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翻转课堂在思政教学的现状与发展

时间:2022-04-14 02:41:21

智慧翻转课堂在思政教学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在新时代思政教学创新改革的浪潮中,用翻转课堂教学法改造传统满堂灌式授课模式正成为国内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一大热点方向。这些探索尝试在收获一定教学成效之余,却也存在舍本逐末追求形式包装、忽视高等教育研创特性等方面缺点。为克服这些弊端,文章以智慧教育理念为指导,从教学目标多维化、教学模式研创化、学习环境智慧化等三个方面着手,着力将陷入技术创新工具化窠臼的思政翻转课堂升级为以学生研创为核心、以智慧空间为表征的思政智慧课堂。

关键词:智慧课堂;翻转课堂;高校思政教学

自党的报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理念以来,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主题。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智能手机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它们不仅对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还改变了人们的学习行为,更对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1]。面对新形势,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科技创新和思政教育改革同步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教育部、各省份“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大力推动下,国内高校掀起了一股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造传统思政教学的热潮。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力课改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一些隐忧也随之暴露。本文在详细分析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高校思政教学的理想前景应当是构建以学生研创为核心、以智慧空间为表征的思政智慧课堂。

一、思政课翻转课堂改革的基本状况

翻转课堂是21世纪初发端于美国的一种全新教学方法,该方法主张将传统课堂分为课内和课外两部分,并倡导让学生在课外事先预习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从而腾出时间在课内与教师进行更多深层次的研讨互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这种教学方法又逐步发展为一套标准化的教学流程:首先,教师会提前将课堂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视频,通过网络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观看;其次,教师会要求学生完成通过网络发放的相关预习作业;最后,上课时,教师会引导学生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并最终掌握知识。简而言之,所谓的翻转课堂,其本质上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课堂进行了两个方面翻转:一是传统课堂强调先教学后复习,并在复习中解决教学中遗留的问题;翻转课堂主张先预习后教学,并在教学中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二是传统课堂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翻转课堂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自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进国内后,国内的高校思政课便在教学改革大潮中取得了两大丰硕成果:一是视频资源建设成就显著,网络上涌现了一大批知名公开课与部级思政精品课程资源;二是思政课普遍实现了网络对接,即教师可利用各类手机APP实现微课推送、作业收发,乃至课堂互动。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改革探索在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一些隐忧也不容忽视。就课前预习而言,各种微课视频虽然拍了不少,但多数资源本质上不过是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的前置,这种披着互联网外衣的填鸭教学不仅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极易扼杀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欲望。在现场教学层面,各式互动讨论的确多了不少,但相关活动仍旧以教师的硬性组织为主,学生的主体性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就整体教学成效来看,尽管实际学习时间比以前更长,但学生的思想行为(无论是考试成绩,还是日常习惯)似乎并无明显变化。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总结下来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这与思政课程的独特性质有关。专业课教学一般以传授实际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目的,而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却是相对“虚空”的立德树人,是政治理念的入脑入心。将专业课教学惯用的翻转模式简单套用到思政课很容易引起水土不服现象———手段与目的的不匹配问题使得消极机械的翻转模式难以胜任思政教育要求。另一方面,不少教师的教育理念还未跟上“互联网+”时代的脚步,多数人并未真正理解思政教育与翻转课堂核心理念的内在相通之处。思政教育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尽管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强调“循循善诱”“知行合一”等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一线教师却往往更倾向“熟能生巧”“条件反射”等行为主义功利策略。

二、智慧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思政课翻转升级

为确保思政教育能跟上新形势发展,在2019年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在思政课教学中不能只强调知识性,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不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中。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简言之,未来的思政课堂不应只是单纯的理论讲坛,而应成为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实现价值升华的跳高台、加油站。的这一规划,对未来的高校思政教学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随着智能手机、教学APP等信息化技术入课逐渐成为翻转课堂的常态标配,国内不少学者认为,有必要将翻转课堂模式进一步升级为以“智慧课堂”为核心的“智慧教育”。至于什么是智慧教育,一些学者从体系论角度出发,将智慧教育定义为一种由学校、区域或国家提供的高学习体验、高内容适配性和高教学效率的教育系统,并认为该系统不仅能利用现代科技为学生、教师和家长等提供一系列差异化按需服务,还能利用各种教学数据来促进教育公平、持续改进绩效[2]。一些学者从环境论角度出发,将智慧教育定义为一种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效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能够获得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发展体验的一种高科技环境[3]。不管各方持何种观点,他们都主张将现代智能技术及其服务效果置于教学评估的核心地位。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学者所谓的“智慧教育”并非近年新创概念,而是中外早就共有的一种教育理念,而且这种理念在诞生之初就与当下时兴的智能科技概念毫无关系。例如,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怀特海认为,智慧是知识、技能以及情感、道德、价值观的集合体,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激发、唤起受教育者对智慧的渴求,并引导受教育者在不断探究中“产生活跃的智慧”[4]。在中国,从钱学森提出“集大成、得智慧”的“大成智慧学”,到2000年年初热络的狭义、广义智慧教育大讨论,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索,国内学界也产生了与同期西方近似的智慧教育观,即智慧教育并非单纯讲求知识技能传输的智力教育,而是拥有丰富内涵的多元综合体,只有实现理性智慧(求知求真)、价值智慧(求善求美)和实践智慧(求实求行)的有机统一,才是真正的智慧教育[5]。从思想内核来看,提出的思政教育发展之路与智慧教育理念可谓异曲同工。在现代智能技术大大丰富智慧教育内涵的时代大背景下,用智慧教育理念来指导翻转课堂建设的智慧课堂模式也为高校思政课的翻转课堂改革之路指明了方向,即高校应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在智能技术搭建的智能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智慧学习环境中开展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探究型学习,并完成学生个体智慧的提升和完整人格的养成[6]。

