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乐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

时间:2022-06-08 04:14:50

浅谈声乐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以产出为导向的“OBE”理念是一种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着当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教学的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关注教师“教得怎么样”,而以产出为导向的“OBE”理念更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强调教学首先要明确学生通过学习之后最终要具备的能力与素质,然后再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近年来,“OBE”教育理念在国内专业认证中已被广泛接受。在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中,明确提出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学习中心”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产出导向”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生毕业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强调对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应当在实践中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对课程设计与实施进行一系列的反思与改革,从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明确提出:幼儿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包括对音乐、舞蹈、绘画、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欣赏、感受、认知和表现能力。教师的艺术素养关系着幼儿对艺术的感受、欣赏和表征能力的发展,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是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1]。幼儿园艺术领域中音乐活动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教学能力。音乐能力主要包括音乐的表现能力、鉴赏能力、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音乐教学能力是教师在幼儿音乐活动中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反思能力的综合体现。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教学能力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出了的明确而具体的课程目标定位,也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有别于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更关注学生声乐技能的掌握,以及运用声乐技能诠释歌曲情感的能力培养;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有其鲜明的专业特点,即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需求这一专业背景之下,通过声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较好地把握音准、节奏、情感、声音控制,完整地演唱儿童歌曲;同时,通过赏析、讲解不同体裁的幼儿歌曲,培养学生分析和把握儿童歌曲的审美价值和潜在教育价值的能力,并能够根据不同年龄段选择适合幼儿的歌曲,同时,在声乐的学习和实践中丰富学生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满足职业需求,为学生将来从事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储备坚实的音乐素养。在当前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运用“OBE”的教育理念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反思与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程建设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长期以来,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被定义为艺体技能课,在课程的目标设计、内容选择、组织实施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一)课程目标定位不够准确。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规定了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知识、技能及素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课程目标是确定课程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基础。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基本都是参照师大(院)音乐系(学院)的课程目标,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对科学歌唱方法(美声或民族唱法)的学习与掌握情况,强调声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学习,因而会出现学生只会运用美声或民族唱法演唱歌曲,进行幼儿歌曲演唱时不会科学地转换声音位置,在儿童歌曲弹唱时常常顾得了弹顾不了唱,顾得了唱忘记了弹,即便有的学生声乐歌曲演唱水平已较高,仍然不能很好地演唱儿童歌曲的现象。上述问题的出现,都缘于教师缺少在学前教育专业背景下对声乐课程目标进行思考和定位,教师没有从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幼儿园音乐教育这一职业需求的角度来定位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声乐课程的学习能够获得何种能力?达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把掌握的声乐知识和技能与幼儿园保教实践相结合?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没有在课程目标中进行明确的规定和说明。错位或缺失的课程目标,使得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在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形成与发展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幼儿园保教实践相脱节。邓江,党爱娣:基于“OBE”理念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以儿童为本”的教育观已成为幼儿园教师一致认同并始终践行的教育理念,遵循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反向设计,正向施工,倒逼课程”的基本原则,学前教师教育课程也应体现儿童视角的课程观和教育观。然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其教学内容仍然更多地固守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以声乐学科知识和声乐技能训练为主线设计教学活动,使得学前教师的音乐素养培养明显滞后于学前教育实践对教师音乐素养的实际需求。声乐教师每学期给学生布置四首到五首声乐曲目,曲目的难易程度由任课教师决定,每首歌曲练习两周到三周然后在学习下一首歌曲。这样的单一脱节的课程内容导致声乐教学给予学生的更多的是音乐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但没有为学生今后从事幼儿园音乐教育提供必要的内容支持,很难满足学生将来的职业需要,学生毕业后需要更长时间来适应和胜任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要求教师要掌握声乐、琴法、边弹边唱以及基本乐理知识等多种音乐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些音乐学科的课程内容安排应形成一定逻辑关系,但在当前的现状中,音乐领域不同性质的课程安排较随意,课程内容之间缺乏呼应,未能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的职业需求来进行课程安排和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综合音乐素质和基本职业能力的提升。(三)声乐教学重技能训练,轻能力培养。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固守着以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声乐课只强调声音位置、共鸣等技巧的训练和掌握,每节课教师都是运用“我教你唱”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教授声乐技能,缺乏对学生在音准、节奏、强弱、音色等音乐的基本素养提升方面的指导,更加少有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结构和风格等的分析解读,失去了声乐课程本应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忽视了学生艺术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声乐课程的学习中也仅仅以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无暇对音乐作品本身进行充分的感受和鉴赏,导致学生对声乐课越来越不喜欢上,甚至感觉到枯燥、不耐烦,最终造成学生只会声乐技能,缺乏在幼儿园实践中协调声乐知识技能和学前教育行为的能力。声乐课程的教学组织和实施与职业需求的声乐课程目标相违背,教师的声乐教学和学生的声乐学习极易沦为肤浅的声乐技能训练。(四)声乐课程评价方式单一。在以往的声乐课程的教学中,评价内容仅限于每学期学习的4-5首歌曲,评价的标准注重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在歌曲的表现力、音准、节奏、强弱等音乐元素和对歌曲风格的把握、歌词的理解等综合素质上没有设定标准,随意性很大,也很主观。评价方式采用学完一首歌曲考核一次作为一次平时成绩,最后一首歌曲作为期末考试成绩认定。这样的评价只关注技能掌握不注重过程的评价,没有关注到学生努力的过程和阶段的进步,学生会对声乐学习失去自信。

