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时间:2022-06-04 09:38:28

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是顺应时展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面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各高校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创新使用启发式、参与式、沉浸式和开放式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在精准认识和把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变”与“不变”关系的基础上,更加坚守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导向、价值取向、师生角色走向和育人终极方向“四向”要素不变,不断提升思政课实效性.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守正创新;教学实效性

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与发展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2019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指出办好高校思政课,要深入研究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加强和改进教学方法.关于当前思政课教学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机遇,在全国教育大会和高校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各高校“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和主阵地,各高校需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创新使用体现“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在精准认识和把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变”与“不变”关系的基础上,更加坚守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导向、价值取向、师生角色走向和育人终极方向“四向”要素不变,不断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思政课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符合现代网络信息化对传统思政课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顺应当代大学生自主多元化生活学习方式,也是改变思政课堂现状、克服教学困难的内在要求.近年来,随着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从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意义和若干维度、“八个相统一”基础上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传统教学模式观念的更新、思政课教学规律的把握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和探讨.这对新时期我们把握思政课主基调、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关系、攒足信心办好思政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毋庸置疑,随着全国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热潮的兴起,我国思政课教学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传统思政课教学方法也出现了巨大变革.然而,面对国内和国际政治教育因素的诸多不确定性,高校思政课仍然存在教学实效性不够、教育资源和载体效用发挥不足、教育主客体之间关系模糊、教学内容艰深乏味、教学方法单一片面、学生个性和需要得不到满足、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成效欠佳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黑格尔曾说:“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够规范思想,指导思想去把握实质,并保持于实质中.”为此,我们既要守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又要敢于突破常规,以变应变,真正地让思政课在各高校“活起来”“火起来”,实现高校思政课在新的高度上、新的起点上不断发展.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之“变”

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告诉我们,世界万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新旧矛盾的不断解决和更替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在新时代背景下,在我国思政课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在教学方法上“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创新使用启发式、参与式、沉浸式和开放式“四位一体”教学方法,在“变”中求实效、在“变”中谋发展.(一)启发式教学:传统教育模式向个性教育转变教学不仅是教师的“教”,更有学生的“学”蕴含其中.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首先,从服务对象来看,这种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虽然完成了学科知识讲授和教学进度,却无法真正地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和个性发展.其次,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来看,教师虽然是知识的播撒者,但也是思想的灌输者和行为的操控者,学生变成被动的学习者和听众,无法真正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最后,从学生的未来发展看,这种“大水漫灌”教学模式无法真正让学生展示自我和提升自我,忽视了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我们需要改革教学方法,追求学生个性发展,凸显他们的主体性地位.一方面,要在专业上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专业班级,我们可以设置中小班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学科特色和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和方法.例如,工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强,但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接受和积累较为薄弱,教师应改变授课思路,注重科学逻辑思维方法的运用,帮助工科学生形成牢固的知识思维导图.而就文科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理论知识较为轻松,也容易接受,教师宜采取课堂讲授和说理的教学方法,通过PPT展示和课堂互动,培养学生自觉参与和合作协同能力.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说,他们追求个性、兴趣广泛,十分注重自我心理需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和理解这类学生,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采取诙谐幽默的授课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展示思政课的魅力.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进行教学.思政课教师应提前做好充足备课准备,根据学生个性,调整授课计划与内容、授课方法和语言等,主动走进大学生中间,倾听大学生心路历程和真实声音.除此之外,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学科素质和个人基本素养,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与他们进行愉悦的交流互动,营造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话语力量,从而自主地参与课堂学习.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具体教学模式,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讲人,更应该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培养他们科学思维方式上发力.同时,充分利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可取之处,在坚持灌输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一种“和风细雨”和“细水滴灌”的效果.(二)参与式教学:课前助学、课上教学与课下拓展相结合上好思政课,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彰显教师的主导性;既要凸显思政课的思想性与理论性,又要彰显思政课的实践性与参与性.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将课上理论教学、课前助学和课下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师生互动效果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实践对学生品格的锤炼作用.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版)为例,思政课教师在讲授“中国梦”专题时,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对这一章节的预习,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等渠道,结合生活实际,深化对中国梦的理解与认识,进行“课前助学”.在课上,授课教师可以线上线下齐发力,进行混合式教学,一边通过口头讲解,一边利用PPT、图片、视频等进行教学,通过疑难探讨、案例分析、学生演讲或者团队合作等方式,实现师生课堂互动和解难答疑,深化对个人梦、集体梦和国家梦之间关联的理解,避免陷入“中国梦”解读的误区.在课后,教师一方面可以利用阅读、查找文献、视频解读、学后感想等课后延伸学习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梦专题的理解,加强相关知识储备;另一方面,通过班委组织大家走向校外,开展社会实践调研,在亲身实践中感受社会各行各业普通人如何在平凡岗位中奋力实现他们各自的梦想.在“小梦想”和“大梦想”的激烈碰撞中,在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中,通过参与式教学实现教书育人.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主导性作用,贯彻落实实践育人理念,围绕学生主体,开展社会实践教学设计.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激发学生活力,做到学思践悟、知行统一.同时,教育者是否具有媒介素养,是立德树人活动能否开展的前提.思政课教师应当顺应时展大势,借助新兴媒介,创新教学形式,自觉成为课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领者,做新时代广大青年学子的引路人.(三)沉浸式教学:以教学方式生动趣味化提升学生获得感和体验感沉浸感(Flowexperience)是Csikszentmihalyi在1988年提出的,代表一种愉悦的体验.沉浸式教学模式建立在沉浸式理论基础之上,指人们以一种完全投入的态度对待日常学习生活,心无杂念,达到完全享受的状态,从而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这种游戏式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切感受,使模糊、抽象的教学内容变成鲜活的场景,带来教学的真实体验感.随着网络的普及,不少思政课教师改变授课时的语言风格,运用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网络热词,不仅让每一堂思政课都变得“有滋有味”,还提高了“上座率”和“抬头率”,让学生收获满满,增强了思政课的实效性.有的高校甚至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艺术结合起来,打造艺术思政课,通过音乐的渲染、图画的再现、生活场景的演示,唤醒学生内心的真、善、美,加深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实现知、情、意、信、行相统一.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成育人目标,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通过一系列课堂小技巧激发学生上课热情.教师上课可以设置随机点名、随机抽奖、随机布置任务等环节,让学生踊跃参与,并进行相对应的加分奖励或者实物奖励;在提问环节或者演讲环节,在学生精彩发言后,让大家鼓掌或者口头赞扬夸奖;授课时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与互动,让学生感受教师对自己的关爱与重视;鼓励学生勇敢提问,主动分享朋辈之间的小故事,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这些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都是不错的方法.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提升了教学内容的趣味化,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获得感和体验感,真正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达到一种“无教处有教”的境界.(四)开放式教学:以校内校外联合发力实现教学实效最大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我国素质教育推行的整体性和开放性原则,求真务实,将社会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加以整合.过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仅局限于学校内部,依靠学校教学体系和外在教学设施,通过思政课教师,宣传与教导学生.这样的思政教育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没有与校园外部信息和资源紧密结合起来,没有发挥全社会共同育人的力量优势.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必须实现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充分调动各部门、各党委、各高校、各家庭和社会的积极因素,“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坚持校内和校外联合发力,以达到教学实效最大化.首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贯彻落实中央下达的各项教育文件和要求,统一规划和组织协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真指导和督促各高校加以落实.各级党委和相关宣传、教育等职能部门及共青团等群团组织,要找准自身定位,分工协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认真担负起各自职责.其次,学校是办好思政课的重要场所,各高校要切实担负起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建立健全校党委领导、各行政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思政育人的工作责任机制.再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子女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发挥家庭教育在引导青少年爱党、爱国、爱人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子女树立好榜样.最后,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思想道德的培养、高尚情操的陶冶、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可或缺,需要全社会协同努力.办好思政课,要丰富育人资源、扩充育人系统、融入社会各方力量,做到协同发展,形成协同育人工作大格局.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之“不变”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下,我们要积极主动地