三、面向思政课程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思政课智慧课堂是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思政课翻转课堂为基础、以智能技术为支撑而逐步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升级版。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从教学目标、学习模式与学习环境等三个方面对思政课翻转课堂进行了重新设计。(一)教学目标:根据逆向思维设计,着力培养创造型人才。国家创新需要大量的智慧人才,除了正确的价值观以外,他们还需要具备很强的行动力与创造力,思政课智慧课堂应将智慧人才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教授尼尔森指出,传统的教学既是“顺向”的,也是以基本事实为起点的,而“逆向思维”是在高级推理中形成的。他还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提出了逆向思维教学设计,这是一种非线性思维模式,它的驱动核心是创造力[7]。思政课智慧课堂的教学目标正是根据逆向思维进行设计的,它的教育起点并非知识学习,而是培养创造能力,也就是要求学生开展的所有学习活动都要以培养创造能力为目标。无论是识记与理解能力,还是分析、应用能力,抑或是评价能力,都是在创造能力目标的驱动下形成并逐步提升的,同时也要服务于创造。思政课智慧课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其实施过程为: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行设计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力、行动力与创造力。其中,“行动力”指的是智慧学习能力,这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比如说信息搜集整合能力、小组合作研创性学习能力等。“思维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综合运用知识的思维;二是对事实的批判性思维;三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力”主要指的是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基于现有的条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上述三种能力,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引。思政课智慧课堂强调的“创造”,主要表现为对学生进行创新品格与创新价值观的培养。(二)学习模式:实施以解决问题为基础的研创型教学模式。在思政课智慧课堂模式下,一切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创造”,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解决问题为基础的研创型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的起点是对学生进行高阶认知(驱动力为“创造”)培养,创造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且是其实践活动的最终结果。在思政课智慧课堂模式下,问题并非客观存在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学生要想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要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进行实践,以便于能够通过重构理论获得新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习变成了主动探索与创造的过程。在研创型学习模式下,学习不再被动地接受,而是创造性实践的过程,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二者不谋而合。研创型学习模式主要采用问题式和任务式两种学习方式,这两种方式贯穿于学习的各个阶段。问题式学习属于一种研究性学习,它是以问题为基础的,而任务式学习的核心则是创新。在正式上课前,学生通过慕课微课程与相关资料能够对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与概念有一个基本了解,不仅要针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还需要进行初步分析。教师既能通过智能信息技术了解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也能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并给予学生学习行为方面的指导。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梳理并归纳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引导其进行讨论,然后根据争议最大的问题确定接下来的研究任务,同时要提出大致的研究思路。下课之后,任务小组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两种方式探讨、研究问题,在创新任务的同时,还需要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最后还需要进行总结并撰写研究报告。对于探索新任务而言,网络信息的联通有效打破了校园的限制,学生在学习时不仅可以联系思政教师与助教,还可以联系其他领域的专家,他们通过智能信息工具可以便捷地互动,也能分享彼此的学习资源,从而可以形成一种群智性学习共同体。这种合作探索方式能够为任务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三)学习环境:大力构建智慧型的学习空间。无论是就课上课下的任务联通而言,还是就线上线下的情境实践而言,思政课智慧课堂都需要相应的学习环境,否则难以顺利开展。智慧学习空间的指导思想正是智慧学习理念,通过智能学习系统对学生的行为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然后将符合其需求的学习资源推送给他们,同时为其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空间不仅通过智能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还是一个群体性学习网络。对于思政课智慧课堂的研创型学习而言,智慧学习空间不但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为培养具有创新品格的智慧型人才提供了多条实践路径。在智慧学习空间中,学生要获取知识是十分便捷的,智慧技术能够对其行为作出准确的判断,然后将学生所需的学习资源推送给他。现在已进入智慧学习时代,人们可以便捷地获取所需知识,实现知识的创造价值已成为学习的主要意义。思政课长期以来都面临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而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课外场所以供实践;二是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又难以及时获得相关指导;三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随着互联网技术、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以智慧学习空间为代表的一众智能技术刚好能够将学生与外界连接起来,为创建较大范围的学习社群、课外实践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从而有效地改善思政理论与课外实践严重脱节的弊病。智慧学习空间打破了传统教学空间的限制,使思政课实践活动发生了质的改变。学生的学习实现了由“学”到“习”的转变,学习教材主要是为了实现知识的创造价值。

通过智慧学习空间建立起来的群智性学习共同体彻底改变了学习,使其转变成一种合作体验,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会更加关注他人与社会,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提出了建设智慧、创新型社会的发展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培养大量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而智慧教育的目标正是培养智慧人才,它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方向,促使翻转课堂升级到智慧课堂。思政课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是研创型的,其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更愿意主动思考问题。就学习方式而言,是以问题与任务为核心的,它贯穿于学习的各个阶段,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创造性的。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空间,有效地突破了学生与外界之间的各种障碍,从而能够有效地将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安克杰.逆序创新:基于实践教学的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29-131.

[2]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3-11.

[3]祝智庭.智慧教育新发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6(1):18-26.

[4]陈理宣,温友珺,舒梦.怀特海智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3):44-48.

[5]靖国平.从狭义智慧教育到广义智慧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48-53.

[6]苗成彦,张宝东,苗世俊.大智慧成就大教育[J].山东教育,2017(30):4-11.

[7]马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6):48-50.

作者:张书理 董勤 单位: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