三、“OBE”理念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改革

“OBE”课程大纲的核心理念是产出导向,应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准绳,建立“产出导向”的声乐课程教学体系,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目标确定、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方面进行系统的综合改革,培养高素质的、以幼儿教师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的合格幼儿教师[3]。(一)以培养目标和职业要求为依据确定声乐课程目标。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课程目标是学生在技能、保教和素质、师德规范等方面达成的基本目标,也是课程学习结束后对学生实施考核评价的标准。根据以上要求,二年级第一学期《音乐技能Ⅲ(声乐)》课程确定了以下4条课程目标:第一,通过学习歌唱发声的基本理论,能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具备一定的音乐基本素养。这一目标重点强调学生基本音乐素养的培养,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咬字吐字的方法演唱歌曲,引导学生对音乐的音准、节奏、强弱、快慢等音乐元素进行分析,在建立良好的声音概念和音乐元素的基础上,查阅资料了解歌曲的背景以及歌词的含义,然后进行大胆表达,主动收集、整理和分析歌曲中的相关信息,学会反思,能够更有情感的演唱歌曲,所有声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是基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这一核心目标;第二,通过学习幼儿歌曲的选材要求及方法,能够认同并掌握学前教师应具备的保教知识,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前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坚持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在充分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嗓音特点的基础上,学习幼儿歌曲选材的要求及具体方法,认同并掌握学前教师应该具备保教知识;第三,掌握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演唱幼儿歌曲相结合,能够有表情的演唱幼儿歌曲,提高知识间的联系与整合的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声乐技能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地将科学的发声方法应用于幼儿歌曲的演唱之中,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调整发声位置),能够结合正确的咬字吐字要求选择幼儿歌曲,从音乐艺术的角度分析歌曲、设计动作,有表情的、亲切地演唱幼儿歌曲,从而使得声乐知识和技能与幼儿园保教实践深度融合,明确音乐技能的工具性价值,最终追求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综合提升,是音乐类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正确定位;第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因此,在师德规范方面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思政渗透在教学中,通过演唱积极向上的歌曲、中国经典歌曲、健康向上的幼儿歌曲,达到文化的认同、情感的认同。上述4条课程目标均指向一定职业要求的实现,具体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二)打破传统教学内容,重组课程模块。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打破传统单一的内容组织,重组课程内容,以模块方式呈现新的教学内容。根据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要求的具体规定,《音乐技能Ⅲ(声乐)》的课程内容可以设计为四大模块、一个项目:即,技能模块、保教模块、赏析模块、舞台实践和综合项目,在模块和项目中嵌入两个实践应用模块、两个练习模块、一个舞台实践和一个综合项目。下面分别对各个模块内容及设计依据作以说明。声乐学习有别与其它教师教育类的课程,本身就是以练习为主的技能课程,因此,模块的设计上不能脱离声乐课性质,前两个模块都是围绕歌曲的咬字与吐字、歌曲的分析等技能上进行训练,并且在相应的模块中设计了相应的课堂应用的实践模块。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实践练习为途径达到技能目标的实现;保教模块是学生具备教育能力的训练,是第三个模块歌曲演唱的处理,通过课堂练习的嵌入学生在歌曲演唱时注重音乐的综合表现因素,如,歌曲的乐段、音乐的强弱、快慢、歌词表达的含义等音乐的综合素养得以练习与体验;视听模块的设计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尊重幼儿对艺术领域兴趣、爱好和感受,通过讲解、试听的教学,学生能够很形象的感受到如何选择幼儿歌曲,并通过小组实践练习选择幼儿歌曲,以小组为单位呈现共同设计的表演、演唱,加强了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和保教能力;在模块设计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块就是舞台实践,艺术周前全体学生大量、集中地练习、训练,然后在舞台上呈现,学生对歌曲的情感表达得到了提高,并且很快地找到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目标更加明确。模块内容的设置坚持以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和满足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需求为原则,以毕业要求为依据,内容模块与实践模块地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学生声乐技能和音乐综合素养的提升,课程模块的整体设计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见图1所示。图1是课程模块的整体设计与实施路径,下面对每个模块中的具体教学内容及逻辑关系作以说明。在本课程的前序课程中,学生已学习掌握了歌唱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分辨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与幼儿歌曲唱法上的不同,本课程内容的第一部分包括模块一、二、三以及实践模块一、二、三,从咬字吐字这一基本的歌唱技能训练开始,在技能的练习中除了发声训练、歌曲演唱以外加入音程的训练,加强音准、声音控制感受以及声美的训练。