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个性化教学创新改革探讨

时间:2022-10-26 03:32:17

大学体育个性化教学创新改革探讨

摘要:当代体育教学要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创造适合学生需求的风格、培养个性,体现出学生个体差异,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终身体育。因此,体育教学非常有必要倡导实施个性化教学策略。基于此,本文对体育教学中个性化教学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高校体育个性化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路:体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是个性化教学改革的核心;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高校个性化的体育教学;通过教师丰富多彩的授课,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激励学生个性化学习。

关键词:大学体育;个性化教学;创新改革

所谓个性化教学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需要、特长进行施教,也就是说教师应依据学生需求,有目的的授予,学生完全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过程。对于体育课程而言,学生因先天遗传和后天生长环境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非常明显个体差异。其性别、身体素质、兴趣、个性等心理特征会对体育教学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学生掌握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也会影响到体育教学过程。体育课程的个性化教学需要体育工作者认识、了解这些差异,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大学体育个性化的教学改革必须从调查研究,分析掌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入手,通过了解、掌握、研究学生对体育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精准、有效、创新的体育教育供给,实现体育个性化教学的创新改革。实现体育教学精准的教育供给,教学中明确要“立德树人、健康第一”,做到“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对体育健身作用的认识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形成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实现体育教学精准的有效供给。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为了了解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情况,选取了我校大一、大二本科生三大球、三小球以及健美操、武术体育课专项班的学生,其中男生129人,女生84人作为调查对象。1.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知网检索到有关高校体育个性化教学的相关文献资料,收集整理有关的文件、书籍等论据资料。(2)专家访谈法。通过实地走访、微信访谈的方式对高校从事体育教学的专家、教授咨询了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有关问题,探究我国高校体育个性化教学的发展方向。(3)网络问卷法。为了了解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满意度和渴望度,采用微信问卷形式进行了调查,收集到有效问卷234份。