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的变化,把握变化大势.同时,要始终坚守我国教育事业长期发展所探索出的本质、规律和原则,牢记培养国家、民族和时代所需人才的重大使命和任务,在求变、思变、促变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坚持“四向”不变.(一)政治导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立德树人崇高使命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思政教育方针最鲜亮的底色.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要坚持立德与树人相统一原则,以身立德,注重培养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坚定政治信仰,拥有高尚人格,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学生.“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当前,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在任何情况下,思政课教师都要把稳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动摇,肩负立德树人崇高使命,培育心系国家天下、爱国爱民、明辨是非、求真笃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二)价值取向:正确思想价值观念和坚定理想信念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为了教育学生,也是为了提升各思政课教师自身政治理论素养和爱国情怀.指出,思政课教师不仅政治要强,而且要情怀深厚,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情怀、深沉的家国天下情怀,要具有深刻的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成长成才的高尚情怀,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观念和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是当代大学生精神之“钙”.大学生正处在思想价值观念逐渐形成、心智逐渐成熟的重要人生节点,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找准定位,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他们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做到真正懂马、信马、信行合一.(三)师生角色走向: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和目标出发的,在师生关系与地位上,必须厘清内在逻辑,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功能,让教师充当“守护者”和“引路人”,切实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和实际期待.当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应该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培养者与被培养者、塑造者与被塑造者的关系.各高校要营造一种自主学习、讨论学习、思辨学习的良好氛围,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者”“灌输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渴望知识者”.在发展和创新教学方法时,既要克服思政课教师过于注重自身主导性地位、忽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情形,又要注意“唯学生中心”、边缘化淡化教师作用的错误倾向,坚持“灌输式”与“启发式”相统一原则,实现教师和学生间的双向互动.(四)育人终极方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信条,也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的集中体现.马克思关于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论,决定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关注和设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心课程,以培育新时代“四有”新人为目标,重视学生个人能力提升与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注重人可持续健康发展.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开拓进取精神为重点,让思政课紧紧围绕学生个人兴趣、专业能力和思想实际展开.在教学理念上,把握好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更倾向学生全方位、多层面和个性化发展;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实践创新,努力提升当代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它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是全方位的,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是启发式、参与式、沉浸式和开放式四位一体的.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我们务必要认清时代环境,准确把握时代机遇,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铸魂育人使命与重任.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涉及因素异常庞杂.我们要看到潜在的有助于思政课教学发展的积极因素,还要主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优秀教学实践成果,在遵循学生个人成长规律、教师职业发展规律、高校课程建设规律和教育改革逻辑规律中,构建传统与现代结合性、互补性思政教学体系,在“变”与“不变”交互实践中,推动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实现我国教育事业新飞跃.

作者:李敏 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