通过曲式分析,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了解歌词背后的时代背景,歌词所表达的内容情感,最后能够完整的、有感情的、清晰地演唱表达歌曲;课程内容的第二部分由模块四、实践四、艺术周、项目组成,在学习掌握了科学发声的基础上,明确演唱幼儿歌曲发声的音色、声音位置与美声、民族唱法的区别与不同,用幼儿喜欢的声音、表情、动作演唱幼儿歌曲,在幼儿歌曲选择上以儿童为出发点遵循不同幼儿的歌唱能力、歌唱音域,从幼儿歌曲的内容和旋律等方面选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歌曲,通过小组合作和舞台实践展示学习了的幼儿歌曲和声乐歌曲,合唱歌曲。学期末利用综合项目整合所有模块知识,综合指向幼儿歌曲演唱和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强调的是,坚持将思政始终贯穿于所有模块的教学中,模块中歌曲的选择以歌唱祖国、热爱祖国等中国经典歌曲为主,从而达到文化的认同、歌曲情感的认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幼儿歌曲的选择中,尽量选择美好的、活泼的、积极向上的歌曲,培养学生积极阳光地生活态度。课程模块的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表2所示。为有效解决前文所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内容设置重复、或缺乏逻辑联系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与实施中强调形成教育合力,其理念不失为有益的尝试与实践。利用教育合力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通俗地讲,教育合力就是劲往一处使,团结就是力量,各种教育有效的凝聚在一起。本课程中所说的教育合力,是指把声乐课、视唱课、钢琴课、舞台实践有机融合在一起,建立声乐歌曲库、幼儿歌曲库、合唱歌曲库和赏析曲库。声乐曲库中的歌曲在教学中便于教师选择教学歌曲,学习的歌曲可以进行舞台实践;在声乐课程的模块教学中有幼儿保教知识、技能的学习,为了达到效果同时选取了C、F、G大调幼儿歌曲,每天早自习进行视唱练习,解决学生的音准问题,同时,这些幼儿歌曲也是钢琴课中的弹唱教学内容。钢琴课负责解决学生如何弹的问题,声乐课解决如何演唱的问题。通过歌曲库的建立统筹、完善音乐领域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三)改变课程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练习。为有效实现学生在知识,技能和素养等方面要达成4项基本目标,本课程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实践练习、主题讲授、小组合作、多媒体试听、舞台实践、双主体讲授、项目制综合应用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示范教学,启发学生体验咬字、吐字在歌曲演唱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声乐课技能的学习重在实践练习,三分讲七分练,在练习中掌握发声的技能技巧;主题讲授方法围绕某一固定主题,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视角,梳理该主题的相关逻辑关系;多媒体试听的方法是教师根据选择幼儿歌曲的原则选出有代表性的幼儿歌曲,如,在音域上、在趣味性、旋律、歌词内容等选取有代表性的适合大、中、小班幼儿演唱的幼儿歌曲进行赏析,将讲解分析与实践练习相结合,学生具备一定的幼儿生理知识,初步掌握选择幼儿歌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提高知识间的联系与整合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强调组中、组间经验流动的价值,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对歌曲的选择、分析、演唱与表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班级分享活动,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与小组互助体验的能力,能使学生们相信,大家正在向同一个方向努力,拥有共同的期望和价值观,合作性目标的确立,它能使成员有信心克服困难,愿意探索可供选择的方案且能自我更新[4]。通过双主体讲授方法重在培养学生主动收集、整理和分析与课程实践相关信息的习惯,提高反思分析能力,如表3。(四)改变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课程评价是按照高校课程理论设计的一种质量评估程序,是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同时,对于反馈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5]。《音乐技能Ⅲ(声乐)》的课程考核评价既不能过分强调对声乐知识和技能的考核,也不淡化对音乐本身审美价值的评价,改变重结果的传统评价方式,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过程性评价占60%,终结评价占40%。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出勤、技能的掌握、实践练习、歌曲情感的表现、查阅资料、小组合作、舞台展示的考核评价,提出明确具体的标准和要求。期末考查为终结性评价,从学生对科学发声方法的掌握、幼儿歌曲的选择、分析、演唱、表达等多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评价,注重综合能力的获得。具体考核内容与实施细则如表4所示。“OBE”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符合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以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提升为核心,确定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声乐)课程的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98.

[2]吕明凯.课程建设应是幼儿园工作的永恒主题[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1):45-48.

[3]徐俊华.幼儿教师资格考试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2):47-49.

[4]秦旭芳,孙丹.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校大班额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11):100-103.

[5]李培振,张波,单伽锃,张伟平.基于OBE理念的课程考试及其评价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3(3):83-85.

作者:邓江 党爱娣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幼儿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