2、结果分析与讨论

2.1、高校体育教学学生个性化需求分析。(1)改变固有理念,落实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个性化需求的保障。确立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应紧紧围绕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全新定位“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服务需求、面向未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丰富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内容。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仍然普遍存在着“一个教案”、“一种教法”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体育认识、体育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教学上重技术、技能教学,忽视体能、素质教学,体育课上有的同学“吃不饱”,有的同学“吃不了”的现象。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教学也需要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体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高每位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勇往直前、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体育人文精神,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健康教育与身体教育的有机结合。(2)认识把握学生的需求,才能实现个性化的体育教学创新改革。学生对体育的需求是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基础,了解、研究和把握学生的需求,才能实现个性化的体育教学。而课程设置也需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它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设置,就不能很好的完成课程目标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依据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身体素质水平、运动技能水平等进行区别对待,尽可能多的设置体育课的形式。在教学内容上,目前高校的体育课教学内容主要是以“三大球”、“三小球”等奥运竞技项目为主,过度突出了竞技性,缺乏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体育、休闲娱乐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是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文件要求高校的体育课程开设应不少于15个体育项目,多元化的教学项目也能多样化地满足不同学生心理需求。针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存在着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和教学供给单一性的矛盾,本文通过微信形式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意向,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体育课上体育运动项目的满意度依次为体育健身性项目、体育技能性项目、体育体能性项目三大类。受欢迎程度依次为健身性项目(如:健美操、舞蹈、形体等)、技能性项目(如:网球、篮球、足球、游泳等)和体能性项目(如:田径、体操等)。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在于健身性项目难度小、易掌握,尤其是女生热衷于操类项目,课堂教学气氛较活跃,项目本身具有健身功能又有娱乐的效果,同时能满足大学生追求完美身体形态的心理需求,其受欢迎程度明显高于体能性项目。技能性低的项目(游戏、舞蹈、形体、散打等)受欢迎的程度也高于技能性高的项目(网球、篮球、排球、足球等)。而体能性项目大多内容单调无趣,主要集中在田径项目上。除了传统的体育项目教学外,本文对学生渴望开设的体育课授课内容也做了调查,结果表明健身娱乐项目(赛艇、拓展训练、定向越野、射箭、飞盘等)、休闲体育类项目(自行车、棋类、轮滑台球等)和民族体育项目(踢毽、跳绳、防卫术等)占到前三位。2.2、高校体育个性化教学创新改革的思路。(1)体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是个性化教学改革的核心。未来的高校体育应该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体能的要求,以及体育教学的功能出发,确立以“终身体育”、“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程整体改革为中心,课内外一体化为基础,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走向,这是面向未来高校体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形成终生体育的最关键时期。因此体育课程的设置尤为重要。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技能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等,在原来专项课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分层次教学,设立基础班、提高班,以满足不同运动需求学生的选择。在教学内容上,即要符合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又要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这些特点设置个性化教学内容。同时,高校体育也要将一些民族传统类体育项目、健美塑身类体育项目以及休闲体育类项目加入到体育课程体系中,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仍然需要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既要有原有的教学内容,又要增添新的体育项目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选择,使得高校的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有些项目在一些学校没有条件开设,为了解决师资力量、教学场地等问题,可以探索不同高校间体育课程学分的相互认可的方式来实现多样化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高校个性化的体育教学。要实现高校个性化的体育教学,必须依靠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提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这一政策的提出为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高校体育教学实现信息化技术,能够促进大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性,可以提高原有体育教学模式的效率,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积极的作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化时代对传统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教学目标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地影响。传统体育教学手段存在的弊端需要进行深化的变革,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体育教学也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不断创新。体育教师在原有的讲解、示范等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也可以弥补教师的示范不足,真正实现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模式。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已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能够促进、完善个性化的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3)通过教师丰富多彩的授课,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育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自身要了解自己的优势特征,运用自己的专长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努力要做到“善教”、“乐教”、“有创造性地教”、“有智慧性地教”,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体现出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特点。首先,教师要熟知所教技术动作的难点和要点,如何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的学习和领会技术动作;其次,要了解所授班级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尤其是体育差生如何引导他们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教学增加大量的体育游戏项目,集体协作运动项目、竞赛对抗项目。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达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能使体育课趣味性、健身性、教育性融为一体。引导同学们在运动场上,强健体魄、锤炼意志、培养团队精神,营造体育氛围,弘扬体育精神,促进身心健康,实现所有学生身体素质的整体提升。例如,球类项目教学中,设计多种的游戏内容,既能熟悉球性又能帮助技能的掌握,同时又发展了身体素质。操类项目教学可以通过降低难度,增加日常生活中的动作,通过音乐节奏跳出来,让学生了解到运动与生活的紧密相连。(4)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激励学生个性化学习。学生在体育课上因性别、性格、运动能力等不同,课堂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体育差生害怕“出丑”,经常回避、偷懒参加体育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他们的表现,可采用“一帮一”或小集团的方式,引领他们完成教学任务。另外,教师通过细心观察,发掘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在完成某一个技术动作时,运用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及时、肯定、富有激励地给予肯定的评价。积极肯定的评价会使学生有一种获取成功的愉悦感,激励学生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当有些同学某一个技术动作完成不好时,采用先表扬后指出不足。如“完成的不错,如果腿伸得再直一点,会更漂亮”等等这样的语言,即不伤学生的自尊心,也知道自己在哪些地方不足。为后面的学习增加了信心和努力的方向,从而使学生真正把学习过程做为一种运动享受。

参考文献:

[1]汪正毅,陈丽珠,金宗强.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

[2]许玲.从美国休闲体育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创新[J].体育文化导刊,2007(3).

[3]姜勇,王东海.移动互联网对高校体育教学影响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

[4]韩敬全,李旭.大学生体育需求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反差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2(5).

作者:闫瑞 王保金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体育中心