文献数量决定的。不少研究学者认为,我国的高等教学管理研究进入高原期,一方面说明我国的高等教学管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另一方面又说明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如果要得到进一步发展,面临很大阻碍。因此,我国高等教学管理研究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总结以往经验,了解范式变迁,找到发展路径,实其进一步发展,迎来发展的新的春天。

三、我国高等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

1.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从我国的高等教学管理研究发展来看,大致经历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以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高等教学管理研究不完善,无论是相关文献还是理论少之又少,在这段时间里我国高等教学管理发展相对缓慢,说明由于种种原因对于高等教学管理不够重视,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导致其难以有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对于高等教学的相关研究则开始增多,无论从研究的文献数量上还是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来看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同一时期内我国高等教学管理研究比重较低,然而随着我国学术界不断进步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各种学术学说疯狂涌入我国,随着各类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我国总体学术水平得到相应提高和进步。在这种总体学说文献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我国的高等教学管理研究相应得到发展,更加突出的是,和其他研究相比,我国高等教学管理研究所占的比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学科研究在总体研究中所占的比重是不断提升的,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高等教学管理研究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

2.学生管理工作越来越细化和专业化。随着我国高校教学不断发展,学生管理工作得到新的进展,朝着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细化的方向进展,学生管理工作在整个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高等学校需要完善学生管理工作,要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在我国关于高等教学管理研究发展之初,学生管理工作和教学管理之间的配合度是远远不够的,管理政策的制定者对于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制定的政策没能做到以事实为基础,成为空中楼阁。可见,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以现实情况为基础。对于理论研究者来说,他们的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现实,无论是理论的产生还是理论的施行都和现实存在一定距离。很多理论的提出并没有站在现实的角度之上,脱离现实谈理论,导致其存在很多与现实不符合的地方;从理论的施行来看,当理论出台之后,将理论落实到实际的过程需要很多环节。由此可见,将理论落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行动的实施者看,他们深入了解了实际情况,但是对于一些理论层面的探索有所缺失,对于政策的把握程度也是不够的。由此可见,在最初的时候,这三者之间配合程度远远不足。随着教学管理研究的不断改革和了解,三者之间配合变得越来越紧密。

3.相关的研究方向和问题越来越广泛。在我国高等教学管理研究发展之初,我国相关研究方向比较单一,不够深入,这就导致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不够全面,比较肤浅。随着我国教育不断改革和发展,我国高等教学研究逐步深入。1985年我国召开的首届高等教学研究会曾经确定高等教学的管理研究的10个问题,分别是:高等教学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体系与内容,知识体系、基本概念与范畴,理论基础,高等教学管理的本质与特点,高等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高等教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高等教学管理的现代化,高等教学的管理者,中外高等教学管理理论或管理思想的评价。自此以后,我国的高等教学研究开始以这10个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深化和扩散。这意味着我国对于高等教学的研究不仅局限于这10个问题,而是开始从更加深入的层面思考这些问题,思考与之相关的更多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不断探索,我国在高等学校研究的相关问题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我国相关体系也得到重新构建。

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

1.加强两者各自的基本理论研究。要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学管理的研究,应加强对于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的研究,对于学科基本理论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根据高等教学管理研究的发展进程,找出整个发展过程的规律和方向,对此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思考,找到让整个高等教学管理研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的道路和方法。其次,根据相关机构出台的一系列文件进行探讨和分析,针对这些文件进行具体的实践,对这些政策和制度进行分析和探索,以为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找到新的活力。同时,应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和思考,找到发展路径,从最基本的理论入手进行研究和考量,找到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两者结合的途径和道路。

2.建立合理制度,促进二者有机结合。在高等教学管理研究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和政策施行者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要寻求高校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二者的发展之路,必须从主体入手,因为他们对相关政策有着最直观和最客观的感受,建立一只以高校成员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对于我国相关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研究和进步将有重大帮助。同时,在团队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很多因素,如团队成员的专业、年龄、学校等对于整个团队的管理是否有相应的规则和要求,有没有关于绩效或者考核的相关规定等,通过具体人员的相关感受和建议实现二者的结合,促进政策不断完善。

3.强化学术规范,避免强制结合。要真正实现高等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有机结合,促进二者发展,首先要以现实为依据和基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现实价值。而学术规范应做到学术的研究和规范以事实为依据,而不是脱离现实而大谈理论,更不能离开现实而制定政策。必须扎根于群众,扎根于事实,从事实角度入手和考虑,加强学术规范,让学术政策更富有规范化,不能被官僚化所覆盖。因此,我们不能为了结合而结合,应该更理智地实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张晋.我国高等教学管理研究范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韩良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学管理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3]刘玉静.高等教学管理研究的范式转换及价值重构[J].教学研究,2011

[4]张天雪.我国高等教学管理研究的范式变迁与发展进路[J].清华大学教学研究,2010

作者:付镭 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